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進行自我心理保健

進行自我心理保健

發布時間:2020-06-15 23:04:13

1、進行自我心理保健的基本要求包括哪些?

自我保健的話題很寬泛,也要分年齡段,比如中學生的自我保健,基本的要求包括對自我的情緒控制、自知自省能力,善於平衡自己的心態。還要在實踐中學會人際交往的技巧和處理的能力。還包括如何理智地對待挫折和失敗,學會釋放,正確處理宣洩的方法和步驟,讓自己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那麼作為成人來說呢,除了上述的要求,還應該更進一步提升自己,學會生活,學會保有平穩而良好心態,並且適時地鍛煉自己的身心能夠適合所處的環境,學會調節氣氛,以寬容、和諧的胸懷和幽默瀟灑的風格迎接人生的考驗。

2、如何做好自我保健

1.每天早晚梳頭,按摩面部5分鍾。
2.早晚刷牙,飯後漱口。
3.每晚熱水泡腳,按摩腳心20分鍾。
4.每天做頸部、腰部運動1~2次,每次5分鍾,動作要慢。
5.每天做叩齒、提肛、深呼吸運動2次,每次5分鍾。
6.每年做1次全面體檢,必要時對重點器官定期檢查。
7.定期做自我檢查,一般每月1次。
心理療法是緩解亞健康的關鍵
心理上的原因常成為亞健康的主要原因,因此心理治療成為亞健康治療的關鍵。亞健康狀態通過自我身心調節是完全可以恢復的。
心理平衡是保健最主要而且最重要的措施,其作用超過一切保健作用的總和。抓住這一點就是抓住了走出亞健康的金鑰匙。自古以來,健康老人都一樣,每一個老人都心胸開闊、性格隨和、勤快爽直、心地善良,甚至像一個「老頑童」,沒有一個健康老人脾氣暴躁,心胸狹窄,愛鑽牛角尖。
要做到心理平衡,應該「以動養靜」,學習、工作時專心致志,工作、學習之餘,寄情於一技、一藝、一詩、一畫、一花、一草,興趣盎然,凝神定志。
要做到心理平衡,應該保持心情舒暢。民間諺語說得好,「笑一笑,十年少」,「愁636f70797a6431333330343231一愁,白了頭」,「生氣催人老,笑笑變年少」。要做到心理平衡,應該多想一些高興的事,不要在過去「想不開」的思想圈子裡打轉轉,應學會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這樣你會豁然開朗。實踐證明,這是一個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要做到心理平衡,就要學會寬容。
要做到心理平衡,就要懂得知足常樂的道理。人不可貪心,貪心必有禍行。不能瞎攀比,人比人氣死人,事比事生慪氣。
要做到心理平衡,應該有一份孝心。孝敬父母,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要做到心理平衡,就要有仁愛之心。對世界充滿愛心,對他人充滿關心。

3、女性怎樣加強自我心理保健?

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其生活的海洋是浩渺無垠,色彩斑斕。有時百令人愉悅歡快,振奮不已,有時卻使人煩惱苦悶,難以自拔,有時又會讓人戀戀不舍,恰靜陶醉,真可謂酸、甜、苦、辣應有盡有。然而,要想很好地駕馭生活,成為自己命運的度主宰者,就必須具有良好而健康的心理,而健康的心理來自於日常的心理保健與修養。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加強自我心理保健與修養,從而為自己構建一個健康的心理世界呢?

