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保健品推銷騙術升級

保健品推銷騙術升級

發布時間:2020-06-18 21:48:52

1、我們該如何應對保健品騙局?

近三年來,四川宜賓的郭大爺痴迷於形形色色的保健品(器械),不僅花光了13萬余元拆遷賠償款,還花掉了老伴撿垃圾多年積攢的4萬余元。老人突然辭世,沒給女兒留下遺言,卻留下了堆滿大半間屋子的保健品。即使在發病時,郭紹清也拒絕去醫院治療,而是盼著天亮後賣保健品的店鋪開門「拿葯吃」。

郭紹清原本相信,按照「老師們」的要求吃保健品,他可以活到120歲。

最後遺物

「堆成山一樣的保健品中,很多仍然包裝完好」

郭紹清去世後,女兒們清理老人遺物,發現老人存款已取光,僅有身上現金1600餘元。

老人從三年前開始接觸保健品,此後像著了魔一樣,隔三差五地帶著保健品回家,無論女兒女婿們怎麼勸說,都沒有效果。郭伍英說,父親買來的保健品,很多根本就沒開封,堆得滿屋都是。

有病不治

「留下的皮夾子里,全是保健品會員卡、關愛卡」

這個讓郭紹清「著了魔」的「京香華壽」到底是有什麼樣的魔力呢?

「京香華壽」社區生活館

注冊名叫「宜賓市翠屏區小劉食品經營部」

老夫妻經常去聽講座的「京香華壽」社區生活館,營業執照上顯示是「宜賓市翠屏區小劉食品經營部」,是由一套居民樓改裝成的經營場所,在空曠的大廳里,不僅擺放著血壓儀、足部按摩儀等,還有將中成葯霧化後用於保健眼睛的儀器。景觀設備雜亂無章,但還是有不少老人在大廳測量血壓、做足部按摩,有幾個手上還拿著保健品。也無人提及郭紹清的去處。

(報道來源:@成都商報)

牆上掛著『保健品不是葯品,不能治療疾病『的橫幅,令人唏噓不已。

有關部門統計顯示,我國每年保健品的銷售額約為2000億元人民幣,老年人消費佔了50%以上。而其中有70%以上的保健食品存在誇大功效的現象。盡管媒體關於老年人高價購買保健品上當受騙的報道屢見不鮮,仍阻止不了老年人購買保健品的熱情。針對老年人推銷保健品的騙局可謂層出不窮。

從事養老行業之後,對這種專門針對老人的騙子特別憎恨。他們不僅取人錢財,更是害人性命。

除了監管部門的市場監督,作為子孫,我們也應該能分辨這些機構的真偽,並且要向老人灌輸不能迷信保健品的觀念。

騙子通過套路

一步步博取老年人的信任

騙局1「專家」義診免費講座。

通過免費體檢途徑,誇大老年人身體的健康隱患,從而達到推銷葯品的目的。

騙局2大肆宣傳療效。

任何保健品最多隻能起到保健或治療時的輔助作用,並不能起到治療作用。

騙局3產品「包治百病」。

宣傳產品神乎其神,對大部分的內科疾病都有效,甚至「包治百病」。

騙局4「慢性病也能治癒」。

說乙肝、糖尿病、高血壓、癌症等世界醫學難題居然能通過服用保健品治癒,滿足患者急於想治癒、不想長期服葯的心理。

騙局5打著「進口、專利、高科技、綠色環保」的旗號,吸引老年消費者。將普通的商品宣傳成高科技或綠色環保商品。

騙局6用「免費旅遊「、「贈送體檢」等「策略」推銷保健品,誘導老年人消費。

騙局7「陪聊」搞感情促銷。

有些獨居的老人,很希望與人交流,騙子們就抓住這一點搞感情促銷。

騙局8步步設套,最後「走人」。

第一天辦免費講座;第二天推銷某低價物品,稱可退貨退錢;第三天如期退貨退錢,並推銷另一高價物品,仍承諾退款;第四天「走人」。

然而,作為子孫

老人被騙,我們也有很大責任

作為子孫是否應當反思

陪伴親人的時間是否太少?

對老人精神層面的關心是否不夠?

是否因為工作忙而忽略了老人的情感需求?

避免老人被保健品「套路」

子孫是關鍵的第一道防線

不要跟老年人講什麼衛食健字、生產許可證、網站域名備案、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總局

用行動和情感潛移默化地讓他們相信科學、不迷信保健品。

1

如果老人陷入保健品騙局,不要責怪他們,切忌在興頭上說。可以找個安靜的地方,等平靜下來再說,說不定,你剛開口,老人就答應了。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方式得當,自然可以打動他們。

多陪伴他們,多和他們交流。鼓勵老人多學習,多看新聞,知曉時事,了解醫療保健常識,避免落入陷阱。同時查找相關受害案例,讓他們深入認識問題所在。

2

外人勸說有時要比親近之人的規勸管用得多。請親朋鄰里來幫忙,讓他們在平時聊天中「無意」說出發生在身邊的「真人真事」,這樣一來,可信度往往會更高,老人或許會因此「幡然醒悟」。

3

時常記掛老人。在超市等副食店裡選購一些綠色健康的營養品送給老人。即表示出了孝心,又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保健品,老人吃著暖心,還健康放心,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4

多關注老人的生活起居,鼓勵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生活,勤於鍛煉,保持身心健康,避免上當。

中老年人迷信保健品,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自己飽受病痛困擾,因而寄希望於保健品,希望以此改善身體狀況。

要告訴他們,千萬不能迷信保健品,身體有病恙一定要去正規醫院就診。

一定要記住!

