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古時最流行的養生保健法
中醫養生之道其實真的是很深厚的,想要更好的保健自己的身體,最重要的還是要從自己的合理飲食和生活習慣開始著手的。 一、頭是我們養生的重點,每日梳頭幫你祛除百病。 無論是古代的中醫還是現在的中醫都不得不承認人的頭上是有很多的穴位和經脈的,例如百會、上星薛等,這些穴位對於我們身體的控制真的是很重要的,所以古代中醫才會用針灸這種很好的方法來治病的,通過針灸這些重要的穴位可以幫助我們改善血液循環的速度,是我們的神經功能更好,也可以提高新陳代謝的速度,古時候的人們總是喜歡用木頭的梳子梳頭,這樣是很養生的,如果可以做到早中晚都梳頭,並且每次都堅持的梳頭60-100次,堅持一段時間之後,我們就會感覺精力變好了,隨眠質量也會變好的。由此看梳頭真的是中醫養生之道的重要一招。 二、足部被成為是第二心臟,經常按摩湧泉穴可以更健康 隨著最近幾年足療的流行,我們了解到了我們的腳上是有很復雜的構造的,腳上的穴位是跟我們身體的五臟六腑都是有重要的聯系的,也就是腳部有我們全身器官的反射區的,所以足療之後很多人都會感覺到自己的身體很多問題都緩解了,但是因為腳部在我們身體的最下方,所以很多人容易忽略它的保養的,古代中醫認為經常的揉按湧泉穴可以幫助我們滋陰補腎 ,活絡脛骨,控制腎臟的火氣,同時可以幫助排泄我們身體的毒素。其實足部反射去的知識真的是太多了,好好研究並且做到可以讓你的身體更加強壯的。 三、每天咽唾液三百口,可以長壽 我們都知道其實所謂的唾液就是口水,是我們口腔內的重要物質,如果是一個正常人的話每天嘴裡的口水都會有1-1.5升唾液,我們可是不能小瞧它的作用的,它含有很多的水分、酵素、尿素、維生素B、蛋白質物質的,另外還有我們身體需要的各種酶,對我們身體有無窮的好處的,所以很多時候我們都說病從口入,我們如果自己的唾液被污染了,可不是會危害我們的身體健康嗎?所以說經常的吞咽自己的唾液是可以有長壽的作用的。 四、早晚叩齒三百下,牙齒更健康 所謂叩齒就是我們的上牙和下牙有規律的撞擊的做法,中醫認為我們的牙齒其實和骨頭是有很緊密的聯系的,經常的叩齒可以增強我們牙齒周邊的組織更加的堅強,也可以幫助我們強健腎臟,平衡陰陽的,我們的牙齒更加健康的話,我們的吃東西才會更加容易的,有了更好的胃口,營養才可以吸收的更快的額。 五、耳朵保養好,經常按拉可以強健身體 中醫認為我們的耳朵跟我們的腎是很有關系的,我們日常要注意耳朵的保養的,拉耳保健法的操作方法是:以右手從頭上引左耳14下(用右手繞過頭頂向上拉左耳),再用左手從頭上引右耳14下(即用左手繞過頭頂向上拉右耳)。此法簡便易行,效果良好,如再輔以按、摩、搓、揉、點、捏等手法,則更能強身健體,敷養腎元。耳朵上有n多個穴位是跟我們的內臟是連寫著的,如果耳朵鍛煉好了,可以幫助我們養腎,還對我們的肝膽是很有益的,也可以增強我們身體的免疫力的,重要的是可以增強身體的免疫力,對於肝臟的抗病能力是有益的。所以經常的做可以長壽的。 六、情侶互相搓背,好處多多 捶背是一種很有效很簡單的健身方法,我們的背部有很多的穴位和經絡,所以很多人現在都會去做背部的刮痧的,這樣可以有效的緩解我們的腰背疼痛,也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調節我們的神經機能,經常的搓背可以是心情更加的安靜,對與睡眠是很有利的,更好的一個效果就是額可以提高人體的免疫力,有抗癌的作用。日常捶背有兩種方法可以選用手掌拍或是敲擊的方法,但是一定要記得不要用力太大,手法也要更加協調。 七、每天揉肚子一百下,有好的保健作用 我們的肚子上有很多的身體重要器官的,經常的揉按腹部可以有效的緩解便秘人們的痛苦的,也可以幫助我們促進血液循環,是很多人減肥都應該選擇的小妙方,如果經常的可以堅持的話,可以治療便秘、腸胃疾病、失眠、前列腺炎、冠心病等療效的,揉腹方法可以先順時針揉100次,再將中心移到肚臍下邊揉100次,總之這種方法是適合我們早起晚睡錢做的事情,很方便也是很養生的。除飽食或空腹不宜施行外,凡腹部患有炎症、闌尾炎、腸梗阻、急性腹痛、內臟惡性腫瘤等最好不揉腹。 八、伸懶腰是很有用的減肥運動 當人們伸懶腰的時候很多人就會覺得這個人有些懶惰,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伸懶腰是可以幫助我們伸展很多的器官的,人們在伸懶腰的也會有一次深呼吸的,這個小動作不僅是祛除了我們身體的困意,還幫助我們強健身體,美麗身形的。 中醫養生之道,其實真的是博大精深的,我們只有堅持才會有成功的,學會不是目的用到才是目的的。
2、古人的養生方法~
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
順時養生
天有四時氣候的不同變化,地上萬物有生、長、收、藏的規律,人體亦不例外。人的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運行應與四時相適應,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順時養生法則。因時制宜調節自己的生活行為,有助於健體防病,否則,逆春氣易傷肝,逆夏氣易傷心,逆秋氣易傷肺,逆冬氣易傷腎。
修身養生
