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魚腥草種植方法
1 選地整地
地塊要選擇交通便利、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有機質含量高、保水和透氣性好的土壤。地塊要深翻超過25 cm,土塊應耙平、耙碎,做到地塊疏鬆、平整。
2 選種
以嫩莖葉為紫紅色、纖維含量低、商品性好的魚腥草品種作種用。
3 播種
3.1 播種時期、播種量
播種最佳時間為每年的2月下旬至3月中旬, 667 m2用量250~300 kg。
3.2 魚腥草播種密度
按3 m寬包溝作廂,廂溝50 cm,溝深25~30 cm;在廂面開溝種植,行距25~30 cm,溝深8~10 cm、溝寬12~15 cm,栽植行距25~30 cm,株距5~8 cm,播種後蓋土5~6 cm厚。
3.3 施底肥
667 m2施腐熟有機肥3 000~4 000 kg,過磷酸鈣50 kg和三元復合肥50 kg作底肥。
4 魚腥草種植大田常規管理
4.1 出苗前管理
播種後土表發白,澆1次保墒水。高溫乾旱時,播種後要保持土壤濕潤1周左右,以免種莖乾枯、發芽率降低。
4.2 出苗後管理
齊苗後每667 m2澆施腐熟清糞水1 000 kg或施尿素5 kg提苗;莖葉旺盛生長期,澆施清糞水1 500 kg或撒施復合肥10 kg;6月再追肥
1次,667 m2用復合肥8~10 kg,促使植株在高溫乾旱來臨前封行。
4.3 封行後管理
用0.2%~0.3%的磷酸二氫鉀液噴施葉面, 每隔7~10 d噴施1次, 連續噴施2~3次,每次667 m2噴施 60 kg,可增加魚腥草香味和產量。
4.4 中耕除草
出苗到封行前,中耕除草2~3次,以防雜草。大雨天晴後,及時中耕以防土壤板結。
4.5 主要病蟲害防治
①紅蜘蛛 667 m2用5%唑蟎特15 mL對水15 kg 噴霧防治。
②紫斑病 當植株發病率達20%時,噴灑3%多氧清(多抗黴素)水劑或78%科博(波爾·錳鋅)可濕性粉劑,隔7~10 d噴1次,噴2~3次。
③白絹病 發病初期,噴施四黴素500倍液在病株莖基部,或用適樂時(咯菌腈)1 000倍液澆灌病株根莖和鄰近植株;嚴重時應採用輪作,以水旱輪作效果最好。
④莖腐病 發病初期,選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霧防治,每7~10 d噴1次(www.cyonE.com.cn/),連續噴施2~3次,或用適樂時1 000倍液澆灌病株根莖和鄰近植株;嚴重時應輪作,以水旱輪作效果最好。
5 魚腥草嫩莖葉栽培管理
5.1 適時割蔸
一般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收割地上部,採用拱棚覆蓋栽培的嫩莖葉可在元旦和春節期間上市,此時的市場價格最高。另外收割的老莖葉可作葯材出售。
5.2 肥水管理
以氮、鉀肥為主,每667 m2施尿素30 kg,硫酸鉀8 kg,有機肥500 kg,施肥後補水。
5.3 搭棚、覆膜
生產中棚架材料有竹架和鋼架2種,竹架成本低,牢固性差,使用年限不長;鋼架成本較高,牢固、抗風雨性能好,使用壽命長。塑料薄膜覆蓋一般前期蓋一層白色厚型無滴薄膜,待魚腥草嫩莖葉長至10~13 cm時,再在幼苗上面蓋一層黑色薄膜,時間為7~10 d,可起到避光和軟化作用,使幼嫩莖葉葉色呈紫色且纖維素含量低,口感嫩、脆。