不能迷信保健品!

生病請及時看醫生!

本文到此結束。

2、近幾年來保健品的傳銷騙術有哪些怎樣防範?

在美容院里的一款東方阿娜斯女性生殖保健品的代理好像是傳銷,老是一直培訓,開招商會的,跟洗腦一樣

3、保健品公司騙術大揭秘,北京博匯康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嘎嘎,有意思啊,我以前是這公司的
糾正一下:那東西貌似不到50以前賣納豆,現在聽說改葉黃素!改產品不如改下人心,不然這公司遲早破產!還有樓主我比你清楚知道的多,他們那騙術你還遠遠不如我知道的多!就包括你那個扣十天的工資也是我們開了一天的會議決定的!我也一個月的工資沒發!真他媽的**

4、保健品坑老該反省的是誰?

由保健品營銷引發的家庭悲劇,近年來頻頻上演,保健品銷售亂象屢禁不止。如何規范和有效監管保健品市場,不再讓老年人成為騙局的受害者,已然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

老人成為保健品推銷的受害者早已是司空見慣。生理功能的衰弱導致了老人比較關注生命健康,認知能力的退化使得老人非常容易相信保健品推銷,再加上我國人口嚴重老齡化,造就了廣闊的保健品市場。高利潤、易「成功」,成為騙子行騙的動力。

有時看到新聞,我們常常會覺得可笑。這么低級的騙術,這么明顯的「套路」,竟然真的能騙到人。

老人被坑被騙,固然有其防騙意識不強的原因。然而值得深刻反省的卻不光只有老人。為何騙子能屢屢得逞?為何老人就如此容易上當受騙?

保健品不同於葯品,市場准入門檻較低,政府監管也不像葯品那樣嚴格,這在一定程度上為騙子猖獗提供了溫床。面對屢禁不止的騙術,政府不能只在事前提醒、事後懲處上下功夫,還應該反省在法規制定和事中監管上是否還有哪裡沒做好。

而作為兒女,應該反省的是:我們在生活中究竟有沒有真正關心過老人的健康?有沒有耐心向老人宣傳防騙知識?有沒有常回家看看?

近日有一則新聞是說老人雖然知道自己被騙,但老人覺得騙子比自己兒女更親,所以堅持不報案。這留給我們極大的反思空間。做子女的在得知家裡老人被騙之後,除了怒其不爭,是否還應該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還是那句老話——「別讓騙子替我們『盡孝』」。

5、保健品騙局怎麼應對

問保健是指的什麼?出了問題看百中醫吃中葯,費用也不會那麼高,醫院的掛號費+葯費也就幾百塊,問題還沒出來度就買保健品,滋補過量對身體也是不好的,問身體有什麼問題沒有定論,最好不買保健品,去醫院檢測一下,如果醫答院有對應的中葯,吃醫院的中葯,因為醫院賣的葯,內不行還方便和醫院討論,其他的保健品真實性葯性等都沒定論,亂花錢不好,吃出問題了那後悔都來不及了,那就只容能去住院治療了

6、保健品公司騙術大揭秘,北京博匯康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大家要小心呀!

他們的騙術你只說了一部分,基本上現在還有很多人都在受騙中,其實老人挺不容易的,他們辛苦了一輩子應該是要享福的,可是社會中有些人渣就抓住他們的弱點,他們的子女不在身邊其實他們就想有人陪著,其實人老了就跟小孩一樣了需要照顧需要呵護需要噓寒問暖。你們可以關心他們但請你是發自內心的不要虛情假意,知道你們只是為了自己的生活可是你們也有老去的那一天,為了自己的生活請不要再去騙人,那些東西你會你的爸媽吃嗎?不會的答案是肯定的。請你們這些人再不去打攏他們打攏他寧靜的生活。北京博匯康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扣發工資是出了名了,只要你離職了扣你工資十天工資呀!!從來都沒准時發過工資的。發帖的人說的很對。

