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俄國保健品因性延時的葯
一般情況下,吃避孕葯會推遲月經嗎?
會
會推遲多久zd?會不會超過7天以上?
因人而異
房事後,一般要多少天才可以知道是不是懷孕了呢?
性生活10天後左右時間就可用早孕紙測定.或尿hcg檢查
經期延長,月經推遲一周屬於正常情況.
屬月經不調原因有:1.內分泌失控.2.婦科病.如盆腔炎可在經期做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激素6項和陰道b超檢查內分泌功能、hcg檢測,以明病因.3.葯物.如吃過避孕葯.4.有時因性生活刺激、性興奮導致的激素分泌變化引起提前或推遲.5.懷孕.6.飲食天氣葯物精回神等都可以引起月經延遲.可服:黃體酮或益母草膏或烏雞白鳳丸進行調理注意休息,不要喝酒,禁忌辛辣食物.
避孕葯可對72小時內的性生活有效,女性吃了是否會產生副作用
避孕葯可以干擾3個月的月經周期
是葯3分毒.避孕葯難尤其是緊急避孕葯,吃多了對身體沒有一點好處..它最大的副作用就是干擾正常月經,導致月經失調和陰道出血,可採取宮血寧治療甚至造成不孕.因此,它不能當作經常性的避孕手段.
怎麼服用緊急避孕葯?根據自己需答要服不能連服,一年最多隻能3次,停葯6月後才能懷孕.如果你服用的是第3代短效口服避孕葯,則停葯後經過一次正常月經即可懷孕.
2、誰包裝了這些專家 是養生節目還是保健品廣告
保健品是個讓人又愛又恨的東西,尤其是老年人,總是對其寄予很高的厚望,但最終往往以失望告終。這裡面,既有某些商家不負責任誇大宣傳等原因,也有部分是老百姓不能客觀認識的結果。
近日,健康時報進行了中國網民整體保健狀況調查,調查著重於人們的保健意識狀況、對保健產品的認知狀況、對保健信息傳播渠道的認知度等方面。
調查顧問:中國保健協會副會長 吳大真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流行病學教授 黃建始
調查人數:42718人
調查時間:1個月調查結果分析:五成人選擇
錯誤的綠色標志
保健食品種類很多,對於保健食品的安全性的辨別就顯得非常重要。學會看保健食品圖形標志是一個最起碼的常識。
調查結果顯示,有25.84%的人選擇藍色標志,而有48.78%的人選擇了綠色標志。當被問到目前保健食品由哪個國家機構審批的問題時,有近七成的網民能夠做出正確回答,不知道和做出錯誤選擇的網民占總數的31.34%。
專家講解:只有25.84%的人選擇藍色標志,說明大家對合格保健食品的鑒別能力不高。凡聲稱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必須經相關部門審查確認、審批,對審查合格的保健食品發給《保健食品批准證書》;外包裝上有國家保健食品標志--業內稱「淡藍色牛頭標志」,這是確定一個保健食品是否合格安全的最基本條件。
此外,我們還要看成分標簽和說明書。有些不合格的保健食品,因為偽造藍色小標屬於違法行為,就製造一個其他顏色的標識,其中最常用的就是綠色,利用了人們追求綠色、健康的心理。48.78%的人選擇了綠色標志就是被這樣的心理所左右了。
八成人錯誤認為保健品有副作用
八成以上的消費者認為保健品有副作用,其中16.83%的消費者認為絕大部分保健品都有副作用,60.5%的消費者認為部分保健品有副作用。有15.89%的消費者覺得保健品沒什麼副作用。6.36%的消費者則表示自己不太清楚。
專家講解:說保健食品有副作用這完全是錯誤的,只有葯物會出現一些副作用,而這些副作用還是在體質限制或者是錯誤用葯的前提下產生的。保健食品首先是一種食品,不存在副作用一說。作為食品,第一就是安全,第二才是具備一些輔助的功效。可以這樣說,只要是國家批准生產的正規保健食品,在正常的情況下食用,是不會出現副作用的,多數的消費者還是多慮了。
大多數消費者支持國產保健品
網友對保健產品的選擇呈現出明顯的傾向性,有47.72%的網民推崇國內品牌,10.07%的網民用國外品牌,兩者都用的人群比例為30.83%,11.38%的網民不用保健品。
