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养生”一词最早出自哪句话?
“养生”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养生主》中的“得养生焉。”
2、关于保健的诗词
魏武帝曹操热心于研究炼气养性之理,以求健康长寿。在他的养生诗中,最精彩的一篇当推《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诗中写道: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诗中以长寿动物神龟为例,说明生老病死的规律。同时也是一曲养生之道的千古绝唱,是曹操给后世养生长寿的渡人金针!今人常用诗中“烈士暮年,壮志不已”来抒发老当益壮的胸襟。
善于养神,是重要的修身养性之道,也是延年益寿的良方。东晋名士陶渊明《饮酒》诗曰: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首典型的养生诗,境与意会,物与心融,真是妙不可言!
家和万事顺,家和万事兴,家中人和,是人生幸福之泉。“诗圣”杜甫在安史之乱的年月里,颠沛流离,备受艰辛,体衰神伤。所幸的是,他家中有老伴体贴,小儿亲昵。这在他的《江村》诗中得到印证: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复何求?
这是杜甫的肺腑之言。温馨的家庭生活给了诗人至纯至厚的情,至深至广的爱,才使他晚年一度过得安闲而自在一些。
3、中国古语里面有没有哪一个字是可以形容健康或者保健的?最好是一个字,一个词也可以接受,也不一定要古语
一、形容健康或保健的字:
1、泰(tài)
释义:平安,安定;佳,美好。
2、康(kāng)
康字古形为:下部为米,意为腹中有粮;中部为左右两只手,上部为所举之牛;整字涵义为吃得饱饭,力能举牛,即为康。
释义:平安,安乐,强健;富裕,丰富;宽阔平坦的。
3、健( jiàn)
释义:强壮,身体好;善于,精力旺盛。
4、昶(chǎng)
释义:属通用字。本意指白天时间长;又指舒畅,畅通。
5、宁(níng)
释义:本作“寍”。从宀(mián),从心,从皿。表示住在屋里有饭吃就安心了。后世假“宁”为“寍”,“宁”行而“寍”废。今用“宁”字作“宁”简化字。“宁”本读zhù,是“贮”的本字。本义,安宁,平安。
异体字:寍、寕、甯、宁。
二、形容健康或保健的词:
1、龙马精神(lóng mǎ jīng shén)
释义:按《中国成语大词典》解释,龙马,是指传说中的骏马。龙马精神,就是像龙马一样精神。形容健旺非凡的精神。意思是比喻旺盛的奋发向上的精神。
2、身强力壮(shēn qiáng lì zhuàng)
释义:形容身体强壮有力。
3、精神抖擞(jīng shén dǒu sǒu)
释义:抖擞,振动,引申为振作。形容精神振奋,饱满。
4、老当益壮(lǎo dāng yì zhuàng)
释义:老,老年;当,应该;益,更加;壮,强壮,雄壮。形容年纪虽大但志气豪壮。
5、人寿年丰(rén shòu nián fēng)
释义:汉语成语,人长寿,年成也好。形容太平兴旺的景象。
4、'卫生'一词的来历
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卫生”
●“卫生”,从构成上说,是一个动宾结构的词组。“生”为名词,即“生命”或“身体”;“卫”为动词,即“卫护”。“卫”、“生”组合成词,本意即为“维护生命”或“保护身体”。当把“卫生”看做名词时,其意义则转变为“维护生命或保护身体”的行为,或“维
护生命或保护身体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包括预防和治疗疾病、维护和增进健康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在现代汉语中,“卫生”也作形容词,意思是“干净、清洁”,而这正是维护健康的措施之一。
●学术界对“卫生”的研究已取得重要成果,但美中不足的是,大多把它当做近代新名词来研究,以近代术语“卫生”的生成和传入中国的过程作为考察的重点,而没有对中国传统社会中“卫生”的涵义进行全面的考察。而事实上,传统文化中的“卫生”是近代乃至现代“卫生”概念产生的基础。
●本文作者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卫生”大致有“养生”、“医药(医疗)”、“卫生保命”、“济世救民”等四种涵义。
