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黃芪的保健功效有哪些?
2、黃芪紅棗湯的作用,做法以及吃法
黃芪是名貴中葯材,根據葯典記載有補氣固表、利尿之功效,民間還有冬令取黃芪配成滋補強身之食品的習慣。因此黃芪年消耗量十分龐大。而葯用部分是根,一旦根部被刨取,整個植株不再存活。黃芪的野生資源在大量採挖的情況下日漸稀少。為此確定該植物為國家三級保護植物。
黃芪為多年生草本,株高1米左右。主根直徑1-2厘米,長可達1米以上,直插入土壤深處。地上莖直立,具棱;被長毛。葉互生,奇數羽復葉,具小葉21-31片。小葉橢圓形,長7-30毫米,寬4-12毫米,先端圓或微凹,基部圓形。托葉披針形,長6毫米。總狀花序生莖上部葉腋,每花序10-20朵。花淡黃色,蝶形花冠,旗瓣倒卵形,頂端微凹,翼瓣與龍骨瓣近等長。子房有柄,花後莢果膨脹,長圓形,長2-3厘米,頂端有短喙,果外被短毛,內有種子3-8粒。
黃芪產於我國華北、東北、內蒙古和西北,主產於山西、黑龍江、遼寧、河北等省,前蘇聯、朝鮮和蒙古也有分布。為了保護好野生資源應適當限制采刨,采刨季節應在種子成熟落地之後,嚴禁採挖幼株。為了擴大資源應大力發展種植或者人工播植幼株,然後保持半野生狀態,直到採收。
黃芪是豆科植物,它是一味常用的中葯。它的主要葯理作用是「益氣固表」,可以「利水」,也可以「托毒生肌」。什麼是「益氣」呢?凡是中醫認為是「氣虛」、「氣血不足」、「中氣下陷」的情況,都可以用黃芪。平時體質虛弱,容易疲勞,常感乏力,往往是「氣虛」的一種表現。貧血,則常屬「氣血不足」。而脫肛、子宮下墜這些病狀也常被認為是「中氣下陷」。有上述症狀的人,冬令吃些黃芪有益處。當然最好是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有些人一遇天氣變化就容易感冒,中醫稱為「表不固」,可用黃芪來固表。常服黃芪可以避免經常性的感冒。中醫有一個有名的方子,叫「玉屏風散」,有三味葯,主葯就是黃芪,是可以用來治療經常性感冒的。
因為身體虛弱,或者年紀大了的人,往往下肢有些水腫。如果屬於「氣虛」,也可以常服黃芪。有慢性腎病的人,也可能常有浮腫,中醫治療時,黃芪有時也是常用的中葯。
所謂「托毒生肌」,意為手術後傷口容易恢復,或使久不癒合的膿腫化膿生肌。
服用黃芪,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針對個人體質不同適量服用,黃芪的吃法很多,現介紹幾種:
1、每天用黃芪30克左右,水煎後服用。或水煎好後代茶飲用。用黃芪30克,加枸杞子15克,水煎後服用,對氣血虛弱的人效果更佳。
2、取黃芪50克左右,煎湯以後,用煎過的湯液燒飯或燒粥,就變成黃芪飯、黃芪粥,也很有益。
3、還有些人喜歡在燒肉、燒雞、燒鴨時,放一些黃芪,增加滋補作用,效果也不錯。
【中文名】黃芪
【類別】補氣葯
黃 芪 Radix Astragali(英) MilkvetchRoot
【別名】 綿黃芪。
【來源】 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ge. var.mongholicus(Bge.)Hsiao的根。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莖直立,上部有分枝。奇數羽狀復葉互生,小葉12~18對;小葉片廣橢圓形或橢圓形,下面被柔毛;托葉披針形。總狀花序腋生;花萼鍾狀,密被短柔毛,具5萼齒;花冠黃色,旗瓣長圓狀倒卵形,翼瓣及龍骨瓣均有長爪;雄蕊10,二體;子房有長柄。莢果膜質,半卵圓形,無毛。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生於向陽草地及山坡。主產內蒙古、山西及黑龍江;現廣為栽培。