7、保健品騙人流程。

保健品有些東西是騙人的,但有些東西只能做保健,沒有醫療的一點效果,不過,這些銷售的人員把它說得神乎其實的,所以對保健品有很多的成見,

8、老年人怎麼才能避免被騙買保健品

我最近也是被這樣的問題煩惱,家裡老人天天趕場聽講座,家裡保健品都一堆一堆的的,花好幾百買即使塊錢的東西,我搜集了這份《老年人防騙大全》,列印了給老人,讓老人一條一條對著看,看他們聽的講座是不是騙人的。盡最大努力,幫他們認清事實吧。希望能幫到你。沒別的辦法,又不是小孩子。
《保健品騙局騙術大揭秘》 保健品雖具有保健功能,但不是葯品,不能從根本上治療疾病,只能輔助治療,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而且因人而異。不講科學亂吃保健品,不僅難以起到保健功效,還會損害人的健康。保健品生產商魚龍混雜,不乏資質不高甚至沒有資質的生產商。很多保健品實際上並不具備廣告所說的功效,甚至使用後會起嚴重的副作用,假劣保健品還可致人死亡。一些不法商人給老年人設置「陷阱」,採用各種推銷方式來騙取錢財,並且頻頻得手。老年人辨別能力有限,往往掉入「陷阱」而被騙健康、錢財。 推銷保健品的9種常見騙局、騙術大揭底
有關部門統計顯示,我國每年保健品的銷售額約為2000億元人民幣,老年人消費佔了50%以上。而其中有70%以上的保健食品存在誇大功效的現象。盡管媒體關於老年人高價購買保健品上當受騙的報道屢見不鮮,仍阻止不了老年人購買保健品的熱情。針對老年人推銷保健品的騙局可謂層出不窮。
騙局1 「專家」義診免費講座。不法商販在住宅小區、早市或公園推銷葯品、保健品或醫療器械,通過免費體檢途徑,無中生有或有意誇大老年人身體的健康隱患,從而達到推銷葯品的目的。
騙局2 大肆宣傳療效。正規保健品都有國家批準的功效,任何保健品最多隻能起到保健或治療時的輔助作用,並不能起到治療作用。而不法商販大肆宣傳療效。
騙局3 產品「包治百病」。宣傳產品神乎其神,對大部分的內科疾病都有效,甚至「包治百病」。
騙局4 「慢性病也能治癒」。說乙肝、糖尿病、高血壓、癌症等世界醫學難題居然能通過服用保健品治癒,違背醫學,滿足患者急於想治癒、不想長期服葯的心理。
騙局5 「進口、專利、高科技」。打著「進口、專利、高科技、綠色環保」的旗號,吸引老年消費者。有意誇大宣傳,將普通的商品宣傳成高科技或綠色環保商品。
騙局6 「免費旅遊」、「贈送體檢」。以免費專車、旅遊、贈送體檢等「策略」推銷保健品,誘導老年人消費。
騙局7 「陪聊」搞感情促銷。有些獨居的老人,很希望與人交流,騙子們就抓住這一點搞感情促銷。先是對老人家熱情招呼,然後天天上門陪老人說話,還幫忙做家務,取得老人的信任後就開始推銷價格不菲的產品。
騙局8 步步設套,最後「走人」。第一天辦免費講座,並贈送洗衣粉等物;第二天推銷某低價物品,稱回家試用,可退貨退錢;第三天如期退貨退錢,並推銷另一高價物品,一般幾百元,仍承諾退款;第四天「走人」。
騙局9 「買保健品能發財」 日前大連一家廠商稱「健康投資」回報豐厚,只要購買我市一家企業生產的保健品,不僅可以獲得包括境外旅遊在內的種種豐厚贈品,更誘人的是可以獲得大量該集團公司的原始股。證監部門表示,類似行為涉嫌變相、非法發行原始股,但「買產品贈送原始股」的方式實際是在打擦邊球,這給證監部門和工商部門對其進行查處都帶來了難度。總結分析老年人買保健品上當個中原因,既有老年人健康意識強、對保健品「情有獨鍾」,也緣於騙子的推銷手段越來越隱蔽、越來越具有欺騙性,相關部門監管不力也是重要原因。
最近工商部門總結了近期推銷規律:
第一步,一些經營者會注冊個體工商戶執照,取得合法經營身份,進一批有批准文號的保健品或普通食品放在店內銷售,為推銷產品作鋪墊;另有一些經營者會在居民區、公園等地分發參加保健知識宣講班的邀請書,並註明,與會者有禮品贈送。
第二步,截取相關的醫學資料印製成冊,以理論探討形式進行病情剖析,但不作任何產品宣傳,目的是讓老年消費者放鬆警惕,並迫切想知道如何治療。
第三步,播放正規的醫學宣傳片,要給老年消費者造成一個久病逢良醫的錯覺。
第四步,氣氛營造到一定程度後,有些經營者便會當場銷售,給予各種承諾,想方設法讓老年消費者購買。如果老人錢不夠,他們就會送貨上門再結算;有些經營者則會「放長線釣大魚」,只要求填寫健康調查表,然後上門,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建立長期的營銷關系。
《民警總結常見騙術》
1、舉辦保健講座 商家通過組織老年人參加保健講座推銷葯品。每瓶標價數百元的保健品,實際上價值僅幾元。組織免費旅遊 以老齡辦、助老工程組織活動的名義打電話,邀請老年人參加免費旅遊和義診,然後租用大客車把老年人送到景點,借機請所謂的 「專家」進行現場保健知識講座,進而推銷各類保健葯品。
2、宣傳投資項目 為把自己包裝成正規公司,一些騙子首先在高檔寫字樓租下房間,精心裝潢,然後虛構「投資項目」到處宣傳。老年人來投資咨詢時,他們熱情接待,並請所謂的分析師「分析」行業背景、利潤走向,以高額利息誘騙中老年人加盟投資。一旦老年人投入資金,公司就會人去樓空。
