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預防保健科與治未病中心是一回事嗎?
治未病是指採取預防或治療手段,防止疾病發生、發展的方法,是中醫百治則學說的基本法則度,是中醫葯學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醫預防保健的重要問理論基礎和准則。簡單來說, 治未病,就是採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產生和發展的治療原則,包括未病先防。
預防保健科的中心答內容就是要做未病先預防的工作版,這與未病中心應該是一個概念,只不過預防保健多用權於西醫稱謂,而未病中心應該是中醫的養生保健機構吧。
2、預防醫學中健康的概念
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WHO)1948年在其憲章中健康的定義是:「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或不虛弱,還要有身體的、精神的和社會適應能力的良好狀態。」l978年9月,國際初級衛生保健大會所發表的《阿拉木圖宣言》中重申:「健康不僅是疾病與體弱的匿跡,而且是身心健康、社會幸福的完美狀態。」1990年WHO在有關文件中論述健康時,提出健康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道德健康」四個方面。
3、行為保健的概念是什麼
所謂行為保健,指利用行為醫學的原理和技術,來提高人們對各種社會、心理、行為致病因素的抵抗力,提高生活質量和艱苦水平的一系列活動。比如通過恰當的行為經驗培養和人格訓練,提高對緊張刺激的應對能力和社會生活適應力。應該注意的是,行為保健與行為保健服務在概念上是有差異的。行為保健是指行為保健服務的理論和技術部分,即在知識和技術上應如何進行行為保健,而行為保健服務則指行為保健活動在現實社會中組織實施的方式,即相當於管理學的概念。當然,作為行為保健的知識和技術,必須貫徹到實際工作中去。
行為保健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紀初。在這一點上,人類是克利福的名稱。 Beers的美國人因患病住進了精神病院。病癒出院後寫了一本書《找到了自身的心靈》。該書揭露了他在住院醫治期間遭到的種種痛苦和不幸,以及多種非人的待遇。該書的公開發表引起社會巨大震動,公眾紛紛起來要求改變這種不合理的現象。自此以後,心理、行為保健問題引起學術界和行政界的廣泛重視。
行為保健涉及面較廣。一個人從生後的整個生命過程中,每時每刻都有大量的行為保健問題需要處理。例如,在胎兒期如果母親不注意自己的行為心理,就會影響胎兒發育和正常分娩。兒童期行為保健更為重要,這是在活動中發展的過渡時期,在這一時期形成的重要時期。 此期的行為體驗將決定人一生行為特徵的基調。兒童應接觸什麼,不接觸什麼,接觸多少,什麼年齡時接觸,這其中存在著無限多的學問。在此期間,父母子女間的關系、師生關系、社會交往等也十分重要。青年期,在學習、勞動、就業、娛樂、戀愛等方面更是充滿著行為保健問題。求知慾不能滿足的苦惱,文娛生活單調的無聊,對個人前途擔心的焦慮,學習負擔過重的壓力和焦躁,失戀的痛苦和矛盾等,對青年人都是重大的挑戰。中年期雖身體、心理強健,行為定型,但也不乏行為保健問題。工作與生活沖突的矛盾,關切兒童的成長和發展, 對沉重的上下負擔的憂慮都需要他們來承擔。家庭糾紛的威脅、社會政治的沖擊等也都落到中年人頭上。老年期則面臨退休的苦惱、空虛,趨於死亡的無望無援等等。人生不同階段的行為問題的原因,可看做是一種「污染」。因此,行為保健的任務就是設法對待、控制、減輕這些污染,發展個人和社會的抵抗能力,保護人類健康。
病前保健在行為醫學中佔有重要地位,是行為保健的主導內容。
首先,在病前進行保健,使許多保健措施不會受到很大的限制。一般只要措施具有科學價值,便可進行。如各種行為訓練,在未生病前往往都可進行,不要考慮心理、身體條件和道德規范的限制。但如果一個人已患上了嚴重的冠心病或中風偏癱,許多行為保健措施就無法進行了,這與生物醫學的保健有差異。從生物醫學的角度講,卧床的病人同樣可以注射免疫球蛋白或疫苗,只要其醫療活動,病人很簡單, 甚至是完全被動的、不加思考的配合,但行為預防保健要求被保對象直接進行活動。
