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保健知识 > 心理保健的要点

心理保健的要点

发布时间:2020-07-13 04:41:15

1、青年人的心身特点和心理保健要点

心身特点:身体的成长和心理的成长之间存在差距,主要心理问题有叛逆期与家长的关系问题、性成熟与心理不成熟之间的矛盾、追求冒险与家长管教的矛盾,此时的青少年无论是智力还是判断能力、协调能力都较前两年有一个下降,而身体机能方面却较前两年有所提高,故是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时期。
心理保健:预防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及促进成长的非指导原则。具体说就是根据孩子的发展,提前知道这一年龄段的问题是什么,可以提前预防,如做些心理问卷测一下。而且不要指导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用启发性的语言启导孩子自己思考。

2、心理健康的要求有哪些

界定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应遵循三条基本原则:
(1)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是否能正确的反映外部世界,有无明显差异。
(2)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一个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内容是否完整协调。
(3)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在没有重大的外部环境改变的前提下,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特征是否相对稳定,行为是否表现出一贯性。
心理健康的标准,并不像生理健康那样具有精确的、易于度量的指标,心理学家们一般是从个体适应环境的角度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自我意识水平、情绪调控能力、挫折耐受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
不同的心理学家对于心理健康的标准有着多种多样的看法。从心理学家们对心理健康的种种看法中,我们可以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正常的智力水平
智力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想像力、记忆力、思维力的综合。正常的智力是人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心理前提。如果智力有缺陷,则社会化的过程难以进展,心理发展水平必然受到障碍,难以独立生存。心理健康的人能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保持好奇心,求知欲,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获取成就。
(二)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
对自我有适当的了解和恰当的评价,并且能够很好地接纳自己的现状,知己所长所短,愿意扬长避短,开发潜能,不苛求自己,自信乐观,而不是过于自卑或过分自负。
(三)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一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最能体现和反映他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他人交往,能以尊重、信任、理解、宽容、友善的态度与人相处,能分享、接受和给予爱和友谊,有稳定的人际关系,拥有可信赖的朋友,社会支持系统强而有力。
(四)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
心理健康的人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乐观、满足的心境,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虽然也有悲,忧、哀、愁等消极体验,但能适当发泄、主动调节和控制情绪,不为情绪所控,不因为情绪影响正常的生活,我们常说的情商(EQ)便体现了这一能力。
(五)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的能力和正确处理个人与环境关系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是环境的良好适应者,他对自身所处的环境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始终使自己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生活有理想但不脱离现实,能面对现实,调整自己的需要与欲望,使自己的思想行为与社会协调统一。

3、3¯6岁幼儿的心理保健要点

1、语言的发展:词汇量明显增加,增加速度为一生中最快,词汇量可达3000~4000个。其中,大量出现的为名词.3~4岁的儿童可能会搞错人称代词:你、我、他(她),将说话环境与具体事件或人物联系起来可以正确表达,讲述抽象事物或与环境相脱离时则可出现明显的错误。6~7岁即可正确运用人称代词,与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有明显关系,即在区别自己与他人的情况下才能使用“我”和“他(她)”。
2、记忆的发展: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开始萌发。以具体形象性和机械性记忆为主,抽象记忆相当不足。此期儿童记忆的另一个特点是将不同来源,或是自己经历、或是故事中、或是臆想的内容与现实情况混为一谈,心理学上称为潜隐记忆,家长往往认为儿童在说谎,实际上是一种正常现象,区分儿童是否说谎关键是要辨别出是幻想还是现实。
3、思维的发展:与婴幼儿相比,学龄前期儿童的思维已明显摆脱了动作的束缚,但仍然离不开实物和实物的表象,也就是说在动作之前对动作的目的已有了一定的预见性。
此期的儿童往往有丰富的想像力,而象征性游戏和创造性游戏到5~6岁时达到高峰,在游戏过程中,儿童的思维活动和社会化角色的规则也会很快地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组织和引导好学龄前儿童的游戏比教他们认字、背唐诗和宋词更能早期开发智力。
思维活动的另一个特点是儿童对事物的直观、具体的概括。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他们往往用自己的逻辑和过多的臆想进行推理和判断,得出不正确的结论。
4、情绪的发展:儿童的情绪体验非常丰富,成人能体验到的情绪,学龄前期儿童基本上已能体验到,如高兴、悲伤、愤怒、恐惧紧张、害怕等,而且很容易表现在行为上,不像成人那样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焦虑和恐惧是此阶段的主要不良情绪体验,对与家人分离、受到批评和伤害后可出现明显的焦虑反应;对想像的事物如黑暗、魔鬼、声音、幽静等有明显的恐惧,尤其在电视、故事、谈论中看到或听到有关事例后更为明显。
随着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增加,高级情绪活动如同情心、孤独感、荣誉感、审美感、道德感、合作精神也进一步发展。
5、性心理发展:学龄前期是儿童发展性别认同和形成性别社女性化或“娘娘腔”,女孩男性化或“假小子”,仔细辨别儿童的性别角色并加以正确引导,对日后性心理正常发展,避免出现性心理障碍如同性恋、易性癖等都将有积极的意义。

4、3---7岁幼儿心理保健要点有哪些?

