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之前做过保健品电话销售,我离开一年后听说整个公司被抓了,会不会来抓我啊?
你好,只要你没有非法所得,没有故意欺骗,没事的。
2、保健品团伙诈骗2000万从犯怎么处理
不考虑其他情况,在九年九个月到十年八个月内量刑
3、卖保健品犯法被警察带走现在在看守所会判刑么
保健品本身是不错的,不过有的人借用保健品的名头来骗人,其实根本就不是正规的物品,所以所在购买保健品时应该看好是不是正规的厂家。
我国《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三条规定,将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第一款修改为:“生产、销售假药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摘自刑法修订案,2011年4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19次会议通过)
《药品管理法》第48条规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假药
(一)药品所含成分与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成分不符的;
(二)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者以他种药品冒充此种药品的。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药品,按假药论处:
(一)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禁止使用的;
(二)依照本法必须批准而未经批准生产、进口,或者依照本法必须检验而未经检验即销售的;
(三)变质的;
(四)被污染的;
(五)使用依照本法必须取得批准文号而未取得批准文号的原料药生产的;
(六)所标明的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规定范围的。
(3)保健品销售团伙扩展资料
保健品与药品的区别
第一:生产及配方组成不同。药品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条件,都要经过国家有关部门严格审查,并通过药理、病理、病毒方面的严格检查及多年的临床观察,经有关部门鉴定批准后,方可投入市场。而保健品根本勿需经过医院临床实验,可直接投入市场。
这样,属于药品的必然具有确切的疗效和适应症,不良反应明确;属于保健品的则不然。
第二: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不同。作为药品维生素类产品(药字号),必须在制药厂生产,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求很高,比如空气清洁度、无菌标准、原料质量等,要求所有的制药都要达到GMP标准(药品生产质量规范);而作为食品的维生素类产品(食字号),则可以在食品厂生产,标准比药品生产标准低。
第三: 疗效方面的区别。作为药品,一定经过大量临床验证,并通过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SFDA)审查批准,有严格的适应症,治疗疾病有一定疗效;而作为食品的保健品,则没有治疗作用,仅仅检验污染物、细菌等卫生指标,合格即可上市。
第四:说明书和广告宣传方面的不同。作为药品,一定要有经过SFDA批准的详细的使用说明书,适应症、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十分严谨;而作为食品的保健品,说明书不会这样详细、严格。
所以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为确保安全,最好选择SFDA批准的标有“OTC”(非处方药)字样的药品,购买时看看是否附有详细说明书。在服用属于药品(药字号)的保健品前必须仔细阅读说明书,要按推荐剂量服用,不要超剂量服用。
参考资料:网络-保健品
4、保健品团伙诈骗案怎么量刑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版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权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5、会销模式保健品违法吗为什么会被抓获
会销模式是违法。
会销,顾名思义是通过会议营销。主要是对特定消费群体,以亲情服务和产品说明的方式销售产品。而这种普通的营销模式,却被不少不法保健食品企业盯上,成为其牟取暴利的重要方式。
从事会议营销的保健食品企业鱼龙混杂,有些企业夸大、虚假宣传,利用赠送产品、免费吃饭、免费旅游等手段吸引消费者购买伪劣产品,产品价格远高于同类产品。
近年来,向老年人销售保健品的“会议营销”骗局成为社会问题,因为无法找到“会销”团伙的真实地址,子女发现父母受骗上当后难以维权。而“会销”团伙换个酒店又可以继续招摇撞骗,难以现形。
广州年过八旬的张奶奶被人介绍参加“68元畅游惠州三天两夜”,之后和其他老年团友被拉入某酒店举行的保健品营销大会,收了免费礼品,又被一群青年“干爹干妈”叫得耳热。
这些老人每人掏了几千或上万元购买了一堆“三无”保健品。等张奶奶子女找到该酒店时,“会销”人员已人去楼空,酒店方表示,只是出租场地,与那些人没有关系。
“会销”的核心是会场,一个高端的会场是“会销”团伙骗局的一部分。为此,《广东省2017年保健食品非法会议营销专项治理行动工作方案》规定,非食品经营许可证中核准的经营场所。
如使用宾馆、酒店、影院或其他非注册场所举办保健食品会议营销宣传推广的,不得进行现场销售活动。
对于监管部门来说,管住会场是管住坑老骗老行为的关键。然而对于那些擅长打游击的“会销”团伙来说,这一点不难规避。离开“会销”现场。
附近很多地方都有不法分子“殷勤”地为老人提供销售服务;即使销售骗局就在现场进行,如果没有人举报,也难以对其进行查处。
6、记者卧底揭保健品营销黑幕是怎么回事?