專家講解:購買保健產品支持國貨的做法是正確的。
拿保健食品來說,國內的保健食品在購買前可以查閱得到相關批准文號,非常直觀。進口保健食品能取得正規進字型大小的產品並不多,很多通過非法的渠道進入,沒有保障。
保健食品熱度高於保健器械
目前市面上的保健產品主要有保健食品、保健用品、保健器械等三種類型。保健食品是指聲稱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為目的的食品;保健用品主要是保健日用品,例如保健牙膏、保健牙刷、保健內衣、保健枕等;而保健器械則是指具有預防、診斷、治療等作用的醫療器械,如血壓計、血糖儀、按摩器等。
67.65%的調查對象青睞保健食品,超過五成的調查對象對保健用品感興趣,保健器械受歡迎程度比例為34.36%。
專家講解:市場反映基本能體現客觀現實。目前,保健食品行業制度更加健全,審批更加嚴格,產品也更加安全可靠。但保健器械則有一些魚目混珠的情況發生,市場情況比較復雜。保健器械不歸於醫療器械,而又具有醫療器械的某些特徵,因此,具體的標准很難界定,不能像保健食品一樣有明確的指標進行量化評判。因此安全系數也略低一些,消費者能感受到這一點,因此對保健器械的認可度就低一些,制定保健器械的標準是相關監管部門下一步要做的重點。
保健品廣告 消費者喜電視厭廣播
保健品廣告可信度的高低與傳播方式有很大關系。通過電視媒介發布的保健產品廣告可信度最高,達到了35.24%;報紙雜志的可信度為14.49%;廣播可信度偏低,僅佔3.44%,調查中,32.35%的調查對象認為上述的媒介均不可信。
專家講解:老百姓喜歡看得見摸得著的效果,電視媒體在這方面佔有優勢,也很容易獲得認可。32.35%的調查對象認為上述的媒介均不可信是非常有趣的一個現象。
這一方面反映了目前我國保健品廣告的過多過濫狀況,另一方面也表明,要提高保健產品的可信度,除了選擇合適的傳播方式外,提高保健品產品的質量才是根本。
一成消費者能辨別虛假宣傳
消費者知道哪些是保健產品違法廣告嗎?有12.33%的調查對象表示清楚,20.21%的人完全不清楚,更多的人介於清楚與不清楚之間。
專家講解:辨別虛假宣傳是消費者保護自己不被欺騙的重要武器,有一些基本的違法廣告辨別准則:
一是未經衛生部審查批准,而以保健食品名義經營的;
二是保健食品的名稱、標簽、說明書未按照核准內容使用,有的違規宣傳療效,標簽或說明書上印著「緩沖……症狀」、「適用於……疾病」等字樣;有的則隨意宣傳功效,標榜能「滋陰壯陽、調理氣血」等;
三是索證不齊,部分經營單位未索取《保健食品批准證書》復印件和產品檢驗合格證。
此外,下列行為均屬違法表現:使用醫葯科研單位、醫生、患者的名義作證明;出現治癒率、有效率以及其他不科學的斷言和保證;出現有獎銷售、饋贈等違法促銷內容;違法發布治療腫瘤葯品的廣告等。其它調查結果:對於保健,68.11%的消費者認為「日常保健」是保證健康的最佳途徑,23.46%的消費者選擇「有病就治」,8.43%的消費者選擇「定期體檢」。
消費方面,59.46%的人每月花200元左右用於保健產品的開支。15.86%的消費者花200~500元,花500~1000元、1000元以上的消費者比例分別為5.44%、0.52%。
保健知識積累方面,36.03%的消費者會通過定期看健康書報、網頁或節目來積累健康養生保健知識,49.18%的消費者偶爾關注,12.99%的消費者會在有健康需求時查詢相關信息,僅1.80%的消費者從來沒有注意過。
參加健康教育培訓積極性方面:49.36%的消費者表示只要有益,一定去,45.38%的消費者稍顯猶豫,5.26%的消費者認為保健教育沒必要。
市場認可方面:31.65%的消費者認為保健產品市場非常混亂,54.51%的消費者認為「稍有改善」,13.63%的消費者認為「大有改善」,0.21%的消費者認為「非常規范」。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保健品網證實,僅供您參考。)
3、一、不喝碳酸飲料;二、不吃保健品。 這兩句話有沒道理?
