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南寧御賜保健

南寧御賜保健

發布時間:2020-06-17 14:53:02

1、大清嘉慶御賜免死銀牌是真的嗎,還有這個元寶

大清嘉慶御賜免死銀牌,時代特徵比較顯著;真品收藏價值十分高的;真品有一定市場潛力的。

2、義門陳氏在南寧市做什麼

南朝陳朝國亡後,宗室中的一部份人被押送到了隋都長安,其中包括後主陳叔寶在內。後主之弟叔明的五世孫陳兼,在唐玄宗時考中進士,官右補闕。兼之子京,仕於德宗朝。京無子,以侄陳褒為嗣。褒任鹽官(浙江海寧縣西南鹽官鎮南)縣令,生有一子叫陳灌。陳灌之子陳環任臨海(今屬浙江)縣令時,舉家遷往福建泉州仙游(今莆田市)。他有六子,其中第五子伯宣遁往江西廬山聖治峰,注司馬遷《史記》行於世。
陳兼之弟陳旺(宜都王叔明五世孫),字天相,生於浙江金華,隨陳兼至江州。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四月,因陳兼遷升別任,陳旺遷居江西江州郡潯陽縣太平鄉常樂里永清村(今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車橋鎮義門陳村),成為江州義門陳氏開山之祖。世人稱這一支陳姓稱江州義門陳氏。
義門陳氏創立後,到了宋初開寶年間,義門陳氏已發展到七百四十餘人,到宋真宗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人口增加到1470餘口,短短二十餘年時間里,人口增加了一倍。
天聖四年(公元1026年),宋仁宗詔封陳旺、陳機、陳感、陳藍、陳青為晉國公、燕國公、許國公、吳國公、齊國公。並將《陳氏家法》收入國史館,且賜王公大臣各一本,

使知孝義之風。到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陳氏已達到3900餘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規模最大的家庭。唐僖宗李儇御詩《贊義門陳氏》:「金門宴罷月如銀,環佩珊珊出鳳闉。問道江南誰第一,咸稱惟有義門陳。」至道二年宋太宗御封「真良家」,次年又贈「聚居三千口人間第一,合爨(或同居)五百年天下(或世上)無雙。」一聯。宋朝裴愈題寫了「天下第一家」匾額,因此世人皆稱江州義門陳氏為「天下第一家」。宋太宗還御書「一犬未至百犬不食,牢內異物皆效義;一吠突起百吠齊怒,寨中同聲共護門。」 一聯,於其家百犬牢。《中華姓氏通書》稱「義門陳氏天下奇,百犬同槽奇中奇」,也被載入世界吉尼斯記錄。

家族過於龐大,便給統治者帶來了危機,文彥博、包拯等大臣建議分析居住,宋仁宗採納了這一建議,以陳氏孝義太盛,散至各地作忠孝典範,教化民風為由,於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七月派人監護分析。
有趣的是,分析家產時竟是按照天子御賜的編號,把陳姓在鄭州(今屬河南)、潭州(湖南長沙)、黃州(湖北黃崗)、漢陽(湖北武漢)、安慶(今屬安徽)、棣州(山東惠民)、松州(四川松潘)、瀘州(今屬四川)、光州(河南光山)、洪州(江西南昌)、舒州(安徽潛山)等地的產業,分為291份。
又把德化(江西九江)、瑞昌(今屬江西)、星子(今屬江西)三縣田分為27份,德安、建昌(江西奉新西南)的財產分為20份,這些均不在291份之內。
他們遷往居住的田多達290餘處,江西、河南、浙江、湖北、廣西、江蘇、安徽、海南、四川、山東、山西、陝西、福建、湖南、廣東、上海、天津等16個省、市均有陳姓的足跡。若以縣份計算,陳姓分布於125個縣市中,其中自然是江西最多,佔28個縣市,最少的也有1個縣。因為這些陳姓都從江州義門析出,因而各家門口都掛有義門世家的匾額,各地又有 天下陳氏出江州之說。
據查,中國共產黨的著名人物陳雲、陳毅、陳賡,國民黨元老陳立夫、陳果夫、國民黨將領陳誠、中共早期著名領導人陳獨秀等,都是江州義門陳氏分析到各地支派的後代。
3義門世系

