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放學後在學校門口播放佛經做健身操 違反下面的法規嗎?是按照傳教算 還是健身操算
放學後在學校門口播放佛經做健身操 絕對不違反下面的法規。
做健身操、放佛經的曲目,不一定是宗教人士,多是興趣愛好者,不算宗教活動。一般宗教活動都在寺廟、教堂等場所進行,有佛教協會、基督教協會管理。
中國國策是宗教自由,宗教信仰受法律保護。
在公共場所可以播放宗教音樂,不違反相關法律。如果聲音很大,擾民,可以報警,請民警來協調。
2、佛經中化解孤單寂寞的經典語句
第一章
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凈,為四真道行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復用之。
第二章
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
第三章
佛言:剃除須發而為沙門。受道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
第四章
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殺、盜、淫。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
第五章
佛言: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如病得汗,漸有痊損耳。
第六章
佛言:惡人聞善,故來撓亂者,汝自禁息,當無嗔責;彼來惡者而自惡之。
第七章
佛言: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離,慎勿為惡!
第八章
佛言:惡人害賢者,如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賢不可毀,禍必滅己。
3、「念佛機」裡面的佛經是如何錄進去的,工作原理是什麼,可以把其他音樂錄進去嗎
呵呵,裡面很簡單,就是一塊語音晶元,那個東西操控簡單,但不便宜,而且不容易燒錄進去,要專門的電路來燒寫。
容量只有20秒左右,多的1分鍾左右。念佛機裡面的晶元差不多也是這個數量級的,但是它不斷重復,所以你會認為它錄了很久。
呵呵,還有,現在這種電路不好找了,除非定製哦~ 但是你只要一塊,如果去定製的話很不劃算。
如果lz是學電路的,可以去查查ISD公司的晶元,它們的晶元最全面,而且很容易買到。
如果lz不是很在行的話,還是買個便宜的MP3吧,裡面只存一首歌,開機長按PLAY,關機也是長按PLAY,不會很麻煩的。如果再配個4歐姆的小喇叭,音量也不小了,希望你可以滿意。
4、有一部講觀息法門的佛經
《增壹阿含經》安般品、第十七之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到時。著衣持缽。將羅雲入舍衛城分衛。爾時。世尊右旋顧謂羅雲。汝今當觀色為無常
羅雲對曰。如是。世尊。色為無常
世尊告曰。羅雲。痛.想.行.識皆悉無常
羅雲對曰。如是。世尊。痛.想.行.識皆為無常
是時。尊-者羅雲復作是念。此有何因緣。今方向城分衛。又在道路。何故世尊而面告誨我。今宜當還歸所在。不應入城乞食
爾時。尊-者羅雲即中道還到祇桓精舍。持衣缽。詣一樹下。正身正意。結跏趺坐。專精一心。念色無常。念痛.想.行.識無常。爾時。世尊於舍衛城乞食已。食後在祇桓精舍而自經行。漸漸至羅雲所。到已。告羅雲曰。汝當修行安般之法。修行此法。所有愁憂之想皆當除盡。汝今復當修行惡露不凈想。所有貪欲盡當除滅。汝今。羅雲。當修行慈心。已行慈心。所有瞋恚皆當除盡。汝今。羅雲。當行悲心。已行悲心。所有害心悉當除盡。汝今。羅雲。當行喜心。已行喜心。所有嫉心皆當除盡。汝今。羅雲。當行護心。已行護心。所有憍慢悉當除盡
爾時。世尊向羅雲便說此偈
莫數起著想恆當自順法
如此智之士名稱則流布
與人執炬明壞於大闇冥
天龍戴奉敬敬奉師長尊
是時。羅雲比丘復以此偈報世尊曰
我不起著想恆復順於法
如此智之士則能奉師長
爾時。世尊作是教敕已。便舍而去。還詣靜室。
是時。尊-者羅雲復作是念。今雲何修行安般。除去愁憂。無有諸想。是時。羅雲即從坐起。便往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須臾退坐。白世尊曰。雲何修行安般。除去愁憂。無有諸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羅雲。汝乃能於如來前而師子吼。問如此義。雲何修行安般。除去愁憂。無有諸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汝今。羅雲。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具分別說
對曰。如是。世尊。爾時。尊-者羅雲從世尊受教