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應從修身養性做起。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唐代醫學家孟詵雲:「若能保身養情者,常須善言莫離口。」「口有善言,又當身行善事。」孫思邈則說:「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故常做利於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情緒安定。
靜神養生
靜神養生在傳統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臟安和,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反之則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動形養生
古人認為「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詩人陸游說「形要小勞之」,都說明古人認識到適度運動對健康的積極作用。古人在實踐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氣功、太極拳、八卦掌、五禽戲等動形方式,以強身延年。人若貪圖安逸,運動不足,或是勞累過度,則容易引起「勞傷」,也稱「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飲食養生
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飲食要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無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俯功能失調而致病。
進補養生
傳統醫學十分推崇用滋補葯物調理陰陽、補益臟腑、滋養精血。合理進補可以強身防病、祛病延年。進補既要辨證,又要適量,還應考慮順應四時。服用補益葯時,如系入肺葯,在秋季比較適宜;如系溫補葯,則在冬季比較適宜。
經絡養生
經絡是遍布人體全身的一個「網路」系統,它控制血和氣的運行流動,以保證各組織系統的正常功能。《皇帝內經》經脈篇中說,經絡可以控制人體一切功能,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的作用。古代養生家認為,疏通經絡可作為攝生的重要措施,最簡便的方法是經常刺激、按摩、針灸人體的三個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內關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顏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內關穴有助於防治心臟病,足三里穴則對五臟六腑特別是消化系統疾病有效。
固精養生
古人認為,精血是人體營養物質中的精華部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五臟六腑得精血濡養,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性慾無節制,精血虧損過多,會造成身體虛弱,減損壽命。如果婦女性慾無度,也會導致腎氣衰竭。晚婚、節育等保養陰精措施,可防陰精妄耗,延緩衰老。
調氣養生
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抗拒病邪、增強臟腑機能的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致元氣虛、陷、滯、逆,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變化。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
減毒養生
人若喜怒無常會致體內陰陽、氣血失調,勞累過度會損傷脾氣,傷於飲食則生濕、熱、痰濁,冒犯六淫、疫癘(傳染病),傷之外邪則百病叢生。這種致病因素對人體健康均可視為「毒」,因此提出以「減毒」來保全真氣的養生之道。通過飲食調理、服用葯物及其他措施,減體內積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早衰,延年益壽。
3、古代人怎麼養生
導讀:中國古代養生觀念史上長壽、多子多孫,在中國人看來,是一種福氣,不少人都渴望
長命百歲,並且健康生活。今天向您推薦古代最流行的9 大養生法,您可以借鑒一下
中國古代養生觀念史上長壽、多子多孫,在中國人看來,是一種福氣,不少人都渴望長
命百歲,並且健康生活。今天向您推薦古代最流行的9 大養生法,您可以借鑒一下。經絡養生
經絡是遍布人體全身的「網路」系統,它控制著血和氣的運行流動,以保證各組織系統
