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统理疗方式有哪些
传统理疗方式有针,砭,炙,敷,按,摩,推,拿,伸,牵,旋,温水(温)等;
现代理疗方式有:电烤,电麻,红外,紫外照射,针灸,推拿,按摩,牵引,复位等,药敷,药疗,药贴等。
2、传统的养生方法有哪些
3、中华传统养生保健种类有哪些?
啊啊啊
我找到了
在咱们发的那个体育文化导论的第78页
不过咱们可以理解为是基本方法
哈哈,,抄吧。。
还有。。。记得的答案设成最佳答案哦。。。哇咔咔。。。
4、传统养生保健的原理和特点
(一)中国传统养生原理(1)
1.什么是养生
养生,指合理选用各种保健方法,通过长期的锻炼和修习,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目的的技术和方法。养生是为了自身生存和健康长寿,根据生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进行的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活动。
2.什么是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人类生命规律,总结中国历代心理、生理保健经验,研究养生理论和养生技术,以实现人类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长寿命的目的。中医特别重视“治未病”,注意预防疾病。
3.养康一体的对象
除了正常人养生以外,以下的三种人是养生的主要对象:
(1)年老体弱者:人类在衰老的过程中,机体脏器与器官的功能逐渐衰退,这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因此需要延缓衰老,提高年老体弱者的生活质量。善养生者寿。
(2)各种慢性病患者:此类患者病程缓慢进展或反复发作,致使出现功能障碍,而功能障碍又加重了原发病的病情,形成恶性循环。养生不仅能帮助患者的功能恢复,同时有助于防止原发病的进一步发展。对慢性病患者的养生必须有针对性,有相应的有效措施与方法。
(3)各类残疾者:包括肢体、器官和脏器等损害所引起的各类残疾者,也包括精神疾病患者的养生。
4.精、气、血、神是养生的基本要素
精,是构成人体及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有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之分。先天之精来自父母;人出生之后,从饮食中获得的营养精华称为后天之精,先天、后天之精互相转化,互相补充,成为生命活动的动力基础。
气,是推动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也是推动各种生命物质在人体川流不息的动力,是生命活力的根本保证。人体生命力的强弱、生命的寿夭,完全在于气的盛衰。生命是气的产物。
血,是滋养人体脏腑、组织、器官,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基本物质,是人体内化生精、气、神、乳汁、经血、精液、体液等生命物质的物质源泉。血总是与气相伴而行,相辅相成,互养互化,共生共荣。
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运动、知觉等。神以精血为物质基础,精、气充盈,神就健旺。所以,生命的健康与否,可以通过神的状况来判断。
“精、气、神为人身三宝”,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一盛俱盛,一衰俱衰。
由此可见,生命活动,是由精、气、血、神以及脏腑功能状态决定的。精、气、血、神充足,脏腑功能保持正常的动态平衡,人体才会健康无病,不易衰老,寿命才能得以延长。
5.影响人寿的因素
长寿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而衰老则是人类正常生命活动的自然规律。合理的养生和康复措施,可以延缓生理性衰老,阻断病理性衰老(早衰)的进程,从而延长人的寿命。影响寿命、导致早衰的主要原因介绍如下:
(1)中医的认识
①精气不足:肾精匮乏,生命就会早衰。造成精气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先天不足(在母体内发育不良)、性生活过度(纵欲)、疾病消耗等。
②营养不良:饮食是人体获取养料的来源,营养不良,包括摄入不足和吸收不良两方面。
③五脏受损:心藏神,肝藏血,肺主一身之气,五脏受损,全身功能都会受到影响,必然影响寿命。
④情志过激:长期持久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创伤,就会引起体内阴阳气血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从而加速衰老。
⑤劳逸失度:过劳或者过逸都对健康不利,不利于健康长寿。
⑥遗传禀赋:先天禀赋强则身体壮盛,精力充沛,不易衰老。反之,衰老就会提前或加速。
⑦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不良都会危及健康,促进早衰。
(2)西医的认识
西医认为自然环境污染是导致多种疾病发生的原因,也是导致早衰的重要原因;还有心理(或精神)刺激;不良生活方式、饮食、营养失节、遗传、疾病和意外伤害等原因,都会导致早衰。当代科学对衰老的原因提出多种学说。
6.顺应自然,天人相应——中国传统养生的基本理念
在传统医学的理论体系中,顺应自然是养生理念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养生保健,还是疾病的康复,所有的方法和机能,都体现着与自然相适应的特点,也充满辩证的观点。