【採制】 春、秋季採挖,除去泥土、須根及根頭,曬至六七成干,理直扎捆後曬干。
【性狀】 根圓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較粗,略扭曲,長30~90cm,直徑0.7~3.5cm。表面淡棕黃色至淡棕褐色,有不規則縱皺紋及橫長皮孔,栓皮易剝落而露出黃白色皮部,有的可見網狀纖維束。質堅韌,斷面強纖維性。氣微,味微甜,有豆腥味。
【化學成分】 含黃酮類成分毛蕊異黃酮(calycosin)、3- 羥基- 9,10- 二甲氧基紫檀烷,還含黃芪皂甙Ⅰ、Ⅴ、Ⅲ( astragalosideⅠ、Ⅴ、Ⅲ) 。
【性味】 性溫,味甘。
【功能主治】 補氣固表,托毒排膿,利尿,生肌。用於氣虛乏力、久瀉脫肛、自汗、水腫、子官脫垂、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瘡口久不癒合。
【主治】
1、小便不通。用黃芪二錢,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溫服。小兒減半。
2、酒疸黃疾(醉後感寒,身上發赤、黑、黃斑)。用黃芪二兩、木蘭一
兩,共研細。每服少許。一天服三次,酒送下。
3、白濁。用鹽炒黃芪半兩、茯苓一兩,共研細。每服一錢。
4、萎黃焦渴(每與癰疽發作,先後伴隨)。用黃芪六兩,一半生焙,一
半加鹽水在飯上蒸熟;另用甘草一兩,也是一半生用,一半灸黃。二葯
共研細。每服二錢,一天兩次。也可以煎服。此方名「黃芪六一湯」。
5、老人便秘。用黃芪、陳皮各半兩,研細。另用大麻子一合,搗爛,
加水揉出漿汁,煎至半干,調入白蜜一匙,再煮過,把黃芪、陳皮末加
入調勻服下。兩服可通便。可以常服。
6、血淋。用黃芪、黃連,等分為末,加麵糊做成丸子,如綠豆大。每
服三十丸。
7、少淋。用黃芪、人參,等分為末。另用蘿卜四、五片,加蜜二兩,
稍稍灸過後,蘸葯末吃下,以鹽水送服。
8、吐血。用黃芪二錢半、紫背浮萍五錢,共研為末。每服一錢,姜蜜
水送下。
9、咳膿咳血,咽干(這是虛熱,不可吃涼葯)。用黃芪四兩、甘草一兩,
共研為末。每服二錢,熱水送下。
10、肺癰。用黃芪二兩研細,每取二錢煎湯服。一天可服三、四次。
11、甲疽(趾甲邊紅肉突出成疽)。用黃芪二兩、茹一兩,醋浸一宿,加
入豬油五合,微火煎成二合。去渣,取脂塗瘡上。一天三次。
12、胎動不安(腹痛,下黃汁)。用黃芪、芎各一兩,糯米一合,水一升,
一起煮到半到。分次服下。
13、陰汗濕癢。用黃芪酒炒後研細,切熟豬心蘸著吃,有效。
3、黃芪瘦肉湯的做法,黃芪瘦肉湯怎麼做好吃,黃芪
配料:黃芪50克,豬瘦肉適量,調味品適量。
製法:將黃芪洗凈,與切成小塊的豬瘦肉一起放入沙鍋內,加蔥、姜、,加適量水,先大火,後小火,燉至肉熟爛即可。
用法:每周服兩次,連服4周。每次飯前服用。
功用:本葯膳有補氣固表之用。黃芪能補氣升陽,益衛固表;豬肉含17%的蛋白質。二者合用可氣血雙補,適用於氣虛所致的倦怠乏力、便溏腹瀉,並能增強免疫力,預防感冒。
在上面的文章裡面我們介紹了什麼是黃芪,我們知道黃芪不但可以葯用而且還可以食用,黃芪有很好的養生保健功效,經常吃黃芪有利於我們的身體健康,上文我們採用了黃芪搭配上豬瘦肉做成了黃芪瘦肉湯。
4、紅棗黃芪烏雞湯吃了有什麼作用?
