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健康養生包括哪些方面
人們常將養生保健活動稱為「養生之道」或「養生之術」。「道」指法則、原則;「術」則指具體方法、手段。其特點是蘊育在日常諸多行為之中。 中國傳統的「延年益壽」之法稱為「衛生」、「養生」、「厚生」或「道生」。「衛生」是保衛生命之義;「養生」是養護生命之義;「厚生」是厚待生命之義;而「道生」則是要求以上諸法皆要遵守一定的法度。《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告誡人們要遵循自然界和宇宙的規律。 所謂「養生」就是根據生命規律,採用養護身心,保持或增進健康,減少疾病,以延年益壽的一種措施,也就是相當於現代醫學中所謂的「保健」活動。養生是一種文化現象,它是中華民族在維護人類健康和種族延續的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傳統性和延續性。 由於養生活動涉及到研究人的生命現象,其內容自然會貫徹到日常生活諸多方面,這就必然涉及到各種文化現象,因此古代養生的內容多分散在許多文化范疇之中,如醫葯文化、食文化、茶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武學文化等。 歷代養生家由於各自的實踐和體驗的角度不同,他們的養生活動在調節飲食起居、服用葯物、採用醫術(針灸、按摩、推拿等)、練習武術氣功、修養精神、節制慾望、修養品德等方面各有側重,也各有所長,各有所用。 中醫養生的基本內容與特色 中華民族養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葯、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方面的養生理論。其內容不外以下四點: 1.順其自然:體現了「天人合一」思想。強調在養生過程中要符合自然規律,不可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一協調,人要與自然環境統一,也要與社會統一。正如《黃帝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2.形神兼養: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調攝,所謂「形神兼養」、「守神全形」、「保形全神」。 3.動靜結合:現代醫學主張「生命在於運動」,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主張運動健身,但中醫養生也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正如《周易外傳》所說「動靜互涵,以為萬變之宗」,《類經•醫易》所說「天下之萬理,出於一動一靜。」 4.綜合和審因施養:養生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葯……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另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審因施養」、「辨證施養」。 養生之術內容是在養生理論指導下,歷代逐漸建立起來的,並不斷發展與完善。其內容包括以下七方面: 1.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內容。 2.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調養。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美術藝術文化等內容。 3.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4.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煉,體育健身活動。內容融合了醫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5.食養: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養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其應用范圍廣,適合人群較多。 6.葯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對此,古代常有「葯膳」、「法膳」之稱。其應用范圍也較廣,適合人群較多,營養內容也涉及到醫、葯、飲食文化等方面。 7.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進行養生。其內容主要涉及醫葯文化。 總之,養生的特點是強調個體行為,所採用的方法應因人之不同採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審因施養」,「因人施養」,在群體中並不強求統一。例如,甲需要重點鍛煉形體,而乙需要著重調理飲食,而丙則需要著重調攝精神等等。如果我們對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紅皂白,一律要求他們加強形體鍛煉或改變某種飲食結構,就不一定符合每個人養生需要了。
2、能做些什麼關於老人保健養生的活動?跟老人做活動時該些注意什麼?
如果是針對老年人的話,保持愉快的心情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多給他們傾訴的機會。活動量不宜太大。 以下都是我親身摸索和實踐的體會,提供給你參考,不過一定要長期堅持才能看到效果。我原來身體也不好,後來很注意保健和養生,現在身體好多了。 吃:一天三頓有規律的吃飯,少吃零食和油炸食品,多吃清淡營養的東西,注意飯菜的多樣性,盡量什麼都吃一點,不要挑食。少吃零食。每次煮米飯可以適當加一些薏仁,對提高免疫力有好處的。一個月不時的吃一些海帶之類的。配合著吃一些粗糧,我每天早餐都是半個蘋果+牛奶沖麥片+雞蛋,簡單又營養。 喝:每天早上起來先空腹喝一杯白開水或者蜂蜜水,再去洗漱,之後再來吃早餐,可以清腸,對身體很好。此外白天一定要多喝水。 動:每天盡量給自己機會多走動,最好能有半個小時的步行時間,長期堅持對身體很好的,而且可以降低患癌症的風險。 念:有不高興的事就找人嘮叨,多念念,發泄出來,不要憋著。 哭:心情不好了,偶爾哭上一哭,緩解壓力,對身體也有一定的好處。不過如果你是男孩子,就沒有辦法了。 以上是我的總結,我覺得挺有用的,你可以長期堅持一段時間,試試看。我現在不挑食,一般只要對身體有好處的肉和蔬菜,各種我都均衡著會吃一點,渾素搭配著吃。水果最好在早上和中午吃。晚上睡前一般就算餓了也最好別吃東西了,會加重腸胃的負擔。 如果你頸椎不好,晚上可以跪坐著看電視,長期堅持對頸椎很有好處的。 你可以挑重點採納,其實這些都是很容易做到,貴在堅持的,而且長期堅持一定會看到效果的。希望對你會有幫助!
