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退休大學教授迷信保健品幾年花300萬?
在國外工作的湯先生前不久接到了中介電話,說他父親打算變賣房產,湯先生十分驚詫,匆匆趕回國了解情況。
原來,曾經身為大學教授的父親,近些年來不知著了什麼魔,瘋狂迷信保健品,家裡的保健品和器械堆積成山。父親說,為了買這些保健品,足足花掉了他三百萬的積蓄。但令人詫異的是,傾家盪產非但沒有令湯老伯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居然還打算賣房籌錢,繼續買保健品。
湯老伯向我們展示了一款雪靈芝營養口服液,這是兩個月前,一家名為大康時代的公司邀請他去安徽宣城旅遊,他在當地聽完一場所謂「養生講座」後買下的。商家宣稱,這種口服液原價4萬,打一折賣4千,湯老伯一口氣買了六盒。「他們說是這是西藏第一葯,知道老人沒錢,贊助我們讓我們也能吃得起好的葯,全面改善身體。「老伯告訴記者。
但這些沒有正規包裝、隨意裝在兩個布袋裡的口服液到底靈不靈呢?記者在國家食葯監局網站上查看相關信息,還真能查到。不過這只是普通保健品,成分為雪靈芝浸膏和蜂蜜。雪靈芝的確有葯用價值,可是它在西藏只賣40元一斤,並不稀有。
產品沒什麼稀奇,付款方式卻很「神」。仔細看這兩萬多元產品的付款收據,甚至連個落款也沒有。記者根據匯款記錄順藤摸瓜找到了位於虹井路267號的大康時代公司。只見店裡擺放著不少油鹽醬醋等日用品,牆上還貼著各種養生海報。在請工作人員出示營業執照後,對方直接以一句「為什麼要拿給你看「懟了回去。
閔行區市場監管部門到場執法後發現,該店既沒有執照,也沒有食品流通許可證。店裡有本台帳,悉數記錄著各種保健品的銷售明細。顧客們單筆支出少則三四千,多則八九萬。此外還有一些筆記本上詳細記錄著老年顧客們的家庭情況、健康狀況、興趣愛好和性格特點。
就在執法過程中,陸續還有老人進到店內,大多是在前往醫院或菜場的路上,被人以免費禮品誘惑而來的。像這位老阿姨,就是走在路上,一位小妹發了傳單給她,並說只要來就送她一雙鞋。老人看看路也不遠,就走過來看個究竟。
在湯老伯花掉的300多萬巨款中,有200多萬買的是中生禾健公司的產品。湯老伯至今念叨著這是個香港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是不會騙人的。然而事實卻是,這家位於萬榮一路上的禾健公司,去年剛被靜安區市場監管部門因虛假宣傳而處罰過。
特地回國來加以勸阻,父親仍然對銷售人員的蠱惑深信不疑,這讓湯先生十分傷心。望著家裡堆成小山的保健品,無奈的湯先生粗略算了筆帳,就算父親每天服用十幾種,五六年都不一定吃得完,但它們的保質期才只有兩三年而已。
上海食品協會專家委員會主任馬志英提醒廣大老年朋友,服用保健品要注意兩個原則。一是必要性,缺什麼補什麼。第二就是適量原則,過量食用,反倒有可能危害身體。
大學教授都頂不住銷售的忽悠,普通群眾就更危險了。
來源:網易
2、怎樣成為醫學教授
教授,是一種高等教育體系中的職稱,擔任教學任務的高級醫師可根據工作崗位需要,經相應教師職務評審組織評審通過後,可同時聘任或任命副教授、教授職務。
根據教育部《關於<高等學校教師職務試行條例>的實施意見》的規定:
第十一條、醫學院校的附屬醫院及設有臨床教研室的教學醫院根據衛生人員專業技術職務試行條例和實施意見,評審、聘任或任命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職務。其中擔任教學任務的高級醫師可根據工作崗位需要,經相應教師職務評審組織評審通過後,可同時聘任或任命副教授、教授職務。
(2)醫學教授退保健品擴展資料:
相關規定:
1、高等學校教授、副教授合計定額占教師定編總數的比例,目前應區別情況加以控制。教授職務定額應依據學校學科、專業的設置需要和現有副教授的數量和素質等實際情況確定。
2、凡確實符合教授、副教授任職條件的中年骨幹教師,由於限額已滿,未受聘任的,可有控制的確定為「待聘教授」、「待聘副教授」,領取相應的職務工資,同時鼓勵他們到其它學校或其它工作崗位任職。
3、為了逐步擴大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將依據學校條件有計劃地逐步下放高等學校教授、副教授任職資格審定權。有權審定教授、副教授任職資格的學校應該是領導班子健全、辦學指導思想端正、能正確執行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的單位
3、關於保健品的那些事兒.啥是保健品
保健品真的有用嗎?
