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養生保健觀念

養生保健觀念

發布時間:2020-06-20 00:27:29

1、很多人都說養生,那養生的基本觀念到底有什麼?

養生是現在很多人都追求的東西,可是有些人養生是一邊玩電腦,一邊做著眼保健操,一邊吃著火鍋,一邊喝著降火的枸杞茶,這些都不是養生。真正的養生很簡單,就是好好吃飯,適當鍛煉,按時作息。


每個中國人都知道養生的重要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養生指南。但無論是什麼,我們都應該遵守中醫提到的養生理念,即在不損害健康的情況下養生。

給你舉個例子,散步最初是一種有益健康的鍛煉。許多人堅持每天大量散步,追求危險的步數,每天幾乎有一萬甚至兩萬步數之多。雖然步行有益健康,但長期大規模步行會造成嚴重的膝關節損傷,並大大增加膝關節滑膜炎的發病率,因此步行不是養生,而是有害健康。對於中老年人來說,每天走五六千步幾乎就足夠了,每天平均二十到三十分鍾的輕負荷鍛煉就足夠了。



適量適度是中醫養生的基本原則之一。一切都害怕走得太遠。



中醫有「五勞傷」的理論,即「久見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走傷筋」。看久了,睡久了,坐久了,站久了,走久了,過度對身體有害。日常飲食也是如此。如果你吃得不好,你應該努力吃。越多越好的想法不適合健康保存。只有保持身體平衡,才能獲得長期健康。


所以啊,養生就是養成正常健康的生活作息,保持好的心態,這樣就能健康長壽的。

2、有知的觀念「養生」……

傳統養生的觀念

養生,即保養生命,又稱攝生、道生、保生等,是指通過自我調養的方法來保養生命,使之心身健康,延年益壽。傳統養生學,是指在傳統醫學理論的指導下,探索人體生命規律,研究防病延年的理論與方法的一門學科。

我國的傳統養生學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中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就全面地總結了先秦時期的養生經驗,明確地指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鐾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的養生觀點,為我國傳統預防醫學和養生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數千年來,歷代的中醫葯學家和養生學家不斷地積累和總結流傳於民間的養生保健經驗,並著有大量的養生學專著,促進了我國傳統養生學的發展。我國的傳統養生學流派較多,各有所長,總體來講主要分為精神、動形、固精、調氣、食養、葯餌等六大學派。各學派的養生學說自有體系,各有所長,又兼收並蓄,形成了我國獨具特色的養生保健方法。

傳統有效養生的方法

1.干稀相配

冬季進補的理想食物:當歸 生薑羊肉湯;利水滲濕佳品:赤小豆燉鯉魚湯;催乳佳品:茭白泥鰍豆腐羹;益智佳品:黑芝麻糊及紅樓夢中記載的6種粥(紅稻米粥、碧梗粥、大棗粥、鴨子肉粥、臘八粥及燕窩粥),還有敦煌藝術寶庫中發現的「神仙粥」(由芡實、山葯和大米組成)等均為干稀相配的典型代表。

2.顏色相配

食物一般分為5種顏色:白、紅、綠、黑和黃色。一日飲食中應兼顧上述5種顏色的食物。
3.粗細糧相配

日常飲食中增加粗糧有助於預防糖尿病、老年斑、便秘等,而且還有助於減肥。

4.主副食相配

日常飲食中應將主食和副食統一起來。

5.營養素相配

容易過量的為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鈉;容易缺乏者為蛋白質、維生素、部分無機鹽、水和膳食纖維素;高蛋白質低脂肪的食物有魚蝦類、兔肉、蠶蛹、蓮子等;富含維生素、無機鹽、膳食纖維素的食物有蔬菜水果類和粗糧等;水是一種重要的營養素,每日應飲用4杯以上的水。

6.酸鹼相配

食物分為呈酸性和呈鹼性食物。主要是根據食物被人體攝入後,最終使人體血液呈酸性還是鹼性區分的。近些年來,因肉類食品攝入過多,致使血液酸化,引發富貴病,應引起重視。

7.生熱相配

吃生吃活現已成為一種時尚。吃生蔬瓜果、鮮蝦、銀魚等可以攝入更多的營養素。吃生吃活必須注意食品衛生。

8.皮肉相配

連皮帶肉一起吃漸成時尚。如鵪鶉蛋、小蜜橘、大棗、花生米等帶皮一起吃營養價值更高。

3、怎麼給顧客灌輸養生觀念?

