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性保健的女保健穴
<
2、胸部正中央的穴位叫什么?(最好附张人体学位分布图)谢谢!
==============================
【【基本介绍】】
~~~~~~~~~~~~~~~~~~~~~~~~~~
中 文 名:膻中
别 名:元儿、胸堂、元见、上气海
隶属经络:任脉
功 能:利上焦、宽胸膈、降气通络
出 处:《灵枢·经脉》
~~~~~~~~~~~~~~~~~~~~~~~~~~
01、名称释义
膻指空腔,中指中央。因穴在玉堂之下的胸腔中部,适当两乳中间,且因膻中为心之外周,代心布令,居于胸膜之中,因名膻中。
02、治法
寒则补之留针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03、定位
前正中线,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04、解剖
在胸骨体上,有胸部(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4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05、主治
气喘、噎膈、胸痛、乳汁少、心悸、心烦、咳嗽。
==============================
【【高级解析】】
膻中穴[dàn zhōng xué],人体穴位名称,大致位置在人体的“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膻中穴的主治病症为: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呼吸困难、咳嗽、过胖、过瘦、呃逆、乳腺炎、缺乳症、咳喘病 等。
~~~~~~~~~~~~~~~~~~~~~~~~~~
膻,本念作“山”,字义为:像羊肉的气味,如“~气,~味,腥~”。
这个字还念作“旦”,字义为:1、袒露。|| 2、胸中:~中 (a. 中医指胸腔中央,心包所在处; b. 针灸穴位名,位于前胸部正中)。
~~~~~~~~~~~~~~~~~~~~~~~~~~
【穴位名称解析·膻[dàn]中】
——— 膻[shān],羊臊气或羊腹内的膏脂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吸暖后的暖燥之气。中,与外绝对,指穴内。膻中名意指任脉之气在此吸暖胀散。本穴物质为中庭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至本穴后进一步吸暖胀散而变化暖燥之气,如羊肉带有辛臊气息普通,故名。
【释名】(参考古籍)
本穴最早见于《灵枢·根结》篇:“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
膻中,按《简明中医字典》注解有如下四层含义:① 穴名;② 指胸腔内“心包”所在处,③ 专指“心包”;④ 泛指胸中。膻中为心之外围,代心行令,居于胸膜之中。此穴在胸,居两乳之间,心包膜所在之处,故名。
==============================
【【实际应用】】
【定位取穴】
《甲乙经》云:“在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中,任脉气所发,仰而取之”。此说历代针灸典籍基本仿之。当今人们在临床中结合男女解剖结构,使该穴的定位取穴更加准确而实用。其定位法为: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取穴:仰卧,男子于胸骨中线两乳头连线之交点处定取;女子则于胸骨中线平第4肋间隙处定取。
~~~~~~~~~~~~~~~~~~~~~~~~~~
【宽心顺气】( 重点!)
膻中穴是心包募穴(心包经经气聚集之处),是气会穴(宗气聚会之处),又是任脉、足太阴、足少阴、手太阳、手少阳经的交会穴,能理气活血通络,宽胸理气,止咳平喘。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刺激该穴可通过调节神经功能,松弛平滑肌,扩张冠状血管及消化道内腔径等作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能有效治疗各类“气”病,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证,如哮喘、胸闷、心悸、心烦、心绞痛等。
说到膻中穴的作用,我真是印象深刻。我原来的邻居是位脾气特拗的老年人,有次因为生气突然心口痛,一时找不到速效救心丸,眼看他呼吸越来越急促,急中生智,我就在他的膻中穴上使劲按压,大概一两分钟,他就慢慢缓过来了,休息一会儿就正常如初了。后来,我在接触的大量病例中发现按揉膻中穴还可以舒缓病人压抑的心情,我想,这就是此穴“宽胸理气”的功效吧。
许多人在医院针刺按摩该穴后自觉腹内气体流动,胸部舒畅宽松,有的还可听到肠鸣音。其实平时自己按揉就可以收到疏理气机的效果。我建议大家每天按揉此穴100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时间约2~3分钟,便可达到《普济》中所说的:“气和志适,则喜乐由生。”揉的时候请注意:四指并拢,然后用指头肚儿轻轻地做顺时针的环形揉动或者从上到下摩,千万别从下向上推!
