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保健知识 > 保健品送的米

保健品送的米

发布时间:2020-07-12 10:33:54

1、“添饭”,“送米”的来历

白族婚礼

白族婚礼有人曾概括地说,在大理地区参加白族人家的婚礼,不仅能品尝到白族的名优特产食品、佳肴,看到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而且还能体验到一次难得的妙趣横生的独特民族风情。

白族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过去婚姻多由父母包办,男方要付昂贵的聘礼,举行婚礼时还要花费很多的钱财。现在虽随时代的发展有很大的改进,但至今还保留有传统的古老的风情习俗。

男女经过自由恋爱或经人介绍,经定婚确定关系后,在举行结婚时,男方要在正喜日(即结婚日)之前,请人搭好彩棚。并在结婚正喜之日前一天晚上,要邀请乡寨中会唱演戏的人来唱戏(俗称板凳戏,即一人拉琴,几人扮不同角色演唱人或请人唱带有恭喜祝贺之词的吹吹腔(即用唢呐伴奏)、大本仙等曲调。人们一边吃、喝、品尝着主人摆下的果品、茶水。 酒,一边唱,一直唱到半夜三更,在座的人不分老少、男、女,品食一碗圆宵,以示预先庆贺大团圆。 第二天,即正喜之日,从早上起便开始摆宴待客,当来宾开始品尝果酒后品食酒菜佳肴时,新郎在一个陪郎的陪伴下, 踩着唢呐吹奏起的“龙上天”乐曲,一桌一桌地给客人们敬酒、敬莱,而这敬法要跪着双手托盘把酒、莱(只一盘或一碗 茶)一敬上。迎亲时,有的地方新郎不去,迎亲的陪郎、陪女在媒人率领下,在唢呐声中去迎亲。到了女方家门口唢呐手要用力高声吹奏“蜜蜂过江”、“大摆队伍”、“迎亲调”等内容欢快、热烈的乐曲6次,女方家才由几位年长的男女亲戚数人出来招呼迎新的人进门。然而,有趣的是,有的地方迎亲的人刚要迈进门,就被女方家的几位老人拦住路,用出几副对子(即楹联)或提几个意想不到的问题等类的语句,如:“你们从哪里来?”“路上碰见什么?”让媒人或新郎回答,人们把这一习俗叫“路考”。这一问一答不仅要灵机应变,而且还要讲究决,对答如流和有风趣,显得很有学问。若哪一方一下子反应不过来;常常会引起一阵阵爽朗而又充满喜气、欢乐、愉快的笑声。有的地方迎亲时新郎必去,同样碰到“路考”,人们称 “考姑爷”或“考新郎”。 迎亲的人们进门后,女方家便由4个或6个小男孩逐一给他们敬献苦茶、甜茶、糖茶。然后由媒人(或新郎)给女家父母、兄嫂、长辈拜堂、敬酒,女方父母给煤人小孩披挂一道红彩。这时新嫁娘(新娘)要大声哭起来,人们把这哭称为“哭 嫁”。一般是先哭父母,后哭兄嫂、弟妹、长辈、女伴,这哭不仅一边哭,而且一边成段成段地哭唱父母养育之思,兄嫂。 弟妹之情,伙伴友谊,长辈的关心爱护,今后自己不知如何生活等,若遇到妯娌不和就趁这时也借哭之机,用调子哭唱出自己心中的不平,然后才随迎亲的人出门。在去新郎家的路上,有的地方新娘是坐轿或骑马,在欢快、激越的唢响乐曲声中 上路。

