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長壽村的自然資源
摩天嶺最高峰海拔1747.5米。這里層巒疊嶂,峽谷深幽。山上物產豐富,遮天蔽日的原始次生林中長滿了油松、樟子松、漆樹、板栗樹等幾十種珍貴的樹木,有上千畝的野生連翹茶林,有黨參、丹參、黃芪、柴胡、何首烏等200多種中草葯材。
因植被茂盛,氣候濕潤,雨水充足,再經山上多種葯材根系過濾,滲入地下,形成股股甘冽之泉。連翹有清肺消炎的功效,村民們採摘嫩葉土法蒸製成茶葉,用泉水沖泡,常年飲用,有養生保健的作用,故稱長壽茶。山上有金錢豹、野山羊、山雞、野豬、野兔等保護動物。
2、績溪縣行政村數量和自然村數量
宣城,東臨蘇浙,地近滬杭,為安徽之東南門戶。自公元前109年設郡以來,歷代為郡、州、府城,相沿二千多年而不輟,范嘩、謝眺、沈括、文天祥等先後出守於此,李白、韓愈、白居易、杜牧等相繼來此寓居,眾多的人文遺跡,優美的自然風光,使得這座古城不僅贏得「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的贊辭,更因謝朓、李白、杜牧等人的大量歌詠,而享有「宣城自古詩人地」的美譽。
宣城現轄宣州、郎溪、廣德、涇縣、績溪、旌德五縣一區,並代管寧國市,面積 12340平方公里,人口275萬,其中2000年設立地級宣城市後,縣級寧國市由省直轄,委託宣城市代管。憑皖贛、宣杭兩鐵路,318、205兩國道保持著與外界暢通的氣象,從古至今以地利之便,交通暢達,商品集散,成為江南通都大邑。
宣城人文勝跡遍布。臨風懷古,謝朓樓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並稱江南四大名樓;「茲山亘百里,合沓與雲齊」的敬亭山,自南齊謝朓以采,先後300多位詩人墨客登臨此山賦詩作畫,留下詩文600多篇,為名符其實的「江南詩山」;現存敬亭山麓的廠教寺雙塔,以其對唐塔風格的繼承與革新,成為全國僅存,因而被列為國家級保護文物;大文學家馮夢龍發現並稱為「天下四絕」之一的太極洞,以其中空博大的氣象成為溶洞奇觀;以三雕藝術、徽墨、徽菜.明清古民居居稱譽海內外的績溪,歷代人才輩出,著作《笤溪漁隱叢話》的胡仔,紅頂商人、一代巨賈胡雪岩,徽墨傳人胡開文,新文化運動倡導者胡適,「湖畔詩人」汪靜之,小品文學家章衣萍,新文化出版家汪孟鄒等,使績溪贏得「邑小士多」的美名;黃山北坡之下的江村,古稱金鰲,村中聚秀湖、獅山古廟、江氏宗祠等古跡文氣盎然,江淹、江澤涵、江紹原等名流碩儒皆從此村走出;涇縣桃花潭不但因夾岸十里皆桃花而得名,更因李白一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而名揚海內外。
宣城地處皖南山區和長江下游平原的結合部,東連天目,南倚黃山,西靠九華,域內襟山帶水,風景絕佳。敬亭.柏視、水西、龍須四山峰巒疊翠;青戈江、水陽江兩水相依;南漪湖、太平湖、青龍湖三湖星羅棋布;清原峰、板橋、揚子鱷諸自然保護區,不僅珍禽異獸、奇花異草奪人眼目,更以巧自天然的風光獨攬勝境。
宣城地靈而人傑。「宣城梅」自宋以來,名人輩出,「宋詩開山祖」梅堯臣,宋名臣梅詢,明戲劇家梅鼎祚,名宦梅守德,清黃山畫派巨匠梅清,清數學大家梅文鼎,近代學貫中西的梅光迪,使之有「宣城梅花遍地開」一說;「績溪胡」中,胡仔、胡雪岩、胡開文、胡適,皆聲聞天下,青史留名;「涇縣吳」自始祖吳文舉遷居涇縣茂林以采,歷代仕子如林,僅近代就有父子書法家吳玉如、吳小如,學者兄弟吳半農、吳組緗,書畫家吳作人,此外尚有吳葆萼、吳茂蓀、吳則虞等一批學者名流。
宣城物產豐饒。南湖銀魚、水陽河蟹、水東蜜棗、廣德毛竹板栗、寧國山核桃,以及以敬亭綠雪、涌溪火青為首的綠茶系列,皆屬地方士特名產,而其中尤以宣紙宣筆、旌德三麻、績溪蠶絲、徽墨、唐代「宣州紅線毯」、宋代「宣城諸葛筆」、明代「宣城木瓜」、「宣城雪梨」揚名華夏。如今「水東琥珀棗」、「敬亭綠雪茶」、「郎溪瑞草魁」、「寧國黃花雲尖」、「涇縣紅星宣紙」、「績溪梅花白廠絲」,在國內外均有一定名氣。
區劃人口
經過2001-2003年全市鄉鎮行政區劃調整以後,全市由176個鄉鎮、街道辦事處(67鎮、103鄉、6個辦事處)調整為現在的115個鄉鎮街道辦事處,其中有61個鎮、44個鄉、10個街道辦事處。2006年4月11日、12日,寧國市所轄天湖鎮改設天湖街道辦事處,並委託宣州區代為管理,同時撤銷汪溪鎮設立汪溪街道辦事處;28日設立竹峰街道辦事處。
