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漢朝姬處於後宮中妃嬪的哪個地位
西漢初立,因秦之稱號:皇帝之妻稱皇後,妾皆稱夫人。並立八品(該八品也是沿襲秦時之制):皇後、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漢武帝時增加婕妤、經娥(經為女字旁,打不出來,下同)、容華、充依,各有爵位。漢元帝時又創昭儀,僅次於皇後;時後宮已達三千人,除皇後外,以下定製十四等:
1)昭儀,視丞相,爵比諸侯王;
2)婕妤,視上卿,爵比列侯(第二十等爵);
3)經娥,視中二千石,爵比關內侯(第十九等爵);
4)容華:視真二千石,爵比大上造(第十六等爵);
5)美人,視二千石,爵比少上造(第十五等爵);
6)八子,視千石,爵比中更(第十三等爵);
7)充依,視千石,爵比左更(第十二等爵);
8)七子,視八百石,爵比右庶長(第十一等爵);
9)良人,視八百石,爵比左庶長(第十等爵);
10)長使,視六百石,爵比五大夫(第九等爵);
11)少使,視四百石,爵比公乘(第八等爵);
12)五官,視三百石;
13)順常,視二百石;
14)無涓、共和、娛靈、保林、良使、夜者,均視百石。
十四等之外,還有上家人子、中家人子,皆視斗食。除此以外,史籍中還曾出現過諸姬、長御、材人、待詔掖庭、中宮史、學事史等名目。
太子妻稱妃,妾有良娣、孺人,妻妾共三級;皇孫妻稱夫人,妾無位號,皆稱家人子。
王莽時托古改制:和嬪、美御、和人三人,位視公,(註:即三夫人);嬪人九,視卿,(註:應是九嬪);美人二十七,視大夫,(註:相當二十七世婦);御人八十一,視元士,(註:八十一御妻也)。凡百二十人(不含後),與古制同。
東漢光武中興後,提倡儉朴,六宮稱號只剩下皇後、貴人,貴人金印紫綬,俸祿不過數十斛;又置美人、宮人、采女三等,無爵秩,只在歲時賞賜充給。皇子封王,妾數原無限制,此時也定製,正妻稱妃,妾不得超過四十人
2、姬妃自製阿膠糕是哪裡生產的?那裡能買到?吃過幾塊,就是不知道怎麼聯系,購買!
阿膠,產自東阿,所以叫阿膠。而阿膠糕當然也是買產地東阿的,無論口感和配方都比較專業。我是東阿的,希望被採納,謝謝。
3、桃花姬最大的功效是什麼?
桃花姬最大的功效是美容養顏。
桃花姬阿膠糕有滋陰養血、潤燥、美容養顏、增強免疫力的功效,已經成為都市白領養顏滋補的首選佳品。
桃花姬阿膠糕由上等東阿阿膠、黑芝麻、紹酒、核桃仁、冰糖等配製而成,富含蛋白質和多種氨基酸、微量元素,營養豐富,方便可口。通過加入核桃、黑芝麻等原料,核桃的香脆和芝麻的濃香滲入琥珀色的阿膠中,入口帶有淡淡清香。主要用於滋陰養血、潤燥、美容養顏、增強免疫力。
(3)姬妃保健擴展資料:
桃花姬的配方源自元曲《秋夜梧桐雨之錦上花》,所提到的阿膠、芝麻、核桃仁配方便是楊貴妃養顏滋補的主要配料。其中的阿膠,滋陰養血、潤燥、美容養顏、增強免疫力。
