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保健知识 > 除夕保健

除夕保健

发布时间:2020-07-12 17:01:46

1、除夕节,男朋友他妈妈邀请我去家里吃饭,我需要准备什么吗?

毕竟是你男友的妈妈,或许未来还是你的,公婆。其实你更应该自带一些,不要过度的拘谨。就当眼前的两位老人也是自己的爸妈一样。

2、中国古代卫生保健习俗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早在周代,人们就要定期沐浴。《礼记》记载: “五日则燂汤清浴”。而当时沐浴很不简单,常需花费不少时间。因为古时男女都留长发,发多易出汗藏垢,需常洗濯,而且每次要用栉篦梳洗,洗完又要唏发(晒发),发干还需绾髻。古人多穿长衫布袜,着衣既久,难免肌肤垢污滑腻,如不勤勤洗浴,也容易生虱子和发出汗臭,还易得一些皮肤疾病。所以,休假洗浴更多是从讲卫生、少得病出发。另外,古代官吏尤其是朝廷高官,把沐浴更看作是一件神圣而重要的事情。比如,在周代诸侯要朝见周王时,常须先“斋戒沐浴”、“香汤沐浴”。因为“沐浴而朝”,既体现了对天子的无上尊重,又能给人仪容洁净、精神焕发的印象。沐浴既重要但又花费时间,所以,官吏们只能选在假日里来进行。
古代端午节的诸多习俗都和养生保健有关。赛龙舟主张锻炼,强身健体;悬艾叶、挂菖蒲,杀虫灭菌;吃粽子,清热除烦,中医认为糯米具有益气健脾的作用,而粽叶多用荷叶,有清热利湿的作用,也是很好的入药材料。
其它积淀于民俗中的卫生观念与卫生行为多样,有走百病、薰虫儿、避毒、曝衣、扫疥、收瘟鬼等。走百病是指今北京一带,元宵节时妇女相率宵行,以消疾病。这对长年不出庭户的妇女,是一项很好的身心锻炼。熏虫儿指农历二月二日,煎祭余饼熏床炕,农历五月五日中午前,小闺女结群入天坛,名曰避毒,除夕门窗贴红纸葫芦,名曰“收瘟鬼”;农历六月六日,俗“曝所有衣物”,实际上起着杀菌消毒,使衣着被褥舒身的作用。“立冬日,以各色香草及菊花、金银花煎汤沐浴,谓之扫疥”,这些民俗,大多有利于祛病健身,归纳起来,不外加强户外活动,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利用药物预防疾病,实行有一定效果的消毒方法等方面。

3、除夕为什么要守夜不睡觉???

