1、幼兒循環系統的衛生保健措施是什麼
幼兒期寶寶的膳食有哪些基本要求呢? 1.營養齊全、搭配合理 幼兒膳食應包括上述五類食物。在比例上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的重量比接近1:1;4—1:1:5,所佔能量比分別為12%—15%、25%—35%、50%—60%。動物蛋白(或加豆類)應占總蛋出的1/2。平均每人每天各類食物的參考量為糧谷類100—150g,鮮牛奶不低於350m1或全脂奶粉40—50g,魚、肉、禽、蛋類或豆製品(以干豆計)100—130g,蔬菜、水果類150—250g,植物油20g,糖0—20g。此外應注意在各類食物中,不同的食物輪流使用,使膳食多樣化,從而發揮出各類食物營養成分的互補作用,達到均衡營養的目的。 』 2.合理加工與烹凋 幼兒的食物應單獨製作,質地應細、軟、碎、爛,避免刺激性強和油膩的食物。食物烹調時還應具有較好的色、香、味、形,並經常更換烹調方法,以刺激小兒胃酸的分泌,促進食慾。加工點調也應盡里減少營養素的損失,如淘米次數及用水量不宜過多、應避免吃撈米飯。以減少B族維生素和無機鹽的損失。蔬菜應整棵清洗、焯水(飛水)後切,以減少維生素C的丟失和破壞。 3. 合理安排進餐 幼兒的胃容量相對較小、且肝儲備的糖原不多,加上幼兒活潑好動,容易飢餓,故幼兒每天進餐的次數要相應增加:在1—2歲每天可進餐5—6次,2—3歲時可進餐4—5次,每餐間相隔3—3.5小時。一般可安排早、中、晚三餐,午點和晚點兩點。 4.營造幽靜、舒適的進餐環境 安靜、舒適、秩序良好的進餐環境,可使小兒專心進食。環境嘈雜、尤其是吃飯時看電視,會轉移幼兒的注意力,並使其情緒興奮或緊張,從而抑制食物中樞,影響食慾與消化。另外,在就餐時或就餐前不應責備或打罵幼兒,發怒時,消化液分泌減少降低食慾。進餐時,應有固定的場所,並有適於幼兒身體特點的桌椅和餐具。 5. 注意飲食衛生 幼兒抵抗力差,容易感染,因此對幼兒的飲食衛生應特別注意。餐前、便後要洗手;不吃不潔的食物,少吃生冷的食物;瓜果應洗凈才吃,動物性食品應徹底煮熟煮透。從小培養小兒良好的衛生習慣。
2、嬰幼兒的口腔衛生保健有哪些?
幼兒時期對乳牙的保護很重要,當嬰兒處於6~12個月大時,開始生乳牙。到2歲半~3歲時,就有了完整的一副牙齒。嬰兒約在6個月時,下中切牙開始萌出。在第一顆牙萌出後,媽媽就應該為嬰兒清潔牙齒。方法是先將手洗干凈,然後用消毒好的紗布裹在第二手指上,蘸生理鹽水或蒸餾水擦洗牙齒的所有牙面,一天擦洗兩次,早晚各一次。
有些嬰幼兒有含奶瓶睡覺的不良習慣。這種不良習慣容易使嬰幼兒的上前牙產生嚴重的齲齒,醫學上稱為奶瓶齲。嚴重者,整個牙冠可被破壞,影響正常的咬食物和發音功能。除此之外,還會出現牙髓壞死、根尖病變,影響恆牙胚的正常形成和鈣化。除了上前牙以外,齲損可累及全口牙。
奶瓶齲的預防方法很簡單,包括以下幾步:
(1)不要讓嬰幼兒含奶瓶或其它甜飲料的奶瓶睡覺。睡前只能喂些涼開水。
(2)每次喂養之後要清洗牙齒的所有牙面。
(3)定期進行口腔檢查,嬰兒在6個月或一周歲時要進行第一次口腔檢查,以後每年要檢查一次。
重視乳牙齲齒早期治療:如果孩子患有齲壞就應該急早的治療。
每逢長假期,醫院的口腔科都會有許多家長都領著孩子治療牙齒。
從患者統計看,多數是到了非治不可的程度才來就診。許多家長往往很關心小孩乳牙萌出的遲早,但對其乳牙的保護卻缺乏重視,認為乳牙遲早會換掉的,即使是「有洞了」也不以為然,其實這是錯誤的。乳牙作為兒童咀嚼器官,不僅用牙咀嚼食物,還能通過咀嚼刺激促進頜骨、牙列的發育,對將來恆牙的發育健康和排列很重要。
齲齒俗稱「蛀牙」或「牙洞」,早期無明顯症狀,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對兒童的生長發育不利,重者會發展為遇冷、熱、甜、酸有刺激症狀,引起牙髓及根尖炎症,產生劇烈疼痛,還會使患兒的咀嚼能力下降,影響消化和吸收,同時還會造成頜骨發育不足,使將來替換的恆牙出現排列不齊和錯頜畸形。
乳牙齲齒(蛀牙)早期治療比較簡單,如果錯過了時機,治療起來就比較困難和復雜了。家長應該養成定期帶孩子做口腔檢查的習慣,發現「牙洞」應盡早來正規醫院就醫。還建議要每半年或1年,定期作牙齒健康檢查,這對牙齒保健有很好的效果。
3、嬰兒寶寶心理健康的保健措施有哪些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幼兒心理健康的標志是:動作發展正常、認知發展正常、情緒積極向上、人際關系融洽、性格特徵良好、沒有嚴重的心理衛生問題。那麼,作為幼兒園教師,應該如何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呢?通過多年的教育實踐及研究,筆者著重從以下四個方面闡述: 教師要以健康的人格影響幼兒美國學者witty指出:教師的病態人格將嚴重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在情緒不穩定的教師所教的班級里,出現人格障礙的學生人數也較多。為此,幼兒教師要善於調整自己的情緒,以積極進取的心態對待自己的工作及孩子們,不斷改善自己的個性品質和心理健康狀況,極力避免將個人的不良情緒帶到幼兒園來。對於幼兒教師而言,重視和加強自身的心理衛生保健已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情,而是一項重要的社會義務,因為這關系下一代的健康成長。
4、幼兒統的特點與衛生保健有哪些?
