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秋季健康生活小常識
金秋季節,秋高氣爽,天氣轉涼,晝夜溫差較大,氣候變化無規律,是各種疾病的多發季節。另外,我們北方雨水稀少,天氣乾燥,易出現口乾、鼻干、咽干、舌干少津、乾咳少痰、皮膚乾裂等現象,此即醫學上所說的「秋燥症」。為增強身體的免疫力,加強人體調節機能,適應多變的氣候,提醒同學們在日常生活飲食上應採取相應措施,預防各種疾病的發生。
感冒
秋天氣候變化異常,季節轉換較快,早、中、晚室內外溫差較大,呼吸道黏膜不斷受到乍暖乍寒的刺激,抵抗力減弱,給病原微生物提供了可乘之機,是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病的高發季節,特別是當環境通風不好時,感冒更容易在人與人之間迅速傳播。
★貼心提示
遵循「春捂秋凍」和「耐寒鍛煉從秋始」的規律,注意隨溫度變化選擇衣物;多增加戶外活動,積極鍛煉,增強體質;保持學習生活環境的良好通風,盡量避免出入公共場所;要適當多飲水,多食新鮮水果和蔬菜,適當補充維生素;經常使用冷水洗臉。如果已感染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應大量喝水,宜吃清淡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不宜吃肥膩、煎炸及過涼的食物,少吃辛辣食物,多吃養陰潤肺食物,如梨、蘿卜等。
消化系統疾病
秋季天氣涼爽,人的食慾增加,易暴飲暴食,致使胃腸負擔加重,功能紊亂,晝夜溫差較大,易引起腹部著涼,或誘發結腸過敏,使腸蠕動增強而導致腹瀉。此外,秋季病菌繁殖快,食物易腐敗,是細菌性食物中毒、細菌性痢疾、大腸桿菌腸炎、冰箱性腸炎(耶爾細菌腸炎)等腸道疾病的多發季節。痢疾的早期表現有發燒、頭痛、頭暈、惡心、嘔吐等全身中毒症狀。局部症狀有陣發性腹痛、腹瀉,出現粘液、粘液血、全膿血,便次增多,合下墜感。傷寒則表現發燒時間較長,可有腹脹、全身乏力、脈搏緩慢、表情淡漠、胸腹皮疹、肝脾腫大等症狀。
★貼心提示
夜間午間睡覺時要蓋好被褥,以防腹部著涼而引發腹瀉及胃部不適。注意食品衛生,不在學院餐廳以外攤點就餐,不購買無衛生許可證的盒飯、小菜及冷飲,不吃過夜及腐敗變質的食物,不生吃海(水)產品,生吃瓜果要洗凈後食用,確保入口食品的衛生安全。注意個人衛生,應經常洗澡、洗手、剪指甲,尤其注意飯前要用流動水洗凈雙手。
2、秋季養生小常識 秋季怎麼養肺
諺語雲:「一夏無病三分虛」, 一個夏天,身體消耗了不少,整個人都處於氣陰兩虛的狀態——疲乏,燥熱,口渴。夏天陽氣都跑外面來了,身體裡面是虛的,不容易感冒,容易內傷拉肚子,肢體困重。中醫認為至虛之處必是致病之所,處暑後秋風一起,人的氣血開始從外面向裡面走。所以到了秋冬天,人的氣血都藏到裡面了,而外面不足,老人秋冬就容易感冒生病了,中醫叫衛外不固,好比我們身體外面本來抵禦外敵的藩籬沒等敵人來犯就自己先倒了。有慢性基礎疾病的老年人,比如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天氣轉涼更容易復發。若是及時在秋天打好營養基礎,增強抗病能力,對於冬季減少病毒感染和防止舊病復發具有重要作用。
中醫認為秋為「金」當令,而「金秋之時,燥氣當令」。燥邪傷人,易傷人體津液,津液既耗,就會出現燥象,表現為口乾、唇乾、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結、皮膚干甚至皸裂。肺喜潤而惡燥,老人經過一個夏天的消耗,一派氣陰兩虛之象。秋燥來襲,更容易出現鼻咽乾燥、聲音嘶啞、乾咳少痰、口渴便秘等情況,肺的功能必然受到影響。古語: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及時順應秋冬收藏規律而養陰,可使體內保證氣血運行的陽氣有所收斂而不致外散,積累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精氣和營養。所以秋季進補,養陰為上。
從西醫角度解釋,入秋後氣候逐漸乾燥,肺臟變得脆弱,老人本來身體水分就偏少,皮膚黏膜水分蒸發加速,於是出現皮膚干澀、鼻燥、咽痛等現象,尤其是老年人的身體機能不斷下降,呼吸肌、膈肌及韌帶逐漸萎縮,肺及氣管彈性慢慢減弱,呼吸功能隨之降低、肺活量也會下降。與此同時,呼吸道黏膜萎縮,纖毛活動功能降低,氣道分泌物易滯留,更容易得呼吸道感染之類的疾病,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哮喘、肺炎等。
怎麼來養陰防燥呢?