此道湯氣血雙補,固腎調精。適用於月經病氣血不足、腎虛者,經期不準、經量少而色淡、神疲氣短、多夢失眠、頭昏腰酸、面色蒼白等。
.烏雞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和礦物質。烏雞的維生素A含量是鰻魚的10倍。維生素A是保護皮膚的良葯,具有卓越的抗血酸功能。動物實驗證明,維生素A的化合物具有防癌的效果。烏雞的鐵比菠菜的含量高10倍,有專家指出,動物性鐵和鋅類礦物質比植物性礦物質的吸收率高2倍。烏雞是低脂肪、低糖的鹼性食品。烏雞的質量分析數據表明:蛋白質佔60%以上,脂肪則只佔20%。這種低脂肪比率可與大豆及藻類媲美,其含糖量也不高,是擔心肥胖者以及患糖尿病等多種成人病的患者可以放心食用的食品。烏雞又是鹼性食品。由於血液中的膽固醇以及中性脂肪、糖、尿酸等物質的量的增加,從而引起動脈硬化、高血壓、糖尿病、痛風等各種成人疾病,而食用鹼性食品的烏雞功效就是會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和中性脂肪,清潔血液,可預防孕產婦妊高征。烏雞含有人體不可缺少的賴氨酸、蛋氨酸和組氨酸,有相當高的滋補葯用價值,特別是富含極高滋補葯用價值的黑色素,有滋陰、補腎、養血、添精、益肝、退熱、補虛作用,能調節人體免疫功能和抗衰老,自古享有「葯雞」之稱。對產後虧虛、乳汁不足及氣血虧虛引起的月經不調、子宮虛寒、行經腹痛、崩漏帶下、身體瘦弱等症,均有很好的療效。烏雞氣味甘、微溫、無毒,有補中止痛、滋補肝腎、益氣補血、滋陰清熱、調經活血、止崩治帶等功效,特別是對婦女的氣虛、血虛、脾虛、腎虛等症以及小兒生長發育遲緩、婦女更年期綜合征等尤為有效。現代醫學研究認為烏雞含有人體不可缺少的賴氨酸、蛋氨酸和組氨酸,能調節人體免疫功能和抗衰老。烏雞適合煲湯,下面介紹筆者製作烏雞葯膳湯的過程與方法。
黃芪有益氣補虛、強壯脾胃的功效,適用於脾氣虛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者。現代研究表明,黃芪含多種抗菌成分,能增強免疫功能,從而預防傳染病的發生。另外,它能增強細胞的新陳代謝,有抗疲勞、抗衰老、抗輻射、保護肝臟等功能。
紅棗在中葯中的應用:
1.健脾益胃:脾胃虛弱、腹瀉、倦怠無力的人,每日吃紅棗七顆,或與黨參、白術共用,能補中益氣、健脾胃,達到增加食慾、止瀉的功效;紅棗和生薑、半夏同用,可治療飲食不慎所引起的胃炎如胃脹、嘔吐等症狀。
2.補氣養血:紅棗為補養佳品,食療葯膳中常加入紅棗補養身體、滋潤氣血。台大免疫學孫安迪博士大力提倡平時多吃紅棗、黃芪、枸杞,能提升身體的元氣,增強免疫力。
3.養血安神:女性躁鬱症、哭泣不安、心神不寧等,用紅棗和甘草、小麥同用〈甘麥大棗湯〉,可起到養血安神、舒肝解郁的功效。
4.緩和葯性:紅棗常被用於葯性劇烈的葯方中,以減少烈性葯的副作用,並保護正氣。如:「十棗湯」中,用大棗緩解甘遂、大戟、蕪花等瀉葯的毒性,保護脾胃不受傷害。
紅棗是補氣養血的聖品,同時又物美價廉,民眾無需購買坊間昂貴的補品,善用紅棗即可達到養生保健的功效。
5、黃芪紅棗湯可否長期服用
可以長期服用。
1、黃芪是具有保健功能的葯材,能夠加強食療功效。在此湯中,補氣的最佳食材當屬黃芪。適量飲用黃芪大棗湯能夠有效改善脾胃虛弱、氣短乏力等症,還能提高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
2、 如果氣虛、氣短比較嚴重,可將生黃芪換成炙黃芪,補氣功效更強。
3、黃芪性偏溫,補氣升陽,易於助火,所以有陰虛陽亢、熱毒亢盛、食積內停者不宜使用,以免加重陽熱亢盛。
6、黃芪湯的簡介
中文名稱: 黃芪湯
來源: 李漢俊
功效: 益氣托膿,瀉火解毒
主治: 肺膿瘍
方歌:生芪赤芍丹皮桔,大黃瓜蔞魚腥草。氣虛便秘亦可用,補氣健脾潤腸通。
7、常喝黃芪做的湯,能預防冠心病嗎?