宣州區(14鎮、5鄉、7辦事處)
水陽鎮、狸橋鎮、楊柳鎮、孫埠鎮、洪村鎮、沈村鎮、向陽鎮、溪口鎮、周王鎮、古泉鎮、水東鎮、新田鎮、
文昌鎮、寒亭鎮;黃渡鄉、養賢鄉、五星鄉、朱橋鄉、金壩鄉;雙橋辦、鰲峰辦、西林辦、澄江辦、濟川辦、
飛彩辦、敬亭山辦。
郎溪縣(8鎮、4鄉)
建平鎮、畢橋鎮、濤城鎮、南豐鎮、十字鎮、梅渚鎮、東夏鎮、新發鎮;飛里鄉、凌笪鄉、姚村鄉、幸福鄉
廣德縣(6鎮、10鄉)
桃州鎮、邱村鎮、誓節鎮、新杭鎮、流洞鎮、柏墊鎮;盧村鄉、花鼓鄉、月灣鄉、下寺鄉、趙村鄉、祠山崗鄉
、東亭鄉、鳳橋鄉、楊灘鄉、四合鄉。
涇縣 (11鎮、10鄉)
涇川鎮、茂林鎮、榔橋鎮、蔡村鎮、雲嶺鎮、黃村鎮、桃花潭鎮、晏公鎮、丁家橋鎮、章渡鎮、琴溪鎮;西陽
鄉、汀溪鄉、蘇紅鄉、中村鄉、北貢鄉、包合鄉、厚岸鄉、昌橋鄉、童疃鄉、孤峰鄉
寧國市(8鎮、6鄉(含民族鄉)、6辦)
仙霞鎮、中溪鎮、寧墩鎮、梅林鎮、港口鎮、霞西鎮、甲路鎮、胡樂鎮;青龍鄉、方塘鄉、
竹峰鄉、萬家鄉、南極鄉、雲梯畲族鄉;西津辦、南山辦、河瀝溪辦、竹峰辦、汪溪辦、天湖辦(委託宣州區代管)
績溪縣(7鎮、4鄉)
華陽鎮、金沙鎮、楊溪鎮、伏嶺鎮、長安鎮、上庄鎮、臨溪鎮;家朋鄉、板橋頭鄉、瀛洲鄉、荊洲鄉
旌德縣(5鎮、5鄉)
旌陽鎮、蔡家橋鎮、三溪鎮、廟首鎮、白地鎮、俞村鄉、興隆鄉、孫村鄉、雲樂鄉、版書鄉
[人口] 人口自然增長率保持較低水平。人口抽樣調查資料顯示,2004年,全市人口出生率為9.96‰,比上年上升1個千分點;死亡率為6.23‰,上升0.36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3.74‰,上升0.65個千分點。年末全市戶籍人口273萬人,常住人口268萬人。
歷史沿革
宣城市位於安徽省東南皖南山區與沿江平原結合地帶,跨東經 117゜58』~119゜40』、北緯29゜57』~31゜19』。東北至東南與江蘇、浙江兩省毗鄰,為安徽省的東南門戶。區域面積12340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8.9%。
宣城作為區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史悠久。早在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丹陽郡郡治就設在宛陵(今宣州區)。晉太康二年(281)析丹陽郡置宣城郡。自此,宣城一直作為州、郡一級政區存在。隋初廢郡,改南豫州為宣州,不久又改稱宣城郡。唐初置宣州,中間一度改稱宣城郡,以後復稱宣州。南宋乾道二年(1166)宣州改為寧國府,直至清末。民國期間,宣城先後為第九和第六行政督察區。解放後,1949年5月成立宣城專區。1952年1月,宣城專區撤銷,轄縣並入新成立的蕪湖專區(1971年改稱蕪湖地區)。1980年2月,蕪湖地區改名宣城地區。1982年4月,行署機關移駐宣城。2000年6月,國務院批准撤銷宣城地區、設立宣城市,2001年二月正式掛牌成立。
宣州春秋時名爰陵,古越族聚落生息於斯。秦初正式置縣。西漢改稱宛陵,隋初更名為宣城。伺候,雖王朝更迭,名稱再未更易。宣州先後為西漢丹陽郡,西晉宣城郡,唐宋宣州,元代寧國路以及明清寧國府所在地。安徽正式建省後,宣州在皖南的地位與皖北重鎮合肥並提,號稱「南宣北合」。
1987年8月15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宣城縣,設立宣州市。2000年6月25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宣城地區和縣級宣州市,設立地級宣城市;宣城市設立宣州區,以原縣級宣州市的行政區域為宣州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疊嶂中路。2000年12月,正式撤市設區。
解放初期,宣城縣設7個區和23個鄉(鎮)。1950年3月,將原7個區改劃16個區,設立257個村(街);1952年7月並村劃鄉,將257個村(街)劃並為190個鄉和11個鎮。1958年10月,實行鄉、社合一的管理體制,廢區改設14個人民公社;1965年8月增至49個人民公社和6個鎮;1969年初將全縣55個社鎮合並為34個社鎮。