迎亲的队伍还没回到男方家,早已有男方家的长辈在门口相迎。人们一进门,新媳妇便在伴娘及男方女长辈的簇拥下上楼进行梳妆打扮。在新娘梳洗打扮时,在楼下从楼梯口到新房的必经处,早已等候着准备指新娘的人们,据说这格新娘的习俗是为了沾喜气而留传下来的。待新娘装扮好,准备入洞房前,只见两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举着用松明点燃的火把,在人们喜悦欢乐声中,从楼梯口飞步跑向洞房,随之新媳妇在两个伴娘的簇拥下,在人们争相掐新娘的举动和嬉笑声中大步跑进了洞房。 洞房门坎上放有一副马鞍,门上挂有一把筛子,内安有一面镜子,镜子上又安放着一张弓,弓上有并排散开欲射向前方的三支箭。这些吉祥物是祝贺一对新人今后生活勤劳、勇敢。 幸福的象征。新媳妇进洞房后片刻,便开始举行拜天地、拜父 母仪式。有的地方是在进洞房之前便举行了拜天地、拜父母仪式。有的地方一对新人入洞房时,风趣的是俩人都不约而同地争坐枕头,据说谁先坐到枕头上,今后就谁当家,不过,这只是为风趣增添一分欢乐,往往是女先男后,那也奉行和符合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习惯。然而,这时不知是谁在那盆暖和又象征兴旺的炭火里理好的辣子面发挥了奇效,辣味直呛得新郎、新娘流泪,呛得不时消鼻涕、打哈欠,逗得出出进进洞房的人们笑声不绝,使洞房洋溢着一种独有的喜气。一阵嬉笑过后,辣味呛过,夫妻喝交杯酒,以示相敬相亲,永结同心,恩爱白头。晚上有的地方新媳妇由女方长辈二人和伴娘及男方家长辈妇女数人相陆在一起吃“细巫席”(即新娘席)。席散后, 有的地方在阵阵欢快的喷呐声中,开始举行“除拜”(即拜亲) 仪式,“除拜”就是由新媳妇拜男方长辈,受她一拜的人都会得到她亲手加工制作的布鞋一双,上辈人接过鞋子,多少要给她几元钱或一点礼品。最后由新娘下辈人、邻里小孩一齐拜新娘,每人都会得到一份喜钱或一件礼物。这时老者笑吟吟,小者心花怒放,围观的人常常在唢呐声中爆发出一阵阵欢乐的笑声;使婚礼增添了不少的欢乐和炽热的气氛。 待“除拜”结束,年轻人便一齐拥入洞房,一边品尝新媳妇由娘家带来的果品,一边在嬉笑声中开始进行闹洞房的风趣活动。

第二天,男方家送喜神,女方家接新人回门,一般都是当 天返回,路程远的则在娘家留宿,至此,婚礼结束。

入赘男子随妻姓

入赘男子随妻姓白族婚姻中有人赘的婚俗,入赘的男子 不仅在社会上享有同不入赘的男子一样的地位,而且还受到邻里乡亲,女方家成员、亲友的尊重,并享有继承女方家财产的权利和赡养女方父母、照管年幼弟妹直到他们成长成人的责任,人们把这种人赘俗叫“上门”。有的白族人家还有意把儿子“嫁”出去,讨姑爷进门,故民间还有“打发儿子招姑爷” 的俗话。 白族婚姻,虽受父母包办,但青年人的恋爱活动比较自由。如果恋爱关系确定,男子愿意到女方家上门,在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后,定婚时,女方家把男子及男方家长辈亲友数人邀请到家,由女方家在宴请宾客时,长辈要当着众亲友的面为他改姓取名。从此他就随妻姓,不再使用原来的姓氏名字,并按女方家在家的排行定男子的排行。自此之后,男子结婚后在女 方家成了一员,同辈人之间只能互相称兄弟,禁忌把人赘的男子称为“姐夫”、“妹夫”或“姑爷”。 白族婚宴上的“开席”结婚宴请宾客,乃是人之常情。 然而,在洱源县凤翔镇的白族群众中,举办婚礼宴请宾客的习俗却是不同一般。这里的白族群众在婚礼上宴请宾客,有“开席”和“礼客”之分。“开席”,是当地白族话,是吃头席的意思,也是当地群众举行婚礼上宴请宾客最隆重,而又必不可少的礼节。前来参加“开席”的人,大都是寨子里年老和有威望的人。因此,也叫“敬老席”。对前来参加开席的人,早在五六天前,新郎就约上一个陪郎逐一到家中去请。有趣的是,这开席饭,还要分两次吃。 这开席饭先吃果品和饮酒,果品有糖果、瓜子、蜜饯等, 人们称之为“摆果酒”。