黃芪含有多糖、單糖、黃酮類、甜菜鹼、葉酸、多種氨基酸、粘液質、樹膠、纖維素和微量元素硒、硅等,對興奮中樞神經系統、增強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提高抗病能力、改善心肺功能、擴張血管、降低血壓、改善皮膚血液循環和營養狀況、保護肝臟、防止肝糖減少、促進細胞的新陳代謝、利尿、健腎、降血糖、鎮靜、抗病毒、殺菌等方面,均有良好的作用。由於黃芪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硒,還具有良好的抗癌和預防冠心病的作用。因此,經常用黃芪煎湯,泡水當茶飲,與糯米煮粥喝,燉母雞煮黑豆、燉大豆,皆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
中葯方心臟病康復湯為純中葯制劑,綠色安全無毒副作用,葯物直達有效部位,能有效抵擋主動脈病變血管處平滑肌細胞增殖細胞核抗原的表達,抑制血管平滑肌細胞的增殖。從而抑制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有效治療冠心病。
8、黃芪湯任何人都可以喝
以下人群不宜食用黃芪:
1、一些躁熱體質的人就不適合長期吃或者多吃。
2、有感冒發熱、胸腹滿悶等症者,不宜服用黃芪。
3、如患有肺結核病的人,有發熱、口乾唇燥、咯血等症狀者,不宜單獨服用黃芪。
4、癰疽初起或潰後熱毒尚盛等證,均不宜服用黃芪,另外孕婦不宜長期大量應用。
9、黃芪不能和什麼東西一起燉湯
黃芪不能和蘿卜一起燉湯。
蘿卜有「下氣」和「消滯」的作用,因此與補氣類葯物(如黃芪、人參、黨參等)同食會對葯效產生一定的阻礙。
黃芪能補氣升陽、利水消腫、固表止汗,適用於氣虛引起的倦怠乏力、氣短、盜汗、水腫等。生黃芪多用於固表利水,蜜炙(切制後加蜂蜜拌炒)可用於補中益氣。
冬天用黃芪能滋補強身,泡酒、做菜、煨湯、調味均可,但每天用量不能超過30克。常服可令人精神煥發、體質增強、氣色更好。
人參補氣側重於臟腑氣虛,黃芪則側重補益衛表之氣。經常容易感冒的人,出汗過多,可用黃芪泡水飲。現代研究發現,黃芪對治療蛋白尿有一定作用,還能調節血糖
人參補氣側重於臟腑氣虛,黃芪則側重補益衛表之氣。經常容易感冒的人,出汗過多,可用黃芪泡水飲。現代研究發現,黃芪對治療蛋白尿有一定作用,還能調節血糖
(9)黃芪保健湯擴展資料
黃芪泡水喝的好處:
1、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由於氣虛導致的出汗問題,脾虛可導致疲勞,肺虛可導致咳嗽氣短,用黃芪飲水可解決這些問題。在流感季節或冬季,黃芪水可以預防感冒。
2、保護肝臟
黃芪喝水可以保護肝臟,有肝炎、胃潰瘍、胃炎或肝臟損傷的患者,每天可以喝黃芪茶,是很有好處的。
3、可以調節血糖
黃芪泡水喝可降低血糖,但是對苯乙雙胍和胰島素引起的低血糖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4、抗腫瘤
黃芪含有多糖的抗腫瘤葯物可增強療效,副作用會降低。患有癌症的人,長期使用黃芪,可以起到更好的抗癌作用。
5、利水消腫
無論您早晨起床出現眼瞼腫脹,還是腿部腫脹,或由高血壓和糖尿病引起的水腫,都可以泡黃芪水消水腫。
10、黃芪,黨參,紅棗,枸杞,黑豆煲水屬於保健湯水嗎
黨參:補中益氣,健脾益肺.用於脾肺虛弱,氣短心悸,食少便溏,虛喘咳嗽,內熱消渴. 用於氣虛不足,倦怠乏力,氣急喘促,脾虛食少,面目浮腫,久瀉脫肛.本品為臨床常用的補氣葯,功能補脾益肺,效近人參而為較弱,適用於各種氣虛不足者,常與黃芪,白術,山葯等配伍應用;如血虛萎黃及慢性出血疾患引起的氣血兩虧的病症,配補血葯如熟地,當歸等.
意見建議:黃芪: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 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黃芪圓片,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痿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 棗:紅棗味甘性溫,歸脾胃經,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葯性的功能.這都是補中益氣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