個人覺得,知你可以平時多和顧客聊聊天,還有就是包里多放些養生報之類的資料,有機會就給顧客看,看多了,顧客也就慢慢覺得養生有作用了。

第一點:作道為一個營銷人員,你要明確你陌拜的客戶是不是有需求,是不是有意向了解並購買你的產品,當一個人有了充分的版健康理念的時候,不用你再說什麼,他自己權就會來找辦理養生,所以建議你多學習一些理念溝通的話術。...

4、裕道樹的主要養生觀念源自什麼?

裕道樹主要是源自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養生觀念,提倡不治以病治未病的養生觀念。

5、中國養生保健觀念最強的城市是哪裡?

上海市,上海人很精明,很會養生,調理,四季保健,目前人均壽命83,4歲,在全國名列前矛,城市人口老化嚴重。

6、現代人的養生觀念是什麼

人人都想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但怎樣才算健康呢?很多人對此不太清楚,包括大學莘莘學子.過去人們都認為身體沒有生病就是健康,這種認識是非常膚淺的.隨著時代的前進和科學的進步發展,現代人對健康有了更科學更全面的認識。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新確定的定義是:『人的身體、精神與社會的最佳狀態,而不是單純的沒有生病」。
新的健康觀認為,沒有生病只是健康的一個基本方面,主要是機體的正常狀態,同時還包括心理健康和對社會、自然環境適應上的合諧.也就是說人的機體、心理與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均處於協調和平衡的狀態.這就是新的健康的完整而全面的觀念.
那麼,如何恆量一個人是否健康,其共同標準是什麼呢?世界衛生組織為此對健康定了10條准則:
一、有充沛的精力,能從容不迫地擔負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且不感到過分緊張和疲勞.
二、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責任,事無大小,
三、善於休息,睡眠良好。
四、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外界環境中的各種變化。
五、能抵制一般性感冒和傳染病.
六、體重適當,身材發育勻稱,站立時,頭、肩、臂的位置協調。
七、眼睛明亮,反應敏捷,眼睛不易發炎。
八、牙齒清潔,無齲齒,不疼痛,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
九、頭發有光澤,無頭屑.
十、肌肉豐滿,皮膚有彈性。
這10條准則亦即健康的標准,是就一般情況和普遍情況而言的,但對不同年齡的人還有不同的標准.
新的健康觀的核心思想是「人人為健康,健康為人人」.任何集體的、個人的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污染及不道德、不講衛生的行為,不但危害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危及他人的健康.這種健康觀是「機體一心理一社會一自然一生態一健康』的一種整體觀,是一種社會協調發展型的健康觀.
我國傳統醫學中,也有一套健康的標准。
這一整套健康標准主要是針對中年人而盲,因此也可以視為中年人的10大健康標准.這]0大標準是:
一、眼有神:目光炯炯,無呆滯的感覺,說明精氣旺盛,臟器功能良好,思想活躍.
二、聲息和:聲如洪鍾,呼吸從容不迫,心平氣和,反映出肺臟功能良好,抵抗力強.
三、前門松:指小便通暢,說明泌尿,生殖系統大體無恙.
四、後門緊:大便每日一次,有規律,無腹痛、腹瀉之慮,說明消化功能健旺.
五、形不豐:保持體型勻稱,注意不宜過胖,標准體重(公斤)=身高(厘米)—105(女性減l00)。
六、牙齒堅:注意口腔衛生,基本上無齲齒,反映腎精充足。
七、腰腿靈:表現肌肉、骨骼和四肢關節有力或靈活,中年知識分子因工作性質尤其要保持腰腿靈。
八、脈形小:指每分鍾心跳次數保持在正常范圍(60-80次/分),說明心臟和循環功能良好.
九、飲食穩:飲食堅持定時定量,不挑食和偏食,不飽食濫飲,無煙酒嗜好,注意飲食養身法。
十、起居准:能按時起床和入睡,睡眠質量好。

7、養生觀念經歷了哪些轉變

《黃帝內經》中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觀點。喻示人們從生命開始就要注意養生,在健康或亞健康狀態下,預先採取養生保健措施,才能保健防衰和防病於未然。這種居安思危、防微杜漸的哲學思想是中國文化的精華。

8、養生會館概念

(一)、「養生會館」是什麼?