第二,病前保健能帶來巨大的價值。一項重要的行為保健措施成功後,其作用遠遠超出一種疫苗成功帶來的效益,因社會、心理、行為因素致病有一條泛化律,即一種因素與多種疾病發生聯系。那麼,消除了這一因素一下子就可解決一片問題。比如,培養出良好的應對技能,就可對付緊張刺激,這勢必十分有利於人的整體健康,包括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個人精神面貌的改善。但是,社會花了很大力氣消滅天花病原後,也只控制了天花一種病。當然,這並不意味著醫療預防,是不好的 只是兩者相比較而言,是從預防疾病的范圍而不是具體從某一種病來看問題。如果環境中充滿了天花病毒,再採取行為措施也無法完全倖免。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各具特長,各管一方。因此,在醫學實踐中應把行為保健與一般的生物技術保健結合起來。
第三,許多疾病除了從社會行為角度預防外,尚無更好的其他方式。比如自殺、心身疾病和異常行為,這些疾病和問題求助於傳統的生物預防技術幾乎是毫無意義的。
從技術內容上講,行為保健分自動和被動兩方面。具體內容還包括有行為塑造、行為能力培養、行為修飾(矯正)、行為學習、行為教育等。醫療自動運行,創造工作環境和促進人類發展的氛圍 同時讓被保健對象對該環境條件充分了解和認識,然後,讓被保健者置身於該環境,主動地去適應環境,來提高自己的行為健康水平。比如工廠、學校設置一些有益於身心健康的娛樂場所,並提供一系列有關娛樂活動設備,讓人們自覺地進行有益的活動,從而培養有益於健康的行為即屬此類。自動行為保健還包括個人主動地去接觸各種社會、心理、行為刺激,包括一定量的有害刺激,來發展自覺的健康行為。
行為被動保健是指通過外界造成一個強大的社會、心理、倫理或團體內行為壓力,請進行預防和行為健康行為。 如通過立法、社會參與、傳播媒介等造成強大的社會壓力,來保持和鞏固不吸煙的行為和不損害他人的行為。
行為塑造既可是主動的,也可是被動的,它是說按照一定的健康要求培養造就出既合乎現實,又有益於健康的行為模型來。目前,一些行為塑造多在自然狀態下進行。將來社會文明和社會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應設專門機構或在學校開設專門的課程進行健康行為塑造。行為塑造注意針對迅速生長期階段的人,至於成年後,行為塑造就很困難了。
行為保健就其活動的范圍層次而言,可有個人保健、家庭保健、社區保健,而世界上的健康。近年來, WHO十分關心人口心理健康問題,且做了許多關於全球性開展心理保健的調查分析,並制定了心理衛生的全球規劃。WHO關於心理衛生的主要中期目標是:①預防和減少精神、神經功能性疾病,包括酒精中毒、葯物依賴及有關的精神問題;②充分利用心理衛生知識和技巧來提高衛生服務質量;③鑒於社會發展對心理衛生的重視程度提高,必須發展相應的戰略措施。
行為保健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許多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行為保健要達到的目的,有些實際上也是行為保健原理在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4、「社區預防保健的理論基礎」是什麼?急!!!
保健意識不斷加強市場日益擴大
中國經濟連續20年保持高速度發展,使國民的生活質量空前提高,百姓的生活已從溫飽型向健康型過渡,健康消費成為社會最大的消費熱點。普通百姓收入的提高,中產階級隊伍的日趨龐大,富豪階層的形成,無不使珍惜生命、追求健康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並造就了令全世界驚嘆的巨型市場-一個具有13億消費人口、市場規模數以千億計的中國健康產業。
作為中國最具規模的朝陽行業,健康產業正展露出無限的誘惑力。
10億亞健康人過著得過且過的日子
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全球調查結果顯示,全世界真正健康人僅5%,找醫生診病者約占據20%,其餘75%是"亞健康"人。在中國,約有15%的人是健康的,15%的人非健康,70%的人呈亞健康狀態。這意味著,中國有近10億"亞健康"人。
這些"亞健康"人保健得當,可向健康轉化,反之則有可能患病。醫學專家認為,亞健康狀態容易導致腫瘤、心血管疾病、呼吸及消化系統疾病和代謝性疾病。