世尊告曰。於是。羅雲。若有比丘樂於閑靜無人之處。便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無他異念。系意鼻頭。出息長知息長。入息長亦知息長。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盡觀身體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時有息亦復知有。又時無息亦復知無。若息從心出亦復知從心出。若息從心入亦復知從心入。如是。羅雲。能修行安般者。則無愁憂惱亂之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
爾時。世尊具足與羅雲說微妙法已。羅雲即從坐起。禮佛足。遶三匝而去。往詣安陀園。在一樹下。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無他餘念。繫心鼻頭。出息長亦知息長。入息長亦知息長。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盡觀身體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時有息亦復知有。有時無息亦復知無。若息從心出亦復知從心出。若息從心入亦復知從心入
爾時。羅雲作如是思惟。欲心便得解脫。無復眾惡。有覺.有觀。念持喜安。游於初禪。有覺.有觀息。內自歡喜。專其一心。無覺.無觀。三昧念喜。游於二禪。無復喜念。自守覺知身樂。諸賢聖常所求護喜念。游於三禪。彼苦樂已滅。無復愁憂。無苦無樂。護念清凈。游於四禪
彼以此三昧。心清凈無塵穢。身體柔軟。知所從來。憶本所作。自識宿命無數劫事。亦知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萬生.數十萬生。成劫.敗劫。無數成劫.無數敗劫。億載不可計。我曾生彼。名某姓某。食如此食。受如此苦樂。壽命長短。彼終生此。此終生彼。彼以此三昧。心清凈無瑕穢。亦無諸結。亦知眾生所起之心。彼復以天眼清凈無瑕穢。觀眾生類。生者.逝者。善色.惡色。善趣.惡趣。若好.若丑。所行.所造。如實知之
或有眾生。身行惡。口行惡。意行惡。誹謗賢聖。行邪見。造邪見行。身壞命終。入地獄中。或復眾生。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不誹謗賢聖。恆行正見.造正見行。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是謂天眼清凈無瑕穢。觀眾生類。生者.逝者。善色.惡色。善趣.惡趣。若好.若丑。所行.所造。如實知之。復更施意。成盡漏心。彼觀此苦。如實知之。復觀苦習。亦知苦盡。亦知苦出要。如實知之。彼以作是觀。欲漏心得解脫。有漏.無明漏心得解脫。已得解脫。便得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是時。尊-者羅雲便成阿羅漢
是時。尊-者羅雲已成羅漢。便從坐起。更整衣服。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白世尊曰。所求已得。諸漏除盡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諸得阿羅漢者。無有與羅雲等也。論有漏盡。亦是羅雲比丘。論持禁戒者。亦是羅雲比丘。所以然者。諸過去如來.等正覺。亦有此羅雲比丘。欲言佛子。亦是羅雲比丘。親從佛生。法之上者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聲聞中第一弟子能持禁戒。所謂羅雲比丘是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具足禁戒法諸根亦成就
漸漸當逮得一切結使盡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5、每日禪學佛語中的恢復視力的奇穴
可以參考下面的方法保護眼睛,控制近視度數增長:
一、近距離用眼時間不宜過長,每隔40--50分鍾就應該稍微休息3一5分鍾,向遠處眺望一會減緩視力疲勞。
二、讀書寫字,玩電腦,保持正確姿勢,桌椅高低要合適,眼與讀物之間應保持在33厘米左右的距離。
三、五穀雜糧、葷素搭配,多吃青菜水果,不要偏食。食物中缺乏維生素容易發生夜盲症和乾眼病,食物中缺乏微量元素鉻和鈣,容易患近視。
四、看書寫字時,光線應適度,不宜過強或過暗,光線應從左前方射來,以免手的陰影防礙視線。光線要柔和,如為白熾燈,應在25~40W之間,不建議在太陽光下看書。因為光線強弱對瞳孔擴張有直接影響,過強的光線會增加眼睛調節強度,加重眼睛勞動強度,時間長了反而容易造成近視。一般桌面台燈以40瓦以下為宜。
五、避免邊走路邊看書或在行走的車廂里看書。因為車廂在震動,身體在搖動,眼睛和書本距離無法固定,眼鏡的負擔就會加重。經常如此就很可能得近視眼。