守岁(staying-up)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 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高潮。 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普天下人都盼望着新年零点的到来。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叫它"年"。
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
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
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编辑本段]守岁的来历
在河北省沧州一带,年年夏历腊月,家家户户都从二十三这天一直忙到三十。三十晚上还要熬夜,叫做“守岁”。这个风俗,跟灶王奶奶有关。
玉皇大帝的小女儿贤慧善良,很同情天下的穷人。她偷偷地爱上了一个给人家烧火做饭的穷小伙子。玉皇知道后十分恼怒,就把小女儿打下凡间跟着穷小伙子受罪。王母娘娘同情女儿,从中讲情,,玉皇才勉强地给穷烧火的封了个“灶王的职位”。穷烧火的成了家家户户的“灶王爷”,玉皇的小女儿自然就成了“灶王奶奶”了。
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就常常以回娘家探亲为名,从天上带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东西回来分给穷百姓们。玉皇本来就嫌弃穷女婿和小女儿,又听说小女儿从天上往回带东西,非常生气,就规定只准他们每年腊月二十三日回天官一趟,其余时间不准回天了。
第二年,眼看快过年了,可是穷百姓们还是缺这少那的,有的连锅盖都揭不开了。灶王奶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腊月二十三到了,她打算回娘家去给穷百姓们要点吃的东西回来。可是,自己家里连点面星星也没有了,路上没干粮咋办哪?百姓们知道后,就你凑一把我凑一把地弄了些面,烙了两张饼,给灶王奶奶带着上路了。
灶王奶奶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讲了人间苦情,可玉皇大帝不但不同情,还嫌女儿带回一身穷气,让她当晚就回去。灶王奶奶气得立即就要走,转念一想,不行,两手空空回去怎么向百姓们交待呀?再说,也不能便宜了狠心的父亲。这时,正好王母娘娘也过来相留,她便顺势说:“俺不走了,明天扎把扫帚带回去扫扫穷气。”
二十四这天,灶王奶奶正在扎扫帚,玉皇来催她快雕。她说:“催啥哩,眼看要过年了,家里没有豆腐,明日俺要拐豆腐哩。”
二十五这天,灶王奶奶正在拐豆腐,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回去。她说:“催啥哩,明天俺还要割肉哩!”
二十六这天,灶王奶奶刚割了肉,玉皇再次催她快回去。她说:“催啥哩,家里穷得连只鸡都养不起,明天俺还要杀鸡哩!”
二十七这天,灶王奶奶正在杀鸡,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回去。她说:“催啥哩,路上带点干粮,明天俺还要发面蒸馒头哩!”
二十八这天,灶王奶奶正蒸馒头,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回去。她说:“催啥哩,过年要喝喜酒,明天俺还要去打酒哩元”
二十九这天,灶王奶奶刚打酒回来,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儿回去。她说:“催啥哩,俺们一年到头连顿饺子都吃不上,明天俺还要包饺子哩!”
三十这天,灶王奶奶正包饺子,玉皇大帝大动肝火,要她今日必须回去。灶王奶奶准备的东西差不多了,就没有多说话,只是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一直捱到天黑才离开天宫。这天夜里,家家户户都没有睡觉,等着灶王奶奶回来。
人们一看灶王奶奶回来了,还带回好多过年的好东西,就都点起香火、纸码、鞭炮迎接灶王奶奶。这时候,正是除夕夜的五更天。
人们为了纪念灶王奶奶,不忘她的恩德,夏历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要祭灶,三十夜里不睡觉,叫做“守岁”。也有叫做“熬百岁”的。这是为了等着迎接贤惠善良的灶王奶奶从天上回到人间来。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编辑本段]守岁的历史记载
秦中岁时记》载:“守岁之事三代前后典籍无文,至唐杜甫的《杜位宅守岁》诗云‘守岁阿咸家,椒盘已颂花’疑自唐始。”唐诗中对守岁习俗有不少的描写。白居易《客中守岁》诗:“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孟浩然有“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的诗句。到了宋朝,守岁之见遍于城乡。苏东坡的“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描述了守岁的情景。《东京梦华录》记载:“除夕……士庶之家,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有趣的是,在日本、越南、泰国等,由于受中国的影响,均有除夕守岁之说,就连欧美和非洲,也有类似的习俗。常言道:“黄金易得,韶光难留”,爱生命,惜光阴,这也许是普天下守岁之因吧!席振起在《守岁》一诗中云:“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就是一例。
同样,苏轼的一首《守岁》也写出了对即将逝去的旧岁留恋之情。
守岁
宋 苏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守岁的“守”,即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有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希望之意。“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在除旧布新之际,亲朋好友,围炉而坐。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不是没有益处的。元朝文人辛文房撰著的《唐才子传》里记有唐代大诗人贾岛除夕“祭诗”的一段佳话:每至除夕,贾岛“必取一岁之作置几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曰:”此吾终年苦心也。‘“他每到除夕,对过去一年得失作一番总结,对我们来说难道不可以借鉴吗!
如果“三十六旬都浪过”,尚不“偏从此夜惜年华”,那么,“守岁”也就失其意义了。
[编辑本段]老年人守岁四要
应特别注重身心保健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家人欢聚极易兴奋,尤其是大年三十守岁不睡觉的习俗,往往打乱平时的生活规律,此时,老年人切莫忘乎所以,应特别注重身心保健,注意以下四要:
一、娱乐要适度。春节电影电视节目丰富多彩,大年三十,亲友欢聚守岁,玩牌打麻将其乐融融,这往往打破老年人平时建立起来的生活规律,对身体健康不利,若通宵达旦的娱乐危害更大,往往使大脑皮层过度兴奋,造成失眠,精神紧张,血压升高,建议老年人还是以不打破生物钟规律,按时睡眠休息为好。
二、情绪要稳定。春节喜事多,如久别亲友相聚守岁,电视节目的逗笑,极易使人兴奋激动,心跳加快,血流加速,小动脉痉挛,血压上升,导致脑溢血、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发生。因此,老年人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三、饮酒要适量。亲友相聚,饮酒守岁时,适当饮点葡萄酒、啤酒、米酒、或低度白酒,可以助兴,增加节日气氛,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对老年人是有益的。但过多则对胃、肝脏、心脏、肾脏及神经系统都没有好处,对原来患有血压、心脏、肝脏、肾脏病的老年人来说危害更大。
四、饮食要少。有些地方大年三十守岁,零点以后就开始煮水饺,吃完水饺后睡觉。此时,老年人千万不要贪嘴。因白天大多已食用了丰富的晚餐,一些油腻食物已不易消化,如果再多吃一些不易消化的水饺,对胃、胰腺都没有好处。