关于术语“卫生”的研究已有一些重要成果。民国时期的著作有彭文祖的《盲人瞎马新名词》、陈方之的《卫生学与卫生行政》等;近年来的著作有沈国威的《近代中日语汇交流史:新汉语の生成と受容》、冯天瑜的《新语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汉语术语的生成》等;也有一些关于“卫生”的专题论文,如台湾学者刘士永的《“清洁”到“卫生”——殖民政府对台湾社会在清洁观念上的改造》、雷祥麟的《卫生为何不是保卫生命——民国时期另类的卫生、自我与疾病》等;国外也有学者对“卫生”进行过研究,如Lee Jong-Chan:Modernity of Hygiene in the Meiji Era,1868-1905、Ruth Rogaski:Hygi enic Modernity:Meanings of Health and Dis-ease in Treaty-port China、藤浪刚一的《日本卫生史》、川原泛的《卫生学纲目》等;最近,刚从日本流学归来的余新忠博士在阅读大量日文著作之后所撰写的论文《晚清“卫生”概念演变探略》,也是有关“卫生”的重要研究成果。综观上述成果,大多以近代术语“卫生”的生成和传入中国的过程为重点,而没有对中国传统社会中“卫生”的涵义进行较全面的考察。事实上,传统文化中的“卫生”是近代乃至现代“卫生”概念产生的基础。因此,对传统文化中的“卫生”概念作较深入的考察,对研究“卫生”概念的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高级汉语大词典》,“卫”,动词,会意字,繁体作“卫”,甲骨文中“卫、韦”同字,意思是“在大道(行)站岗保卫(韦)”,故其本义为“保卫、防护”。“生”,动词,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初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故其本义为“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滋长”。当“生”的词性转变为名词时,其意义则为“生”之表象“生命”,或“生”之载体“身体”。显然,作为词组的“卫生”是一个动宾结构,其中的“生”为名词,即“生命”或“身体”。因此,“卫生”的字面义为“维护生命”或“保护身体”。然而,当把“卫生”看做名词时,其意义则转变为“维护生命或保护身体”的行为,或“维护生命或保护身体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包括预防和治疗疾病、维护和增进健康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在现代汉语中,“卫生”也作形容词,意思是“干净、清洁”,而这正是维护健康的措施之一。这是“卫生”的字面意义和引申意义。事实上,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在不同的语境中,“卫生”的涵义有很大差别。这里只就中国传统文化中“卫生”的涵义作简略分析。
“卫生”一词典出《庄子·庚桑楚》。《庄子·庚桑楚》有“卫生之经”的记述:
趎愿闻卫生之经而已矣。老子曰:卫生之经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舍诸人而求诸己乎?能翛然乎?能侗然乎?能儿子乎?儿子终日嗥而嗌不嗄和之至也,终日握而手不掜共其德也,终日视而目不瞚偏不在外也,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为,与物委蛇而同其波,是卫生之经已。
晋代李颐在《庄子集解》中把“卫生”理解为“防卫其生,令合其道也”。晋代郭象、唐代陆德明等均沿引李颐之义。宋代的王雱在《南华真经新传·庚桑楚篇》中指出:“卫生者,卫全其生也,能卫全其生则生所以常存,故曰卫生之经也。……与物齐谐而同其流,此所谓全生之道也,故曰与物委蛇而同其波,是卫生之经也。”无论把“卫生”理解为“防卫其生,令合其道”,还是理解为“卫全其生”、“生所以常存”,都道出了“卫生”在中国传统语境中的“保卫生命,维护身体健康”之本义。初版于上世纪20年代、被誉为“中医辞海”的《中国医学大辞典》把“卫生”解释为“防卫其生命也”,也再一次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中“卫生”的涵义历千年未有明显变化。
具体而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卫生”大致有以下几种涵义:
1、“养生”。即“葆真抱元”,通过食物、药物、服饰、锻炼、节欲、静心、养性等方式来预防疾病,维护健康,延长寿命。如“此药清而不凉,温而不壅……春常服免瘟疫之疾,夏常服不中暑暍,秋服无疟痢之疾,冬服不感寒毒,眞神仙卫生之妙药也,功効不可尽述。”“人生行乐尔,行乐则心闲,心既无所用,和气滋容颜,卫生有此妙,余事皆可删。”“古之详于殇服,何也?先王之制,丧礼,一以哀死,一以卫生也。”“卫生防后患,伐性释前疑,展转那成梦,呻吟且当诗,因心念民瘼,出位叹身卑,欲巳七年病,当从百世师,保身将保德,未可废箴规。”