黑芝麻、核桃仁,營養豐富,滋養肝腎,養血潤燥,明目,通便,養顏,健腦益智。阿膠與核桃仁、黑芝麻三者相互協同,相得益彰,在補血養血、美容養顏的同時,通過潤五臟,強筋骨,益氣力,對人體有整體調理之功。
桃花姬是一種休閑的美食,對於這種休閑的美食來講,許多人都喜歡吃,尤其是女孩子或者是女性朋友們都會吃。
值得一說的是孕婦其實是不適合吃這種補品的,因為孕婦本身就處在其他的食補的狀態中,如果再吃這種的,可能會導致孕婦有流血出血的情況。除非你在生完孩子三個月後,如果無出血的情況下,可以適量吃一些。
嬰幼兒可以吃,但是不建議多吃,這種食物可以健腦,對小兒的腦部智力發育有一定的好處,但是記得,食用的時候,必須先從小劑量開始,然後逐步加多食量,不建議剛開始的時候,就讓孩子大量吃。
4、桃花姬適合什麼人吃
1、體內濕邪重的人。
體內濕邪重的人可表現為口乾口苦口黏、乏力、頭暈或者頭迷糊、肚子脹、大便不好,重要的是舌苔厚膩,或者白或者黃,此類人不適合。
2、愛上火的人。
比如心火、肝火、肺火,甚至陰虛有火的人,如果食用桃花姬,還會出現虛不受補的情況呢,火會越來越大。
3、有傷口的人不能吃。
桃花姬是活血的,所以如果有傷口就不能馬上吃,等傷口結疤了再吃,不然傷口結不起來。
4、體內有淤血的人。
膚色晦黯,色素沉著,容易出現瘀斑,口唇黯淡,舌黯或有瘀點,舌下絡脈紫黯或增粗,脈澀。女性常常月經不好,一般是拖後、有血塊、肚子疼、顏色黑,在身上帶的輸短等等。
5、脾虛者即消化功能低下的人。
主要表現是食少,大便溏爛或先干後溏,倦怠乏力、面色萎黃等。
(4)姬妃保健擴展資料:
桃花姬適合大多數人,男女老幼都可以吃,只有一小部分人不適合吃。補氣血最好,滋陰潤燥,增強免疫力。
參考資料:網路-阿膠糕
5、大石橋和諧廣場北有個姬妃紋身店,誰有告訴一下
大石橋和諧廣場北有個姬妃紋身店,誰有告訴我?你可以到大石橋和諧廣場附近去咨詢一下,看那裡的紋身哪個店,紋身的更好
6、姬妃自製阿膠糕有團隊嗎?怎樣加入呢?
您好。。阿膠糕,是由阿膠,核桃仁,黑芝麻,黃酒,冰糖一起熬制的即食食品。屬於家庭必備的保健食品。長期服用補氣養血,營養美容,增強免疫力。但市場上有很多質量不好的,要買產地東阿縣的才行。希望被採納。可加WX
7、姬妃下凡一錘四?
下凡一錘四,嗯,是個電影來的嗎?你可以看一下那個電影怎麼樣?
8、姬是自稱么 還是一個官位 在妃下面么
基本字義
1. 古代對婦女的美稱。
2. 中國漢代宮中的女官。
3. 舊時稱妾:~人。~妾。~侍。
4. 舊時稱以歌舞為業的女子:歌~。
5. 姓。
不曉得你問的是什麼情況 在日本姬還有公主的意思 就如人魚姬 就是人魚公主
9、姬妃自製阿膠糕有哪些明星在食用?效果怎麼樣?
我周圍吃這個的倒不少,都說效果還不錯,明星是不是范冰冰也吃啊。
10、古代姬與妃有何區別?
