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健腦飲食有哪些食療保健原則?
保持膳食營養平衡
要求各種營養素的供給量與大腦的正常需要相適應,則必須按照營養平衡的原則,安排合理的膳食結構。防止攝食過量、防止熱量過多、防止高糖、高脂肪的食物攝入過多;要堅持粗細搭配、葷素搭配、食物品種多樣化、保持營養全面,雜食有益智商;要合理安排一日三餐,早、午、晚各餐的攝入量保持適宜比例,防止過飽過飢。
保持膳食酸鹼平衡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內的血液為弱鹼性,其變化受食物的酸鹼度影響。在飲食上一定要酸鹼搭配。如果長期偏食酸性食物,會影響大腦神經功能,引起記憶力減退,思維下降,甚至造成神經衰弱。因此,在日常飲食中注意選食鹼性食品。使血液呈弱鹼性的食品有:豆腐、豌豆、大豆、綠豆、油菜、芹菜、茄子、黃瓜,使血液呈鹼性的食品有:菠菜、白菜、捲心菜、生菜、蘿卜類。
適量補充多不飽和脂肪酸(DHA)
DHA是腦發育的必需物質,參與腦細胞分裂和增殖。它能營養腦細胞,使信息傳遞迅速、記憶力增強,有效防止大腦功能衰退,提高大腦工作效率,還能延緩老人大腦萎縮,防止老年性痴呆症的發生。在日常膳食中注意要多食魚,尤其海魚的DHA含量高,對健腦增智有益。
適量補充磷脂
磷脂可以為大腦提供活動信息的傳遞物質,活化腦細胞,從而提搞智力和記憶力。含卵磷脂的食物除雞蛋黃以外,還有動物肝臟、豆製品、魚、肉等食品。因此,每天吃1~2個雞蛋,可起到改善記憶力的作用。
補充足夠的水分
大腦缺水會提前老化、重量減輕、記憶力減退甚至因缺水,而血液粘稠,血液緩慢,易形成腦血栓,因此,要維護大腦的功能,必須保持充足的水分。但不宜過量飲水。
2、營養與健康的關系是什麼?
1、營養是指人體從外界吸取需要的物質來維持生長發育等生命活動的作用。健康的現代科學定義是身體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動態平衡,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上的完滿狀態。營養與健康的關系甚為密切。合理的營養可以增進健康。
2、人體為了維持生命和健康,保證身體生長發育、體力活動和學習思維的需要,必須不斷從食物中攝取必須的營養物質。
這些營養物質包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維生宗、水和膳食纖維共七類,統稱為人體必需的七大營養紊。
只有合理搭配和攝人這些營養素,才能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和身體健康。而不合理的膳食結構,營養過剩或缺乏對身體都是有害的。合理營養對維持健康具有如下好處:
(1)促進生長發育。營養是少年兒童生長發育的物質基礎,人的身高也與營養狀況有一定關系。
(2)提高智力。營養狀況對人的智力影響很大。1980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報告,有1.5億非洲人面臨飢餓,這些地方的婦女由於營養不良,其子女的智力和學習能力明顯受到影響。
(3)促進優生。營養缺乏容易造成胎兒畸形、流產和早產。如孕婦缺乏葉酸會引起胎兒神經管畸形。
(4)增強機體免疫力。合理營養會增強機體對某些疾病的抵抗力。
(5)促進健康長壽。人體的衰老和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合理營養可防治糖尿病、心臟病和高血壓等多種疾病,具有延年益壽的作用。
(6)防治疾病。許多疾病的發生和發展與不合理飲食有一定的關系,合理營養能防治這些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
(7)治療疾病。如合理營養是治療糖尿病的基本手段。服用甲殼素能增強人體免疫力和調節能力,能夠輔助治療糖尿病。
3、"食物與營養,飲食與健康" 的資料
營養合理要:葷素搭配;粗細搭配;酸鹼搭配,顏色搭配;紅、黃、綠、白、黑,各種顏色補不同的五臟,不要偏食,什麼食物也要吃一些,這樣營養就均衡了。