元代醫家《飲膳正要》: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少辛多酸,禁寒飲。
麻潤其燥:
燥是秋季的主氣,肺易被傷,進補時應注意潤補,即養陰、生津、潤肺。補肺潤燥,要多用芝麻、水果、百合、芝麻、核桃、糯米、燕窩、蜂蜜、甘蔗等柔軟、含水分較多的甘潤食物。能夠有效防止秋燥,還能使秋季皮膚潤滑。
少辛多酸:
「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泄之。」意思是秋對應肺臟,肺氣宜收斂不宜發散,而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盡量少吃蔥、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以及辛辣、油炸、酒和乾燥的膨化食品等辛味之物,適當多食酸味果蔬以助養肺。
《金匱要略》有「秋不食肺」之說。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所以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如番茄、檸檬、草莓、烏梅、葡萄、山楂、菠蘿、芒果、獼猴桃等酸味水果,能止瀉祛濕,且可以生津解渴,健胃消食,增進食慾。限制粗糙纖維的食物與刺激性強的食物的攝入,以保護腸黏膜和腸道功能;患有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人,可以服用具有健脾補胃功效的蓮子、山葯、扁豆等食物。
處暑後,人體出汗明顯減少,水鹽代謝功能逐漸恢復平衡,進入生理休整階段,機體於是出現疲憊感,產生「秋乏」。化解「秋乏」,要保證充足睡眠,早睡早起,避免熬夜。穿衣要「春捂秋凍」 起居宜「早卧早起」。
自古以來就流傳著「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的養生保健諺語。因此,秋季穿衣也要順應「陰津內蓄,陽氣內收」的需要,適當地凍一凍。
「秋凍」不能簡單地理解為「遇冷不穿衣」。初秋,暑熱未盡,涼風時至,當天氣驟然變冷時,適當地增衣是必要的,否則不但不能預防疾病,反而會招災惹病。「適當增衣」以讓自己略感涼而不感寒為宜,而不是穿得暖暖和和、裹得嚴嚴實實。「秋凍」的另外一層意思是,晚秋可適當拖延增加衣服的時間,但要以自己能接受為限度。
「早卧」可調養人體中的陽氣,「早起」則可使肺氣得以舒展,防止收斂太多。秋季適當早起,還可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對於預防腦血栓等缺血性疾病發病有一定意義。一般來說,秋季以晚9點至10點入睡,早晨6點至7點起床比較合適。
處暑之後,秋意漸濃,正是暢游郊野、迎秋賞景、登高望遠的好時節。秋季運動可選擇快走、登山、打球等,對於老年人來說,運動要以「不累」為標准。運動時間最好選在早晚,中午由於室外天氣仍然炎熱,要避免戶外活動
3、秋季養生十大常識
除了陽虛體質者外,不要過多食用溫熱的食物或葯物,如羊肉、狗肉、人參、鹿茸、肉桂等,否則極易加重秋燥。
4、秋季健康小知識有哪些
秋季健康飲食小常識
1.要注意防止熱能過剩,在秋季飲食中,要注意適量,而不能放縱食慾,大吃大喝。
2.中醫稱「宜食麻以潤其燥」。首先應當少吃一些刺激性強、辛辣、燥熱的食品,如尖辣椒、胡椒等等,應當多吃一些蔬菜、瓜果,如冬瓜、蘿卜、西葫蘆、茄子、綠葉菜、蘋果、香蕉等。另外,避免各種濕熱之氣積蓄。因此提倡吃一些有散發功用的辛香氣味食物,如芹菜。