仅蜜饯类的品种有南瓜蜜饯、梨片蜜饯等八九种,加工花样也不同,有条型、花型和丝型,仿佛一 件件小巧精美的工艺品。果品品尝一阵后,在提调(婚礼上的 总理)一声“上菜”中,上荣的人把果品换成了美味可口的佳 肴,待新郎敬过酒后,开席的人才举箸品尝。 据说,婚礼上的开席,是当地群众一种尊老敬重远客的传统,来开席的人越多越才显示出主人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新媳妇赶街

新媳妇赶街新媳妇赶街,本是一件不足为奇的事。可是在洱源县凤羽乡白族群众中,却有一种奇趣的风俗。对于新媳妇来讲,去赶婚后的第一街并非是件轻松的事,她不仅要给新家庭的成员留下第一个印象,而且也是给周围的人留下印象好坏的开端。因而,人们都注重这婚后的第一街。

原来,这里的白族群众六天赶一次街。逢到街天,刚举行 了婚礼的人家就要请邻居或亲戚中的一位妇女,领着穿戴艳丽服饰的新媳妇去赶街。而在街上买什么物品由新媳妇选买,陪着的人只是起到拿物资的作用。而那些卖物资的人不仅为了图个喜气,看看新媳妇的本颌,在极力向她推销自己的产品的同时,故意把价格说得高高的。这时,新媳妇就要“小心谨慎”,否则要上当,还要受人取笑。因此,一般都是先买几斤活鱼, 几斤酒,然后是蒜苗或蒜头,最后买一顶草编的锅盖。为什么 只买这几样东西,原来,居住在这里的白族群众不仅通晓汉语,还能恰当地运用汉语的谐音取个吉利来丰富生活,并从中增长知识。如买干柴,就取“四季发财” 、“天天发财”之意, 买把扫帚即取“百病扫走”之意,买几斤白酒则取“幸福永久”、夫妻恩爱“天长地久”之意,那蒜苗、蒜头即取“顺顺 利利”或“万事顺利”的意思,一顶锅盖则有新媳妇“本事盖人”之意。虽然买的物资不多,花不了多少钱,但它是新媳妇智慧和机灵的反映。因此,新媳妇不仅要注意市场上的行情, 而且还要识货,既不宜大手大脚,买不到好东西,又不能小利小气;让人笑话。因此有的新媳妇为了显示自己会当家过日子。明明贵了几文,也要向旁人或婆婆故意少说几文。当然在何婆婆“报帐”时,就要倒贴自己的私房钱了。如果季节不合,没有要买的那几样物品,就千方百计地去买有谐音字或同音字代替的物品,并不宜在街上久留。有趣的新媳妇赶街,反映了白族妇女的聪明才干和人们对白族妇女的赞美。
白族“烧害使”

白族“烧害使”“烧害使”是白族话,即汉语“送粥米”的意思。也叫“送饭礼”或“出生礼”。 新媳妇生下第一个孩子,都要接受邻居、远近亲戚的礼品;一般送只母鸡、鸡蛋、红糖,也有外加送小孩衣服、布料。而娘家除邀约亲友送鸡、送米、送蛋、送糖外,还要有小孩的衣物。新媳妇婆家在接受亲家及亲友的贺礼后,要给每人煮一碗荷包鸡蛋,并用佳肴款待。