六、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增強體質。當眼球追隨目標時,睫狀肌不斷地放鬆與收縮,以及眼外肌的協同作用,可以提高眼的血液灌注量,促進眼部新陳代謝,從而減輕眼疲勞。而且身體素質的好壞與兒童近視眼的發生也有密切關聯。營養不良,體質虛弱的孩子容易得近視眼。
七、堅持做正確的眼保健操。通過按摩眼睛四周的穴位以增強眼眶的血液循環,改善神經營養,消除眼內的過渡充血,達到解除眼疲勞的目的,有利於青少年假性近視的防治,是青少年眼部自我保健的好方法。
八、少吃糖果和高糖食品。食糖過多,會使血液中產生大量酸性物質,酸與肌體內的食鹽,特別是鈣相結合,造成了血鈣減少,這就會影響眼球壁的堅韌性,使眼軸易於伸長,助長了近視發生和發展。
九、定期到眼科醫院檢查視力,發現減退應及時矯正,防止近視加深。
十、少吃甜食。因為糖在體內代謝時需要大量維生素B1,如果糖分攝取過多,維生素B1就顯得不足了。維生素B1缺乏會使視神經生長發育受影響,而導致視力的減退。過多地攝取糖分也會降低體內鈣質,使眼球彈力減弱,助長近視眼的發生發展。
6、佛教佛法
教,只是一種信仰,要不特別沉迷一種教,信它,直至終老。要不,只是偶爾涉及,吸其精華處領悟,疑其糟粕處摒棄。人會死,不必害怕,就像萬事萬物都有個規律一樣,不可避免的。你若是領悟了教的真義,無非就是把生活中認為痛苦的事變成快樂,而太快樂的事不可太貪欲就行了。總之來說,活著,就是苦,死了,誰也不知道了。自己想通透了,啥教也不用學。
7、佛經的色是什麼
^色,梵語ru^pa,巴利語同。ru^pa系自 ru^p(造形)之動詞語根變化而來,故含有『有形狀』之意。又謂 ru^pa是由 ru^(壞)之動詞語根轉變而來,有變壞、變化之意。廣義之色,為物質存在之總稱。狹義之色,專指眼根所取之境。玆就廣狹二義分述之:
(一)色為物質存在之總稱。即五蘊中之色蘊,五位中之色法(與心法相對)。乃質礙(佔有一定空間),且會變壞者。經論中對於色有諸種分法,據俱舍論卷一載,色包含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境(色聲香味觸)、無表色等十一種。唯識宗分色為五根、五境、法處所攝色等十一種。其中,法處所攝色是意識之對境,包括極略色、極迥色、受所引色、遍計所起色、自在所生色等。
於此諸色法中,又可依其一一法之性而歸納成下列數種分類:
(1)內色(五根)與外色(五境)。
(2)細色(無表色,或指色界之色)與粗色(由極微所成之色,或指欲界之色)。
(3) 定果色(由定所生之色)與業果色(由業所造之色)。
(4)可見有對色(指狹義之色,即色境)、不可見有對色(指聲、香、味、觸、五根)與不可見無對色(指無表色)等三種。[雜阿含經卷一、卷十三、北本大般涅盤經卷三十九、俱舍論卷二、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一](參閱『五根』1137、『五境』1171、『色蘊』2549、『法處所攝色』3389)
(二)眼根所取之境。對於聲、香等而言,色乃專指眼根所識別之對象,如青、黃等質礙之境。五境之一,六境之一,十二處之一,十八界之一。又作色境、色處、色界。據瑜伽師地論卷一載,色大別有三種:(一)形色,長、短、方、圓、高、下、正、不正等八種。(二)顯色,青、黃、赤、白、雲、煙、塵、霧、影、光、明、闇等十二種。
(三) 表色,凡吾人行、住、坐、卧、取、舍、屈、伸等,種種動作形態,顯然可表示於外,而令人目見者。蓋此皆於五根、五境等色蘊中,特指眼根所取之境,故稱為色。[識身足論卷十一、大毗婆沙論卷十三、卷七十五、順正理論卷一、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二、俱舍論光記卷一、成唯識論述記卷二本、有宗七十五法記卷一](參閱『表色』3513、『形色』3788、『顯色』6922)
解釋
(術語)變壞之義,變礙之義,質礙之義。變壞者輔變破壞也,變礙者變壞質礙也,質礙者有形質而互為障礙也。是從五根境等之極微而成。又色者示現之義,諸色法中獨取五境中之色塵而名為色者,以彼有質礙與示現兩義,色之義勝故也。俱舍論一曰:『由變壞故,(中略)變礙故,名為色。』同八曰:『或示現義。』大乘義章二曰:『質礙名色。』
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指一切有形象和佔有空間的物質。色可分為內色、外色、顯色、表色、形色五種。內色是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屬於內身,故名內色;外色是指色聲香味觸之五境,因屬於外境,故名外色;顯色是指我們常見的各種顏色,如青黃赤白等等;表色是指有情眾生色身的各種動作,如取捨伸屈等等之表相;形色是指物體的形狀,如長短方圓等等。
誇克的色
在量子色動力學中,誇克除了具有「味」的特性外,還具有三種「色」的特性,分別是紅、綠和藍。這里「色」並非指誇克真的具有顏色,而是借「色」這一詞形象地比喻誇克本身的一種物理屬性。量子色動力學認為,一般物質是沒有「色」的,組成重子的三種誇克的「顏色」分別為紅、綠和藍,因此疊加在一起就成了無色的。因此計入6種味和3種色的屬性,共有18種誇克,另有它們對應的18種反誇克。
8、小動物死時放啥佛經操度它!