在某招聘网站,南都记者向“广东道山食品有限公司”投递了简历,应聘健康顾问岗位,很快记者接到了面试电话。在越秀区水荫路某大厦,隔着一张豪华办公桌,该公司总经理助理王总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该公司的经营模式:前台是绿色食品超市,主要销售五谷杂粮等绿色农产品(11.510, 0.00, 0.00%);后台销售高端定制的医药保健品,如蜂胶。王总坦言,公司盈利主要靠后台运作,前台主要是依托绿色食品超市进行零售以吸纳会员。王总指着办公室的一瓶蜂胶称,这就是公司向中老年人出售的高端定制保健品,一套产品定价约2万元,一个疗程约一年半,可以改善睡眠,调理肠胃,起辅助治疗作用。
“我们的业务员提成可以达到10%。”王总说,员工待遇和业绩挂钩,公司销售冠军一个月可以做到30万元的业绩,“就是把握好那几个(重点)顾客,顾客自己用得好,会介绍身边的人用产品”。王总介绍,公司员工的底薪呈阶梯式分布,普通员工2000元、经理2500元、店长5000元;提成方面,员工拿销售业绩的10%,经理拿个人提成10%加上团队管理提成5%,店长的提成则是整个店面业绩的3%-5%,另还有股份分红。该公司旗下的绿色食品连锁超市中(据调查广州地区有18家门店)共有5家“百万店”(即月销售业绩过百万元),业绩最高的店一个月曾做到138万元。面试结束时,王总言语间对记者寄予“厚望”:“一个星期,我们可以从一个陌生的顾客,到有业绩,有成交。”再成长两三个月,就能胜任经理角色甚至带领团队。
上岗第一天的傍晚6时许,所在超市会议室内灯火通明,在外奔波的业务员都回来接受培训。记者了解到,次日一早一批业务员将陪同老人客户前往外地一个山庄开展两天一夜的旅游活动,这是公司业务上的“重头戏”,不容出错。
负责培训的林经理是个90后,因业绩突出曾获公司奖励一辆小车。他在白板上写下6位老人客户的姓名,让负责跟进的业务员逐一回答相关信息,供全体业务员讨论。针对每位老人客户,他都详细询问年龄、经济状况、身体疾病、经济自主权等。有业务员告诉记者,目标老人的经济状况越好,身体疾病越多,意味着出去旅游期间“出单”的可能性越大。
随后林经理要求全体业务员练习“赞美”,以防第二天见到老人客户后词穷。他随机让一名女业务员上台扮作客户,要求其他业务员在3秒内根据衣着服饰说一句赞美的话,不能重复,没完成者将接受体罚。“靓姨你很有气质!”“你的皮肤看起来好好啊!”“阿姨你的裤子好合身啊,在哪买的?我想给我妈妈买一条。”……业务员们纷纷给出赞美。有3名未能及时给出赞美话的业务员被罚做俯卧撑,并被要求次日早上每人补说出20句赞美的话。
街头搞优惠活动吸引老人办会员卡、派团购券;收集到老人信息后约老人到店内参加团购;团购现场赠送老人低价一日游机会;将报名参加一日游的老人集中带到郊区的山庄游玩、“预热”,临走分发一份礼品,增进感情,消除其戒备心……上班数日,记者逐渐摸清了该超市进行保健品会议营销的基本流程,其中最关键、最隐秘的一环,被业务员们称为“重头戏”的,是组织目标老人客户参加公司第二轮安排的山庄“两天一夜”旅游。其间,公司会安排“专家”接受老人问诊、让老人试用公司的保健产品,并开展“会议营销”,经理、店长齐上阵,对老人们轮番“洗脑”,从而兜售蜂胶等高价保健品。
7、保健品公司涉嫌诈骗,涉案金额几千万,老板和销售员工被捕,员工会判刑吗
要看员工参与的zd程度,如果他明知道是诈骗也参与里面可能会认定同案。
依法应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链接:《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回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答;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8、诈骗团如何销售虚假保健品?