「養生會館「就是指通過提供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的場所。

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健康養生包括心理養生和生理養生兩大方面,其中前者主要強調精神層面的內在休養以及平衡祥和的心理狀態;而後者注重身體上的放鬆和康復以及身體機能的維護。 在我國,養生學的含義很廣,主要包括優化生存環境、善化生命質量等。健康養生的方法很多,但是要靠某一方面的調養是難以達到最佳目的的。重慶寅初元打造的養生會館以放鬆心靈、使身體和精神得到雙重升華。從休息、運動、療疾和益智四大方面將休閑活動與養生相結(二)、「養生會館」的構成要素

1.自然舒適環境:打造舒適、健康的自然環境,進入空間內,彷彿置身於綠色田園般的大自然環境,神清氣爽,有一種放鬆的感覺;
2.高品質自然空氣:運用世界頂尖的還原離子技術營造出森林級的清爽空氣,猶如在大自然進行療養。可積極調動細胞自身的修復能力,讓人體恢復體能;
3.優美的養生音樂:賦予符合人體器官振動頻率的旋律(聲波)、音頻產生的振動聲波能量養生音樂,調理修復精神壓力,調整身體的身心機能;
4.養生活動:包括瑜伽養生、熏治養生、食餌養生、導引養生等養生活動,使你的身心合一。
5.養生知識的傳授:系統的養生知識講解、傳導,培養正確的養生健康觀念和生活飲食方式。

(三)、「養生」的基本原則

1、適自然規律:人的生命活動是遵循自然界的客觀規律而進行的,人體自身具有與自然變化規律基本上相適應的能力,如果人能掌握其規律,主動地採取各種養生措施適應其變化,就能避邪防病,保健延衰。

2、重視精神調養:1、 避免不良刺激,一要盡量地避免外界環境的不良刺激對人體的影響。二要積極地治療軀體性疾患,2、提高自我心理調攝能力過激、過久的情志刺激,只有在超越人的心理調節范圍時才能成為致病因素。

3、注意形體鍛煉:形體的鍛煉,不僅可以促進氣血的流暢,使人體筋骨勁強,肌肉發達結實,臟腑功能健旺,增強體質,還能以「動」濟「靜」,調節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促進人的身心健康。

4、謹和五味:1、辯飲食之宜忌,一般來說,體質偏熱者,進食宜涼而忌溫;體質偏寒者,進食宜溫而忌涼;平體之人,宜進平衡飲食而忌偏。2、平衡膳食,安身之本必資於食,而機體對於營養物質的需求則是多方面的。

5、防止病邪侵害:慎避外邪,是寓於養生學中的一條重要原則。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是「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其二是要注意「避其毒氣」,以防止其致病和「染易」。其三是實施葯物預防等。

9、很多人都想著養生,想越來越健康,完整的健康概念是什麼?

現代健康的含義並不僅是傳統所指的身體沒有病而已,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解釋:健康不僅指一個人身體有沒有出現疾病或虛弱現象,而是指一個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好狀態,這就是現代關於健康的較為完整的科學概念。


世界衛生組織關於健康的這一定義,把人的健康從生物學的意義,擴展到了精神和社會關系(社會相互影響的質量)兩個方面的健康狀態,把人的身心、家庭和社會生活的健康狀態均包括在內。

現代健康的含義是多元的、廣泛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性3個方面,其中社會適應性歸根結底取決於生理和心理的素質狀況。心理健康是身體健康的精神支柱,身體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質基礎。

良好的情緒狀態可以使生理功能處於最佳狀態,反之則會降低或破壞某種功能而引起疾病。身體狀況的改變可能帶來相應的心理問題,生理上的缺陷、疾病,特別是痼疾,往往會使人產生煩惱、焦躁、憂慮、抑鬱等不良情緒,導致各種不正常的心理狀態。作為身心統一體的人,身體和心理是緊密依存的兩個方面。

維護健康四大基石:平衡飲食、 適量運動、 戒煙限酒、 心理健康。

因此,現代人的健康內容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心靈健康、社會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環境健康等。健康是人的基本權利。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財富。

與養生保健觀念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