美國雜志《新聞周刊》(Newsweek)近日發表題為《令人煩惱的維生素》的文章表示,現在人們所推崇的營養保健品可能並不會在降低人們患上癌症或是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上產生任何的效果。
讓我們來談論一件有些令人難以接受的事情:維生素可能對預防癌症或是心血管疾病不會起到任何的作用。根據一份來自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的新報告顯示,現在並沒有足夠的證據可以表明,單種或是搭配服用的營養保健品將會減少這些疾病發展的可能。
「(工作小組)發現,適用於那些不缺乏營養的健康人群的單種維生素、礦物質,或是搭配服用的功能保健品,並沒有足夠的證據可以證明它們所帶來的益處,這些
保健品似乎並不會降低人們患上心血管疾病以及癌症的風險。」該小組的草案中這樣表示。(而支持這一報告的證據則發表在了《內科醫學年鑒》(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
邁克爾·勒費弗博士(Michael
LeFevre)是該小組的聯合組長以及美國密蘇里大學的醫學教授,他告訴《新聞周刊》:「我們小組之外的很多人都正在服用單種的保健品或是復合維生素,
以希望自己可以預防癌症和心臟病……而吃葯就可以與健康飲食擁有同樣的效果,卻並不是我們可以從中得出的一個結論。」
勒費弗博士還補充說,維生素E並不能預防這兩類疾病的發生,而β-胡蘿卜素「實際上可能會對人體有害。」該報告指出,「包含有β-胡蘿卜素的營養保健品會
使得那些肺癌風險有所提高的人們更有可能患上這種癌症。」這一綜合的研究修正了該小組在2003年發布的建議,這意味著這份建議將會被初級護理醫生用做為
治療指南。
這一結果對於那些服用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高達50%的美國成年人來說可能會是一個壞消息。而據報道,每年人們在保健品方面的花費要達到281億美元。雖然
大多數的醫療機構長期以來一直懷疑著這些保健品所謂的特殊本領,但是許多美國人都相信,一些維生素和礦物質都具有療效,並會起到預防疾病的作用。雖然這些
保健品的公司們都十分小心的不會直接表示,他們的產品可以治癒疾病或者是預防疾病,然而產品營銷往往會暗示出這些特性,就像是健安喜(GNC)的一種叫做
「預防性營養素」的產品。
保羅·奧菲特博士(Paul Offit)是費城兒童醫院傳染病部門的負責人以及疫苗教育中心的主任,他就保健品和替代醫學這兩方面書寫了大量的評論文章。奧菲特告訴《新聞周刊》:「大多數的人已經通過了他們所食用的食物而獲得了所需要的營養物質。」
奧菲特希望這份報告將會鼓勵消費者們在買下這些葯品之前進行三思——就像是在他們同意進行手術之前也會尋求其他人的意見一樣。「你真的應該問問自己,是否
應該服用這一保健品。」奧菲特說。「為什麼我們不像懷疑那些傳統葯物一樣,來懷疑這一行業呢?我們僅僅需要把自己的這種相同級別的懷疑放在這些保健品
上。」
而保健品產業貿易集團「可靠營養協會」(The Council for Responsible Nutrition)則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對於臨床證據的缺乏,不應該被誤解為就可以證明多種維生素對人體並無益處。」
http://www.yangtiantang.com/zixun/201605301892.html
可靠營養協會同時也呼籲人們對此予以全面的接觸,他們表示:「營養素會與其他的營養物質協同作用……因此我們應該將維生素當作是解決健康難題的一塊拼圖,
而不是什麼可以一勞永逸來預防像是癌症或是心血管疾病這樣嚴重疾病的靈丹妙葯。如果說這些維生素對癌症和心血管疾病有什麼好處,那這些好處也只是蛋糕上的
糖屑(只會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而勒費弗建議,對那些已經被證明具有預防作用的營養物質感興趣的人們,則是可以跳過前面提到的「糖屑」和「蛋糕」了。「當我的媽媽告訴我吃蔬菜的時候,或許她就是正確的。」勒費弗說。
4、為什麼浙大87歲心理學教授寫保健品防騙書籍?