1970年初又陸續恢復到49個社鎮;1971年1月,將西河、和平、紅楊、三元、新豐、趙橋、黃池、花橋等8個公社和西河鎮、灣址鎮劃歸蕪湖縣管轄。
1985年增設華陽鄉,轄37個鄉鎮。
1987年8月,撤銷宣城縣,設立宣州市,轄37個鄉鎮和5個街道辦事處。
1992年,撤銷黃渡、團山、南漁三個鄉,轄34個鄉鎮、5個街道辦事處,343個村民委員會,46個居民委會。
2000年,宣州區轄5個街道、16個鎮、18個鄉。總人口822707人,各鄉鎮人口: 西林街道 41076 澄江街道 30400 鰲峰街道 46451 濟川街道 26204 敬亭山街道 5888 向陽鎮 22717 古泉鎮 27391 寒亭鎮 21696 文昌鎮 18298 楊柳鎮 19718 古溪鎮 17304 新田鎮 19918 雙溪鎮 16039 洪林鎮 26845 沈村鎮 17884 新河鎮 16482 水陽鎮 23626 水東鎮 30566 孫埠鎮 36496 周王鎮 20619 狸橋鎮 15518 夏渡鄉 19634 金壩鄉 18284 高橋鄉 16756 華陽鄉 7333 嶧山鄉 18209 楊林鄉 18416 丁店鄉 20739 建國鄉 15210 棋盤鄉 14428 五星鄉 22000 朱橋鄉 25376 養賢鄉 21826 裘公鄉 20122 楊泗鄉 13369 雁翅鄉 26288 衛東鄉 15634 南湖鄉 16850 咎村鄉 11097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0年12月,撤市設區後,增設飛彩街道,全區轄16個鎮,18個鄉,6個街道辦事處,340個村民委員會,57個居民委員會。
2002年元月,實行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將34個鄉鎮,6個街道辦事處,撤並為19個鄉鎮,7個街道辦事處;340個村減少到182個。鄉鎮區劃調整後,全區鄉鎮平均人口1.8萬人調整為2.8萬人,平均面積由72平方千米增加到110.8平方千米。水陽鎮調整前涉及裘公、楊泗、雁翅、水陽三鄉一鎮,調整後,水陽鎮地域面積由39.55平方千米增至146平方千米。同屬於金寶圩的三鄉一鎮合並為水陽鎮。衛東、南湖、昝村三個鄉並入狸橋鎮。(其它鄉鎮調整情況資料尚未收集到)五星、朱橋、寒亭、文昌、周王、金壩、古泉、新田、水東等9個鄉鎮;鰲峰、西林、澄江、濟川、敬亭山、飛彩6個街道辦事處沒有進行撤並;9個沒有撤並的鄉鎮中,除水東外有8個鄉鎮總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下,7個辦事處總面積最多的西林辦事處只有28平方千米,最少的飛彩辦事處僅有7.92平方千米。
2002年轄7個街道、19個鄉鎮。
2004年,古溪鎮更名為溪口鎮。
自然環境
宣城市轄境在地質分區上位於揚子准地台地區。地層屬揚子地層區下揚子分區,各時代地層發育比較完整。受地質構造控制,地勢南高北低,地貌復雜多樣,大致可分為山地、丘陵、盆(谷)地、崗地、平原五大類型。南部山地、丘陵和盆谷交錯,海拔高程一般200—1000米以上;中部丘陵、崗沖起伏,高程一般15~100米;北部除一部分破碎的丘陵外,絕大部分為廣袤的平原和星羅棋布的河湖港漢,圩區一般高程為7—12米。南部和東南部山區屬天目山山脈,西南部山區屬黃山山脈,西部山區屬九華山山脈。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0多座,最高的清涼峰1787.4米(位於績溪縣與歙縣及浙江臨安縣交界處)。境內河流主要有青弋江和水陽江兩大水系,均屬長江流域;績溪縣有36%的流域面積屬長江流域,64%的流域面積屬錢塘江流域。天然湖泊有南漪湖及固城湖的一部分,總面積200多平方公里。 宣城市自然資源豐富。全市森林覆蓋率55%,林業總面積44萬多公頃,蓄積量1700多萬立方米。竹林面積9.3萬多公頃,其中廣德縣4萬公頃,毛竹蓄積量8000萬株,居全國第七位、全省第一位,有「竹海」之譽;寧國市元竹、筍用竹面積和產量均居全省首位,被評為「中國元竹之鄉」。林產品有板栗、蜜棗、山核桃等,產量在全省名列前茅。