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涇縣保健會所

涇縣保健會所

發布時間:2020-06-17 17:59:29

1、涇縣一心葯店有限公司怎麼樣?

涇縣一心葯店有限公司是2018-03-19在安徽省宣城市涇縣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涇縣涇川鎮桃花潭西路陽光水岸451號。

涇縣一心葯店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41823MA2RJRT58R,企業法人翟麗英,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涇縣一心葯店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處方葯、非處方葯、中成葯、化學葯制劑、抗生素制劑、生化葯品、生物製品、計劃生育用品、一類醫療器械、二類醫療器械、保健食品、散裝食品、預包裝食品、乳製品(含嬰幼兒配方乳粉)、化妝品批發兼零售;醫葯零售信息咨詢服務。(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百度企業信用查看涇縣一心葯店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2、涇縣的教育

涇縣幼兒教育約始於民國10年。最早為縣城涇縣高等小學內附設幼稚園,有專職幼兒教師和幼兒教學活動設施,初為1個班,後開2個班。抗戰發生後停辦。
民國18年,茂林鎮吳氏私立養正小學內附設幼稚班,不久停辦。民國29年,茂林福群小學(教會辦)附設幼稚園1所,入園幼兒18名。民國34年,豐樂鄉(今黃村鄉)大康、王府兩保聯立國民學校(初小),附設幼稚班1個,招收幼兒21名。民國37年,溪頭鄉中心國民學校(完小)附辦1所幼稚園,入園幼兒20名。上述各幼稚班(園)均時辦時停。至解放前夕,涇縣幼兒教育事業幾成空白。
1952年春,涇縣城廂小學開始附設1個幼兒班,招生40名,配教師1名。同年秋又增設1個班。同時馬頭、茂林2所完小各附設1個幼兒班。是年全縣共有4個幼兒班,入學幼兒136名。
1958年,在「大躍進」形勢下,多數小學均附設幼兒班,部分機關單位亦相繼開辦。有的農村生產大隊、生產小隊亦開設民辦幼兒園。是年,全縣幼兒班(園)增加到214個,入園幼兒增至5031人,專職教師增至210人。園舍設備大多簡陋。後來多數農村幼兒班停辦。
1959年,城廂小學附設的幼兒班劃出,單獨建立「涇縣城關幼兒園」,分大班、中班、小班,共設8個班,入園幼兒200餘人,幼兒教師7人。「三年困難」期間,除城關幼兒園外,農村公、民辦幼兒班(園)全部停辦。1966年,城關幼兒園改為「涇縣城關第三小學」,全縣幼兒教育復成空白。1975年撤並城關三小,恢復城關幼兒園,開設8個班,當年入園幼兒361人。
70年代末,較大集鎮小學陸續恢復開辦幼兒班,繼後各鄉及較大工廠都先後開辦幼兒園(班)。1987年,全縣有幼兒園6所,幼兒班140個(包括幼兒園設班),入園幼兒4028人,入園率為47.15%;有幼兒教師161人,其中民辦教師106人。
1984年8月,縣教育局和縣婦聯聯合舉辦培訓班,培訓幼師100人。教學方面,貫徹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方針,開設衛生、體育、思想品德、語言、常識、計數、音樂、美術等8項課程,通過游戲、體育活動、觀察、勞動、娛樂和日常生活等方法來完成教育任務。 普通小學清末廢科舉後,各地興辦學堂。光緒三十一年(1905)一月,涇縣改建涇川書院「考棚」為校舍,設公辦「涇縣高等小學堂」1所。同年,在南鄉鳳村又設公辦初等小學堂1所。翌年在城內楊樹灣設公辦初等小學堂1所。光緒三十三年(1907)增設公辦小學堂2所:一在西鄉大成都馬村(今章渡鄉),一在西鄉十一都包村(今包合鄉)。光緒三十四年(1908)增設公辦小學堂3所:一在茂林潘村,一在上坊,一在北鄉王村(今孤峰鄉)。
民國建立後,學堂改稱學校。初期,全縣小學教育發展緩慢,新辦小學以私立居多,時辦時停。民國3年城關南門鄭姓宗祠開辦「私立鄭氏小學校」,1年後停辦。民國4年,全縣公私立高初等小學校約10所,城關有涇川高等小學、「私立三隅初等小學」,茂林地區有潘村小學,鳳村初等小學,厚岸有「柳溪初等小學」等。而城鄉私塾數量仍較多,大部分學齡兒童入私塾接受啟蒙教育。民國9年,縣城沈姓一族創辦「涇縣北隅沈氏私立初級小學」,設1~4年級,開復式班2個,民國16年停辦。