義門世次歧異成因探析
湖北省武穴市陳殿榮宗賢的《江州義門宗譜存疑問題考》,列舉了許多「譜與譜、

逸田齋注義門世系
譜與志、譜與史均存在相矛盾的問題」,諸多史家,學者和宗親也有相同的看法。其中一些問題,清代續修的宗譜已經提出,如金山莊、果石庄、關山德星堂、江西三眼橋等宗譜均言「譜與譜有不符,史與史亦有不符」、「舊譜之言不盡可據」、「言譜者不可不考也」。筆者在陳月海、陳殿榮、陳惟林等宗長,研究考證義門世次的基礎上,就世次歧異的成因,談些膚淺的看法。
古譜失傳

「由於年代湮遠,早期的譜牒因兵燹、天災、人禍而致失傳」⑴。歷史上江州義門頻受兵燹之禍,其中最為慘重的有三次:一是南宋建炎二年(1128)流寇李成率眾劫掠,「縱火焚歷朝敕賜,義跡俱盡,僅余旌門三間,祠堂五龕,牌坊一座」⑵。二是南宋時期,「金兵犯境,金兵元帥金兀術派兵,對抗金名將陳士尹故里即德安義門進行殘酷的燒殺搶掠,將義門唐宋時期的建築夷為平地」,「分居在九江境內的部分陳氏後裔被迫逃往異地他鄉」⑶。三是元朝末年,「陳友諒與朱元璋大戰鄱陽湖兵敗後,朱元璋為報復,派兵進駐陳友諒祖居地『義門陳』,進行洗劫,並將『義門世家』陳姓定為『疍民』、『丐戶』、『不與齊民齒』,致使一些陳氏後裔紛紛逃亡海外」⑷。那些分散在江西各地的義門後裔,也被迫舉家外逃,紛紛流落他鄉。在這種族敗家破、流離失所的危難中,唐、宋時期的義門古譜毀失殆盡,倖存於世者廖廖無幾,且支離破碎,最終「化為烏有」。元末至明初,各地雖有續修宗譜,皆因年代久遠,資料殘缺,多有錯處。現存譜牒中,屬於清朝中、後期的版本亦為數甚少。
訛誤失真

義門宗譜的重修或續修難度甚大。一是遠在南朝陳被隋滅後,皇子皇孫被擄入長安,許多王室成員隱世避亂,其後沒有什麼名人顯事的史志記載。「《義門記》雖然點出了旺、機、感、藍、青諸人名字,然而毫無事跡可寫。在一般情況下,世次混亂是與無名人顯事聯系著」⑸。二是義門後裔散居海內外,天各一方,相距甚遠,交流困難。僅從鄰近幾庄搜集的文物資料,也是殘篇陋簡、斷碑頹碣,運用「失者補之,亂得(則)序之」的方法,補輯而成續譜,其中謬誤勢所難免。如旺公遷德安建庄的時間,有雲:「唐玄宗開元十九年」,有雲「唐德宗貞元元年辛末四月」,有雲:「唐元和十四年乙亥。」這就是「失者補之」造成的結果。三是許多譜志又因抄寫、印刷之誤,多有錯字別詞,漏句缺節。有一民國初期印製的宗譜,將「志高字舜舉」錯為「志高生舜舉,舜舉生達禮。」而達禮則是叔明四世孫蘊珪的字型大小。有譜雲陳兼「唐高宗上元二年進士」,筆者懷疑將舊譜「唐高宗上元二年生,唐玄宗開元十二年進士」之句,續譜轉載時錯漏而成。四是「某些續譜者缺乏考究,任意增、刪、改,使之癰腫而脫節,以致訛傳」⑹。諸譜均雲:「蘊珪生兼」,尚有一譜雲:「蘊珪生良,良生爵、爵生兼」平空增加兩代人。近兩年出版的宗譜,轉載《宋史·陳兢傳》時,把「伯宣子崇」改寫成「伯宣九世孫崇」。由此聯想到《義門記》有關世系的內容,不得不令人生疑。此文作者胡旦是「大宋內閣兵部尚書制詔總裁」,有名的飽學之士。他對明顯的世次問題能「俱知其狀,因為之記」⑺嗎?看來此文大有後人妄改之嫌。正如《大冶舊譜》載:益國公周必大言《義門碑》「疑後來碑誤」,《宿松譜·唐宋孝文節選》言:「抑碑經火後,本版錯誤」。
錯位失實