聚會聚餐時喝飲料是難免的,而碳酸飲料常常是人們的最愛。不僅僅是可樂,所有帶「氣」的飲料實際上都屬於碳酸飲料的范疇。但大家可能並不知道,含糖碳酸飲料可以顯著提高患慢性腎臟疾病的風險。既然如此,你還會喝嗎?外國的一家醫院針對3318名護士每天攝入碳酸飲料的數量和蛋白尿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每天飲用兩罐以上碳酸飲料的護士,腎小球濾過率降低了30%。
其實還有另一項動物實驗也證實碳酸飲料有腎臟損害的可能。通過對小鼠進行的動物實驗,科學家們發現,適度攝入果糖會增強腎臟對一種調節體液中鹽平衡的蛋白質的敏感度。這會導致腎臟細胞增加對鹽的重吸收。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攝入碳酸飲料中的主要成分是水、果糖、二氧化碳。其中可樂中還含有微量的咖啡因。由於喝碳酸飲料會使大腦釋放多巴胺,使人出現類似於成癮的感覺,所以喝飲料往往會比喝水時的飲用量大得多,使得腎臟的負擔加重,對於腎臟本身有基礎病變的患者,長此以往會增大腎臟功能損害的風險。碳酸飲料相比於蘇打水,會大量添加果糖,由於果糖的甜度遠大於葡萄糖和蔗糖,因此會給碳酸飲料帶來很好的口感。但是由於一罐碳酸飲料中所含的糖分就已經超過人體每天建議攝入量的上限,因此飲用碳酸飲料會造成每天的糖分攝入過量。對於存在糖代謝障礙的人群,飲用碳酸飲料會加劇體內糖代謝的不平衡,進一步損傷本來已經不堪重負的糖代謝能力,使得血糖升高,血糖長期處於高值會損害腎臟,最終導致糖尿病腎病。因此對於體內糖分代謝不好的人群,喝碳酸飲料確實會對腎臟產生明顯的影響。另外,碳酸飲料中的高糖分有比較強的利尿作用,會增加尿量,這也會增加腎臟的負擔,同時會造成體內鈣離子的大量流失。
腎臟也是人體調整酸鹼平衡的重要器官。碳酸飲料中溶解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其在水中形成碳酸,大部分碳酸會在胃裡析出氣態的二氧化碳通過食管排出體外,少部分碳酸會隨著水分被人體吸收進入血液,形成碳酸根和碳酸氫根作為人體酸鹼平衡的緩沖劑。總的來說,碳酸對於人體的傷害比較小。但是,為了平衡口味和PH值,有些碳酸飲料,如可樂中會加入磷酸。磷酸會被人體完全吸收進入血液。動物血液中鈣磷是有一定關系的。如果長期攝入超過人體正常需要的2倍~3倍的磷,則會引起鈣的代謝變化,鈣大量排出體外,使得血液中鈣的含量降低,也容易造成鈣離子在腎臟中與尿液中的其他物質反應形成膽結石。
4、進口保健食品如何判定屬保健食品
保健品是個讓人又愛又恨的東西,尤其是老年人,總是對其寄予很高的厚望,但最終往往以失望告終。這裡面,既有某些商家不負責任誇大宣傳等原因,也有部分是老百姓不能客觀認識的結果。
近日,健康時報進行了中國網民整體保健狀況調查,調查著重於人們的保健意識狀況、對保健產品的認知狀況、對保健信息傳播渠道的認知度等方面。
調查顧問:中國保健協會副會長 吳大真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流行病學教授 黃建始
調查人數:42718人
調查時間:1個月調查結果分析:五成人選擇
錯誤的綠色標志