姬:
周人以為後稷(黃帝之後)是他們的祖先,這個後稷就姓姬,可以用姬來代指周。比如:姬國(姬姓之國。指周王朝);姬化(周文王姬昌的德化);姬公(周公姬旦;周文王姬昌);姬文(周文王)。姬在當時是貴姓,用姬(和「姜」,春秋時齊國的貴姓)來代指貴族女子,到漢朝的時候姬已經可以用來泛指皇帝的妾了。
妃:
古代嬪妃等級
在周王朝,國王可以合法地擁有一百零一個妻子——一個大老婆和一百個小老婆。她們的編制是這樣的焉:超級:「王後」,一人。地位跟國王相等。第一級:「夫人」,三人。啥事也不幹,只陪伴國王(坐論禮婦)。第二級:「嬪」,九人。負責處理皇宮事務(掌教四德)。第三級:「世婦」,二十七人。主持祭典和招待入官朝覲的貴婦。第四級。「女御」,八十一人。專門供國王慶上娛樂。
到了公元前三世紀秦王朝,花樣翻新,曰:
超級:「皇後」第一級:「夫人」第二級:「美人」第三級:「良人」第四級:「八子」第五級。「七子」第六級;「長使」第七級:「少使」史書上沒有記載她們的職務是什麼.
到了公元前二世紀七○年代,西漢王朝第七任皇帝劉徹先生,對女人的興趣遠超過他的那些祖宗,再度進行改組。於是,大批美麗的詞藻洋溢紙上,他把皇宮里排山倒海的美女,分為十級——
超級:「皇後」,讓比皇帝,爵比皇帝。第一級:「婕妤」,位比宰相,爵比親王。第二級:「涇(女旁)娥」,位比上卿,爵比列侯。第三級:「容花」,位比中二千石(副宰相),爵比關中侯。第四級:「充衣」,位比真二千石(部長),爵比大上造(文官最高級,一品)。第五級:「美人」,位比二千石(洲長),爵比少上造(文官第二級,二品)。第六級:「良人」,位比千石(州長級),爵比中更(文官第三級,三品).第七級:「八子」,位比干石(州長級),爵出左更(文官第四級,四品)。第八級:「七子」,位比八百石(副州長),爵比右庶長(文官第五級,五品)。第九級:「長使」,位比八百石(副州長級),爵比左庶長(文官第六級,六品)。第十級:「少使」,位比六百石(縣長),爵比五大夫(文官第七級,七品)。
上述的十級編制,維持了七十年,到了公元前五世紀五○年代,第十一任皇帝劉奭先生在位,劉奭先生最大的樂趣是玩女人,他覺得十級編制,還不夠顯示他的愛色如命。於是乃擴大為十五級,」而在最末兩級之內,再分為若乾等——
超級:「皇後」,跟老祖宗時代一樣,位比皇帝,爵比皇帝,第一級:「昭儀」,位比宰相,爵比親王。(新設的最高位號頭銜,原「夫人」取消。)第二級;「婕妤」,位比上卿,爵比列候。(原是第一級,在新編制中,降為第二級。)第三級:「涇(女旁)娥」,位比中二千石,爵比關內侯。(原是第二級,在新編制中,降為第三級。)」第四級:「容花」,位比真二千石,爵比大上造。(原是第三級,新編制中,降為第四級。)第五級:「充農」,位比二千萬,爵比少上造。(原是第四級,在新編制中,降為第五級。)第六級:「美人」,位比千石,勢比中更。(原是第五級,在新編制中,降為第六級。)第七級:「良人」,位比千萬,爵出左更。(原是第六級,在新編制中,降為第七級。)第八級:「八子」,位比八百石,爵比右庶長。(原是第七級,在新編制中,降為第八級。)第九級:「七子」,位比八百石,爵比左庶長。(原是第八級,在新編制中,降為第九級。)第十級:「長使」,位比六百石,爵比五大夫。(原是第九級,在新編制中降為第十級。)第十一級:「少使」,位比四百石,爵比公乘。(原是第十級,在新編制中,降為第十一級。「公乘」,文官制度最末一級。)第十二級:「五官」,位比三百石。(十二級以下,是劉奭先生新發明的,但只算雇員階層,已沒有爵位可比。好像少尉以下,便不能算軍官,只能算士官矣。