1.早吃好,中吃飽,晚吃少的原則;按時按量,不要常吃零食、不斷進食會導致消化系統紊亂導致肥胖等;吃飯要7分飽,多喝白開水,不要暴飲暴食,暴飲暴食會引發疾病的。
2.少吃油和含油量大的食物,成人每天食用油控制在30克之內,食鹽6克以內;盡量吃天然食物;少吃不吃垃圾食物:罐頭、飲料、方便麵、麵包等,腌制食物,如酸菜、腌肉,燒烤、油炸等這些會致癌;現在多數人是酸性體質,所以應該多吃點鹼性食物,人體保持酸鹼平衡才健康,處於弱鹼性是最佳的。
下邊介紹一下常見的酸鹼性食物,跟具自己的情況搭配:
強酸性食品:牛肉、豬肉、雞肉、金槍魚、牡蠣、比目魚、乳酪、米、麥、麵包、酒類、核桃、糖、餅干、白糖、啤酒等。
弱酸性食品:火腿、雞蛋、龍蝦、章魚、魷魚、鰻魚、河魚、蕎麥、奶油、豌豆、花生、巧克力、蔥、等。
強鹼性食品:茶、白菜、柿子、黃瓜、胡蘿卜、菠菜、捲心菜、生菜、芋頭、海帶、柑橘類、無花果、西瓜、葡萄、葡萄乾、草莓、板粟、咖啡、葡萄酒等。
弱鹼性食品:豆腐、豌豆、大豆、綠豆、竹筍、馬鈴薯、香菇、蘑菇、油菜、南瓜、豆腐、芹菜、番薯、蓮藕、洋蔥、茄子、南瓜、蘿卜、牛奶、蘋果、梨、香蕉、櫻桃等。
所謂食物的酸鹼性,是說食物中的無機鹽屬於酸性還是屬於鹼性。一般金屬元素鈉、鈣、鎂等,含這種元素較多的食物就是鹼性食物;一些食物中含有較多的非金屬元素,如磷、硫、氯等,含這種元素較多的食物就是酸性食物。 注意:加糖或者炸過的食物,鹼性會變成酸性。
一些食物因吃起來酸,人們就錯誤地把它們當成了酸性食物,如山植、西紅柿、醋等,其實這些東西正是典型的鹼性食物。 而其它如花生、核桃、玉米和小扁豆則是成酸性食品。
這里邊茶是強鹼性食物,但不要說吃肉等酸性食物多瞭然後就去多喝茶來平衡酸性,這樣是不合理的,會使胃造成強酸強鹼,這樣是有害的,喝水還是多喝白開水好。
4、求一篇營養與健康的論文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理解
前言: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可見日常生活中的飲食對我們身體健康影響至關重要,而生活中的我們往往忙碌於工作、學習,而對於正確的膳食指南了解甚少,往往不了解食物的營養,不注重食物的搭配吃用,造成食物的營養流失,吃得不健康,甚至吃出病。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對平常的膳食多加關心,多作充分的了解,讓我們可以吃得健康,活得快樂。
首先食物要多樣、谷類為主。人類的食物是多種多樣的,各種食物所含的營養成分不完全相同。平衡膳食,必須由多種食物組成,才能滿足人體各種營養素的需要,達到合理營養、促進健康的目的。因而要提倡人們廣泛食用多種食物。谷類食物是中國傳統膳食的主體。隨著經濟發展,生活改善,人們傾向於食用更多的動物性食物。根據1992年全國營養調查的結果,在一些比較富裕的家庭中動物性食物的消費量已超過了谷類的消費量。這種「西方化」或「富裕型」的膳食提供的能量和脂肪過高,而膳食纖維過低,對一些慢性病的預防不利。提出穀物為主是為了提醒人們保持我國膳食的良好的傳統,防止發達國家膳食的弊端。另外,要注意粗細搭配,經常吃一些粗糧、雜糧等。稻米、小麥不要碾磨太精,否則,穀粒表層所含的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素和膳食纖維大部流失到糠麩之中。
除此以外每天該吃奶類、豆類或其製品。奶類除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和維生素外,含鈣量較高,且利用率也很高,是天然鈣質的極好來源。我國居民膳食提供的鈣普遍偏低,平均只達到推薦供給量的一半左右。我國嬰幼兒佝僂病的患者也較多,這和膳食鈣不足可能有一定的聯系。大量的研究表明,給兒童、青少年補鈣可以提高其骨密度,從而延緩其發生骨質疏鬆的年齡;給老年人補鈣也可能減緩其骨質丟失的速度。因此,應大力發展奶類的生產和消費。豆類是我國的傳統食品,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鈣及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等。為提高農村人口蛋白質攝入量及防止城市中過多消費肉類帶來的不利影響,應大力提倡豆類,特別是大豆及其製品的生產和消費。