消化系統由消化器官和消化腺組成,消化器官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十二指腸、小腸、大腸、直腸和肛門。消化腺包括:胃腺和小腸腺、唾液腺、肝、膽汁、胰腺。
小兒由於處在不斷的生長發育階段,與成人有許多的不同之處,其消化系統也具有一定的特點。
1.口腔
(1)小兒口腔黏膜柔嫩,血管豐富;容易損傷和出血,故不能用手或粗糙的物品擦洗。舌短而寬,咀嚼肌發育好,所以出生後即能吮奶。新生兒唾液腺發育不完善,唾液分泌量小,5個月內嬰兒唾液反應呈酸性,不利於唾液澱粉酶發揮作用。
(2)處於換牙階段時,幼兒口腔較小,黏膜薄嫩,易於損傷。嬰兒的牙齒叫乳牙,在出生後6~8個月開始出牙(也有早在4個月或晚至10個月才出牙的,這都屬於正常范圍),2歲左右基本出齊,共20個。從6、7歲開始,乳牙松動。先後脫落,逐漸換上恆牙。13歲左右換牙完畢,共32個,其中有20個與乳牙交換,12個磨牙是在乳牙後邊增生出來的。4個智齒,通常在25歲出齊,有的人終生不出。
兒童換牙是一個正常的生理過程。新生兒有20個乳牙的牙胚,嬰兒期,在乳牙萌出的過程中,恆牙已開始發育;在恆牙逐漸發育成熟的過程中,乳牙的牙根逐漸被吸收。於是,乳牙松動、脫落,恆牙露出牙槽。兒童恆牙出現的順序和乳齒萌出的順序基本上是一致的。
(3)易得齲齒。幼兒乳牙釉質較薄,牙本質軟脆,容易被殘留在齒縫里的食物經細菌作用而腐蝕,產生齲齒;受忽冷忽熱的刺激或咬硬東西,也可能使釉質產生裂縫或脫落。乳牙的牙髓腔較大,外層組織較薄,一旦齲齒,很容易穿通,使牙神經暴露在外,引起疼痛。
齲齒的危害性很大:幼兒不能很好地咀嚼食物,勢必加重胃的負擔,造成消化不良;引起牙周圍組織的感染,病菌會從患處侵入機體引起其他疾病。如胃炎、風濕病、心臟內膜炎等。使恆牙的萌出受到阻礙或錯位,影響換牙的正常進行,造成牙列畸形。
2.食道與胃的特點
(1)食道。幼兒食道比成人的短而狹窄,黏膜薄嫩,管壁彈性較差,易於損傷。
(2)胃。新生兒的胃呈水平位,至開始行走時,才逐漸變為垂直,幽門括約肌發育較好;賁門括約肌發育較差,關閉作用不強,過多吞咽空氣後,容易發生溢奶現象。幼兒胃的容積較小,胃黏膜薄嫩;胃壁肌肉組織、彈性組織及神經組織的發育都未完善,伸展、蠕動機能差;胃腺數目和胃液中消化酶含量少,胃酸濃度低。所以,幼兒消化能力較弱。
3.腸的特點
(1)吸收能力比較強,成人腸的總長度為軀乾的8~9倍,兒童腸的總長度相當於軀乾的12~13倍;腸黏膜發育較好,有豐富的血管和淋巴管;腸的內徑較寬,分布在腸壁上的絨毛數幾乎和成人相等。所以,兒童的吸收能力相對比消化能力強。
(2)腸的位置不太固定,嬰幼兒由於腸的位置不穩固,容易發生腸套疊,尤其是嬰兒。
(3)腸壁肌肉組織彈性較差。幼兒由於腸壁肌肉組織彈性較差,腸的蠕動能力比成人弱,腸的內容物通過較慢。因此,兒童容易發生便秘和糞中毒。
4.肝臟的3大特點
(1)幼兒的肝臟相對來說比成人大。5~6歲的兒童肝重約占身體的3.3%,而成人只佔2.8%。正常嬰兒的肝臟常可在右鎖骨中線肋緣下約兩厘米處摸到,質軟如舌;6~7歲以後縮入肋弓內不易觸摸到。
(2)膽囊小,膽汁少。幼兒由於肝小葉和肝細胞發育不健全,膽囊小,分泌膽汁較少,消化脂肪的能力差。
(3)解毒功能差。幼兒的肝臟解毒功能差,抵抗力弱,容易感染。同時,幼兒肝臟血管豐富,含血量較多,結締組織少,肝細胞代謝旺盛,所以患肝炎後恢復快,肝不易硬化。
5.胰腺的特點
小兒有胰腺但不發達,剛出生時僅重2~3.5克,4~5歲時重20克,成人可達65~100克。嬰幼兒胰腺富有血管及結締組織,但實質細胞較少,分化不全。新生兒期,胰腺已能分泌較多的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澱粉酶,但澱粉酶在3個月以下的孩子身上活性較低,因此,不宜過早地喂嬰兒澱粉類食物。幼兒期,胰腺分泌的消化液接近成人標准,跟腸液協同作用,保證了小腸內消化過程的最後完成。消化功能健全,孩子就能獲取充足的營養,促使機體健康地生長發育。因此,必須注意兒童消化系統的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