(1)天人相应
中医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一切生命活动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必须随时随地与其保持和谐一致,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在养生实践中,必须遵循这一基本法则,才能取得良好的养生效果。而“改造自然”、“挑战自然”、“战天斗地”之类的思想和行为,在养生领域是不应提倡的。我们要适应季节、把握时间、顺从地理、适应社会,从而顺应自然,頣享天年。
(2)形神合一
形,是指人的整个形态结构,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等组织器官,和气血津液等基本营养物质,是人的物质基础;神,指情志、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又指生命活动的全部外在表现,是人体功能的反映。这二者的辩证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神本于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在,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
形为基础:“形”是“神”的物质基础,中医的“五神”(神、魂、魄、志、意)、“五志”(怒、喜、思、忧、恐),分别由五脏(心、肝、脾、肺、肾)所生成。“神”需要大量的气血精微濡养。
神为统帅:人体起统帅和协调作用的是心神。生命活动表现出的整体特性、整体功能、整体行为、整体规律,都由神志管理、协调、统一。因此,养生时要以“养性”、“调神”为先。
形神共养:形神共养,即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和复健,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养和康复,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统一的发展。
(3)动静互涵
阳动阴静:脏腑器官属阴,以静为特征,功能活动属阳,以动为特征。保持动静协调状态,才能使各器官充满活力,从而推迟各器官的衰老改变。
动静相济:大多数养生家提倡动静结合,以达到形神共养的效果。动静兼修,动静适宜,是中国传统养生的重要原则。
(4)协调平衡
协调人体自身的生理功能状态及其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平衡机体各系统和组织器官间的正常功能,以及机体与外界的物质交换,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
中和是养生康复的最高准则。中医所有理论的核心,是《内经》提出的“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即强调“中和”、协调平衡的观念也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人体的功能失调、对称失衡、状态失稳,是导致人体生理功能低下和早衰、疾病的重要原因。
祛邪是平衡协调的重要环节。中医非常重视“祛邪”,而养生更重视体内正气来祛除病邪,这实际上也是调节平衡思想的反映。
(5)正气为本
现代的养生观念,已经不再仅仅强调补充机体营养物质。真正的健康状态,应该是人体脏腑各项功能的正常运转。正气为本,从中医的观念分析,就是充分发挥和加强脏腑功能,使精微生生不息,废物排泄有序,这才是抓住了养生的根本。只有扶正祛邪,扶正固本才能延年益寿。
7.中国传统运动养生的瑰宝---太极拳
中国传统运动养生抓住了精、气、神“三宝”,调意养神,以意领气,以气推动血运,以气导形,通过形体筋骨的运动,使周身经脉畅通,营养整个机体。
而太极拳正是中国传统运动养生的瑰宝,上述中国传统养生原理在太极拳中有全面体现。太极拳与五脏、气血、形体、精神均关系密切,故养生作用明显,深受大众欢迎。太极拳可增强心脏、肺脏、脾胃、肝脏及肾脏的功能,使体内气血运行通畅。因此,使人形神兼备,百脉流畅,内外相扣,脏腑协调,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之状态,从而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健康,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5、中国传统养生保健方法有哪些
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
是传统养生法“八段锦”的第一二句。
练法:
1、双手托天理三焦:自然站立,两足平开,与肩同宽,含胸收腹,腰脊放松。正头平视,口齿轻闭,宁神调息,气沉丹田。双手自体侧缓缓举至头顶,转掌心向上,用力向上托举,足跟亦随双手的托举而起落。托举数次后,双手转掌心朝下,沿体前缓缓按至小腹,还原。
2、左右开弓似射雕:自然站立,左脚向左侧横开一步,身体下蹲成骑马步,双手虚握于两髋之外侧,随后自胸前向上划弧提于与乳平高处。右手向右拉至与右专乳平高,与乳距约两拳许,意如拉紧弓弦,开弓如满月;左手捏剑诀属,向左侧伸出,顺热转头向左,视线通过左手食指凝视远方,意如弓剑在手,等机而射。稍作停顿后,随即将身体上起,顺势将两手向下划弧收回胸前,并同时收回左腿,还原成自然站立。此为左式,右式反之。左右调换练习十数次。
6、传统养生保健的原理和特点 ?