各地宗譜所載義門世次岐異甚大,與義門顯祖要事的年代極不相符。現經深究細考,原是「整體錯位」,即將叔明五世孫陳旺及其後人,整體移於第十世伯宣之下,而成「其孫旺」。為何出現「整體錯位」的呢?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義門陳家既是一個龐大的生產單位,又是一個強有力的社會基層組織,具有封建政權的性質」⑻,「家庭財產公有,普遍勞作」⑼,「過著原始共產生活」⑽。這種家族撰修的世譜,不必花重金付梓刊印,人工謄寫孤本即可。同時抄寫房譜若干,分別記載各房「一脈相承」的嫡系狀況,沒有涉及他房世系。撰修此類譜牒,完全按照「重長略幼、重顯略平」和「書官不書民」的封建宗族觀念,主要錄載長房和顯赫名人的事跡。陳兼一支既屬長房,又有較多的官宦之人,加之從陳崇起,連續幾任家長都是該支後人,故在世譜中突出宣揚。而陳旺一支系乃次房,人皆平民,僅載名諱而已。直至入宋後,陳旺一支的陳旭、陳蘊、陳泰繼任家長並授官,故在天聖元年(1023),宋仁宗追贈旺、機、感、蘭、青五世祖為國公之爵,並敕建五祖祠專祀,才顯耀於世,後將《宋贈義門陳氏五世公爵敕》錄入世譜。這樣的世譜,無疑存在很多先天性缺陷,很難經受住歷史的風化雨蝕。南宋時期,故居遭焚,義跡俱盡,留守後裔逃散一空,世譜早已化為灰燼,房譜殘存無幾。後來重修宗譜,只能依據一些殘缺不全、零星散亂的資料,補輯而成,也是「舊譜散出、殊多錯簡,今參互考輯,信固存矣,疑以仍舊,重其傳也」⑾。
第二,官府幹預,奉文改譜。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官府表揚義門遺址。因德安「不當驛路,又無子孫生員在學,祠之則典守無人,遺之則湮沒可概」⑿,只在德安義門遺址「立碑表識」,而在德化(今江西九江縣)義門鋪「圍牆樹坊」。次年,德化縣五十一庄聯宗建祠修譜,「奉憲飭改」⒀,按照「斯譜重表揚也,故公(伯宣)移先之」⒁的意圖,大肆「刪改家譜」⒂。將伯宣移到旺公之前,「則以初祖稱」⒃。名謂「移先之」,實則把陳旺及其後人整體移位於伯宣之下,本是伯宣的六世從祖,反而變成了「其孫旺」,「伯宣子崇⒄」變成了「九世孫崇」,義門「兩支七房」,亦隨之變成「一支五房」,致使義門世系與世次混亂至極。由於德化各庄抵制,這項「刪改家譜」拖延了230多年,直到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官府插手派員審譜,各庄「奉文改譜」 ⒅,「凡舊譜之未符者,應汰必汰;新文之協允者,應增必增」 ⒆直到官員滿意為止。此後,各地以德化聯宗譜為藍本,相互傳抄,越傳越遠,妄斷濫增愈來愈多,終致譜、志、史之間矛盾疊出。
義門世次歧異的成因有多種,擇其要者為上述三種。探析世次歧異成因,有助於對世次的考究。只要我們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對整個世系結構和重要歷史人物,全面地、系統地、辨證地進行綜合分析,由表及裡,去偽成真,就可以得出客觀而正確的結論。筆者堅信,通過陳氏宗親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夠編寫好一部義門陳氏史;義門豐富的文化瑰寶和優良傳統一定會發揚光大。
註:
⑴、⑹陳月海致湖北石首陳立函;⑵臨江粑鋪回歸庄譜載德安縣正呂廣《跋》;⑶、⑷《德安之窗·義門史介》;⑸、⑻許懷林《江州義門與陳氏家法》;⑺宋·胡旦《義門記》;⑼陳月海《江州義門陳文史概述》;⑽ 陳雁南《東佳書院的沿革》;⑾.⒁.⒃《九江譜·明嘉靖甲寅年重修宗譜序》;⑿《九江府復勘申文》;⒀、⒂《九江譜·火巷庄遷祿原坂派戊申序》;⒄《宋史·陳兢傳》;⒅《九江譜·宋咸平壬寅歲原序按語》;⒆《九江譜》載陳紹型、陳紹廷九人同撰《戊申序》。
義門陳氏家法三十三條