民國10年春,東鄉黃田村朱俠骨鑒於家鄉子弟失學者甚眾,多方奔走募集基金,創辦「涇縣私立培風小學」。民國17年改辦為培風初級中學,小學附設其內。民國7年,茂林吳氏宗族吳民鄉改為「育英學校」10年改為「私立養正小學」。民國12年,水東翟氏開辦「涇縣西三區第一高初級小學校」。民國13年,泉北都(今昌橋鄉)汪店村汪姓氏族開辦「涇縣北二區第一小學」(後改名「汪氏小學」)。民國17年,溪頭都胡氏宗族開辦「私立龍坦小學」。其中「涇縣北二區第一小學」創辦人汪彩成於民國14年曾獲北洋政府教育部頒發金質獎章。龍坦小學於民國28年曾獲皖南行政公署嘉獎令。
此外,民國13年,涇縣基督教中華聖公會借用城關金斗廬和會館為校址,創辦初級小學1所,名為「私立培德初級小學」,設1個教學班,校長由傳教士兼任。民國16年底停辦。民國18年全縣共有小學33所。其中縣立完小1所,私立完小14所,公立初小1所,私立初小17所,在校學生1332人,教職員工128人。是年新辦「涇縣三隅女子初級小學」,為涇縣第一所女子小學。
民國21年,全縣小學發展至62所。翌年減至55所,在校學生4335人。民國23年特大旱災,私立小學基金無著,停辦32所,全縣僅存23所,共69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329人。民國24年,國民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國:要求各縣在農村開辦初級一、二年級的義務小學,稱「短期小學」,普及農村學齡兒童兩年制義務教育。涇縣當年即開辦「短期小學」15所,至民國26年發展至35所。抗日戰爭初期按照《安徽省各縣鄉(鎮)保小學暫行規程》規定:涇縣小學實行「四·二」制,初小四年修業期滿,即作為義務教育終了。並按規定初級小學免收學生學雜費。民國29年1月,安徽省教育廳通令全省,實行「政、教、衛合一」制度,將小學一律改稱國民學校,完小稱鄉中心國民學校,初小為保國民學校。並規定由鄉、保長兼任校長。國民學校內設小學部和民教部。全縣隨即將各鄉(鎮)公、私立小學統一改名。短期小學並入保國民學校,有少數小學開辦民教部。教會所辦兩所私立小學未改校名。一是茂林福群小學,系基督教聖公會所辦,校長由其會長兼任,全校1~6年級,共設6個教學班,教徒和非教徒子女均可入學。
另一所是民國29年前後由天主教所辦,校址設城關天主堂,校長由「神甫」兼任,實行男、女分班上課,全校有男、女生各1班。學生大都為教徒子女,學生上課前先作祈禱,並開設「讀經」課,不久停辦。
抗日戰爭期間(1937—1945)由於人口增加,全縣城鄉小學教育事業持續發展,學校由75所增至143所,入學兒童由4706人增至10439人。抗戰勝利後,小學漸有減少。民國37年底,全縣小學共129所,學生8260人。翌年春除增加1所私立小學外,公立小學銳減,全縣僅存66所,(鄉中心國民學校22所,保國民學校44所),學生僅4084人(包括3所私立小學學生數);私塾仍有287所,學生3732人,塾師約300人。
解放後,縣人民政府接管全縣小學。1949年暑期舉辦全縣小學教師講習會,經審定,繼續任用為教師270人。後經調整,保留原完小28所(含私立2所),新辦初小47所,總計在校學生5210人,教職員208人。至1965年,全縣小學442所,在校學生25348人,入學率為76.6%;公、民辦教師共1193人。
「文化大革命」期間,廣大師生紛紛參加「造反」組織,停課「鬧革命」,教學設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教學受到嚴重影響。1967年下半年,復課鬧革命,教材不穩定,不統一。同時實行「開門辦學」,縣城由工人宣傳隊進駐學校,農村由貧下中農管理學校,正常教學秩序受到嚴重干擾,教學質量明顯下降。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開始恢復正常教學秩序,辦學走向正軌。1983年,根據中央《關於普及小學教育若干問題的決定》要求,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全縣普及規劃。規定在1985年以前全縣普及初等教育。1984年4月至1985年6月,涇縣人民政府先後分5批對全縣36個鄉、鎮全面檢查。1984~1985學年度,全縣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6.65%;在校學生「年鞏固率」為98.1%;「畢業率」為91.1%;12~15周歲少年兒童中的普及率為96.1%。1985~1986學年度,「四率」百分點均有增長。其中入學率為97.89%,普及率為96.44%,實現了普及初等教育規劃。
