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想用艾灸保健身体,要灸那个穴位,
,
2、艾灸工具哪种最好?求推荐。
艾灸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艾灸则通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艾灸作为一种纯天然的养生调理方法,能够温经散寒、防病保健,受到古往今来民众的喜爱与推崇。
很多人喜欢艾灸,但是对于做艾灸需要注意的事项,怎么选择艾条,需要什么样的艾灸器,可能都不是一下就能弄明白的。今天就让小艾给大家总结一下,虽然不能成为艾灸大神,也不至于是艾灸小白。
刚刚接触艾灸的朋友,经常会不知道怎么选择艾灸工具,我就说说艾灸器和手持艾灸。
艾灸器:艾条点燃后放进灸器头内,就可以进行施灸。灸器头有三层结构,不烫手,网盖安全,不会透灰。可以随意调节施灸的距离,想灸哪里灸哪里。
手持艾灸:有的人认为手持艾灸效果是最好的,因为点燃后,艾烟的热力直接作用于肌肤穴位,传导作用特别明显,而且手持灸可以控制距离,保持体感合适的温度火力。这款手灸器可以任意调节支架,满足同时灸两个及以上的穴位。
3、哪种艾条比较好,艾条家庭用哪种
艾条效果好不好,主要看艾叶原材料,只要是纯艾叶、野生艾叶、真正存放三年左右的艾叶效果都好。好的艾条点燃使用过程中具有:艾烟微小、不呛眼、不刺鼻、火力温和、渗透力强特点。
4、艾芳泽保健用品一般分为哪些类型的?
分以下三类:
1、第一代:营养型保健品,需要长期服用,没有确切的功效。
2、第二代:强化型保健品,身体缺什么补什么,但不能防止流失,过度服用对身体有害。
3、第三代:功能型保健品,对身体得某个器官有调理、治疗的作用。
5、如何做艾灸
温和灸
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1.5-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雀啄灸
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
回旋灸
距皮肤1.5-3厘米左右,艾灸条在皮肤上做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
(5)保健用哪种艾扩展资料:
艾草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每至端午节之际,人们总是将艾置于家中以“避邪”,干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
《本草纲目》除记载有“白蒿”及“白艾’外,还记载有“蕲艾”(产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薪州镇),可入药。此系艾的栽培品种cv. qiai,与原种(野生种)的区别在于:栽培品种植株高大,高150-250厘米,香气浓烈;叶厚纸质,被毛密而厚,中部叶羽状浅裂,上部叶通常不分裂,椭圆形或长椭圆形,最长可达7-8厘米,宽1.5厘米,叶揉之常成棉絮状;入药,性温、苦、辛、微甘。
为“止血要药”,又是妇科常用药之一,治虚寒性的妇科疾患尤佳,又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与哮喘,煮水洗浴时可防治产褥期母婴感染疾病,或制药枕头、药背心,防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及虚寒胃痛等;艾叶晒干捣碎得“艾绒”,制艾条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此外全草作杀虫的农药或薰烟作房间消毒、杀虫药。嫩芽及幼苗作菜蔬。
艾草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故又被称为“医草”,台湾正流行的“药草浴”,大多就是选用艾草。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载:“艾叶能灸百病。”《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说明用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现代药理发现,艾叶挥发油含量多,1.8-桉叶素(占50%以上),其它有α-侧柏酮、倍半萜烯醇及其酯。风干叶含矿物质10.13%,脂肪2.59%,蛋白质 25.85%,以及维生素A、B1、B2、C等。灸用艾叶,一般以越陈越好,故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的说法。
艾草有调经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湿之效。治月经不调﹑经痛腹痛﹑流产﹑子宫出血, 根治风湿性关节炎﹑头风﹑月内风等。因它可削冰令圆,又可炙百病,为医家最常用之药。现代实验研究证明,艾叶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镇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镇静及抗过敏作用;护肝利胆作用等。
艾草可作“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食谱,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艾草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这特殊的香味具有驱蚊虫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门前挂艾草,一来用于避邪,二来用于赶走蚊虫。
制作方法
艾灸疗法的主要材料为艾绒,艾绒是由艾叶加工而成。选用野生向阳处5月份长成的艾叶,风干后在室内放置1年后使用,此称为陈年熟艾。取陈年熟艾去掉杂质粗梗,碾轧碎后过筛,去掉尖屑,取白纤丝再行碾轧成绒。也可取当年新艾叶充分晒干后,多碾轧几次,至其揉烂如棉即成艾绒。
1.艾炷的制作
适量艾绒置于平底磁盘内,用食、中、拇指捏成圆柱状即为艾炷。艾绒捏压越实越好,根据需要,艾炷可制成拇指大、蚕豆大、麦粒大3种,称为大、中、小艾炷。图146。
2. 艾卷的制作
将适量艾绒用双手捏压成长条状,软硬要适度,以利炭燃为宜,然后将其置于宽约5.5厘米、长约25厘米的桑皮纸或纯棉纸上,再搓卷成圆柱形,最后用面浆糊将纸边粘合,两端纸头压实,即制成长约20厘米,直径约1.5厘米的艾卷。
3.间隔物的制作
在间隔灸时,需要选用不同的间隔物,如鲜姜片、蒜片、蒜泥、药瓶等。在施灸前均应事先备齐。鲜姜、蒜洗净后切成约2-3毫米厚的薄片,并在姜片、蒜片中间用毫针或细针刺成筛孔状,以利灸治时导热通气。蒜泥、葱泥、蚯蚓泥等均应将其洗净后捣烂成泥。药瓶则应选出相应药物捣碎碾轧成粉末后,用黄酒、姜汁或蜂蜜等调和后塑成薄饼状,也需在中间刺出筛孔后应用。
6、艾灸怎么选,用哪种好
对专业人士来说很简单!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很不好选!我用了十多年的艾条有时也分辩不出!给你说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买有国药准字的艾灸条!它有国家强制的标准!里面有十多样药!火力和穿透力都是其他的艾灸条无法比的!