保健食品種類很多,對於保健食品的安全性的辨別就顯得非常重要。學會看保健食品圖形標志是一個最起碼的常識。
調查結果顯示,有25.84%的人選擇藍色標志,而有48.78%的人選擇了綠色標志。當被問到目前保健食品由哪個國家機構審批的問題時,有近七成的網民能夠做出正確回答,不知道和做出錯誤選擇的網民占總數的31.34%。
專家講解:只有25.84%的人選擇藍色標志,說明大家對合格保健食品的鑒別能力不高。凡聲稱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必須經相關部門審查確認、審批,對審查合格的保健食品發給《保健食品批准證書》;外包裝上有國家保健食品標志--業內稱「淡藍色牛頭標志」,這是確定一個保健食品是否合格安全的最基本條件。
此外,我們還要看成分標簽和說明書。有些不合格的保健食品,因為偽造藍色小標屬於違法行為,就製造一個其他顏色的標識,其中最常用的就是綠色,利用了人們追求綠色、健康的心理。48.78%的人選擇了綠色標志就是被這樣的心理所左右了。
八成人錯誤認為保健品有副作用
八成以上的消費者認為保健品有副作用,其中16.83%的消費者認為絕大部分保健品都有副作用,60.5%的消費者認為部分保健品有副作用。有15.89%的消費者覺得保健品沒什麼副作用。6.36%的消費者則表示自己不太清楚。
專家講解:說保健食品有副作用這完全是錯誤的,只有葯物會出現一些副作用,而這些副作用還是在體質限制或者是錯誤用葯的前提下產生的。保健食品首先是一種食品,不存在副作用一說。作為食品,第一就是安全,第二才是具備一些輔助的功效。可以這樣說,只要是國家批准生產的正規保健食品,在正常的情況下食用,是不會出現副作用的,多數的消費者還是多慮了。
大多數消費者支持國產保健品
網友對保健產品的選擇呈現出明顯的傾向性,有47.72%的網民推崇國內品牌,10.07%的網民用國外品牌,兩者都用的人群比例為30.83%,11.38%的網民不用保健品。
專家講解:購買保健產品支持國貨的做法是正確的。
拿保健食品來說,國內的保健食品在購買前可以查閱得到相關批准文號,非常直觀。進口保健食品能取得正規進字型大小的產品並不多,很多通過非法的渠道進入,沒有保障。
保健食品熱度高於保健器械
目前市面上的保健產品主要有保健食品、保健用品、保健器械等三種類型。保健食品是指聲稱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為目的的食品;保健用品主要是保健日用品,例如保健牙膏、保健牙刷、保健內衣、保健枕等;而保健器械則是指具有預防、診斷、治療等作用的醫療器械,如血壓計、血糖儀、按摩器等。
67.65%的調查對象青睞保健食品,超過五成的調查對象對保健用品感興趣,保健器械受歡迎程度比例為34.36%。
專家講解:市場反映基本能體現客觀現實。目前,保健食品行業制度更加健全,審批更加嚴格,產品也更加安全可靠。但保健器械則有一些魚目混珠的情況發生,市場情況比較復雜。保健器械不歸於醫療器械,而又具有醫療器械的某些特徵,因此,具體的標准很難界定,不能像保健食品一樣有明確的指標進行量化評判。因此安全系數也略低一些,消費者能感受到這一點,因此對保健器械的認可度就低一些,制定保健器械的標準是相關監管部門下一步要做的重點。