1987年,全縣小學普及「四率」又有所增長,兒童入學率為98.9%,年鞏固率為99.7%,普及率為95.2%,畢業率為94.9%,升學率為75.8%。全縣平均每萬人中有在校小學生1098人。 普通中學民國17年(1928年),黃田培風小學朱俠骨校長募集基金,經省教育廳批准創建「安徽省私立培風初級中學」,為涇縣創辦最早的一所私立中學。民國19年增設女子職業染織專科班。民國29年增辦高中部。
民國27年,鳳村鳳熙甫等為解決抗日戰爭發生後本地區小學畢業生外出升學困難,在本村懷候公祠創辦「涇縣邰陽培風學社」,招生34人,免收學費,補習初中課程。是年,原設宣城的「安徽省寧屬聯立中學」部分班級遷涇縣茂林潘村辦學,稱「安徽省寧屬聯立中學涇縣分校」。民國31年3月,由縣財政支付經費,委託寧中涇分校代招初中、簡師新生各1班附設該校,作為開辦涇縣公立中學之第一步。翌年2月單獨建校,稱「涇縣縣立初級中學」,校址設紀村,旋遷黃村。抗日戰爭勝利後遷入縣城南門外鄭氏宗祠。民國31年秋,厚岸鄉老潭舒家創辦「涇縣私立震山初級中學」,為時2年停辦,同年「涇縣私立龍坦初級中學」亦在溪頭都創立。該校系涇縣籍人廣東中山大學教授胡耐安與上海《文匯報》主編胡惠生抗日戰爭發生後回故鄉(溪頭都)期間倡辦,以胡氏宗祠2000餘畝田租收入為基金,以「溪上書屋」為校址。民國33年一度改為初級農業職業學校,35年夏停辦。翌年春恢復,仍為普通中學。1950年春龍坦初中並入培風中學,8月,培風中學停辦。
解放後,涇縣人民政府接管涇縣中學。1949年8月,涇縣中學並入涇縣簡易師范學校作為附設的初中部。1950年8月改簡師為「涇縣縣立初級中學」,簡師學生並入宣城師范。是年在校學生302人,設6個教學班,教職員工31人。1956年在校學生達389人,工農子女佔57%,分設8個班。1958年增辦高中,改名「安徽省涇縣中學」。同年在茂林潘村創辦涇縣茂林初級中學,後增設高中部,改名「涇縣茂林中學」。1959年創辦雲嶺初級中學和蘇紅初級中學。1961年,教育戰線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停辦雲嶺、蘇紅初中。1962年將涇縣農校改為潘村初級中學;涇縣工校改為包合初級中學,涇縣師范學校(校址黃田)改為榔橋初級中學,1973年改名「黃田初級中學」。1966年春,全縣共有4所中學,在校學生989人。其中初中897人,高中92人,教職員工139人,其中有公辦教師71人,民辦教師11人,職工57人。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各中學陷於癱瘓。「武鬥」中,涇縣中學一度成為武鬥據點,校舍遭破壞,圖書儀器損失嚴重。
1969年,蕪湖市第十中學下遷來涇縣,分別安排在章渡、雲嶺、中村、太園、昌橋、孤峰、童疃7個公社初級中學任教,實行「開門辦學」。同時,其餘各公社有的自辦「五七初級中學」。至1970年,全縣有初級中學28所,完全中學2所(涇縣中學和茂林中學)。在要求「讀中學不出公社」的口號下,1975年,全縣各中心完小普遍「戴帽子」開辦初中班,不少生產大隊還開辦民辦初級中學,或幾個大隊「聯辦」初中。其時,安吳、琴溪、水東3個公社初級中學又「戴帽子」增辦高中班。至1976年,全縣除「戴帽子」高、初中班外,已有初中30所(每個公社1所),完中7所。師資多數從小學教師中提拔,或增加民辦教師充任。高中生教高中、初中生教初中的現象較為普遍,教學設施也都十分簡陋。
1978年,城關公社初中增設高中,改名「安徽省涇縣第二中學」。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縣中等學校調整、壓縮。1980年撤銷昌橋中學和潘村中學高中部,增辦涇縣第三中學。1983年又改第三中學為「安徽省涇縣高級農業職業中學」。
1982年停辦章渡、黃田2所中學高中部;停辦全部聯辦初中和各校附設的初、高中班。
1987年,全縣有初級中學31所,在校學生13786人,畢業生2983人。教職工1023人。有完全中學3所,在校高中學生1536人,畢業生233人,高中教職工98人。廠、礦有初中2所,在校學生192人。是年,全縣平均每萬人有在校初中生400人,在校高中生44人。城關鎮達到普及9年制義務教育。
民國期間,涇縣青年學生入高等院校者約300餘人。其中有的還出國留學繼續升造。
建國後,全縣升入大專院校就讀人數逐漸增多,1960年前約100餘人。1958年涇縣中學增辦高中。
1961年至1965年共5屆高中畢業生156人,升入高等院校70人。「文革」期間,上大學實行推薦「工農兵學員」制度,其數不詳。
1978年春恢復高考制度後,每年均有高中畢業生和社會青年考入高等院校。
自1982年至1987年,全縣考入大專院校420人。

