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保健知识 > 康德保健操

康德保健操

发布时间:2020-07-16 06:21:18

1、有个健身操叫什么康德百事,不知道是那几个字!请问有人知道吗?

那个叫:康德百姿

2、康德的图型与皮亚杰的图式有何区别和联系!跪求!言简意赅!谢谢!

“认知图式”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他认为,发展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地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建构过程,其内部的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而所谓图式正是人们为了应付某一特定情境而产生的认知结构。
皮亚杰(1952,1977)提出了三种能力结构:动作图式(感觉运动图式)、符号图式和运算图式。
动作图式:是一种组织化的行为模式,儿童用它对物体或经验进行表征或做出反应。这种图式是最先出现的智力结构,大多在生命的头两年出现。这个时期婴儿对事物和事件的理解仅局限于可能通过外显行为进行表征的方面。对一个9个月大的婴儿来说,皮球并没有被看做是一个有正规名称的圆形玩具,而仅仅是她和同伴用来弹跳和滚动的物体。
符号图式:出生第二年,儿童已能够在没有直接操作的条件下,去解决问题并对事物和事件进行思考。换句话说,这时他们已经能够在头脑中表征经验,并使用这些心理符号或符号图式实现自己的目的。请看皮亚杰对16个月的女儿杰奎琳做的滑稽动作的描述:一个18个月大的小男孩来找杰奎琳玩,下午小男孩开始发脾气,当他试图从游戏围栏中出来时大声尖叫,并且边跺脚边向后推那个游戏围栏。杰奎琳站在一旁吃惊地看着他,这种场景她以前从未见过。第二天,当她自己在游戏围栏中玩耍时,也大声尖叫并试图移动围栏和跺脚……这种动作反复进行了多次。很显然,尽管当时杰奎琳并未表现出这些动作,但事后却能模仿同伴的行为。她必须先殂成心理表征,或者保存男孩发火时的形象,才能指导其后面的模仿形为。

运算图式:按照皮亚杰的观点,7岁以后儿童思维的特征是运用运算图式。认知运算是一个人为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所进行的内部心理活动。例如,一个8岁儿童把一块橡皮泥由球形压大了。为什么呢?因为在他头脑中保留了这个变形过程,所以他知道,如果再把这块橡皮泥团在一起,会变成相同的一个球。相反,由于5岁儿童不能对思维对象进行操作,他们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外显表象的限制。所以,他们虽然亲眼见到了橡皮泥从球形变成了圆盘状,但仍然会认为盘状的橡皮泥更大,因为它比球体占据了更大的空间。尽管给予一定提示时,他们可以想像泥团再被卷成球形的过程,但仍不能意识到这样做的逻辑结果。他们仍会固执地认为盘状的橡皮泥大。
按照皮亚杰的观点,最常见的认知操作是包含+、-、×、÷、>和<这些数学符号在内的心理活动。需要注意的是,每种心理运算都是可逆的,如心理加法和减法间的互逆运算。皮亚杰认为,这些变化的运算能力,使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建构起相当精巧的心理图式,从而使他们对最初的实际经验以及最终的抽象假设事件的思考,都更具逻辑性和系统性。

康德的图型是什么呢?图型学说从认识论开始,最终导向康德的实践主体,回答了科学的形而上学如何可能的问题,因此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图型,偏重于表达手段,或语形方面。

说了很多,很难概括出区别和联系。

3、如何理解康德式的自由主义

自由——自我能够独立自主地作出选择,不受奴役和逼迫。
自由至上主义的的自由——个回人可答以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只要不要妨害到他人的自由即可。
康德式的自由——自由地行动就是自律地行动,就是根据自己所立的法则而行动,而不是听从于本性或社会传统等偶然的、不是自我意志能够操控的因素。

和自由至上主义比较,康德的自由观最独特的地方是——自由并是要能自律。人的各种欲望都只是自我的一部分,如果一个人被某一种欲望所控制,根本无法作出促进整体幸福的选择,那么他确实是不自由的,是被奴役的,例如吸毒上瘾者便是如此其它如各种物欲、肉欲等等也是如此。好的自我应该像一个民主国家一样,各种需求的呼声都能听到,最终选择是理性衡量的结果。

康德的自由是要依据自己所立的法则来行动,这种法则是超越于个人所处的社会传统、身份地位,甚至是人的本性、个性、偏好等偶然因素。人变成了"纯粹实践理性",抛开了使我之成为独特自我的一切偶然因素。

