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幼兒保健要點

幼兒保健要點

發布時間:2020-06-21 07:04:52

1、幼兒健康教育的內容和要求的重點

一、1、 身體健康,在集體生活中情緒安定、愉快;

2、 生活、衛生習慣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 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識,學會保護自己;

4、 喜歡參加體育活動,動作協調、靈活。

二、內容與要求

1、 建立良好的師生、同伴關系,讓幼兒在集體生活中感到溫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賴感。

2、 與家長配合,根據幼兒的需要建立科學的生活常規。培養幼兒良好的飲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習慣和生活自理能力。

3、 教育幼兒愛清潔、講衛生,注意保持個人和生活場所的整潔和衛生。

4、 密切結合幼兒的生活進行安全、營養的保健教育,提高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的能力。

5、 開張豐富多彩的戶外游戲和體育活動,培養幼兒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和習慣,增強體質,提高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6、 用幼兒感興趣的方式發展基本動作,提高動作的協調性、靈活性。

7、 在體育活動中,培養幼兒堅強、勇敢、不怕困難的意志品質和主觀、樂觀、合作的態度。

三、指導要求

1、 幼兒園必須把白虎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

2、 既要高度重視的滿足幼兒受保護、受照顧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滿足他們不斷增長的獨立要求,避免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鼓勵並知道幼兒自理、自立的嘗試。

3、 健康領域的活動要充分尊重幼兒發育的規律,嚴禁以任何名義進行有損幼兒健康的比賽、表演或訓練等。

4、 培養幼兒對體育活動的興趣是幼兒園體育的重要目標,要根據幼兒的特點組織生動有趣、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吸引幼兒主動參與。

2、3---7歲幼兒心理保健要點有哪些?

語言的發展:詞彙量明顯增加,增加速度為一生中最快,詞彙量可達3000~4000個。其中,大量出現的為名詞.3~4歲的兒童可能會搞錯人稱代詞:你、我、他(她),將說話環境與具體事件或人物聯系起來可以正確表達,講述抽象事物或與環境相脫離時則可出現明顯的錯誤。6~7歲即可正確運用人稱代詞,與自我意識的進一步發展有明顯關系,即在區別自己與他人的情況下才能使用「我」和「他(她)」。
3~6歲左右自言自語發生率最高,以後逐漸下降。此期兒童可以用簡單和復雜的句子表達自己的意思,如表達自己要吃東西可以說:「我要吃東西」或「(因為)我的肚子餓了,(所以)我要吃東西」。語言連貫性隨年齡增大而越來越好,在語言表達的同時還可伴有豐富的面部表情或動作,此階段利用語言與人交流已沒有障注意力的發展:學齡前兒童的注意仍然以被動注意佔優勢,只有被注意對象色彩鮮明、外觀生動形象時才能引起兒童的注意。電視中播放的卡通片就具備這種特點,因此,卡通片最能引起學齡前兒童的注意和興趣,從這點來看,內容健康、人物活潑、視覺效果好的卡通片不失為學齡前兒童教育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主動注意必須克服外界環境的各種干擾才能達到注意的效果,3~4歲兒童的主動注意時間僅為10分鍾,而5~6歲兒童也不超過15分鍾。因此,在給學齡前兒童進行知識教育時要充分注意到這一客觀規律,不可長時間的灌輸,更不能要求兒童長時間注意學習的內容,否則,起不到任何效果。
記憶的發展:無意記憶占優勢,有意記憶開始萌發。以具體形象性和機械性記憶為主,抽象記憶相當不足。此期兒童記憶的另一個特點是將不同來源,或是自己經歷、或是故事中、或是臆想的內容與現實情況混為一談,心理學上稱為潛隱記憶,家長往往認為兒童在說謊,實際上是一種正常現象,區分兒童是否說謊關鍵是要辨別出是幻想還是現實。
思維的發展:與嬰幼兒相比,學齡前期兒童的思維已明顯擺脫了動作的束縛,但仍然離不開實物和實物的表象,也就是說在動作之前對動作的目的已有了一定的預見性。
此期的兒童往往有豐富的想像力,而象徵性游戲和創造性游戲到5~6歲時達到高峰,在游戲過程中,兒童的思維活動和社會化角色的規則也會很快地發展。從一定意義上講,組織和引導好學齡前兒童的游戲比教他們認字、背唐詩和宋詞更能早期開發智力。
思維活動的另一個特點是兒童對事物的直觀、具體的概括。由於缺乏生活經驗,他們往往用自己的邏輯和過多的臆想進行推理和判斷,得出不正確的結論。
情緒的發展:兒童的情緒體驗非常豐富,成人能體驗到的情緒,學齡前期兒童基本上已能體驗到,如高興、悲傷、憤怒、恐懼緊張、害怕等,而且很容易表現在行為上,不像成人那樣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焦慮和恐懼是此階段的主要不良情緒體驗,對與家人分離、受到批評和傷害後可出現明顯的焦慮反應;對想像的事物如黑暗、魔鬼、聲音、幽靜等有明顯的恐懼,尤其在電視、故事、談論中看到或聽到有關事例後更為明顯。
隨著自我意識的進一步增加,高級情緒活動如同情心、孤獨感、榮譽感、審美感、道德感、合作精神也進一步發展。
性心理發展:學齡前期是兒童發展性別認同和形成性別社女性化或「娘娘腔」,女孩男性化或「假小子」,仔細辨別兒童的性別角色並加以正確引導,對日後性心理正常發展,避免出現性心理障礙如同性戀、易性癖等都將有積極的意義。