還要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蔬菜與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蔬菜的種類繁多,包括植物的葉、莖、花苔、茄果、鮮豆、食用蕈藻等,不同品種所含營養成分不盡相同,甚至懸殊很大。紅、黃、綠等深色蔬菜中維生素含量超過淺色蔬菜和一般水果,他們是胡蘿卜素、維生素B2、維生素C和葉酸、礦物質(鈣、磷、鉀、鎂、鐵)、膳食纖維和天然抗氧化物的主要或重要來源。薯類含有豐富的澱粉、膳食纖維以及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我國居民近十年來吃薯類較少,應當鼓勵多吃些薯類。有豐富蔬菜、水果和薯類的膳食,對保護心血管健康、增強抗病能力、減少兒童發生乾眼病的危險及預防某些癌症等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經常吃適量的魚、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葷油。魚、禽、蛋、瘦肉等動物性食物是優質蛋白質、脂溶性維生素和礦物質的良好來源。動物性蛋白質的氨基酸組成更適合人體需要,且賴氨酸含量較高,有利於補充植物性蛋白質中賴氨酸的不足。肉類中的鐵易被身體吸收利用,魚類特別是海產魚所含不飽和脂肪酸有降低血脂和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動物肝臟含維生素A極為豐富,還富含維生素B12、葉酸等。但有些臟器如腦、腎等所含膽固醇相當高,對預防心血管系統疾病不利。我國相當一部分城市和絕大多數農村居民平均攝入動物性食物的量還不夠,應適當增加攝入量。但部分大城市居民食用動物性食物過多,吃谷類和蔬菜不足,對健康不利。肥肉和葷油為高能量和高脂肪食物,攝入過多往往會引起肥胖,並是某些慢性病的危險因素,應當少吃。目前豬肉仍為我國人民的主要肉食,豬肉脂肪含量高,應發展瘦肉型豬。雞、魚、兔、牛肉等動物性食物含蛋白質較高,脂肪較低,產生的能量遠低於豬肉,應大力提倡吃這些食物,適當減少豬肉的消費比例。
食量與體力活動要平衡,保持適宜體重。進食量與體力活動是控制體重的兩個主要因素。食物提供人體能量,體力活動消耗能量。如果進食量過大而活動量不足,多餘的能量就會在體內以脂肪的形式積存即增加體重,久之便發胖;相反,若食量不足,勞動或運動量過大,可由於能量不足引起消瘦,造成勞動能力下降。所以人們需要保持食量與能量消耗之間的平衡。對於腦力勞動者和活動量較少的人應加強鍛煉,開展適宜的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對消瘦的兒童應增加食量和油脂的攝入,以維持正常生長發育和適宜體重。體重過高或過低都是不健康的表現,可造成抵抗力下降,易患某些疾病,如老年人的慢性病或兒童的傳染病等。經常運動會增強心血管和呼吸系統的功能,保持良好的生理狀態、提高工作效率、調節食慾、強壯骨骼、預防骨質疏鬆。一日三餐的能量攝入分配要合理。一般早、中、晚餐的能量分別占總能量的30%、40%、30%為宜。
吃清淡少鹽的膳食。吃清淡少鹽的膳食有利於健康,即不要吃太油膩太鹹的食物,不要吃過多的動物性食物和油炸、煙熏食物。目前,城市居民的油脂攝入量越來越高,這樣不利於健康。我國居民食鹽攝入量過多,平均值是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值的2倍以上。流行病學調查表明,鈉的攝入量與高血壓的發病呈正相關,因而食鹽不宜過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人每天食鹽用量不超過6克為宜。膳食鈉的來源除食鹽外還包括醬油、鹹菜、味精等高鈉食品及含鈉的加工食品等。應從幼年就養成吃少鹽膳食的習慣。