易曰:家正則天下定,是治家之道,古猶病諸。故聖人垂五教,敦九族,使後人知夫父子兄弟夫婦之道耳。
我家襲秘監之累功,承著作之貽訓,代傳孝悌,世業詩書,由是子孫眾多,上下和眭,訖今存歿十一代,曾元數百人,貽厥孫謀,承其餘慶。
我聖王誕敷孝治,恢振義風,錫以渥思,闔宗榮耀,崇所慮者將來昆雲漸眾,愚智不同,苟無敦眭之方,慮乖負荷之理。深惟遠計,今設之以局務,垂之以規程。
推功任能,懲惡勸善。公私出納之式,男女婚嫁之儀。蠶事衣妝,貨財飲食,須令均等,務求和同,令子孫無間言而守義范也。
一、立主事一人,副事兩人,掌管內外諸事,內則敦眭九族,協和上下,束轄弟侄。日出從事,必令各司其職,毋相奪論,照管老少應用之資,男女婚嫁之給,三時茶飯,節朔聚飲,如何布辦。外則迎接親姻,禮待賓客,吉凶筵席,迎送之儀,一依下項規則施行。此三人不拘長少,但擇謹慎才能之人任之,不限年月。倘有年衰乞替,請眾詳之,相因擇人替之,仍不論長少。若才能不稱,仍須擇人代之。
二、立庫司二人作一家之綱領,為眾人之表率,握賞罰之二柄,主公私之兩途,懲勸上下,勾當庄宅,掌一戶版籍、稅糧及諸庄書契等。應每年送納王租公門費用,表給男女衣妝,考較諸庄課績,備辦差使應用,一依下項規則施行。此二人亦不以長幼拘,但擇公平剛毅之人任之。仍兼主庄之事。
三、諸庄各立一人為首,一人為副,量其用地廣狹以次安排。弟侄各令首副管轄,共同經營,仍不得父子同處,遠嫌疑也。凡出入歸省須候庄首指揮給限。自年四十以下歸家限一日,外赴須例。執作家役應出入市廛買賣使錢,須具帳目回庫司處算明,稍不遵命,責以常刑。其或供應公私之外,田產添修,倉廩充實者,即於庄首副衣妝上次等加賞。其或怠惰,以致敗闕者則剝落衣妝重加懲治。應每年收到谷斛至歲晚須具各庄帳目歸家,以等考課,並出庫司檢點。
四、差弟侄十人名曰宅庫人,付掌事手下同共勾當。一人主酒、醋、曲櫱等。二人知倉確,交領諸庄供應谷斛,並監管莊客逐日舂米,出入上薄,主事監之。二人知園圃。牛馬豬羊等事,輪日抽雇莊客鋤佃蔬菜以充日用。一人知晨昏關銷門戶,早晚俟候弟侄出入勾當。四人管束近家四原田土,監收禾、谷、桑、柘、柴薪,以充日用。共酌量優劣,一依主庄者次第施行。
五、立勘司一人,掌卜勘男女婚姻之事,並排定男女第行,置長生簿一本,逐年先抄每月大小節氣,轉建於簿頭,候諸房誕育男女令書時申報,則當隨時上簿至排定第行,男為一行,女為一行。不以孫侄姑叔,但依所生先後排定,貴在簡要。自一至十周而復始。男年十八以上則與占斟新婦,稍有吉宜付主事依則施行求問,至二十以上成納,皆一室不得置畜仆隸。女則候他家求問亦屬勘司酌當。此一人須擇諳陰陽術數者用之。
六、丈夫除令出勾當外,並付管事手下管束。逐日隨管事差使執作農役,稍有不遵者,具名請家長處分科斷。
七、弟侄除差出執作外,凡晨昏定省事,須具巾帶衫裳,稍有乖儀,當行科斷。
八、立書堂一所於東佳庄,弟侄子孫有賦性聰敏者令修學。稽有學成應舉者,除現置書籍外,須令添置。於書生中立一人掌書籍,出入須令照管,不得遺失。
九、立書屋一所於住宅之四,訓教童蒙。每年正月擇吉日起館至冬月解散。童子年七歲令入學,至十五歲出學,有能者令入東准。逐年於書堂內次第抽二人歸訓,一人為先生,一人為副。其筆墨硯並出宅庫,管事收買應付。
十、先祖道院一所,修道之子祀之,或有繼者眾遵之。令旦夕焚修,上以祝聖壽,下以保家門。應有齋醮事,須差請者。
十一、先祖巫室一所,歷代祀之。凡有起造屋宇,埋葬祈禱事,悉委之從俗可也。