3.由夏到秋,氣溫下降,人體為了適應這種變化,生理代謝也發生變化,飲食過於生冷,會造成消化不良,易生各種消化道疾患。所以飲食上有「秋宜溫」的主張,也就是說秋天應當避免光吃些涼和性寒的食物,應當多吃一些溫性食物
4.海藻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纖維素、維生素和礦物質。而海苔更是含有豐富的可溶性纖維藻糖酸,可以保護人體免受放射線的傷害
5.秋梨是很好的秋季水果,對於止咳、去燥有很好的療效。
6.秋燥症主要靠預防,首先宜多喝水、粥、豆漿,多吃些蘿卜、蓮藕、荸薺、梨等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的食物。特別是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熱降火、潤肺去燥等功能,很適宜有內熱,出現肺熱咳嗽、咽干喉痛、大便干結的人食用。
7.秋季要盡量少食或不食辣椒、蔥、姜、蒜、胡椒等燥熱之品,少吃油炸、肥膩食物,以防加重秋燥症狀。
8.秋季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佳,秋燥易傷肺,可適當食用如芝麻、蜂蜜、百合、杏仁、乳品等柔潤食品,可以益胃生津,有益健康。同時可適當多食一些酸味果蔬,食酸以收之。
9.初秋時節,氣溫還比較高,相對比較乾燥,進補也應以「清」補為主。
5、關於秋天的生活小常識
秋天生活小常識大全
立秋之後,秋風秋雨漸多,天氣由熱轉涼。由於晝夜之間溫差增大,也是人們發病較多的時節。常見的有支氣管炎、哮喘病復發,腸胃疾患增多、「熱傷風」等。因此,人們在秋季一定要注意保健,做到防病於未然。
秋季,是慢性支氣管炎高發期,其中有舊疾復發者,也有因著涼的新患者。此類病少則一二周,多則經月不愈。有舊疾者要注意鍛煉身體,增強體質,保暖防寒,少食辛辣食物,最好戒煙,以防復發。正常人也應適當增減衣服,以防受涼而致病。
秋季,冷暖更迭,早晚溫差較大,這時哮喘病最易復發。該病是一種過敏性疾病,有此病史的人對濕度、氣候變化比較敏感,且適應能力較弱,所以容易因上呼吸道感染而誘發。秋季又是草枯葉落時節,空氣中過敏物質增加。因此,有哮喘病史的人要盡量減少與致敏因素接觸,如果有已知過敏原的,應注意避免接觸,防止發作。
秋季氣溫下降,人體受冷刺激後,會產生一系列生理變化,如甲狀腺素、腎上腺皮激素等分泌增多,對原有胃潰瘍等胃部疾患者大為不利。另外,秋季由於陽氣弱陰氣長,腸胃的抵抗能力下降,病菌易乘虛而入,損傷脾胃,導致腸胃疾病,所以,有胃病的人要特別注意腹部保暖,多參加一些鍛煉活動,以改善腸胃道的血液循環,增強對氣候的適應能力;吃東西要定量、定時,少吃冷飲和瓜果,避免過熱、過硬、過辣,以防加重胃疾。
由於秋季天氣漸涼,有少人早早就添加許多衣服,唯恐傷風感冒,卻不知這樣反而易患「熱傷風」。常言說「春捂秋凍」、「若要小兒安,常帶三分飢和寒」,這是因為人體體溫調節是靠皮下毛細血管的收縮與擴張來實現的,如果不急於多加衣服,讓機體逐漸適應環境,就能減少傷風感冒的發生。但這並不是說不要加衣服,而一味地去追求「涼」,問題是要加得適當。
秋季飲食注意什麼
進入秋季,氣溫變得涼爽宜人。溫度降低,人的食慾逐漸增強,消化力也提高,正是彌補由於夏天氣溫炎熱造成營養不足的好季節。同時這個時候又是收獲的季節,各種動物肉肥味美,蔬菜瓜果種類齊全,數量又多,是安排飲食的最好季節。不過,如果安排不當,也容易造成營養過剩或是食性不當而傷身,那麼秋季安排飲食要注意什麼呢?