3、養生運動有哪些
1、耐力訓練項目
適用於健身、改善心、肺及機體代謝功能、恢復體能。如醫療步行、健身跑、騎自行車、游泳、劃船、登山、跳繩、跑步平台、上下樓梯等屬於知周期性、節律性反復的運動及球類運動項目。
2、力量性訓練項目
適用於增強肌力、改善關節功能和消除局部積聚的脂肪,可選用各類專門的肌力訓練設備進道行。
3、放鬆性訓練項目
適用於放鬆精神和軀體,以消除疲勞和防治多種身心疾病。可以選用散步、太極拳、放鬆體操、保健操、氣功專及按摩等。
4、矯正治療性項目
適用於治療某些疾病和傷殘的患者,有針對性的醫療體操及按摩。如呼吸體操,用於治療哮喘、肺氣腫。鍛煉腹肌的體操用於治療內臟下垂。脊柱矯正體操,用於脊柱側彎的矯治等。
5、改善關節屬活動度和靈活性的訓練項目
適用於關節活動障礙和關節慢性疼痛及維持關節的靈活性。如關節的伸展運動體操、關節松動術、各種關節活動訓練器訓練等。
4、秋季養生的活動 求主題
宜人的秋季,也是鍛煉身體的黃金季節,這里列出幾種比較適宜秋天的健身運動
登高
登高,一般就是指民間的爬山運動。作為一種體育鍛煉,登高的保健作用是:能使肺通氣量和肺活量增加,血液循環增強,腦血流量增加,小便酸度上升。秋日登高,由於氣候的獨特,氣象要素的變化對人體生理機能還有些特殊的益處。
登山時,隨著高度在一定范圍內的上升,大氣中的氫離子和被稱作「空氣維生素」的負氧離子含量越來越多,加之氣壓降低,能促進人的生理功能發生一系列變化,對哮喘等疾病還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並能降低血糖,增高貧血患者的血紅蛋白和紅細胞數。
秋日登高,溫度變化最為頻繁,這對人體健康本身是有益處的:使人的體溫調節機制不斷地處於緊張狀態,從而提高人體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中醫上的「秋凍」也包含了這層意思)。當然,對年老體弱者,不可一味強調這種保健效果,登高時間要避開氣溫較低的早晨和傍晚,登高速度要緩慢,上下山時可通過增減衣服達到適應空氣溫度的目的。高血壓、冠心病等患者更要量力而行,以防產生不測。
慢跑
慢跑也是一項很理想的秋季運動項目,能增強血液循環,改善心功能;改善腦的血液供應和腦細胞的氧供應,減輕腦動脈硬化,使大腦能正常地工作。跑步還能有效地刺激代謝,增加能量消耗,有助於減肥健美。對於老年人來說,跑步能大大減少由於不運動引起的肌肉萎縮及肥胖症;減少心肺功能衰老的現象;能降低膽固醇,減少動脈硬化,有助於延年益壽。近來,科學家還發現,堅持慢跑者得癌症的機會比較少。
當然,慢跑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在經歷「空氣浴」。如果人們經常處在污濁的空氣中,就會感到精神疲憊、四肢無力,工作效率下降。因此,無論是健康人還是病患者,都應多到戶外去活動活動,多呼吸新鮮空氣。秋高氣爽正是走出家門,到大自然中去鍛煉的大好時機。一天之中,人們如果有1?2個小時到室外呼吸新鮮空氣,其中抽出40分鍾左右進行慢跑,不僅會少染疾病,體質也會增強,精力也會日益充沛起來。
冷水浴
所謂冷水浴,就是用5-20℃之間的冷水洗澡,秋季的自然水溫正是在這一范圍內。冷水浴的保健作用十分明顯。首先,它可以加強神經的興奮功能,使得洗浴後精神爽快,頭腦清晰。第二,冷水浴可以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被稱作是「血管體操」;第三,洗冷水浴還有助於消化功能的增強,對慢性胃炎、胃下垂、便秘等病症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冷水浴鍛煉必須採取循序漸進的方法:秋天氣溫逐漸降低,人體對寒冷和冷水也逐漸適應,以至於到了深秋和冬季,洗冷水浴也不感覺太冷。冷水浴應循序漸進,包括洗浴部位由局部到全身,水溫由高到低以及洗浴時間的由短到長。
常見的冷水浴有以下四種:頭面浴,即以冷水洗頭洗臉;腳浴,雙足浸於水中,水溫可從20℃左右開始,逐漸降到5℃左右;擦浴,即用毛巾浸冷水擦身,用力不可太猛,時間不宜太長,適可而止;淋浴,先從35℃左右溫水開始,漸漸降到用自來水洗浴。