4、今年除夕逢立春啥意思

除夕是岁除之夜,立春是一年当中的第一个节气。这两个节日碰在一天,百年之中才有三次。有的地方有无春年不吉利的说法,但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古人为了适应寒暑变化,在农历每19个年头加入7个闰月,导致19个年头里有7年没有立春,也就是无春年。这些都是历法计算出现的情况,不应该主宰人们的正常生活

5、有一种保健方法,脚下排毒,清水变成黑水。请问是什么原理,是不是骗人的。

我以前看过中央台的报道,说是骗人的,二台播百的,但是挺久了,电视说就是这个度机器的里面有东西,通电还有热水就把机器里的那东西溶在水里了,知不过我确实也不知道道是不是所有的都是骗人的,可能你们买的是真的也说不定,电视专当时演的,专家把一个木块还是什么的泡在里面,结果水也黑了,属你也找个东西放进去试试吧

6、除夕夜里,人们为什么不睡觉?

守岁(staying-up)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 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高潮。 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普天下人都盼望着新年零点的到来。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叫它"年"。
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
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
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编辑本段]守岁的来历
在河北省沧州一带,年年夏历腊月,家家户户都从二十三这天一直忙到三十。三十晚上还要熬夜,叫做“守岁”。这个风俗,跟灶王奶奶有关。
玉皇大帝的小女儿贤慧善良,很同情天下的穷人。她偷偷地爱上了一个给人家烧火做饭的穷小伙子。玉皇知道后十分恼怒,就把小女儿打下凡间跟着穷小伙子受罪。王母娘娘同情女儿,从中讲情,,玉皇才勉强地给穷烧火的封了个“灶王的职位”。穷烧火的成了家家户户的“灶王爷”,玉皇的小女儿自然就成了“灶王奶奶”了。
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就常常以回娘家探亲为名,从天上带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东西回来分给穷百姓们。玉皇本来就嫌弃穷女婿和小女儿,又听说小女儿从天上往回带东西,非常生气,就规定只准他们每年腊月二十三日回天官一趟,其余时间不准回天了。
第二年,眼看快过年了,可是穷百姓们还是缺这少那的,有的连锅盖都揭不开了。灶王奶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腊月二十三到了,她打算回娘家去给穷百姓们要点吃的东西回来。可是,自己家里连点面星星也没有了,路上没干粮咋办哪?百姓们知道后,就你凑一把我凑一把地弄了些面,烙了两张饼,给灶王奶奶带着上路了。
灶王奶奶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讲了人间苦情,可玉皇大帝不但不同情,还嫌女儿带回一身穷气,让她当晚就回去。灶王奶奶气得立即就要走,转念一想,不行,两手空空回去怎么向百姓们交待呀?再说,也不能便宜了狠心的父亲。这时,正好王母娘娘也过来相留,她便顺势说:“俺不走了,明天扎把扫帚带回去扫扫穷气。”
二十四这天,灶王奶奶正在扎扫帚,玉皇来催她快雕。她说:“催啥哩,眼看要过年了,家里没有豆腐,明日俺要拐豆腐哩。”
二十五这天,灶王奶奶正在拐豆腐,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回去。她说:“催啥哩,明天俺还要割肉哩!”
二十六这天,灶王奶奶刚割了肉,玉皇再次催她快回去。她说:“催啥哩,家里穷得连只鸡都养不起,明天俺还要杀鸡哩!”
二十七这天,灶王奶奶正在杀鸡,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回去。她说:“催啥哩,路上带点干粮,明天俺还要发面蒸馒头哩!”
二十八这天,灶王奶奶正蒸馒头,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回去。她说:“催啥哩,过年要喝喜酒,明天俺还要去打酒哩元”
二十九这天,灶王奶奶刚打酒回来,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儿回去。她说:“催啥哩,俺们一年到头连顿饺子都吃不上,明天俺还要包饺子哩!”