的正常功能。《黃帝內經》說,經絡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之作用。古代養生學家認為,
疏通經絡可作為攝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簡便的方法就是經常刺激、按摩、針灸三個重要穴位
即合谷穴、內關穴和足三里穴。飲食養生
古人認為,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故飲食
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又要重視五味調和,
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腑功能失調而致病。固精養生
古人認為,精血是人體營養物質中的精華部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五臟六腑得精血的
供養,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性慾無節,精血虧損過多,就會造成身體虛弱、病變百出、
減損壽命。而保養陰精則可延緩衰老。順時養生
古人認為,天有四時氣候的不同變化,地上萬物有生、長、收、藏之規律,人體亦不例
外。因此,古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順時養生法。人的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運行必須
與四時相適應,不可反其道而行之。 因時制宜地調節自己的生活行為,有助於健體防病,
否則,逆春氣易傷肝,逆夏氣易傷心,逆秋氣易傷肺,逆冬氣易傷腎。調氣養生
古人認為,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抵抗病邪,增強臟腑功
能之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導致元氣的虛、陷、
滯、逆等癥候,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性變化。 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
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行導引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
氣、祛病延年。
4、古代養生和現代保健是一個道理嗎
古代養生和現代保健可以說是同一個道理,叫法上不同但是原則上是一樣的。
首先我們來看看為什麼叫養生,古代的養生依靠百的東西還是比較天然的,當時的葯材也是非常的精貴,但是這只是其中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做修身之類的事情,悟道和參禪也屬於一度種,吃的基本是綠色食品。所以裡面也有這樣的成分。
接著就是我們現代的保健,現代人比較注重保健品版的質量,保健品有一定的功能幫助我們提高人的功能,另外現代的年輕一點的不太用保健品但也有用的,年輕人保健出來補品和綠色食品都吃之外還會進行戶外或室內的運動以提高自己的權身體機能。第三各方面也是出現和古代一樣的悟道和參禪,來提升自身的修養和領悟人生之道。這是我個人的一些理解,希望幫到你。
5、古代人是怎樣保養的?
我覺得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為了自己的容顏美貌或者是身體健康都會保養吧。
先從比較不注重顏值的古代大部分男性說起吧,階層最高的皇帝們,對,就是皇帝們,並不特指某一個皇帝,而是從古至今的許多皇帝們,都對長生不老有一種特別的執著,比如秦始皇在聽聞蓬萊仙境能夠求得長生不老葯後,便派徐福率童男童女數千人到海中去求仙,拜示長生不老葯。漢武帝也是深深地陷入了一些所謂的奇淫技巧,也就是他們當時口中的仙術。他們保養注重的就是能否身體康健,能否長命萬歲。像這樣的皇帝太多太多了,實在是無法全部列舉,但是又都挺典型的。
再說說漂亮或者不漂亮的女孩子吧,古代那些娘娘啊妃嬪啊郡主啊,有著家裡經濟能力的強力支撐,即使買不到我們現在的各種名牌化妝品,保養品,她們也可以靠著自己的地位,去吩咐別人為她們專門研製各種保養品,甚至不用她們說,就有人上趕著送上來。
或許現在已經不能確切知道這些美容保養的秘方到底是什麼,但是不得不說,還是很奢侈的,畢竟窮苦人家甚至是低階層的人民們還在為吃喝憂愁呢。
不過即使是這樣,對於普通階層的人,即使無法分心或者是沒有能力分心在除吃喝拉撒之外的保養行為,他們也會搞搞古代版的牙刷,還有古代版的口香糖護理口腔,清新口氣。
6、中國古人有㖿些健康長壽和養生保健的方法?
古人的生活環境和現代人復不同,古人常要體力勞作,現代人很少體力活動,古人吃的食物、喝的水、制空氣是無污染的百,現代人比不了;大環境我們無法改變,如何改變小環境度:喝到干凈的水、呼吸到健康的空氣,吃到相對干凈的食物。問這些都是健康的基礎。中醫講:要和於陰陽,調於四時。俗話答講:粗茶淡飯得長壽;蘿卜白菜保健康。
7、古代嬪妃如何養生
古代宮廷美女是如何養生的?
