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如何做好幼儿保健工作
一、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安排活动。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做到动静交替,集体活动与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相结合。幼儿一日生活的内容和时间安排做到既有限定又有弹性,保证幼儿在原有水平上都能得到发展。其次,注重培养教师形成良好的卫生保健常规。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教师始终把安全工作应该放在首位,不仅在一日活动各环节中注意安全,而且通过各种活动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设计了话题让幼儿展开讨论,做到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
平时,教师都注重加强幼儿体育锻炼,利用周围环境中一切有利的自然因素,结合季节特点开展各项体育活动,以保证幼儿每天户外活动不少于二小时,户外体育活动不少于一小时。平时在室内注意开窗通风,保证室内空气清新洁净。
二、定期执行幼儿体检及评价。
严格执行晨检制度,热情接待每一位幼儿,使幼儿从开学初对医生的畏惧到以后的亲和。晨检时注重“看”、“摸”、“问”,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做好记录,确保每天出入园的幼儿身体健康。
及时掌握生病幼儿的情况,晨检后反馈到班级,使带班教师可以对生病的儿童进行特殊护理,保育员也可以加强保育,做好全日观察。在防肠道传染病期间,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了幼儿园的零发病率。
三、开展保健知识宣传栏。
每学期开展健康快车、育儿知识宣传栏,把每个季节常见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措施,及时传达给家长。还有各年龄阶段幼儿适宜的运动,幼儿感冒期间的饮食等育儿知识。
除开宣传栏等,我们还在各种育儿报刊中看到最育儿知识都复印发给各班张贴,与家长共同成长。
2、如何对幼儿进行心理保健教育
(一) 教幼儿学会尊重别人
让幼儿学会尊重别人,是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首要条件。尊重孩子是教育孩子学会 重别人良方。教师和家长应尊重孩子,作孩子的表率,让孩子长在天长日久的受尊重的潜移默化中养成尊重别人的好习惯。
(二) 教幼儿学会爱、学会关心他人
孩子的爱心不是靠强行管束而在一夜之间培养出来的,更不是没有原则,失去理智的溺爱换来的,它是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
1、 注重自己的言行,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和家长应从自身做起,在有意识地对哈子进行爱心教育时,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来感染孩子。作为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幼儿,教师之间也应该互相关心和尊重 ,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幼儿之间、家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多使用爱的语言。
2、 培养幼儿形成助人为乐、关心社会、热爱公益事业的良好思想品质。如组织幼儿给灾区小朋友捐献衣服、图书、玩具等物品,组织幼儿想希望工程捐款活动,参加为残疾儿童献爱心等媒体力量引导幼儿观看以关爱、善良、正义等内容为主题的作品把民主管理在身边相互友爱的事迹讲给幼儿听,培养孩子的爱心,从小给孩子的心灵拨下爱的种子,是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
(三) 教幼儿学会礼貌待人
礼貌是人们的道德准则,是人与人相处的规矩。可从一个人说话用词、语调口气、 止态度上反映出他的道德修养、思想面貌。文化水平、社会身份。如谦逊文明的语言、恭敬有礼、落落大方的举止能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因此,礼貌教育呀从小抓起,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使用礼貌用语的重要条件的环境,使孩子从小就学会礼貌待人。对幼儿进行礼貌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教育孩子尊敬长辈承认。能礼貌语言主动、热情、大方得打招呼、称呼人,会问 早、问好、道别。
2、教育孩子当自己不注意影响别人时,会主动诚恳的道歉,当别人影响了自己时能克制、谅解别人,会说“没关系、不要紧。”
3、教育孩子当别人在谈话时,不插嘴、不妨碍,成人对自己讲话时,要专心听,不要打断别人说话。总之,教师和家长要做到孩子的模范,处处以身作则,说话要做到温和有礼貌。
(四) 让幼儿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一个人有无劳动的兴趣和习惯,将影响自己的一生。无数事实证明,事业上有成就的人无一不是热爱劳动、勤奋好学者。相反,懒惰往往使人愚昧无知而无所作为,热爱劳动,不仅使幼儿掌握一些生活技能,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为幼儿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树立了幼儿自信、自立,敢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对幼儿进行热爱劳动教育,还可以从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开始。如自己穿脱衣服、鞋袜、自己洗手、洗脸刷牙等让幼儿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明白了劳动是光荣的,从而学会尊重自己和别人的劳动成果 。
3、冬季幼儿怎么保健?