7、日常保健艾灸用那种艾条?
清灸条(3年以上的老艾条),受不了烟气的,可以用经过碳化处理的“无烟灸条”。药房和药店有售。
8、艾草分几种,哪种能食用?
艾草只有一种,且可以食用。
艾草是一种很好的食物,在中国南方传统食品中,有一种糍粑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原料做成的(参见艾糍)。即用清明前后鲜嫩的艾草和糯米粉按一比二的比例和在一起,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馅料(部分地区会加上绿豆蓉),再将之蒸熟即可。在广东东江流域,当地人在冬季和春季采摘鲜嫩的艾草叶子和芽,作蔬菜食用。
每逢立春时分赣州客家人有采集艾草做成艾米果的习俗。艾米果的形状与饺子有点像,但体积更大内有馅,美味可中可当主食。
9、艾条 艾草条要怎么挑选? 越详细越好
1.艾条主要有:艾绒艾条、加药艾条、艾粉艾条。
艾绒艾条,全部为艾绒卷制的,不包括其它材料。这种艾条又叫纯艾条、清艾条。这种艾条的效果,主要是由艾绒的纯度来决定的。我们经常看到商家宣传35:1 的五年陈极品金艾条。这个比例就说明用35公斤的艾叶制成1公斤的艾绒,用这种绒做的条。目前市面上艾绒的纯度从1:1到35:1,再高的很难生产出来。
2.不同纯度的艾绒,其颜色和燃烧产生的烟也会有差别。纯度越高,艾火越温和。所以很多人拿极品艾绒直接放到皮肤上来艾灸(直接灸)。
1:1到5:1的绒,颜色有点黑,且有杂质和秸杆。使用中会对经络有损伤。艾烟多为青色。
8:1到15:1的绒,颜色是土黄色或黄色,这种标准就是艾灸专家们提倡的颜色。艾烟为白色。
15:1以上的绒,颜色是黄色、金黄色。因其和黄金颜色相近,所以也叫这种绒金艾绒。艾烟为白色。
3. 艾粉艾条,又分为无烟艾条和有烟艾条。所谓的艾粉,就是艾叶,经过粉碎后(机器生产)留下的艾末,或是人工敲砸后留下的艾末。将艾末用胶粘接成条状,就是有烟艾条。艾粉经过碳化,再做成条状就是无烟艾条。这种艾条,也可以加药,以达到特殊的治疗保健目的。
4.对于家庭保健而言,用8:1以上的艾绒艾条效果比较好,便宜且有效。纯度低的,温度爆裂易伤经络。低纯度的艾条,多为养生馆、保健馆、美容单位使用。但是很多人不习惯艾烟,就会选择无烟的艾条,或改用艾绒直接灸。
10、常用的艾灸保健穴位有哪些?
◆灸身柱穴
身柱穴属督脉,在项后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之间。身柱有理肺气,补虚损,解疗毒,宁神志的功效。-
灸身柱能温补元阳,调和气血,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现代研究认为,灸身柱可以调节人的神经系统,可以防止神经衰弱,失眠症,头痛的发作,可以防止疲劳,促进肌体体力的恢复。灸身柱对小儿的胃肠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泄泻,食欲不振等有防治作用。此外,对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统的哮喘、气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养生一言草》载:小儿每月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
◆灸大椎穴-
大椎穴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
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E一玫瑰花环形成率,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项背畏寒,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头晕,伏案或低头过度引起的项强不适、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
大椎穴还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灸中脘穴-
中脘穴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甲乙经》载:“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中脘主之,亦取章门。”又载:“伤忧思气积,中脘主之。”《玉龙歌》说:“黄疽四肢无力,中脘、足三里。”-
实验观察发现,艾灸小白鼠“中脘”穴,能增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后能使胃的蠕动增强,幽门立即开放,胃下缘轻度提高,空肠黏膜皱襞增深、肠动力增强。艾灸中院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对于胃脘胀痛、呕吐、呢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较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