盛唐時期,女子已經開始知道用花粉來保養肌膚了。
武則天獨門養顏秘方益母草
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除了在政治上謀略過人,在個人容顏修飾上更是不惜餘力。她在花甲之年以後,皮膚依然白晰紅潤,很有彈性。根據唐代名醫王燾所著《外台秘要》記載,武則天用來美容的秘方名曰《天後煉益毋草澤面方》。
關於此方的製作過程則是相當地復雜,必須取農歷五月初五采益母草全草,勿令著土。曝干,研細過篩,加入適量的麵粉和水,調和成團,捏成雞蛋大小,再曬干。然後用黃泥爐子,底層鋪炭,中層置葯,上層再蓋1層炭,點火緞制。使用本葯擦洗後,皮膚就會逐漸滑潤柔嫩,如長期使用,50歲的婦女皮膚會像18歲的姑娘一樣顯得年輕。
太平公主美容妙方桃花
她常用的妙方乃是將桃花調和烏雞血共用,不僅可以促進皮膚新陳代謝,使皮膚得到充分營養,變得潔白潤澤,還具有滋養防皺的作用。
楊貴妃用荔枝保持青春不老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也從此使人們知道楊貴妃特別愛吃維他命含量很高的美容水果「荔枝」。
相傳古代美人楊玉環將去皮的杏仁、滑石與輕粉研成細末,蒸過後加入少許龍腦、麝香,然後用雞蛋清調勻,每天早飯後將此膏薄薄地塗在臉上,用以保持肌膚白里透紅。
永和公主的美容方天然豆粉
唐德宗的女兒永和公主用來保養皮膚的秘方,以豆粉為主,配合各葯而成,可達到滋養皮膚,使皮膚白嫩細膩、柔滑而富有彈性的作用,同時還可以預防皮膚疾患。
經常用此方擦洗臉面和雙手,可使皮膚光滑潤澤,青春常在。
金國宮女美白必備八白散
傳說在金國民間,一少女為圓被皇宮選為貴妃的夢想,日夜祈拜。她的真誠感動了織女,瞬間天空一道霞光閃過,飄下絲帶上書:取人參、紅花、白芨、當歸、防風等八草研之成粉,加以夜露調和,敷於面部,汝願可成。
數日,容貌果真膚如凝脂、肌如滑。不久,皇宮傳來佳訊,實現了她成為貴妃的美麗願望。後來,此方在金國宮廷做為女人養生養顏的良方廣為流傳,成為當時著名的「金國宮女八白散」。
明代宮延面膏麝香面膏
據《遂初軒隨筆》記載,明代末年有一個富商,夫婦年過半百,僅有一個女兒,聰明穎秀。當時由於朝廷腐敗,民不聊生,富商打算把女兒送到安全的地方去躲避,不料半路上被一夥強盜劫持上山。女兒日夜思念父母,面腮逐漸變得晦黑粗糙,後來她得救了回到了父母身邊,想盡辦法回復容光均不見效。有一天,一個和尚來化緣,奉送一盒「靈丹」,女孩用「靈丹」塗面,不幾天果然容貎如初。據考證,此方就是明代的宮中秘方麝香面膏。
慈禧外用養顏方珍珠粉
在歷史上備受爭議的慈禧太後,早已長期使用珍珠粉養生保健。據清朝容齡公主在《御香縹緲錄》所載,慈禧太後在步入老年後,肌膚仍宛如少女般嫩白光滑。經研究發現,原來慈禧太後充沛的精力和晚於常人衰老的容顏,便是靠長期服用珍珠粉來維持的。
慈禧持之以恆地保持著服用珍珠粉的習慣,據說每天晚上睡前一定會服用一匙珍珠粉,可以算得上是珍珠粉的忠實使用者。
古代宮廷的9大保養美食
古代帝王居住的皇宮無疑是天下雲集最多美女的地方了,在華貴的皇宮中,有專門為這些美貌嬪妃負責養生美食的人。漸漸地形成了宮廷專有的秘制養生美食。現在這些秘制的美食已經流傳出來了,一起來看一下吧!
清宮茯苓糕
原料:茯苓,蓮子,芡實,山葯,粳米,糯米。
製法:茯苓等葯各等分共為細粉,粳米、糯米另磨粉。取葯粉3份,粳米粉5份,糯米粉2粉,用水和成糕,放入籠內蒸熟,做成小餅。每日早、晚各食1^2個。
功效:健脾益腎,寧心安神,延年益壽。
說明:此為清宮食療秘方。茯苓,《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說它「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是古代醫家常用的益壽葯。現代研究證明,茯苓主含茯苓聚糖、茯苓酸、卵磷脂、組胺酸、麥角甾醇等,具有鎮靜和降血糖作用。茯苓聚糖能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並有較強的抗癌作用。蓮子,《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說它「補中養神,益氣力,除百疾,久服,輕身耐老,不飢延年「。芡實,《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說它主治「濕痹,腰背膝痛,補中,除暴疾,益精氣,強志,令人耳目聰明,久服輕身不飢,耐老」。