5.4 溫度管理
冬季魚腥草嫩莖葉生產以拱棚增溫管理為主,但11~12月有時短期棚內溫度可達到30℃以上,容易造成幼苗徒長或灼傷幼苗嫩葉,要及時揭棚通風透氣,調節棚內溫濕度。
5.5 防除雜草
棚內溫度適宜,雜草易於生長,嚴重時影響魚腥草正常生長,及時除草。
5.6 適時收獲
當魚腥草嫩莖葉長至15~17 cm,葉4~5片葉時收割出售。一般冬季嫩莖葉栽培可採收2次,第一茬嫩莖較粗,脆、商品性好,但消耗較多養分,第二茬魚腥草嫩莖葉較細,應增施追肥。一般第1茬每667 m2產量900~1 000 kg,第2茬每667 m2產量600~700 kg。
魚腥草嫩莖葉不耐貯藏,收割後可用繩打捆或紙箱包裝銷售。當地上嫩莖葉採收完畢後,可採收地下莖,667 m2產量3 000~4 000 kg,魚腥草的地下莖要清洗干凈,分級及時銷售。
(1)陰了保健法擴展資料:
魚腥草(英文名HERBA HOUTTUYNIAE)是中國葯典收錄的草葯,草葯來源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拉丁學名:Houttuynia cordata Thunb.)的乾燥地上部分。夏季莖葉茂盛花穗多時采割,除去雜質,曬干。
草葯性狀:莖呈扁圓柱形,扭曲,長20~35cm,直徑0.2~0.3cm;表面棕黃色,具縱棱數條,節明顯,下部節上有殘存須根;質脆,易折斷。
葉互生,葉片卷折皺縮,展平後呈心形,長3~5cm,寬3~4.5cm;先端漸尖,全緣;上表面暗黃綠色至暗棕色,下表麵灰綠色或灰棕色;葉柄細長,基部與托葉合生成鞘狀。穗狀花序頂生,黃棕色。搓碎有魚腥氣味。
魚腥草味辛,性寒涼,歸肺經。能清熱解毒、消腫療瘡、利尿除濕、清熱止痢、健胃消食,用治實熱、熱毒、濕邪、疾熱為患的肺癰、瘡瘍腫毒、痔瘡便血、脾胃積熱等。
現代葯理實驗表明,本品具有抗菌、抗病毒、提高機體免疫力、利尿等作用。
2、除濕氣最好的方法有哪些
1、食療祛濕
食療可以有效去除濕氣,且方便又實用。建議在日常的飲食中吃一些具有祛濕、排毒、消腫、利尿的食物,就可以起到很好的祛濕效果,不過需要長期堅持食用這些具有祛濕效果的食物才行。常見的食療方有薏米紅豆湯、冬瓜排骨湯、健脾祛濕湯、玉米須湯等。
2、運動出汗快速祛濕
適量的運動可以緩解人體壓力,排出體內的代謝廢物,將體內的濕氣等排出體外。較少運動的人,一般體內的濕氣都比較重,而體內濕氣越重就越不想運動,導致身體懶散,肥胖等。適當運動不僅可以強身健體,還可以舒緩肌肉壓力,促進體內血液循環,加快皮膚的新陳代謝,加速排出體內的廢氣。
3、熱水泡腳
熱水泡腳可以刺激腳部穴位,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對祛除濕氣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要出大汗,只要泡到額頭微微出汗就好。還可以放一些艾葉在泡腳水中,有助於體內的血液循環加快,促進皮膚的新陳代謝,更加快速地把體內的寒濕排出體外。並且,艾葉本身具有祛寒行氣、活血止血,散寒除濕、利水消腫,殺毒滅菌等作用。
3、具體的養生方法有養生保健或是針葯治療,養生的核心到底是什麼?