当“卫生”作“养生”时,常出现在以下几种语境中:(1)与“伤生”相对,即卫生是保卫生命,而不是伤害生命。如“所以卫生而不至于伤生也”;(2)与“医”相对,即“卫生”常指预防疾病,而“医”则指治疗疾病。如“前辈名士往往能医非惟卫生矣”,即前辈名士往往掌握医药技术,能治疗疾病,而不只是能预防疾病;(3)在部分情况下专指生理上的保养,常与“养性”或“养心”相对。如:“晋宋间,高士晚得官,无仕进意,筑庵西溪,名曰云茅,以卫生养性为事,诗文雄深雅健。”又如:“多服燥热药,亦使人血气偏胜,不得和平,不但非所以卫生,亦非所以养心。”
2、“医药”、“医疗”。即“已人之疾,起人之死”,通过药石等手段“治病活人”。如“禹之垂训,如良医之著书,既示之以卫生之术,又戒之以致疾之由”,“治风先治脾,治疾先治气,皆卫生之要也”。“富贵者,昧养生之理,不问卫生有方,贫穷者,急养身之策,何知保身有道。”
当“卫生”作“医药”、“医疗”时,常出现于以下几种语境中:(1)与“养生”相对。如“菽粟之类同归于养生,药石之类同归于卫生”。(2)常用作药名、书名。如在《卫生易简方》、《卫生宝集》、《卫生家宝方》等书中是书名;在卫生汤、九钥卫生固气丸、龙虎卫生膏等说法中是药名。(3)有时还用作医疗场所的名称,如“大父中厚,精于医,开卫生堂,施药以济病者”。
3、“卫生保命”。当“卫生”作“保卫其生”时,其概念抽象而且涵义宽泛,几乎包括“养生”、“防病”、“免害”、“保命”、“长生”、“延龄”、“治病活人”等各个方面。这种用法在传统中国应用最为广泛。现举几例:“大抵味以养精者也,谷以养形者也,药石以治疾者也,养精为本,养形次之,治疾为下……盖尝讲卫生之经矣。”“知君病后能服药,不若病前能自防,郭康伯遇神人授一保身卫生之术。”“人之所甚重者,生也,卫生之资所甚急者,药也,药之考订使无以乙乱丙误用妄投之失者,神农家书也。”“父母妻子之念,或从中来,欲见而不可得,忧增愤结,殆有不能堪于怀者,安得不致疾易而卫生难也。”
4、“济世救民”、“保卫生灵”。所谓“医道行,则活人,儒道行,则活天下”,故“不为良相则愿为良医”便成为自范仲淹之后历代儒、医的追求。历来医者有“治病救人”、“悬壶济世”之使命,王者有“济世救民”、“保卫生灵”之王道,故王者常以“医”济世,医者常以“技”救民。所以,“卫生”也常表现为“济世救民”。现举几例:“告而还,子孙怡愉,蜂房合户,哺雀群乌,混迹市尘,悬我药壶,卫生之仁施于州闾。”“我祖宗内设太医院,外设府州县医学,医而以学为名,盖欲聚其人以斆学,既成功而试之,然后授以一方卫生之任,由是进之以为国医,其嘉惠天下臣民也至矣……则天下之人皆无夭阏之患,而跻仁寿之域矣,是亦王者仁政之一端也。”“若时疫流行,不问老幼良贱,各饮一盏,则时气百病不生,真济世卫生之宝也。”“而卫生恤患,切于时用,以施惠爱于人者,莫医氏若也,故古之魁伟之士,不试用于时,则愿为良医,以行其志。”
(本文所引资料以文渊阁《四库全书》为主)
现代公共卫生的概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公共卫生概念和内涵有了许多发展。
现代公共卫生最简单的定义为“3P”,即Promotion(健康促进),Prevention(疾病预防),Protection(健康保护)。许多国家仍认同Acheson(1988)对公共卫生的定义,即公共卫生是一门科学和艺术,通过社会有组织的努力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延长寿命。
新的医学模式和国家卫生方针都明确提出,卫生工作要求社会广泛参与,要搞大卫生,加强部门间的合作与参与,即将相关部门纳入到公共卫生体系当中,如计划生育、药品食品检验、环境保护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狭义的公共卫生体系定义认为,体系中各机构的人力、设备、预算都是为实现其卫生职能和和卫生目标进行规划和配置的。具体地说,公共卫生系统包括各级卫生行政机构、疾病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公共卫生研究机构。
公共卫生的功能是增强人群的健康,预防疾病,控制感染,延长寿命,提供安全的生活方式提供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可以说人的吃、穿、住、行、生、老、病、死,无不在公共卫生的应对范围之中。
5、医学史习题答案
养生概论