修身養心,練體練性;不能無欲,但要無私,命在性中,才在德中,凈化心靈,身心同健。

活到老,學到老,進取不問分老和少;積極處世解矛盾,競爭奮斗得榮耀。

與人和,與人善,誠待人,寬人過,開朗寬容好處多。

他人犯我我不氣,一旦生氣中他計,氣出病來身無力,氣出病來實可懼,及時反省可彌補,答心平氣和則益體。

不要煩、莫要惱,煩惱多易衰老;人間事物難得全,計較得失添煩惱。

得失恩怨不計較,謙讓克制是美德,知足則常樂,和諧就幸福。

人不快活痛苦多,樂觀回豁達疾自消,心胸窄小雜症擾,快樂永遠伴隨你,修心養性塑個性,防病治病健身心。

人的一生坎坷多,難防禍福難測風,嫉恨報復存疑心,思緒不寧自煎熬。

博學多才充自身,正直友善得答人心,為人處事明哲理,善解煩惱免傷身。

4、如何進行自我心理保健

緩解壓力的方法:回家後先大聲吼 2 分鍾要將心裡的怨氣發泄出來;再坐在沙發上靜靜地聽輕音樂 15 分鍾,過後就會覺得心裡舒服多了。或者將自己心中的不滿向家人或好朋友傾訴,也能得到解脫。希望通過心理調節,你能正確對待類似情況,使自己身心愉快。
平時應該多聽音樂,讓優美的樂曲來化解精神的疲憊。輕快、舒暢的音樂不僅能給人美的熏陶和抄享受,而且還能使人的精神得到有效放鬆。開懷大笑是消除精神壓力的最佳方法,就忘掉憂慮,笑口常開。還應該有意識的放慢生活節奏沉著、冷靜地處理各種紛繁復雜的事情,即使做錯了事,也不要責備自已,這有利於人的心理平衡,同時也有助於舒緩人的精神壓力。勇敢地面對現實,不要害伯承認自己的能力有限,而不能正確處理事務。
要廣交朋友,經常找朋友聊天,推心置腹的交流或傾述不但可增強人們的友誼和信任,更能使你精神舒暢,煩惱盡消。
相信自己一定能減輕壓力,振作精神,心情舒暢,身體健康,就能以良好的心態,增進友情,工作順利,生活愉快!

5、大學生如何進行自我心理保健

不攀比,認清現實,化逆境為動力,多泡泡圖書館,接觸社會。

6、如何將自我心理保健技術應用到實際當中?

首先你要理解心理學是什麼?心理學研究的是什麼?簡單說:心理學就是研究人們包括我們自己心理現象發生、發展和活動規律的科學。也是對於正常和異常心理行為判斷了解的科學。我們學習心理學,首先是對自身心理狀態的了解和認識,是對自己思維、情感、情緒、行為的了解,繼而對他人的思維、情感、情緒、行為進行科學的了解,進而完善自己健康的心理過程,另外通過所學心理學的知識可以隨時調節自己的情緒,以保障自己的心理狀態的平衡和心理健康。另外學習心理學是為了對他人的思、言、行為做出正確的理解與判斷做出我們恰當的反映。
心理學的學科是包羅萬象的,心理學從它的發生發展上進行研究,就構成了動物心理學和比較心理學;從個體的心理發展上研究,就構成了發展心理學和兒童心理學;研究社會對個體的影響就構成了社會心理學;研究心理現象產生的神經機制就構成了生理心理學;把心理學研究成果應用於社會實踐,如:服務於人類健康就構成了醫學心理學和變態心理學,心理衛生,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服務於教育:就構成了教育心理學.......管理心理學,人事心理學,心理測量,工程心理學,體育運動心理學,司法心理學,航空航天心理學,環境心理學,文藝心理學等額等分支。
簡單說:我們學習心理學的目的就是完善自己的人格,並且能助人自助的幫助他人,以使我們和他人都能適應社會生活環境,保障我們和他人的心理健康不受損害,學習心理學知識,並不是為了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去洞悉他人心理,而是為了使我們更好的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至於「怎樣將心理學運用到實際當中」?其實就是用健康的心理學標准模式去時刻調整平衡自己動態的心理狀態,以保障自己的心理狀態最大的平衡,並且在自己平衡健康的心理狀態下盡可能的幫助他人保持心理狀態的最佳,以適應社會生活。

7、心理醫生不也是人嘛,他們如何做好自我心理保健,而不受負面的影響?