保健品廣告 消費者喜電視厭廣播
保健品廣告可信度的高低與傳播方式有很大關系。通過電視媒介發布的保健產品廣告可信度最高,達到了35.24%;報紙雜志的可信度為14.49%;廣播可信度偏低,僅佔3.44%,調查中,32.35%的調查對象認為上述的媒介均不可信。
專家講解:老百姓喜歡看得見摸得著的效果,電視媒體在這方面佔有優勢,也很容易獲得認可。32.35%的調查對象認為上述的媒介均不可信是非常有趣的一個現象。
這一方面反映了目前我國保健品廣告的過多過濫狀況,另一方面也表明,要提高保健產品的可信度,除了選擇合適的傳播方式外,提高保健品產品的質量才是根本。
一成消費者能辨別虛假宣傳
消費者知道哪些是保健產品違法廣告嗎?有12.33%的調查對象表示清楚,20.21%的人完全不清楚,更多的人介於清楚與不清楚之間。
專家講解:辨別虛假宣傳是消費者保護自己不被欺騙的重要武器,有一些基本的違法廣告辨別准則:
一是未經衛生部審查批准,而以保健食品名義經營的;
二是保健食品的名稱、標簽、說明書未按照核准內容使用,有的違規宣傳療效,標簽或說明書上印著「緩沖……症狀」、「適用於……疾病」等字樣;有的則隨意宣傳功效,標榜能「滋陰壯陽、調理氣血」等;
三是索證不齊,部分經營單位未索取《保健食品批准證書》復印件和產品檢驗合格證。
此外,下列行為均屬違法表現:使用醫葯科研單位、醫生、患者的名義作證明;出現治癒率、有效率以及其他不科學的斷言和保證;出現有獎銷售、饋贈等違法促銷內容;違法發布治療腫瘤葯品的廣告等。其它調查結果:對於保健,68.11%的消費者認為「日常保健」是保證健康的最佳途徑,23.46%的消費者選擇「有病就治」,8.43%的消費者選擇「定期體檢」。
消費方面,59.46%的人每月花200元左右用於保健產品的開支。15.86%的消費者花200~500元,花500~1000元、1000元以上的消費者比例分別為5.44%、0.52%。
保健知識積累方面,36.03%的消費者會通過定期看健康書報、網頁或節目來積累健康養生保健知識,49.18%的消費者偶爾關注,12.99%的消費者會在有健康需求時查詢相關信息,僅1.80%的消費者從來沒有注意過。
參加健康教育培訓積極性方面:49.36%的消費者表示只要有益,一定去,45.38%的消費者稍顯猶豫,5.26%的消費者認為保健教育沒必要。
市場認可方面:31.65%的消費者認為保健產品市場非常混亂,54.51%的消費者認為「稍有改善」,13.63%的消費者認為「大有改善」,0.21%的消費者認為「非常規范」。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保健品網證實,僅供您參考。)
5、考研吃什麼保健品
首先我不怎麼贊同你吃保健品,最近葯品也不怎麼安全。。。。
免疫力在你課余時多外出走走,清晨跑跑步,下午打打球什麼的最好了,而且這同樣也有助於解決記憶力的問題了,
為什麼要出去走走呢?你要明白,坐的時候那種累還有學習上的那種精神疲勞都可以在戶外的環境中得到很好的緩沖,你平常覺得無力,是因為肌體太過麻木了,而從戶外的走動和運動再到書桌上的靜修這種轉變能讓你的身體重新煥發一種生機,
祝你考研成功。
6、保健食品的批號:國食健字和衛食健字有何區別??