3、涇縣通和網路科技服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涇縣通和網路科技服務有限公司是2015-05-28在安徽省宣城市涇縣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涇縣涇川鎮幕橋路涇秀苑會所物業辦公室。

涇縣通和網路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41823343930234E,企業法人朱克家,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涇縣通和網路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網站設計、製作及伺服器維護;網路廣告設計、製作、發布;商務活動策劃、平面設計服務;網上貿易代理、團體購物的組織與代理服務。在安徽省,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1000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1000-5000萬 規模的企業中,共1家。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良好。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涇縣通和網路科技服務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4、安徽涇縣成善商貿有限公司怎麼樣?

安徽涇縣成善商貿有限公司是2014-07-10在安徽省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安徽省涇縣經濟開發區雙公路與財富東路交叉口新205國道旁。

安徽涇縣成善商貿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40200399896979T,企業法人唐賽夫,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安徽涇縣成善商貿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日用品、化妝品、保健用品、服飾、日用百貨、家電、五金交電、水果、水產品、食品的銷售。(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在安徽省,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533842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100-1000萬 和 5000萬以上 規模的企業中,共1455家。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百度企業信用查看安徽涇縣成善商貿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5、請問那位介紹一下涇縣的情況,治安狀況、民風民俗、民族特色等……

我是涇縣人,首先抄歡迎你來我的家鄉.
從宣城到涇縣大概60公里的樣子(我開車一般半小時)做大巴大概45分鍾,車費10塊
治安還算可以,開放也蠻到位.......
涇縣有茂林(皖南事變發生的地方)
還有桃花潭(李白的寫的贈汪倫發生地)
具體照片資料我Q空間有
號碼是;214138423

不求分zd,不要回報,希望到我家鄉旅遊的朋友注意衛生,別在我們那亂丟垃圾就算是回報我了...謝謝

6、涇縣 娛樂場所

涇縣的娛樂場所不多,主要就是卡拉OK和浴室。檔次不高,但是消費不低。你想要的那些服務,你可以到一些比較偏僻的小街道上找一些燈光曖昧的發廊。

7、宣城的9街18巷指的是哪些?

