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保健知识 > 美国保健方式

美国保健方式

发布时间:2020-07-12 18:50:36

1、美国人如何健身

美国人健身讲实际
美国莱斯大学达妮拉女士每天早上7点就开始锻炼。她先在学校附近一所24小时营业的健身中心上45分钟瑜伽课,然后在校园内快步走一刻钟,整个过程约1个半小时。
每周一次,她还会乘车前往市中心花园,在蜿蜒的林荫小道上健走1小时,然后跟男友一起享受露天飞盘游戏。
这样的生活,从她1年前被保健医生告知体重超标12公斤后开始,并被近期出版的美国《体线》杂志报道。日前,美国健身协会从千千万万像达妮拉这样的健身者的经历中,做了份2005年大众健身趋势报告。报告认为,从健身方式、健身观念上来说,今年美国人都有了更理性的选择。
健身方式变化大
身心结合锻炼如火如荼。美国运动数据公司(ASD)的一项调查显示,26%的美国人表示他们的生活压力很大,这直接导致提倡舒缓压力、身心放松的瑜伽、太极爱好者比1998年增长了95%。仅瑜伽一项,在2002年就吸引了1110万追随者,其中有83%的女性。今年,它们仍然是成年人中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目。在各大健身房、学校健身场馆、社区健身中心,无数美国人为之“走火入魔”。
平衡锻炼受重视。闭上眼睛,你能单脚站立多长时间?人体保持平衡的能力,是反映身体衰老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今年锻炼平衡能力的项目增长速度很快。包括印度瑜伽、中国太极、德国普拉提在内的徒手锻炼项目,以及需要使用器械的滚轴、滑板等,在各年龄段美国人中都受到追捧。
协调性、力量性锻炼取代针对性训练。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小腹突出就要做仰卧起坐,大腿虚胖就要练腿部肌肉,针对性让运动效果更明显。但是,根据美国《时代》周刊的报道,爬楼梯已成为美国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健身运动,大约有400万各年龄段的人参加。专家认为,同时锻炼人体多块肌肉与多个关节的协调性,更利于减肥、塑身。
户外运动仍受青睐。如果星期天在休斯敦市中心的赫门公园站一上午,能看到包括棒球、滚轴、骑自行车、掷飞盘、慢跑在内的多种户外运动,而且绝大多数是全家出动。美国健身委员会的调查显示,全家户外活动是美国家长培养孩子积极生活观念的最普遍方式。
运动越来越科学
2005年,大多数美国人锻炼时间越来越短。为了让以“没时间锻炼”为借口的美国人坚持运动,各大健身指导杂志和专家都打出“短效训练”的宣传口号,《一周30分钟健身》、《清晨8分钟健身》之类的指导书籍更是卖得火热。发现健身的乐趣、轻松享受锻炼成果,让运动变得越来越“简洁”。
健康指导和营养顾问越来越多。事半功倍是现代人普遍追求的目标,健身也不例外。美国越来越专业的健身指导员和营养顾问行业,为健身人群不断探索减重和优化饮食结构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成为大众心目中的“高级运动附属品。”
锻炼也讲究“小班制”。在健身委员会的调查中,少于5人的小群体训练班呈上升趋势。这更利于运动者接受技术指导和严格监督。健身教练琳达表示,“小班制”锻炼的费用低于请私人教练,还可消除一个人锻炼的枯燥感,让锻炼更有乐趣。
不运动者社会压力大
运动成为社会行为。以前健身仅仅是个人行为,但自从心脏病、糖尿病、肥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美国人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后,整个社会都开始重视健身运动,包括报刊、杂志、网络在内的各种媒体都专辟健身栏目,号召人们动起来。
老板鼓励健身和减肥。有调查显示,不爱运动、体重超重是导致员工旷工、医疗费用增加以及生产效率降低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健身委员会的调查中,一向以利益为重的美国老板们也开始鼓励员工健身减肥。很多知名大公司,如百事可乐,都大力建设员工健身房,为员工聘请全职健身教练,甚至还出版了自己的健康杂志,为员工制定健康计划