一個人具備一定的心理素質才能勝任心理醫生這份職業,您應當嚮往美好的事物,因為你肩負的是幫助他人走出誤區的職業,說白了就是幫助他人找尋幸福(這"幸福"是廣義的).你應當相信自己你比別人多的就是能夠自我調節

8、請理論聯系實際,談談大學生應該如何進行自我心理調適,維護心理健康。

我對大學生心裡健康的認識
前面自己補充些 下面就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簡談一下本人的理解:
大學生是從為數眾多的中學生中選拔出來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強的優越感和自豪感。但是與此同時,大學生則承受著更大的壓力和挑戰。大學生往往自視甚高,很容易受挫折,並隨之發生一系列心理衛生問題。從外部環境看,當前不斷變化的思想觀念、社會生活環境等都對大學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大學生必須快速適應緊張的社會生活節奏;就業競爭的加劇所帶來職業選擇的提前以及與之相關的高強度的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學生的心理壓力進一步加大。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成才的基礎:

1、心理健康可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健康的心理品質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將來走向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智力水平、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和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充分認識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和諧發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質作為基礎的,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態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全面發展的實現。

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學生克服依賴心理增強獨立性。大學生經過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競爭,告別了中學時代、跨入了大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學生必須從靠父母轉向靠自己。上大學前,在他們想像中的大學猶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無比。上大學後,緊張的學習,嚴格的紀律,生活的環境,使他們難以適應。因此,大學生必須注重心理健康,盡快克服依賴性,增強獨立性,積極主動適應大學生活,度過充實而有意義的大學生活。

3、心理健康利於大學生培養健康的個性心理。大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徵,是指他們在心理上和行為上經常、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各種特徵,通常表現為氣質和性格兩個主要方面。氣質主要是指情緒反映的特徵,性格除了氣質所包含的特徵外,還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徵。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徵普遍表現為思想活躍、善於獨立思考、參與意識較強、朝氣蓬勃的精神狀態等等,這些有利於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那麼,如何消除他們的心理差距,使其順利成才呢?其具體的途徑和方法如下:

第一,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良好的人格品質首先應該正確認識自我,培養悅納自我的態度,揚長避短,不斷完善自己。其次應該提高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對挫折有正確的認識,在挫折面前不驚慌失措,採取理智的應付方法,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與個人的思想境界、對挫折的主觀判斷、挫折體驗等有關。提高挫折承受能力應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樹立科學的人生觀,積極參加各類實踐活動,豐富人生經驗。

第二,養成科學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已為科學研究所證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規律、勞逸結合、科學用腦、堅持體育鍛煉、少飲酒、不吸煙、講究衛生等。大學生的學習負擔較重,心理壓力較大,為了長期保持學習的效率,必須科學地安排好每天的學習、鍛煉、休息,使生活有規律。學會科學用腦就是要勤用腦、合理用腦、適時用腦,避免用腦過度引起神經衰弱,使思維、記億能力減退。

第三,加強自我心理調節。自我調節心理健康的核心內容包括調整認識結構、情緒狀態,鍛煉意志品質,改善適應能力等。大學生處於青年期階段,青年期的突出特點是人的性生理在經歷了從萌發到成熟的過渡之後,逐漸進入活躍狀態。從心理發展的意義上說,這個階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這是因為,經驗的缺乏和知識的幼稚決定了這個時期人的心理發展的某些方面落後於生理機能的成長速度。因而,在其發展過程中難免會發生許多尷尬、困惑、煩惱和苦悶。這些心理問題如果總是揮之不去,日積月累,就有可能成為心理障礙而影響學習和生活。讓學生正視現實,學會自我調節,保持同現實的良好接觸。進行自我調節,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改造環境,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所以大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應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里邀游,拚命地吸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保持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大學生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喜不狂、憂不絕。

3、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樂於交往心理健康的學生樂於與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寬容、友誼、信任和尊重的態度與人和睦相處。通過人際交往,使他們能夠認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培養遵守紀律和社會道德規范的習慣。增強心理適應能力,能與他人同心協力、合作共事,與集體保持協調的關系,保證大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4、保持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對大學生心理產生影響和作用的環境包括生存環境、成長環境、學習環境、校園環境等。

第四,積極參加業余活動,發展社會交往。豐富多彩的業余活動不僅豐富了大學生的生活,而且為大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課堂以外的活動機會。大學生應培養多種興趣,發展業余愛好,通過參加各種課余活動,發揮潛能,振奮精神,緩解緊張,維護身心健康。通過社會交往才能實現思想交流和信息資料共享。發展社會交往可以不斷地豐富和激活人們的內心世界,有利於心理保健。