~~~~~~~~~~~~~~~~~~~~~~~~~~
【刺穴方法】
揉法:拇指或由手掌大鱼际部先顺时针后逆时针方向各按揉20次,反复10次。
擦法:拇指或手掌大鱼际部由上向下按擦即可,持续5-10分钟。
推法:两只手掌面自膻中穴沿胸肋向两侧推抹至侧腰部,20次左右。
温灸法:用扶阳罐温灸即可,每次3-5分钟左右。适用于有寒证者或产后缺乳者。通过罐体磁场和红外线刺激该穴位,具有宽胸理气、活血通络、清肺止喘、舒畅心胸等功能。
~~~~~~~~~~~~~~~~~~~~~~~~~~
【穴位功效】
武侠小说中常有这样的描述:某高手一挥手点了对手的膻中穴,轻者动弹不得,重者立即毙命。虽然这只是小说家的臆想,但膻中穴的确是人体保健的要穴。
膻中穴位于胸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平第四肋间处。膻中具有宽胸理气、活血通络、清肺止喘、舒畅心胸等功能。
《黄帝内经》认为“气会膻中”,也就是说膻中可调节人体全身的气机。此外,膻中是任脉、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经三焦经的交会穴,也是宗气聚会之处。它有阻挡邪气、宣发正气的功效。
~~~~~~~~~~~~~~~~~~~~~~~~~~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操作:分揉法和推法,揉用中指端按揉,约揉50~100次;用双手拇指腹 自膻[dàn]中穴向外推。
膻中穴的主治病症为: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呼吸困难、咳嗽、过胖、过瘦、呃逆、乳腺炎、缺乳症、咳喘病等。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次要穴道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胸部健美的指压法。
取穴办法:膻中穴位于胸部,以后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解剖:在胸骨体上;有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疾病:咳嗽,气喘,咯唾脓血,胸痹心痛,心悸,心烦,产妇少乳,噎嗝,收缩。
人体穴位配伍: 配曲池、合谷(泻法)治急性乳腺炎;配内关、三阴交、巨阙、心平、足三里治冠心病急性心肌堵塞;配中脘、气海治呕吐反胃;配天突治哮喘;配乳根、合谷、三阴交、少泽、灸膻中治产后缺乳;配肺俞、丰隆、内关治咳嗽痰喘;配厥阴俞、内关治心悸、心烦、心痛。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附注:心包经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会。别名:元儿穴,胸堂穴,上气海穴,元见穴。
穴义:任脉之气在此吸暖胀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暖燥之气。
运转规律:凉湿水气由天之下部汇入本穴并吸暖下行天之上部。
功用作用:募集心包经气血。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暖则泻针出气。
==============================
【【附录·请读准字音】】
“膻中穴”的“膻”,音[dàn],念作“旦”。(第四声)
“穴”字只有一种读音:音[xué],念作“学”。(第二声)
“针灸”的“灸”,音[jiǔ],念作“九”。(第三声)
词语“巨阙、神阙”中的“阙”字念第一声;“宫阙”的“阙”念第四声。具体请查百度词典。此外,“巨阙”与“神阙”各自都是穴位名称。
~~~~~~~~~~~~~~~~~~~~~~~~~~
腧,音[shù],念作“树”。字义为:人体上的穴道,如“~穴,肺~,胃~”。
“腧穴”的省称 [acupoint;accupunctive point] 。如“肾腧、胃腧”,现常简写成“俞”[shù]。
<名>“腧[shù]”字从肉从俞。“肉”指身体、肌肉。“俞”意为“捷径”。“肉”和“俞”联合起来表示“身体内部的捷径、通道”。——— 捷径或通道都有一个入口,那就是“穴”。故“腧[shù]”与“穴”常连称为“腧[shù]穴[xué]”[acupoint;accupunctive point]。如“肾腧[shù]”、“胃腧[shù]”等。(现常以“俞[shù]”字代之)
[“俞”字是个多音字,还念作“愉”,但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具体义项请查阅百度词典!]