飲酒應限量。在節假日、喜慶和交際場合,人們往往飲酒。高度酒含能量高,不含其他營養素。無節制地飲酒,會使食慾下降,食物攝入減少,以致發生多種營養素缺乏,嚴重時還會造成酒精性肝硬化。過量飲酒會增加患高血壓、中風等危險,並可導致事故及暴力的增加,對個人健康和社會安定都是有害的。應嚴禁酗酒,若飲酒可少量飲用低度酒,青少年不應飲酒。
吃清潔衛生、不變質的食物,在選購食物時應當選擇外觀好,沒有污染、雜質,沒有變色、變味,並符合衛生標準的食物,嚴格把住病從口入關。進餐要注意衛生條件,包括進餐環境、餐具和供餐者的健康衛生狀況。集體用餐要提倡分餐制,減少疾病傳染的機會。
結語:因此我們要養成良好膳食習慣,形成良好的膳食觀念,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膳食,在飲食中獲得營養並且吃得健康,熱愛生命的朋友們,讓我們為擁有長久健康的體質而努力吧!
參考文獻:1、《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1997年的《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3、薛建平主編《食物營養與健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152頁4、賈冬英姚開主編《飲食營養與食療》.四川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139頁
5、人們越來越注重健康了,我想了解一些食療方面和營養膳食方面的知識,有什麼網站可以推薦?
「健康廚房」是馨健康APP為合理膳食開設的一個欄目,從選材有道、食療食補、營養指南等方面著手,讓大家吃出健康!
6、食療與飲食養生的區別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食療的含義: 我國自古就有「寓醫於食」、「醫食同源」之說,「食療」故名思義,即食物療法或飲食療法。根據各人不同的體質或不同的病情,選取具有一定保健作用或治療作用的食物,通過合理的烹調加工, 成為具有一定的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
「食療」既是美味佳餚,又具有養身保健、防病治病,能吃出健康,益壽延年。 我們的祖先把「美食養身」和「防病治病」兩者相互結合,溶為一體,能補能治,創造了「中國食療學」。,食療與葯膳的關系: 「食療」和「葯膳」的概念常被人們混淆,「食療」和「葯膳」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食療」是研究養身保健,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的一門學科,「食療」是不加葯物,「葯膳」是食物加葯物,是一種含有葯物成分的膳食,使苦口的葯物,變成美味的佳餚。 「葯膳」是在傳統「食療」的基礎上,進一步將食物與葯物相結合,運用傳統的飲食烹調技術和現代加工方法,製成的色、香、味、形俱佳,具有養身防病,治療康復和益壽延年的功效。
「葯膳」包括:葯菜、葯粥、葯酒、葯茶等。嚴格地說,「葯膳」屬於葯物劑型之一,只是這種劑型形式多樣,品種不一,按功能分類,可分為: 益氣健脾,補血養營,氣血雙補,滋陰生津,助陽補腎, 安神益智,開胃消食,溫里散寒,理氣止痛,活血化瘀, 平肝熄風,解表散邪,祛痰止咳,清熱解毒,祛風除濕, 利水退腫,潤腸通便等等。
「葯膳」是在食療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可以說是「葯療」 加「食療」,因此有「葯膳食療學」之稱。「葯膳食療學」的歷史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由簡到繁的發展過程,是一門既古老而又新興的臨床實用學科,頗得國內外各界人士的青睞。
保健養身須趁早、 依據情況選食療。 若問食療之根本、平衡膳食最重要。
7、七種健康的飲食養生方法系?