4、手指体操的介绍

手指体操,是利用手指的各种动作,包含手指、手掌,及腕关节等手臂各部位的配合来完成的动作。它就象其他肢体体操一样,依据一定模式,完成着各个动作。常让孩子做手指体操可以提升认知能力、计算能力以及阅读能力。手指体操能锻炼手指的独立性与灵活性,并能使手掌与手肘部关节和腕关节更加协调灵敏。 哲学家康德曾说 手是外部的脑。 人们的双手布满了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训练手部的灵活度,就等于是一种脑力训练。

5、卢梭如何使康德走上正路

卢梭对康德的影响是勿庸置疑的,康德在他四十岁的时候这样写到:“我生就是个真理的寻求者,我感到对知识有一种贪得无厌的渴望,对在知识领域中有所前进有一种永无停息的热情,每当我前进一步,我就感到满意。有一段时期,我以为唯有这才构成人类的尊严,我藐视过一无所知的普通人;卢梭使我走上了正路。这种盲目的偏见消逝了;我学了尊重人性,并且除非我相信这种观点(指他的学说)能给一切人以建树人权的价值,否则我将认为自己比普通劳动者远为无用。”
在卢梭看来人天生是善良的,可是文明的进步和知识的发展,尤其是私有制所导致的自私心理,却使人变坏。文明社会不仅腐化了人类的健康体制,而且也腐化了人类的真挚情感。婚姻不再是基于纯洁的爱情,而是出于利益方面的考虑。金钱可以使纯洁的少女失去贞操,也可以使邪恶的淫贼肆意放纵。在18世纪的知识界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富庶及其导致的奢侈有助于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开化,富人的奢侈养活了穷人。针对这种观点,卢梭指出,奢侈如同一副腐蚀剂,它虽然促使国家富庶、工业发达和文艺繁荣,但是却使大量的农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并最终沦为盗贼而走上绞刑架。
总而言之,是卢梭使康德悟到,知识和理性并不能使人认为善,树立人的尊严,提高人的道德价值。我们也往往看到有些知识丰富的教授与其自身的道德所形成的鲜明对比。在卢梭看来,内心的良知并非知识的结果,有知识的人并不一定有道德,而且理性往往还会蒙蔽我们的良知,使我们迷失道德的方向(这是卢梭对康德影响的第一点,即知识或理性与道德的分离,这一点与休谟对理性与道德的区分对康德的影响相似)。
①自由有三种,一种指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是最粗浅理解的自由。第二种是指对必然性的认识和顺应,斯宾诺莎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那就是“自由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越高,他对自然界的必然规律认识得越清楚,那么他在自然界面前就越自由,他认为真正的自由在于对客观必然性的驾驭,具体地说,即事物系列严格地遵循自然必然性,观念系列严格地遵循逻辑必然性,因此,你对必然性认识得越清楚,你的思想和行为就越自由。第一种自由就不说了,而第二种自由学说是一种外在的必然性,实质是将意志自由理解为对外在于自身的必然规律的认识,最终人的自由变成了绝对必然性的无条件的服从,意志丧失了自由选择的能力和沦为宿命。接下去讲第三种自由。
卢梭区分了运动和活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有生命物质的运动称为活动。接着他进一步提出了原理:“总之,所有一切不是因为另外一个运动而产生的运动,是只能来自一个自发的、自由的动作的;没有生命的物体虽在运动,但不是在活动,没有哪一真正的活动是没有意志的。”任何行动都有一个本原的发端的意志存在,若是某种行动或结果,不是由某种能动的本原产生的,那么原因必是出于无休止的因果链条中丧失了自身(就如我们如果把犯人的罪行认为是他的环境等因素决定的,而非他自由意志的结果,那么犯人便没有了对罪行负责的必要,世人也便没有犯罪,也便没有恶了,一切皆在因果决定之中)。
在卢梭看来,意志受感官对象影响,当意志受各种欲念、诱惑的支配时,意志就出于受缚的状态,然而意志有选择的能力,它既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既可以屈服也可以战胜。意志完全有能力摆脱感官欲念支配。卢梭认为人有这种意志能力。却不能时刻都有贯彻意志的能力,这就是人的局限性所在。换言之,自由意志并不表现在人对感官欲望具有绝对的控制力上,它可能会战胜这种欲望,也可能屈服于它,但无论怎样,人对自己“应当”做什么都有清醒的认识,即使意志没能对感官欲望实施有效的控制从而作恶(正是人有这样选择的可能,才是自由的人),根据内心的道德律对自己的罪责进行自我谴责,然而,这种约束并非强加给意志的外在的戒律,也即他律,它是意志自己给自己制定的法规(这是卢梭对康德影响的第二点,即人具有自由意志,自由意志受欲念干扰,但仍可坚持自己的行为,它表现为“应当”,因为它无时不作用于人,而人可能因为欲念而无法贯彻它,从而表现为“应当”)。