1.合理穿衣,及时增减衣服
2.保持幼儿寝室活动场所内空气流通
3
适度的运动和锻炼
4.定期健康体检
4、如何做好幼儿的日常运动保健
一、午餐的护理1.问题:幼儿人数多导致分餐过程中困难多近年来,由于本园幼儿人数的增加,保育员在分餐过程中碰到了许多困难:一是餐桌多、间距小,餐车没有适合的放置点,幼儿进餐环境不能确保;二是人数多,分餐时间长,幼儿进餐时间不能确保(先分的幼儿已吃完、后面的幼儿还没轮到吃);对体弱儿照顾不周,特殊幼 儿的午餐护理不能确保。2.对策:倾听保育员呼声、了解困难,罗列问题、商量对策、成立试点班,以点带面逐步推广3.做法:做到四个确保(1)确保了幼儿的进餐环境:就餐时安排座位采取分散部分幼儿到生活活动室和减少餐厅中的区角间隔物等策略有效疏散幼儿,为了避免生活活动室物品多对幼儿进餐的干扰,我们使用布帘进行隔断,有效解决了幼儿进餐空间拥挤的问题;在分餐时合理进行有序分餐,从里到外减少幼儿与餐车的接触空间,确保分餐有序。(2)确保了幼儿的进餐时间:我们通过岗位练兵提高保育员分餐速度,加强保育员与老师的密切合作,在保育员准备分餐时老师有序组织幼儿分组进行盥洗,减少等待;将进餐速度慢的幼儿安排在先,使幼儿有足够的时间用餐。(3)确保了对特殊儿的护理:我们将营养不良、肥胖儿分在一组,做到肥胖儿吃一口,营养不良儿也吃一口,起到互相鼓励互相督促的作用;在对肥胖儿饮食上我们采用增加粗纤维的蔬菜,提醒其先吃蔬菜、喝汤,增加饱腹感,起到控制饮食量,延长肥胖儿的进餐时间。(4)确保了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护理: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午餐护理我们有不同的对策,如:小班幼儿来园不满三个月,午餐时存在汤泡饭、包饭、不吃菜、不会吃、就餐时哭等现象,我们通过研讨使用具有情景性的语言悉心护理,教师与保育员蹲下身体耐心指导:对待存在包饭问题的孩子,我们的保教人员会说——饭宝宝要去旅行了,示意孩子快把饭咽下去;对待不肯吃饭的孩子,保教人员会边把头放在宝宝肚子上作听状,边说宝宝的肚子在咕咕叫,要吃饭了;对待光吃饭、不吃菜的孩子,保教人员会说——饭宝宝与菜宝宝是一对好朋友,一口饭一口菜咕噜咕噜吃进去;对待不会吃、就餐时哭的孩子,保育员一边用大手握着宝宝的小手,一边鼓励幼儿说——我们一起吃饭了……中大班幼儿在进餐过程中,难免有幼儿将食物洒落出来,我们的保育员及时清理,在无形之中让幼儿明白进餐时要保持桌面整洁,洒落食物能自觉放到骨盆内。由于我们的午餐管理到位,每个班级都能做到安静就餐,碗内、桌面、地面三干净,餐后自觉漱口、擦脸,方法正确,这种良好习惯的养成与老师、保育员日常的巩固教育是分不开的。
二、自主点心的护理1.问题:洗手淋湿衣袖、牛奶泼洒桌上每到秋冬季节,天气渐凉,自主点心洗手时,幼儿容易淋湿衣袖,而影响自主点心的情绪;自主点心旨在氛围温馨、过程自主,我们鼓励中大班的孩子自己倒牛奶,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孩子将牛奶泼洒在桌面上。2.对策:生活教育与环境创设相结合3.做法:体现三个渗透(1)生活课程来渗透:针对洗手时出现的问题我们没有忽悠而是加强对此环节的护理,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中大班通过生活课程教给他们正确的洗手、卷袖的方法,加强日常的巩固教育,幼儿洗手步骤非常到位,均能正确洗手;小班幼儿与中班个别幼儿则在教师的帮助下卷袖洗手,由于小班幼儿手腕较细,容易碰伤,教师与保育员在此过程中做到动作轻柔、比较多的采用帮助幼儿卷袖的方法。由于老师、保育员关注细节,使幼儿自主点心的情绪确保了愉悦。