中醫上有「七食利身心」的說法,說的就是七種健康的飲食養生方法,讓我們來看看什麼是健康的飲食養生方法吧。 博食:就是對一切食物原料和酸、甜、苦、辣、咸各種味道的食物都要品嘗食用而不要有所偏嗜。現代營養學要求人們博取食物,混合飲食,營養互補。我國醫葯學歷來就認為,食物有濕、熱、寒、涼、平、咸、酸、苦、甘、辛,以及補、瀉等性味之分。如果生活中長期對食物有所偏嗜,就會使人體的營養失去平衡,導致疾病發生。因此,只有豐富多樣的膳食,才有可能從各種食物中獲得平衡和足夠的多種養分,以滿足人體的多方面需要。 配食:即對飲食進行合理調配。飲食調配,理應與中葯的配伍一樣,要按規矩、循准繩、無偏過,方可有益於身心。配膳中,應注意主糧與雜糧搭配、葷食與素食搭配、寒性與熱性食物搭配、酸性和鹼性食物搭配、五味恰當的搭配,以達到營養平衡。還要注意烹調方法,否則就有可能降低食物的營養價值,影響機體多種營養素的吸收,有害健康。 熟食:熟食是我國人民歷來的飲食習慣。高溫熟食,可以殺菌消毒,且利於消化吸收。熟食還可以增進美味,祛除惡味,經過高溫處理,一部分不利於人體的成分經過分解化合,有的揮發掉了,有的則轉化成另一種無害成分,同時,食物內部的有效營養成分釋放出來,因而適口可食,符合營養衛生要求。生食則不然,食物原料除部分可以生食外,其他一般都必須熱加工處理,否則將會危及人的健康。古人烹飪強調「斷生」、「斷紅」,就是這個道理。有人做過試驗,蔬菜煮熟,失掉了一部分營養素,但是由於加熱分解,有利於吸收所含養分,得失對照,得多於失。 熱食:注重熱食,同中醫飲食保健有關。中醫認為:人之熱腹不宜承受過多的冷食,用熱臟腑去暖冷食,於人體無益。即使盛夏,也不主張冷食。還認為:熱食(不是燙食)一般無害人之危,而冷食則不然,常常有害於人的健康,甚至加重病情(如肝胃炎症發作時,不宜食生冷),嚴重者可能導致某種危險,例如負傷流血過多、乾渴時飲冷水,極易發生血栓,導致死亡。 節食:節食主要是指飲食控制數量,以不過量為宜。古代醫書《黃帝內經·素問》提出「飲食有節」、「無使過之」。古代有很多關於「節食」的論述和精闢的見解,如「食無求飽」、「不欲過飢,飢則敗氣。食戒過多,勿極渴而飲,飲戒過深」等。 時食:古人主張先飢而食,先渴而飲,關鍵是「適時」。也就是說,不要等到十分飢渴時才飲食。飲食要定時、定量,否則會導致疾病的發生。如果飲食缺乏時間性,像有的人「零食不離口」,必然會使胃不斷受納和消化食物而得不到休息,久而久之就會引起消化功能失常,出現食慾減退和胃腸疾病。另外,飲食、配膳、調味也要講究時令。 醫食:就是利用食物來預防和治療疾病,即「飲食療法」,簡稱「食療」。《本草經集注》中曾將「果菜米食」列為葯物的一個種類專門加以論述。至於什麼食物治什麼病,什麼食物利於人體哪一部分,什麼食物有禁忌,或相剋、相畏,什麼樣的人有什麼禁忌等,我國古代醫書上都有記載,並且內容豐富。目前,食物療法已發展成為人們防病治病的一個重要手段。
8、請高手搭配一個營養膳食方案!