(一)中国传统养生原理(1)
1.什么是养生
养生,指合理选用各种保健方法,通过长期的锻炼和修习,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目的的技术和方法。养生是为了自身生存和健康长寿,根据生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进行的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活动。
2.什么是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人类生命规律,总结中国历代心理、生理保健经验,研究养生理论和养生技术,以实现人类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长寿命的目的。中医特别重视“治未病”,注意预防疾病。
3.养康一体的对象
除了正常人养生以外,以下的三种人是养生的主要对象:
(1)年老体弱者:人类在衰老的过程中,机体脏器与器官的功能逐渐衰退,这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因此需要延缓衰老,提高年老体弱者的生活质量。善养生者寿。
(2)各种慢性病患者:此类患者病程缓慢进展或反复发作,致使出现功能障碍,而功能障碍又加重了原发病的病情,形成恶性循环。养生不仅能帮助患者的功能恢复,同时有助于防止原发病的进一步发展。对慢性病患者的养生必须有针对性,有相应的有效措施与方法。
(3)各类残疾者:包括肢体、器官和脏器等损害所引起的各类残疾者,也包括精神疾病患者的养生。
4.精、气、血、神是养生的基本要素
精,是构成人体及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有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之分。先天之精来自父母;人出生之后,从饮食中获得的营养精华称为后天之精,先天、后天之精互相转化,互相补充,成为生命活动的动力基础。
气,是推动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也是推动各种生命物质在人体川流不息的动力,是生命活力的根本保证。人体生命力的强弱、生命的寿夭,完全在于气的盛衰。生命是气的产物。
血,是滋养人体脏腑、组织、器官,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基本物质,是人体内化生精、气、神、乳汁、经血、精液、体液等生命物质的物质源泉。血总是与气相伴而行,相辅相成,互养互化,共生共荣。
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运动、知觉等。神以精血为物质基础,精、气充盈,神就健旺。所以,生命的健康与否,可以通过神的状况来判断。
“精、气、神为人身三宝”,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一盛俱盛,一衰俱衰。
由此可见,生命活动,是由精、气、血、神以及脏腑功能状态决定的。精、气、血、神充足,脏腑功能保持正常的动态平衡,人体才会健康无病,不易衰老,寿命才能得以延长。
5.影响人寿的因素
长寿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而衰老则是人类正常生命活动的自然规律。合理的养生和康复措施,可以延缓生理性衰老,阻断病理性衰老(早衰)的进程,从而延长人的寿命。影响寿命、导致早衰的主要原因介绍如下:
(1)中医的认识
①精气不足:肾精匮乏,生命就会早衰。造成精气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先天不足(在母体内发育不良)、性生活过度(纵欲)、疾病消耗等。
②营养不良:饮食是人体获取养料的来源,营养不良,包括摄入不足和吸收不良两方面。
③五脏受损:心藏神,肝藏血,肺主一身之气,五脏受损,全身功能都会受到影响,必然影响寿命。
④情志过激:长期持久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创伤,就会引起体内阴阳气血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从而加速衰老。
⑤劳逸失度:过劳或者过逸都对健康不利,不利于健康长寿。
⑥遗传禀赋:先天禀赋强则身体壮盛,精力充沛,不易衰老。反之,衰老就会提前或加速。
⑦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不良都会危及健康,促进早衰。
(2)西医的认识
西医认为自然环境污染是导致多种疾病发生的原因,也是导致早衰的重要原因;还有心理(或精神)刺激;不良生活方式、饮食、营养失节、遗传、疾病和意外伤害等原因,都会导致早衰。当代科学对衰老的原因提出多种学说。
