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保健品下危機

保健品下危機

發布時間:2020-06-20 20:28:46

1、保健品行業該如何面對一些人的不信任?

保健品信任問題已經有口難辯了,保健品已經成了過街老鼠,造成信任危機的原因是保健品行業不自律,擴大宣傳,自己砸了自己的飯碗。
其實這些年來國家對保健品的管理嚴格程度是大家難以想像的,審批一個保健品文號也不是那麼簡單,要作毒理實驗,功能實驗,三甲醫院臨床實驗,這些實驗下來少則三年多則五年,千辛萬苦批准文號,要花好多好多的錢,才能上市。
如果沒有作用,國家食葯局就不會批准,應該說只要是國家正規批準的保健食品都是好東西。但是拿保健品治病就是大錯特錯,因為保健品是針對亞健康人群和特定人群的,不是像葯品一樣治什麼病的。保健品之所以成為所謂的神葯什麼都治,是因為保健品對疾病不固定,說不定什麼人吃上正巧把病治好了,人們就開始大勢宣傳能治什麼病,等別人一用又沒有治好,消費者就說是騙人的,治好的說好,治不好的就說不好,這樣一來就亂套了。
保健品是好東西,是國家允許生產銷售的,用騙人的手段,擴大宣傳害人,甚至成了傳銷的武器,難怪大家對保健品有看法。隨著國家的清理整頓,輿論的正確引導,消費者的理想認識,保健品行業的自覺自律,人們會慢慢地感受到保健品的好處。健康中國已經成為國家戰略,治未病,預防為主永遠是健康的主旋律,無論現在怎麼亂,一定會正本清源還原保健品本來面目,大亂大治,風雨過後就是彩虹。
中國已經進入老年化社會,吃葯看病照顧病人已經成為社會最大負擔,少生病,不生病,晚生病就是最大的福氣。預防保健越早越好,不管用什麼樣的手段,只要健康就好,吃保健品只是一個方面,吃了保健品的人心裡清楚,好不好自己知道。健康的需求已經成為歷史的潮流浩浩盪盪滾滾向前,沒有健康再大的財富,再高的職位也是零,保健品一定會成為未來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只不過要看適合不適合自己而已

2、2009金融危機背景下品牌保健品還能投資嗎

今年股市縮水巨大,而炒股的人大多為中產階級,如果你的保健品定位為中產階級市場,則會有很大影響;此外工薪階級普遍預期減少收入,所以會減少奢侈性消費,閑錢不外乎存入銀行和用於日用基本消費。

綜上,影響大小還得看你產品的定位人群和價位了!

補充:在陝西來說價位針對中高檔消費人群了。但具體影響不一定就不要做這個行業了,有誰比你更了解這個產品以及你個人的各方面優勢呢?相信自己的決定吧。

3、保健品吃多了有什麼壞處?

最容易出現的一個危害就是便秘。有些女生經常吃一些排毒養顏的保健品,這些保健品是從大黃和芒硝中提取有效成分。

服用這些保健品的確是可以定期排便,名義上是起到了排毒的作用,但是吃多了身體就會存在一種依賴性,就像是一種品一樣。

一旦不吃了,停下來,身體就沒有辦法自發地進行排泄功能,那麼就會很容易引起便秘。

第二個危害就是導致乳腺增生。在以往的數據中,經常服用含雌性雌激素保健品的患者,特別容易得乳腺增生。

第三,對肝臟也會有損傷。亂吃保健品會加重肝臟的負擔,表面上看起來保健品吃了能夠保肝保胃,但實際上很多東西沒有辦法及時分解,就「壓」在肝臟上,增加了肝臟的負擔。

有些人長期吃保健品,結果到醫院里檢查,膽紅素的指標是正常人的好多倍,甚至有可能超過二三十倍,轉氨酶也是正常人的二三十倍,得了嚴重的肝炎。

第四,亂吃保健品還有生命危險。現在保健品市場參差不齊,誰也不知道質量如何,產品到底是真是假,隨便亂吃,就不知道是把什麼東西吃到了身體了。

還有因為有一些保健品是專門針對老人家而生產的,直指高血壓、心臟病患者。有些年輕人覺得是為了孝順老人家,特意買給他們吃。

但這些保健品對老人家的身體傷害非常大,因為高血壓和心臟病患者服用的所有葯物、保健品最好都要經過醫生的審核,不能夠隨便服用,否則會加重身體器官的負擔,甚至有生命危險。

4、保健品行業在未來發展前景如何

史玉柱選中保健行業,主要是看中了行業未來的發展zd潛力,體現了其作為投資人的發展眼光。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保健品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前瞻》顯示,2001-2013年,我國營業保健品行業的銷售收入保持著較高的增長速度,除2001年,2007年市場規模增長率在個位數外,其他年份的市場規模的增長率均保持在20%以上,2005年市場規模增長率達到版了73.77%。
中國保健食品產業經過多年快速發展,已經逐漸壯大。雖然仍面臨諸多挑戰,但在市場需求、技術進步和管理更新的推權動下,中國保健品產業發展空間巨大,市場前景較好。