3、上門維修檢測 騙子一般兩人,謊稱是暖氣維修工,受物業公司委託到居民家中檢修暖氣,然後伺機實施盜竊。也有一些偽裝成檢測人員或民政工作人員,以檢測煤氣或辦低保的名義,上門實施詐騙或搶劫。
4、冒充老人子女朋友 騙子謊稱自己是被騙老人子女的朋友,能說出其兒子或女兒的姓名、工作單位等情況。取得老人信任後,便謊稱家人有病急需用錢,向老人借錢。
5、掉包分錢 騙子一般在兩人以上,騙子甲在匆匆行走時故意掉下一個包,裡面裝有成捆現金。老人拾到時,騙子乙立即上去要求「見面分一半」。此時甲返回找包,乙見狀騙老人說:「你帶上撿拾的包,我引開丟包人,為防止你獨自帶包逃走,必須將身上帶的現金或值錢的物品押給我,待丟包人走後再分錢。」兩名騙子走後,老人才發現包里的錢是假幣。
6、其他騙局形式
一、 「招聘」、「招工」
二、祖傳秘方:騙子們擺放在地攤上的的所謂海底珍珠、虎骨、虎鞭、牛黃等「珍貴葯材」,大多是用牛骨、豬骨或其他相近物質,經加工、偽裝而成,由同夥在一旁「忽悠」,引人上勾。提示:患有各種疑難病症還是前往正規醫院治療、或有行醫資格的個體門診治療,切勿因顧及臉面而耽誤救治,甚至引來更大災禍。
三、手機簡訊
您與這些騙子取得聯系時,他們總會找出「繳納所得稅」、「郵寄包裹費」、「折抵現金手續費」等等名目繁多的借口,讓您先期把上述少則幾百,多則上千、萬元的費用匯入他們指定的銀行帳戶。一旦您把錢匯了出去,便中了騙子的圈套。 提示:簡訊中獎莫輕信,不宜輕易把款匯,提供線索助查案。
四、住宅電話失密 :作案手段 不法分子事先通過非法渠道獲取了您的家庭住宅電話號碼(有時還有家庭成員)和手機號碼,隨後便假冒「刑警隊長」身份,通過手機聯系,讓您停機若干小時,以「配合警方查案」雲雲,以切斷您與家人的聯系。當您停機後,不法分子隨即掛通您的住宅電話,對您的家人謊稱「×××出車禍了!正在手術!請速匯×萬元到××地點!」家人情急之下,又與您無法聯系(此刻您的手機正處於關機狀態),往往聽任不法分子擺布,將錢款匯入其指定的去處。數小時後,您與家人的聯系恢復正常,方知受騙上當。 提示:警方辦案一般情況下不會干涉普通公民的通訊自由,更不會用手機聯系的方式要求普通市民「配合辦案」。因此,市民在接到此類來歷不明的所謂「刑警隊長」、「刑警」的電話時,完全可以置之不理。同時市民在社會交往中,尤其是外出時,不要輕易將手機、住宅電話或家庭成員情況透露給途中偶遇的所謂熱心「朋友」或「同行」,以免引狼入室。
五、證件被盜用,需匯錢了事。洛陽市民李女士的父親王先生今年80多歲,10月19日上午,王先生接到了一個電話。「電話里,對方說他是長沙市公安局的,他們查到我的身份證被人盜用,別人以我的名義買了100多萬元的毒品。」王先生回憶道,當時自己被嚇了一跳,一時不知所措。電話里的「民警」告訴王先生,他現在可以幫助王先生將此事了解,讓他免於刑罰,前提是王先生給他匯2.3萬元。「民警」還交代王先生,千萬不能將此事告訴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家人,要立刻去匯款。想到事情可以迅速了結,王先生馬上答應了,並立刻出門將2.3萬元匯入「民警」提供的賬號。當日下午,李女士下班回家後,王先生才向她提起此事,李女士得知父親被騙趕忙報警。民警提示:騙子利用老年人易緊張、判斷力差等弱點,通過電話騙取老年人錢財。老年人在家中接到陌生人電話,最好轉接給子女,或報警詢問。
騙子無孔不入,老年人該如何防範?堅持如下原則,讓老人毫發無損:
首先,面對形形色色的騙術,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貪圖小利,不輕信他人謊言,牢記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要克服貪欲的心理,打消「用小錢賺大錢」、「吃小虧佔大便宜」或「不勞而獲」的念頭,世界上沒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要看好自己的錢袋子,凡是有人讓你出錢的時候,一定要多一個心眼兒,不能輕易將自己的錢拿出來、送出去。
其次,平時多關注新聞媒體、社區內黑板報、宣傳欄、標語等宣傳,了解當前多發的各類詐騙手法,提高警惕,加強對詐騙伎倆的識別能力。
第三,遠離可疑人員。現在有些騙子常常主動與老年人打招呼,套近乎,同時表現得很熱情,此時有的老年人就容易放鬆警惕。我們提醒老年人,千萬不要和 「陌生人」過於親熱,以免上當受騙。另外,獨自外出時不要帶貴重物品和首飾。
第四,凡是要動錢的時候,不要相信騙子那些「不要告訴任何人」的鬼話,自己拿不定主意時,找老伴、孩子或找自己信得過的鄰居和朋友,向他們通報情況,徵求意見,商量對策,需要報警時要堅決報警。