- 婴儿要穿狗皮衣裳 - 婴儿要穿狗皮衣裳白族人家的婴儿出生三天或七天之后,要穿一件用粗白布人工缝制的对襟衣。这种白族人叫“狗 皮衣裳”的衣服,领口用红布镶边,不针纽扣,用丝线或红布条拴系;其特点是穿起宽松,解脱方便,不易摩擦伤婴儿肌肤。有的地方人家,衣服缝制好后先要在狗身上披擦一下,意思是把狗身上的热气取过来,以利于婴儿健康成长。因而人们把婴儿的这种衣服叫“狗皮衣裳”。 - 白族的特殊语言 - 白族的特殊语言——“呆舞倒”它是作为人类所特有的 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在白族人民生产生活中,有一种特殊、而又奇趣,富有寓意, 区别于书面文字的口语。而这种口语的表达与在日常生活中所表达的口语不同,这种口语的表达方式是,用四个汉字或成语,也可以用白族话和借用汉语四个字的最后一个字或最后一个字的谐音,联结在一起或说出单独的最后一个字,对方便听懂或知道你说什么,要表达什么意思。如:甲和乙是亲戚,而丙不知; 丙问甲与己是什么关系,甲不直接说明,只告诉丙是:“任人唯亲,四五六七”。或甚至只说:“任人唯”,故意没 说出第四个字,接着立即又说“四五六”,丙便把“亲”和 “七”联在一起,便知他俩是“亲戚”关系。又如夸奖对方能 干,就说你这人“样样都能”,“大干快干”夸奖了对方“咱干”。说别人“本事大”就用“去买书本”、“一二三四”、“一人为大”来称赞别人“本事大”。若问对方姓氏,对方不直接说;便只告诉你“大作文章”或只答“官样文章”、“弓长一 张”;顺知他姓章或张。这种“呆舞倒”,有的地方叫“打舞语”;说者和听者都要有“文”才,并要熟悉这种“舞语”的内涵,否则说不出或别人说了自己听不懂。
僳僳族婚礼

僳僳族婚礼僳僳族群众举行婚礼仪式,因地区不同而各有特点。由于僳僳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因此,婚礼都在歌舞声中进行,歌舞声中结束,使婚礼从头至尾都充满了歌的甜蜜,舞的韵味。

僳僳族青年男女的恋爱生活比较自由,他们通常借助传统的唱歌对调的表达形式来倾诉相互之间的爱慕,并通过生产劳动、婚礼、集会、节目等活动来进一步了解、考察对方,加深爱慕之情,建立恋爱关系,组织家庭。这方面在僳僳族著名长诗《生产调》和《牧羊歌》等诗及很多民间故事中作了反映。 僳僳族婚礼,先从接亲开始。结婚这天也就是正喜之日, 多数地方新娘骑马或走路,在接亲队伍歌声、笑声中到男方 家。而有趣的是有的地方由伴娘或亲友把新娘背到男方家门 口,一路上,笑语不断,歌声、嬉戏声不绝,给男女青年“相 识”创造了极好的条件。接送亲的队伍一到男方家门口,只见 门口早已摆好了一桌丰富的酒席,女方家的人一到便入席吃 喝,男女两家双方在边喝边吃中唱完送接新娘歌。居住在巍山 县地区的僳僳族群众在迎亲时,男方到女方家迎亲时,除有一 对陪郎和二对陪女外,还要有一对芦笙手或一对号手,一路吹 奏起欢乐的乐曲前往,并在欢乐的鼓乐号声中把新娘及送亲的 人接进家。进门后,则由一名道土或长辈用三柱点燃的香、木 渣片,上装灶灰、火炭在新娘头上绕几转,说几句吉利、祝 福、庆贺、恭喜、祝愿的话。据说这是为了驱邪、避寒、避 暑。然后,在芦笙乐曲声中和人们欢笑声中,把新媳妇接进新 房。新人进新房后,由新娘家的一位女长辈帮助叠床铺被,并 在她的指点下进行拜床仪式,喝蜂蜜水,表示新婚生活从此开始。

