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保健知识 > 保健产品整治

保健产品整治

发布时间:2020-07-13 20:59:51

1、如何让警察整治售卖保健品的不法商家

整治售卖那些违规和违法保健品的不法商家、经营活动警察管理。这个不属于警察来管理的。是由工商行政管理局管理的。

你的分清楚国家各个行政执法单位和公检法单位各自分工和各自职责。。。。

2、针对当下保健品市场乱象,消费者如何应对

张茅表示:“保健食品存在的任何损害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问题,都zd必须依法坚决整治,严厉版打击,着力解决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为人民群众筑牢生命健康的权安全屏障。”

既要提升多部门协同监管合力,也要强调保健品企业慎独自律

3、为什么整改保健品

因为保健品行业有些公司营销模式涉嫌百传销。当第一个保健品公司被爆度出在公众视线里,并且引起了非常多网友关知注,如果不彻查打击的话会对整个中国社会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所以政府道必须出手引导整改,以安民心。再者内传销是社会的毒瘤容,只要任何行业沾上了,被查是早晚的事。

4、保健品整治形势下的完美公司

人的身体健康,必须靠自己调理,不能依赖保健品,进口的纽催菜,他那个老板早就死了,好不到60岁,难道他就没有保健品吗?

5、保健品乱象

近几年,不时有报道称老年人因轻信保健产品、理财产品而被骗,轻则破财,重则搭上生抄命。鱼龙混杂的保健品市场,让很多老年人失去了辨别真假的能力,很容易就被不法袭商家“忽悠”。老年人深陷“保健品骗局”,到底是谁的责任?。
首先,老人时间充裕,无人陪伴:
父母们都退休在家,没有事情可以打发时间。而子女们都忙着事业,一年百到头几乎没有多少时间陪伴他们。他们也渴望被关心、被重视,这就给保健品推销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
其次,老人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父母退休后,度基本上都有一份可观的退休金,再加上平时儿女们给的一些存款。在经济条件充裕的情况下,他们有了一定的购知买能力。这些都是导致老人被骗的原因,国家不会因为个把老人的事情而引起高度重视,所以当事件发展到无法控制的时候才会引起重视,这些都是正常的,道不是每个政府都是神,但政府部门也在各个方面努力。

6、淘宝整治后的保健品市场

你只要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保健食品标志就可以上了

7、多部门联合整治保健品行业,违规企业会被取消直销牌照吗?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功能性食品的定义:功能性食品(Functional food)是指具有特定营养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肌体功能,不以治疗为目的的食品。功能性食品一般也称为保健品食品。它的范围包括:增强人体体质(增强免疫能力,激活淋巴系统等)的食品;防止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便秘和肿瘤等)的食品;恢复健康(控制胆固醇、防止血小板凝集、调节造血功能等)的食品;调节身体节律(神经中枢、神经末稍、摄取与吸收功能等)的食品和延缓衰老的食品。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增加,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逐渐升级,对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各类功能性食品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加大中,同时行业监管体制的改变,也充分的释放了市场活力,保健食品供给和需求不断增加,2016年我国保健食品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613.3亿元,2017年市场规模为2938.9亿元,同比增长12.46%。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行业发展趋势,预计到2020年我国保健食品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4036亿元左右。
目前,保健品的销售可分为直销/会销,经销/代理商,终端销售,网络销售四种模式。目前直销占比最多,约50%,线上销售占比仍较小。消费者普遍相关专业知识不足、对产品质量存在担忧、对产品宣传不信任等问题,因此目前在中国保健品市场线下的直销、会议营销仍为主流营销模式。
2018年底,直销行业爆发了“权健事件”,不仅暴露了“保健品”市场的问题,更把直销领域乱象托出水面,直接引发了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领头的十三部委联合整治保健品乱象“百日行动”,针对保健品夸大宣传、违规直销、会议营销等开展大力度的整治。紧接着,直销企业巨头无限极“产品致三岁幼童心肌损害事件”在网络媒体上持续发酵。目前,人们对保健品以及直销会销,处在一个信任度较低的水平,因此,2019年是保健品行业的低谷期,多家企业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据了解,在92家拿牌直销企业当中,超过半数处于经营停滞或转型状态。
回到题主所提的问题“规模迅速激增的功能食品,将面临怎样的市场新契机”,由于直销会销企业经营动荡,目前保健食品行业面临大洗牌,确实存在巨大的市场契机,如何抓住契机,做好一下几点是关键:
1.重塑大众对保健品的认知,保健品并不能代替药品,不能治病救人,但从膳食营养补充的角度,保健品可以增强体质、改善生活质量,符合“健康中国”治未病的理念,企业经营者不能利益熏心,过分夸大保健品的功效,误导或诱导消费者,而引致力于提升居民的健康素养,让大众对保健食品产生正确的认知;
2.服务与产品并行,从康养的角度出发,保健品只是作为维持健康的辅助手段,养生本质上是要建立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企业可以从服务入手,通过移动互联网工具,以社群运营的方式,给予用户专业的指导,帮助用户建立良好的生活作息与生活习惯,形成用户粘性,从而促进转化。如Keep健康软件;
3.定位目标人群,一口吃不了一个胖子,当今的时代,一个企业很难做得了所有人的生意,2019年提的最多的概念是做私域流量、圈层营销,未来,会员制将会成为大趋势,60.70.80.90都有养生保健的需求,划分一个目标市场,做好一类人的养生需求,集中资源从利基市场切入,能够更好的打开市场,服务客户。