天主教会认为人的道德行为的根据在于上帝,人的行为的道德价值在于听从上帝的诫命,施行各项圣事圣功,发自内心地热爱上帝并做一只温柔的羔羊。卢梭认为一切都仰仗上帝,人就无须为自己行为后果负责,于是人自己赦免了自己的罪恶。在各种情况下,一个能够自觉地保持自己道德水平的善良之辈,固然可以因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因为他的善是上帝决定的)这种特殊的荣幸而感到自慰;然而一个堕落的恶棍,同样也可以把自己的作恶的原因归咎于上帝身上,而无需自己来承担道德责任。卢梭这样说道“上帝绝不希望人滥用他赋予人的自由去做坏事,但是他并不阻止人去做坏事,其原因或者是由于这样柔弱的人所做的坏事在他看来算不得什么,或者是由于他要阻止的话,就不能不妨碍人的自由,就不能不因为损害人的天性而做出更大的坏事。上帝使人自由,以便使人通过选择而为善弃恶。”
卢梭特别强调了人的自由意志的主动性,人既然是行为后果的肇始者,就该担负起责任,没有理由推卸责任,推诿给上帝或其他外部客观因素。总而言之,他认为意志自由是一切道德生活的首要前提。真正的道德行为,不是在强力的压迫之下做出的,而是自觉自愿的情况下做出的(这是卢梭对康德影响的第三点,即道德之可能的前提是意志的自由。)
然而,对于一个把道德生活建立在自己的自由意志之上的人来说,是不需要某个外在性的上帝或主宰者来支配自己的行为的,也同样无需他来为自己的行为后果承担责任。这种人由于把自由当作自己不可让渡的本质,所以在道德生活方面他就是上帝。道德行为对于他不是迫于某种外在的压力,而是处于内在的自由,处于对自己所规定的法律(道德律)的尊重、自愿遵从。人的道德方面应当是自律的,而不是他律的,道德自律的根据就是人的自由意志。(这是卢梭对康得影响的第四点,即自由意志表现为自律,道德律是自律的)。
卢梭认为人性有两个本源:良心与欲念。所以,意志面临两种抉择,要么听从灵魂、良心的指导,弃恶从善;要么受肉体、欲念的支配,在罪恶的渊蔽中接受良心的惩罚,使心灵深处于内疚之中。他认为良心是道德的判断标准。“在我们的灵魂深处生来就有一种正义和道德的原则;尽管我们有自己的准则,但我们在判断我们和他人的行为是好是坏的时候,都要以这个原则为依据,我们把这个原则称之为良心。”卢梭认为良心作为道德律具有普遍性,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反躬内省,人人都能觉察到自己天性里存在着某种向善的情感。人人皆有善的意志,即便是未经智力训练的人也不例外。(这是卢梭对康德影响的第五点,即道德律具有普遍性。但卢梭把道德的基础看作是本能、感情、良知之上,严格来说,良心这种经验性原则实质上属于他律原则,因为任何感情的或经验的因素都将摧毁道德律的先天普遍性。而康德则认为,道德的真正基础不是道德情感,而是纯粹实践理性,具有先天普遍性,此是后话)。
所以,正是这种自由意志的人性及其普遍性,因而人人皆有,从而使康德同样尊重劳动人民。正是这种普遍(在卢梭这里我们只能用“普遍”,还不能用“先天普遍”)的自由意志,使康德将其与牛顿相提并论:“正如牛顿揭示了外在世界的秩序与规律一样,卢梭则发现了人的内在本性。”
3.其他影响
①宗教思想
卢梭认为那些有道德的人,虽然在今生遭受了苦难,但是只要他们禀着自己的良心行事,公正的上帝(卢梭仅否定自由意志来自于上帝,而不否认上帝)一定会在来生给予他们补偿。上帝既然使人类生而具有良心,那就必定承诺在来世让道德与幸福结合在一起,而不像在现世中道德往往与幸福像脱离。这种至善(即道德与幸福相结合)的前景,使人类对善良行为充满信心的重要保证,它鼓舞许多倍受凌辱和不幸的人,使他们在遭受逆境中保持对美德的热爱,始终不渝地听从良心的呼唤(康德也是从至善的要求中引申出灵魂不死和上帝存在等结论,从道德要求中引申出宗教信仰)。
一个人在遵从自己的自由意志和良心而追求道德时,他是不必顾虑别人的指责的,也无需考虑行为的后果,因为善良的动机是比善良的效果更为重要的东西。当人做出种种按照一般的道德规范来评判无疑是属于不道德甚至邪恶的事情时候,他始终相信自己的良心是纯洁的,动机是善良的。而当人做出某些自认为是不道德的事情时,他从良心那里受到的谴责要更甚于外界舆论的压力。在卢梭眼里,那些表面上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只是借用美德来欺骗他人,实际上他们的良心早已被各种邪恶的欲念所泯灭。罗马独裁者苏拉见到不是由他自己所造成的痛苦,常常会潸然泪下,然而他本人却是一个嗜杀成性的魔王;菲尔王亚里山大不敢去看悲剧,因为他一看到那些悲剧的情节就禁不住要伤感,然而对于每天因执行他的命令而被处死的人的悲惨呼号却无动于衷。卢梭认为,一个人如果仅仅只重视外在的效果而不重视内在的善良动机,他就称不上有道德;一个人如果用美德的外貌来掩饰内心的险恶,用文雅的举止来遮盖卑劣的用心,他就是一个伪善的人。伪善是一种比赤裸裸的罪恶本身更坏、更危险的行为。伪善是一种主观上有意的犯罪,它在动机上就是恶的,因此它比效果上的罪孽更加严重(这一思想对康德也产生了很的影响)。