中葯材種類繁多,著名的有宣木瓜、郎吳芋(吳茱英)、寧前胡、寧貝母等。珍稀野生動物有30多種,其中列入國家一類保護的有揚子鱷、梅花鹿、金錢豹、雲豹、黑麂 白鸛、丹頂鶴、白頸長尾雉等。境內的揚子鱷保護區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還有績溪清涼峰和寧國板橋兩處省級自然保護區。清涼峰保護區內主要是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及其它珍稀動植物資源。其中國家級重點保護樹種30餘種、動物13種。板橋保護區保護對象為天然甜儲林群落及其它珍稀動植物資源。其中甜櫧林是安徽最北一處、我國東部最北一塊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群落,十分珍貴;金錢松、香果樹、杜仲等屬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境內礦產資源豐富,尤其是水泥用石灰石,儲量在160億噸以上,礦床規模大,礦石質量好,氧化鈣含量大於50%的佔95%以上。均宜露采。著名的「海螺」牌水泥原料就是取自寧國海螺山的石灰石。
經濟發展
國民經濟快速增長。初步核算,全年生產總值(GDP)235.6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4%,增幅較上年提高個2.1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0.08億元,增長6.3%;第二產業增加值101.98億元,增長14.9%;第三產業增加值83.60億元,增長8.0%。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8793元,比上年增加1240元,首次突破1000美元大關。三次產業比例為21.3∶43.3∶35.4。
市場物價持續上漲。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5.0%。其中,食品類價格上漲10.0%,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價格上漲0.6%,居住類價格上漲4.2%,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價格上漲9.6%。商品零售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3.5%。
民營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實現增加值122.31 億元,增長 10.0 %,占宣城市生產總值的51.9%。其中,第一產業 13.29億元,增長4.6 %;第二產業 62.29億元,增長12.9%;第三產業 46.73 億元,增長9.2 %。
企業景氣指數繼續看好。據全市83家企業景氣調查顯示,四季度企業景氣指數為 129.0 ,比三季度上漲14.2個百分點,其中工業景氣指數為135.8,比三季度上漲6.3個百分點。企業家信心指數為134.9 。
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存在薄弱環節,抗自然災害能力仍然不強;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的基礎還不夠穩固;煤電油運依然緊張,部分行業生產盈利能力減弱;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總體偏低,收入差距較大;就業再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增大等。
宣城市雪災直接損失超過1.5億
全市受災人口75.36萬人,因災傷病60人,農作物受災面積27922公頃,其中絕收93公頃;因災倒房513間,其中民房104戶220間,損壞房屋4969間;因災轉移安置人口7232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億5685萬元,其中農業損失9422萬元.
