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艾炙法?
就是有艾绒或艾柱(有圆锥形和圆柱形和)放在人体穴位上,然后将艾绒或艾柱点燃就可以了.为了增加疗效可以在穴位的皮肤上和艾绒或艾柱之间加上一些药物,比如盐,附子饼等,艾炙法比较适合虚症的患者和需要强壮保健的患者.
2、春天来了,做保健炙需要炙哪些穴位
一、足三里
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胫骨嵴外1横指处。常炙足三里,可健脾益胃,促进消化吸收,强壮身体,中老年人常炙足三里还可预防中风。具防老及强身作用。
炙法:用艾条着肤炙,温和炙均可,时间可掌握在5--20分钟。古代养生家主张常在此穴施瘢痕炙,使炙疮久不愈,可以强身益寿。“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即指这种炙法。现代研究证明,炙足三里可改善人的免疫功能,并对肠胃、心血管系统等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二、神阙
神阙穴位位于当脐正中处。神阙为任脉之要穴,具有温阳益气,补肾健脾之功。《扁鹊心书》指出:“依法熏蒸,则荣卫调和,安魂定魄,寒暑不侵,身体开健,其中有神妙也,...凡用此炙,百病顿除,益气延年。”
炙法:炙7--15壮,炙时用间接炙法,如:将盐填脐心上,置艾柱炙之,有益寿延年之功,艾炙此穴选择冬季为宜。
三、关元
关元,在腹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处,具补肾益气的作用,《图翼》:“此穴当人身上下四旁之中,故又名大中极,乃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扁鹊心书》:“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壮,久久不畏寒暑。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炙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炙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炙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据研究,艾炙小鼠关元穴,能延长接种HAC瘤细胞小鼠的存活期。
炙法:着肤炙,每次7--15壮,或艾条温和炙
四、中脘
中脘位于腹正中线上脐上四寸处。为强半要穴,具有健脾益胃,培补后天的作用。《循经》:“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一般可着肤炙7--15壮,或艾条温和炙10--15分钟。
五、膏肓
位于背部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千金方》云:“主赢瘦虚损”常炙膏肓穴,有强壮作用。
炙法:艾条温和炙15---30分钟,着肤炙1--15壮
六、命门
位于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具有补肾壮阳的作用。着肤炙3--5壮,或隔姜炙。据对动物“阳虚”模型研究,艾炙后有增加体重,提高耐冻能力,促进细胞DNA合成,提高机体免疫力功能的作用。
七、涌泉
脚趾卷屈,在前脚牚中心凹陷处取穴,此穴有补肾壮阳,养心安神的作用。常炙此穴,可健身强心,有益延年之功效。一般可用着肤炙3--7壮。
八、大椎
俯伏坐位,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下凹陷中,手足三阳经之会。有固表屏风之功。现代研究发现,炙小白鼠大椎穴,可使免疫功能低下的小白鼠提高免疫力。炙法:如体虚易感冐或哮喘,可每年夏天隔姜炙10--20次,古人以年龄为壮,或艾条炙20分钟。还可用瘢痕炙。
九、其他
如针刺保健中所列曲池、三阴交、气海等穴,均可施炙,具有强身保健功效。
3、艾炙疗法的功效和注意事项是什么?
此法是用纸将艾绒卷抄成艾卷,点袭燃后在穴位上熏烤,以达到通经络、驱风寒之功效。具体步骤是:根据病情,选择治疗穴位,将艾卷点燃,在距穴位皮肤1.5~3厘米左右回转移动、熏烤,以病人感觉局部有温热感为度。每穴炙5~15分钟。为提高疗效可根据不同情况垫上姜片、蒜片、盐面炙。一般腹泻、腹痛、呕吐病可隔姜片炙;虚痨可隔蒜片炙;急性吐泻或虚脱肢冷者可隔盐面炙。
实施艾炙时,要避免烫伤,万一出现烫伤起水泡,可将水泡的根部用酒精消毒,用消毒针将水泡水放出,涂点紫药水即可。
4、常做艾炙的好处
5、炙法常用的辅料和意义是什么?