九街:
 陽德街、迎恩街、錦城街、鎮前街、福星街、木直街、元寶街、西直大街

十八巷:
 孫家巷、瓦碴巷、羊市巷、九曲巷、茶葉巷、豆粉巷、低巷、里仁巷、萱花巷、魁星巷、孝義巷、王家巷、槐樹巷、朱衣巷、古秀才巷、塔影巷、鹿巷、姚家巷

陽德街:今民族路由老十字街起,訖濟川橋西30米處有陽德城門,此街有高祥豐布店,鴻泰醬園,九龍池浴室,楊東來等幾家大茶行,來安飯店,龐道生葯店(其坐堂龐玉麟為名醫),義慈醫院(主治醫師毛鳳吾),湖北會館原土產公司處,大華戲院後改成宛陵劇場,汪同興雜貨店,其老闆汪正宏1930年曾做過一次捐資大修開元塔的善舉。當時塔拆至第五層,將塔頂上的寶珠、相輪、承露盤及一掛粗鐵鏈一同卸下,放在寶塔北面的家宅(解放後為城關鎮辦公地)供奉,待修理竣工安裝時,將塔頂原物抬到街上巡遊展示,所到之處,滿街鞭炮香案相迎,捐資領頭人汪正宏,為人誠信,傾家盪產後,到東溪橋畔,蓋起小茅廟當和尚去了。
羊市巷:今青年路北起民族路,南迄疊嶂中路,北入口原有木禾殿,舊傳醜地空,故象大武鎮之牛,為五代林仁肇更築羅城改置鐵牛,一置此殿神前,一置濟川橋跗,(此兩鐵牛在大辦鋼鐵時被熔爐)木禾殿也稱鐵牛廟,是清嘉慶辛酉(1801)重修。巷內還有國民黨卍字救濟會,後改縣醫院,也是現中心醫院的前身。
木直街:又稱陵陽路,仍用古名,為民族商城中的一條商業街,又兼夜市步行街。今錦城北路至青年路,此街與豆腐巷相接為上十字街,是宣城烏龜地的前兩條腿,原街上以製作木置傢具為顯著,故名。清順治初募建紀念宋建炎間知府張果而設陵陽土地廟祭祀,乾隆六年又建大殿門樓,於1923年譚素元等合股集資利用陵陽廟改建戲院,取名「宣舞台」,為城內有劇場之始,此街還有與全城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城關糧站和南菜市場,在50年代是較為規范的菜場,後一直發展到整個木直街,都擠滿了各種肉食和菜類的大菜市場。 此外還有南陵會館,最早的電報局也設此街。
瓦碴巷:也曾稱魚市巷,今民族路至木直街陽德廣場的城市小公園。現有路無名稱。解放前曾是宣城的紅燈區,因巷內有多家裝飾考究,環境清幽的旅館,巷名有意譏諷。
孫家巷:今木直街上的宣城市醫保中心巷道原是鴻泰醬園和縣老十字街百貨公司之間巷道。今為無名巷道。
九曲巷:原由木直街進城關糧站沿外圍牆幾經彎曲通向羊市巷,故名。今在民族商城浪淘沙網路會所旁至青年路天源寄賣行北首巷道口,仍是彎道多曲。今為無名巷道。
福星街:今為錦城北路一段,由老十字街至錦城花園門樓處(原佑聖閣處)而與木直街和豆腐巷交接點為上十字街主街。此街有慶慶布店(今「新華書店」處)為了招攬生意,凡在此店購買一定數量的布匹,就可獲得一次在此處觀看黑白無聲電影,時在1926年可謂宣城有電影放映之始。他的對門大順祥布店(現工商行處)門頭上福祿壽三星彩雕,特別引人注目。此街還有中西合璧式的「遠東飯店」,解放後先為宣城行署,次為縣黨校,最後為縣財稅局辦公地,現已改建成為廣播大院住宅區,門前一株百餘年老荷花玉蘭樹,至今仍枝葉繁茂,花季時荷香四溢,依然立於1號樓處,監視著宣城滄桑變化,此店時為舉行新式婚禮最佳場所,男著黑西服,女穿白婚紗,並有童男童女相伴,一派新潮景象,一改中式全紅的場面,
佑聖閣北,1919年李蔚山在此處開起《蔚山照相館》為宣城首家照相業。現錦城路郵局處正是建在被日軍炸毀,由汪氏開辦龍泉浴室的遺址上,那門頭的金字牌匾記憶猶新。佑聖閣舊名清爽。元·至正丁酉(1357)王師入城改名,後知府鞠騰霄重建,自為記,曰宣為郡襟山帶溪在江左號稱清涼高爽,郡之子城晉內史恆彝築焉。後人於直城之北上建重閣,扁以清爽與樵門南北對峙,下為通衢,為郡一奇觀。在東南下二十步為屋三間,命道士武靜居士之以奉祠事。此閣在我就讀皖南小學時(現「宣州區婦幼保健站」處)每日必經,閣內石碑眾多。1954年在修建街道時被毀。
錦城街:今為錦城北路和南路部分路段,由佑聖閣起至龍首路口交叉路口,此段有周氏宗祠,後改建《復旦中學》,現為政府機關宿舍處,此街盡頭是通往鰲峰公園的必經之道,眾多商業會館也雲集此處,有湖南會館,太平會館,旌德會館,涇縣會館等。與此街相連的巷道有,
茶葉巷:此巷由錦城街進無巷尾,今宣州區工會南首,仍無巷尾,巷口在錦城北路,盡頭是滿意大酒店和錦城排擋餐飲。今為無名無尾巷道。
奉公街:今宣城中學西院牆外至購物中心商場南首巷道紫藤賓館門前。此街原有廬和會館,河南會館,與上敘幾家會館隔街相望,緊密相連。今此街已不通,又無名稱。
古秀才巷:今鰲峰旱橋北至宣城興鼎建安公司處。今為龍首路北端部分路段。
鹿巷:今宣城中學西大門至北京百秀眼鏡店處。今為西鰲峰路,飲食半邊巷。主要對象為學生。