~~~~~~~~~~~~~~~~~~~~~~~~~~
【腧穴详解】
腧(shù,第四声)穴是指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针灸、推拿等疗法主要的施术部位。又称孔穴、穴位等。
腧穴学是研究腧穴的位置特点、主治作用及其基本理论的一门学科,是针灸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本专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代结合腧穴的形态结构和针灸效应等进行研究,使腧穴学的内容更为丰富。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腧”通“输”,或从简作“俞”。“穴”是空隙的意思。《黄帝内经》又称之为“节”、“会”、“气穴”、“气府”等;《针灸甲乙经》中则称之为“孔穴”;《太平圣惠方》有称做“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为“腧穴”;《神灸经纶》则称为“穴位”。《素问.气府论》解释腧穴是“脉气所发”;《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说明腧穴并不是孤立于体表的点,而是与深部组织器官有着密切联系、互相输通的特殊部位。“输通”是双向的。从内通向外,反应病痛;从外通向内,接受刺激,防治疾病。从这个意义上说,腧穴又是疾病的反应点和治疗的刺激点。
==============================
【【后记】】
以上诸段资料,均摘自百度(网络+百度词典),经敝人之手汇编、排版,最后成了这个样子。
其内容虽庞杂,但也颇为详实,且由浅至深,循循善诱,简繁有序,类目有别。是以有意深究者大可通览全篇,无心钻研者只须采其精要。~^_^
==============================
【图片参考】
① 正面局部
② 前、后、侧 之全身穴位一览[超高清]
③ 足底脏腑对应图[中文版]
④ 足底脏腑对应图[英文版]
⑤ 上身正面穴位概览[文字不大清楚]
==============================
3、美容院里的胸部护理,是真的吗?
“胸部精油按摩套餐,让你告别乳腺困扰。”“高级精油按摩,丰胸美胸让你稳占C位。”…类似的广告在美容机构比比皆是。
乳腺疾病一直是女性朋友的“心头大患”。在消除乳腺增生、排残乳、丰胸美乳等诱人zd功效的吸引下,“乳房按摩”成了女性保养新宠。
然而,部分美容机构内鼓吹的“特效胸部护理套餐” 真的靠谱吗?答案显然是No。
不可否认,正规的中医医师可以按照穴位经络分布进行疏通,确实对乳房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但是一个合格中医按摩师的培养周期非常长,需要找准穴位,掌握合适的力道,且组合按、摩、推、拿、揉、容捏、颤、打等手法。
这是流动性很大、鲜有经过正规按摩培训的美容院员工很难一朝一夕速成的。无专业知识和经验的护理技师,不科学的暴力按摩法,只会让本身存在的乳房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毁掉自己的胸部。
4、胸部按摩
好像按摩的效果还好
强化天然Bra
招数详解:沐浴后,给全身涂上滋润露。用微笑动作将嘴巴张大,重复20次,以强化颈部肌肉;用手由下往上,由外往内将乳房往上提升,再将按摩延伸至胸部上方到颈项的部位,手法同样为向上提升,按摩5分钟左右。
成效分析:促进血液循环,收紧颈部、胸部肌肉,强化人体天然Bra,令乳房突出坚挺。
巧择3种精油
招数详解:选择基础油+伊兰+天竺葵+玫瑰,从乳房下沿,沿外缘向上按摩到颈下锁骨位置;从乳房中心位置打圆圈按摩,向上按摩到锁骨位置;在乳房周围,以画小圆方式做螺旋按摩。每个动作重复8~10次。
成效分析:精油按摩刺激胸部细胞吸收精油成分,不仅有助丰胸,还能改善胸部下垂、外扩现象,进而提升胸部线条。
穴位针灸按摩
招数详解:洗澡时按摩两乳中间的檀中穴、肩胛骨中央凹陷处的天宗穴、小指指甲下方外侧的少泽穴,或到专业中医医院进行针灸丰胸。
成效分析:田丽那对傲人双峰全拜中医师多年来的针炙所赐。根据中医学原理,按摩或针灸穴位能刺激腺体和内分泌,命令脑垂体释放激素,作用于卵巢,反馈性激活乳腺细胞,促进乳房发育。同时也把血液引流到胸部,给乳腺输送营养,以达丰胸功效。
沐浴水疗按摩
招数详解:沐浴时利用花洒,将温水或冷水交替着由下往上冲洗、刺激胸部。洗完后,趁着身体微热时,擦上滋润露,按摩胸部。
成效分析:曾宝仪的丰胸方法之一就是沐浴时用水按摩胸部。短时间的低温刺激,能改善乳腺组织营养,提高张力,促进其生长。利用水对胸部的冲击按摩作用,还能让乳晕颜色及乳房形状更加漂亮
5、乳房的保健方法有哪些?
