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健康管理的基本策略是什么?
健康管理的基本策略有以下6种,它们是生活方式管理、需求管理、疾病管理、灾难性病伤管理、残疾管理和综合的群体健康管理。现分述如下。
一、生活方式管理。
生活方式与人们的健康和疾病休戚相关,这一点对于已被医生诊断为“病人”的人和健康的人来说,都是“真理”。国内外关于生活方式影响或改变人们健康状况的研究已有很多。研究发现,即使对于那些正在服用降压和降胆固醇药物的男性来说,健康的生活方式都能明显降低他们患心脏疾病的风险。这项研究从1986年开始,对43000名40~75岁,没有糖尿病、心脏病和其他慢性疾病的男性进行跟踪调查,每年对他们进行两次问卷调查,然后根据长期积累的数据找出生活习惯与心脏疾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正在服药的中年男性,如果饮食合理、不吸烟、适量饮酒、保持健康体重和定期运动,他们患心脏疾病的风险将降低57%;不服药的男性,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将患心脏疾病的风险降低87%;仅不吸烟1项就能降低50%的患病风险。如果健康生活方式包括所有5项内容(饮食合理、不吸烟、适量饮酒、保持健康体重和定期运动),男性患心脏疾病的风险指数zuidi。研究同时发现,即使被调查者从前的生活方式不健康,生活方式改变后所带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可能被药物和其他所替代。改变生活方式永远不会晚,即使到中年或是晚年开始健康的生活方式,都能从中受益。
(一)生活方式管理的概念。
从卫生服务的角度来说,生活方式管理是指以个人或自我为核心的卫生保健活动。该定义强调个人选择行为方式的重要性,因为后者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生活方式管理通过健康促进技术,比如行为纠正和健康教育,来保护人们远离不良行为,减少健康危险因素对健康的损害,预防疾病,改善健康。与危害的严重性相对应,膳食、体力活动、吸烟、适度饮酒、精神压力等是目前对国人进行生活方式管理的重点。
(二)生活方式管理的特点。
1.以个体为中心,强调个体的健康责任和作用。不难理解,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纯属个人的意愿/行为。我们可以告知人们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有利于健康应该坚持的,比如不应吸烟,如果吸烟应该戒烟;不应挑食、偏食而应平衡饮食,等等。我们也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和渠道帮助人们做出决策,比如提供条件供大家进行健康生活方式的体验,指导人们掌握改善生活方式的技巧等等,但这一切都不能替代个人做出选择何种生活方式的决策,即使一时替代性地做出,也很难长久坚持。
2.以预防为主,有效整合三级预防。预防是生活方式管理的核心,其含义不仅仅是预防疾病的发生,还在于逆转或延缓疾病的发展历程(如果疾病已不可避免的话)。因此,旨在控制健康危险因素,将疾病控制在尚未发生之时的一级预防;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而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的二级预防;以及防止伤残,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的三级预防,在生活方式管理中都很重要,其中尤以一级预防最为重要。针对个体和群体的特点,有效地整合三级预防,而非支离破碎地采用三个级别的预防措施,是生活方式管理的真谛。
3.通常与其他健康管理策略联合进行。与许多医疗保健措施需要付出高昂费用为代价相反,预防措施通常是便宜而有效的,它们要么节约了更多的成本,要么收获了更多的边际效益。根据循证医学的研究结果,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经确定乳腺癌、宫颈癌、直肠癌、心脏病、老人肺炎、与骑自行车有关的头部伤害、低出生体重、乙肝、结核等19种疾病或伤害是具有较好成本效果的预防领域,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疫苗的应用,如在麻疹预防上花费1美元的疫苗可以节省11.9美元可能发生的医疗费用。
(三)健康行为改变的技术。
生活方式管理可以说是其他群体健康管理策略的基础成分。生活方式的干预技术在生活方式管理中举足轻重。在实践中,4种主要技术常用于促进人们改变生活方式。
1.教育。传递知识,确立态度,改变行为。
2.激励。通过正面强化、反面强化、反馈促进、惩罚等措施进行行为矫正。
3.训练。通过一系列的参与式训练与体验,培训个体掌握行为矫正的技术。
4.营销。利用社会营销的技术推广健康行为,营造健康的大环境,促进个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