8、保健品行业为什么有这么多质疑

保健品行业乱象频出

作为一位知名演员,林志颖为何也会涉足保健品行业?在一位业内人士看来,可观的利润可能是林志颖涉入该行业的重要原因。

根据工商总局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国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共有2006家,2012年产值约2800多亿元。而据相关机构预测,到2020年行业规模将突破4500亿元。巨大的市场潜力、丰厚的利润,给了许多保健品商家发财的机会。

但是由于我国保健品行业历史短,目前还有许多不规范之处,乱象频出。产品多如牛毛,且质量良莠不齐,违法、违规添加普遍,虚假广告满天飞,许多不良商家依靠这些获得了高额利润。

有关资料显示,国内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中,投资总额在1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只占2%,更多的是投资1000万元甚至10万元以下的企业,该类企业占全部厂家的50%。中国消费者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70%以上的保健食品存在虚假、夸大宣传的现象,有相当比例的保健食品为假冒产品。

一位曾从事过保健品销售的人士告诉记者,国内的保健品行业很不规范,许多保健品并没有太好的效果,很大一部分保健品都会违法添加西药成分,不仅价格高昂,而且有时候会对身体产生极大的副作用。

风头过后又开张

面对着保健品市场的乱象,自今年5月始,国家食药总局开展了为期4个月的保健品“四非”专项整治:打击保健食品非法生产行为,如地下黑窝点生产或企业未经许可生产保健食品等;打击保健食品非法经营行为,比如经营假冒保健食品文号、标志以及未经批准声称特定保健功能产品,以会议讲座等形式违法销售保健食品等;打击保健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如在生产减肥、辅助降血糖等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药物等;打击保健食品非法宣传行为,如在广告中夸大功能范围、宣称保健食品具有疾病预防或治疗功能等。

据记者了解,保健品“四非”专项整治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许多从事违法保健品销售的公司业务都受到了很大影响,一些涉嫌违规公司被迫关门以躲避“风头”。但是,更多的公司又会重新开张。

曾在南京一家保健品推销公司打工的赵某告诉记者,前一段时间由于整治,他所在的公司暂时关门,但最近一段时间老板打电话给员工,要重新开张了。据他介绍,他所在的公司主要通过电话方式推销保健品,而推荐对象多是一些中老年人,公司通过一些非法途径购买这些老年人的资料,然后有针对性地向他们电话推销保健品。“销售价格一般都在产品采购价格的10倍以上,有的甚至达到20倍。”据了解,通过这种方式推销的产品,即便有一部分保健品被退货,公司利润依旧可观。至于产品来自哪里,通过什么渠道购买,到底能起到什么作用,只有老板清楚。

保健品的高利润,也已经是该行业的共识。记者在北京的一些药店采访时发现,几乎均有保健品销售,许多保健品的价格从100元到1000元不等,一位药店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这些产品的进价大约仅是销售价格的四分之一左右。而且一些销售人员表示,药店如若不顺带销售保健品,则几乎无利可图。

法律法规亟须健全

通过虚假宣传销售“三无”保健品的案例更是比比皆是。最近一段时间,中央电视台也多次曝光各地非法生产和虚假宣传保健产品的事件,将保健品行业的潜规则暴露无遗。比如,央视报道的所谓胶原蛋白其实并没有商家所宣传的那么“功效神奇”,对人体并不能起到任何作用。但消费者在强大的舆论宣传下,不明就里上当受骗。此次,方舟子也针对林志颖所宣传的胶原蛋白进行了抨击,他认为胶原蛋白完全没有林志颖所宣传的功效。

但是方舟子对于这些现象也只能进行揭露。“我揭露了那么多骗人的,有几个受到法律制裁了?比如几年前有个台湾来的保健骗子‘排毒王子’林光常,我揭露了以后他在大陆仍然风光,等回台湾了才被抓起来判刑。”方舟子在微博中称。

有业内人士指出,虽然《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颁布实施无疑对保健食品监管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我国法律没有规定可以吊销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保健食品审批长期处于“只进不退”的状态,一旦拿到批准证书就没有被吊销的风险,从而给违法者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还应健全保健食品标准体系,加强检测体系建设。

9、保健品市场应该怎么整顿?

螺旋藻铅含量超标,所有螺旋藻卷入一场含量超标门。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国人的健康意识的提升,中国的保健食品市场正在飞速发展。据中国保健协会不完全统计,2007年保健食品行业产值约为600亿元,2008年达到800亿元。而到了2010年,中国保健食品的市场产值已经达到2000亿元以上,并且仍以每年15%的的速度增长。然而在繁荣的市场背后,却是混乱无序的市场环境。保健品市场的“乱象”可归结为三类:一是概念混淆,对于保健药品和保健食品未作出明确界定。中国现代意义上的保健食品行业起步较晚,受传统的“药食同源”经验的影响,使得很多保健食品多带有“药品”的色彩,如三株口服液等。这导致了当今保健食品“非食非药”的尴尬局面,也给行业的有效监管带来了障碍。二是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有人用三个字来概括,现在保健类食品市场是“丰(胸)减(肥)壮(阳)”。普通的保健品,在广告中变成了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数据显示,仅在2009年,全国就监测到数以万计的保健食品广告存在严重违法行为,随意扩大保健功能疗效和增加适用人群是违法广告宣传的两大突出问题。如:将缓解体力疲劳演绎成补肾、增强性功能;将辅助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夸大为治疗“三高”等。有一些保健食品企业称,螺旋藻片、胡萝卜素、番茄红素和红葡萄籽提取物等相关产品有“防辐射”功效。三是是准入门槛过低,监管不力。

与保健产品整治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