2、为什么美国保健品公司要用直销的方式营运

应该说美国的很多公司产品基本都在直销范畴里,60%的家庭都在做直销,叫作消费致富。开发家里的黄金。让家庭资本增值。直销换句话说就是让每个人赚钱

3、美国的保健品与中国的区别

1、分类不同

美国保健品属于“膳食补充剂”,在国内销售定位为QS食品范畴。我国保健品属于功能性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需要带“健”字批号。

2、消费环境不同

生产商与供应商信誉及政府监管力度和公平性,仍然令中国保健品消费者面对五花八门的保健品广告,人们仍然有茫然和不放心的现象。美国生产商,供应商信誉及政府监管严格透明,良性的信任体制和环境,决定了美国人消费放心,生活质量高。

3、消费者不同
中国只有部分人有了消费意识和习惯。其中老人孩子居多。大多数人仍然停留在能吃饱饭,不生病就行的健康质量上。美国消费意识强,已成习惯全家通吃,甚至各种类型成把地吃,如同中国人每天要吃青菜水果一样的正常。保健品消费占家庭开支较高比例。

(3)美国保健方式扩展资料:

保健食品只适宜特定人群调节机体功能时食用,因此要对症选购。要详细查看产品标签和说明书,看看自己是不是该产品的“特定人群”,或者是不是“不适宜人群”。老年人、体弱多病或患有慢性疾病的病人、儿童及青少年、孕妇要谨慎选择。因为产品剂量、添加物质和品牌的不同,价格也不一样。如果您不需要更多的添加内容(如加钙等),那么选择功能少些、价格低些的保健食品就可以了。另外,不要相信任何百分比,比如吸收率、沉积率、使用率、有效率、治愈率等。

群中机体间的差异很大,不要相信广告里的绝对性用语,不要轻信张三、李四食用结果如何有效的证言。一些企业很愿意采用个别案例作为普遍现象广为宣传。不要轻信明星在广告里的宣传,不要轻信药店、商场、超市里“穿白大褂”的所谓专家的夸大宣传。卫生部《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界定了保健食品的定义:“保健食品指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适宜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也就是说,保健品并不是“老少皆宜”,更不能取代药物对病人的治疗作用。

4、国外健康产业发展形式!

一位业内分析人士指出,现在,国外的健康产业已经告别了在中国的“侦察”阶段,开始规模性“渗透”。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健康产业也必将在世界健康产品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相对而言,中国的健康产业面对洋字号产品的进入尚缺乏实质性的应对措施,而中国健康产品走出国门的行动也缺乏突破性的进展。可以说,中国健康产业迫切需要的是同世界接轨的实践。

理念:国外好产品需要引进来

2003年,以“直销+店铺”模式销售纽崔莱系列保健品的美国安利公司在中国的销售额首次超过100亿人民币,占其全球销售额的1/5。中国成为安利在全球的最大市场。同年8月,美国第四大保健品公司———自然阳光公司纳莱得营养品品牌张扬着“天然草本”的旗帜正式迈入中国市场,而更多的外资企业正虎视眈眈,瞄准中国市场。
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外健康产品进入中国大多采取几种形式:一是品牌整体规模进入,在国内建立企业;二是借鸡生蛋,通过贸易渠道进口,利用国内的经销商进行销售;三是暗箱操作,通过走私等方式,在中国非法销售国外非主流产品。此外,一些国内加工生产的国外健康产品的仿制品正以各种渠道在市场上悄然流通。
保健产业资深专家王大宏分析认为,上述现象的存在对我国健康产业造成了不少不利影响。同时,也给一些优秀的国外产品进入中国制造了障碍。因此,一些好的企业为此放缓了进入脚步,一些企业在进入中国后改变了其“原汁原味”;还有一些企业来到中国后与我国健康产业难以融合。
王大宏说,要想改变现状,中国健康产业就不仅应当有一个“走出去”的决心,还应该树立一个“引进来”的意识。具体地说,就是需要培养一批既深刻了解国内外健康产品法规和市场,又具有规范操作实力的企业,有选择地引进国外优秀品牌,让他们适应中国市场。同时,依靠自身优秀的理论和产品打通一个持久的渠道,为中外健康产品的良性交流搭建平台。