“老中医”专业“壮阳”、“丰胸”?上了一次当,没想到还有骗局在后面!昨日,广东省公安厅举行“飓风11号”“飓风12号”专案收网行动发布会,成功打掉电信诈骗犯罪团伙20余个,打掉传统“盗抢骗”犯罪团伙60余个,抓获犯罪嫌疑人910余人,仅清远警方就捣毁4个分别以“丰韵挺”“壮阳补肾茶”为嘘头冒充名医、专家高价销售虚假保健品的电信诈骗犯罪团伙,抓获团伙成员220余人,初步核实被骗人数8680余人,涉案金额达2700余万元。梅州警方捣毁电信诈骗窝点48处,刑拘涉案嫌疑人81名。
今年1至月,全省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同比下降29.3%,破案、抓获人数分别上升170.9%、47.5%,全省涉电信诈骗警情呈明显下降趋势。同时,全省“盗抢骗”案件同比大幅下降23.49%、破案同比上升42.47%。
具体骗局:
1 “老中医”“丰胸” 回访后被骗3次
2017年3月,清远警方接报称,今年3月,受害人刘某在网上查询丰胸产品,被弹出的“老中医丰韵挺”产品广告所吸引,于是通过添加微信好友联系客服咨询。在客服的推荐及相关案例吸引下,刘某以1496元向客服购买了“产品”进行使用。使用产品数天后,刘某接到自称“高主任”的回访电话,当刘某向“高主任”反映该产品没有效果后,“高主任”在电话中告知刘某体内有分泌物需要去除,推荐刘某花4800元购买其他产品搭配使用,说这样才能起到预期效果,刘某听信“高主任”的建议后购买了该款药品。数天后,“高主任”来电询问刘某产品效果如何,被刘某告知无效果后,“高主任”又给了“总监”的电话让刘某联系。“总监”在电话中告知刘某使用产品无效是因为其身体患淋巴结病变,需要先去除病症。于是,刘某再花费2000元购买了“总监”推售的产品。刘某先后经微信客服、“高主任”、“总监”三个环节推广,被该犯罪团伙先后伪装成不同身份实施诈骗3次,损失8296元。
2 “壮阳”无效 产品回访组来电
今年3月初,受害人郭某在浏览网站时,一个“壮阳补肾益肾茶”的广告吸引了他的注意,郭某用微信搜索加了网站中的微信。在得到“一个疗程见效”的保证后,郭某花1280元购买了1个疗程的产品。
然而,使用数日后,郭某发现完全没有效果,一气之下把产品全部扔掉。蹊跷的是,郭某在用“药”期间,不断有“020”开头的固话联系他,并有一条手机号码发送的短信,短信内容大致为:“020开头的固话是产品回访组的电话,尽快接。”郭某便上网搜索该产品的相关信息,发现很多人都反映这款产品是骗人的,郭某感觉自己已经被实施诈骗,由于觉得被诈骗金额不大,并且觉得难以启齿,所以当时没有选择报警。后来,案件被警方侦破。
3 以送花篮之名 未曾谋面骗你钱
今年1月22日,被害人卢某梅报案称:她于2017年1月初在珍爱网相亲平台认识了一个自称“钟某”的男子,不久,事主与“钟某”在网上确定了男女关系。
“钟某”以新店开张的名义叫卢某梅送罗汉松树以表达诚意,然后发了花店老板的账号给事主。之后,卢某梅给花店老板转账5880元,接着又在支付宝转账了1960元给对方,一共转账7840元。之后,事主一直联系不上“钟某”和花店老板,发现被骗。