「五官」,雇員階層最高一級,年薪只三百石,微不足道。)。第十三級;「顧常」,。位比二百石。(雇員階層第二級,更微不足道。)第十四級:這一級的名堂可多啦,級內再分六等,曰:「舞涓」、「共和」、「娛靈」、「保林」、「良娣」、「夜香」。位比百石。第十五級:這一級也有兩等,曰:「上家人子」、「中家人子」,位比斗食。(這是小老婆群最低一級,只不過比普通宮女稍有不同。像《紅樓夢》里的平兒小姐,說她是丫頭吧,她卻有小老婆名份,有丫頭服侍她,還可管丫頭。說她是正式小老婆吧,她卻是個丫頭,跟丫頭拿一樣的錢。蓋「見官矮一段,見民高半截」者也。)
隋王朝第二任皇帝楊廣時,他的小老婆群共分二十級:第一級貴妃,第二級淑妃,第三級德妃,位比親王。第四級順儀,第五級順容,第六級順華,第七級修儀,第八級修容,第九級修華,第十級充儀,第十一級充容,第十二級充華,位比宰相。第十三級婕妤,位比部長。第十四級美人,第十五級才人,位比省長。第十六級寶林,第十七級御女,位比廳長。第十八級采女,第十九級承衣,第二十級刀人,位比縣長。
唐王朝宮廷小老婆群的編制,更加偉大,另有不同,初期:第一級惠妃,第二級淑妃,第三級德妃,第四級賢妃,位比親王。第五級昭儀,第六級昭容,第七級昭媛,第八級修儀,第九級修容,第十級修媛,第十一級充儀,第十二級充容,第十三級充媛,位比宰相。第十四級婕妤,位比部長。第十五級美人,位比省長。第十六級才人,位比廳長。第十七級寶林,位比郡長(太守、知府),第十九級采女,位比縣長。
唐明皇」李隆基時,又一好色的!!!
第一級貴妃,位比親王,第二級惠妃,第三級麗妃,第四級華妃,位比宰相,第五級芳儀,第六級芬儀,第七級微儀,第八級昭儀,第九級修儀,第十級充儀,位比部長,第十一級美人,位比省長,第十二級才人,位比廳長,第十二級尚宮,第十三級尚儀,第十四級尚服,位比郡長(太守、知府)。
還有明清的,我再找找吧!五代十國的和元的,看情況了,不一定能找到!!!看到這些明白我為何要強調朝代了,換個時代,貴妃都不值錢了.
大致地說,夏殷以前,中國後妃制度比較簡略,文字記述也很模糊,大率將天子的配偶統稱為妃。如皇帝有四妃;帝嚳有四妃。正嫡叫元妃,其他的稱為次妃。
周代天子開始立後,正嫡便叫王後。 《周禮》規定:天子立一後,三夫人(正一品),九嬪(正二品),二十七世婦(正三品至五品),八十一御妻(正六品至八品)。共121人 五者相參,以定尊卑。與外朝六宮、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相對應。六宮即前一宮,後五宮。後五宮指後一宮;三夫人一宮;九嬪一宮;二十七世婦一宮;八十一御妻一宮。後正位宮闈,體同天王;夫人坐論婦禮;九嬪掌教四德;世婦主知喪祭賓客;女御序王燕寢。
秦王贏政兼並六國,統一天下,自稱為皇帝,其正嫡便叫皇後。
漢帝國後妃制度繼承秦制,並明確規定皇帝的祖母稱太皇太後,母親稱皇太後,中國後妃制度的母後稱號就此確定,歷代相沿。
嬪御制度漢代時確立,漢代後宮制歷漢初四帝,以後漢武帝、漢元帝的訂立、增益。嬪御名號分為十四等:昭儀、婕妤、 娥、容華、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長使、少使、五官、順常、無涓,無涓這一等還包括共和、娛靈、保材、良使、夜者。
西漢初年帝王的正配叫皇後,其餘嬪御名號有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
武帝時又加婕妤、 娥、容華、充依。
元帝時加昭儀,又有五官、順常、無涓、共和、娛靈、保林、良使等。