实践:引导洋品牌顺利着陆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不少企业正在寻求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深圳市凯尔得新绿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业内知名的致力于绿色环保产业研制、开发与生产的高科技企业,开发了环保和保健两大系列二十多种新产品,产品远销欧洲、美洲、澳洲、东南亚、韩国、香港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广受欢迎和好评。2003年起,凯尔得公司开始与德国健康产品协会合作,利用德国健康产品协会的有机产品原料和相关技术结合中医药理论进行保健食品、有机食品、天然化妆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
凯尔得公司董事长杨舜凯说,目前,国外健康产品还没有实现和中国市场的对接,因此凯尔得在确定了走出国门的战略之后,着眼点不是单纯地把自己的产品进行出口,也不是单纯地进口一个洋产品,而是想用自己的优势把一个精心培养的国外品牌,在中国以最优化的方式推广。同时,也想通过这样的合作把自己的优秀产品和品牌导入国际市场,从而创立一种与国外健康产业进行和谐、有序、长期、发展型的交流合作模式。
凯尔得的负责人认为,全球健康产品市场而言,德国的健康产品更有特点,品质更为优秀,操作也更为规范。德国是欧洲最大的健康食品生产和消费国,也是有机农业的发源地之一。从1887年德国第一家健康食品专卖店RE

5、西方人是怎样 养生的

中西方养生保健方法差异之解析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重视,中国传统的日常保健与养生方法慢慢重新为国人采用。以现代生命科学的知识来剖析其中的科学原理,及其与西方之差异,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这些方法的优劣,供不同的个体来选择适合自身的健身之道。
中国的传统哲学,无论儒家、道教、佛教都很注重自身修行与养生。东方哲学崇尚简约,无论饮食、日常行为规范都无不体现这一思想。这一思想与西方具有巨大的区别。
先说饮食,佛教提倡素食,对此思想体现得最为极致,儒家、道教也都是提倡日常的简约,远离奢侈、浪费。素食本身是低蛋白、低脂肪、低能量、高纤维的饮食,这与目前西方人的饮食习惯正好相反。西方人好吃肉食、牛奶等高能量、高脂肪的食物。从这一点往极致的方向推理,东方人比较像素食动物,西方人比较像肉食动物。通常来说,素食中纤维较多,比较难消化,其中所含的能量也较低,因而素食动物肠道比较长,以此来保证摄取足够的营养;而肉食相反,高蛋白、高脂肪保证有足够能量,因而肉食动物肠道较短就能摄取足够营养。饮食的差异很明显影响了动物的行为方式。素食动物摄取低能量的食品,其营养是缓慢长久的吸收,其各种肌肉的运动也相应和缓,因而爆发力通常较弱,但是耐力强;而肉食动物相反,其食物能迅速为期提供能量,因而爆发力强,但是耐力弱。体现在中西方人身上,西方人强壮,力量大,但是擅长长跑的通常是东方人。
饮食习惯以及思维方式影响了行为方式,东方人喜欢和缓、优雅、低对抗、技巧性的运动,西方人通常喜欢粗野、狂暴、力量对抗型的运动。在养生方式上,也体现了这一特点。东方人喜欢的太极拳、打坐等方式都是低能耗的健身方式。而西方人喜欢球类、长跑这种高能耗的运动。
无论低能耗,抑或高能耗的运动方式,我认为其目的都是让全身的血液循环,包括微循环的畅通。在东方说法是经络的畅通,西方的解释我不太清楚,可能包括身体机能的提高,免疫力的增强等。中医的说法是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我觉得这个最好的解释了运动的保健功能。中西方采用的方式是殊途同归,但是代价不一样。高能耗的剧烈运动可以让机体血液循环畅通,但是过后往往比较疲劳。而较低能耗的太极拳及打坐放松的方式,通过较为静态的方式让血液全身畅通,过后一般会觉得神采奕奕,精神倍增。
在这一点上我个人跟崇尚东方的修为方式。采用低能耗的方式达到相同的目的,对个体来说首先就是更合算的方式。低能耗说明细胞的代谢速度慢,细胞的代谢速度慢,意味着你的细胞在有限的分裂次数极限下,单个细胞的寿命更长,因而细胞形成的整体的个体的寿命就长。这一现象最好的例子就是动作缓慢的乌龟寿命很长。基本不依赖现代医疗手段的东方修行和尚寿命非常长。目前东方人的寿命平均不及西方,个人认为这是医疗和生活水平差异造成,这与修行方式无关。
东方的修行方式对周围的环境破坏小,环保,低能耗。这无论是对物种还是单个个体都是相当有利的。人类的高能耗对地球造成的负担已经过大了,不加以适当控制,整个地球生物圈平衡就会被破坏,最终对人类本身造成的直接打击,可能会比其他的物种更大。

6、美国人的保健意识是什么?