单独应用或联合应用这些技术,可以帮助人们朝着有利于健康的方向改变生活方式。实践证明,行为改变绝非易事,形成习惯并终生坚持是健康行为改变的zhongji目标。在此过程中,亲朋好友、社区等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非常重要,可以在传播信息、采取行动方面提供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在实际应用中,生活方式管理可以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出现,也可以融人到健康管理的其他策略中去。例如,生活方式管理可以纳入疾病管理项目中,用于减少疾病的发生率,或降低疾病的损害;可以在需求管理项目中出现,帮助人们更好地选择食物,提醒人们进行预防性的医学检查等。不管应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和技术,生活方式管理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即通过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疾病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或伤害的发生。
二、需求管理。
(一)需求管理的概念。
健康管理所采用的另一个常用策略是需求管理。需求管理包括自我保健服务和人群就诊分流服务,帮助人们更好地使用医疗服务和管理自己的小病。这一管理策略基于这样一个理念:如果人们在和自己有关的医疗保健决策中扮演积极作用,服务效果会更好。通过提供一些工具,比如小病自助决策支持系统和行为支持,个人可以更好地利用医疗保健服务,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利用正确的服务类型。
需求管理实质上是通过帮助健康消费者维护自身健康和寻求恰当的卫生服务,控制卫生成本,促进卫生服务的合理利用。需求管理的目标是减少昂贵的、临床并非必需的医疗服务,同时改善人群的健康状况。需求管理常用的手段包括:寻找手术的替代疗法、帮助病人减少特定的危险因素并采纳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自我保健/干预等。
(二)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
四种因素影响人们的卫生服务消费需求:
1.患病率。患病率可以影响卫生服务需求,因为它反应了人群中疾病的发生水平。但这并不表明患病率与服务利用率之间有良好的相关关系。相当多的疾病是可以预防的。
2.感知到的需要。个人感知到的卫生服务需要是影响卫生服务利用的最重要的因素,它反应了个人对疾病重要性的看法,以及是否需要寻求卫生服务来处理该疾病。有很多因素影响着人们感知到的需要,主要包括:个人关于疾病危险和卫生服务益处的知识、个人感知到的推荐疗法的疗效、个人评估疾病问题的能力、个人感知到的疾病的严重性、个人独立处理疾病问题的能力、以及个人对自己处理好疾病问题的信心等。
3.病人偏好。病人偏好的概念强调病人在决定其医疗保健措施时的重要作用。与医生一道,病人对选择何种治疗方法负责,医生的职责是帮病人了解这种治疗的益处和风险。关于病人教育水平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病人被充分告知了治疗方法的利弊,病人就会选择那些创伤低、风险低、更便宜的治疗手段,甚至在医生给他们提供别的选择时也如此。
4.健康因素以外的动机。事实表明,一些健康因素以外的因素,如个人请病假的能力、残疾补贴、疾病补助等都能影响人们寻求医疗保健的决定。保险中的自付比例也是影响卫生服务利用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需求预测方法与技术。
目前已有多种方法和技术用于预测谁将是卫生服务的利用者。归纳起来这些方法主要有:
1.以问卷为基础的健康评估。以健康和疾病风险评估为代表,通过综合性的问卷和一定的评估技术,预测在未来的一定时间内个人的患病风险,以及谁将是卫生服务的主要消耗者。
2.以医疗卫生花费为基础的评估。该方法是通过分析已发生的医疗卫生费用,预测未来的医疗花费。与问卷法不同,医疗花费数据是已经客观存在的,不会出现个人自报数据对预测结果的影响。
(四)需求管理的主要工具与实施策略。
需求管理通常通过一系列的服务手段和工具,去影响和指导人们的卫生保健需求。常见的方法有:24小时电话就诊分流服务、转诊服务、基于互联网的卫生信息数据库、健康课堂、服务预约等。有的时候,需求管理还会以“守门人”的面目出现在疾病管理项目中。
三、疾病管理。
疾病管理是健康管理的又一主要策略,其历史发展较长。美国疾病管理协会DIease:Management.Association of America,DMAA)对疾病管理的定义是:“疾病管理是一个协调医疗保健干预和与病人沟通的系统,它强调病人自我保健的重要性。疾病管理支撑医患关系和保健计划,强调运用循证医学和增强个人能力的策略来预防疾病的恶化,它以持续性地改善个体或群体健康为基准来评估临床、人文和经济方面的效果。”该协会进一步表示,疾病管理必须包含“人群识别、循证医学的指导、医生与服务提供者协调运作、病人自我管理教育、过程与结果的预测和管理、以及定期的报告和反馈”。
由此可以看出,疾病管理具有3个主要特点:
1.目标人群是患有特定疾病的个体。如糖尿病管理项目的管理对象为已诊断患有1型或2型糖尿病的病人。
2.不以单个病例和/或其单次就诊事件为中心,而关注个体或群体连续性的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这也是疾病管理与传统的单个病例管理的区别。