現年87歲的浙江大學退休心理學教授黃秀蘭曾花40萬元買保 健 品,某次突然悔悟後,她於2014年撰寫了《心理健康活百歲——延緩衰老的策略》一書,並辟專章以親身經歷分析了老年人喜歡買保健品的心理,以此提醒老年人不要上當受騙。
近期,她因一段提醒老年人防騙的視頻成為「網紅」。浙江省公安廳新浪官微「浙江公安」還發微博轉發了相關視頻,並建議「轉發給身邊的老人看看」。
黃秀蘭退休前是浙江大學心理學系教授,目前在廣州生活。她告訴澎湃新聞,自己患有高血壓、糖尿病,1998年開始買保健品,從幾千元的營養液到6萬元多的保健品,共計花掉40萬元。
黃秀蘭表示:「老年人買保健品上當受騙,從心理學分析,主要是因為期待心理、恐懼心理、從眾心理、名人效應幾方面,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老年人太孤獨了。」「買保健品上當受騙,和文化程度沒有關系,越有知識的人可能越注重健康、越恐懼死亡。一開始,只要銷售員說這個保健品對身體好的,我就買,十幾年裡越買越多。最近兩三年,我意識到保健品很多都是忽悠人的,就寫書揭露一些保健品的銷售貓膩,基本都是我自己經歷過的。
結合自己的豐富「經驗」,黃秀蘭分析,老人買保健品有四種心理:一是期待心理,老年人或多或少有一些疾病,總希望保健品真的能治好自己老毛病;二是恐懼心理,被銷售人員一煽動,就會擔心不吃保健品疾病會越來越嚴重;三是從眾心理,一起「上課」的老人會覺得那麼多人買,肯定還是有一定好處的;四是名人效應。
5、賣保健品請的教授講課是真是假
呵呵,即使是真的說的話也不是真的,哪一個不是說的太花亂墜的,別信了,那講課的廣告都是按分鍾記費的,產品全都是以炒作為主,哥們曾經,唉,,就不明說了,你自己掂量吧!
6、我們該如何應對保健品騙局?
近三年來,四川宜賓的郭大爺痴迷於形形色色的保健品(器械),不僅花光了13萬余元拆遷賠償款,還花掉了老伴撿垃圾多年積攢的4萬余元。老人突然辭世,沒給女兒留下遺言,卻留下了堆滿大半間屋子的保健品。即使在發病時,郭紹清也拒絕去醫院治療,而是盼著天亮後賣保健品的店鋪開門「拿葯吃」。
郭紹清原本相信,按照「老師們」的要求吃保健品,他可以活到120歲。
最後遺物
「堆成山一樣的保健品中,很多仍然包裝完好」
郭紹清去世後,女兒們清理老人遺物,發現老人存款已取光,僅有身上現金1600餘元。
老人從三年前開始接觸保健品,此後像著了魔一樣,隔三差五地帶著保健品回家,無論女兒女婿們怎麼勸說,都沒有效果。郭伍英說,父親買來的保健品,很多根本就沒開封,堆得滿屋都是。
有病不治
「留下的皮夾子里,全是保健品會員卡、關愛卡」
這個讓郭紹清「著了魔」的「京香華壽」到底是有什麼樣的魔力呢?