十二、命二人學醫,以備老少疾病,須擇諳識葯性方術者。葯物之資取給主事之人。
十三、廚內令新婦八人,掌庖炊之事,二人修羹菜,四人炊飯,二人支湯水及排布堂內諸事,此不限日月,迎娶新婦,則以次替之。
十四、每日三時茶飯,丈夫於外庭坐,作兩次。自年四十以下至十五歲者作先次,取其出赴勾當,故在前也。自年四十以上至家長同坐後次,以其閑緩故在後也。並令新冠後生二人排布,祗候茶湯等。婦人則在後堂坐,長幼亦作兩次,,新婦祗侍候茶湯等,其鹽醬蔬菜腥鮮出正副掌事取給酌當。
十五、節序眷屬會飲於大廳同坐,掌事至時命後生二十人排布祗候,先次學生童子一座,次末束發女孩一座,已束發纚女孩一座,次婆母新婦一座,丈夫一座,至費用物資惟冬至、歲節、清明掌事分派諸庄應付,余節出自宅庫,隨其所有,布置許令周全者。
十六、非節序丈夫出外勾當者,五夜一會,酒一瓷甌,所以勞其勤也。尊長取便,仍令知酒人掌釀好酒,以俟老上取給。
十七、諸房令掌事每月各給油一斤,茶鹽等,以備老疾取便,須周全。
十八、會賓客,凡嫁娶令掌事紐配緒庄應付布辦,其餘吉凶筵席,官員遠客迎送之禮並出自宅庫,令如法周全。仍逐月抽書生一人歸支客。
十九、新婦歸寧者三年之內春秋兩度發遣,限一十五日回,三年外者則一歲一遣,限二十日回,在掌事者指揮,饋送之禮臨時酌當。
二十、男女婚嫁之禮聘,凡儀用釵子一對,緋綠彩二段,響儀錢五貫,色絹五匹,彩絹一束,酒肉臨時酌當。迎娶者花粉匣、鞋履、箱籠各一付,巾帶錢一貫文,並出管事紐配,女則銀十兩,取意打造物件,市買三貫,出庫司分派諸庄供應。
二十一、男女冠笄之事,男則年十五裹頭,各給巾帶一副,女則年十四合髻,各給釵子一雙,並出庫司紐計。
二十二、養蠶事若不節制,則慮多寡不均。今立都蠶院一所,每年春首每庄抽後生丈夫一人歸事桑柘,中擇長者一人為首,管轄修理蠶事等事。婆母自年四十五歲以上至五十歲者名曰蠶婆。四十五歲以下者名曰蠶婦。於都蠶院內,每蠶婆各給房一間,蠶婦二人同看。桑柘仰蠶首紐配諸庄應付。成繭後,同共抽取,院首將絲綿等均平給付之以見成功。其有得蠶多者,除付給外別賞之。所以相激勸也。其蠶種仰都蠶院首留下,候至春首,每蠶婆給二兩,女孩各令於蠶母房內同看。桑柘仰都蠶院均給平者。
二十三、每年織造帛絹,仰庫司分派諸庄絲綿歸與婦女織造。新婦自年四十八以下各織二匹,帛綢一匹,女孩一匹。婆嫂四十八以上者免。
二十四、丈夫衣妝,二月中給春衣,每人各給付絲一十兩,夏各給 葛衫一領。秋給寒衣,自年四十以上及尊長各給絹一疋、綿五兩,四十以下各給絲一十兩、綿五兩。冬各給頭巾一頂,並出庫司分派者。
二十五、每年給麻鞋,冬至、歲節、清明三時各給一雙。
二十六、婦人脂粉、針花等事每冬至、歲節、清明仰庫司專人收買給付。
二十七、婦人染帛,每年各與染一段,任意染色,錢出庫司分派諸庄應付,專擇一人勾當。
二十八、草席每年冬庫司分派諸庄,每房各給一副。
二十九、立刑杖廳一所,凡弟侄有過,必加刑責,等差列後。
三十、諸誤過失,酗飲而不幹人者雖書雲「有過無大」倘既不加責,無以懲勸,此等各笞五下。
三十一、持酒幹人,及無禮妄觸犯人者,各決杖十下。
三十二、不遵家法,不從長計議家長令妄作是非,逐諸賭博斗爭傷損者,各決杖一十五下,剝落衣妝歸役一年,改則復之。
三十三、妄使壯司錢谷入於市肆,淫於酒色,行止耽濫竽充數勾當敗缺者,各決杖二十,剝落衣妝歸役一年,改則復之。
4義門盛況