鎮前街:今為鰲峰中路一段原供銷大廈至海城大酒店,此街古為皖南鎮駐所前的大街,故名。此街抗戰勝利後,縣政府由周王遷回後的駐地,其四周除有圍牆,四角還設碉樓,所用磚材是拆除古城的磚頭,故牆壁厚達50公分以上。五十年代曾在此展出過13輛國產「解放」牌汽車。此處一直沿用到八十年代,後改為敬亭山賓館(前身為縣政府招待所),2011年已建成《麗晶大廈》,有三幢獨立的高層組成。
豆腐巷:仍為古名。今郵電賓館至海城大酒店。此巷原有津津酒家(現木直街停車場處),該酒家在30年代曾發生一起命案,婆婆用燒紅的鐵筷子插入媳婦陰道內,至使當場死亡,卻被樓上食客報官府後,婆婆被處騎木驢子刑法判決遊街示眾。另有大觀園浴室,宣城高等小學堂(1902年開設)後改建三小分部。五十年代,縣工會設於此巷內,每逢周六,華燈齊放,琴聲悠揚,翩翩起舞,熱鬧非常,好多人在此喜結良緣。
元寶街:仍為古名。今市煙草公司旁至第一幼兒園。原為由薰化門進,其城址今在宣城南天電力公司至宣城建行間的狀元路上。然後右轉左拐接上鎮前街,即現時由南天賓館大門進穿賓館內建築至力達公司上元寶街。固此街原南北兩端地勢較高,中段低並有古井一口,形似元寶,故名。此井在八十年代還為附近居民提供方便,時至元寶小區建成,鋪成柏油路面時才被覆蓋。今日元寶街是經過降坡,破除城牆拉直所為,而另一段則劃歸疊嶂路了,似乎短了許多。
低巷:已無名。今粵花鞋業北首巷道至中心菜市場二樓,向南幾十米即高巷口,我縣1924年以宣人章元生為董事長的幾家股東,開起了宣城第一個「城廂電燈公司」,用60匹的柴油機發電,供一千多盞25瓦的電燈,只營業10年宣告停業。另一處現市六中東《豐原大葯房》處,相傳為慈禧啟蒙老師齊德純住所。後為宣城郵電局設於此。
里仁巷:今中心菜場9幢樓旁小巷進,順花鳥市場圍牆南至法制路。現有巷道,但已無名稱。巷內原有孫氏古井,井衣系八角整石,郡內諸井無。原巷道南起豆腐巷腰部至溝沿頭中段通往1952年(為了迎合宣城越劇迷的要求)由王柏森等合股集資籌建的「解放劇場」,為宣城勞動越劇團演出基地。
西直大街:今中山路《十字街旅社》至《宣州區敬亭農村信用社》,而寶城門址則在此信用社門前處。自南宋至抗戰前的縣衙一直是元萬戶府舊址,在現宣城市實驗小學處,大門是朝西直大街的,衙前有一馱碑石龜,寓意宣城烏龜地,縣衙門坎石為到宣城各地里程的起點標志。另有宛陵橋橫跨珍珠河於西大街。原有張義興菜館後改為工人食堂,其菜館早點最有特色,就一個字,大。油條足有一尺二寸長,燒賣、獅子頭有姑娘拳頭大,糍粑有巴掌大。菜館還為婚、喪、壽禮訂席,由抬廂送整桌酒席。另國際飯店後改建為二營部隊駐地,現為狀元北路大街。天然池澡堂是當時全城唯一有樓的浴室(遺址在現中山路停車場),建材全為香榧樹和銀杏樹優質木材結構,其座位分優座,雅座,正座和普通座幾等,而優座提供茶葉不僅為上品,還有香煙,水果,糕點等,冬季生爐取暖,夏季有專人拉板扇納涼,入池有兩條浴巾,一條圍身,一條披肩,腳穿很柔軟的拖鞋下池,出浴有人幫擦身上的浴液,堂內還有提籃叫賣的小販,俗稱拎花生籃子的,這種籃子是深度很淺的圓形的直徑約80厘米的竹籃,中間有很寬的竹把子。專門提供茶料食品,香煙還可按根賣。軍界和達官貴人經常光臨於此,他們大都是採取包堂的形式(即他們在洗浴時,不許再對外營業)軍界有警衛站崗,達官貴人採取關門勸告方式謝絕來洗浴的人。有錢人洗浴的衣物,專請浴室人員上門取,付小費。在沒有自來水的年代,浴池用水全靠人工用木桶到宛溪河挑水,尤在嚴冬季節,腳穿草鞋,行走在結了冰的石板路上,殊為艱辛。原建築公司後還有一處耶穌堂,是1890年英國傳教士購地建造的。1926年商辦「宣蕪廣長途汽車公司」於西門外,1934年改為官辦,後遷址東門外,1937年公路改城外通行,車站被日軍炸毀,又移至西門外西林寺內。後又移址城內孫家祠堂,即縣建築社前身。1957年又於東門建起了汽車站即現在稱老汽車站。此街還有吳敬波的戲帽製作店,由於製作精細,生意興隆,在文革時被毀。孫玉錦紙扎店。其製作的走馬宮燈已被市博物館收藏。大明鐵工廠,後納入縣組建的縣機械廠。街的中段有轎行一家,不但有遠程的轎衣黑或蘭(青)色。幾頂小轎。為二人相抬。還有非常華麗的花轎是專為結婚用的。轎頂八仙塑像裝飾,四角有荷燈配置。轎衣紅色全是精工的刺綉品,為八人抬轎。故在民間對媳婦的尊稱,有是八抬大轎接來的說法。另還有張義貴等幾家糖坊。丁氏制香作坊,裱畫店幾家。還有回春堂國葯店(現區婚姻登記處),在解放前夕之夜,國民黨部隊因賭博險些發生火拚事件。
萱花巷:今台客隆中山分店西邊通往宣城中醫院的小巷道,原為西直大街東岳廟的巷道。內有西華池浴室。現為通往狀元府小區18幢樓處。此巷名現已移址借用到南方制葯廠南邊路上的響山路至友誼巷的道路名稱。
姚家巷:今廣播大院10號樓中移址通道至花鳥市場,原巷在西直大街往西五十米處,此巷原無巷尾,巷內除有姚姓大戶,尚有當時稀少的女浴室。現只有移址巷道,無名。