其一,天人合一的養生觀。中醫認為,天地是個大宇宙,人身是個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無時無刻不受天地的影響,就像魚在水中,水就是魚的全部,水的變化,一定會影響到魚,同樣的,天地的所有變化都會影響到人。所以中醫養生強調天人一體,養生的方法隨著四時的氣候變化,寒涼溫熱,做適當的調整。
其二,陰陽平衡的健康觀。陰陽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養生的目標就是求得身心陰陽的平衡。什麼是陰呢?陰就是構成身體的物質基礎。什麼是陽呢?陽就是能量,陰陽是相對的,凡是向 上的、往外的、活動的、發熱的、都屬於陽;凡是向下的、往裡的、發冷的、都屬於陰。身體所以會生病是因為陰陽失去平衡,造成陽過盛或陰過盛,陰虛或陽虛, 只要設法使太過的一方減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陰陽再次恢復原來的平衡,疾病自然就會消失於無形了。所以,中醫養生高度強調陰陽平衡健康一生。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體觀。中醫養生注重的是身心兩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體的鍛煉保養,更注意心靈的修煉調養,身體會影響心理,心理也會影響身體,兩者是一體的兩面,缺一不可。中國傳統養生強調人與自然的關系,認為人應順應自然環境、四時氣候的變化,主動調整自我,保持與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雲「一陰一陽之謂道」;「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老子》雲「道法自然」,就是中醫養生的基本要求。
中醫養生是以培養生機、預防疾病、爭取健康長壽為目的,有食養、葯養、針灸、按摩、氣功經絡養生、體質養生、氣功養生、運動養生、房事養生、情志養生、睡眠養生、環境養生、起居養生、膳食養生、順時養生、四季養生、部位養生、葯物養生、沐浴 養生、減毒養生、靜坐養生等豐富多樣的養生技術。
4、求幾首關於 養生 的詩詞
1、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步出夏門行·龜雖壽》曹操
詩中以長壽動物神龜為例,說明生老病死的規律。同時也是一曲養生之道的千古絕唱,是曹操給後世養生長壽的渡人金針!今人常用詩中「烈士暮年,壯志不已」來抒發老當益壯的胸襟。
2、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飲酒》 陶淵明
這首典型的養生詩,境與意會,物與心融,真是妙不可言。
3、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
負暄閉目坐,和氣生肌膚。
初似飲醇醪,又如蟄者蘇。
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
曠然志所在,心與虛空俱。——《負冬日》 白居易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詩作中有不少是抒寫養生方法的。他的「養生方法」之一就是勤煉氣功。從詩中可以看出,白居易不但愛好氣功,而且已修煉到很高的層次。他練功時「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
4、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程顥
健身需健心,「心樂才有身樂」,樂觀曠達,內心歡樂,才能健身強體。怎樣才能「心樂」呢?北宋名家程顥他認為人的一生,即便老了,生活也應當和少年人一樣豐富多彩,以愉悅身心,歡度晚年。
5、羽蟲見月爭翻翻,我亦散發虛明軒。
千梳冷快肌骨醒,見露氣人霜逢根。——《蘇沈良方》蘇軾
宋代文學家蘇東坡一生仕途坎坷,但他卻處世達觀,淡泊名利,晚年除寄情山水外,還潛心研究醫葯,收集民間驗方,這首詩說的就是他在皎潔的月光下,站立在空曠的軒閣之中,梳發健身的情景。
他還經常練習氣功,「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便是他練習氣功時清朗精神境界的寫照。