但遺憾的是,目前人們對健康的認識絕大多數還停留在"有病去看醫生"這個層次,尚沒有意識到通過自身的行為減少亞健康狀態的發生。即使有少數覺醒者,因為沒有人為他們提供健康指導,他們只能聽憑廣告的引導,購買市場上叫得最響、最誇張的保健品,但其實根本不適合他們的健康要求,因此收效甚微。
多少年來,這個市場規模數以千億計的特大市場,始終在中國游盪,沒有人能夠抓住它。迄今為止,還沒有人在收費昂貴的醫院和傳統的保健品商店之間,為中國人提供第三條保健渠道--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保健新體系。
醫療改革營造保健新局面
雖然人們的保健意識有所增強,但在傳統的醫療保健制度的庇護下,自我保健的人卻不多,往往是得病了才想起來去看醫生,很多人的病一經確診病情就很嚴重,治療困難並且花錢很多。
隨著新的醫療保險制度的實行,沿用這種保健模式的人很可能因為一場大病就傾家盪產。 未來中國新的醫療保險制度的特點是"低水平、廣受益"。今天,人們才怕真的生病住院了。避免得大病、慢性病,成為中國人的祈願。
公費醫療制度的改革將促使每一個中國人更加珍惜自身的健康,平時擁有好的身體比生病就醫更為實際、有價值。自我保健於是將變成百姓家庭最為熱衷的消費,這將直接刺激保健市場的全面繁榮。
傳統醫療難以勝任
未來誰為中國人保健,日益成為一個懸而未決的社會焦點。
正在進行中的醫療保險制度的改革,將中國人的保健模式從生病後才開始治療、調節,轉化成事前的健康預測和疾病預防。但中國的現行醫療保健體制的主體--醫院,卻無法承載如此使命,因為他們面對的不是以前的少數病人,而是全國所有的13億人,包括健康人、亞健康人和病人。
一般人去看醫生時,往往只有5分鍾的當面診斷時間。考慮到有限的時間和繁瑣的手續及規定,人們需要一種更加有效、友好的保健手段。
況且,對於10億沒有疾病特徵的亞健康人、1億健康人,事前的疾病預防和日常保健,醫院更是無能為力。
社會分工讓出社區保健市場
醫療體制改革以後,專業化趨勢使大醫院完全退出了社區保健市場,中小型醫院進入社區保健市場明顯乏力。
大型醫院佔領高端市場;醫療體制改革使公費醫療的比例大幅度減少;為了增強竟爭實力,醫院加大了設備及技術投資,造成成本增加,因而診治費用增加;以上因素造成病人明顯減少,使在醫院的經營戰略發生轉變。
大型醫院今後將佔領醫療保健的"高端市場",著重於科研及醫療水平的提高;重、大、難、新病的診療以及與國際接軌進行國際性交流。
中小型醫院專治常見病;中小型醫院將以常見病診治,傳染病預防,青少年生長發育期防病指導,中老病的防治為主營項目,同時開展社保、社區醫療。
但中小型醫院發展思維未能跟上現代意識,市場開發能力及策劃能力不足,進入社區保健市場經常是有名無實。
因此,大中小型醫院目前和今後無暇顧及社區保健市場,為我們提供了面對健康、亞健康人群(個體)的機會,提供了利用我們最新、最全面、最快捷、最合理的高科技個人健康檢測設備進行檢測的機會;提供了透過社區服務手段經營的空間,由此產生的投資具有長久見效、穩定、有保障的效果。
營養保健食品誰能定錯對
中國人的健康觀念發生劇變,人們希望通過各種保健品來防止各種疾病,帶來健康和長壽的生活。專家因此斷言:保健食品將成為21世紀的主流食品。
保健食品隨之迎來了新機遇。保健食品從饋贈禮品走向了日常消費。專家估計,2001年中國保健食品銷售可達500億元,到達2010年,這個數字還可能再翻一番。 ....另一方面,國內人均31元的保健食品消費額,僅僅是日本人的1/12和美國的1/17,這預示著中國保健食品的巨大發展空間。
雖然近年來的"保健品熱"使中國人的健康意識得到了一次提升,但保健品廠商大量虛假的廣告宣傳,使大批沒有獲得理想效果的消費者產生懷疑,最終導致了保健品只領風騷兩三年的厄運。
雖然,"保健品+大量廣告"的保健模式不能為中國人帶來真正的健康。保健品作為一個孤軍深入者,缺乏健康觀念培育、保健知識普及、健康檢測、保健效果評估等全方位的支持系統。
中國人需要何種保健體系
事實證明,無論是去醫院,還是上街買來保健品在家服用,都不是中國人理想的健康解決方案。顯然,中國人已經進入需要個人保健顧問的年代。
中國人真正需要的是一種新型的社區保健體系。在這里,他們將會學到世界先進的保健觀念和知識,學會健康的生活方式,他們能夠得到定期的健康檢測和健康跟蹤,並享受專家級的個人保健服務,而得到所有這些,他們只需移步街頭巷尾"健康驛站",不須排隊等候,不用看某些醫生的冷臉,不用做各種令人生畏的化驗檢查,並且只花很少的錢。
而實現這種夢想的關健是:我們如何能夠在街頭巷尾的"健康驛站"里,得到與醫院同樣准確的檢查結果,並據此制定有效的個人保健方案?
