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铁16号线新场站至上海国际和平保健院怎么乘地铁
公交线路:地铁16号线 → 地铁11号线,全程约34.3公里
1、从新场乘坐地铁16号线,经过4站, 到达罗山路站
2、乘坐地铁11号线,经过10站, 到达徐家汇站
3、步行约460米,到达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
2、求在浦东周浦有一个看腰间盘突出的老中医的具体地址,好像是看一天休息一天,挺出名的。
好象应该在新场.附近.沪南公路向西.到公交新场站.朝前第一个红绿灯大转弯.(朝南)过去.大概公交半站路左右.对面店铺房顶上有个好像是什么信号三角架.就在这个对面.好像是一排连体别墅,有条小河.边上就到了.具体地址不明.
小河边上好像是水泥栅栏.上面放了许多花盆.在路上.仔细看.不是一下子就看见河的.看到这些就应该到了.河边连体别墅后边.第二幢.有个咖啡色的塑铝门框吧.应该很容易找到的.
3、说能给我介绍下 浦东新区新场古镇的详细信息?
http://ke.baidu.com/view/567557.htm 自己看吧。
4、新场是个好地方吗 漂亮吗 她在哪里 有什么特色
新场地处黄浦江东岸,是长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由于长江水夹带泥砂沿海岸线南下,在和钱塘江水汇合时受江海潮汐作用而沉积下来,逐渐形成陆地。新场成陆于唐代中、后期,距今约1300多年。当时,新场位于浦东南部,故称“南下砂”。
据光绪《南汇县治》记载:“石笋滩在新场受恩桥西,当南五灶港曲折处。今名石头湾。土人言河底尚有青石片……”。新场地处杭州湾喇叭口、钱塘江北岸,为了抵御海潮的冲击,在当时还是海滩、现在的包家桥(又名受恩桥)港西首曲折处(即今新场镇新西村2组斜桥下三划洋),打下一批石桩,后被泥砂淤没埋深,在开挖疏浚时,发现有石芴,其状与竹笋无异,故称“石笋滩”。
随着生产的发展,盐民、农民不断迁居“石笋滩”,盐贩、商贾集聚,并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建镇,就取名叫“石笋里”。不少文人墨士被此人丁兴旺、环境优美的景色所熏陶,纷纷赞美新场。宋朝张荣所作“过鹤沙诗”就是佐证:据《两浙盐法志》载:“元迁盐场于石笋里,名新场。”又据《鹤沙瞿氏族谱》转引《鹤沙志》记载:“元初迁下砂场于此故名”。这里指的是在元初将下砂本场迁于石笋里,人们称下砂本场为“老场”,称这里为“新场”。从此“石笋里”就改名为新场。
节令习俗
小孩爬门闩
据陆德福主编的《新场镇志》介绍:当地居民,在正月初一,有孩儿早起“爬门闩”的习俗。说到“年初一,孩儿早起爬门闩”,在民间流传着一个风俗故事。这个故事,传到后来,居住在沿海的人们便有意识导让孩子从学走路时开始爬门闩,长大了又让孩子锻炼爬树、游泳、划船,学会一些自身的防卫的本领。久而久之,以“年初一,小孩爬门闩”的形式,变成了沿海人们的一种民间风俗。当然,后人对“年初一,小孩爬门闩”还有不同的取意,希望孩子能年年长高、日日健康,将来能步步高千,取“节节高”的寓意。
接财神
“接财神”之俗,自明代开始盛行。新场地区的接财神,亦放在年初四晚上举行。这天晚上各家商户明烛高燃,设香案,迎财神,祈求赐福,老板以下依次焚香膜拜,香案上方用红线高悬活鲤鱼,以讨“红鲤(利)有鱼(余)”口彩。并宴请宾客,欢饮财神酒。如店员不被安排磕头礼拜,轮不到吃财神酒,示意卷铺盖停生意。
新场镇有两尊财神老爷。每逢正月初四傍晚,两尊财神都被抬出庙内,金面财神从郭家庙经千秋桥、洪东街进入新场大街向南,而白面财神从青龙道院抬至杨神庙经闵家湾进入新场大街向北。按预定时间,两路财神分别在南北两庙,同时相向而行。由身穿财神袍的“活财神”当向导,由“行口”(即搬运工人)抬着财神菩萨随其后,每到商店门口,老板为了一年的大吉大利,都争相接财神,鸣放鞭炮(即高升)。
元宵灯会
元宵灯会,在新场镇上历来颇有影响。届时三里长街,家家户户门口高挂自制彩灯,既有传统文化的魁星灯、龙凤呈祥灯、十二生肖灯、寺庙旗杆的塔灯,又有反映传统戏曲、古典戏文的八仙过海灯、西游记里悟空灯;既有几何图形的八角灯、多层旋动走马灯、又有介绍南汇海洋文化、展现活珑活现的鱼鳞虾蟹水族灯。除了静态的挂灯,还有动态的舞龙灯(即舞龙)。
接灶君
2006年元宵节,在《解放日报》上登载一条豆腐干大小的消息,新场镇举行民俗传统的元宵接灶君活动。小小一条新闻,却引来了数万人争相观看。那天,在新场镇大街上,自北面洪桥出发至南面的包桥街上,行街队伍的前面是敲锣打鼓,迎来了“灶君”,随后是“正月十五接灶君”的帐帘走在中间,后面是吹吹打打的江南丝竹。多年不见的“元宵接灶君”,引来了数万游客。
炭茅荡
“炭茅荡”源出于唐宋年间的“跨火”,是由里人取柴引火,然后作“跳火”或“跨火”,取意为火旺、发达兴旺;另有一层意思表示驱赶邪鬼。到了明清年代,流传到这里,于正月半炭茅荡演变成为一种“招田财扫穷”的民间风俗。
清明放鹞子