6、康德真有可攻略的结局吗

之前有读过康德的这篇《什么是启蒙》,那时仅仅是“读过”,知道它鼎鼎大名但却从未思量过原因,也未能料想它所蕴含的如此不可思议的精神力量,直到在华老师的这次通识课上,才真真切切地体悟到了它的魅力,更为我的人生启发了一扇清新的窗牖。感恩此次机会。#65279;
那么,我便在此记下我对《什么是启蒙》的理解和启发罢。#65279;
文章一开始,康德就对启蒙运动下了定义:就是人类脱离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的状态就是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了。#65279;
在这篇文章中,康德将启蒙界定为“脱离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这种“不成熟状态”是人自己对自己的压抑而造成的一种不思状态。摆脱这个状态需要两个条件——外部条件,即需要别人引导;内部条件,即需要自己的勇气与决心。“独立思考”(Selbstdenken) 是康德启蒙思想的核心概念。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人们并不缺少,只是缺乏勇气与决心不敢运用,所以是“自己加之于自己的”。#65279;
接下来,康德分析了为什么绝大部分的人处于这样未启蒙状态。首先谈了内因的两个主要因素:懒惰和怯懦,这两点使绝大部分人处于未启蒙状况——他们自己愿意处于不成熟状态并受保护人保护。#65279;
对于“懒惰”他是这样阐述的:处于不成熟状态是那么的安逸,自会有人替我操办一切,我无需去思想。#65279;
对于“怯懦”他这样说:因为人懒惰的天性使得一部分人能借之以保护人自居,为了维持他们保护人的身份,他们会使自己的宠物愚笨,告诉他们企图独立行走是十分危险的,那些宠物便不敢去尝试行走了;其次,怯懦还由于人自己对新事物(未知事物)的恐惧而产生。#65279;
介于这两点内在因素,“任何一个个人想要从已经成为自己天性的那种不成熟的状态之中走出来,是十分艰难的。”原因之一在于他们自身,“他们已经很爱好这样的生活了”;原因之二在于外部,人们从来不允许他们做这种尝试。#65279;
康德认为,只有很少数的人通过自己精神的奋斗摆脱了不成熟的状态,并且从而迈出坚强的步伐。这些独立思想的人自己在抛开了不成熟状态的羁绊之后,传播这种精神——“合理地估计自己的价值和每个人的本分就在于思想其自身”。这些“很少数”本来或许有一部分是出于为广大人群所设立的保护者中的,公众本来是被他们套上羁绊的,此时他们却在鼓励公众获得启蒙。#65279;
因此,公众的启蒙(在那些已获启蒙者的引导下)只能是很缓慢的。康德还对以革命为方式“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做法提出了质疑:“一场革命或许有机会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可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这样的结果便是“新的偏见也如旧的一样,将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65279;