集靈膏
原料:人參60g,天冬、麥冬、生地、熟地各120g,牛膝、枸杞各60g。
製法:人參研為細粉,余葯煎煮後過濾去渣,加人蜂蜜適量,人人參粉,煉成膏。或將諸葯共為粉,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葯膏每日2次,每次半匙,白開水沖服。葯丸每日2次,每次10g,空腹白開水送下。
功效:滋腎益肺,健脾養心,填精補髓,強身壯體,延齡益壽。
說明:集靈膏是清康熙年間宮廷御醫顧松園改進之方。由於方中葯物偏於滋陰補血,所以脾虛腹瀉者最好不用。
二冬膏
原料:天門冬500g,麥門冬500g,川貝面120g。
製法:加水熬成膏,加川貝面、蜜收成膏。每日早晨用4「5茶匙、白開水沖服。
功效:此膏清心潤肺,止咳化痰,滋陰降火,解渴除煩,除五臟之火,失血勞傷,元陰虧損,不可一日無此葯。久服水升火降,陰與陽齊,則無病矣。
說明:方出《清太醫院配方》。方中二冬均為甘寒養陰佳品。天門冬是滋補強壯、抗衰老葯,《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長期服用「輕身益氣,延年不飢「,《日華子本草》稱其「潤五臟,益皮膚,悅顏色,補五勞七傷「。這可能與其富含天門冬素、粘液質、甾體皂苷等成分有關。《神農本草經》將麥門冬列為上品,稱它「久服輕身不老,不飢」,《名醫別錄》日「強陰益精,消谷調中,保心神定肺氣,安五臟,令人肥健,美顏色,有子「。本品含有多種甾體皂苷、粘液質,B-谷甾醇等,有較強的抗菌作用。方中川貝是一味很好的潤肺化痰葯物,與天門冬、麥門冬配伍,可增強滋陰潤肺功效。
太和餅
原料:山葯120g,蓮子、白術、芡實、茯苓、神曲、使君子、天南星各120g,炙甘草60g。
製法:上葯共為細末,用老米飯干500g,蜜糖為小餅。日服1餅。
功效:健脾和胃,男女小兒脾胃虛弱最宜。
說明:方出《清太醫院秘錄醫方》,是一首食療保健,健脾益氣方劑。方中山葯、蓮子、白術、芡實、茯苓均為健脾益氣佳品,其中芡實兼有固澀之功,茯苓兼有利濕之效,一固一利,固正氣利濕邪,頗有配伍之妙。現代研究表明茯苓(見前面)、白術、山葯、蓮子可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其中山葯可降血糖、降血脂,而蓮子、芡實尚有抗癌作用,可見本方養生益壽抗衰作用並非一般。
八珍膏
原料:黨參60g,茯苓60g,白術30g,薏苡仁、芡實、扁豆、蓮子、山葯各90g,白糖240g。
製法:共研細末,同白米粉蒸糕。每服不拘多少,日進二三次,白開水送下。
功效:此方不寒不熱,平和溫補,扶養脾胃,男女小兒諸虛百損,服此糕,無不神效。
說明:此為食療補虛佳方,乾隆皇帝自40歲起,便經常服用此糕。此後清代歷朝皇帝妃子,包括慈禧太後,亦競相服食。方中黨參大補元氣,薏米、扁豆健脾而利濕,諸葯配伍葯性平和,對於脾胃虛弱,心腎不足之證更為相宜。
五味子膏
原料:五味子240g。
製法:將五味子洗凈,水浸半日,煮爛去渣,再熬成飴,少兌蜂蜜收膏。每日口服1^2次,每次1匙,開水沖服。
功效:補腎健腦,滋陰益氣,養心。
說明:此方收錄在《慈禧光緒醫方選議》中,用來給慈禧補身體和養心神的。本品性溫,味甘酸,入肝、腎、心、肺諸經。歷代醫葯學家認為有「養五臟,壯筋骨」等滋補強壯作用。現代研究表明它含有五味子素、枸椽酸、揮發油等多種物質,對大腦皮層功能有調節作用,可改善人的智力和體力,增強機體非特異性抵抗力和腎上腺皮質功能;具有保肝、解毒、降低谷丙轉氨酶作用等。可稱此膏為健腦益壽佳品。
明目延齡丸(膏)
原料:霜桑葉60g,菊花60g,蜂蜜適量。
製法:上葯為粗粉,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或以水熬透,去渣,再熬成濃汁,兌蜂蜜服膏。每日2^3次,每次6g。
功效:平肝明目,清熱散風,降血壓。