3.医疗卫生服务及干预措施的综合协调至关重要。疾病本身使得疾病管理关注健康状况的持续性改善过程,而大多数国家卫生服务系统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使得协调来自于多个服务提供者的医疗卫生服务与干预措施的一致性与有效性特别艰难。然而,正因为协调困难,也显示了疾病管理协调的重要性。
四、灾难性病伤管理。
灾难性病伤管理是疾病管理的一个特殊类型,顾名思义,它关注的是“灾难性”的疾病或伤害。这里的“灾难性”可以是指对健康的危害十分严重,也可以是指其造成的医疗卫生花费巨大,常见于肿瘤、肾衰、严重外伤等情形。
疾病管理的特点对灾难性病伤管理同样适用。因为灾难性病伤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点,如发生率低,需要长期复杂的医疗卫生服务、服务的可及性受家庭、经济、保险等各方面的影响较大等,注定了灾难性病伤管理的复杂性和艰难性。
一般来说,youxiu的灾难性病伤管理项目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转诊及时。
2.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制订出适宜的医疗服务计划。
3.具备一支包含多种医学专科及综合业务能力的服务队伍,能够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多种医疗服务需要。
4.zuida程度地帮助病人进行自我管理。
5.患者及其家人满意。
五、残疾管理。
残疾管理的目的是减少工作地点发生残疾事故的频率和费用代价。从雇主的角度出发,根据伤残程度分别处理,希望尽量减少因残疾造成的劳动和生活能力下降。对于雇主来说残疾的真正代价包括失去生产力的损失。生产力损失的计算是以全部替代职员的所有花费来估算的,必须用这些职工替代那些由于短期残疾而缺勤的员工。
造成残疾时间长短不同的原因包括医学因素和非医学因素。
(一)医学因素。
1.疾病或损伤的严重程度。
2.个人选择的治疗方案。
3.康复过程。
4.疾病或损伤的发现和治疗时期(早、中、晚)。
5.接受有效治疗的容易程度。
6.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
7.年龄影响治愈和康复需要的时间,也影响返回去工作的可能性(年龄大的时间更长)。
8.并发症的存在,依赖于疾病或损伤的性质。
9.药物效应,特别是副作用(如镇静)。
(二)非医学因素。
1.社会心理问题。
2.职业因素。
3.工人与同事、主管之间的关系。
4.工作压力。
5.工作任务的不满意程度。
6.工作政策和程序。
7.即时报告和管理受伤、事故、旷工和残疾的情况。
8.诉讼。
9.心理因素包括压抑和焦虑。
10.过渡性工作的信息通道不流畅。
(三)残疾管理的具体目标。
1.防止残疾恶化。
2.注重功能性能力而不是疼痛。
3.设定实际康复和返工的期望值。
4.详细说明限制事项和可行事项。
5.评估医学和社会心理学因素。
6.与病人和雇主进行有效沟通。
7.有需要时要考虑复职情况。
8.要实行循环管理。
六、综合的群体健康管理。
综合的群体健康管理通过协调上述不同的健康管理策略来对个体提供更为全面的健康和福利管理。这些策略都是以人的健康需要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有的放矢。健康管理实践中基本上应该都考虑采取综合的群体健康管理模式。
一般来说,在美国,雇主需要对员工进行需求管理,医疗保险机构和医疗服务机构需要开展疾病管理,大型企业需要进行残疾管理,人寿保险公司、雇主和社会福利机构会提供灾难性病伤管理。
2、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包括哪些
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包括哪些:
系统可以通过个案发现或人群筛查后自动建立慢病专案,对专案对象进行诊疗、健康教育、追踪管理。该系统体现生物—心理—社会三个层次干预措施数码化和实用化,有利于达到降低病残率、并发症、降低病死率以及提高慢病病人生活质量的慢病管理目标。系统主要适用于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全部或部分业务的地段医院、防保科、门诊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慢病院/站等。
3、健康教育有哪些行为干预措施?
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包括哪些:
系统可以通过个案发现或人群筛查后自动建立慢病专案,对专案对象进行诊疗、健康教育、追踪管理。该系统体现生物—心理—社会三个层次干预措施数码化和实用化,有利于达到降低病残率、并发症、降低病死率以及提高慢病病人生活质量的慢病管理目标。系统主要适用于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全部或部分业务的地段医院、防保科、门诊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慢病院/站等。
4、医学上有没有“保健干预”这个词,谢谢
这不能视为一所学校的专业,对不对?稍微学校!
5、哪5个保健措施有效预防心肌炎?