義門陳氏自建庄至分析,跨兩朝,歷時三百三十二年,先後累受唐宋兩朝數位帝王的親筆敕賜旌表和諸多將相名流詩賦贊譽。
唐朝旌表

唐僖宗李儇於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御筆親題「義門世家」,【逸田齋注】:或雲「義門陳氏」。並賜一聯「九重天上書聲舊,千古人間義字香」以示贊譽。從此,陳氏即把原常樂里永清村改為「義門」。
唐昭宗李曄於大順元年(公元890年)御筆親題「旌表義門陳氏」,由此即定名為「義門陳」。今外地仍稱車橋鎮義門村為義門陳。
南唐王李升【逸田齋注】:應為「李昪」,下同。於升元元年(公元937年)賜匾一塊,上書「義門」二字,標揭門閭。至此,「義門陳氏」自陳旺於唐玄宗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開基建庄至南唐李升升元元年(公元937年),在唐共歷時206年,先後受到三位帝王的旌表,後人有義門陳氏始於唐之說。
宋朝旌表

宋太宗趙匡義於淳化三年(公元992年)7月15日御筆旌賜「忠孝世家」,又於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旌賜「真良家」和「義居人」,同年下昭將「義門家法」收藏於國史館,並遣內侍裴愈賜御書三十三卷在義門敕建御書樓,將「真良家」三字懸掛門首。宋太宗又於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為義門親題:
水閣山齋架碧虛,亭亭華表耀門閭。
祖宗遺下林泉汁,子孫相承孝義廬。
原上鶺鴿常救難,庭前棠棣每添輝。
疑川郡派傳千古,芳振江南紹有虞。
和「問道江南誰第一,咸稱惟有義門陳」的詩句以示贊頌。
宋真宗趙恆賜聯「聚居三千口人間第一,合炊四百年天下無雙」,並於天禧四年(公元1011年)敕於旌表門外,築高台丈許,親題「旌表義門陳氏」六個大字。
宋仁宗趙禎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追封義門陳氏五世祖陳旺、陳機、陳感、陳蘭、陳青分別為晉國公、齊國公、吳國公、燕國公、許國公之謚號,又於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贈義門分庄一詩中寫道:「江州久著義門庄,珠輝玉廊孰同行。蒂固根深誰與並,莊上分庄歲月長。謾誇詩禮追鄒魯,須信簪纓賽謝王。子孫各知道義范,永於舜德有重光。」
時年義門陳氏建庄已歷時331年,3900餘人聚居合炊。
由以上兩朝帝王的詩聯旌表中,可以斷定「義門陳氏」是古代文明之典範,作為一個家族累受兩朝歷代帝王的旌表,可稱中國古今之最。據史料記載,「義門陳氏」在宋仁宗時期處鼎盛時期,當時在義門陳氏忠義孝悌的感召下,江南人家平糾紛,凈爭訟,知禮儀,忠國家,呈現一派耕讀昇平的景象。因此,後人有「義門陳」盛於宋之說。
義門陳後裔

3、廣西南寧曾氏族譜修於哪年

曾氏在南寧有多家祠堂,各家沒有聯合一起修過國譜,大家各家修各家的族譜,沒有統一的修譜時間。

家譜:又稱族譜、宗譜等。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跡的書。皇帝的家譜稱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它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為中心,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紀及王侯列傳、年表等演變而來。家譜是一種特殊的文獻,就其內容而言,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獻,記載的是同宗共祖血緣集團世系人物和事跡等方面情況的歷史圖籍。家譜屬珍貴的人文資料,對於歷史學、民俗學、人口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

天下曾姓,自古同宗。作為中國的四大聖裔,曾氏子孫從六十三代「宏」字輩開始,用與孔、顏、孟統一的字輩。
據《曾氏彰戶族譜》(四修)記載,將曾氏班次如下
彰戶房曾姓四十六世祖曾泰諭公的老班次為:
泰延文仲德
承仕思友子
時克欣永原
蒙正大光明
顯志德功成,
大字班,實宗聖公六十三派,今謹遵御賜班字於大字班,以後班字悉為更易。」
明熹宗皇帝天啟四年御賜班次十五字(自宗聖六十三派起宏字班):
宏聞貞尚衍
興毓傳紀廣
昭憲慶繁祥
清仁宗睿皇帝嘉慶二年御賜班次十字:
令德維垂佑
欽紹念顯揚
清光緒三十四年,寧鄉總局擬定班次
正心誠意
知定靜安
家齊國治
康阜熙咸

與南寧御賜保健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