找個風水好的地方埋了吧 記住它陪伴你的美好時光 別太傷心了 這樣它也能得到安息
9、做生意用什麼佛經
凈空法師---商人經商,他弘法利生,他在那裡行菩薩道,這是菩薩商人——他那個公司行號是他的道場,他的一些員工是他的同參道友,自利利他,自行化他,他所有這些顧客是他弘法的對象,我們一般人不知道這些。1 現在這個世間人,絕大多數的人都鑽在錢眼裡面去了,迷了,念念都在求發財,求怎麼賺錢。沒有錢財的時候沒有貪心,不貪財;有了錢,貪心就起來。
2 不是有錢就有福報,有了錢麻煩大了——心裡頭不安,患得患失,又怕錢貶值,又怕錢丟掉。錢愈多,貪心就愈重;貪心愈重,迷得愈深,造的業也愈重,將來果報在三途。
3 所以真正修行人,決定不積財,為什麼?因為有了錢,心天天念著錢,道心就沒有了——心裏面「阿彌陀佛」就沒有了。
4 覺悟的人不存錢,有錢就做好事。覺悟的人錢不存在銀行,存在哪裡?存在法界裡面,存在一切眾生裡面,他得大自在。
5 現在 大家普遍向錢看,滿腦袋都是想怎麼去賺錢,錢能夠賺得到嗎?錢要能賺得到,跟諸位說,我就不學佛了,我就專門去學賺錢去了。賺不到!為什麼賺不到?命里頭沒有。
6 人家發大財,做大生意、大買賣,我這個命里頭沒有財,他把買賣生意統統給我了,我做不到一個月就倒閉了。什麼原因?命里頭沒有,這個要懂得。
7,富貴是在命,命裡面有財,丟都丟不掉;命里沒有財,想什麼方法都想不來。你去偷,偷來的還是你命里有的;你命里頭沒有,你去偷,還沒有偷到手,就被警察抓去了!所以連偷得來的、搶得來的,都是命里有的,你說冤不冤枉?