宣州區受災最重,受災人口35.98萬人,占人口的43%,直接經濟損失5786萬元.
大雪還會繼續,災情將/進一步發展聚焦宣城抗雪一線(組圖)
3、西安婦幼保健院三趙村那塊的詳細路線
三兆村坐落在杜陵塬下,舊稱三兆鎮,曾是藍田、商洛一帶通往長安的交通樞紐。三兆村按自然方位分為東西南北四門,下轄15個村民小組、1300多農戶、共5000餘人,是西安最大的行政村之一。全村總面積8200多畝,耕地7800餘畝,人均耕地1.5畝左右。
4、南京世界村天然保健品有限公司怎麼樣?
南京世界村天然保健品有限公司是1998-10-14在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法百人獨資),注冊地址位度於南京市高淳經濟開發區花山路29號。
南京世界村知天然保健品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201181358498021,企業法人薛誼,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南京世界村天然保健品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生物工程製品、功道能性保健品、食品製造、銷售。(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在江蘇省,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213136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100-1000萬 和 1000-5000萬 規模的企業專中,共581家。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優秀。
通過百度企業信用查看南京世界村天然保健品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屬資訊。
5、寫一篇關於鄉村醫生實紀生活經歷私揚社會正能量的文章
×××,1956年出生,×××人,初中文化,中共黨員,於1978年從事鄉村醫生工作,是一名在農村醫療防保戰線上工作了近30年的老鄉村醫生,現任××××市漢留鎮京漢社區衛生服務站站長。三十年如一日,××××走村串戶,默默奉獻,及時解除患者病痛,被當地群眾譽為健康的「保護神」,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先後4次被××××市衛生局評為「優秀鄉村醫生」,連續多年被××××市漢留鎮衛生院評為「年度鄉村醫生先進個人」,多次被該鎮黨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
一、情系鄉村,紮根基層,無私奉獻。
1978年底,由群眾一致推薦,應村黨支部的召喚,在××××水利局當通訊員網的他懷著對農村衛生事業的嚮往和熱愛,回到京漢村當了一名赤腳醫生,負責合作醫療(村衛生室)籌建工作。毫無醫學基礎的他,工作熱情雖高,但工作難度可想而知,他也曾經躊躇過、彷徨過,但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最終,他選擇了堅持,他說絕不能辜負群眾的信任和組織的期望。為了盡快掌握醫葯知識和技能,他一邊工作,一邊在鄉衛生院學習中醫傳統醫學並參加臨床實踐,他購買了大量的醫學書籍,利用晚上時間挑燈夜讀,拚命地汲取醫學知識。功夫不負有心人,1980年他順利通過市衛生主管部門考核,取得了「赤腳醫生證書」,1986年參加江蘇省鄉村醫生統一考試,取得「江蘇省鄉村保健醫生證書」。××××和許許多多紮根農村的赤腳醫生一樣,雖然「白手起家」,但是不斷自我挑戰,雖然條件艱苦,但是不斷克服困難,逐漸擔當起了「鄉村醫生」這一光榮而又艱巨的重任。
京漢村是××××市漢留鎮最大的行政村,村民分散,居住在32個自然村莊,全村村民近3000人,誰家的人有什麼病,誰家的媳婦什麼時候到預產期,誰家的孩子什麼時候該接種何種疫苗,他的心裡都有一本賬。近30年來,他的足跡遍及京漢村的每一個角落、每條巷道。村民朱留黨因患慢性膽囊炎、胃病多年,每次病情發作,都請××××出診,他從不厭煩,每次都及時趕到,為病人進行治療,一等就是幾個小時,有時候能等到深夜,直到病人病情穩定,他還要再囑咐幾句,才放心地回家。雖然是多次出診服務,但從未收過出診費和注射費。病人為了感謝他,給他送去了家禽和雞蛋,他也總是婉言謝絕。
