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食用药膳的意义?
药膳,是在食疗的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药配膳,也就是将药物与食物配合在一起,通过烹调加工而成的一种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的特殊方法。它形是食品,性是药品,取药物的功能,食物的营养;它既有药物的治疗作用,又有食物的调养作用,其精华在于食借药力,药助食补,从而收到药物治病和食物营养的双重功效。药膳是食补和药疗二者的结合。
药膳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药膳包括药粥、药茶、药酒、药糖、药菜肴等,凡是药物与食物结合制成的食品,均可称之。狭义药膳是指药物与肉类、鱼类、蔬菜、豆制品、面类等食物制成的菜肴、糕点等,既可单食,亦可佐餐食用,本书药膳即是这一类。
中医学历史上对于食疗药膳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历代的养生学家和医学家,都把食疗药膳作为防病治病的一个重要环节。唐代孙思邈说:“夫为医者,当需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乃不愈,然后命药。”也就是说,作为医生,首先要寻找病因,能用食品治疗者,先用饮食治疗,用饮食不能治愈时,再用药物治疗。
由此可见,食疗药膳早在古代就已受到重视。
中医认为,食物和药物都有四气五味,食疗药膳就是利用食物的食性和药物的药性来调整人体阴阳的不平衡,而使其恢复健康的。食疗药膳有很多优点,一是食疗较之药疗,性味平和,缓而不峻,副作用小,而药膳食品,不是一般的食品,现代称其为功能性食品,通常具有无病强身、有病治病的功效,有很广的适用范围。中药与食物相配,就能做到药借食味,食助药性,变苦口良药为美味佳肴。二是食疗原料广泛、采购容易、制作简单、服用方便、经济有效,特别是能满足人们“厌于药,喜于食”的天性,既符合人们的用膳习惯,使人乐意接受,又可以营养果腹,治病强身。
2、学习中华药膳这门课程的感想
中国的医学博大精深,并且深深地渗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家里时,母亲总会随着时节和我们的身体状况做出各种各样的食物。比如夏日的炎炎午后,她会为我们熬一锅丝瓜花绿豆汤,喝了清凉解暑:冬天则是煲羊肉、狗肉粥,驱寒温补;当我从尘土飞扬的操场回去可以吃到猪血煮真珠菜(系方言发音直译,未经考证),清肺解毒;当我因为长时间学习后眼睛略有不适,就能吃到枸杞炖猪肝,明目亮睛……
我一向惊叹母亲的勤劳和聪慧,直到这个学期我选修了中医食疗之后才知道原来做出这些菜也是一门大学问,是我们的祖先多少年积淀下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下面我将以一个初学者的身份来阐叙我对这门科目的理解。
中医食疗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从西周到明清历代都有大量的药膳食疗著作,论述十分精辟,形成了相当完整的理论体系,构成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优势。食疗,又称食治、饮食疗法,是指利用各种食物经过特定烹调工艺加工制作成食品,通过食用达到治疗疾病目的。利用食物或药食两用药物按照中医理论严格配伍,并用持定烹调炮制工艺制成食品,通过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而达治疗疾病之目的。中医的食疗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它不仅包括营养疗法,还包括诸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食除积、止咳平喘等治疗作用在内。
食物同药物一样,也具有寒热温凉四性,但其偏性要弱得多。由于它作用缓和,比药物来源广泛,经济实惠,要配制得法,烹调有方,就会使人乐于接受,且易坚持服用。谷肉果菜等食物本身就是人体营养的来源,它既可以作为疾病恢复期的调治手段,也可以作为配合药物治病的辅助措施来应用。
中医食疗十分重视保养脾胃。从烹调方法上讲,炸、烤、煎、爆易破坏食物的有效成份或改变其性质,从而降低治疗作用,并使食物难于被消化吸收。所以,食补的膳食多采用蒸、炖、煮或煲汤等方法。
中医一贯重视饮食疗疾,并有“药食同源”、“寓医于食”的说法。扶正药中有不少是补药,而某些药物本身就是食物。此外,不论药补还是食补,同样要考虑忌口问题,。食补是治疗虚证的一种方法,运用得当,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大力提倡食补,食药同用,食借药威,药助食性,相得益彰。
当下各种美容美颜的方法层出不穷,食疗大概是其中最经济实惠又无副作用的方法,以下介绍我所推崇的美容几个方法:
对于面色苍白型: 食疗方法——蜜汁花生枣。原理——红枣补气,花生衣补血,花生肉滋润,蜂蜜补气,综合生效使面色红润。做法——把红枣和花生米用温水泡后放入锅中加水适量,小火煮到熟软,再加入蜂蜜适用。
对于面容黑黯型: 食疗方法——栗子白菜煲。原理——面容黑暗的原因是肾气不足,阴液亏损,而栗子健脾补肾,白菜补阴润燥综合生效使面色白皙明亮。做法——把生栗子去壳,切成两半,用鸭汤适量煨至熟透,再放入白菜条200g,盐、味精少许。
对于面容粗糙型: 食疗方法:笋烧海参。原理——面容粗糙的原因是阴血不足,内有燥火,而海参滋阴养血,竹笋清内热。综合生效使皮肤细腻光润。做法——把海参切长条,与鲜笋或水发笋切片同入锅,加瘦肉一起煨熟,加入盐、味精、糖、酒后食用。
随着生活压力的加大和环境的恶化,人们身体亚健康化日益突出,各类保健品充斥着市场,然而这些保健品的质量仍是我们所担忧的。健康食品,绿色食品的观念深入人心,中医食疗这一古老而科学的饮食方法必将焕发出新的光彩。
中医药膳食疗是现实生活中很实用的一些常识,只是日用不知而已。如身体不适该如何选择凉茶;小孩鼻子出血为啥用白茅根煮冰糖水喝就能好;而小孩上火咳嗽却要用冰糖川贝炖雪梨;杜仲炖猪脊骨为何能止腰痛;妇女产后及经期为什么要喝红糖水;猪脚姜醋蛋最适合什么样的女人吃;天麻炖大鱼头为何能止老年人头晕;《红楼梦》中的屠苏酒有什么功用;六味地黄丸什么情况下不能吃;春天为啥要吃芽菜;夏天为啥要煲冬瓜海带薏米汤;秋天却要吃点百合炒西芹;不同的季节如何煲出美味健康的老火靓汤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能得到科学合理的解答,有理论有实践,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学会如何善待自己。
3、养生、药膳、食疗、保健的概念和区别?