艾灸通常是用艾叶针灸,为了去除湿气
6、炙法操作时要注意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艾灸?是有仪器还是直接灸条?
7、中药炮制中炙法、煮法、蒸法的区别是什么?
炙加液体辅料炒
煮是可以加辅料或直接用水煮
蒸是往往也有加辅料但不和水直接接触
8、炙法的分类包括哪些?
(1)温和灸:也称为温灸。术者手持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在距皮肤3厘米左右的高度进行固定熏灸,使施灸部位温热而不灼痛。一般每处需灸5分钟左右,至局部皮肤稍显红晕为度。图也有用灸架将艾条固定于施灸处上方进行熏灸,可同时于多处进行灸治。
温灸法有温经散寒、活血散结等作用。对于神智不清、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及小儿施灸时,术者可将另一只手的食、中两指分置于施灸部位两侧,通过术者的手指感觉局部皮肤的受热程度,以便调节施灸距离,防止烫伤。
艾条炙法的种类
(2)雀啄灸:术者手持点燃的艾条,在施灸穴位皮肤的上方约3厘米处,如鸟雀啄食一样做一上一下的活动熏灸,而不固定于一定的高度。一般每处熏灸3-5分钟。本法多用于昏厥急救及小儿疾病,作用上偏于泻法。注意向下活动时不可使艾条燃及皮肤,及时掸除烧完的灰烬,移动时不可过快过慢。
艾条炙法的种类
(3)回旋灸:术者手持燃着的艾条,在施灸部位的上方约3里米高度,根据病变部位的形状做速度适宜的上下、左右往复移动或反复旋转熏灸,使局部3厘米苑围内的皮肤温热而不灼痛。适用于呈线状或片状分布的风湿痹痛、神经麻痹等范围稍大的病症。
艾条炙法的种类
(4)按熨灸:按熨灸是在施灸的腧穴或部位上预先铺垫6-7层棉布或棉纸,将用于按熨的药艾条“太乙神针”或“雷火针”点燃后,直接在施灸部位上趁热按熨:或用6-7层棉布包裹住艾火,直接按熨在施灸腧穴或部位上。若火熄灭,就再次点燃、按熨,每次治疗每穴按熨5-7次。也可同时多点燃几根药艾条,交替使用,可保持火力的连续,使药力随火力持续不断地渗入肌肤,加强治疗效果。
“太乙神针”和“雷火针”除配方不同外,其制作、使用方法和作用大致相同,都可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各种瘀证、痛证、虚证、瘘证,如附骨疽、闪挫肿痛等。
艾条炙法的种类
(5)隔核桃壳眼镜灸:用干治疗眼科疾病,如结膜炎、近视眼、中心性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等。取半个去仁干核桃壳,放在菊花液中浸泡15分钟,用细铁丝制成一副能够套住核挑壳的眼镜框架,眼镜框外用钢丝向内弯一个高与长均约2厘米的钩形。将浸泡过的核桃壳套在眼镜框上,钩上插一段长1.5厘米的艾条,点燃后戴在患眼上熏灸,灸一段为一壮,一般1次灸1-3壮。
艾条炙法的种类
(6)温针灸:是将毫针刺法与艾灸结合使用的一种方法。将毫针刺入穴位行针得气后,将针留在适当的深度,在针柄上插入一段长1-2厘米的艾条,使其下端距皮肤约3厘米高,或点燃下端(温针补法)或点燃上端(温针泻法),或同时点燃两端(温针平补平泻法),使热力通过针体传入穴内,传导至经脉脏腑,用以治疗寒滞经脉、气血痹阻一类疾病。
9、艾炙疗法有何功效,适宜那些人群
艾,又称香艾、苦艾,味苦辛,性温,入肝、脾、肾经,最大功效为袪湿散寒、止血止 痛,另外还有温血活血、健胃强壮等功效艾灸,就是借助艾草燃烧时发出的药力和温热刺激来熏 酌特定的穴位。中医认为艾灸能使人元气充足,精力旺盛。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艾灸相关穴 位,可以调节脏腑功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
适于一些慢性病和体制比较偏弱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