近30年來,不論春夏秋冬,不論白天黑夜,村民們的病痛是××××最掛心的,他從不計較個人得失,默默地無私地奉獻著。哪家有人病了,一個電話過來,他立即上門診療,或者載著患者回衛生站救治,有時碰到疑難雜症自己無法救治,他會想方設法幫助病人轉到鎮醫院。臘月的一個夜晚,村民袁梅紅因劇烈腹痛,到衛生站急診,恰逢××××值班,病人剛到就出現了休克症狀,根據多年行醫經驗,他判斷可能是異位妊娠引起的內出血。時間就是生命,他當機立斷,立即安排病人轉鎮衛生院治療,他一邊聯系鎮衛生院做好准備工作,一邊聯系車輛,並陪護病人一同前往。經上級醫生診斷,病人因黃體破裂,出血量達ml,如不及時手術,極有可能有生命危險。經過2個多小時的緊急搶救,病人轉危為安,他懸著的一顆心安然放下,默默地離開衛生院,回到家已是凌晨2點多。在醫療工作中,××××同志始終把孤寡老人、特困家庭作為重點關注對象。京漢村孫吳組兩位五保老人,朱揚開患老慢支、肺心病,老伴張儉英患高血壓、腦梗塞,長年無人照顧,連基本生活也不能自理,××××就定期免費送醫送葯上門,長達5年之久,從無怨言;村民張素珍,多年前因結扎留下了後遺症,身體一直不好,「屋漏偏逢連陰雨」,家境本來就不好的她,82年丈夫又患胃癌不幸去世,留下了兩個未成年子女,她幾乎喪失了生活的信心,××××知道情況後,多次登門勸說、開導,並給孩子和她帶去了營養品,鼓勵她重新樹起生活的信心,並為她墊付了幾千元醫葯費。說起這樣的事情幹部群眾如數家珍,不勝枚舉。多年來,他累計為當地群眾減免醫療費用數萬元。同時他還堅持對軍烈屬重點關照,每逢他們有了病痛,都主動上門,送醫送葯。他說,人都有個病痛,軍屬家庭孩子不在身邊,我做好他們的保健醫生是應該的。
二、立足本職,愛崗敬業,任勞任怨。
除了診治農村多發病、常見病,××××還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做好預防保健工作,積極應對各類突發事件,並取得了顯著成效。前些年,由於農村居民的文化水平相對落後,預防意識淡薄,導致計劃免疫工作在農村開展難度較大,但××××知難而進,逐門逐戶核實做好登記和宣傳教育,改變家長們的淡薄觀念,使他們能及時帶孩子參加計劃免疫接種,得到了廣大村民 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對於困難戶,他總是慷慨解囊。有一次,他走訪蔣慶同家庭,動員孩子接種疫苗卻被家長一口回絕,「又來要錢,沒錢」,甚至要把××××攆出家門,並且說我孩子好好的,為什麼還要打什麼預防針?經過××××苦口婆心,耐心解釋預防接種的益處,「再窮也不能耽誤了孩子」,××××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並毫不猶豫地從自己口袋掏出了錢為其墊付,孩子家長感激不已,最終接受了預防接種。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該村計劃免疫工作有了明顯的提高,各種疫苗接種率都達到了100%。在計劃免疫工作中,××××還不斷開拓,不斷創新,率先在社區衛生服務站建立了新生兒預防接種登記,兒童出生登記,流動兒童管理登記本,使計劃免疫工作有了新的起色。
,就在他日夜為百姓求醫問葯解除病痛時,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又把他推到了「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和生命安全,眾志成城抗擊非典」的第一線,在防治「非典」工作中,他負責疫情排查和宣教工作,為了能夠在第一時間掌握外出返鄉人員情況,他走村入戶,跟群眾溝通了解,宣傳非典防治知識,在防治非典的數十個日日夜夜,他沒睡過一次安穩覺,不知疲倦地奮斗在一線,××××消瘦了,累病了,人黑了,但他無怨無悔。他經常與當地群眾談心,積極配合有關職能部門動員村民進行改水改廁,現在京漢村自來水和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5%以上。近幾年,他每年都能篩查上報疑似結核病人2至3例,全程督導結核病人1—2例。在督導病人的過程中,真正做到了「送葯到手,看服到口,服後再走」的要求。他盡自己所能,為公共衛生事業傾注了大量心血。
三、勤奮好學,精益求精,德藝雙馨。