概念
养生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即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食养、药养、节欲、辟谷等多种方法,以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药膳发源于我国传统的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药膳是在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指导下,严格按药膳配方,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伍,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简言之,药膳即药材与食材相配伍而做成的美食。)
食疗又称食治,即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方法。
保健,意思:保护健康。亦指为保护和增进人体健康、防治疾病,医疗机构所采取的综合性措施。
区别
养生产生于上古先民为抗御严酷的自然环境,调整体力,抗御疾病,防治疾病的需要。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养生是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生命经验的结果。
药膳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食疗通常认为,食物是为人体提供生长发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可食性物质。也就是说,食物最主要的是营养作用。其实不然,中医很早就认识到食物不仅能营养,而且还能疗疾祛病。如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曾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
养生,指合理选用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保健方法,通过长期的锻炼和修习,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目的的技术和方法。简而言之,所有促进健康、延长寿命的活动都是养身活动。
4、药膳的特点是什么?
药膳是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膳食。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因此,药膳既不同于一般的中药方剂,又有别于普通的饮食,是一种兼有药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特殊膳食。它可以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又在享受中,使其身体得到滋补,疾病得到治疗。因而,中国传统药膳的制作和应用,不但是一门科学,更可以说是一门艺术。
药膳食品,不是一般的营养食品,是现代所称的功能性食品。中药与食物相配,就能做到药借食味,食助药性,变“良药苦口”为“良药可口”。所以说药膳是充分发挥中药效能的美味佳肴,特别能满足人们“厌于药,喜于食”的天性。药膳既是一种功能性食品,也可以说它是中药的一种特殊的、受人们喜爱的剂型。
5、食疗保健的概念?
就是靠食物吸取各种营养去达到身体所需营养标准,这就是一种食疗保健的方法。
6、养生药膳是如何分类的
有四种分类:
1、按形态分
一为流体类,如将作为药膳原料的药物或食物经粉碎加工制成粗末,以沸水冲泡可温浸即可的茶包;
二为半流体类,如将药材和食物加水一同煎煮,去渣,浓缩后加糖或炼蜜制成的半流体状的稠膏;
三为固体类,如以稻米、糯米、小麦面粉等为基本材料,加入具有补益且性味平和的药物制成的米饭和面食类食品。
2、按制作方法分
有炖、焖、煨、蒸、煮、熬、炒、熘、卤、烧和炸。
3、按功用分
一为养生保健延寿类,如补益气血药膳:适用于平素体质素虚或病后气血亏虚之人,如十全大补汤、八珍糕等;
二为美容美发类,如增白祛斑药膳:适用于皮肤上有黑点、黑斑、色素沉着之人,如白芷茯苓粥等,以美容增白;
三为祛邪治病类,如解表药膳:具有发汗、解肌透邪的功效,适用于感冒以及外感病的初期。
4、按滋补形式分
平补:指用甘平和缓的补益方药治疗体虚久病、病势发展较慢者,是一种缓补法;
清补:清补是专指夏天的补养,它指选用具有一定驱暑生津功效的饮食,以补充人体的消耗;
温补:用温性补益药治疗虚寒证的方法;
峻补:用强力补益药治疗气血大虚或阴阳暴脱的方法。因极度虚弱和危重证候时非大剂峻猛补药不足以挽救垂危,故此命名。
(6)药膳保健理解扩展资料:
养生药膳的应用原则
1、因证用膳
中医讲辨证施治,药膳的应用也应在辨证的基础上选料配伍,如血虚的病人多选用补血的食物大枣、花生,阴虚的病人多使用枸杞子、百合、麦冬等。只有因证用料,才能发挥药膳的保健作用。
2、因时而异
中医认为,人与日月相应,人的脏腑气血的运行,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用寒远寒,用热远热”,意思是说在采用性质寒凉的药物时,应避开寒冷的冬天,而采用性质温热的药物时,应避开炎热的夏天。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药膳。
3、因人用膳
人的体质年龄不同,用药膳时也应有所差异,小儿体质娇嫩,选择原料不宜大寒大热,老人多肝肾不足,用药不宜温燥,孕妇恐动胎气,不宜用活血化瘀之品。这都是在药膳中应注意的。
4、因地而异
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生活习惯有一定差异,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亦有不同,有的地处潮湿,饮食多温燥辛辣,有的地处寒冷,饮食多热而滋腻,而南方的广东饮食则多清凉甘淡,在应用药膳选料时也是同样的道理。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药膳
人民网-想用药膳来养生?注意事项需了解
7、如何理解药膳?
药膳是很好的东西,但一定要因人而异,分别体质来选择,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正常人还是应当荤素搭配,食物选材广泛,营养才全面。只有身体需要时才优先选择药膳调理,之后才是看医生治疗。如果生病后一边治疗一边食用对症的药膳会加速身体的恢复。
总之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8、药膳是什么?
药膳发源于我国传统的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药膳是在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指导下,严格按药膳配方,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简言之,药膳即药材与食材相配而做成的美食。)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