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關注,食物的營養高低越來越受重視,但大部分人關心的往往是某種單一的食物有什麼營養,比如「豆角有補腎的作用」、「多吃苦瓜能降血糖」,中華醫學會營養學分會主任委員魯純靜告訴記者,從現代營養科學觀點看,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食物,如果搭配合理會起到營養互補、相輔相成的作用,發揮其對人體保健的最大效果,然而,長期以來這一點都被大家忽視了。
現代營養學:講究營養素的互補
「我們常吃的『西紅柿炒雞蛋』其實就是食物搭配中最成功的例子之一,」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食療營養部主任王宜對記者說,「因為雞蛋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各種維生素,比如B族維生素、尼克酸、卵磷脂等,但惟獨缺少維生素C,西紅柿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正好彌補了它的缺陷,所以二者放在一起吃能起到營養互補的作用,這也正是現代營養學講究食物搭配的重點所在。」
像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的生活中比比皆是,王宜說,比如我們提倡大家要吃雜糧,也是從營養互補的角度來考慮的,最典型的就是豆類。豆類是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物,但不同種類的豆子氨基酸含量有高有低,所以平時最好別只吃一種,混吃更能提高蛋白質的吸收利用率和生物價值。
由於不了解食物的營養成分而導致搭配錯誤的例子也不少,魯純靜指出,有些食物搭配只從口味考慮,很可能會造成對健康的損害。比如人們常吃的茶葉蛋:茶葉中除生物鹼外,還有酸性物質,這些化合物與雞蛋中的鐵元素結合,對胃有刺激作用,不利於消化吸收。而吃「大豐收」這道菜時最好別加黃瓜,這一點是王宜特別強調的,因為黃瓜中含有一種酶,會破壞人體對其他蔬菜中維生素C的吸收。「可惜,現在餐館中的『大豐收』幾乎沒有不加黃瓜的,」王宜對這種因食物搭配不當而造成的營養損失,感到尤其惋惜。
傳統醫學:搭配好了加強食療作用
食物搭配的重要性,2000多年前在中醫里就有所論述,北京中醫葯大學養生室教授張湖德告訴記者,其主要依據就是食物的「氣」和「味」。他說,中醫認為食物有「四氣」(寒、熱、溫、涼)和「五味」(辛、甘、酸、苦、咸),食物搭配的原則就是寒與熱、辛與甘等達到平衡。
具體來說,張教授指出,中醫在食物搭配上有4種情況,前兩種可以增強食療效果:一是相須相使,即性能基本相同或某一方面性能相似的食物配合,能夠不同程度地增強原有的食療功效。如「當歸生薑羊肉湯」中,溫補氣血的羊肉與補血止痛的當歸和溫中散寒的姜配伍,可增強補虛散寒止痛之功,同時還可以去掉羊肉的腥膻味。二是相畏相殺,即當兩種食物同用時,一種食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食物降低或消除。如大蒜可防治蘑菇、扁豆中毒,橄欖解河豚、魚、蟹引起的輕微中毒。
張教授說,食物搭配中還有兩種情況可能削弱食療效果,因此要盡量避免:一是相惡,即兩種食物同用後,由於相互牽制,使原有的功能降低甚至喪失。如吃羊肉、狗肉之類溫補氣血的食物,盡量不要同時吃綠豆、鮮蘿卜、西瓜等,否則會減弱前者的溫補作用。二是相反。即兩種食物同用時,能產生毒性反應或腹瀉等明顯的副作用,比如蜂蜜反生蔥、黃瓜反花生、鵝肉反鴨梨等。
生活中應該怎麼搭配
不管從現代營養學還是中醫傳統理論的角度講,要想了解食物的搭配,都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對於普通的老百姓來說,在生活中有沒有簡便的方法,能讓食物搭配得更科學呢?