健康与长寿,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共同愿望和普遍关心的一件大事。特别是随着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渴望着健康,盼望着长寿,"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但是怎样才能健康?又如何能达到天年?重要的一条途径是努力学习和切实遵循养生之道。关于养生之道与健康长寿的关系,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成书的《黄帝内经》里就非常明确地写道:"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歧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以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这里的"半百而衰",就是由于不懂得或不实行养生之道;而"尽终其天年",活到自己应该活到的岁数,就是由于认真实行了养生之道的结果。这段论述指出了能否身体健康,益寿延年的关键,是在于人们是否懂得和实行了养生之道。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养生是否又等同于现代医学所说的保健呢?保健作为医学专用术语,是近代西医传入以后才有的,它是指集体和个人所采取的医疗预防和卫生防疫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养生与保健,就个体保健角度而言,两词的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的灿烂文化,对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医学领域里,中医传统的养生学,对于延缓人的衰老,提高人的寿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它是祖国伟大医药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奇珠。
6、"保健"一词的来源?
新生词
7、养生一词最早出自那句话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篇》,指的是根据生命发展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而进行的保健活动。中国的养生之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独树一帜,为保护炎黄子孙的健康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杰出贡献。如今,随着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不少人在获取现代养生保健知识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向古人取经。在学习古代养生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应当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和健康观。
人自出生之日起就意味着死亡的开始,生长壮老已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如何对待死亡,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有的人能够正确对待,泰然处之;有的人则惧怕不已,惶惶不安。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明知自己患的是不治之症,仍然带领群众奋战在生产劳动的第一线,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体现了一个唯物主义者对待死亡的大无畏精神。此外,全国各地由患者组织的“抗癌俱乐部”、“糖尿病俱乐部”等,也很好地展现了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希冀。这一点,对老年人尤为重要,追求健康、渴望长寿是他们最大的愿望。老年人大多体弱多病,各种功能下降,希望能够老有所医,老有所乐,于是努力寻找延年益寿的方法,对医疗保健有着强烈的需求。因此,如果不能正确地对待生死,则很可能被时下一些以牟利为目的的医疗保健商所欺骗,成为他们获取利益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