8 你不偷不搶,就是遲兩天來;偷、搶,是早兩天得到,都是命里有的。古人講「君子樂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這兩句話說得非常有道理,說得非常深刻。
9 學佛的人不是不能經商,學佛的人經商的很多,《華嚴經》五十三參裡面就有不少菩薩是經商的,你看看他們那些榜樣,他們怎麼個經商法?經商是手段,弘法是事業。
10 商人經商,他弘法利生,他在那裡行菩薩道,這是菩薩商人——他那個公司行號是他的道場,他的一些員工是他的同參道友,自利利他,自行化他,他所有這些顧客是他弘法的對象,我們一般人不知道這些。
11 所以道場不一定是寺廟,公司行號一樣是道場。出家人是和尚,那個公司里頭董事長、老闆也是和尚,沒有兩樣,那就叫大業——那個事業真大,利益一切眾生,做一個典型,做一個榜樣給大家看,在這個行業裡面做一個典範。
12 經商,重視的是利潤,菩薩商人重不重視利潤?重視,但是分享利潤就不一樣。世間人這個利潤是自己獨享,縱然員工要享受一部分,那是少部分。菩薩商人,這個利潤不是跟自己員工一同共享,是跟所有一切眾生共享,跟社會共享,跟這個世界大眾來共享,這個了不起。
13 那我們要問,這個商人發不發財?這個商人一定發大財。這財怎麼發的?布施多。諸位曉得,這個發財的原因是財布施。他能夠把財布施給他的員工,布施給社會,布施給一切眾生,這個因大,所以他的果就大。
14 因清凈,果報也清凈。果報清凈什麼?賺大錢。不傷腦筋,沒有那麼多繁雜的事情,清凈自在,這財源就來了,這才叫真正福報,叫清凈福報。要苦苦地去想,怎麼樣去操心、去操勞,這個錢就賺得好辛苦,那不是真正的福報。
15 真實的福報,賺錢賺得非常快樂,一點不操心,這就看你怎麼個種因法。佛菩薩教給我們,要種大因,得大的果報,這才是大事業。
16 在一切布施裡面,最殊勝、最圓滿的無過於布施大乘佛法;大乘佛法裡面,又無過於究竟了義的佛法。什麼叫究竟了義?眾生得到這個法門,這一生必定成佛,必定了生死出三界,這個法就叫究竟了義的佛法。
17 現代的社會,把人文、倫理、德行的教育完全疏忽掉了,我們大家接受的是西方功利主義的教育,所以世道衰微、人情淡薄,不但對外人,就是對自己的父母兄弟也非常淡薄。
18 現在這個道義完全沒有了,子女對父母孝順是看看父母還有不少遺產,這不能不孝順一下;如果父母沒有遺產,兒女理都不理他。所以現在這個社會完全顛倒,確實逐漸接近於崩潰的邊緣。
19 我們今天看看現前的社會,父子之道失掉了,夫婦之道沒有了,兄弟之道沒有了。現在的兄弟姐妹,誰也不顧誰,為了爭遺產還上法庭,所表現的是冤家對頭,哪裡是親兄弟、親姐妹?
20 即使在我們佛門同修當中,有些人雖然學佛了,名利還沒有放下,兄弟姐妹還為了遺產上法庭,六親不認,只認得錢。實際上,錢這個東西很可怕,他沒有真正認識;如果他真正認識,他就不爭,他就放下了。
21 我們現前這個社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你去問一問,他們在想什麼?想錢、想色,想五欲六塵的享受。錢,旁邊是兩把刀;色,色字頭上也是一把刀,中國古聖先賢創造文字,確實這個文字是智慧的符號。
22 現在在地球上的人,你問他,他最愛的是什麼,最想要得到的是什麼?一個就是財富,一個就是色,念念不忘的是這個。財跟色不曉得害死了多少人,害得他們永遠不能夠脫離三途,可是有幾個人覺悟?誰覺悟?佛覺悟。
23 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財跟色他有,他舍掉了;地位,他不出家,他繼承他父親做國王,權跟位他都有,他也舍棄了。
24 別人拚命去爭,還爭不到;他到手了,他為什麼放棄?為什麼不要?這很值得我們去深思。等你想通了,你才曉得,這些東西對我們來講,不是一世,生生世世來講,有害而無利。
25 諺語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由此可知,財不是好東西。只有真正覺悟的人,真正明了事實真相的人,他才不受其害,徹底放下。
26 自己命里頭有財,那是前世修的因,這一世得的果報。命里有財,不自己享受,讓社會一切苦難眾生共同享受,這個財是真的、是實的。如果有財,只自己享受,不顧別人,這個財是假的、是虛的,為什麼?你短短十幾年、二三十年,享盡就沒有了,所以是假的、是虛的。
27 你要把財讓一切眾生共享,自己不享,你這個財是真的、是實的,為什麼?往後生生世世你的財用永遠不缺乏,生生世世倍倍增長,愈施愈多,愈多愈施。
28 不是說多了自己享受,自己還是不享受,為什麼?一享受就出毛病。你聽到我剛才講的話嗎?一享受就出毛病——你想吃得好一點,把身體搞壞了;妻妾多一點,那更要命!
10、什麼佛經能快速平靜慾望
修到一定程度,一句佛號既可攝心,
一般情況,出學的人,《地藏菩薩本願經》
不學佛的,聽個鬼故事就能作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