「京香華壽」社區生活館
注冊名叫「宜賓市翠屏區小劉食品經營部」
老夫妻經常去聽講座的「京香華壽」社區生活館,營業執照上顯示是「宜賓市翠屏區小劉食品經營部」,是由一套居民樓改裝成的經營場所,在空曠的大廳里,不僅擺放著血壓儀、足部按摩儀等,還有將中成葯霧化後用於保健眼睛的儀器。景觀設備雜亂無章,但還是有不少老人在大廳測量血壓、做足部按摩,有幾個手上還拿著保健品。也無人提及郭紹清的去處。
(報道來源:@成都商報)
牆上掛著『保健品不是葯品,不能治療疾病『的橫幅,令人唏噓不已。
有關部門統計顯示,我國每年保健品的銷售額約為2000億元人民幣,老年人消費佔了50%以上。而其中有70%以上的保健食品存在誇大功效的現象。盡管媒體關於老年人高價購買保健品上當受騙的報道屢見不鮮,仍阻止不了老年人購買保健品的熱情。針對老年人推銷保健品的騙局可謂層出不窮。
從事養老行業之後,對這種專門針對老人的騙子特別憎恨。他們不僅取人錢財,更是害人性命。
除了監管部門的市場監督,作為子孫,我們也應該能分辨這些機構的真偽,並且要向老人灌輸不能迷信保健品的觀念。
騙子通過套路
一步步博取老年人的信任
騙局1「專家」義診免費講座。
通過免費體檢途徑,誇大老年人身體的健康隱患,從而達到推銷葯品的目的。
騙局2大肆宣傳療效。
任何保健品最多隻能起到保健或治療時的輔助作用,並不能起到治療作用。
騙局3產品「包治百病」。
宣傳產品神乎其神,對大部分的內科疾病都有效,甚至「包治百病」。
騙局4「慢性病也能治癒」。
說乙肝、糖尿病、高血壓、癌症等世界醫學難題居然能通過服用保健品治癒,滿足患者急於想治癒、不想長期服葯的心理。
騙局5打著「進口、專利、高科技、綠色環保」的旗號,吸引老年消費者。將普通的商品宣傳成高科技或綠色環保商品。
騙局6用「免費旅遊「、「贈送體檢」等「策略」推銷保健品,誘導老年人消費。
騙局7「陪聊」搞感情促銷。
有些獨居的老人,很希望與人交流,騙子們就抓住這一點搞感情促銷。
騙局8步步設套,最後「走人」。
第一天辦免費講座;第二天推銷某低價物品,稱可退貨退錢;第三天如期退貨退錢,並推銷另一高價物品,仍承諾退款;第四天「走人」。
然而,作為子孫
老人被騙,我們也有很大責任
作為子孫是否應當反思
陪伴親人的時間是否太少?
對老人精神層面的關心是否不夠?
是否因為工作忙而忽略了老人的情感需求?
避免老人被保健品「套路」
子孫是關鍵的第一道防線
不要跟老年人講什麼衛食健字、生產許可證、網站域名備案、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總局
用行動和情感潛移默化地讓他們相信科學、不迷信保健品。
1
如果老人陷入保健品騙局,不要責怪他們,切忌在興頭上說。可以找個安靜的地方,等平靜下來再說,說不定,你剛開口,老人就答應了。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方式得當,自然可以打動他們。
多陪伴他們,多和他們交流。鼓勵老人多學習,多看新聞,知曉時事,了解醫療保健常識,避免落入陷阱。同時查找相關受害案例,讓他們深入認識問題所在。
2
外人勸說有時要比親近之人的規勸管用得多。請親朋鄰里來幫忙,讓他們在平時聊天中「無意」說出發生在身邊的「真人真事」,這樣一來,可信度往往會更高,老人或許會因此「幡然醒悟」。
3
時常記掛老人。在超市等副食店裡選購一些綠色健康的營養品送給老人。即表示出了孝心,又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保健品,老人吃著暖心,還健康放心,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4
多關注老人的生活起居,鼓勵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生活,勤於鍛煉,保持身心健康,避免上當。
中老年人迷信保健品,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自己飽受病痛困擾,因而寄希望於保健品,希望以此改善身體狀況。
要告訴他們,千萬不能迷信保健品,身體有病恙一定要去正規醫院就診。
一定要記住!
不能迷信保健品!
生病請及時看醫生!
本文到此結束。
7、保健品騙人流程。
保健品有些東西是騙人的,但有些東西只能做保健,沒有醫療的一點效果,不過,這些銷售的人員把它說得神乎其實的,所以對保健品有很多的成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