5、忽悠,保健品營銷模式還能走多遠

一、忽悠,成為一種趨勢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一直在想用「忽悠」這個詞語來形容現在的保健品市場營銷合適不合適,可是當我找尋了那麼多的詞語,我發現能用來體現時下保健品市場現狀的詞語也只有「忽悠」最為合適了。但我需要說明的一點就是我所說的「保健品營銷模式」不是單指保健品營銷,而是一種營銷模式。

我想任何人都不會否認保健品市場是國內所有行業中競爭最為激烈行業——

終端從KA到OTC再到社區,渠道從商業線到葯線再到專賣店,推廣從傳統營銷到會議營銷再到旅遊營銷,促銷從特價到贈品再到抽獎······

可是,無論是保健品生產廠家還是保健品經銷商還是保健品市場從業人員,誰都清楚的知道最近幾年保健品市場的嚴重下滑——國家相關部門與相關政策的嚴格監管,經銷商選擇產品越來越慎重,消費者選擇產品越來越理智······其實這直接關繫到保健品市場的興衰,但卻不是影響保健品下滑的關鍵因素,在此我們先不去深究。但是種種卻足以說明保健品營銷模式的困頓和迷惑。

其實,「忽悠」一詞的來源應該是著名笑星趙本山老師的小品《賣拐》,「忽忽悠悠就瘸了」是其中一句流傳了很久的台詞。我覺得用來形容時下的保健品營銷模式最為合適不過了。小品《賣拐》中的叫賣與宣傳,利益陳述與恐嚇,人員配合與產品推廣,無一不恰如其分的體現了時下保健品營銷模式。

保健品業內有一句行業名言叫「怕死的老年人市場,臭美的女人市場,腎虛的中年市場,補腦的青少年市場,扶不起的兒童市場」。縱觀保健品行業的所有品牌所有產品無一不是在圍繞「怕死的老年人市場,臭美的女人市場,腎虛的中年市場,補腦的青少年市場,扶不起的兒童市場」在做工作。可是那麼多年以來,真正能做成品牌的產品有幾個呢?我們不妨到市場上看看,保健品市場真正能形成全國規模的企業和品牌還是五、六年前的品牌和產品。我想,這一是說明了保健品市場的競爭激烈,新品牌很難脫穎而出,另外也說明了新保健品企業根本就沒有在做市場!而是在忽悠市場

說到「忽悠」,其實保健品營銷模式的「忽悠」也是一環緊扣一環——

廠家說要操作全國市場,說聘請知名專家進行產品研發,說知名策劃機構全程跟蹤服務,可是到頭來呢?

經銷商對終端說廠家如何大手筆運做,產品如何好,潛力如何大,可是到頭來呢?

終端促銷說產品功效如何好,性價比如何高,服務如何好,可是到頭來呢?

不說大家也能明白,廠家忽悠了經銷商,經銷商忽悠了終端,終端忽悠了消費者,消費者能忽悠誰呢?我想消費者不會也不能忽悠誰,因為在這個模式里,信息是極不對稱的,消費者是永遠的弱式群體,但是他們有選擇的權利,消費者可以上當一次,可以上當兩次,但是第三次呢?

「忽悠」,我想很多廠家應該成功了,因為好多廠家的目的就是圈錢。但是經銷商不能,終端不能,消費者更不能。長此以往,我想,信任危機不是出現在保健品行業,而是以保健品模式運做的任何行業的任何廠家。

「忽悠」這應該不是一個保健品營銷模式的問題,而是一種趨勢,更是一個社會問題。

是誰動了保健品市場的乳酪?

眾所周知從3年前開始,一直到現在,保健品市場銷售額一直直線下滑.

"現在市場不好做"

"太難操作了"

"銷售業績下滑嚴重"······

這應該是保健品生產廠家,保健品經銷商,保健品從業人員最經常說的話了。可是到底是什麼原因使保健品呈現出如此嚴重的下滑呢?到底是誰動了保健品市場的乳酪呢?

其實答案就在市場上。

——我們不妨深入全國任何一個城市去了解一下誰在運用保健品的營銷模式忽悠消費者,筆者曾經走訪了10餘個市場,有省會城市,有地級市,有縣城,甚至鄉鎮,結果在走訪中發現95%以上的老年人參加過(多次參加過的人不在少數)所謂保健品廠家組織的講座活動,並且100%的老人說他們在參加活動之前在社區,自己家中都參加了保健品企業組織的義診或講座。而據筆者了解,這些組織所謂的義診以及講座活動的企業10%的是葯品生產廠家,80%的企業是普通食品企業,而只有10%的企業是擁有正規批文和手續的保健品生產企業。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當食品(他們大多把自己的產品稱為功效產品)企業在運用保健品的營銷模式賺取高額利潤的同時,也把自己的銷售終端搬進了社區,搬進了消費者的家中,從而真正的實現了終端前移,避免了激烈的競爭,而我們大多數保健品生產企業還在思考如何終端攔截,如何精耕細作市場的時候,保健品在常規終端的銷售卻一落千丈。我們暫且不說生產所謂功效產品的企業對保健品行業的影響有多大,單就這一塊乳酪就足夠養活不少企業了。

固本正元,保健品營銷模式的真正方向

最近一段時間聽說工商、稅務等部門已經加大了對所謂的以健康講座以及義診為幌子銷售產品的監管力度,並且隨著消費者日趨理性的消費行為的形成,加之相關部門的嚴格監管,這種所謂的功效產品在市場上將會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那麼,保健品如何走出所謂功效產品們的「忽悠」誤區呢?