这倒是引我想起我们自己近现代的状况来了。在近现代,中国经过几次革命,经历了这么几次转身: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时代资本主义进行了短暂的发展—社会主义革命阶段,但是,这些惊天巨变并未带来中国近现代社会特质(尤其是人格特质)的同步变化,很明显,我们的大多数人仍然好逸恶劳,惰性深重,老是期待凡事有人代劳。而这种凡事希望代为思考、代为决定的心态,就是家长式政权的温床。历史的事实已然摆在眼前:这种政权将民众的所有自由剥夺的干干净净,民众也因此丧失了一切权利。试问,一个以家长自居的政府,怎会懂得尊重人民群众,怎会引导人们群众启蒙,又怎会向人们群众学习?鉴于这一点,我们的国家,需要有独立精神的国民,我们的大众应自觉地当自己的主人——不再懒惰,不再怯懦,不能凡事求“代劳”,要运用自己的理智,自己思考,自己决定,自己承担。这一点,康德早已为我们指出。#65279;
对于我们21世纪的生活现状而言,或许正需要一场思想革命引起生活方式上的变革,具体而言即当一个社会上所有的人都珍视自己的自由时,私有制的生活方式(占有)才有可能改变——才不会演变成一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65279;
也许会有人有这样的疑问:这种自由岂不是会破坏共同体的安宁与团结一致?#65279;
康德提出,这种自由诚然不是一般的自由,而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因为一般的自由有经验条件,夹杂着私人的利害关系,停留在这一阶段的人很容易成为偏见或成见的奴隶;公开的自由是纯粹由理性发出的命令,这种自由符合三个条件——它们是普遍的立法,公开使其有机会接受他人的评论;它们排除经验限制且并非为了某个目的,消除其片面性与局限性;理性应为目的王国立法,从而在理念上最终获得全人类理性彻底的解放。无疑,这种公开的运用是维护共同体的合理性的,是对自由的限制,但是这种限制是促进启蒙的。#65279;
为什么这么说呢?#65279;
首先,理性往往夹杂在人的自然必然性之中,自然领域的自由是应该受到限制的,所以,共同体/#65279;政府的存在是必要的,“就涉及共同体利益的许多事物而言,我们必须有一定的机器,共同体的一些成员必须靠它来保持纯粹的消极态度,以便他们由于一种人为的一致性而由政府引向公共的目的,或者至少也是防止破坏这一目的。”在这一方面人们必须服从。在这一方面,人作为社会的角色是不自由的,而且也不能是自由的,因为他是在传达别人的委托,作为某个角色承担着某些义务。#65279;
但是,人不能忘记自己还是个理性的人,“在做为一个学者在面向真正的公众即向全世界讲话时,则学者在公开运用他的理性上便享有无限的自由可以使用他自己的理智。”这一点的提出是在打破了宗教的桎梏后,将理性摆在了上帝的位置上——理性的要求更高、更纯粹。#65279;
同时,共同体/国家应该明白,它不应有意地想方设法使人类保持在野蛮状态,它应给大众是自由,因为,没有一个共同体可以扬言可以对它的每一个公民进行“永不中辍的监护”,这样的扬言是在封锁人类的进一步启蒙,并且甚至错误的将人类囚禁在了启蒙中的继续进步的状态之中。人类本来的天性即是进步,这样的扬言是“一种违反人性的犯罪行为。”#65279;
所以,康德对共同体的法律和统治者有这样的观点:#65279;
共同体的法律即是这样一种东西——“一个民族是否可以将这种法律加之于自身”。法律是在一定的时期内维持一种制度好的实行,并能推动一种更好的共同体状态的产生,即使得每一个公民都得以自由的以学者的身份公开的对现行组织的缺点发表自己的言论并且能够提出建议。#65279;
共同体的统治者不能向他的人民规定任何事,因为“他的立法或威望全靠他把全体人民的意志结合为他自己的意志”,只要他将使这一切真正的或号称的改善都与公民秩序结合,那么他的最高权利便得以维持。#65279;
所以,基于这两个角度,共同体应该给它的大众自由。#65279;
最后,我想谈谈我对自由的新的理解,这样的理解是之前不曾有的。#65279;