說明:現代研究表明菊花含有揮發性精油、膽鹼、菊苷等成分,能抗菌消炎,還可增強毛細血管的抵抗力,擴張冠脈、有強心降壓作用。《神農本草經》把菊花列為上品,稱其「久服利氣血,輕身耐老延年」。此方為御醫張仲元給慈禧開出的處方,此時她已71歲,說明此方對老年人非常適宜。
玉肌散
原料:白芷、滑石、白附子各6g,綠豆粉120g。
製法:共研極細末,每次少量洗面,或兌人人乳用之,其效甚速。
功效:此散專治面部粗澀不潤,黑暗無光,雀斑污子。常洗能潤肌膚,悅顏色,光潔如玉,面如凝脂。
說明:方出《太醫院秘藏膏丸散方劑》。白芷氣味芳香,能滋潤肌膚,使它變得白嫩,面色紅潤,可用來做化妝品,所以宮中常作為美容葯使用。現代科學證實白芷含有芳香性揮發油,外用可使局部血管擴張,改善血液循環,從而促進皮膚色素吸收並滋潤皮膚。《本草綱目》載:「白附子主面上百病,治面黑干黑曾瘢疵。「葯理研究表明,本品對皮膚有刺激作用,能使表皮剝脫,從而剝蝕黑干黑曾瘢疵。另外本品外用可使局部血管擴張,改善血液循環,從而使色素得以吸收。
陽春白雪糕
原料:白茯苓(去皮)60g,山葯60g,芡實90g,蓮子肉(去心、皮)150g,神曲(炒)30g,麥芽(炒)30g,大米、糯米各500g,白砂糖500g。
製法:將諸葯搗粉,與大米、糯米共放布袋內,再放到籠內蒸極熟取出,放簸箕(或大木盤)內,摻入白砂糖同攪極勻,揉成小塊,曬(或烘)干貯存,備用。老年人每日2^3次,每次1~2塊。
功效:健脾胃,益腎養元氣,寧心安神,延年益壽。
說明:這是明代宮廷食療驗方,出自《魯府禁方》。茯苓作用見前「茯苓糕」。《神農本草經》將山葯列為上品,說它「益氣力,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飢延年。「清代名醫張錫純說山葯是滋補葯中無尚之品。現代醫學研究闡明山葯含有澱粉酶、氨基酸、膽鹼、皂苷等,有增加白細胞吞噬功能,降低血糖等作用,所含澱粉酶能分解蛋白質和糖,所以有滋補生肌的效果。
結語:古人的智慧和養生方法是非常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的,很多流傳千古的方法即使到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依然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8、古代的人都是怎麼樣養生的?
1、經絡養生:經絡遍布於人體全身的「網路」系統,能控制血氣運行,保證每個組織系統的正常功能。《黃帝內經》說,經絡具有決生死、治百病等作用。古代養生學家認為,疏經通絡最簡單易行的方法就是經常刺激、按摩、針灸人體重要穴位。
2、飲食養生:合理的飲食既能調養身體,也可防止防病益壽。多重視五味調和,即多吃五穀、五果、五畜、五菜。說明飲食上不能挑食,才能避免營養不良或五臟六腑失調。
3、固精養生:古人認為,精血是人體的營養精華,也是生命的基礎物質。人體的每個器官都需要精血的供養,才能保證正常運行。所以要懂得養精蓄血,只有精血充沛才能長命百歲。
4、順時養生:古人講究天時地利人和,養生也一樣。要順應季節變化和人體生物鍾的規律,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5、排毒養生:人的喜怒哀樂會影響陰陽平衡,要注意調理飲食及生活作息,以免積累過多毒素,而導致生命早衰。
6、精神養生:靜養在傳統的養生學中地位很高。古人認為,精神主宰人體健康。經常保持心平氣和有利於保養元氣,並有助於預防疾病、保健身體。固有怒傷肝等說法,長期的不良情緒也是生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7、修身養生:古人提倡修身養性。但行好事莫問前程,養成良好的品行,利人惠己。做個心胸豁達的人,有益身心健康。
8、調氣養生:滿滿的元氣不僅能養生抗病,還能增強臟腑功能。所以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營養均衡、勞逸結合、心情愉悅,才能保持時刻能量滿格,並擁有一個健康的好身體。
9、進補養生:傳統醫學特別推崇食用滋補品來調理身體。適當進補可以調理陰陽、補氣養血、強身防病。滋補品的食療效果十分好,適量食用可提高免疫力。
9、古代有哪些養生文化?