一、頒布機構不同:
衛食健字是國家衛生部2004年及以前的批准號。衛生部對審查合格的保健食品發給《保健食品批准證書》,獲得批准證書的保健食品准許使用衛生部規百定的保健食品標志。
國食健字由衛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的產品批准文號。保健食品的質量標准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頒布。
二、格式不同:
衛食健字格式有:國產的保健品批號,格式是度:衛食健字(年號)第××××號、進口的保健品批號,格式是:衛食健進字(年號)第××××號 兩種。
國產保健食品批准文號格式為:國食健字G+4位年代號+4位順序號;進口保健食品批准文號格式為:國食健字J+4位年代號+4位順序號。
三、有效性不同:
自2004年國家成立了食品葯品版管理監督局後,衛食健字權號一律要重新審批轉為國食品健字型大小。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對保健食品生產企業原來批準的證書重新登記審核,以往兩種批准文號「衛食健字」及「國食健字」被統一規范為「國食健字」。
7、自考營養師怎麼考
8、識別正規保健食品時,應注意識別外包裝上是否有標志的圖案
保健品是個讓人又愛又恨的東西,尤其是老年人,總是對其寄予很高的厚望,但最終往往以失望告終。這裡面,既有某些商家不負責任誇大宣傳等原因,也有部分是老百姓不能客觀認識的結果。
近日,健康時報進行了中國網民整體保健狀況調查,調查著重於人們的保健意識狀況、對保健產品的認知狀況、對保健信息傳播渠道的認知度等方面。
調查顧問:中國保健協會副會長 吳大真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流行病學教授 黃建始
調查人數:42718人
調查時間:1個月調查結果分析:五成人選擇
錯誤的綠色標志
保健食品種類很多,對於保健食品的安全性的辨別就顯得非常重要。學會看保健食品圖形標志是一個最起碼的常識。
調查結果顯示,有25.84%的人選擇藍色標志,而有48.78%的人選擇了綠色標志。當被問到目前保健食品由哪個國家機構審批的問題時,有近七成的網民能夠做出正確回答,不知道和做出錯誤選擇的網民占總數的31.34%。
專家講解:只有25.84%的人選擇藍色標志,說明大家對合格保健食品的鑒別能力不高。凡聲稱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必須經相關部門審查確認、審批,對審查合格的保健食品發給《保健食品批准證書》;外包裝上有國家保健食品標志——業內稱「淡藍色牛頭標志」,這是確定一個保健食品是否合格安全的最基本條件。
此外,我們還要看成分標簽和說明書。有些不合格的保健食品,因為偽造藍色小標屬於違法行為,就製造一個其他顏色的標識,其中最常用的就是綠色,利用了人們追求綠色、健康的心理。48.78%的人選擇了綠色標志就是被這樣的心理所左右了。
八成人錯誤認為保健品有副作用
八成以上的消費者認為保健品有副作用,其中16.83%的消費者認為絕大部分保健品都有副作用,60.5%的消費者認為部分保健品有副作用。有15.89%的消費者覺得保健品沒什麼副作用。6.36%的消費者則表示自己不太清楚。
專家講解:說保健食品有副作用這完全是錯誤的,只有葯物會出現一些副作用,而這些副作用還是在體質限制或者是錯誤用葯的前提下產生的。保健食品首先是一種食品,不存在副作用一說。作為食品,第一就是安全,第二才是具備一些輔助的功效。可以這樣說,只要是國家批准生產的正規保健食品,在正常的情況下食用,是不會出現副作用的,多數的消費者還是多慮了。
大多數消費者支持國產保健品
網友對保健產品的選擇呈現出明顯的傾向性,有47.72%的網民推崇國內品牌,10.07%的網民用國外品牌,兩者都用的人群比例為30.83%,11.38%的網民不用保健品。
專家講解:購買保健產品支持國貨的做法是正確的。