第五,求助心理老師或心理咨詢機構,獲得心理咨詢知識。心理老師具備了較雄厚的理論功底和生活實踐經驗,對學生所面臨的心理問題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處理技巧。大學生在必要時求助於有豐富經驗的心理咨詢醫生或長期從事心理咨詢的專業人員和心理老師。心理咨詢是指通過人際關系,運用心理學方法和技巧,幫助來訪者自強自立的過程。從心理咨詢具有治療功能的角度來說,心理咨詢屬於心理治療,作為一種治療方法和治療手段,心理治療的對象主要是正常人和有輕度心理障礙的人。通過咨詢者與求詢者的交談、指導,針對求詢音的各種心理適應和提出的問題,幫助求詢者正確地認識到自身心理問題的根本原因;引導求詢者更為有效地而對現實,為求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際關系的機會;增加求詢者的心理自由度,幫助求詢者改變過去的心理異常,最終恢復健康的心理。心理咨詢兼有心理預防和心理治療功能,通過心理咨詢,為咨詢對象創設一個良好的社會心理環境和條件,提高其精神生活質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實現降低和減少心理障礙,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

學習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挫折,所以大學生要取得優秀的學習成績,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沒有意志,沒有不屈不撓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積極進取、服務於社會的人生觀作為自己人格的核心,並以此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願望、目標和行為統一起來,樹立遠大理想,「以天下為己任」,從而產生強大的學習內驅力,推動大學生努力完成學業,自覺攀登科學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的重要保證,有了良好的心態,不僅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而且有益於終身的發展。如果離開良好心理的培養,就培養不出具有先進文化知識的合格大學生。綜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提高大學生整體素質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學生全面發展,成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證和基礎。

以上是本人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理解,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和健康的生理素質相結合,加之其他積極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學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內在條件。優良的心理素質在青年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必將對二十一世紀人才的質量產生積極而又深遠的影響。健康的心理是一個人全面發展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加強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全面提高跨世紀人才質量已成為高等學校所面臨的迫切任務。

9、教師如何進行心理保健?

從本質上講,教師是一項崇高的職業。教師需要滿足來自學生、同事、學生家長以及校方管理者很廣泛的要求,需要付出額外的時間來完成工作任務,有許多工作需要佔用他們的業余時間,他們必須不斷地更新知識以適應新的教育教學形勢,而自己學生的成敗又會使一位有責任心的老師情緒波動。但教師的職業卻又要求教師必須具有健康的身心狀態,穩定的情緒和良好的個性,要求教師把不健康的情緒、不良的個性和不當的行為消除在與學生交往之外,這就意味著教師需要注意自我心理保健,下面就是關於這方面的幾點建議:(一)獲取支持

教師這一職業註定了教師整天與未成年人、准成年人在一起,而與其他的成年人相對隔離。但是只有在共同的工作中才可以得到相互鼓盛和相互理解,只有相互扶持,職業的壓力才會消於無形,因此教師應當構建一個溫暖的人際關系網,以期在關鍵的時候得到來自親朋、同事的強有力的支持,從而渡過難關。當然謀求受過專業訓練的專家的幫助,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二)改善自我

由於職業的關系,每一個教師恐怕不乏心理學知識,但重要的是要在現實生活中將心理學原理運用出來。我們應該改善自己個性中不太完善的地方,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改變認知模式,學習一些放鬆技巧,以期提高自我心理保健能力。(三)與學生一起成長

成長是我們每個人畢生的課題,當我們全身心投入我們的工作,並能從中領悟到教師工作的真諦和作為教師的我們還欠缺些什麼,我們就會超然得多。這樣,當我們面對一群年輕而又充滿活力的生命時,一種發自內心深處的成就感、喜悅感就會油然而生,我們才會悲傷著他們的悲傷,幸福著他們的幸福,在年輕的生命成長的同時讓自己的生命之樹更加茁壯。

與進行自我心理保健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