我國歷史悠久,積累了博大精深內容豐富的養生理論與實踐,形成了世界上獨具特色的中華養生文化。我國古代的養生文化經典要首推《黃帝內經》,其他一些古籍中也廣泛涉及不同的養生觀點與理論。1.《黃帝內經》:古老的養生文化經典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醫學文獻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比較全面地闡述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系統結構,反映出中醫學的理論原則和學術思想,為中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黃帝內經》一書,不僅是一部偉大的醫學巨著,而且也是一部光輝的養生學、康復學著作。因為它全面地反映並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養生學、康復學成就,對於中醫養生學、康復學的有關理論、原則和方法,進行了比較全面而系統的論述,從而奠定了我國養生學、康復學的理論基礎,是學習中醫養生學、康復學的必讀之書。
《黃帝內經》是戰國秦漢以來各醫家的論文匯編,其匯編成書的時間約在西漢。然自成編以後,直至唐代,仍有增損。因此,《內經》這部著作,並不是出自一人的手筆,也不是一個時代、一個地方的醫學成就,而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各醫家的經驗總結匯編。所謂黃帝著《內經》,亦僅是託名而已。
《黃帝內經》中所闡述的養生學思想如下:
第一,正確地回答了「生命的起源是什麼」。《黃帝內經》認為生命與自然界息息相關,如《素問?寶命全形論》里指出:「天地合氣,命之曰人」;《靈樞·本神篇》亦曰:「德流氣薄而生者也」,即認為自然界的陰陽精氣是生命之源,這種認識是符合實際的。
第二,認為「天人相應」,養生學、康復學的根本點在於「順應自然」。《黃帝內經》把人與自然界看成一個整體,自然界的種種變化,都會影響人體的生命活動,即天有所變,人有所應,因而,強調要適應自然變化,避免外界侵襲。如《靈樞·本神篇》指出:「要順四時而適寒暑」,《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則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四時順養原則。《素問·上古天真論》又明確指出「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從而開辟了中醫防病養生的先河。
第三,清楚地闡明了生命的發展規律。《黃帝內經》對人體生、長、壯、老、已的生命規律有獨到的觀察和科學的概括,不僅注意到年齡階段的變化,也注意了性別上的生理差異,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中,男子8歲為一生理階段,女子7歲為一生理階段的遞變規律,《靈樞·天年篇》以10歲為一階段的遞變規律,分別詳細闡述了人的生理變化特點。
第四,對衰老的認識是正確的。《黃帝內經》詳細論述了衰老的變化過程及衰老表現,並指出情志、起居、飲食、縱欲、過勞等諸方面若調節失當,是導致早衰的重要原因,並提出要「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素問·上古天真論》),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論基礎。
依據《黃帝內經》的原文,可以看出其中的養生思想包括以下內容:
(1)養生之道與健康長壽
影響健康長壽的因素很多,諸如先天遺傳、自然環境、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的發展、醫療水平、營養狀況、個人職業等等。但能否講究養生之道,也很重要。《內經》中已把「治未病」的預防為主的思想提到戰略高度來認識,並提出能否抗衰老的關鍵是實行正確的養生之道。疾病是健康的大敵。但《內經》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因此,養生之道的目的,就是為了培補人體正氣,增強抵抗力,從而不得病或少得病。
(2)養生學、康復學的原則和方法
《黃帝內經》里提出了許多重要的養生學、康復學原則和方法,至今仍有效地指導人們的預防保健和康復實踐。現分述如下:
①協調陰陽
疾病是健康的大敵,而一切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黃帝內經》都認為是由於陰陽失調,故主張治病必求於本,這個「本」就是陰陽。因此,要想不得或少得疾病,就必須注意協調陰陽,切實做到「法於陰陽」,補其不足,糾其偏勝,正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②保陽氣,益陰精
保養陽氣和補益陰精,這是中醫養生康復學的一條重要原則。萬物之生由乎陽,萬物之死亦由乎陽。人之生長壯老,皆由陽氣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陽氣為之化。所以,「陽強則壽,陽衰則夭」,養生必須養陽。但善養生者,又必須寶其精。因為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
③順應自然