(2)温馨环境来渗透:为了确保自主点心的过程温馨、愉悦,我们为幼儿创设点心屋、铺上舒适的桌布、提供两种以上花式的饼干、自主取放饼干的碟子、为中大班幼儿提供自主倒牛奶的小壶……吃好后引导幼儿自觉插上已吃过点心的小标记,便于保育员、教师了解幼儿点心完成情况。(3)形象语言来渗透:指导过程中,我们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幼儿愉快进餐,如:为了避免牛奶泼洒在桌面,我们采用保育员将大壶中的牛奶适量倒入小壶,用形象的语言引导幼儿:手握壶柄、壶嘴向前、推着小壶走、轻轻提起、对准杯子倒入牛奶,确保牛奶不洒泼的同时培养了幼儿良好的习惯。
三、运动的护理1.问题:缺少护理行为、肥胖儿的运动干预不够教师与保育员在为幼儿设置好运动场所及其提供好运动器具后,往往站着不动,缺少护理行为;教师与保育员认为对肥胖儿的运动干预是保健老师的事情,在日常运动环节中缺少对肥胖儿的干预。2.对策:课题研讨、梳理言行、开展实践以《运动中保教结合的实践研究》课题为抓手,针对保教人员在运动中对幼儿缺少护理行为,我们通过保研活动、教研活动展开讨论,梳理出适宜的言行让保教人员在活动中有效落实。3.做法:凸显四个关注(1)关注生活的护理。关注穿脱衣服:关注幼儿脱下来的衣服的摆放——拉着领子顺同一方向铺平放置、及时提醒与帮助幼儿束好衣裤、系好鞋带;关注幼儿的运动量:适时摸幼儿的后背,提醒幼儿休息与喝水;关注特殊儿的生活照顾,如后背垫干毛巾的覆盖面及运动量适宜的护理等;关注仪表:关注运动中幼儿仪容仪表整洁的护理,如及时提醒或帮助幼儿整理头发、擦干净鼻涕等。(2)关注安全的护理。关注对运动器具、场地的安全:关注运动器具的摆放(有无脱轨等)及时进行调整,如及时检查运动器具的牢固性、场地的平整性等安全状况;关注幼儿衣着安全:如提醒或帮助幼儿系紧鞋带、扣好衣服纽扣等,以免影响动作的发展;关注幼儿动作的安全:关注幼儿运动时的行为并加以对幼儿动作的正确性、顺序性的指导等(如有无反方向爬行的动作、有无碰撞、有无危险动作等);关注运动区域幼儿人数的疏导,确保安全。(3)关注动作的护理。关注不同年龄阶段幼儿、不同运动器具动作技能发展的护理。如在器具提供上首先要考虑班级幼儿年龄特点及动作发展的熟练程度,其次考虑保育员、教师自身的站位点与指导幼儿动作发展的关系。(4)关注肥胖儿的护理。为了使肥胖儿达到运动的密度与强度,又能便于管理,我们将对肥胖儿的运动干预与班级运动内容相结合。活动中在肥胖儿胸前挂上“我爱运动”的标记,让保育员、老师能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参加运动项目。在富有情景性的运动过程中,肥胖儿们都能自由地穿梭于各个运动区域,对自己运动后得到的奖励兴奋不已,确保了肥胖儿的运动量、提高了肥胖儿的运动兴趣、发展了肥胖儿的运动能力。在运动量与运动时间安排上我们做到科学合理,动静交替,保证肥胖儿运动的时间能达到总运动时间的60%左右,运动后出微汗,稍有疲劳即可。运动结束后保健老师有选择的为肥胖儿测脉搏,每周为每人轮流测1~2次。通过有效的锻炼,达到了对肥胖儿干预的目的,同时这种锻炼方式得到了保教人员的一致认可。
5、幼儿期如何保健 幼儿期吃什么好
人的一生都需要营养,营养是生命的源泉、健康的根本,食物则是营养的来源。不同年龄的人,所需的饮食营养也不同。对于婴幼儿、学龄儿童来说,他们如果营养平衡,将会为一生的健康打好基础。
但现实生活中,因对如何科学饮食了解不多,许多年轻的父母们总想给自己的孩子吃好一些,吃多一些,往往偏重于高蛋白、高脂肪以及高热量的食品,其实这种做法不但不能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还会造成营养过剩、营养不良等后果。如有的孩子患有缺铁性贫血,有的患有缺钙性骨发育异常等。
婴幼儿吃什么?