必須說明的是,冷水浴並非對每個人都適合。有些人的皮膚對冷水敏感,遇到冷水就會產生過敏症狀,如起疹子、生紫斑等,這類特異體質的人就不能進行冷水浴;此外,患有嚴重高血壓、冠心病、風濕病、空洞性肺結核、坐骨神經痛以及高熱病人都不可進行冷水淋浴。
秋季健身有「四防」
秋令時節,若堅持適宜的體育鍛煉,不僅可以調心養肺,提高內臟器官的功能,而且有利於增強各組織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體對外界寒冷刺激的抵禦能力。然而,由於秋季早晚溫差大,氣候乾燥,要想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必須注意四防:
防運動拉傷:因為人的肌肉和韌帶在氣溫較低的情況下會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縮,粘滯性增加,伸展度降低,關節的活動幅度減小,神經系統對肌肉的指揮能力下降,鍛煉前若不充分做好准備活動,會引起關節韌帶拉傷、肌肉拉傷等。准備活動的時間和內容可因人而異,一般以做到身體發熱為宜。
防受涼感冒:秋日清晨氣溫低,不可穿著單衣去戶外活動,應根據戶外的氣溫變化來增減衣服。鍛煉時不宜一下脫得太多,應待身體發熱後,方可脫下過多的衣服。鍛煉後切忌穿著汗濕的衣服在冷風中逗留,以防身體著涼。
防運動過度:秋天是鍛煉的好季節,但此時因人體陰精陽氣正處在收斂內養階段,故運動也應順應這一原則,即運動量不宜過大,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運動宜選擇輕松平緩、活動量不大的項目。
防秋燥:秋天氣候乾燥,溫度較低,是肝氣偏旺、肝氣偏衰的季節,易引起咽喉乾燥、口舌少津、嘴唇乾裂、鼻出血、便秘等症。對於運動者來說,每次鍛煉後應多吃些滋陰、潤肺、補液生津的食物,如梨、芝麻、蜂蜜、銀耳等。
運動後還要多喝開水,多吃甘蔗、梨、蘋果、乳類、芝麻、新鮮蔬菜等柔潤食物,以保持上呼吸道粘膜的正常分泌,防止咽喉腫痛。如運動時出汗過多,可在開水中加少量食鹽,以維持體內酸鹼平衡,防止肌肉痙攣,補充時以少量、多次、緩飲為准則。此外,如進行長跑鍛煉,還要飲用適量的糖開水,以防低血糖,出現頭暈、出虛汗、四肢乏力等不良生理反應。
5、敬老院哪些養生保健活動有益於身心健康
老年人要多運動,但zd鍛煉也一定要根據自身的狀況。籃球、門球、氣排球,舞劍、排舞、太極拳。畫畫、養花,參加社區的活動。多參加活動,保持愉悅的心情,要知道,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內健康同樣重要。健康體質靠鍛煉,合理膳食記心間;戒煙少酒常堅持,心態平衡是關鍵;充足睡眠很重要,常喝凈水身體健;容早睡早起要正點,精力充沛干勁添
6、養生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人們常將養生保健活動稱為「養生之道」或「養生之術」。「道」指法則、原則;「術」則指具體方法、手段。其特點是蘊育在日常諸多行為之中。 中國傳統的「延年益壽」之法稱為「衛生」、「養生」、「厚生」或「道生」。「衛生」是保衛生命之義;「養生」是養護生命之義;「厚生」是厚待生命之義;而「道生」則是要求以上諸法皆要遵守一定的法度。《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告誡人們要遵循自然界和宇宙的規律。 所謂「養生」就是根據生命規律,採用養護身心,保持或增進健康,減少疾病,以延年益壽的一種措施,也就是相當於現代醫學中所謂的「保健」活動。養生是一種文化現象,它是中華民族在維護人類健康和種族延續的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傳統性和延續性。 由於養生活動涉及到研究人的生命現象,其內容自然會貫徹到日常生活諸多方面,這就必然涉及到各種文化現象,因此古代養生的內容多分散在許多文化范疇之中,如醫葯文化、食文化、茶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武學文化等。 歷代養生家由於各自的實踐和體驗的角度不同,他們的養生活動在調節飲食起居、服用葯物、採用醫術(針灸、按摩、推拿等)、練習武術氣功、修養精神、節制慾望、修養品德等方面各有側重,也各有所長,各有所用。 