第五,不要參加所謂公司提供的講座、免費旅遊、免費茶話會及免費參觀公司經營等活動,防止受其蒙蔽;不要相信有高額回報的各種投資,防止利令智昏;一般來講,所謂年收益能「保證」超過10%的,都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不要盲目相信高額回報的宣傳和所謂「公司實力」,防止一葉蔽目。老人有病要到正規的醫院去看,買葯要到正規的葯店去買,徵婚要通過自己信得過的親友和正規的婚介所去征,謀求工作要到正規的中介所去找,出版書籍要到正規的出版社去洽談。
《真實案例分析》
1、1月8日,家住銀杏巷的余大媽被一位中年女士以借錢為名騙走4100元,這位女士曾多次以好心人身份到老人家中與其聊天。得知被騙後,老人才發現對該女子的身份一無所知。在這些處心積慮的騙局中,以健康、親情為誘餌的騙局,老年人最容易上當。老人在動用錢物時,應主動與家人或親朋好友進行溝通,這樣會減少或避免上當受騙。同時給自己充電,了解掌握更多的信息,提高識別能力。當一個人的識別能力提高了,就有一雙警惕的眼睛,避免上當受騙。不要輕信他人,遇事要聽取多方意見後再下決定。老年人在與不知底細的陌生人交往時要有一定的警惕性,不要輕信花言巧語,不要貪圖小恩小惠,不要隨意透露個人真實信息,尤其涉及到錢的問題時,更要多加戒備,考慮周全,如果無法做出正確判斷或者有任何疑問,不要立刻做決定,多徵求子女和身邊朋友的意見,做到三思而後行。要與時俱進,經常看新聞讀報紙,增長見識。「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老年人平常要多聽、多看,多了解社會上的人和事,多看新聞讀報紙,關心國事民生,尤其要多關注一些法制欄目,開闊自己視野,吸取他人的經驗,做到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自身對各種騙術的防範和鑒別能力。
2、家住西安的王奶奶年近八旬,退休前是一名國企職工。幾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王奶奶聽別人介紹去聽了一次保健品的講座,從此就一發不可收拾。據記者暗訪發現,所謂的「老人協會」講座就設在一租用的民房裡,不少老人擠在裡面認真地記錄著「講師」所講的內容,四周有不下10名「工作人員」監督,嚴禁老人或家屬用手機等工具進行拍攝。而「講師」則採用各種挑撥離間的手段忽悠老人從家裡拿錢購買保健品。但等大部分人一交完錢,就立馬人去樓空。
3、2016年3月10日,南京浦口區泰山新村一銀行工作人員報警,稱有一老太拿了一張假支票前來取錢,被拒絕後還糾纏不休,報警求助,接警後民警隨即前往現場。經一番盤查後,發現老人是受騙被人忽悠購買保健品,對方稱此支票上的錢是返還給老人的,經銀行核實,此支票確實是假的。
4、2016年,西安一名69歲的高校退休老師說,他看到很多老人從酒店裡出來,手裡都拿著一些盆子之類的東西,好奇就問了些人,得知能聽保健知識還能免費領禮品,於是跟老伴都加入了這個行當。結果聽了3天課,讓對方忽悠走8000元買東西。事後不久,兒女把老兩口一頓批評,感覺到上當的他跑到酒店找人,早已人去樓空。
5、2016年8月,福建龍岩永定區一酒店內,一場養生講座的舉辦者向老人推銷鹿筋壯骨酒等商品,從2800元到5600元不等,吸引很多老人購買。據悉,講座前期多以關愛老人為名進行,並送一些雞蛋和面條,鼓勵老人邀請更多的人一起聽講座,之後便慢慢開始讓老人繳納小額現金購買廉價商品,並於第二天退回貨款,慢慢將購物金額提升到幾千元。所幸,相關部門執法人員現場揭穿騙局,為70多位老人挽回了損失17萬余元
6、2016年,一家保健品公司用免費旅遊將老人們騙到北京房山六渡橋度假村,兩天下來,不少老人花了萬元購買保健品。但老人們不知道,從一開始的電話邀約就是陷阱。保健品公司從網上以兩毛到一百元不等的價格買來老人的資料後,按照話術先以旅遊名義打電話邀約老人,「一天打上百個」。老人約出來後發點小禮品,再聘「養生專家」給看看,最後帶著老人參加會銷。之後的事兒,就由會銷公司接手。
7、老年人身體衰老,很容易病痛增多,為求不得病,他們往往會陷入保健品騙局。2015年,家住蘭州的崔大爺老伴只是看了一段保健品廣告,就背著兒女分批以不同的金額,在4個月內用12萬余元錢換來一堆沒有任何葯用價值的保健品。當崔大爺得知老伴被騙後,對方公司還打來電話,找各種借口索要錢財。在投訴無門的情況下,欠債累累的老人只得向騙子告饒:「放過我們家,不要再給家裡打電話了。」
8、近日,媒體報道稱,一名78歲老太被拉進療養店裡體驗足療,3個月內被游說陸續花了25萬多元,辦理了各種治療卡。覺得沒有任何療效的老太隨後把店家告到法院,要求退款。其實,這種老年人被忽悠詐騙的案例早已屢見不鮮。究其原因,物質和情感兩方面的需求被扭曲,給了騙子可乘之機,從而使老年人被騙幾率大幅增高。
9、中獎詐騙也是常見的騙術。2014年12月24日下午,南京江東派出所接到一家銀行工作人員的報警,一名七旬老人聲稱自己中了大獎,要匯款給對方繳納所謂的稅收,工作人員擔心其被騙,但老人不聽勸說,非要匯款,且對民警說話很難聽,責怪對方耽誤了自己中獎的機會。最後無奈,拖延到下班,銀行以網路不通為由婉言拒絕了老人的匯款。警方查明,該老人的老伴已去世,子女也不在身邊,平時都是孤身一人。