乳房发育不良、平坦、过小、弹性差者在适当加强营养、保持愉快心情基础上,应通过胸部按摩、形体锻炼重塑健美乳房。具体操作方法是:解除胸罩,在乳房部涂护肤霜或营养乳液,取仰卧位或坐位,每天晨起或临睡时自我按摩。乳房主要是由乳腺、脂肪组织和韧带组成。由于乳腺组织呈放射状排列,中心为乳头部,所以按摩亦需循乳腺组织分布操作。先直摩乳房:用右手掌面在左锁骨下用力,向下用柔和而均匀的力量推摩至乳根部,接着向上沿原路线返回。如此反复持续3次,再换上左手按上述方法按摩右侧乳房。再侧摩乳房:用右手掌部从胸骨处着力,按摩左侧乳房至腋下;返回时用5个手指握住乳房并向回带,反复摩搓3分钟,再换左手如法按摩右侧乳房。最后托推乳房:用左手掌面的内侧托住左侧乳房底部,然后用右手掌面的外侧与左手相对用力向乳头方向合力推30次;右侧乳房托推方法同左乳。如有乳头下陷者,可在按摩同时用手指将乳头向外向上牵拉数次。
哺乳期缺乳者,在改善饮食、增加营养,注意哺乳方法,保持心清舒畅的前提下,可用刮痧板刮肝俞、脾俞、天溪、膻中、乳根穴位,用手指点揉气海、关元、曲骨穴,按压少泽穴。
长期戴胸罩造或肩背胸部酸痛者,可用五行磁吸针针灸大椎、新设、肩井、外关及阿是穴穴位。
6、乳腺增生按哪个穴位
中医讲,在人体前面正中循行的一条经脉叫任脉,是调节我们全身阴经气血的“统领”,有人称之为“阴脉之海”,与妇女的一些特殊生理活动关系密切。任脉不通可表现为月经不调,经闭不孕,带下异常,胸腹胀满疼痛等;任脉虚衰可表现为胎动不安,甚或流产,月经后延或经闭,或月经淋漓不尽等。女性的日常保健,调理任脉是必不可少的,而膻中穴则更是首当其冲。
膻中穴位于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膻中穴主要治疗范围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心肺疾患和乳腺系统相关疾患。由于它归属任脉,临近乳房,是预防治疗乳腺系统相关疾患必用的穴位;故为“妇科要穴”之一。另外,现代有人用体表红外辐射光谱扫描的方法,证实在乳腺增生病患者中,膻中穴较其他地方红外辐射强度降低,这就提示膻中穴是乳腺增生这个病的特殊病症反应点。
女性乳腺系统相关疾患一部分出现在哺乳期,如乳腺炎,产后缺乳;一部分出现在月经前后,如经行乳房胀痛;最多见是乳腺增生和乳腺癌。这里要提示女性朋友发现不舒服或者异常情况,一定要到医院检查诊断,以免延误病情。在日常保健中,自我按摩膻中穴是一个简便易行,效果理想的方法。具体方法有揉法和推法,揉是指用中指端按揉,每次约2分钟;推是指用双手拇指腹自膻中穴沿着前正中线从下向上推,缓慢而均匀,每次约2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