三十这天,灶王奶奶正包饺子,玉皇大帝大动肝火,要她今日必须回去。灶王奶奶准备的东西差不多了,就没有多说话,只是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一直捱到天黑才离开天宫。这天夜里,家家户户都没有睡觉,等着灶王奶奶回来。
人们一看灶王奶奶回来了,还带回好多过年的好东西,就都点起香火、纸码、鞭炮迎接灶王奶奶。这时候,正是除夕夜的五更天。
人们为了纪念灶王奶奶,不忘她的恩德,夏历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要祭灶,三十夜里不睡觉,叫做“守岁”。也有叫做“熬百岁”的。这是为了等着迎接贤惠善良的灶王奶奶从天上回到人间来。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编辑本段]守岁的历史记载
秦中岁时记》载:“守岁之事三代前后典籍无文,至唐杜甫的《杜位宅守岁》诗云‘守岁阿咸家,椒盘已颂花’疑自唐始。”唐诗中对守岁习俗有不少的描写。白居易《客中守岁》诗:“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孟浩然有“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的诗句。到了宋朝,守岁之见遍于城乡。苏东坡的“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描述了守岁的情景。《东京梦华录》记载:“除夕……士庶之家,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有趣的是,在日本、越南、泰国等,由于受中国的影响,均有除夕守岁之说,就连欧美和非洲,也有类似的习俗。常言道:“黄金易得,韶光难留”,爱生命,惜光阴,这也许是普天下守岁之因吧!席振起在《守岁》一诗中云:“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就是一例。
同样,苏轼的一首《守岁》也写出了对即将逝去的旧岁留恋之情。
守岁
宋 苏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守岁的“守”,即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有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希望之意。“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在除旧布新之际,亲朋好友,围炉而坐。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不是没有益处的。元朝文人辛文房撰著的《唐才子传》里记有唐代大诗人贾岛除夕“祭诗”的一段佳话:每至除夕,贾岛“必取一岁之作置几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曰:”此吾终年苦心也。‘“他每到除夕,对过去一年得失作一番总结,对我们来说难道不可以借鉴吗!
如果“三十六旬都浪过”,尚不“偏从此夜惜年华”,那么,“守岁”也就失其意义了。
[编辑本段]老年人守岁四要
应特别注重身心保健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家人欢聚极易兴奋,尤其是大年三十守岁不睡觉的习俗,往往打乱平时的生活规律,此时,老年人切莫忘乎所以,应特别注重身心保健,注意以下四要:
一、娱乐要适度。春节电影电视节目丰富多彩,大年三十,亲友欢聚守岁,玩牌打麻将其乐融融,这往往打破老年人平时建立起来的生活规律,对身体健康不利,若通宵达旦的娱乐危害更大,往往使大脑皮层过度兴奋,造成失眠,精神紧张,血压升高,建议老年人还是以不打破生物钟规律,按时睡眠休息为好。
二、情绪要稳定。春节喜事多,如久别亲友相聚守岁,电视节目的逗笑,极易使人兴奋激动,心跳加快,血流加速,小动脉痉挛,血压上升,导致脑溢血、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发生。因此,老年人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三、饮酒要适量。亲友相聚,饮酒守岁时,适当饮点葡萄酒、啤酒、米酒、或低度白酒,可以助兴,增加节日气氛,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对老年人是有益的。但过多则对胃、肝脏、心脏、肾脏及神经系统都没有好处,对原来患有血压、心脏、肝脏、肾脏病的老年人来说危害更大。
四、饮食要少。有些地方大年三十守岁,零点以后就开始煮水饺,吃完水饺后睡觉。此时,老年人千万不要贪嘴。因白天大多已食用了丰富的晚餐,一些油腻食物已不易消化,如果再多吃一些不易消化的水饺,对胃、胰腺都没有好处。