拿保健食品來說,國內的保健食品在購買前可以查閱得到相關批准文號,非常直觀。進口保健食品能取得正規進字型大小的產品並不多,很多通過非法的渠道進入,沒有保障。
保健食品熱度高於保健器械
目前市面上的保健產品主要有保健食品、保健用品、保健器械等三種類型。保健食品是指聲稱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為目的的食品;保健用品主要是保健日用品,例如保健牙膏、保健牙刷、保健內衣、保健枕等;而保健器械則是指具有預防、診斷、治療等作用的醫療器械,如血壓計、血糖儀、按摩器等。
67.65%的調查對象青睞保健食品,超過五成的調查對象對保健用品感興趣,保健器械受歡迎程度比例為34.36%。
專家講解:市場反映基本能體現客觀現實。目前,保健食品行業制度更加健全,審批更加嚴格,產品也更加安全可靠。但保健器械則有一些魚目混珠的情況發生,市場情況比較復雜。保健器械不歸於醫療器械,而又具有醫療器械的某些特徵,因此,具體的標准很難界定,不能像保健食品一樣有明確的指標進行量化評判。因此安全系數也略低一些,消費者能感受到這一點,因此對保健器械的認可度就低一些,制定保健器械的標準是相關監管部門下一步要做的重點。
保健品廣告 消費者喜電視厭廣播
保健品廣告可信度的高低與傳播方式有很大關系。通過電視媒介發布的保健產品廣告可信度最高,達到了35.24%;報紙雜志的可信度為14.49%;廣播可信度偏低,僅佔3.44%,調查中,32.35%的調查對象認為上述的媒介均不可信。
專家講解:老百姓喜歡看得見摸得著的效果,電視媒體在這方面佔有優勢,也很容易獲得認可。32.35%的調查對象認為上述的媒介均不可信是非常有趣的一個現象。
這一方面反映了目前我國保健品廣告的過多過濫狀況,另一方面也表明,要提高保健產品的可信度,除了選擇合適的傳播方式外,提高保健品產品的質量才是根本。
一成消費者能辨別虛假宣傳
消費者知道哪些是保健產品違法廣告嗎?有12.33%的調查對象表示清楚,20.21%的人完全不清楚,更多的人介於清楚與不清楚之間。
專家講解:辨別虛假宣傳是消費者保護自己不被欺騙的重要武器,有一些基本的違法廣告辨別准則:
一是未經衛生部審查批准,而以保健食品名義經營的;
二是保健食品的名稱、標簽、說明書未按照核准內容使用,有的違規宣傳療效,標簽或說明書上印著「緩沖……症狀」、「適用於……疾病」等字樣;有的則隨意宣傳功效,標榜能「滋陰壯陽、調理氣血」等;
三是索證不齊,部分經營單位未索取《保健食品批准證書》復印件和產品檢驗合格證。
此外,下列行為均屬違法表現:使用醫葯科研單位、醫生、患者的名義作證明;出現治癒率、有效率以及其他不科學的斷言和保證;出現有獎銷售、饋贈等違法促銷內容;違法發布治療腫瘤葯品的廣告等。其它調查結果:對於保健,68.11%的消費者認為「日常保健」是保證健康的最佳途徑,23.46%的消費者選擇「有病就治」,8.43%的消費者選擇「定期體檢」。
消費方面,59.46%的人每月花200元左右用於保健產品的開支。15.86%的消費者花200~500元,花500~1000元、1000元以上的消費者比例分別為5.44%、0.52%。
保健知識積累方面,36.03%的消費者會通過定期看健康書報、網頁或節目來積累健康養生保健知識,49.18%的消費者偶爾關注,12.99%的消費者會在有健康需求時查詢相關信息,僅1.80%的消費者從來沒有注意過。
參加健康教育培訓積極性方面:49.36%的消費者表示只要有益,一定去,45.38%的消費者稍顯猶豫,5.26%的消費者認為保健教育沒必要。
市場認可方面:31.65%的消費者認為保健產品市場非常混亂,54.51%的消費者認為「稍有改善」,13.63%的消費者認為「大有改善」,0.21%的消費者認為「非常規范」。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保健品網證實,僅供您參考。)
9、衛食健字與衛食證字有何不同?