清明踏青时间,许多父母亲陪伴小孩在田野里放起了风筝,本地人称“放鹞子”。放风筝为原始的飞行器,历史悠久,就以新场古镇公司向当地里人中收集的“风筝架”来看,其历史至少在清代。这种民间习俗在解放前,农家孩子一般放小型的“蝴蝶鹞”、“鸟雀鹞”,放小型的鹞子一般用鞋底线,富家的孩子大多为放大型的“板门鹞”、“百脚(蜈蚣)鹞”等等,不论放飞各种大小鹞,造型精美,富有气派。昔日有些村庄在折好了鹞子以后放在客堂正中,先要举行祭鹞仪式,请太保书艺人来唱太保,然后再进行放鹞子。
百花生日
农历二月十二,百花生日,当地俚人有祭花神生日的传统习惯,旧时以扎花灯祭花神,今日改成举办花卉盆景展的形式称为新风。新场俚人有个传统的“二月十二百花生日”。新场民众历来在“百花生日”前后有种植花卉盆景的习俗,于是文化部门因势利导,尊重当地传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南汇县文化局组织特色文化考评中,授予新场镇“花卉盆景之乡”称号,至今,新场有花卉盆景协会,年年于花神节组织相关活动。
杨社
在《光绪南汇县志》续志风俗篇的字里行间,曾经写着民代有一清官杨继盛,因揭发严嵩十大罪状后被严嵩诬陷入狱,杨继盛气死,脸色发黑。后严嵩的十大罪状败露,杨继盛得到昭雪平反。新场里人为了纪念杨继盛的骨气,专列杨社塑黑脸杨太为神,每年三月廿八作祭典,在跨街古戏台上唱太保举行社祭。延至清末民国初里人每逢三月廿八,专请新南乡太保书艺人徐和尚上台说唱,变成了一种祭神又娱人的民间习俗。
水龙会
“水龙会”原系明清年间民间求雨的一种舞龙习俗,始称“分龙节”,随着西风东渐,上海滩出现了新型的消防器械“射水枪”、“水泵”。于是民间俗称“校洋龙”。此俗延至民国初期,新场镇建立了四个消防区,分设于南大街闵家湾、中南街邱家弄、中北街牌楼弄、北大街洪东茶馆弄。每逢农历五月廿日,有新场镇商会发起组织水龙会。
水祭
昔日,新场镇上每逢六月廿四,从南山寺到北大街后市河中点燃莲花灯,进行水祭。届时,后市河中灯火通明,犹如一条水龙,又似水上明珠。
根据《话说新场》一书沈申元、王裕舟的介绍,此风传至新场衍变成一种“莲花灯会”。在里人中另有一说,此俗出自新场抗倭斗争的明代,作为沿海地区的新场镇,由少林僧兵来此增援,在后市河中点灯,形成“千灯夜作龙鱼变”的威势,畏慑倭寇海盗。里人举行水祭,既是一种求神保泰的心理意识,又是为了里人保卫家乡树立了备战观念。
祭药王
早于清末民初,在新场镇的民间风俗中,流传着六月廿四祭药王的习俗。每逢六月廿四新场居民就聚集在一起,来到东岳庙的药王殿、雷祖庙在药王神像面前祭奠,作过仪式,再请太保书艺人进行说唱,既娱神,又乐人。里人祭药王,既求药王保佑药业界生意兴隆,又求药王保佑老百姓的身体健康。
祭鲁班
每年七月初七,浦东泥木工集聚在新场洪西街鲁班阁社祭鲁班。提起鲁班,他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木工。当时由于铁器的广泛使用,木工的用武之地也就更多。别人能建造房屋,制造战车,运输车舟,鲁班却因能研创修造赵州桥,而闻名于世,人们都夸他是位巧夺天工的建筑先师。于是泥木工们在每年的七月七,集中于鲁班阁祭鲁班,歌颂鲁班先师手艺高,为民解忧架鹊桥之中华美德。他既是民间信仰的祭祖地,又是拜师交流技艺的场所。届时,泥木工们做过祭奠仪式后,再请太保书艺人说唱民间故事,以享耳福。[14]
祭平浪侯
晏公祠,位于新场镇洪桥北堍。原是清康熙新场盐商程兆麟任职黄河总督治水有功而受封“平浪侯”民间祭祀之地。
岸祭
七月三十为地藏王菩生日,传说这晚是地藏王菩萨开眼之时,新场地区的居民家家户户在自己的屋檐,街檐和泼水的地方,都插上一排排棒香,为地藏王开眼照明。孩子们还将棒香插在茄子上,制成茄子灯。
中秋节点香斗
中秋节在全国各地都有此俗,新场地区较为他俗更有特色的是,在这一天,除了吃月饼,摆团圆酒,吃毛豆芋艿之外,还在庭院中点香斗、供天地、斋月宫。“香斗”渊源于春秋战国祭天仪式,后流传于民间。——信息来源于小镇微报
5、求!我想上成人学校,现在在上海浦东南汇新场,那有好的的成人学校啊?还有网上可以学习么?
电大啊。。。。网络学校也很多,交大网络什么的,南汇都有,不过在惠南镇的
6、上海申影足部保健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上海申影足部保健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06月12日,主要经营范围为足浴,健康咨询(不得从事诊疗活动、心理咨询),健身服务等。
法定代表人:陈严标
成立时间:2014-06-12
注册资本:5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10115002344692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浦东新区新场镇仁义路223号
7、浦东新区新场镇沪南公路7508弄2-24号三楼原来是什么区
现属于浦东新区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沪南公路7508弄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