他在堅持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刻苦鑽研,精益求精,多年來參加培訓學習達30多次,並利用業余時間認真學習基層醫生的各類醫學書籍,並記了大量筆記,遇到難題更是從不放過。他堅持向鎮衛生院資深醫師、大醫院專家虛心請教,在業務上力求精益求精。1992年他還參加了××××市衛生局舉辦的中醫知識培訓班,並以優異的成績取得中醫結業證書。通過自學和理論聯系實踐,他的醫療技術水平提高得很快,使一些常見病和多發病的處理得心應手,一般的疾病不用去大醫院,在他這里都能得到解決,業務水平和診療能力得到了群眾的認可和滿意,成為了當地群眾信得過的好醫生。
德藝雙馨是××××的一貫品德。××××常說:做人要講人品,行醫要重醫德。因此他從不為金錢所動,為錢喪德,從醫30年來,他從不做違規違紀之事,從不接受吃請,不拿病人「紅包」,進葯也嚴格把關,幾十年來從未因用葯而發生醫療事故。他還積極參與獻血等公益活動,幾年來,先後無償獻血6次,僅一年就獻血2次,可以說,他將自己的一生毫無保留地獻給了他所鍾愛的事業。
四、思想解放,開拓創新,與時俱進。
近年來,按照中央、省、市、縣的有關政策要求,××××市加強了對村級醫療衛生機構的規范管理和社區衛生服務功能的拓展,面對新的形勢,××××思想活躍,有創新精神,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醫療需求和讓更多的人民群眾得到更好的醫療衛生服務為目標,積極投身於衛生改革中,獻計獻策,配合上級主管部門,實行鄉村衛生服務管理一體化工作。他率先主動出資5000元給衛生院,幫助衛生站建設,他的所為,一時讓人難以理解,甚至遭到了少數人的反對,認為這是衛生院的事,一體化後還會影響個人利益,而他不但不為所動,反而耐心說服其他鄉村醫生,「鄉村一體化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於人民群眾,是為了把我們農村衛生事業做優做強,不但群眾受益,我們的事業也會越來越有發展啊!」。在他的影響下,其他鄉村醫生也積極籌資,有力地推動了鄉村衛生服務管理一體化工作的開展。目前,漢留鎮的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為促進鄉村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邁出了一大步。
××××是千千萬萬鄉村醫生的縮影,在這個平凡的崗位上,他默默奉獻、任勞任怨、辛勤耕耘、艱苦創業。雖然他沒有豪言壯語,沒有驚天動地的業績,但是,正是他幾十年來紮根基層,心繫群眾疾苦,關心群眾安危,才鞏固了農村醫療衛生網路的網底,保障了一方百姓的健康安全
6、穗豐村的村情概述
廣州市白雲區太和鎮穗豐村委會座落於廣州市北郊風景秀麗的帽峰山南麓,全村面積20.9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約6500人,分布在50多條自然村31個經濟合作社,外來流動人口約3000人。
穗豐村委會距離市區25公里,離太和鎮10公里,只有一條過境公路(X228),地緣優勢較弱。地處丘陵山崗地帶,穗豐村委會利用本地的特點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引入天源長壽村水廠、天河技術師范學院等企業,增加了村級集體經濟收入。
全村農村經濟總收入6111萬元,人均純收入7553人。全年投入公益事業491萬元,其中280多萬元用於改水;100萬元用於修建小學、治安亭等;70萬元用於修建村級公園;11萬元用於扶貧助困。
白雲區太和鎮穗豐村2014年黨(總)支部班子成員情況及分工 序號 姓名 職務 性別 分工 1溫新來黨委書記男主管黨委全面工作、村項目開發2溫漢洪村主任、黨委副書記男主管村務全面工作、經濟開發3楊瑞仁村副主任、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男主管農林水、畜牧,兼管治保、國土規劃、紀檢教育線和財務線,高墳片長4溫仕華黨委副書記男主管道路、公共建設、環保管理工作,兼管出租屋、外來人口管理5鄧雪英黨委委員女主管財務、組織、文書6溫玉新黨委委員、村委委員女主管計生、婦幼保健、調解7溫志朋黨委委員男主管民政、殘聯8溫新強村委員男主管環境衛生、社保、醫保、勞動服務,高浪片長9溫建文村委員男主管治保、調解、出租屋、外來人口管理,嚇逕片長10溫瑞稻黨委委員男主管教育、徵兵、青年團、宣傳、檔案管理、信訪、紀檢、監察11鄭仲文副主任男主管企業管理、安全生產、經濟、打假,兼管經濟線、環衛社保線、計生線和公共建設線,簡庄片長12溫秋林村委委員男主管國土、規劃,石船片長白雲區太和鎮穗豐村2014年村委會(聯社常務理事會)組成及分工 序號 姓名 職務 性別 分工 1溫漢洪主任男主管村務全面工作、經濟開發2楊瑞仁副主任男主管農林水、畜牧,兼管治保、國土規劃、紀檢教育線和財務線3鄭仲文副主任男主管道路、公共建設、環保管理工作、兼出租屋、外來人口管理4溫玉新委員女計生、婦幼保健、調解5溫建文委員男國土、規劃、6溫新強委員男治保、調解、出租屋、外來人口管理7溫秋林委員男環境衛生、社保、醫保、勞動服務