10、2014年,西安的何師傅接到一個自稱是收藏公司工作人員的電話,對方稱他的手機號中獎了,可以低價購買一套由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純金紀念幣。心動的何師傅花了1500元買了一套。沒想到貨到後發現是一套「金鑰匙」,而且發票、收藏證書都是假的。
11、而近年來時有發生的「民族資產」解凍騙局,實質上是中獎詐騙的升級版。騙子利用寶藏情結,誘使他們中招。2009年2月,時年75歲的美籍華人陳先生被騙案在北京開審。2007年4月至2008年6月間,擁有博士學歷的他,卻被只擁有小學文化的周志評等3人冒充國民黨元老,以解凍13兆民族資產為由,先後騙取人民幣74.9萬元。而更讓人瞠目結舌的是,為首的騙子周志評當時已年近99歲,其餘兩名被告也都已50多歲。
12、投資詐騙則是另一個老年人容易中招的騙術。老年人對養老錢等物質保障信心不足,想通過理財等手段尋求安全感,便很容易上當。2013年,北京大望路一家公司專向老人兜售國外連體鈔及郵品,說能迅速升值。多名聽信忽悠的老人分別花了數萬到幾十萬購買,不想「分紅」沒等到,公司卻搬走了,業務員也聯系不上。察覺被騙後,老人們報警。
13.2016年,家住北京豐台區的老人聽信朋友介紹,將房產「抵押」給了一家公司,然後將抵押款交給了一個人理財。老人原本是想理財結束拿回本息,再拿本金贖回房本。沒想到,理財的人一個子兒不給,而抵押出去的房子也被過戶了。之後,買了這處房子的人催促老人搬家,甚至把傢具搬了出去。
14、2014年,超過20位市民來到廣州市白雲區公安分局報案,他們的年齡從50歲到80歲不等。大約在一年半之前,他們先後認識了一個名為姜國梁的男子,他給了老人們一條「水庫養魚發財路」,因收到前期利息而被「鼓舞」的老人們先後「或借款、或投資」,交給了他3萬至200萬不等的金額,然而從當年1月起,「返利」徹底消失,姜國梁的電話再也打不通了。
15、家住湖南益陽赫山區的楊奶奶省吃儉用一輩子,才攢下了將近16萬元的養老錢。可2016年有一天,她在家中接到了一個自稱上海警方的電話,說國家在清查她,讓她把錢都轉到一張卡上凍結三天。為證清白的她按對方要求照做,並告知了密碼,她的15.8萬元畢生積蓄瞬間只剩2毛5。這讓年近七旬的老人根本無法接受,郁結於心在家卧病不起。
16、而還有一些騙子會利用老人特殊的成長背景和愛國情緒,進行隱形詐騙。2011年9月30日,「建國先鋒——共和國傑出人物國慶座談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全場共有約500人參加,其中七成左右是退休老人,他們中大多數胸前都別著獎章。據了解,參加這個座談會,一般要交納2000—2600元的入會、住宿和餐費。以每人2000元計算,500名參會者共交納100萬元。而相關單位表示,從沒有組織過這項活動。
17、老年人容易被騙,並不能完全歸咎於愛貪小便宜,辨別能力弱,更多的是因為他們的精神需求和安全感在兒女、社會那裡得不到滿足,而善於揣摩心理的騙子利用這點,「甘當兒女」,口蜜腹劍,才一步步將老人誘入騙局。圖為2011年,蘭州出現多個保健品推銷團伙欺騙數千名老人,涉案金額達數百萬元。這些團伙往往打著「替天下兒女行孝」的幌子,在影劇院、地下室等場所誘騙老人參與,他們先給老人一些小禮品吸引老人每天清晨前去「聽課」,然後開始洗腦,最後向老人推銷兩三千元不等的保健品,購買保健品的老人成為他們的「會員」,得手後就逃之夭夭。
那麼,社會上針對老人,或者老人容易被騙的騙局有哪些呢?調查顯示,主要有下列幾種:
其一、以健康為誘餌:這是近年來比較突出的一種騙局,可以演化成許多版本。有的騙子以免費體檢、免費服務為名,深入社區,忽悠中老年人「身體有病」要及早治療;有的則在賓館酒店、教室禮堂舉辦所謂的「健康講座」,誘導中老年人購「神奇」葯品或理療器械。
其二、以親情為誘餌:此類騙局常以當事人的子女、親友發生車禍、欠債等意外事件為由,要求當事人轉賬救急。當事人聽到這樣的消息,常常會因為心情焦急而亂了方寸,情急之下,按照騙子的要求行事,因而上當。
其三、以發財為誘餌:此類騙局主要針對發財心切的當事人。騙子描繪只要參加他們集資、參股等投資理財活動,或者購買奇特的寶物、古董,就能獲得高額的回報。騙子在開始的時候,往往會放長線釣大魚,給予當事人一定的甜頭嘗嘗,當斂財達到一定數量的時候,隨即銷聲匿跡,讓上當者叫苦不迭。
其四、以分贓為誘餌:此類騙局多發生於街頭巷尾,以撿到大額現金、貴重金屬、珠寶等值錢的物品為誘餌,讓當事人參與「見者有份」的分贓,然後以分贓現金不足需要籌錢為由,由當事人拿現金或貴重物品作為抵押,保管撿到的貴重物品。其實,所謂的貴重物品或錢財,要麼是假貨,要麼就被調包。
其五、以「權威人士」為招牌:此類騙局涉及健康、發財等多種騙局,而擔任忽悠職能的人常常是披上權威的外衣。例如,養生專家、海歸博士、古董收藏鑒定師、薦股分析師等等,反正什麼來頭有效,就順手拈來當作招牌。而當事人往往被這些耀眼的光環所唬倒。