普通人群要学会预防心肌炎,做好5 大保健措施,主要具体措施如下:
(1)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体质,应在工作之余加强运动。心肌炎患者在恢复期时,要根据自己的体力参加适当的锻炼,如散步、保健操、气功等,有助于早日康复,避免遗留后遗症。心肌炎后遗症只要没有严重心律失常,可参加一般性的体育锻炼,如慢跑、跳舞、气功、太极拳等,持之以恒,对疾病的康复肯定是有利的。
(2)适当休息:心肌炎在急性发作期,一般应卧床休息2 ~ 4 周,急性期后仍应休息2 ~ 3 个月。严重心肌炎伴心界扩大者,应休息6 ~ 12 个月,直到症状消失,心界恢复正常。心肌炎后遗症者,可尽量与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工作,但不宜长时间看书、工作甚至熬夜。
(3)预防感染:病毒性心肌炎是感染病毒引起的。防止病毒的侵入十分重要,尤其应预防呼吸道感染和肠道感染。对易感冒者平时应注意营养,避免过劳,选择适当的体育活动以增强体质。避免不必要的外出,必须外出时应注意防寒保暖,饮食卫生。感冒流行期间应戴口罩,避免去人口拥挤的公共场所活动。
(4)饮食调摄:日常饮食宜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多食葡萄糖、蔬菜、水果。忌暴饮暴食,忌食辛辣、熏烤、煎炸之品。
吸烟时烟草中的尼古丁可促进冠状动脉痉挛收缩,影响心肌供血,饮酒会造成血管功能失调,故应戒烟忌酒。
(5)劳逸结合:应避免情绪突然激动或体力活动过度而引起的身体疲劳,身体的过度疲劳会导致机体免疫抗病能力降低。
6、肺炎的保健预防措施有哪些?
生活保健
适时增减衣服,做到热时减衣,冷时添衣,出汗后立即用干而温暖的毛巾擦去身上的汗液,以免因着凉而重复感冒,使肺炎迁延不愈。
运动保健
加强体育锻炼。肺炎患者可在肺炎恢复期做呼吸操(主要为深吸气后徐徐呼气)、扩胸运动,或征得医务人员同意后在病房和居室周围散步等对于婴幼儿患者,家长则可让使其躺在床上,帮助其做扩胸运动等,或帮助其在床边或室内行走,以增强心肺功能,促进康复。
预防保健
要及早治疗感冒。感冒是喉环状软骨以上(包括咽、喉、腭扁桃体和鼻)的感染。大多数为病毒感染。如治疗及时得当,则大多数可在几天内痊愈。如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则感染向下蔓延至肺,引发肺炎。这种肺炎临床上最为常见。要预防这种肺炎,则应注意预防感冒,及早治愈感冒,以“防微杜渐”。
要防止血源感染。有少数肺炎患者,其导致肺炎的原因不是感冒,而是肺以外的感染,如皮肤软组织感染、败血症等。其发病机理为局部感染或全身感染的病原体(几乎全为细菌)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肺,导致肺部感染,故称血源性肺炎。这种感染虽然少见,但也应积极预防,及早治疗,以免“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要防止邻近感染。邻近感染为肺部附近的组织器官(如心外膜、胸膜、肝、胆、脾等)发生感染,其病原体直接蔓延至肺,导致肺组织发生炎症、充血、水肿等所致。这种感染虽然也较为少见,但还是应积极预防,及早治疗,以免病原体“势力扩张,侵城掠地”。
要接种肺炎疫苗。对于无上述肺炎诱因的健康人,也不能高枕无忧。肺脏通过呼吸道与外界相通,随时都有可能被病原体侵入,发生炎症。为此,健康人(尤其是婴幼儿和老年人)最好每年接种肺炎疫苗,以增强免疫力。此法虽然不能完全避免发生肺炎,但一旦发病,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以及减少并发症(如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和肺性脑病等)的发生。
要避免接触病人。健康者(尤其是婴幼儿和老年人)应尽量避免与肺炎病人接触。同时,在呼吸道感染高发期(如冬春季),应避免到人多拥挤、空气不流通的市场、商店、广场和电影院等地方去,以免吸入漂浮在空气中的病原体,引发肺炎。
医疗保健
如果患了肺炎,患者除应立即到医院请治疗,并配合医务人员治疗,促进病愈。保持呼吸通畅肺炎病人除应按医嘱打针服药外,还应多喝开水,以稀释痰液。有痰也不要憋着,应尽可能把痰咳出。尽量使胸部保持直立位,以利呼吸和排痰通畅。
7、什么是开展健康教育干预措施
健康教育的干预措施是指从社会、心理、环境、营养、运动的角度来对每个人进行全面的健康保障服务,它帮助人们有效地把握与维护自身的健康。如公共场所不准吸烟、食盐加碘、改水改厕、美沙酮维持治疗防止吸毒等,都是有效的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