6、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慾勿勞心。
食惟半飽無兼味,酒止三分莫過頻。
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含樂意莫生嗔。
炎涼變詐都休問,任我逍遙過百春。——龔廷《攝養詩》
明代名醫龔廷賢活到92歲,他寫的《攝養詩》,是根據多年從醫治病,保健養生的實踐,歸納出的一套有關「吃喝玩樂」的科學規律。
這首詩告訴人們,別輕視「吃喝玩樂」。這四個字是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做的「大文章」,只不過歲月給每個人判的分數不同罷了。「吃喝玩樂」不是人生目的,而是保證身心健康的生活工作手段。
7、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常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得神仙。——陸游
南宋大詩人陸游,一生共走過了85個春秋。他詩中蘊含的獨特養生之道,可以使我們參悟到這位詩人的長壽秘訣,對現代人提高健康素養無疑具有現實的借鑒意義。陸游鍾情食養,清淡為主。在諸多食療方法中,陸游似乎對食粥有所偏好。
他認為豐盛的飲食會加重腸胃的負擔,粗茶淡飯為宜。粥系流質食物,老幼皆宜,味美香糯,營養豐富,易為人體消化吸收。如果在粥中加入相應的食品或食物,如蓮心、薏苡仁、花生米、羊肉、西洋參、胡蘿卜等,還有防治疾病、祛病延年的功用。
5、艾灸條的使用方法
艾條灸簡稱艾灸,大致可分為穴位艾灸、局部艾熏和全身艾熏。施灸時離皮膚10~30mm,至皮膚溫熱發紅。
穴位艾灸
取艾條一支點燃後,在穴位上方約10~30mm處熏灸或灼灸,一般每穴灸10分鍾左右,至皮膚溫熱發紅,而又不致灼痛或燒傷皮膚為宜。
施灸的方法分溫和灸(將艾卷的一端點燃,對准要灸的穴位或患處,進行熏燒)、迴旋灸(艾卷點燃的一端與施灸皮膚雖保持一定的距離,但位置不固定,而是均勻地向左右方向移動或反復旋轉地進行灸治)和雀啄灸(艾卷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並不固定在一定的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地移動)。
也可以配合各種艾灸器使用,如溫灸盒、溫灸架等,主要是為了固定艾條、使用方便。
局部艾熏
可以用3~6根艾條,用膠帶捆成一排,距離皮膚10~30mm,上下來回艾熏。
如痛經,用6根艾條,來回熏小腹至肚臍,一周2次,一次30~40分鍾,促進小腹的血液循環。
如肩周炎,可用3~5根艾條從頸部風池穴到肩峰穴、肩井穴等穴位灸5分鍾左右。在艾熏時,一定要保持室內溫度適宜,不能受涼。
如腹部受涼、腹瀉等,可以用幾根艾條熏小腹至肚臍的位置,可以祛寒。
如小孩子遺尿,同時伴有手腳冰涼、面色蒼白、舌質淡、舌苔白等症狀,可以用1~2根艾條熏肚臍及周圍,熏5~10分鍾,然後再到背後熏脊柱及腎,可以補氣、補腎、祛腎寒。
如有口臭,舌質暗紫或者舌苔發黑,說明脾胃寒氣非常重並伴有經絡淤阻,可以用3~5根艾條熏小腹到肚臍周圍,每天20分鍾,隔天一次,堅持一周,口臭就會消失。
全身艾熏
(1)全身熏艾條前要喝生薑紅棗桂圓羹,以養生補陰。用3片生薑,10粒紅棗(去核),10粒桂圓(去核),加水煮15分鍾,倒入粉碎機打成糊狀喝下。
(2)將生薑切成薄片,上鍋蒸軟後備用。
(3)夏季用6~8根艾條(冬天用8~10根),捆成一排,點燃。
(4)將蒸好的薑片貼在後背上。點燃的成排艾條,保持離薑片半寸到一寸的距離,上下慢慢移動,通常熏30~40分鍾。
(5)在小腹及肚臍的周圍都貼上薑片,上下熏20~30分鍾。
(6)在雙小腿的外側、內側,從腳踝至膝部上下、來回各熏30~50下。
家庭灸方法:
將艾條一端點燃,讓燃端靠近皮膚穴位,使穴位很快得到溫熱。將艾條慢慢上提,距皮膚3~4厘米,保持不動。灸時,溫熱感會使皮膚發紅卻不灼痛,局部、遠端部位還有酸、麻等舒服感覺。
要點:每次選3~5個穴位,每個穴位灸5~10分鍾,過多易疲勞,過少達不到溫熱效果。
艾灸經驗:
開始,艾條燃端距穴位不能太遠,不然溫熱感出現太慢。