过去在中国文人的世界里呆久了,而且呆的多是些缺少“浩然正气”的文人。素来不喜欢儒学的孔孟、“字如其人”的颜真卿、还有什么文天祥啊、朱熹啊,觉得他们活的太没有“自己”了,甚至有些“道貌岸然”。多喜欢些自由灵动的人、物,比如老庄、魏晋风骨、“惊若游龙”的行书,山水禅诗等等,觉得他们都是有灵的,自由而真实。#65279;
正是对这种自由的追求,使我不止一次陷入生命的困境。现在想想,这种自由用文艺的话来说倒更像是一种“孤芳自赏”,所以冰心写了这样一首小诗: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65279;
第一次听到华老师说“所有人反抗所有人的战争”时,我简直震惊了,过去的近两年中,我不就是在一直持续着一场自导自演的节目:自己扮演着“所有人”,在不断反抗着我自己吗?#65279;
哲学上,我所追求的这种自由,是被称作“自然性自由”(Natürliche Freiheit)吧!#65279;
我一直认为,乐于玩大型网游的人一定是积极入世者,他们至少是对游戏繁琐的规则不厌倦的人。而我们所栖居的人类社会不就是到处充斥着各种人创的规则吗?我不喜欢这些规则,原因有两点:一来我能力有限,不善周旋于众多头绪的事物之间;二来我认为天地万物天性绵展,才是自由。#65279;
所以,我对孟子提出“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有质疑,对圣人推崇的中庸之道不屑,不喜欢理论和死记硬背,总之,反对一切别人认为合理的事情。#65279;
为了拥有这种自由的状态,我曾打算过青灯独倚的日子——逃避(被武侠小说误导了);谁知阴差阳错下学习了一些佛法,明白佛门从未提倡一种躲、逃、消极的方式来面对人生,佛门的“悟”“醒”是人在经历了滚滚红尘之后方可懂的,是一种进出自如,而非一味地怯懦、闭目不视。对于这个充斥着规则的社会而言,圣人的中庸作为“游戏技巧”,未尝不好。#65279;
孟子对教育的观点我也有了新的理解:凡是教育,都是在告诫人们遵守良好的秩序与道德,这是必须的,也是教育之所以存在的价值吧。就算是费希特所提倡的新教育也不能免俗——新教育是在按照规则,确实可靠和毫无差错地塑造和规定其学子的现实生活活动,它消灭自由意志,给意志加以严格必然性和摇摆的不可能性,拥有一种必然性坚定意志的人,意志自由已经被消灭且合并到了必然性里,所以任何时候他没有可能做不同于他永远立志做的事情。#65279;
这样看来,我的偏见是由于我思想的狭隘和误区造成的了。对自由的理解也是如此。#65279;#65279;
康德提倡的自由主义是一种理性自由主义,其核心是人格的自由、自律和自主。这明显不同于我西方现代流行的基于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所发展起来的放任自由主义。这种理性自由鼓励每个人独立思考,公开运用理性,以推动社会的完善和进步。而且人们所服从的社会规则是以人们自己的意志所制定的,所以受其约束其实就是受我们自身意志的约束,这样,难道不是最高的自由吗?而那种自由的无限性蓬勃增长,最终的结局才是因人类欲望的无餍成为不自由,成为“所有人反抗所有人的战争”。借助合理的规则,即社会制度,使得“他律现实”和“自律要求”双双得以满足,这便是共同体/国家存在的意义之在了。#65279;
这些便是我此次读康德《什么是启蒙》的所感所得,见识浅陋,仍待继续斟酌求索。记下此言,是望与众交流学习。缘于吾笃信:无论现在的起点何处,高低乃是相对而言,只要心有泰山之绝顶,竹杖芒鞋下,必定节节高升。#65279;
在不断借着伟大人物的思想指引和自己实践脚步的丈量下,我看到,我的路是越来越明晰了。嘿嘿~~#65279;

