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保健知识 > 保健市场背后

保健市场背后

发布时间:2020-07-14 13:14:09

1、保健品市场应该怎么整顿?

螺旋藻铅含量超标,所有螺旋藻卷入一场含量超标门。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国人的健康意识的提升,中国的保健食品市场正在飞速发展。据中国保健协会不完全统计,2007年保健食品行业产值约为600亿元,2008年达到800亿元。而到了2010年,中国保健食品的市场产值已经达到2000亿元以上,并且仍以每年15%的的速度增长。然而在繁荣的市场背后,却是混乱无序的市场环境。保健品市场的“乱象”可归结为三类:一是概念混淆,对于保健药品和保健食品未作出明确界定。中国现代意义上的保健食品行业起步较晚,受传统的“药食同源”经验的影响,使得很多保健食品多带有“药品”的色彩,如三株口服液等。这导致了当今保健食品“非食非药”的尴尬局面,也给行业的有效监管带来了障碍。二是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有人用三个字来概括,现在保健类食品市场是“丰(胸)减(肥)壮(阳)”。普通的保健品,在广告中变成了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数据显示,仅在2009年,全国就监测到数以万计的保健食品广告存在严重违法行为,随意扩大保健功能疗效和增加适用人群是违法广告宣传的两大突出问题。如:将缓解体力疲劳演绎成补肾、增强性功能;将辅助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夸大为治疗“三高”等。有一些保健食品企业称,螺旋藻片、胡萝卜素、番茄红素和红葡萄籽提取物等相关产品有“防辐射”功效。三是是准入门槛过低,监管不力。

2、保健行业前景如何?

什么行业都有价值,就看你的努力程度了

3、为什么保健品市场乱象那么多?

保健品市场乱象那么多,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目百前的监管存在许多难点和漏洞,政府应进一步完善保健食品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部门对保健食品的监管职责,确保监管工作有法可依。

当然,监管部门度职责必不可少,相关监管部门要做好监管衔接,联合内执法,填补漏洞。同时,应严格规范涉及保健食品广告的制作和传播行为。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从源头加强监管,堵住假劣保健食品流向市场的出口;工商部门加强保健食品销售的前置审批,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无照经营;卫生部门严查冒牌“名医”、“专家”的非法诊疗行为。

特别老年保健食品的市场,乱象更是多:以次充好、洗脑营销、价格很高。这些东西吃不死人,但是也吃不出什么效果,这些人总是抓住老人对病、死的恐惧心理,进行洗脑营销。

建议相关部门严厉打击这种行为,也建议年轻人平时多关心关心老人,当发现有不法分子钻这种“法律漏洞”的时候也好及时制止。

4、养生保健市场的混乱该怎么办

新华网北京5月23日电(记者王思海、宋芳)在23日举行的“第七届北京科博会养生保健科技发展高峰会”上,中国保健协会养生保健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刘建文认为,目前我国中药保健品市场存在混乱无序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夸大广告宣传。据中国消费者协会2003年市场调查资料显示,保健品涉及虚假宣传者占70%, 在宣传用语中,炒作概念,空话连篇,犹如雾里看花,晦涩难懂。

二是质量存在问题 。2002年7月起卫生部抽查118种减肥保健品,于11月20日决定查禁10种非法添加西药成分或假冒的产品后,26日又宣布立即查处销毁欣美姿等8种违禁产品,经查明这些产品分别含有危害极大的芬氟拉明、西布曲明、双氢克尿塞、去氧表雄酮、去甲基麻黄素等违禁成分。2004年1月又查出有三种产品含有西步曲明违禁成分,有的抗疲劳保健品含有违禁的"枸橼酸西地拉非"(伟哥的成分)。

三是品牌建设意识淡薄。绝大多数保健品的品牌不为消费者所知,在数百个或上千个相同功能产品中,消费者选购过程如同大海捞针,往往因此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还难以买到中意的商品,再次购买时又换一个品牌,如此反复,增加消费者的不信任感,甚至停止购买。而企业对此反应冷漠,只知道搞产品宣传,不肯下力气进行品牌建设。希望保健品企业由产品经营转向品牌经营,同时做好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建立质量信息反馈系统,争取更多的忠诚客户群,用以扩大市场规模。

此外还存在乱打价格战的现象,致使中药保健品市场处于无序竞争状态。(完)

5、保健品市场虚假宣传究竟乱在哪?