魁星巷:今中山路至城市信用社處,原北起西直大街,南訖梳妝台遺址處。巷內有魁星廟一座,早已無香火,住的是一些乞丐,巷寬不足三米。還有1876年建的天主教總堂,下設培英中學,民強小學及修女部,其修女部後改城關三小,也就是今日市六中的前身。此巷已改造成40米寬闊的狀元中路。另在1950年時,魁星廟對門有座部隊留下土牆草頂十間房的大禮堂,(此處後被縣印刷廠佔用這塊土地做廠房)當時浙江孝豐越劇在此演出一年有餘,第一次把唱腔曲調婉轉優美,做工精細柔和,扮相俊秀可人,全由女子演出的越劇介紹給了宣城人民,尤其是婦女,已達如痴如醉,笑話百出的地步,為當時宣城一大盛事。也使此巷獲得了空前的熱鬧。每當散戲時,小巷人流如潮,一天有兩次。
迎恩街:南起老十字街,北訖拱極城門,城址在槐樹巷,朱衣巷相接的迎恩街上,原北門供電所處(現大唐開發辦北120步處)。現時的拱極路是移址借名之舉,今為民生路,是老宣城的商業街,其店鋪林立,大陸京貨店,金城京貨店,老天寶銀樓,胡德和雜貨店,日機轟炸時,一顆炸彈竟落到他家的防空洞口。至使全家十餘人遇難(只有媳一人倖免),還有孟同和雜貨店,劉祥記文具店(兼售圖書、典籍),廣大鍋瓷店,宣大祥醬園,其五香茶干頗有名氣,此外還有在三眼井旁,現為大唐開發辦公地的始建於1829年老字型大小焦春陽葯店,及其附近的五洲大葯店。在月城內澄清池處有周老三酥燒餅、老鴨湯為宣城著名小吃。還有生產歷史已有180餘年的宣城名細糕點捏酥產地已成遺址,現在大唐辦公地西邊之空地處。然而過去的生意競爭也相當激烈,有遇到對手不惜成本,向購物民眾拋贈加馬商品,甚至還發飯票到茶館吃飯。
現交通巷對面的原成氏經營的「大中華」理發店,在當時頗為名氣,店內裝飾考究,座椅全是轉動三疊式,冬有爐火通過管道取暖,夏有三部板扇生風,真有進門烏紗蓋頂,出門白面書生之象。何為板扇:即為兩塊長方形木板,橫排中間用繩索連接,外表用白或淺藍色的布包上,並配以裝飾,下板形成荷花葉邊,上板掛在房間的頂棚上,將上塊木板按上拉繩,通過杠桿原理,使用滑輪,由人拉動,下塊木板擺動,產生風的效果。
這條街上有1903年建的華西式基督教的集會地,耶穌堂,也稱禮拜堂。此教堂第一次在宣城使用麥克風傳話,引得無數民眾好奇,當時門前人山人海,互傳這一新生事物。另在三眼井東邊,有戶崔姓木行(後為縣文化館處),老闆其母逝世停棺在家三年整,出殯規模在宣城可謂是空前絕後,送葬的人數足有千餘人,各種紙扎、祭品不勝計數。有金童、玉女、金山、銀山、青獅、白象、大頭鬼、小頭鬼、白老爺、黑老爺等,還有叫不上名的,都是下面按木輪子用人拖拉。
此街上還有最著名的三眼井古井,也成此段街的代號。其井是宣城宋代出了狀元,由於狀元回鄉,是受皇上御筆「駙馬榮歸」封賜,宣城知府大人,每天都要到狀元行宮朝拜,時間一長狀元嫌煩,令家丁把狀元靴子放在堂上,叫知府向靴子朝拜,知府大人遍訪風水先生,在迎恩街中心烏龜背上打井治死了烏龜地,免得宣城再出大官,知府受氣。這口井就是現在的「三眼井」,其實是在一塊石板上鑽了三個孔。此井於2010年大唐開發商湮沒於街心,幸喜在此處開了一家「三眼井葯店」得以傳承,「三眼井」古老名稱。另城內外尚有一眼井、二眼井、四眼井、五眼井,本文不再累述。
孝義巷:今民生路大唐開發商大樓東,耶穌堂北邊巷道。現有巷無名,此巷內原有旅社,是徽州商人來此三人合營的旅社,名「三友旅社」。因地處幽靜的孝義巷,距水路很近,再加上服務優質,對北鄉水上旅客尤為看重,故俗稱三友巷,在民間廣為傳誦。
王家巷:原「人民電影院」前的巷道,現已在大唐開發部辦公地前的巷道。也是有巷無名。抗戰勝利初,國民黨駐軍和縣社會服務處募資建「同樂劇場」,1951年宣城行署在原地改建「人民電影院」,在文革後電影業曾達巔峰階段,此巷人流日夜川流不息。「電視」出現後,電影業日趨直下,後又改為「東方旱冰場」。直至被大唐開發改造成房產商品。
槐樹巷:原「人民電影院」後的巷道,是坐落在原城牆遺址上巷道,現此巷東段被毀,水門(槐樹巷66號處)至槐樹巷49號西段,仍存在180步長的城牆遺址,經我和原《宣城廣播電視報》記者游慶文的共同努力,有關部門已明確表態不再挖拆,故是宣城城牆不可多得的遺址所在。
宣城抗戰勝利之年的一次燈會,我在槐樹巷口附近的一家商鋪的水櫃台上親眼目睹了雙橋地方組織的一次盛大燈會進城獻演的實況:這次燈會的隊伍大約有十餘里長,據說燈頭已到東門濟川橋,而燈尾尚在雙橋集鎮未動,走在最前面是「牌燈」因是夜晚不好舉旗,通過牌燈的展示,可以標明燈會的舉辦單位是誰,而其後小的牌燈不計其數。這次燈會的路線是由濟川橋進城,沿陽德街經十字街轉迎恩街,因此兩街是宣城商鋪林立的主要街道,店家特多,燈會所到之處,都是香案迎接,鞭爆齊鳴,鑼鼓喧天,熱鬧非凡。而觀燈的人更是萬人空巷,齊聚燈會現場,那真是全城轟動,人山人海,不過為之,歷時到深夜仍聽到遠逝的鑼鼓聲。這次燈會有全是英俊小伙玩的雲燈,每人手拿著兩個雲燈,主要是打鬥翻滾擺字為主,如《天下太平》等。有全是妙齡少女,個個裝扮貌似天仙,肩挑花籃燈,在民樂的伴奏下,邊走邊唱民間小調,邊竄花表演,不僅花籃製作精美,而肩擔頭上還有荷花燈相配。