办案民警介绍,今年初,以送“花篮”方式实施电信诈骗的案件接连发生,经深入研判,成功梳理出18个“花篮”诈骗犯罪团伙,案件涉及广东梅州、深圳、佛山、东莞、惠州和江西、湖南、湖北等地,涉案人员160余人。
特点:作案手法隐蔽 遍布全国各省市
经过初步调查,“送花篮骗局”的手法是犯罪嫌疑人通过在各大婚恋交友网站以假身份注册账号,物色离异或丧偶的中年男性或女性,通过网聊编造各种理由迷惑受害人,获取受害人信任后,以自己的服装店、家电店等开业为由,要求受害人送“花篮”祝贺以表诚意,同时再由同伙扮演“花店老板”联系受害人,进而实施诈骗。
“冒充名医、专家高价推荐销售虚假保健品”骗局中,犯罪嫌疑人用购买来的他人手机卡注册昵称为“壮阳”或“丰胸”的名医、专家等名称的微信账号,通过互联网推广营造“诊疗权威”假象,吸引受害人添加诈骗微信账号,在骗取信任后,虚构、夸大受害人病情,高价推荐“三无”保健品,进而实施诈骗。
相关案件作案手法隐蔽性强,犯罪窝点遍布广东省梅州、深圳、佛山、东莞、惠州、清远、云浮等市及江西、湖南、湖北等全国多个省份,涉及范围广,受害群众多,性质恶劣,影响极坏。
与此同时,省公安厅组织对近期广东突出的地缘性“两抢一盗”犯罪类案进行深入研判,成功发现一个流窜于珠海、中山、江门等市盗销建筑工地建筑材料的犯罪集团,涉及多个团伙、逾百名犯罪嫌疑人。对上述案件分别列为“飓风11号”、“飓风12号”专案开展侦查。
4月下旬,在公安部的指挥协调下,省公安厅组织珠海、中山、梅州、清远、云浮等市公安机关,先后对该两起专案开展集中收网,一举摧毁上述犯罪团伙。
诈骗手法:
1.注册账号:诈骗团伙大量购买手机卡注册微信并将昵称设为“壮阳”或“丰胸”的老师、顾问等名称,比如“丰胸中医”等。
2.网络推广:团伙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编写“壮阳”和“丰胸”的虚假案例文章,利用网络推广公司在热门搜索引擎对类似查询记录的网民进行推送,夸大效果,吸引网民浏览虚假网络推文并添加诈骗微信账号加为好友,使受害者进入第一个圈套。
3.微信“诊疗”:诈骗团伙的微信账号朋友圈内均会有大量的虚假成功案例和聊天截图,营造“诊疗权威”的假象,然后进行过话术培训的业务员就按照内部指定的“话术”对受害人进行“诊治”。基本流程:打招呼-问诊-总结客户症状(依照设定的剧本进行虚假诊断)-虚设危机(虚构、夸大事实)-推单-报价-成交(收取订金)-确认收货地址-通过物流发放快递(收取剩余款项)。
4.回访受害人:在受害人购买了微信环节的产品后,按照团伙分工,后续安排由团伙成员假扮的“营养师”“主任”通过电话回访的形式继续联系受害人,对表示使用产品无效的用户,以受害人身体有毒素、体质有问题等谎言,诱骗受害人再购买其他虚假“排毒”“调理”产品,配合“丰胸”“壮阳”产品使用才能有效果,进而对受害人实施二次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