其六、以恐嚇手段圈錢:此類騙局常見於利用電訊手段威嚇當事人,他們常常冒充公安、銀行、電信公司,甚至孩子、老師、親友等,一個電話,一條簡訊,甚至網上聊天工具,告訴當事人親屬遭綁架,銀行卡密碼泄露被盜用等。什麼讓當事人擔憂害怕,他們就採用什麼手段,讓當事人上當。
其七、以「碰瓷」加威脅手段行騙:此類騙局以當事人碰撞以後致人受傷為主要方式,其同夥配以恐嚇威脅、和事勸架等多種方式,讓當事人掏錢私了。
那麼,面對這些處心積慮的騙局,老年人最容易上當的是哪些呢?調查表明:以健康為誘餌的騙局最容易讓老人上當,達到73.3%;其次是以發財為誘餌的騙局,達到48.4%;位列第三的是以親情為誘餌的騙局。
那麼,老年人為什麼容易被騙呢?本次調查表明:有74.9%的受訪者認為老年人特別關注健康,害怕生病,這是他們容易受騙的主要原因;有44%的受訪者認為老年人的信息來源渠道陳舊,對很多新事物,包括騙局了解不夠;有39.8%的受訪者認為是由於老年人年齡關系,認知能力退化。以後依次為,老年人有較多的盲從意識,老年人渴望親情友誼、渴望被尊重等。
通過對一些老年人受騙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到他們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徵:孤獨的老年人更容易上當
本次調查顯示,大約有5成的老人不與自己的小輩一起居住,老年夫妻一起生活的為37.8%,老太太單獨居住的為8%,老先生單獨居住的為5.3%。這些單獨居住的老人,缺乏家庭關心照料,犯罪分子正是利用老年人精神空虛的弱點,主動噓寒問暖,騙取信任後詐騙。-些老年人熱衷於參加保健品講座,一方面是重視健康,另一方面是由於內心孤獨,明知道是促銷活動,就想去湊個「熱鬧」,去的時候還想著捂緊自己的口袋,但一到現場,就擋不住誘惑。
部分老人的「貪小」心理作祟。有些老年人存在著貪圖非份之財的心理弱點。走在馬路上,遇上有「生財之道」的機遇,如工地挖來的金元寶,中獎的易拉罐提環,小票可變成大票等,都當作天上掉下來的餡餅。明明擺著很多蹊蹺的事,只因貪財心切,也就自然看不到了。騙子對他們說什麼,他們就相信是什麼;騙子讓他們干什麼,他們就去做什麼,所謂一葉障目,不見森林。
有些老人希望能夠證明自己。老人退休以後,遠離了長期伴隨自己的社會角色,部分老人有一定的自卑意識,加之與小輩的共同語言不多,有時候甚至感覺被小輩看不起,因此希望通過某些成功的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能力。這類老人很容易被投資類、收藏類的騙局所迷惑。而且往往自以為是,固執己見,不聽人勸。
部分老人迷信權威從眾心理較強。從認知能力來說,老年人接受信息時,往往缺乏批判精神。通常是別人說什麼就相信什麼,特別是來自「權威」專家的聲音。
如何防止老年人受騙
面對花樣百出的騙局,如何防止老人被騙?受訪者認為:需要社會管理機構,家庭和老人共同努力。首先是管理機構需要加大打擊力度。調查顯示,就社會管理層面而言,受訪者對各類騙局屢禁不止原因的分析還是比較理智的,有53.3%的受訪者認為,騙子流竄作案,破案難度較高;有48.4%的受訪者認為,有些騙局介於合法與非法之間,或者介於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之間,界限比較模糊,執法需要較高的智慧。然而,無論執法的難度有多大,有81.1%的受訪者希望有關部門加大打擊力度,顯然加強打擊管理是受訪者的共識。同時,受訪者還表示,老年人尤其是一些身體比較健康的中老年人,也應該有所警惕。首先是不自作主張,遇事先徵求家人意見。尤其老年人在動用錢物時,應主動與家人或親朋好友進行溝通,這樣會減少或避免上當受騙。
其次是莫貪圖便宜,輕信花言巧語。老年人要懂得天上不會掉餡餅的深刻道理,克服了貪圖便宜心理,做起事來就不容易上當受騙。
第三是老年人需要不斷學習,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提高識別能力。當一個人的識別能力提高了,就有一雙警惕的眼睛,避免上當受騙。
毫無疑問,在防止老人受騙這一系統工程中,家人的作用或許更為重要,對騙局進行打擊,常常是事件發生以後,造成的損失無法挽回,而讓老人提高自身的能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何況,老人學習新的東西的難度很大。受訪者指出:關愛老人,經常和老人交流是最重要的防騙手段。調查表明,有88.4%的受訪者認為,經常陪老人聊天,讓老人從親人的嘴裡了解社會是最重要的;其次,有79.9%的受訪者認為,讓老人了解盡可能多的新鮮資訊也是防騙的重要手段;有70.9%的受訪者認為,必須讓老人有更多的健康的社交機會,消除他們的孤獨感。
 也正因為如此,下一代人如果孝順的話,除了照顧老人的飲食起居之外,提醒老年人別受騙上當,也是孝順的基本內容之一。有這么一個「老年人防騙協會」,結合著典型案例,經常給老年人講一講,念叨念叨,就會使老年人防患於未然,避免受騙上當。