中醫養生的基本內容與特色 中華民族養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葯、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方面的養生理論。其內容不外以下四點: 1.順其自然:體現了「天人合一」思想。強調在養生過程中要符合自然規律,不可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一協調,人要與自然環境統一,也要與社會統一。正如《黃帝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2.形神兼養: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調攝,所謂「形神兼養」、「守神全形」、「保形全神」。 3.動靜結合:現代醫學主張「生命在於運動」,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主張運動健身,但中醫養生也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正如《周易外傳》所說「動靜互涵,以為萬變之宗」,《類經•醫易》所說「天下之萬理,出於一動一靜。」 4.綜合和審因施養:養生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葯……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另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審因施養」、「辨證施養」。 養生之術內容是在養生理論指導下,歷代逐漸建立起來的,並不斷發展與完善。其內容包括以下七方面: 1.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內容。 2.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調養。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美術藝術文化等內容。 3.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4.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煉,體育健身活動。內容融合了醫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5.食養: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養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其應用范圍廣,適合人群較多。 6.葯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對此,古代常有「葯膳」、「法膳」之稱。其應用范圍也較廣,適合人群較多,營養內容也涉及到醫、葯、飲食文化等方面。 7.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進行養生。其內容主要涉及醫葯文化。 總之,養生的特點是強調個體行為,所採用的方法應因人之不同採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審因施養」,「因人施養」,在群體中並不強求統一。例如,甲需要重點鍛煉形體,而乙需要著重調理飲食,而丙則需要著重調攝精神等等。如果我們對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紅皂白,一律要求他們加強形體鍛煉或改變某種飲食結構,就不一定符合每個人養生需要了。
7、健康養生節的主題是什麼
世界養生節 是由世界養生大會牽抄頭主辦的大型公益養生活動,旨在通過活動提高全民養生意識、普及健康生活、建設健康環境、為促進人類健康作出貢獻。
2018世界養生節(首屆世界養生節)便選擇在美麗的杭州湘湖。