在保健品的推销中,虚假宣传、夸大功效的现象十分普遍。老年人高价购买保健品上当受骗事件屡见不鲜,消费者对于保健品“不是药品,对于疾病没有治疗效果”的认知意识不够强。为什么虽然保健品受骗的事件时有发生,严重侵犯消费者健康和利益,但是打着各种“治疗效果”的保健品依旧“野蛮生长”?保健品市场究竟乱在哪?


有人说,现在的保健品几乎都成了“保骗品”。这话并不过分。这不,在电视上洗脑式播放的“极草”保健品广告,日前被食药监总局叫停了。“极草”的问题,就出在其生产厂家相关经营活动存在“骗”的成分。业内人士指出,该企业宣传的“微粉粉碎和纯粉压片专利技术”及“含着吃”的概念,根本不是什么高科技,而“比原草多7倍精华溶出”的说法,也没有科学依据。



媒体调查发现,近年来,火热的保健品市场背后,是大量保健品依靠炒作概念、夸大宣传等占领市场,成本和研发费用则只占很小比例。保健品伪装成药品、普通食品号称有保健功能等现象层出不穷,不少产品靠忽悠蒙骗消费者赚取暴利。而一些表面上效果明显的保健食品,实际上是非法添加了一些对人体有害的违禁成分。特别是减肥类保健食品,很多都非法添加西布曲明、酚酞等违禁药物。


从保健品企业商家的忽悠术看,其技术含量也不是很高,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上当受骗呢?据中国保健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保健品的销售额约2000亿元,其中老年人消费占了50%以上。老年人是保健品消费的主力,而这个消费群体的一个明显特征是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容易被忽悠。

中国消费者协会曾发布过一份关于中国老年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调查报告,其中的数据显示,中国老年人中有21.9%的人平常会服用保健品,而且近7成服用者的保健品是自己购买的。购买保健品的老年人中,60.3%的人关注“保健品的功效作用”,远高于“保健品成分”,而在选择服用保健品的原因方面,超过4成的老年消费者认为保健品“能够调理身体”“提高身体抵抗力或者免疫力,预防疾病”,而对于保健品“毕竟不是药品,对于疾病没有治疗的效果”的认知意识不够强。


正是抓住了老年人“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普遍心态,保健品才有了市场,也正是抓住了老年人辨识能力及自我保护能力差的特点,一些不法厂商才瞅准了机会钻了空子,大肆生产销售低成本高售价甚至是假冒伪劣的保健品,从老年人兜里赚钱。当然,为了能够做到财源不断,企业商家也都会很小心,其保健品基本都是“不求有益但求无害”,最起码不能吃死人。至于怎么推销宣传,就看各自的忽悠手段了。什么“广告+渠道”、会议营销、亲情营销等,营销模式不一而足,多条腿走路。

而“不能吃死人”的所谓底线,恰恰点出了我国保健品市场之所以乱的主因。“不能吃死人”,意味着违法风险和成本都不高,而这也是对我国相关法规标准不健全,市场监管不严、对违法行为惩处不重的讽刺性表达。目前,我国保健食品行业准入门槛太低,没有一个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加之审批相对简单,故而大量的非专业化企业涌入保健食品行业,给保健食品市场的监管造成很大困难。另外,我国政府对保健品的管理体制“重审批,轻监管”,且监管职能分散在多个部门,容易导致见利都上、遇责都躲的情况,加之现行法规对违规商家处罚过低,不足以对其产生威慑作用,这就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显然,要治保健品市场之乱,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健全保健品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和违法犯罪成本。在监管方面,相关部门不只是要做到严查、严打、严管,还需深化制度改革,改变当前“重审批、轻监管”的弊端,建立完善着眼事中、事后的保健食品监管新机制,完善日常监管和长效监管。当然,还要做好普法宣传和科普教育,提高消费者特别是中老年人对保健食品的辨识能力和防范能力,正确引导消费者合理使用保健食品,养成科学饮食、安全消费的习惯。

与保健市场背后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