只能简单提提--
美国重视医疗保险,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而我国正相反,是疏于预防,重在治疗。

7、科学养生方法。

1、早餐的营养搭配

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顿饭,每天吃一顿好的早餐,可使人长寿。早餐要吃好,是指早餐应吃一些营养价值高、少而精的食物。因为人经过一夜的睡眠,头一天晚上进食的营养已基本耗完,早上只有及时地补充营养,才能满足上午工作、劳动和学习的需要。

早餐在设计上选择易消化、吸收,纤维质高的食物为主,最好能在生食的比例上占最高,如此将成为一天精力的主要来源。

2、午餐的营养搭配

午餐是一日中主要的一餐。由于上午体内热能消耗较大,午后还要继续工作和学习,因此,不同年龄、不同体力的人午餐热量应占他们每天所需总热量的40%。主食根据三餐食量配比,应在150-200克左右,可在米饭、面制品(馒头、面条、大饼、玉米面发糕等)中间任意选择。

副食在240-360克左右,以满足人体对无机盐和维生素的需要。副食种类的选择很广泛,如:肉、蛋、奶、禽类、豆制品类、海产品、蔬菜类等,按照科学配餐的原则挑选几种,相互搭配食用。

3、晚餐的营养搭配

晚餐比较接近睡眠时间,不宜吃得太饱,尤其不可吃消夜。晚餐应选择含纤维和碳水化合物多的食物。但是一般家庭,晚餐是全家三餐中唯一的大家相聚共享天伦的一餐,所以对多数家庭来说,这一餐大家都煮得非常丰富,这种做法和健康理念有些违背。

因此在调整上仍与午餐相同的是餐前半小时应有蔬菜汁或是水果的供应。一般而言,晚上多数人血液循环较差,所以可以选些天然的热性食物来补足此现象,例如辣椒、咖哩、肉桂等皆可。寒性蔬菜如小黄瓜、菜瓜、冬瓜等晚上用量少些。

4、睡眠方面:夏季早上六七点起床比较好。午睡有利于气血平衡,能有效补充体力、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健康的午睡以30~60分钟为宜,若超过1小时,可能会对晚上的睡眠造成干扰,往往适得其反。

夏季天气炎热,人体消耗较大,如果经常熬夜,更会增加对身体的损害,一般晚上11时以前应当入睡。

5、运动方面,夏季是身体排泄的过程,血气往外走,新陈代谢旺盛,可以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工作一段时间后最好站起来走一走,做一些腿部运动操。

但进入高温天气,心脏排血量明显下降,各个脏腑器官的供氧能力明显减弱。外出活动最好选择散步等温和的方式,并避开烈日炽热之时,以防中暑。

8、为什么美国的健康保健比例高于芬兰

在全球教育界,芬兰人俨然是令世人瞩目的一颗新星。在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测试中,芬兰在阅读、数学和科学方面数次打败了美国和欧洲其他国家,三次名列三甲。

芬兰的实际对手只有采取大量训练的教育模式的韩国和新加波,而芬兰的教育方法却与他们截然不同。

芬兰另类的教育制度

芬兰的成功吸引了美国和世界各地的考察团蜂拥到赫尔辛基来学习考察,发现了一系列芬兰另类独特的教学制度。比如:

* 芬兰的孩子7岁以前在日托或家里学习,7岁才开始正式上学, 为OECD国家中入学年龄最大;

* 在十几岁之前,家庭作业和考试在孩子几乎没有。在受教育的前6年,没有人会对孩子做任何衡量和评估。孩子们只有在16岁时,有一次强制性标准测试。

* 没有快慢班,所有的孩子,不论聪明与否,都在一起上课。在芬兰,“好学生”和“差生”的差距世界最小。

* 30%的孩子在他们开始学习的头9年里受到老师和学校额外的教学帮助。并且一个老师会一直(一至六年级)跟随一个班级,这样,老师就有几年的时间来观察学生,从而做到因材施教。