1、提升產品本身的品質。無論推廣模式、銷售模式再好,產品品質始終是基礎;

2、創新營銷思路。實際上會議營銷、旅遊營銷都是保健品的創舉,可是為什麼反而讓食品企業這些「局外人」運用的風生水起,而自己卻無能為力呢?這應該是值得保健品營銷人深思的問題;

3、最好的推廣是把產品銷售出去。在實際的保健品市場操作中,保健品的思路/套路應該說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營銷最前沿,可是過分的強調推廣並不能真正實現賣貨的目的;

4、找到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一些保健品業界的老闆過分的看中名企的經驗和名氣,加上保健品從業人員自己的忽悠,導致人員成本過高,實際上一個企業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企業整體的成功,包括產品、模式、渠道、資源、人員等諸多因素,而不是哪一個人的功勞,千萬不要相信高手所說的「某某產品就是我做起來的」。

實際上保健品是一個行業,更是一個產業,當「忽悠」已經不能前行的時候,也便是新的開始,在此,我希望,保健品企業以及曾經運用保健品營銷模式的企業一路走好!

6、我國保健品的現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完成的專項研究顯示,從全球市場來看,2001年全球保健食品市場銷售額達476億美元,預計到2005年,全球保健食品的銷量將超過600億美元,2010年時,該值會接近1000億美元。美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保健食品的消費國,2001年其市場總量達到182.5億美元,其保健品的銷售量佔全球保健品市場銷售量的38%。

目前已有約400個進口保健食品獲准陸續登陸我國市場,近5年來,洋品牌在我國市場的銷量以平均每年12%以上的速度增長。

――我國保健品產業現狀不容樂觀

我國現代保健品產業的發展大概經過了20世紀80年代的緩慢起步和迅速崛起,到90年代的惡性膨脹和無序競爭,再到2000年以來重新洗牌和逐步尋求標准規范的幾起幾落。

我國保健品產業自上世紀80年代興起,年產值從不足20億發展到目前的300多億,不可謂不多。然而目前我國保健品生產企業雖有4000多家,但2/3以上屬中小企業。上市公司不超過6家,年銷售額達到1億元的不超過18家。2/3的產品功能集中在免疫調節、抗疲勞和調節血脂上,針對專門人群的新的功能領域鮮有企業涉足。保健品行業存在管理不規范、標准不健全、相關企業各領風騷三五年、消費者對保健品行業信任度不足等缺陷。簡單說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市場發育不足。保健品魚目混珠,產品應接不暇,市場魚龍混雜。整個行業整體呈現企業主體實力較弱,產品功能雷同,低水平重復嚴重的局面,企業經營陷於同質化惡性競爭。

知識產權落後。我國保健品生產技術尚未形成大規模的通過專利形成即使競爭力和壟斷的能力。全國保健食品企業用於新產品研發的投入,即科研經費支出僅占銷售收入的1.55%。

管理體制不順。保健品監管涉及的部門,初步統計有19個部委,其中主要的有8個部門。從監管環節看,主要集中在審批,對研發、生產和流通都缺乏有效監管。缺乏統一的產品技術標准(生產標准、檢測標准),造成了審批後沒人管,生產過程沒人管,流通過程缺乏管理。

整體信譽不高。生產企業重營銷輕實力,廣告宣傳往往言過其實,「概念炒作」現象比比皆是,使保健品在消費者心中出現信譽危機,以至給保健品產業可能帶來毀滅性打擊。

――保健品正在成為新的消費熱點

目前,我國保健品、我國保健品產業發展正處於十字路口之上。

據統計,全球保健食品銷售額已佔整個食品銷售額的5%,達到2000億美元,而且每年都以很高的速度增長。我國保健品市場的兩大消費人群:「白領市場」和「銀發市場」對保健品的需求正趨旺盛,由於他們的購買力非常強,也成為了國內保健品市場的生力軍。

有關資料顯示,歐美國家的消費者平均用於保健品方面的花費占其總支出的25%以上,而我國只有0.07%。我國人均保健品消費支出僅為31元/年,是美國的1/17,日本的1/12。這表明,保健品市場潛力巨大,以目前全球保健品占整個食品銷售的5%來推算,我國保健品消費還將大幅增長。

從發展戰略看,必須積極培育保健品產業這一新興產業和朝陽產業,使保健品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增長點。力爭到2010年,保健品人均消費100元,保健品產業市場總容量突破1000億元,達到1300億元的消費量;到2020年時,人均消費達到300元,市場容量突破4500億元。

與保健品下危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