7、怎样解释康德的"自由是道德的前提,道德是自由的保障" <<实践理性批判>>

你思考一下:
没有道德,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自由行事,今天我恨你要杀了你是我的自由,被杀死的人,他的自由呢。你可能会说我有自由就行了,那么有一天,你又被别人杀了,你还有自由吗?

你看过蝙蝠侠:黑骑士的崛起吗?
想想电影里面,嬉皮文化,无政府主义给人类文明带来的灾难,这样的自由就是建立在道德之外的,这样的自由人类必定灭亡。

8、康德的那句很经典的话是什么啊?,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

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愈加反覆地思索,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 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 ——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康德墓碑铭文

拓展资料:

“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繁星密布的苍穹和我心中的道德律。”(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1992年第2次印刷,第141页)

韩水法汉译文:“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77页)

邓晓芒汉译文:“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0页)

李秋零汉译文:“有两样东西,越是经常而持久地对它们进行反复思考,它们就越是使心灵充满常新而日益增长的惊赞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康德著作全集》第五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9页)

冯晓虎《学习康德好榜样》:“有两事充盈性灵,思之愈频,念之愈密,则愈觉惊叹日新,敬畏月益:头顶之天上繁星,心中之道德律令。”

十八世纪的哥尼斯堡,一座庭院外的林荫道上上,每天午后三点半,总是会悠然走来一个身高不足五英尺,凹胸凸肚,右肩内曲,左肩下斜,歪搭着头的小矮子。 他身上永远穿着一套灰色的装束,手里永远提着一支灰色的手杖,后面永远跟着一位忠诚的老仆人,永远为他准备着一把雨伞。这一主一仆是如此的守时,以致于市民们在与他们亲切地打招呼的同时,总忘不了趁机校正自己的手表。这就是哲学家康德和他的仆人拉普。

一位传记家赞叹道:“康德的一生就像是一个最规则的动词。”是的,而且这还是一个从不与其他词搭配的动词。康德毕生既没有过远离故土的经历,也没有过结婚生子的愿望。他只知道日复一日地沿袭着自己的时间表,简直像一部最精确可靠的机器。

在哥尼斯堡大学任教的康德的一天是这样进行的:五时康德起床,穿着睡衣去书房,先喝两杯淡茶,再吸一斗香烟。七时康德去教室上课。课后他又换上睡衣回到书房看书。十三时康德再次更衣,与朋友共进午餐。饭后十三时三十分,康德便踏上那条被后人称为“哲学家之路”的小道,哲学家开始散步了……

康德的私宅是在校任教后不久才买下的,共两层。书房里摆着两张普通的书桌,墙上挂着一幅卢梭的画像。康德的私人书籍并不多,各种书加起来也不过五百本。

正是在这种朴素、单调的环境下,康德度过了他平凡、刻板的一生。名誉、权力、利益、爱情……,世人渴求的一切都与他终身无缘。海涅甚至下结论说:康德没有什么生平可言。康德直到八十岁时才告别人世,在当时的确是罕见的高龄了。不知道这是否该归功于他那整齐划一,保守而有节制的生活。

然而有一次,康德读到卢梭的《爱弥尔》,简直是如获至宝,不忍释卷,一连几天足不出户,把自己的作息安排表忘了个一干二净。这是一次例外,而且是广为人知的康德的仅有的一次例外。

叔本华认为任何人在哲学上如果还未了解康德,就只不过是一个孩子。

康德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年4月22日生于东普鲁士的首府哥尼斯堡(今天的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康德出身一个家境贫寒,子女众多的马鞍匠家庭。他的祖辈是十七世纪从苏格兰迁来欧洲大陆生活的。1740年康德进入哥尼斯堡大学学习,1745年毕业。离开大学后康德去乡下一个贵族家庭任职家庭教师。1755年康德重返哥尼斯堡大学,任讲师。1770年康德被评为教授,1786年升任校长。在校期间他先后当选为柏林科学院、彼得堡科学院和科恩科学院的院士。1797年康德辞去大学的教学工作。1804年2月12日康德逝世。

以1770年为标志,康德的一生可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在前期他主要研究自然科学,重点是数学、天文学和化学,主要成就有正负数理论和星云学说,在其他学科方面也深有造诣;后期他则主要研究哲学,还涉及宗教、逻辑学和人类学等领域。

作为自然科学家,康德提出了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宇宙不变论相对立的宇宙发展论,为辩证法奠定了科学上的基础。1754年康德发表《对地球从生成的最初在自转中是否发生过某种变化的问题的研究》,提出地球自转速度因潮汐摩擦而变慢的假说,后来得到证实。1755年康德发表《宇宙发展史概论》,从自然界的历史发展观点出发,提出关于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含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向认为自然界亘古不变的观点挑战。后来拉普拉斯也提出了类似的假说,后人合称为康德——拉普拉斯假说。