東漢的後宮人數沒有什麼減少,但鑒於西漢外戚權重,改革後宮,嬪御名號只設四等。東漢光武帝並省前制,皇後之外,只立貴人、美人、彩女。後又加宮人、凡嬪妃四等。(後宮只立皇後、貴人。貴人金印紫綬依舊,但奉祿不過是數十斛粟。又設美人、宮人、采女三等,但卻沒有爵秩,只是賞賜充給而已。)
曹魏時出於文學的浪漫和對雅號的喜好,嬪妃分成12等:貴嬪、夫人、淑妃、淑媛、昭儀、昭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美人、良人。
魏太祖建國,皇後之下分後妃五等:夫人、昭儀、婕妤、容華、美人。 文帝增五等:貴嬪、淑媛、修容、順成、良人。 明帝增淑妃、昭華、修儀三等。除順成。 太和時,明帝詔復夫人之制,位在淑妃之上,夫人以下爵凡12等;貴嬪,夫人位次皇後,爵無所視;淑妃位同相國,爵比諸侯王;淑媛位同御史大夫,爵比縣令;昭儀比縣侯;昭華比鄉侯;修容比亭侯;修儀比關內侯;婕妤視中二千石;容華視真二千石;美人視比二千石;良人視千石。
晉設三夫人:貴嬪、夫人、貴人;九嬪:淑妃、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充華。另有美人、才人、中才人。
北朝承魏晉制度,略有增損。「道武追尊祖妣,皆從帝謚為皇後。始立中宮。余皆或稱夫人,多少無限,然皆有品次。太武稍增左右昭儀及貴人、淑房等。後庭漸多矣。又魏故事,將立皇後,必令乎鑄金人,以成者為吉,又則不得古也。」
北魏孝文帝改定內宮: 左右昭儀視大司馬,三夫人視三公,三嬪視三卿,六嬪視六卿,世婦視中大夫,御女視元士。後來又置女職,以典內事: 內司視尚書令、仆;作司、太監、女侍中三宮視二品;監、女尚書、美人、女史、女賢人、女書史、書女、小書女五宮視三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宮人視四品;表衣、女酒、女饗、女食、奚官女奴視五品。
南朝宋在晉制上有增有刪,至宋明帝時規定:以貴嬪、貴妃、貴姬為三夫人;以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華、修儀、修容為九嬪;以婕妤、容華、充華、承微、列榮為五職;另設散役包括美人、才人、良人。
南朝齊高帝建元元年,有司奏置貴嬪、夫人、貴人為三夫人;修華、修儀、修容、淑妃、淑媛、淑儀、婕妤、容華、充華為九嬪;美人、中才人、才人為散職。三年,太子宮置內職,良綈比開國侯;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駙馬都尉。
南朝梁、陳以貴妃、貴嬪、貴姬為三夫人;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華、修儀、修容為九嬪;婕妤、容華、充華、承微、列榮為五職;美人、才人、良人為三職。
北周宣帝自稱為天元皇帝,皇太後便被尊為天元皇太後,又設正陽宮皇後、天皇太後、天皇後、天右皇後、天左皇後,後宮制度至此全亂了。 二年二月,改制詔為天制,敕為天敕。頌令:
尊天元皇後為天無皇太後,天皇太後李氏為天元聖皇太後,天元皇後楊氏為天元大皇後,天皇後朱氏為天大皇後,天右皇後元氏為天右大皇後,天左皇後陳氏為天左大皇後,正陽宮皇後稱皇後。
隋文帝楊堅得天下後,鑒於前朝的積弊,一一加以革新。後宮中也一改舊制,只設皇後正位宮闈。開皇二年,吩咐依照《周禮》著內官程式,省減後宮人數,規定嬪3人,掌教四德,視正三品;世婦9人,負責賓客祭祀,視正五品;女御38人,主管女工絲台,視正七品。