北京軍區總醫院主任營養師、我國著名營養學家李瑞芬認為,食物搭配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達到膳食和營養平衡,因此,在生活中盡量多吃不同種類的食物,是最基本的搭配原則。比如,我國營養學家建議,人每天除了水以外,還要吃30—35種食物。這個數字看起來多,實際上並不難達到,因為食物中的調料如花椒、大料等都算其中的一種。除了「多」以外,還要注重「遠」和「雜」。「遠」就是一天內所吃食物的種屬越遠越好,比如雞、魚、豬搭配就比雞、鴨、鵝或豬、牛、羊搭配要好;「雜」就是蔬菜、肉、糧食等不同種類的食物都要吃,讓營養素共同發揮作用。
此外,還有幾種搭配也是必不可少的,李瑞芬說,一是要注重主食與副食平衡搭配。小米、燕麥、高粱、玉米等雜糧中的礦物質營養豐富,人體不能合成,只能靠從外界攝取,因此不能只吃菜、肉,忽視主食。二是酸性食物與鹼性食物平衡搭配。酸性食物包括含硫、磷、氯等非金屬元素較多的食物,如肉、蛋、禽、魚蝦、米面等;鹼性食物主要是含鈣、鉀、鈉、鎂等金屬元素較多的食物,包括蔬菜、水果、豆類、牛奶、茶葉、菌類等。酸性食物吃多了會讓人感到身體疲乏、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腰酸腿痛,增加患病的幾率,需要一定的鹼性食物來中和。三是干與稀的平衡。只吃干食會影響腸胃吸收,容易形成便秘;而光吃稀的則容易造成維生素缺乏。李瑞芬認為,飲食中只要掌握了這些食物搭配的大原則,基本上就能保證營養均衡了。
豬肝————菠菜 豬肝、菠菜都有補血之功能,一葷一素,相輔相成,共同吸收,對治療貧血有特效。
牛肉————土豆 牛肉營養價值高,並有健脾胃的作用,但牛肉粗糙,有時會影響胃黏膜。土豆與牛肉同煮,不但味道好,且土豆含有豐富的維生素U,起著保護胃黏膜的作用。
羊肉————生薑 羊肉補陽取暖,生薑驅寒保暖,相互搭配,暖上加暖,同時還可驅外邪,並可治寒腹痛。
雞肉————栗子 雞肉補脾造血,栗子健脾,脾健則更有利於吸收雞肉的營養成分,造血機能也會隨之增強。老母雞湯煨栗子效果更佳。
鴨肉————山葯 老鴨既可補充人體水分又可補陰,並可消熱止咳。山葯的補陰之力更強,與鴨肉伴食,可消除油膩,補肺效果更佳。
鯉魚————米醋 鯉魚本身有滌水之功,人體水腫除腎炎外大都是濕腫。米醋有利濕的功能,若與鯉魚伴食,利濕的功能則更強。
豆腐————蘿卜 豆腐屬於植物蛋白肉,多食會引起消化不良,叫做「豆腐積」。蘿卜,特別是白蘿卜的消化功能強,若與豆腐伴食,會使其營養大量被人體所吸收。
9、食品的三大功能
食品的三大功能:
1、作為食品,由通常使用的原料或成分構成,並以通常的形態與方法攝取。
2、屬於日常攝取的食品。
3、應標記有關的調節功能。
雖然功能食品的概念在世界各國有所不同,但一般認為它應具有三個基本屬性,包括:食品基本屬性,也就是有營養還要保證安全;修飾屬性,也就是具備色、香、味,能使人產生食慾;功能屬性,也就是對機體的生理機能有一定的良好調節作用。第三點是一般食品所不具備的特性,而功能食品正是這三個屬性的完美體現和科學結合。這三點也是功能食品研究中必須做到的基本要求。
滿足口腹之慾確實可以讓身心感到愉悅,但是究竟吃什麼會讓人感到快樂或舒緩壓力,相信是許多人都很想知道的。有人說吃巧克力讓人心情好;也有人情緒低落的時候會大口吃著冰淇淋、蛋糕等甜點,甚至揮汗如雨下地品嘗著麻辣嗆勁的麻辣鍋,希望藉由麻辣的刺激,讓壓力找到一個宣洩的出口。
營養師表示,當我們覺得心情有點低落時,適度品嘗自己喜歡的食物是可以有效幫助改善情緒,但是過量卻反而會造成身體的負擔,產生另一種壓力源,而無法達到當初希望改善情緒的目標。
壓力產生後會導致生理上的變化,如增加分泌升糖激素、腎上腺素以刺激交感神經,使得心跳加快、肌肉緊綳、代謝率提高,也因此導致能量消耗增加,身體氧化壓力上升。歐陽鍾美指出,飲食主要是輔助減少壓力帶來的傷害,而不是藉由吃東西來解除壓力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