7、饮酒习俗:过年为什么喝酒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每逢重要的节日,人们总会用喝酒来庆祝节日的喜庆,这种是习俗是中国几千前就流传下来的,表示着人们对节日的欢庆。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在这种节日里最少不了的就是酒了。下面小编就来说说为什么中国过春节为什么都要喝酒。
春节是中国酒文化最活跃的时段,饮“春酒”就是其中一大习俗。关于“春酒”,《诗经》中有“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后人便多以“春”字为酒名。晋陶渊明的《和刘柴桑》诗云“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其中的“春醪”指的就是当时生产的一种名酒。唐代司空图的《诗品·典雅》一文中有“玉壶买春,赏雨茆屋”的记述,这里的“春”指的也是酒。
早自西周开始,我们的祖先在辞旧迎新之际,就会携美酒、羔羊欢聚庆贺祈祷丰收,由此掀开过年饮酒的先河。至汉代,“年”作为法定节日固定下来,春节饮酒已形成风气。
北周诗人庾信有诗云:“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此诗点出了饮春酒除了欢庆佳节外,还有驱除恶秽、保佑长寿的作用。古时过春节,人们都要喝一些用中药浸泡的保健酒。椒柏酒是其中之一,用柏叶、花椒浸泡,是春节的特定习俗;饮酒前,还要致新年祝辞,称之为“椒花颂”。
除了椒柏酒之外,还要饮用屠苏酒。相传屠苏酒是三国时名医华佗采用屠苏草等多种原料浸泡而成的一种药酒,有祛邪防疫和延年益寿之功,后来流行开来,类似今天的保健酒。有关屠苏酒的记载,最早见于南朝的《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长幼以次贺拜,进屠苏酒。”到宋朝,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亮相,屠苏酒更是名满天下。
这些诗与酒文化,都包涵着浓厚的辞旧迎新、祈求幸福的意味。从《荆楚岁时记》说:“正月一日,是三元日也(注:指年、月、日‘三元’之始)。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屠苏酒。”可见古人颇有保健意识,正月初一家家户户都要饮屠苏酒。
古代除夕之夜还有饮“分岁酒”之说。晋代《风土记》记载:“除夜祭先竣事,长幼聚饮祝颂而散,谓之分岁。”宋人陈善《杭州志》也曰:“古有守岁之宴,言为达曙饮也,今至夜分而止,故谓之分岁。”明人沈宣有《蝶恋花·除夕》诗云:“分岁酒阑扶醉起,阖门一夜齐欢喜。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可见饮“分岁酒”,乃是古代除夕大餐的重头戏。
子夜一过,新正降临,处处张灯结彩爆竹齐鸣,“恭贺新禧”的大年初一到了。唐朝卢照邻《元日述杯》诗云“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草色迷三径,风光动风邻。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将人歌、花舞、岁酒和欣欣向荣的新春草色写得酣畅淋漓。
到了元宵节,古人改饮椒花浸泡而成的椒花酒。每逢正月十五,儿孙们须以椒花酒向长辈祝寿。喝完祝寿酒,晚辈们就要离家各自谋生去也。待再次相聚贺寿,要等到来年春节了。
酒,从字面上看,三点水一个“酉”字。“酉”,时辰,即下午五点到七点。古时官衙,下午五点关衙门,门口竖一块牌子,上书“酉”字,称为“酉牌”,意思是累了一天了,收工!该喝点什么去。喝什么?当然是酒了!所以,酒宴多在晚上五点到七点开始,即为“酉”意。
中 国的酒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每个朝代都有各自不同的喝酒方式。在汉代,人们过年时喝的是椒柏酒。这是一种“保健酒”,即用椒花和柏叶浸泡的酒。北周诗人 庾信诗云:“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反映的就是时人过年饮酒的情景。到了魏晋时期,酒的品种中又增加了一种中药保健酒,即 “屠苏酒”。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花椒、乌头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饮屠苏,岁旦辟 疫气,不染瘟疫及伤寒。”
除了酒的品种不断变化之外,饮酒也有许多规矩讲究。汉代过年时,饮用年酒时要看时辰,一般是大年初一早上东方太 阳微露时开始喝,其时鞭炮声开始响起。敬酒的次序不是先敬长者,而是让家中年龄最小的孩子先喝。为什么会定这种规矩,给出的解释为:年纪小的孩子,过年了 就长一岁,值得庆贺;而老年人过年了意味着减岁,变老了,不值得庆贺,所以排到最后喝。
唐代,随着国力强大,饮酒的规模和档次都超过历代,过年时,皇宫会举行豪华酒席,还会有音乐歌舞、行酒令来助兴。不管是皇室贵族还是普通老百姓,过年饮酒已经不再是防疫治病,而增添了新的含义,图个热闹喜庆,酒也变成了助兴的道具。
北宋时,过年一般一天要喝两遍酒,除了晚上自家人团坐在一起喝酒守岁外,在白天,邻里之间还会互相邀请对饮,谓之“别岁”。除了喝酒,邻里之间还会互相馈送酒食,谓“馈岁”。
宋代之后,过年时,不光是喝酒助兴,还出现了许多创新的娱乐节目,最流行的是掷骰子。大人坐在一起喝酒,小孩则围在一起放鞭炮,放完鞭炮后,缠着大人要压岁钱。自清代之后,酒又变成了传递感情的使者,赋予了更多的社交年功能,过年时,提着好酒送礼拜年的风俗一直沿袭至今。