保健食品清理換證方案須知
2005年9月20日,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下發《保健食品清理換證方案(徵求意見稿)》,業內期待已久的保健食品換證工作即將開始。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將對保健食品生產企業原來批準的證書重新登記審核,以往兩種批准文號「衛食健字」及「國食健字」將被統一規范為「國食健字」。保健食品行業面臨重新洗牌的格局更加清晰和深刻。
對需要換證的保健食品證書的所有者來說,按照方案規定,以下幾點需要格外引起注意。
一、換證時效為三個月
企業必須在通知發布之日起3個月內,填寫《保健食品換證申請表》,並將申報資料報送所在地的省級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
二、六個月的市場緩沖期
方案規定:保健品企業獲得新的保健食品證書6個月後必須使用新的保健食品標簽、說明書。在此之前使用原標簽說明書生產的保健食品允許在保質期內銷售。
三、未換證保健食品將徹底出局
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將根據換證工作進展情況分期分批公告已經換發的新的批准證書和批准文號,同時廢止和注銷原相應的保健食品批准證書和批准文號。換證工作結束後,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將公告廢止和注銷2005年7月1日前批準的未申請換證和未予換證的保健食品批准證書和批准文號。
四、清理換證期間,一般不受理產品的變更和技術轉讓申請
雖然事件還不確定,但正式方案應該很快就能出台。按照該規定,如果需要申請變更和技術轉讓的保健食品企業需盡快辦理相關手續,否則只能在自行完成換證工作再變更或轉讓了。
五、保健食品功能名稱將趨於統一
本方案明確規定,保健食品功能名稱為(輔助)抑制腫瘤的,應該將(輔助)抑制腫瘤功能改為免疫調節功能。這表示,SFDA已經開始著手進行保健食品功能名稱統一的工作。
六、清理換證設立重點范圍
1、保健食品名稱不規范的。
2、保健食品的批准證書的格式和說明書的內容與現行規定不一致的。
3、產品所使用的原料、輔料不符合相關文件規定的。
4、原功效成分或標志性成分的檢測方法與現行國家規定的檢測方法不一致的。
5、原料或產品存在食用安全性問題的將不予換證。
10、保健食品清理換證工作什麼時候開始
保健食品清理換證方案須知
2005年9月20日,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下發《保健食品清理換證方案(徵求意見稿)》,業內期待已久的保健食品換證工作即將開始。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將對保健食品生產企業原來批準的證書重新登記審核,以往兩種批准文號「衛食健字」及「國食健字」將被統一規范為「國食健字」。保健食品行業面臨重新洗牌的格局更加清晰和深刻。
對需要換證的保健食品證書的所有者來說,按照方案規定,以下幾點需要格外引起注意。
一、換證時效為三個月
企業必須在通知發布之日起3個月內,填寫《保健食品換證申請表》,並將申報資料報送所在地的省級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
二、六個月的市場緩沖期
方案規定:保健品企業獲得新的保健食品證書6個月後必須使用新的保健食品標簽、說明書。在此之前使用原標簽說明書生產的保健食品允許在保質期內銷售。
三、未換證保健食品將徹底出局
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將根據換證工作進展情況分期分批公告已經換發的新的批准證書和批准文號,同時廢止和注銷原相應的保健食品批准證書和批准文號。換證工作結束後,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將公告廢止和注銷2005年7月1日前批準的未申請換證和未予換證的保健食品批准證書和批准文號。
四、清理換證期間,一般不受理產品的變更和技術轉讓申請
雖然事件還不確定,但正式方案應該很快就能出台。按照該規定,如果需要申請變更和技術轉讓的保健食品企業需盡快辦理相關手續,否則只能在自行完成換證工作再變更或轉讓了。
五、保健食品功能名稱將趨於統一
本方案明確規定,保健食品功能名稱為(輔助)抑制腫瘤的,應該將(輔助)抑制腫瘤功能改為免疫調節功能。這表示,sfda已經開始著手進行保健食品功能名稱統一的工作。
六、清理換證設立重點范圍
1、保健食品名稱不規范的。
2、保健食品的批准證書的格式和說明書的內容與現行規定不一致的。
3、產品所使用的原料、輔料不符合相關文件規定的。
4、原功效成分或標志性成分的檢測方法與現行國家規定的檢測方法不一致的。
5、原料或產品存在食用安全性問題的將不予換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