有河蚌相爭燈,飾演蚌精的都是美麗女子,身著紅兜兜,粉紅褲,披綠色蚌殼衣,老漁翁大都為丑角表演,頭戴翻邊草帽,腰系白圍裙,手拿漁網,其動作既滑稽,又可笑,很受青年人愛好。還有跑旱船,打蓮槍,八仙過海,老馱少,麒麟送子,此燈大都被接上門表演,以示添人進口,有赤博上陣的飛鋼釵,甚是驚險無比,一拋可入雲天,由於玩的人技術熟練,從未傷及他人,然以上各式燈展,均有多個群體競相演出。整個燈會壓陣的除有舞獅數只外,尚有五條龍燈,舞龍的人個個是赤膊上陣,身上纏繞著燃放的鞭炮,舞盤龍,地滾龍,游龍。使觀燈之人激情達到高潮。所有的燈具都有專人負責添蠟燭跟隨,不玩黑燈。而維持秩序的人都是手拿竹篾片在旁邊守護,讓玩的人盡興,看的人高興。
朱衣巷:今巷道已拆除一半,原巷道走向是自迎恩街向東再轉向南到陽德街。現只有北至南的一條直道了,現以經營竹器著名。已改為朱衣路稱號。原巷內1951年由劉永泰等合股建的「大華戲院」,後改名「宛陵劇場」。那時50年代戲園子看戲,前排就坐的大都是稅務局的親友,因每場戲票都要到稅務所加蓋驗票章,最後排都是維持場內安全特設派出所的專座。觀眾根據需要有茶水侍候,待戲即將結束時,還有熱毛巾的服務。其熱毛巾是從進場的地方,專人准確的拋到台前,而台前的人又穩當的接住,那種毛巾把子在空中來回飛舞,從未發生過砸到觀眾的情況,真可謂是絕活,現在是見不到的了。而戲劇在演出前,都有開台鑼鼓三遍,俗稱打鬧台。如是摺子戲,都是文武搭配,名角壓陣。要是整本戲,前半場大都是二流演員上台,下半場名角出演。尤其是武旦要盛夏能演穆桂英掛帥,嚴冬可飾盤絲洞中的蜘蛛精,才是真正的功夫演員。
現朱衣路與開元塔之間曾為太平軍駐地,稱小營盤,由於開元小區的開發,此名已滅。
塔影巷:原東門高祥豐布店旁巷道進,繞開元塔至北門太平缸。現被開元小區重新規劃,已無巷道,此巷內除有著名標志性的建築,始建於西晉永寧間(302)時名永寧塔,唐稱開元塔,宋為景德寺塔外,還有規模較大的中國飯店、中央飯店。塔下也是民間娛樂場所,大鼓平詞聲不絕於耳,拉洋片的、變戲法的、雜耍的、套彩的、摸蝦子小魚的也有。寶塔邊的土堆稱寶塔山,上面有明代古鍾,50年代時,是宣城重大事件的號令處,尤其是火警,時人只要聽到那洪亮沉穩的鍾聲響起,各路民間組織義務水龍隊隊員,即刻集合到水龍存放地,在眾人的推拉下,各路老式水龍的鐵輪子在崎嶇不平的道路上摩擦,發出刺耳的響聲,大水桶移動時發出隆隆聲,真有催鑼鐳鼓之盛,拿旗的,掌燈的,扛杈的,舉斧的,挑水的迅速趕往火場,那陣式真是驚天動地,為之感人至深。如若缺席者就要罰澡票數百張不等。曾有一義務救火隊員,正在新婚洞房時,聽到火警聲,黑燈瞎火地,慌忙穿起新娘的新棉褲參加救火行列,天亮後大家一看他穿了新娘的棉褲,一時傳為笑談。

8、涇縣百姓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怎麼樣?

涇縣百姓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是2014-02-26在安徽省宣城市涇縣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涇縣涇川鎮謝園西路1幢。

涇縣百姓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41823092861464T,企業法人朱曉菁,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涇縣百姓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文化藝術交流策劃、影視策劃、企業形象策劃、市場營銷策劃;商務信息發布;設計、製作、代理、發布各類國內廣告;會展服務、禮儀服務;第二類增值電信業務中的信息服務業務(僅限互聯網信息服務,不含新聞、出版、教育、醫療保健、葯品和醫療器械、文化、廣播電影電視節目,含電子公告內容)。(憑有效許可證經營)。在安徽省,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456271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5000萬以上 和 1000-5000萬 規模的企業中,共183家。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良好。

通過百度企業信用查看涇縣百姓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與涇縣保健會所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