6.顺应自然,天人相应——中国传统养生的基本理念
在传统医学的理论体系中,顺应自然是养生理念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养生保健,还是疾病的康复,所有的方法和机能,都体现着与自然相适应的特点,也充满辩证的观点。
(1)天人相应
中医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一切生命活动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必须随时随地与其保持和谐一致,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在养生实践中,必须遵循这一基本法则,才能取得良好的养生效果。而“改造自然”、“挑战自然”、“战天斗地”之类的思想和行为,在养生领域是不应提倡的。我们要适应季节、把握时间、顺从地理、适应社会,从而顺应自然,頣享天年。
(2)形神合一
形,是指人的整个形态结构,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等组织器官,和气血津液等基本营养物质,是人的物质基础;神,指情志、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又指生命活动的全部外在表现,是人体功能的反映。这二者的辩证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神本于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在,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
形为基础:“形”是“神”的物质基础,中医的“五神”(神、魂、魄、志、意)、“五志”(怒、喜、思、忧、恐),分别由五脏(心、肝、脾、肺、肾)所生成。“神”需要大量的气血精微濡养。
神为统帅:人体起统帅和协调作用的是心神。生命活动表现出的整体特性、整体功能、整体行为、整体规律,都由神志管理、协调、统一。因此,养生时要以“养性”、“调神”为先。
形神共养:形神共养,即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和复健,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养和康复,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统一的发展。
(3)动静互涵
阳动阴静:脏腑器官属阴,以静为特征,功能活动属阳,以动为特征。保持动静协调状态,才能使各器官充满活力,从而推迟各器官的衰老改变。
动静相济:大多数养生家提倡动静结合,以达到形神共养的效果。动静兼修,动静适宜,是中国传统养生的重要原则。
(4)协调平衡
协调人体自身的生理功能状态及其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平衡机体各系统和组织器官间的正常功能,以及机体与外界的物质交换,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
中和是养生康复的最高准则。中医所有理论的核心,是《内经》提出的“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即强调“中和”、协调平衡的观念也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人体的功能失调、对称失衡、状态失稳,是导致人体生理功能低下和早衰、疾病的重要原因。
祛邪是平衡协调的重要环节。中医非常重视“祛邪”,而养生更重视体内正气来祛除病邪,这实际上也是调节平衡思想的反映。
(5)正气为本
现代的养生观念,已经不再仅仅强调补充机体营养物质。真正的健康状态,应该是人体脏腑各项功能的正常运转。正气为本,从中医的观念分析,就是充分发挥和加强脏腑功能,使精微生生不息,废物排泄有序,这才是抓住了养生的根本。只有扶正祛邪,扶正固本才能延年益寿。
7.中国传统运动养生的瑰宝---太极拳
中国传统运动养生抓住了精、气、神“三宝”,调意养神,以意领气,以气推动血运,以气导形,通过形体筋骨的运动,使周身经脉畅通,营养整个机体。
而太极拳正是中国传统运动养生的瑰宝,上述中国传统养生原理在太极拳中有全面体现。太极拳与五脏、气血、形体、精神均关系密切,故养生作用明显,深受大众欢迎。太极拳可增强心脏、肺脏、脾胃、肝脏及肾脏的功能,使体内气血运行通畅。因此,使人形神兼备,百脉流畅,内外相扣,脏腑协调,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之状态,从而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健康,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7、中国传统的健身养生方法有哪些