僳僳族婚礼没有拜天地习俗,新娘从进门后吃的第一餐饭 要同新郎一桌吃。有的地方在婚礼上,由媒人或老人给这对新 人各取一个叫“结婚名”的新名字,以表示双方已结婚。随后 老人们一边继续喝酒,一边谈无论地或唱歌。有的地方在婚礼 过程中,有的歌手还要专门向新婚夫妇唱祝词歌,常是一人领 唱,众人随和。而年青的少男少女们在一旁围成圆圈搂肩搭背 尽情地在歌舞,整个婚礼场面在欢乐的歌舞声中显得格外欢乐 热闹。 晚上,新婚夫妇不同房,双双参加到欢乐的打歌舞圈中, 和宾客们打歌直到天亮。当太阳升起和吃过早饭后,人们才逐 渐散去。
苗族婚礼

苗族婚礼苗族婚俗,一般在族内异姓通婚,不和其他民族通婚,男女青年在恋爱、婚姻问题上一般比较自由,但又多由父母包办。建国后,已发展为男女双方自由恋爱成婚为主。 婚姻一般有恋爱、提亲、定婚和举行婚礼等仪式。

苗族青年男女通常通过自己参加采花山、跳月等节日、喜 庆活动,在欢歌狂舞中寻找自己的心上人。当双方关系确定真 诚相爱后,请媒人向双方父母求亲,并协商定男方向女方送的 聘礼数目,并带酒肉给女方姑舅亲友吃,就算已定婚。依男方 情况,便择吉日举行婚礼。

结婚那天清早,新郎便由一个陪郎伴送,视路程远近,或骑马、或徒步到女方家娶亲,若路程较远的那则要提前三至五天去接亲,并要请人或由新郎家人翻山越岭邀朋约发前来参加婚庆。居住在巍山县境内的苗族,因人口少,联姻往往出县,因此举行婚礼的时间视女方家和亲戚远近而定,一般为三天, 即第一天为接新娘,第二天返回,第三天送客,当地人称为 “谢客人”。苗族人举行婚礼这天,也就是正喜日,全村寨的人沉浸在 一派欢乐的喜气中,男方家不仅要摆下酒席招待四方客人和全寨老少,还要请歌手们来演唱婚礼仪式歌和生产、生活、人情 世故等风俗歌,使婚礼在欢歌和祝福声中进行。晚上,全村寨 的男女老少和外来的宾客各自寻找伙伴,围着燃起的堆堆篝火 载歌载舞,把婚礼推向高潮,歌舞通宵达旦,以示对新婚夫妇 的祝福。 次日,吃过早饭后,在宾客返归时,男方父母陪伴新郎新 娘回门,在女方家住一天后,返回男方家,婚礼才结束。

2、假如你是个卖米的商家你觉得免费送米好还是要钱送米好?因为送米太辛苦了!