9、保健品銷售有哪些騙局騙術?經常看到或聽到老年人因為保健品被騙,甚至血本無歸

免費講座和贈品編織的「保健品陷阱」
第一步:精心設計一場「偶遇」。騙子們總是表現得比子女都還貼心,噓寒問暖博取信任,為「待宰」老人建病歷檔案。騙子說:「第一次見面就向老人推銷保健品是極其愚蠢的做法」
第二步:邀請老人參加「免費講座」。騙子公司有一套滴水不漏的「話術」,用各種「先到先得」的贈品引誘老人進圈套。騙子說:「老人都愛佔便宜,要讓他們覺得這是天上掉下來大餡餅,不撿就吃虧」
第三步:現場編排「愛心陷阱」。車接車送,把老人們聚攏到講座現場,假冒的「老闆」會講故事忽悠老人,工作人員造氣氛。騙子說:贈品宣稱價值5萬,實際是不足500元的地攤貨
第四步:「買產品才送贈品」。想得到價值5萬元的贈品?先花3000元購買2盒保健品才行。帶的現金夠不夠?可以跟您一起回家刷Pose機。騙子說:「免費贈品吹噓得越貴,老人越覺得保健品便宜」
第五步:收網,把老人積蓄騙光。騙子並非只賣單一的保健品,而是會根據老人的多重疾病給出組合型的保健品購買方案。騙子說:「這些老人們不會只被騙一次,他們是永久客源,會無限期地榨取,直到他自己明白這是一個局」
在中國,有一個龐大的群體,盡管可能分布於不同的行業,但其商業模式就是以騙老人錢來獲取暴利。比如高收益的線下P2P產品,團費便宜、主打購物的老年旅遊團,以及專門針對老人的藝術品、紙幣、郵票收藏等
「老年人退休後關注焦點變窄,除了親情就是健康。這種孤獨感以及對子女的牽掛易使老人們產生移情,從而容易對與其子女年齡相仿的年輕人產生好感。」
老人們存在一個更為可怕的心理——愛佔小便宜,「這種心理也經常被施騙者利用,後者往往以免費贈品為餌,獲取老人們的個人信息,最終一步步將老人誘入精心設計的騙局中。」
擁有一定知識背景的老人,警惕性通常很高,較為固執自負。這樣的人不容易上鉤,但是,他們一旦上鉤就會很捨得花錢,成為穩定的「鐵粉」。
「很多受害者遇到這種事情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食葯部門,實際上食葯部門只監管產品的質量問題。

10、保健品的防範騙局

與保健品推銷騙術升級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