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一:精神养生法。精神养生法,是指通过净化人的精神世界,自动清除贪欲,改变自己的不良性格,纠正错误的认知过程,调节情绪,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乐观、开朗、豁达,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精神养生法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心理卫生保健法。
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二:起居养生法。起居养生法,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传统的养生原则而合理地安排起居,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方法。起居养生法包括居住环境、居室结构、居室环境和气候、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其他等。
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三:关于神阙养生。 洗心(放松、入静、入定):固漏(阳关一闭,个个长生)
有物(丹田火炽乃至六根震动);健康(弱可强,病可愈):逆转(无精生精,无经复经;体貌顿异,生机盎然)。有诗为证:“金砂入五内,熏蒸达四肢。颜色悦泽好,发白皆变黑。齿落生旧所,老翁复丁壮,耆妪成姹女”(魏伯阳)。由上可知,丹道筑基实乃革新生理,添油续命的重要法门。但是古往今来能真正完成筑基功夫者并不多见。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真法难闻”,就连孔子也感叹:“朝闻道,昔死可也。”
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四:药物炼精化气一一神阙气化散。药功古已有之,如扁鹊服长桑君传授秘方,三十日获得透视功能而成为神医;西藏高僧为弟子开天目也借助药功。药功为历代养生家、神仙家、武家、术士必修内容之一。人们在修持过程中,如果得到药物配合,对增长功能功力颇为有益。机体健康是功能提高的基础和前提。 “神阙气化散”有生精化气的作用,温暖水脏,微生少火,蒸精化气,还精补脑,配合现代高科技产品“神阙温灸仪”,置于特定部位对机体产生连续站六时以上的温热辐射,将药力、药气源源不断地输入神阙,再由神阙输布于神阙系统,逐步积累和加强元阳之气,以冲开奇经八脉。同时结合启动胎息、下神阙养生法使性命(神气)团聚重返先天丹光圆明的状态。于此更进一步则进入杳冥而开玄关,天人合发,生命再造。
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五:玄关显密法。 玄关“入大道之渊微,夺自然之妙用;立丹基于倾刻,运造化于一身也”(白玉蟾《玄关显密论》);“能知此一窍,则冬至在此矣,药物在此矣,脱体亦在此亦”(张伯端《金丹四百字.序》)。玄关是古往今来一切成道证圣者的不二法门,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不开玄关就无法窥见天道。反过来讲天下没有不开玄关的明师。
然而玄妙莫测之机关又非同“开”、“关”电源那么简单,必赖明师相机投法点拔才可把凭。“徐氏神阙养生法”中玄关显密法专为开玄关一窍而设,望有缘者、有志者得而习之,以身证明“我命在我不由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并非口号,而是现实可行之“道”。
古代道家、仙家与医家本是一家,所以晋朝的葛洪,梁朝的陶宏景与唐朝的孙思邈,都是神仙家,也都是名医,葛洪著有《肘后方》,陶宏景著有《神农本草经集注》,孙思邈著有《千金方》。因此正确地说,所谓三教,其实包含了传统的中医。因此所谓读经—读三教经典,应该包含阅读医经。现代人若能多多阅读中医的经典,必能对养生治病有莫大的助益。中医的擅长在安养五脏,所以是治本。五脏健康才能得到根本的健康,若五脏衰弱而四肢发达,只不过是外强中干,不能支撑很久。吾人今日读经,不可不读中医药之经典—《本草备要》。《本草备要》会告诉我们吃哪些中药来补益五脏,以获致健康。若能于平常时多吃一些安养五脏的中药,则可以提升免疫力,减少疲劳感冒,增进工作效率,并使情绪平稳,身心柔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