活動時間:2018年5月25日~5月28日
活動地點:中國·浙江·杭州·湘湖旅遊度假區
活動內容:
1.2018湘湖休閑zd旅遊博覽會(尋寶活動)
2.養生湘湖美食節
3.養生湘湖音樂節
4.養生湘湖·現場義診
5.醉美湘湖攝影大賽
8、運動養生的保健方法
養生是以培養生機、預防疾病、爭取健康長壽為目的。運動養生是指:用活動身體的方式維護健康、增強體質、延長壽命、延緩衰老的養生方法。中華民族的運動養生特色是:以中醫的陰陽、臟腑、氣血、經絡等理論為基礎,以養精、練氣、調神為運動的基本特點,強調意念、呼吸和軀體運動相配合的保健活動。傳統的運動養生,經過歷代養生家的不斷總結和補充,逐漸形成了運動肢體、自我按摩以練形,呼吸吐納、調整鼻息以練氣,寧靜思想、排除雜念以練意的保健方法。
用活動身體的方式實現維護健康、增強體質、延長壽命、延緩衰老的養生方法。
人類初始,狩獵以取犧牲,採摘而得天賜。運動是人類生存的前提,只是在社會發展,私有制出現,而後才有了「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現象。運動養生先是迎合了社會上層的需求,如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導引圖就是現今發現的最早記錄。醫學的發展,為運動養生提供了理論依據、指導原則、發展方向以及必要限制等,使運動養生向全面、合理的方向發展。流通氣血、長養精神、強筋壯骨、滑利關節、堅膚壯肌、聰耳明目、充臟暢腑,從而達到精力旺盛,氣血充足,思維敏捷,反應快速,耐力持久,老而不衰。
運動養生形式亦多。①散步:每日慢步,講規律,講持久,民諺曰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持之以恆,方可見功。②跑步:提倡以適當的速度跑適當的距離,太短、太慢難於起到健身作用,太快、太長則以競賽為目的而非健身了,須量力而行,要持之以恆,一般人選擇跑步距離在800~3000米之間較為適宜。③健身操和健美操:徒手操如早操、工間操、課間操,均屬健身操類,目的在於全民健身,人人可行。時下流行的健美操,則要求更高,運動量更大,可以增強肌肉,使體形勻稱健美,主要適應於中青年人。健身、健美器械有啞鈴、杠鈴、單杠、雙杠、爬繩(爬桿)及各種健身器等,可選擇自己適合和喜愛的項目進行鍛煉。但杠鈴不適於未成年人,以免影響身高的發育。單杠、雙杠中一些復雜動作須有專人指導及保護,以免練習不當而受傷。踢毽跳繩,簡單易行,可以大力推行。④登山:是良好的戶外運動,取其景緻自然,空氣新鮮,於怡情中健身,孔子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登山之樂,由來已久。⑤游泳:古代受氣候的限制,不能四季皆行,但春江水暖,更衣游水,沐浴自然,《論語》中有「暮春之日,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儼然是一種集體的活動了。⑥武術:可分徒手及持械兩大類,其目的既有技擊格鬥、御敵防身的一面,亦有強健體魄、養生延年的一面。在徒手健身術中,有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多種。其中,五禽戲為漢末名醫華佗所創,歷史悠久,相傳其弟子習此而壽至九十餘,至今沿習不衰。太極拳相傳為元明道士張三豐所創,是目前練習最多、流傳最廣、門派頗多的一種健身術。八段錦、易筋經,亦是常習的健身功法。從中國武術的大概念看,內家拳得於導引者多,以健身為首要,而技擊格鬥、御敵防身為次。而在眾多的拳術中,多數屬於外家拳的范疇,其作用與內家拳相反。持械,械指器械、武器,民間概括稱之為十八般兵器。持械本為戰爭之用,亦為保身,健身的意義則次之;在近代的武術鍛煉上,持械則為保身與健身,失去了用於戰爭的意義。還有一些以沙袋、木棍等捶擊身體的鍛煉方式,俗稱金鍾罩、鐵布衫功,意在保身,是武術中未學打人、先學挨打的一種功夫。鐵襠功也屬此類。它們仍以御敵保身為首要,與養生不完全相同。
運動養生,運動是形式,養生是目的。形式靈活多樣,且可以自創,只要能夠達到健身的目的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