要我是商家就一定选择要钱送米,因为每分劳动都应该有所回报。你付出了劳动就应该有收入,

3、送米给人,怎么,怎么送

礼貌、礼节和礼仪都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表示尊重、友好的行为,三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从本质上说,三者是一致的,但又各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和要求。
礼貌是指人们在日常交往中,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品质和行为。礼貌体现了时代的风尚和道德规范,体现了人们的文化层次和文明修养。礼貌总是在一个人接人待物的过程中,通过仪表、仪容、仪态及言谈举止来体现的。礼貌是文明行为的基本要求,是维护社会生活正常秩序的客观条件。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人们总是难免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如果能够讲究礼貌,相互尊重,相互谅解,矛盾就容易得到化解,生活就会充满友好和温馨。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处于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行为环境中,表达礼貌的形式会有所不同,但在相互尊重、友好相处这一点上却是相同的,在诚恳、谦恭、和善、适度的要求上也是一致的。如果一个人衣冠不整、出言不逊、冷漠自负、动作粗俗,就是对他人的不尊重,那么他肯定是没有礼貌的。礼貌应当是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真实体现,对人的尊重友好必须是发自内心的,表面虚伪的客套不是礼貌。讲礼貌应当做到彬彬有礼、落落大方,热情过度、过分殷勤、低声下气,并不是礼貌。礼节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相互表示问候、致意、祝愿等惯用的规则和形式。礼节是表示对他人尊重与友好的外在行为规范,是礼貌在语言、行为、仪态等方面的具体体现。与礼貌相比,礼节处在表层,礼节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动作、行为。但这并不是说,礼节仅仅是一种表面形式,而是说尊重他人的内在品质总是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表现出来。比如,尊重师长,可以通过见到长辈和教师问安行礼的礼节来体现;欢迎他人的到来,可以通过见到客人时起立、握手等礼节来表示;得到别人帮助,可以说声谢谢来表示感激的心情。借助这些礼节,对他人尊重与友好的礼貌得到了适当的表达。不懂得礼节,在与别人交往时,心中虽有对别人尊重的愿望却无法表达。因此,礼节不单纯是表面上的动作,而是一个人尊重他人的内在品质的外化。礼仪与礼貌、礼节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说礼貌侧重于强调个人的道德品质,那么礼节强调的就是这种品质的外在表
现形式。有礼貌而不懂礼节就容易失礼,虽有对他人尊敬友好的心意,却不知怎样去表达,因而在与人交往时往往会出现尴尬、紧张、手足无措等。不懂礼貌只学些表面的礼节形式,就难免机械模仿、故作姿态,让人感到虚情假意。因此,讲礼貌,懂礼节应当是内在品质与外在形式的统一。而礼仪的文化内涵要相对深些,它侧重于社会交往中,人们在礼遇规格、礼宾次序等方面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多用于较大规模或较为隆重的场合。礼貌礼节多指交往过程中个别的行为,而礼仪则是指社交活动中,自始至终以一定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完整行为。一般说来,礼节产生于礼仪之前。最初的社交活动规模较小,礼节也较为简单,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化和现代化,交往活动越来越频繁深入,礼节也越来越复杂,于是逐渐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礼节程序,礼仪就从礼节中自然而然地游离出来。因此,礼节是礼仪的基础,礼仪是程式化了的礼节。

4、送礼的时候送米是什么含义

粮源滚滚

5、送礼有送大米的吗?

这有什么?我们这当地都有送米送面的习俗,这多正常啊,我上次回家还专门买的米面油带回家的,东北大米是公认的好,着我就不多说了,单位发的应该不会太次吧

6、中粮集团免费送10斤大米的活动是真的吗

假的,下面开始一步步骗钱买保健品。

7、保健品使碘伏污染的大米还原是否骗人

所谓的保健品,我认为它是一种提前预防和增加身体免疫力为主的补品,它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不属于药品.有的时候我自己也想买或者给父母买来孝敬他们,可想来想去,这些所谓的保健品不就是从一些自然生长的植物中提取出来的精华吗?那为什么不直接去买那些生长于自然新鲜的植物自己回去做呢?我看到一篇报道,原本最多只值12元一斤的无核枣经包装以后变成了80-100多元一斤,如果您只是一名普通的工薪阶层试问买回去以后您自己觉得冤不冤.现在的社会什么东西都讲究宣传和包装,当然我不能说名回牌产品不好,当然好,质量有保证.如果您是家财万贯,当然不会在意这一点小钱.可如果是我,我肯定不会花这个冤枉钱,还不如省下来捐给希望工程那些可怜答的小孩!
以上仅是本人个人意见,仅供参考!谢谢!

8、送大米和麦子是什么意思

是你给人家的聘礼呗 呵呵 大米和麦子 是五谷之首 比喻你要照顾他们家 像他们的父亲一样

9、遇到说送米上门的骗子

可以不用理会他,直接挂掉电话。如果敲门就从猫眼里面看,陌生人不开门。再不走就报警

与保健品送的米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