隋煬帝時,後妃、嬪沒有專職,「唯端容麗飾,陪從燕遊而已。」煬帝醉心此事,自製嘉名,以貴妃、淑妃、德妃為三夫人,呂第一;順儀、順容、順華、修儀、修容、修華、充儀、充容、充華為九嬪,品第二;婕妤12人,品第三。美人、才人15人,品第四。為二十七世婦;寶林24人,品第五。御女24人,品第六。采女37人,品第七。為御妻。總計120人。另有承衣刀人等,「皆趨侍左右,並無員數,視六品以下。」
唐代皇後以下,設四夫人:貴妃、淑妃、德妃、賢妃;九嬪: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二十六世婦:婕妤、美人、才人各9人;八十一御妻:寶林、御女、采女各26人。
唐開元時期,以皇後以下設四夫人不合舊制,「乃置惠、麗、華三妃,六儀,四美人,七才人,而尚宮、尚儀、尚服各二。」
兩宋嬪御的名號沒有準則,比較紛紜雜亂。大致地說,初入宮時,女子的名號有:侍御、紅霞帔。再進一步,封君,封夫人。南宋改君為夫人。君和夫人在人數和郡名上沒有一定。夫人以後,再進便是才人、美人、婕妤,然後進為昭儀、昭容、修媛、修儀、修容、充媛、婉容、婉儀、順容、貴儀等。再進為妃一級:貴妃、賢妃、德妃、淑妃、宸妃。宋後宮的顯著特色是無定位,由初級開始,隨寵遇增長,不斷晉級。
遼代皇後之下,有元妃、德妃、文妃、惠妃,各妃這間沒有什麼等級差別。元代除了皇後和各妃這兩個稱謂,後宮中再沒有別的名號。金代則復雜和完善一些。
金是女真人建立的王朝。金代明確規定,選後不取自庶族。金創國之初,後宮嬪妃沒有名號。到金熙宗時,始有貴妃、賢妃、德妃之稱。海陵王執政時,後宮寢多,寵妃有十二位:元妃、姝妃、惠妃、貴妃、賢妃、宸妃、麗妃、淑妃、德妃、昭妃、溫妃、柔妃。金世宗天定年間,後宮簡少。金章宗明昌時期,後宮規制大備。
金代後宮仿照漢制立了一套嬪御制度,明文確定: 皇後下設貴妃、賢妃、德妃三妃,正一品,同漢三夫人; 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正二品,同漢九嬪; 婕妤9人,正三品;美人9人,正四品;才人9人,正五品;同漢二十七世婦; 寶林27人,正六品;御女27人,正七品;采女27人,正八品,同漢八十一御妻。 另有尚宮、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尚功都不得是後宮內官。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朝代,元後宮除了正皇後以外,不無所謂的第二皇後、第三皇後,只要皇上高興,設多少皇後都行。
明代的後宮宮女很多。宮女被皇帝御幸以後,便獲得妃的名號,進入了皇帝嬪妃的行列。但明代後宮除了皇後的稱謂,只有妃這一級,沒有嬪。妃有貴妃、淑妃、寧妃、賢妃、恭妃、宸妃、康妃、庄妃、裕妃,貴妃在妃這一級中地位最高。
清代宮廷的後妃制度是在清入關以後坐鎮北京的第二位皇帝康熙皇帝玄燁確定的: 尊皇帝的祖母為太皇太後;母親為皇太後;太皇太後、皇太後住慈寧宮,太妃、太嬪隨住; 皇後坐鎮中宮,主持後宮事務; 皇後下設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妃四人、嬪六人,分住東西六宮; 嬪以下設貴人、常在、答應,無定數,隨皇貴妃分住東西六宮。 清後宮制度規定,皇帝大婚之前,選八位比皇帝大的宮女,供皇帝進御,即獻身皇帝。八位宮女都有名分,授以宮中四個女官的職銜:司賬、司寢、司儀、司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