這意味一種對舊醫療體制的挑戰,但更蘊藏著無限的事業機會。
5、農村醫學與預防保健的區別?
「就醫服務」是指圍繞患者就醫過程提供的協調、協助服務以及對就醫過程的規劃和安排。
比如:信息資詢、專業的服務幫助、合理的就醫規劃,解決患者和家屬在就醫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困難,為病患提供一種舒適、安全、便捷的就醫服務通道。
「就醫服務」不同於「預防保健」後者是按環境一人群一健康模式,運用生物醫學、環境醫學和社會醫學的理論和方法,探討疾病在人群中發生發展以及自然和社會環境因素對人群健康和疾病作用的規律,以制定防治對策,並通過衛生干預等措施,達到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和提高生命質量的目的。。
「就醫服務」是對醫療服務的一種補充、完善和促進,是將人性化的服務幫助和科學合理的計劃安排有機結合的新型服務。
「預防保健」則是健康人群的健康計劃
6、預防保健
問題不夠詳細
7、健康的概念是什麼?
健康是指一個人在身體、精神和社會等方面都處於良好的狀態。
健康的內容:主要臟器無疾病,身體形態發育良好,體形均勻,人體各系統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有較強的身體活動能力和勞動能力,這是對健康最基本的要求;
健康不僅是軀體沒有疾病,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現代人的健康內容包括:軀體健抄康、心理健康、心靈健康、社會健康等,健康是人的基本權利。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財富。
不健康現象
一、小便增多,常上廁所,晚上口渴。或小便頻繁,尤其是夜尿增多,尿液滴瀝不凈。要小心是否得了糖尿病或前列腺疾病。
二、上樓梯或斜坡時就氣喘、心慌,經常感到胸悶、胸痛。要小心是否得了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症。
三、常為一點小事發火,焦躁不安,時常頭暈。要小心是否得了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症等疾病。
四、咳嗽痰多,時而痰中帶有血絲。要小心是否得了支氣管擴張、肺結核等肺部疾病。
五、食慾不振,吃一點油膩或不易消化的食物,就感到上腹部悶脹不適,大便也沒有規律。要小心是否得了胃腸疾病或肝膽疾病。
8、三級預防保健的基本內容有哪些
沒了解過
9、建立三級預防保健網路的意義是仕么
疾病三級預防的概念:
(一)第一級預防 第一級預防又稱病因預防或初級預防,主要是針對致病因子(或危險因子)採取的措施,也是預防疾病的發生和消滅疾病的根本措施。
(二)第二級預防 第二級預防又稱「三早」預防,即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它是發病期所進行的阻止病程進展、防止蔓延或減緩發展的主要措施。
(三)第三級預防 第三級預防主要為對症治療。防止病情惡化,減少疾病的不良作用,防止復發轉移。預防並發症和傷殘;對已喪失勞動力或殘廢者通過康復醫療,促進其身心方面早日康復,使其恢復勞動力,病而不殘或殘而不廢,保存其創造經濟價值和社會勞動價值的能力。 一級預防又稱初級預防或病因預防,即首先找出各種致殘的危險因素,再去採取預防措施。由全社會及社區來完成優生優育教育,遺傳咨詢、婚前檢查、產前診斷及圍產期保健,多種內容和形式的健康教育,對兒童實行計劃免疫的防疫措施等等。一級預防當然是最重要最積極的防殘措施,但需全社會和每個人的充分合作。
二級預防是指早發現、早診斷及早治療。在殘疾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限制(或逆轉)由殘損所造成的殘疾,即防殘損發展為殘疾。如為防止智力殘疾而對新生兒採取的各類篩查及對某些人群的篩查均屬於此。這點也很重要,是防殘中不可缺少的措施。
三級預防則是指積極康復及防止殘疾向殘障轉變。對智殘則是盡力使其不發展成重度或極重度智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