7、楚雄州姚安縣有多少個自然村
1,河北省,邯鄲市,武安市長壽村,的
長壽的村,武安市西北56公里摩天嶺以來,由於腳下的艾蒿村自村,村民少病必須癌世代長壽,壽命超過85歲,所以被稱為「長壽村」。
村沿深褐色石板路,旁邊的村莊懸崖的邊緣,清冽甘甜純凈的岩石被合並到小溪汩汩流淌的泉水噴薄的泉水,因為含有豐富的礦物質,中草葯成分,村民們常年飲用,少病長壽,因此被稱為「長壽泉茶幾噴泉,遊客應在同一時間坐在享受幽靜的峽谷林美京花杯裝滿泉水從石凳上。的山村姑娘在手中的熱情,排水,清涼的味道,回味綿甜的天然綠洲。在灌兩瓶飲用水,與其他服務山區。
,摩天嶺峰海拔1747.5米。幾座山峰,峽谷深幽,山地資源豐富,中國松,樟子松,漆樹,板栗樹等幾十種珍貴樹木都覆蓋著原始的森林的雲,千畝野生連翹茶林,黨參,丹參黃芪,柴胡,何首烏通過山茂密的植被,氣候濕潤,雨水充足,和各種葯材200種中國草葯。根過濾到地面,形成的股份乾裂噴泉。葉連翹清肺消炎的作用,村民們採摘自製的蒸茶,沖泡的泉水,常年飲用,保健作用,被稱為「長壽茶」。
2,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鴉鵲鎮長壽村
長壽村位於西南,華東枝江市安福縣鴉鵲鎮和平村高接壤,南部邊境和龍村,西牧羊人村相鄰的北五龍村相交,地形是一個土堆沖香港,田園,林地,錯落有致,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土地肥沃,雖然美皇崗口岸路沿線的村莊,但交通不是非常方便,是一個偏僻的小山村。
新中國成立前,長壽是之前鄉第八保管的。 1952年9月,長壽村,新中國的成立,早期的長壽鄉,長壽村撤村改1954年3月成立了一些單位的互助小組。長壽鄉並入一個新的領域鄉,1956年10月成為高9個社會和十個社區(側沖了9個社區,長壽的十個社區),兩個高級合作社。 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方形紅色旅由6個生產隊建立了長壽。 1961年4月,1959年3月9中隊的長壽管理區,10個中隊,逐漸的名字的地方,一個正方形的紅色,兩個旅長壽的數量。 「政治社會分為」換屆選舉於1984年9月,該旅CMC更名為村民委員會。 2003年3月村和調整,長壽長壽村和方紅合並,由4個村民小組,13個自然組。村委會駐地在董家新的家庭,從13公里外的鎮政府,村規劃面積?12.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249英畝,551名村民,1887年。 2005年,糧食總產量為2049萬噸,總產油312噸,生豬出欄5820,總產1360噸柑橘,經濟總收入2019萬元。總體思路?村「兩委」領導的研究小組的村民建立糧食高產農場,躺在平原,積分榜上,乾旱,打造精品果園傾斜,勞工輸血增加經濟收入,引進外資,尋求環境的變化「,一步一個腳印,帶領村民向前推進,小康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村民們打下了基礎。
3,楚雄,雲南瑤族」一個建築川鎮長壽村
個行政村的姚安縣棟川鎮,位於川鎮從建設所在地的鎮政府1.5公里的城市道路瀝青,交通便利,全長1.5公里的北面縣城東徐廣壩,南,北大街,西官大屯山村,北地角。轄25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1511,鄉村人口6057人,其中農業人口5982人,勞動力3709 ,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343。
村土地面積?7.63平方公里,海拔1870米,年平均氣溫15.9°C,年平均降水量的646.12毫米,適合種植食品,煙草和其他作物,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5.27億元2498元元,農民人均純收入,農民收入主要以食品烤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