尽管康德在自然科学上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但他还是以哲学家的面目出现在大多数后人的心中,或者说他还是凭着哲学论着的影响铭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上。

歌德说:“当你读完一页康德的著作,你就会有一种仿佛跨入明亮的厅堂的感觉。”康德在其三十多年的研究生涯中,留下了三部划时代的杰作:《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另外他还着有《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言》(1783年)、《道德形而上学》(1785年)和《永久和平》(1795年)等书。

康德在三部批判巨著中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思想。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他把人类的认识能力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类,分别对应数学、物理学和形而上学。他认为凭感性可以认识数学,凭知性可以认识物理学,而凭理性却无法认识“形而上学”。数学和物理学研究的对象是现象世界,而“形而上学” 研究的对象是“自在之物”。现象世界是世界的显现,可以认识;“自在之物”是世界的本体,无法把握。他还提出了四组著名的“二律背反”,指出人的认识能力只能认识现象世界,不能认识“自在之物”。所谓上帝、灵魂和自由都是无法确知的,或者说是无法证明的。“形而上学”不能作为一门真正的学问而存在。

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他提出了道德不是以符合个人或他人的幸福为准则的,而是绝对的,即人心中存在一种永恒不变,普遍适用的道德律。道德是“绝对命令”,是“应当如此”。道德应该符合正义而不是个人幸福。但他又提出人可以感觉到意志自由,生命长存。上帝永远指导着世间万事万物,上帝万能,灵魂不死,有德之人最终能够得到最大的幸福。

在《判断力批判》中,他批评并融汇了当时各派的美学观点,开创了独特而复杂的美学体系。他指出艺术源于天才,上帝创造一切。美应该从大自然和人的道德中寻找。可以说,康德在第一部书中否定上帝,却在第二部书中证实上帝,又在第三部书中寻找上帝。康德以他的三部《批判》实现了他理想中的真、善、美的统一,构筑起三位一体的神圣的哲学殿堂。

康德把他的时代称为“批判的时代”。他一方面批判莱布尼兹~沃尔夫的“形而上学”体系,批判封建神学;一方面又批判无神论、唯物论,为神学向科学争得一席之地,试图调和唯物论与唯心论的矛盾。

康德创立了德国的古典唯心论,发起了德国的资产阶级哲学革命。海涅在《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中写道:“德国被康德引入了哲学的道路,因此哲学变成了一件民族的事业。一群出色的思想家突然出现在德国的国土上,就像用魔法呼唤出来的一样。”德国的唯心论的发展正是费希特批判康德,谢林批判费希特,黑格尔批判谢林的过程。而黑格尔辩证法的起点也正是康德哲学。

黑格尔哲学解体后,许多德国大学的哲学又发展为新康德主义,他们的口号是“回到康德”。而十九世纪后期直至二十世纪中现代哲学中的新实在论、现象主义等思潮也可从康德哲学溯源。

9、训练手指操要多久能把手指变灵活

练习手指操
1、单指起落控制
手掌放在桌子上,手掌内空,手指自然虚点(不要并紧,留些间隙)在桌面上,而后每个手指独立抬起落下,其他手指不动。
2、单指前后移动控制
手型同上,每个手指伸出点原地点,缩向手掌处点练习。
3、单指左右移动控制
手型同上,以右手为例,大拇指向左移动再移回,其他手指不动;最后大拇指留左边一些;
接上,食指移向大拇指,再移回原位,其他手指不动,最后食指靠在大拇指边上; 中指靠向食指……
3、双指起落控制
是1的变型只不过动的是双指,细节略。
4、双指前后控制
是2的变型,细节略。
5,双指左右控制
是3的变型,细节略。
6、双手组合练习
手型同上,双手并在一起,顺序循环练习以上动作
7、间隔练习
练习同上,只是手指组合不在相邻,而是隔一个隔两个等。
8,悬空练习
手型离开桌面
9、双手空抓练习
这是力量练习,手指没有力量是没办法做到灵动的。
用温水浸泡双手,伸展手指关节的肌肉,发展双手的力量,增大手关节的活动范围。。可以有时间训练手指操,,每天用温水浸泡双手,适度的拉伸,让关节和肌肉舒展,保持弹性松弛灵活不僵硬,类似于瑜伽拉筋的训练,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能太大力量,防止伤害手指。

与康德保健操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