语言的发展:词汇量明显增加,增加速度为一生中最快,词汇量可达3000~4000个。其中,大量出现的为名词.3~4岁的儿童可能会搞错人称代词:你、我、他(她),将说话环境与具体事件或人物联系起来可以正确表达,讲述抽象事物或与环境相脱离时则可出现明显的错误。6~7岁即可正确运用人称代词,与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有明显关系,即在区别自己与他人的情况下才能使用“我”和“他(她)”。
3~6岁左右自言自语发生率最高,以后逐渐下降。此期儿童可以用简单和复杂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思,如表达自己要吃东西可以说:“我要吃东西”或“(因为)我的肚子饿了,(所以)我要吃东西”。语言连贯性随年龄增大而越来越好,在语言表达的同时还可伴有丰富的面部表情或动作,此阶段利用语言与人交流已没有障注意力的发展:学龄前儿童的注意仍然以被动注意占优势,只有被注意对象色彩鲜明、外观生动形象时才能引起儿童的注意。电视中播放的卡通片就具备这种特点,因此,卡通片最能引起学龄前儿童的注意和兴趣,从这点来看,内容健康、人物活泼、视觉效果好的卡通片不失为学龄前儿童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主动注意必须克服外界环境的各种干扰才能达到注意的效果,3~4岁儿童的主动注意时间仅为10分钟,而5~6岁儿童也不超过15分钟。因此,在给学龄前儿童进行知识教育时要充分注意到这一客观规律,不可长时间的灌输,更不能要求儿童长时间注意学习的内容,否则,起不到任何效果。
记忆的发展: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开始萌发。以具体形象性和机械性记忆为主,抽象记忆相当不足。此期儿童记忆的另一个特点是将不同来源,或是自己经历、或是故事中、或是臆想的内容与现实情况混为一谈,心理学上称为潜隐记忆,家长往往认为儿童在说谎,实际上是一种正常现象,区分儿童是否说谎关键是要辨别出是幻想还是现实。
思维的发展:与婴幼儿相比,学龄前期儿童的思维已明显摆脱了动作的束缚,但仍然离不开实物和实物的表象,也就是说在动作之前对动作的目的已有了一定的预见性。
此期的儿童往往有丰富的想像力,而象征性游戏和创造性游戏到5~6岁时达到高峰,在游戏过程中,儿童的思维活动和社会化角色的规则也会很快地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组织和引导好学龄前儿童的游戏比教他们认字、背唐诗和宋词更能早期开发智力。
思维活动的另一个特点是儿童对事物的直观、具体的概括。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他们往往用自己的逻辑和过多的臆想进行推理和判断,得出不正确的结论。
情绪的发展:儿童的情绪体验非常丰富,成人能体验到的情绪,学龄前期儿童基本上已能体验到,如高兴、悲伤、愤怒、恐惧紧张、害怕等,而且很容易表现在行为上,不像成人那样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焦虑和恐惧是此阶段的主要不良情绪体验,对与家人分离、受到批评和伤害后可出现明显的焦虑反应;对想像的事物如黑暗、魔鬼、声音、幽静等有明显的恐惧,尤其在电视、故事、谈论中看到或听到有关事例后更为明显。
随着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增加,高级情绪活动如同情心、孤独感、荣誉感、审美感、道德感、合作精神也进一步发展。
性心理发展:学龄前期是儿童发展性别认同和形成性别社女性化或“娘娘腔”,女孩男性化或“假小子”,仔细辨别儿童的性别角色并加以正确引导,对日后性心理正常发展,避免出现性心理障碍如同性恋、易性癖等都将有积极的意义。

5、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

有四条要求:积极的自我概念
恰当的认同他人
面对和接受现实
主观经验丰富,可供选用

心理健康还有十条标准、七大品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6、3-6岁幼儿的心理保健要点?

一、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它是一个人个性特征的核心。幼儿期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幼儿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具有什么样的经验,主要来源于外界对它的态度和评价,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其形成什么样的自我概念,从而成为其以后个性发展的基础。这一时期的幼儿,由于受其认识能力的局限,常常还不能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自己,他们往往根据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来认识和评价自己的。

7、保持心理健康有哪些要素?

1.乐观。情绪乐观稳定

8、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ABE

9、简述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有五条要求:
1 要具有正常的智力;
2 要能够较好的控制情绪;
3 要具有对事物和他人的爱心;
4 要具有坚韧的意志品质;
5 要具有完整的人格;

与心理保健的要点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