婴儿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第一高峰期,是一生健康的基础。父母在喂养婴幼儿时应了解以下常识:
★母乳好
一滴初乳中含有0.5~2.5毫克的免疫球蛋白,相当于成熟乳的20~50倍,所以,有初乳如金之说。初乳是分娩后12天内的乳汁,是最宝贵的营养品,不仅能为婴儿提供宝贵的营养,还能促进婴儿小肠发育。最新研究表明,喂母乳的时间越长,孩子的智商越高,母乳中含有多种营养,能够促进脑细胞的发育。但若单纯母乳喂养时间过长,不添加辅食,也不利于婴幼儿的健康成长。
★光喝牛奶还不够
有些父母错误地认为婴幼儿期仅靠牛奶就能保证多种微量元素的供给,实际上还应该在婴幼儿辅食中加一些微量元素丰富的食物。
★补碘
婴幼儿如果缺碘会造成智力落后,特别是出现抽象思维能力的缺陷。所以,父母应注意给婴幼儿补充碘。
★补维生素
因为影响婴儿吸收的因素很多,所以父母在保证婴儿对富含钙元素食物摄取的同时,应补充维生素D。
学龄前儿童吃什么?
幼儿期也叫学龄前期,指3~6岁儿童。这期间幼儿生长发育比较快,身体建造骨骼、牙齿、肌肉和血液,对营养的需求量较大。
3岁以下儿童,宜用菜饭混拌一起的方法,以防止儿童挑食;不要把不宜消化的坚硬、荤腥、辛辣、过酸、过咸或未煮熟的食物让孩子吃。
值得注意的是,学龄前儿童的膳食虽然基本与成人相同,但主食中的粮食摄取量比成人少,而且对膳食质的要求比量的要求高,因而父母在为孩子制订食谱时,要按照质优、量足、搭配合理、容易消化的原则,保证孩子能获得足够的营养。
幼儿食谱中有三类食物不可少:一是长力气的食物,如粮、油、糖类,二是长身体的食物,如鱼、虾、肉、蛋、奶、豆制品等,三是增强体质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
学龄儿童吃什么?
6~12岁的儿童生长发育迅速,这个阶段儿童体力活动加大,活泼好动,而且学习任务也较重,新陈代谢旺盛,因此,对营养的要求比较高。营养供给是否全面、比例适宜,不仅关系到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对儿童智力发育、改善学习状况、提高学习成绩关系极为密切。
学龄儿童需要增加热能,而且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比幼儿期有所增加,尤其是钙、铁、锌、碘的需要量增加明显;如果儿童的饮食中不饱和脂肪酸长期缺乏,对脑神经正常发育和智力发育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学龄儿童的早餐一定要吃好,如果不吃或者吃不好,所摄取的热量满足不了身体需要,特别容易出现饥饿、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严重的还会出现低血糖、头晕等。
下面五类食品是学龄儿童的食谱上必须有的:
第一类:以谷类为主,如米饭、馒头、面条、玉米、红薯等,主要供给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以提供热能。
第二类:以动物性食品为主,如肉、蛋、奶、鱼等,以供给优质蛋白质及脂肪、矿物质、维生素A和B族维生素。
第三类:以豆类为主,如大豆及其制品,以供给优质蛋白质及脂肪、矿物质、膳食纤维和B族维生素。
第四类:以蔬菜、水果为主,供给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
第五类:食用油和食糖,食用油应以植物油为主,以提供热能和必需脂肪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