自然界的陰陽消長運動,影響著人體陰陽之氣的盛衰,人體必須適應大自然的陰陽消長變化,才能維持生命活動。如果不能適應自然界的這種變化,就會引起疾病的發生,甚至危及生命。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因此,順應自然界陰陽消長規律養生,是中醫養生康復學的基本原則。此外,《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還提出了四時「養生」、「養長」、「養收」、「養藏」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具體方法,來抗禦外界的侵襲,預防疾病的發生,保持機體陰陽平衡,達到人與自然的整體統一。
④調攝精神
注重調攝精神,是促進人類健康長壽的重要條件之一。精神意志活動,是五臟精氣活動的體現,但反過來,意志在一定程度上又能控制自己的精神和臟腑的活動,正如《靈樞?本臟篇》說:「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御」、「收」、「適」、「和」,都有主動的含義。所以,充分發揮人的意志作用,重視精神的調養,既是養生防病、預防早衰的重要原則,也是內因為主的學術思想在攝生學說中的體現。精神意志調攝的方法,有兩個具體內容,一是養意志,二是調情志。培養意志是為了加強臟腑氣血的活動能力,調和情志則在於排除干擾臟腑氣血活動的精神因素。⑤飲食有節
《黃帝內經》十分重視飲食調理,認為飲食是人體營養的主要來源,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飲食調理得當,不僅可以保持人體的正常功能,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還可以治療某些疾病,飲食不足或調理不當,則可誘發某些疾病。因此,《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出「食飲有節」的養生方法、維護脾胃化源。其內容包括節飲食、忌偏嗜、適寒溫諸方面。
⑥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是指生活起居要有一定規律,這里主要包括睡眠、勞作、性生活等幾個方面。古人觀察到,日月江河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天行有常」,人要長壽,就要「法則大地,象似日月」(《素問·上古天真論》),使自己的生活作息保持一定的規律,才能「生氣不竭」。故《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有四季卧起早晚之宜,《素問?生氣通天論》有平旦、日中、日西將暮三時勞作歇息之分。現代生物學也認為,人體存在許多生命節律,控制著機體的生理活動。《內經》「起居有常」的養生方法,就是要人們順從這些生命節律,安排起居作息,維持機體生理功能的協調統一,保持生命力長久不衰。
(3)關於發育、衰老與長壽的論述
「生、長、壯、老、已」,是人類生命的自然規律,這說明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謂限度,是指自然壽命可以活到的年齡,傳統醫學稱之為「天年」。《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有「春秋皆度百歲」的記載。唐,王冰注曰:「度百歲,謂至一百二十歲也。」《靈樞·天年》則重點討論了關於天年的問題,提出「人之壽百歲而死……百歲乃得終。」並對人體自出生以後,從幼年、健壯、衰老直到死亡的各個階段(10~100歲)生理上、體態行動上和性情變化上的情況,作了詳細的論述,認為人生的一般壽命應當有百歲,到百歲以後才是自然趨向衰老的最終階段。《黃帝內經》認為造成早衰的主要原因是起居無節,精神失於調攝,缺少鍛煉,不注意養生防病;指出養生長壽的要旨在於順應天時,形神兼養,保全精氣,這些精闢的論述,包含著十分科學的內容,對於我們今天研究健康長壽問題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0、中國古代衛生保健習俗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講究衛生的良好習慣。早在周代,人們就要定期沐浴。《禮記》記載: 「五日則燂湯清浴」。而當時沐浴很不簡單,常需花費不少時間。因為古時男女都留長發,發多易出汗藏垢,需常洗濯,而且每次要用櫛篦梳洗,洗完又要唏發(曬發),發干還需綰髻。古人多穿長衫布襪,著衣既久,難免肌膚垢污滑膩,如不勤勤洗浴,也容易生虱子和發出汗臭,還易得一些皮膚疾病。所以,休假洗浴更多是從講衛生、少得病出發。另外,古代官吏尤其是朝廷高官,把沐浴更看作是一件神聖而重要的事情。比如,在周代諸侯要朝見周王時,常須先「齋戒沐浴」、「香湯沐浴」。因為「沐浴而朝」,既體現了對天子的無上尊重,又能給人儀容潔凈、精神煥發的印象。沐浴既重要但又花費時間,所以,官吏們只能選在假日里來進行。
古代端午節的諸多習俗都和養生保健有關。賽龍舟主張鍛煉,強身健體;懸艾葉、掛菖蒲,殺蟲滅菌;吃粽子,清熱除煩,中醫認為糯米具有益氣健脾的作用,而粽葉多用荷葉,有清熱利濕的作用,也是很好的入葯材料。
其它積淀於民俗中的衛生觀念與衛生行為多樣,有走百病、薰蟲兒、避毒、曝衣、掃疥、收瘟鬼等。走百病是指今北京一帶,元宵節時婦女相率宵行,以消疾病。這對長年不出庭戶的婦女,是一項很好的身心鍛煉。熏蟲兒指農歷二月二日,煎祭余餅熏床炕,農歷五月五日中午前,小閨女結群入天壇,名曰避毒,除夕門窗貼紅紙葫蘆,名曰「收瘟鬼」;農歷六月六日,俗「曝所有衣物」,實際上起著殺菌消毒,使衣著被褥舒身的作用。「立冬日,以各色香草及菊花、金銀花煎湯沐浴,謂之掃疥」,這些民俗,大多有利於祛病健身,歸納起來,不外加強戶外活動,注意個人及環境衛生,利用葯物預防疾病,實行有一定效果的消毒方法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