要注意防止熱能過剩。一般人到了秋季,由於氣候宜人,食物豐富,往往進食過多。攝入熱量過剩,會轉化成脂肪堆積起來,使人發胖,俗話叫「長秋膘」,這樣不好。在秋季飲食中,要注意適量,而不能放縱食慾,大吃大喝。中醫稱「宜食麻以潤其燥」。怎樣做到呢?首先應當少吃一些刺激性強、辛辣、燥熱的食品,如尖辣椒、胡椒等等,應當多吃一些蔬菜、瓜果,如冬瓜、蘿卜、西葫蘆、茄子、綠葉菜、蘋果、香蕉等。另外,避免各種濕熱之氣積蓄。因此提倡吃一些有散發功用的辛香氣味食物,如芹菜。
「秋宜溫」忌生冷。由於秋季天氣由熱轉涼,人體為了適應這種變化,生理代謝也發生變化,飲食過於生冷,會造成消化不良,易生各種消化道疾患。所以飲食上有「秋宜溫」的主張,也就是說秋天應當避免光吃些涼和性寒的食物,應當多吃一些溫性食物。
除日常生活調適外,還要進行耐寒鍛煉,增強機體適應多變氣候的能力,並根據秋季的特點,服用潤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葯進行保健,如人參、西洋參、百合等。(金濟)
秋季注意自我保健
一到秋天,人們都有這樣的感覺,皮膚變得緊綳綳的,甚至起皮脫屑,毛發枯而無光澤,頭皮屑增多,口唇乾燥或裂口,鼻咽燥得冒火,大便干結。這種種表現都是由秋季氣候變化帶來的。某些疾病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復發或加重,如支氣管擴張、肺結核等。因此,如何安度秋季,自我保健防秋燥就顯得十分重要。
一、是及時增減衣服。立秋之後,晝夜之間的溫差較大,不宜赤膊露體,也不宜穿得太多,太暖。
二、是多喝開水、淡茶、果汁飲料、豆漿、牛奶等流質,以養陰潤燥,彌補損失的陰潤,但喝流質的飲食,尤其是飲料和水等液體飲料時,飲用方法頗多講究、以少量頻飲為最佳。
三、是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秋燥最容易傷人的津液。多數蔬菜、水果有生津潤燥、消熱通便之功效。蔬菜、水果等含有大量的水分,能補充人體的津液。另外,還可多吃些蜂蜜、百合、蓮子等清補之品,以順應肺臟的清肅之性。
四、是少吃辛辣煎炸熱性食物。韭菜、大蒜、蔥、姜、八角、茴香等辛辣的食物和調味品,炸雞腿、炸鵪鶉等煎炸的食物,多食皆會助燥傷陰,加重秋燥。
五、是重視精神調養。陰虛的人,肝火易旺,動輒發脾氣,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摟不住火」。肝火偏旺,久則內耗陰津。到了秋季,其燥象更為明顯。因此,預防秋燥的另一環就是要重視精神的調養,並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一切事物,以順應秋季收斂之性,平靜地度過這一多事之秋。
秋季注意去火
秋季到了,氣溫變化,又到了常見病多發時期,特別是孩子和體弱者.
上幾天看<思考中醫>,頗有一些領悟和感悟.(呵呵,我始終是個悟性比較好的人,自我表章一下.)
按傷寒論的觀點,人體的大多數病都是一個平衡失調的問題.
言入正題.
秋季,外界氣候驟然變涼,而人體內的熱量還在原來的位置,(夏季時,人的體內溫度會調節到和外部相應的狀態.),外涼內熱,內熱不容易散發,就出現了不平衡.
這個時候就會出現一系列症狀,比如臉上痘痘增加,喉嚨腫痛,牙齦發炎,晨起乾咳等.
另外秋季乾咳,從這個原理上分析,是因為肺在五臟中屬水,最容易受火的影響,火多而肺燥,所以會引起乾咳.
6、秋季兒童健康生活小常識
一定要常洗手,注意保暖,別吃得太多,多喝水,多吃水果,多運動。
7、秋天應注意哪些健康常識??
秋天是豐收的季節,是浪漫的季節,在我們告別夏天酷熱的天氣迎來涼爽秋風的時候,可別忘了注意身體,注意養生,秋天是養生的好季節,接下來小編就跟大家說說秋天養生的幾點小常識。
1、秋季的精神養生
秋季的精神調養在於培養樂觀情緒,保持內心平靜,收斂神氣,為冬令陽氣潛藏做准備。觸景生情,易增憂傷。憂傷又容易傷肺,肺氣虛後,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又會下降,耐受性的下降,又進一步促使傷感、悲秋情緒。《黃帝內經》中提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原則,這對精神調養也適合。中醫認為心藏神,神安則壽。若不知調攝精神,則精血漸衰,形體耗敗,老衰立至。
秋冬之時調養精神以養其陰就顯得格外重要,要求做到安然恬靜,虛懷若谷,無過多奢望,無過度思慮,尤其不宜動怒。因怒則氣機上逆,每易耗傷肝血,損及陰精,甚則陽亢化風,而容易誘發眩暈、中風等病症。遇事冷靜處理,以保養陰精。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專長,不斷豐富生活內容。金秋十月,與農民一起享受豐收的喜悅。琴、棋、書、畫,自得其樂。精神調養上要掌握主動權,要多想高興的事,多做高興的事。
2、秋季保健必知的小常識
秋季是豐收的季節,同時也是人體進補最好的時節,很多的人都制定了自己的養生計劃,其實想要保持身體的健康,多了解一些常識是非常有必要的呢!秋季氣溫較大,該怎麼守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呢,來看看專家是怎麼說的吧!