* 芬兰的小学生每天有75分钟课间休息,而美国平均只有27分钟。

芬兰教育的最大原则是平等

芬兰教委会资深顾问Reijo Laukkanen 说:“芬兰是一个公平社会,而日本和韩国则是高度竞争的社会——如果你不能比邻居做得更好,父母会花钱让你上补习班。在芬兰,比你的邻居表现出色显得不是很重要,每个人都达到平均水平,当然这个平均水平相当高。”

这一原则导致芬兰在教育方面取得出人意料的成功。从近年PISA科学素养方面的测试结果看,在最优组别,他们的学生50%得分高于平均水平;在最差组别,80%的芬兰学生得分高于OECD的平均分;MacIsaac说:“从整体上看,提高底线水平获得了深远的效果。”

另一个为人津津乐道的芬兰秘密武器是:师资力量

OECD的Schleicher说:“是教学的质量引导芬兰教育的成功。在美国,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工业模式,教师只是一种用来传输预制品的工具。而在芬兰,教师本身就是标准。”

芬兰的学校系统100%公立,教师是从前10%的毕业生中选拔出来的,必须有硕士学位,学制是六年,政府会全资资助。

教师和医生、律师享有相同的社会地位。2008年,芬兰老师的平均起薪为29000美元(同时间美国为36000美元)。然而,芬兰拥有15年教学经历的高中教师的薪水约为其它拥有大学学历的人的102%(在美国,这个值仅有62%)。

国家的教学大纲只是一些宽泛的指导方针,训练有素的教师有很大的自由度来决定教什么和怎么教。老师一天只在教室里花4小时,同时每周要花2小时提高个人的职业水平。

纽约州立大学一位物理教育专家Dan MacIsaac,在芬兰考察了2个月,他说:“他们的老师在教授物理方面比我们准备得更好,芬兰人让他们自由发挥,而不是派只看门狗整天看着他们。而在美国,人们对待教师就跟对待必胜客的送餐员一样,只想着怎样才能更快地把比萨饼送出去。”

构成芬兰孩子良好童年的十大支柱

不难看出,美国等世界各地的考察团学习的焦点在于芬兰的学校教育制度,然而整个童年经验对学生成功的影响,却较少受到人们的关注。

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心理学教授LEA Pulkkinen教授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事实上,芬兰的孩子在7岁上学前得到的早期教育对他们后来在学校教育中的成长与成功至关重要。

尽管芬兰的教育制度在中国恐怕很难复制,然而芬兰的早期教育理念却能给父母们一些重要提示-关于如何在学前早期教育的宝贵人生阶段,为孩子的未来奠定真正有意义的基础。以下就是Pulkkinen教授总结出来的构成芬兰孩子良好童年的十大支柱。

第1个支柱:Safe

生活与学习的安全和充分的营养保证

在芬兰,免费产妇保健机构的发展已经超过60年,各种孕期和分娩的社会保障措施使婴儿死亡率仅美国的三分之一。

有专门的儿童福利诊所,在这里有医生和护士为学龄前儿童和其家庭提供免费的服务,孩子们得到健康检查、预防接种、以及对健康问题的一般性建议。

另外,芬兰还是世界上第一个提供免费校餐的国家。

第2个支柱:Family

稳固的家庭和一致的、慈爱的父母

在芬兰,父亲的角色在过去的50年已经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父亲曾经是有距离感的家庭权威。如今,男人们已经习惯积极地参与孩子的养育工作,与妈妈一起照顾孩子、教导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等等。

调查显示,一个家庭每周有多少次一起就餐,会显著影响到孩子的情商发展、词汇量发展和学习表现。

第3个支柱:Friendship

社交和友谊

芬兰人认为,3岁到4岁时,孩子们已经开始渴望脱离父母的影响,接触更大的社交领域,这个时候的成长将很大地获益于与同龄人之间的交流。

所以父母需要帮助孩子拓展社交的机会,发展社交技能,学习建立自己的关系圈,并获得归属感。

第4个支柱:Play

创造力游戏和体育锻炼

与美国保健方式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