艾條上提時,速度要快,避免熱感中斷;患者感覺太熱,可上、下、左、右或迴旋移動艾條,以連續地溫熱刺激穴位。
為局部皮膚感覺遲鈍者、小兒、老人施灸,可將左手中、食指張開,放在受者穴道兩旁,從而感知其局部受熱度,隨時調節。當患者有癢、發熱、痛感時,用手指揉、搓、按幫助緩解不適。
家庭艾灸注意事項:
1、艾灸火力先小後大,灸量先少後多,程度先輕後重。2.在頭面、胸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處艾灸,灸量宜小;在腰腹部、肩及兩股等皮厚而肌肉豐滿處艾灸,灸量可大一點。
3、體質強壯者,灸量可以大;久病、體質虛弱、老人、小兒,灸量宜小。
4、出現暈灸,須立即停灸,讓患者頭低位平卧,注意保暖,輕者休息片刻或喝點溫開水,重者掐按人中、內關、足三里。
5、精神緊張、大汗、勞累或飢餓時不宜灸,妊娠期婦女腰骶部和腹部不宜灸。
(5)陰了保健法擴展資料:
注意事項
1.在艾灸的時候,或艾灸的整個療程,我們最忌諱喝冷水,吃涼飯,這樣做如同給艾灸撤火,不利於疾病的治療。
2.艾灸前最好喝一杯溫水,高於體溫。艾灸後做好補充一杯熱水60度左右,稍稍有點燙嘴的。
3.艾灸後如果先馬上洗手,希望你用熱水,高於體溫的,50度左右即可。如果不是風濕類疾病,寒性疾病,產後風疾病,灸後30分鍾可以著涼水,但是,原則上不要急於用冷水。
4.如果你想懷孕,剛剛灸後就不要馬上同房,這時的女性體內環境還很熱,不利於精子的存活。最好灸後24-48小時候再進行,不過也是因人而異。灸後調養口訣:灸後風寒須謹避,七情莫過慎起居,切忌生冷醇厚味,惟食素淡最適宜。
5.大悲,大喜,大怒,這樣情緒不穩定,艾灸的效果會打折扣。太飢.太飽都不適合艾灸,尤其是患有胃腸疾病的人,更應該注意這些。
6.要注重灸料的質量,艾絨的好壞取決治療效果。一般直接灸的,一定要極好的艾絨,這樣不傷經絡,不燥,比較柔和,便於點燃。如果是隔姜灸或隔蒜久,那麼一定要新姜和鮮蒜,保持新鮮。
7.施灸時間,應該是循序漸進的,施灸的穴位也應該是由少至多的,熱度也是逐漸適應的。一般施灸早上,下午。沒有時間的可以晚上,尤其是失眠的病人臨睡前施灸有助於睡眠。
8.很多人問,艾灸後是否可以馬上洗澡。如果是熱水,可以馬上洗澡,但是最好等20-30分鍾後,這時經絡也基本處於灸後的修整狀態,灸後的熱度也逐漸地揮發和利用,此時在用熱水洗澡會感覺很舒服。
9.施灸的反應,會出現發熱,口渴,上火,皮膚瘙癢,有的會起紅疹,疲倦,便秘,尿黃,出汗,牙痛,耳鳴,全身不適等現象,一般不要驚慌,繼續艾灸這些症狀就會消失。這個時候可以艾灸足三里引火下行,還可以多喝水,必要時停灸或隔天艾灸,很快這樣的症狀就會消失。
10.有的人邊灸邊吃,這樣不好。一是不知道你吃的食物是什麼性質的?屬寒還是屬溫,如果艾灸過程中,你邊吃邊艾灸,對於胃氣也是一個挑戰。有胃腸疾病的人千萬不要這么盲目施救。
11.艾灸的返病現象,在艾灸的過程中,往往有的人很快見效,而有的人遲遲不見效,這要看是什麼疾病病長多久另外人與人也不同,我們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疾病同一個症狀,同一種表現。
有返病現象很正常,沒有也很正常,不要刻意追求返病的現象。越是多次返病,就越證明病邪存留的撥爭狀態,也體現正氣在一點點積累。
參考鏈接:網路-艾灸條
6、冬季養生有哪些原則?
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凍蟲伏,是自然界萬物閉藏的季節,人的陽氣也要潛藏於內。因此,冬季養生的基本原則也當講「藏」。中醫養生學認為,適應四季陰陽才能維持生命活動,並總結出「春天養肝,夏天養心,秋天養肺,冬天養腎」的理論。冬季是陰氣極盛、萬物收藏之季,生物處於冬眠階段,以養精蓄銳,適應明春之生機。故中醫素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說。
因為人體陽氣閉藏後,人體新陳代謝相應較低,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動力——「腎」來發揮作用,以保證生命活動適應自然界變化。冬季時節,腎臟機能正常,則可調節機體適應嚴冬的變化,不然,即會使新陳代謝失調而發生疾病。因此,冬季養生很重要的一點是「養腎防寒」,以下幾點是貫徹這一原則的要點:
(1)精神調養除了重視保持精神上的安靜以外,在神藏於內時還要學會及時調養不良情緒,當處於緊張、激動、焦慮、抑鬱等狀態時,應盡快恢復心理平靜。同時,在冬季還要防止季節性情感失調症的發生。所謂季節性情感失調症,是指一些人在冬季易發生情緒抑鬱、懶散嗜睡、昏昏沉沉等現象,並且年復一年地出現。此現象多見於青年,尤其是女性。預防的方法是多曬太陽以延長光照時間,這是調養情緒的天然療法。
(2)飲食調養冬季飲食養生的基本原則應該是以「藏熱量」為主,因此,冬季宜多食的食物有羊肉、狗肉、鵝肉、鴨肉、蘿卜、核桃、栗子、白薯等。同時,還要遵循「少食咸,多食苦」的原則:冬季為腎經旺盛之時,而腎主咸,心主苦,當鹹味吃多了,就會使本來就偏亢的腎水更亢,從而使心陽的力量減弱。所以,應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陽。冬季飲食切忌粘硬、生冷食物,因為此類食物屬「飲」,易使脾胃之陽氣受損。
(3)起居保健《黃帝內經》里指出:「早卧晚起,以待日光。」意思是,冬天要早睡、晚起,起床的時間最好在太陽出來後為益(尤其對於老人而言)。冬季起居養生應留心以下幾點:首先,穿衣要講「衣服氣候」,指衣服里層與皮膚間的溫度應始終保持在32℃~33℃,此理想的「衣服氣候」,可緩沖外界寒冷氣候對人體的侵襲。其次,要注重雙腳的保暖。因為腳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少且慢,因此腳的皮溫最低。中醫認為,足部受寒,勢必影響內臟,可引致腹瀉、月經不調、陽痿、腰腿痛等病症。其三,冬季定時開窗換氣有利於身體健康。其四,蒙頭睡覺不可取。冬天蒙頭睡覺極宜造成缺氧而致胸悶氣短。其五,夜間忌憋尿。因為冬夜較長,長時間憋尿,會使有毒物質積存而導致膀胱炎、尿道炎等。
(4)鍛煉強身中醫素有「食補不如氣補」之說。「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葯一碗」。「氣補」或「動一動」就是運動。簡便易行的方法是:晨起或睡前叩齒50下左右,舌在口內左右轉動各5圈,鼓漱40次左右,分二三次咽津液人丹田。調息入靜後,再練「吹」字功40次左右。吸氣時兩手經腰後上提至胸前、聳肩,呼氣時念「吹」字(不出聲),提肛收腹,腳趾抓地,兩手由胸前落至膝,屈膝半蹲。然後,雙手攀足,站立或直腿,雙手下按足背或抓腳趾,稍停,反復慢做10次左右。再搓腰50~100次,最後倒退走半小時左右。也可學打太極拳或拍打功、疏通經絡功等;或做慢跑、散步、滑水、跳繩、球類等運動項目。
冬季晝短夜長,陽光微弱,應多在室外鍛煉,以補陽光照射不足。在冷空氣中活動可增強神經調節機能,提高造血功能和抵抗力,但鍛煉不宜出大汗,以防感冒。避免在大風、大霧、雨雪等惡劣天氣中鍛煉。
7、求陰莖保健按摩手法(圖解)
你好,首先要明百確按摩陰莖的目的和要求。如:為了增粗增長、還是生殖保健。按摩陰莖的技法比較簡單,由莖根用滿度手摸到陰莖內囊部分的海綿體,順著陰莖伸長方向進行手法訓練。知操作時沿著陰莖兩側順勢外道撥式輕揉微捏,滿手把握內陰莖海綿體進行,會感覺到外陰莖在不斷擴張、伸長,順手搓活各管道器質(專精索等)到了外陰莖部分兩手全指指腹操作,逐節向屬往往返運輸式,至龜頭脹麻。
8、求陰莖保健按摩手法(圖解)
你好
左手握抄陰莖根部,右手拇指輕柔陰囊前部。(仰姿)
使陰莖緊貼腹部,左手食指和中指張開輕壓在陰莖上,右手同樣動作輕壓在左手和陰莖上,向前輕推。(仰姿)
右手握陰莖根部,左手成螺旋狀由下向上運動。(仰姿)
兩手平伸,交錯輕搓陰莖根部。(仰姿)
使陰莖緊貼腹部,右手食指襲輕壓龜頭冠根部拇指。(仰姿)
右手三指固定陰莖,右手食指輕壓龜 頭冠根部右手拇指輕壓龜頭冠前邊緣,並輕輕搓動。(仰姿)
左手握陰莖根部向上輕提,右手食指輕輕肛門內進入,動作要輕慢,要充分潤滑。(仰姿)百
兩手食指輕壓龜頭冠邊緣下部,並輕輕搓動。(仰姿)
左手握陰莖根部向上輕提,右手四指輕柔陰囊根部。(仰姿)
左手握陰莖根部向上輕提,用右手掌根部輕柔大腿根部。兩側各20次。
左手握陰莖根部向上輕提,右手四指曲狀,用右手四指中節輕壓陰囊根部和肛門中間部。(仰姿)
被按摩者坐姿,右手拇指和食指、中指輕捏龜頭冠根部,向前輕度拉(坐姿)。
左手輕握陰囊根部,右手輕柔陰囊。 (仰姿)
左手握陰莖根部,右手拇指和食指成環狀輕握陰囊根部向下輕拉。(跪姿)
每個步驟堅持三十下左右
祝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