2.1、入秋養生要提放「秋老虎」
立秋並不是真正秋天的到來,炎夏的余熱未消,雖早晚會比較涼、溫差變大,白天尤其是午間依然悶熱。此時人容易產生倦怠、乏力的感覺,清熱解暑要繼續,但相對炎夏要有所變化。要多喝水、淡茶、菜湯等,以清熱祛暑。
綠豆湯、蓮子粥和百合粥都是很有益處的良方。
2.2、入秋養生要預防感冒腹瀉
立秋後逐漸下降的氣溫適合病毒趁虛而入,人容易感冒。同時也適宜一些致瀉病原微生物的生長,因此是細菌性痢疾、大腸桿菌腸炎等腸道疾病的多發季節。
3、秋季養生吃什麼好
3.1、梨:緩解燥咳效果好
入秋,人們的身體需要滋潤,特別是本身氣管不太好的人呢,更應該早些進行防治,避免加重發病的可能。梨是一種非常好的水果,它能健胃潤肺,而入秋食梨正是時候。梨除了生食外,也可以削片煲湯,在臨睡前飲用,有潤肺、滋潤大腸、通暢便結、動化積食之功。如不慎患上燥咳,可用生梨和川貝母加冰糖燉湯喝,療效不錯。
3.2、銀耳:改善秋燥造成的皮膚搔癢
中醫傳統的「銀耳燉冰糖」,可治療支氣管炎的咳嗽、痰多。另外,銀耳對於皮膚乾燥引起的搔癢症,也有一定的療效。
3.3、甘蔗:對小便不利相當助益
甘蔗具有滋養、解熱、生津、潤燥之功效。對於發燒傷津、胃熱口苦、大便乾燥、小便不利、反應嘔吐、肺熱咳嗽等有相當助益。在秋燥時節,飲甘蔗汁最好,喝甘蔗汁可以除去內臟燥熱,促進排尿。
秋季養生的運動
經歷了炎夏的悶熱後,秋季的涼爽正是戶外運動的大好時機。選擇在這個時節鍛煉身體,不僅可以調心養肺,提高內臟器官的功能,而且有利於增強各組織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體對外界寒冷刺激的抵禦能力。
人體陰精陽氣在秋天處於收斂內養階段,所以健身也要順應這一原則,運動切忌過度,要適可而止。人們宜參加一些輕松平緩、活動量小的運動,如:慢跑、登山、游泳等。這些運動講求形動而心靜,動而不亂,靜而不躁,既不會因出汗多損耗元氣,又可以舒展筋骨,以應秋收。
對於正在長身體的青少年來說,足球、籃球、長跑和極限運動等戶外體育項目是秋季的最佳運動選擇;對於上班族來說,如羽毛球、乒乓球、室內健身、檯球、保齡球等運動量不是很大的項目更為合適;而對於老年朋友來說,可以選擇慢走、散步或打太極拳等運動。
秋季養生的重要性
人的一生之中大約有1/3的時間是用在睡眠上的,睡眠可以為生命積蓄能量。《內經》說:「人卧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
「能」者,能量也。人之目視、足步、掌握、指攝等生命活動的能量,都是通過睡眠源源不斷地積蓄起來,通過肝的作用不斷滿足生命活動的需要。
現代醫學中也認為人在睡眠的時候,分泌的生長激素是白天的5~7倍,特別是兒童和青少年,一定要保證有足夠的睡眠時間才能促進生長發育。
睡眠的時候進入到肝臟的血流量是站立的時候的7倍,肝臟血流量增加有利於增強肝細胞的功能,提高解讀能力,並且加快蛋白質、氨基酸、糖、脂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的代謝,維持人體機內環境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