8、为什么除夕夜要点着灯且一晚上不睡觉

除夕夜要点着灯且一晚上不睡觉的原因是为了守岁。

民间有照虚的习俗 通宵开灯赶跑穷鬼 来年就顺顺利利了。而且大年三十都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家每户都要挂红灯笼,到了晚上就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断。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

除夕的其他习俗:

1、祭祖

即祭祖,华人过节总不会忘记自己家族中已故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这时我们会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我国华人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2、年夜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3、压岁

子夜时分,随着辞旧迎新时刻的来临,鞭炮声、欢笑声、祝福拜年声响成一片,交织在一起,家家呈现出热情奔放、欢乐祥和的景象。孩子们此时最期待,也最兴奋,他们纷纷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们则要忙不迭地给“压岁钱”。压岁钱古时称“压祟钱”、“压胜钱”,其最早出现在汉代。

9、除夕早上杯子摔碎有什么预兆

岁岁平安,不要想那么多

10、春节保健有什么问题

春节保健我们大家都注意
过春节,吃年饭,与亲友聚餐,享用美味佳肴。人们开怀畅饮,大吃大喝,容易出现营养过剩、营养失调。因为吃得太饱,或喝得太多,就需要更多的消化液来进行消化,可是消化液的分泌量有限,加上胃胀得很大,肠胃蠕动困难,会加重了胃肠负担、影响正常的消化机能,情况严重的话,可导致急性胰腺炎、肠胃炎等。在节日期间,无论外出吃饭还是在家里聚餐都要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既要吃得好,还要符合人体健康的需要,这样才能过一个快乐又健康的春节。
胆道疾病患者忌“油”。节日期间,若大量食用油腻(尤其是动物脂肪)即会加重胆道的负担,成为急性胆囊复发和加重的“诱火线”。
肝病患者忌“酒”。肝病患者饮酒,会直接伤害肝细胞,甚至使肝细胞变性或坏死,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
提醒:饮食少油少盐少糖。减少油脂的过度摄入,多用蒸、煮、炖、烤、卤等不用额外加油的方法制做菜品;这样不但可以降低热量的摄取,而且还可以减少食物的油腻感和重口味。饮用一些含油脂量高的汤菜时,可让汤冷却后把汤上的浮油凝结层除去。慢性病患者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更应该谨慎控制摄取量。
节日饮食注意不要太咸。节日期间副食吃多了,食盐的摄入量就更多,血液中的钠含量就会更高,这不利于人体保持正常的血压。
提醒:荤素搭配,营养均衡。鸡鸭鱼肉是过年时餐桌上的主角,荤食吃得太多,容易导致消化不良。而且荤菜几乎都是酸性食品,人体血液呈酸性,血黏度和胆固醇都比较高,人就容易疲劳,同时人体的抵抗力也会下降。所以节日饮食切莫餐餐都只吃大鱼大肉,多选用脂肪含量少的肉类,如羊肉、鸡肉、深海鱼肉等。最好和碱性食物搭配着吃,以求人体的酸碱平衡。含碱量最高的要数海带,其次是青菜、莴笋、生菜、芹菜、香菇、胡萝卜、萝卜等。
高血压患者忌“闹”。节日期间,家人欢聚,亲朋好友相会,人多热闹,大喜大乐,可使大脑过于兴奋,血流加快,小动脉痉挛,血压升高,甚至诱发脑溢血。
冠心病患者忌“累”。节日操劳过度,或玩乐放纵无度,心脏负担加重,可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
感冒患者忌“聚”。节日期间,少不了走亲访友,团聚一番,但若患了感冒则最好在家休息,这样既有利于疾病康复,又可避免将病传染给他人。
消化性溃疡患者忌“熬”。我国民间有除夕之夜“守岁”的习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如果也同家人一起熬夜,或通宵看电视,或整夜搓麻将,使身体过于疲劳或睡眠不足,易引起疾病发作或加重病情。
胰腺病患者忌“酒”。节日里,美味佳肴丰盛可口,如过量进食会刺激胰腺大量分泌胰液,造成胰管压力增高,同时又大量饮酒,致使胰管上皮破裂,诱发急性胰腺炎。

与除夕保健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