3、學前兒童的保健要點是什麼啊?

(一)注意口腔衛生

(二)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三)注意飲食衛生,防止病從口入

(四)保持愉快情緒並安靜進餐

(五)飯前後不做劇烈活動

(六)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

教案在學前兒童衛生學神經系統保育里可以看到

4、幼兒前期的食療保健要點是什麼?

1~3歲幼兒正處於生長發育的旺盛階段,所需營養很高,如營養不足會使發育遲緩,抵抗力下降,甚至發生營養缺乏症。一般情況下,母乳從9個月以後便逐漸減少,質量也下降。幼兒便開始需要正常的飲食,即一種新的營養方式。此期幼兒咀嚼能力及消化功能還不及成年人,其胃腸道對於粗糙食物比較敏感,加之幼兒自己不會挑選食物,因此,需要家長根據此期幼兒生理特點,給予合理膳食,以保證其健康成長。幼兒膳食應遵循以下原則:平衡膳食

使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供給量的比例保持1:2:4,不能偏廢。如斷奶後只給幼兒白米粥或白米飯加菜湯,則蛋白質、脂肪供應不足,生長發育增長遲緩,抗病力降低;如只注意多給肉、蛋、奶類食物,2~3歲小兒仍每日吃4瓶牛奶,則碳水化合物供應不足,往往不能保證能量需要。如很少吃蔬菜、水果,則鈣、鐵等無機鹽和維生素會發生缺乏,故各類食物均應攝取。

選擇適宜的食物

瘦肉、禽肉、魚、乳、蛋類可交替選用;糧食應粗細搭配;蔬菜應選含維生素A、C和鐵較多的綠色、紅黃色蔬菜;豆製品含蛋白質、鈣、鐵豐富的應多選用;硬果類食物,腌、臘食品盡量避免選用。

合理烹調

經常變換花樣,麵食可做面條、花捲、小餛飩、小水餃、小包子等,以提高進食興趣;蔬菜、肉類應切碎燒爛;雞、魚、排骨等帶刺、骨的食物在喂前予以剔除;不要給孩子吃油膩和油煎炸食物。

應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要做到不挑食,不偏食,不吃零食及不潔食物。

與幼兒保健要點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