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前最有效的保健品是什么
不看广告看疗效,更重要的是自己去找,问过使用的人。
2、保健品坑老该反省的是谁?
由保健品营销引发的家庭悲剧,近年来频频上演,保健品销售乱象屡禁不止。如何规范和有效监管保健品市场,不再让老年人成为骗局的受害者,已然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老人成为保健品推销的受害者早已是司空见惯。生理功能的衰弱导致了老人比较关注生命健康,认知能力的退化使得老人非常容易相信保健品推销,再加上我国人口严重老龄化,造就了广阔的保健品市场。高利润、易“成功”,成为骗子行骗的动力。
有时看到新闻,我们常常会觉得可笑。这么低级的骗术,这么明显的“套路”,竟然真的能骗到人。
老人被坑被骗,固然有其防骗意识不强的原因。然而值得深刻反省的却不光只有老人。为何骗子能屡屡得逞?为何老人就如此容易上当受骗?
保健品不同于药品,市场准入门槛较低,政府监管也不像药品那样严格,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骗子猖獗提供了温床。面对屡禁不止的骗术,政府不能只在事前提醒、事后惩处上下功夫,还应该反省在法规制定和事中监管上是否还有哪里没做好。
而作为儿女,应该反省的是:我们在生活中究竟有没有真正关心过老人的健康?有没有耐心向老人宣传防骗知识?有没有常回家看看?
近日有一则新闻是说老人虽然知道自己被骗,但老人觉得骗子比自己儿女更亲,所以坚持不报案。这留给我们极大的反思空间。做子女的在得知家里老人被骗之后,除了怒其不争,是否还应该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还是那句老话——“别让骗子替我们‘尽孝’”。
3、现在的保健品好多几十块 十几块的 难道是假的吗?
现在的保健品很多,从几十块到几百块到几千块到几万块,我觉得现在的保健品大部分也是假的,都是用来坑钱的保健品,这个东西最好还是不要用
4、老年人是否应吃保健品,保健品坑人吗
总的来说,保健品有一定的功能作用。但是,目前的流行保健品多为药品冒充而成的。即包装是保健品,里面其实是药物成分,确实存在炕人现象。对于真正的保健品,这里给予全面的解释:
保健品吃不吃,首先要了解保健品的真正含义.
第一,保健品的概念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食疗养生传统。几千年来,我中华民族在与各种疾病作斗争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医药学,积累了大量的养生保健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保健养生理论。古代“药食同源”的理论实际上就是保健食品的观点。
目前,世界各国对保健食品的概念和分类不完全相同,但食品学界比较一致地认为,保健食品应由自然营养成分和特殊的功效物质构成。保健食品(英文名 “functional food”),系指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
我国的《保健食品管理办法》规定保健食品是指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这一定义既体现了对我国传统“食补学说”的认同,又以现代科学观对保健食品给予了明确界定。
保健食品首先必须是食品,它必须无毒无害。可以说,它有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安全性,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
二是功能性,对特定人群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不治病,不取代药物对病人的治疗作用。
第二,为什么吃药的人群需要营养补充?
事实上,药物也会造成营养素的大量流失,包括治疗哮喘和风湿性关节炎的类固醇药物、治疗癫痫的药物和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药物。
(1) 抗癫痫药也会妨碍叶酸吸收。
(2) 如长期服用抗生素者,会流失维生素B群及维生素K,影响肠胃功能。
(3)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维生素C容易流失。
(4) 感冒药及止痛剂会降低血液中维生素A含量。
(5) 避孕药中的黄体素会阻碍维生素B6的功能,妨碍叶酸吸收。
(6) 黄胺类药及降胆固醇药会影响叶酸吸收。
(7) 高血压患者、肾炎患者服用的利尿剂以及泻药等,都会导致体内的钙、钾、维生素大量流失。
(8) 患胃溃疡、失血性贫血的人,服用抗酸剂、碱性药物者,要注意微量元素铁的补充。
可以这么说,药物一直都是营养物质的“克星”。
如果你不缺乏营养,吃药就会让你流失营养。
如果你缺乏营养,吃药就会强化营养缺乏的症状,产生毒副作用反应。不管怎样,吃药的同时配合营养,都是安全的最佳方式。
第三,保健品的类型
在中国,饮食营养的研究较西方发达国家迟缓,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营养食品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通过调查研究3300多种保健营养食品,我们对国家的保健食品提出了新的分类方式,以时间为纵轴,以其原料及技术的标准为横轴,分为五种类型。
第一类:非高科技技术,原材料是粗糙的天然来源。如早期原始的螺旋藻、简单炮制的药酒、水果加工品等,有强烈副作用,卫生条件差,含有害细菌体;缺乏长期使用的历史,有的经检测还含有砷(砒霜成分)、铅、汞、银等金属成分。这些保健食品制作粗鲁,作用恶劣,可以称为“强盗型保健品”。
第二类:采用高科技技术生产,原材料为化工合成成分。如美国的一些雌激素胶囊、化工原料合成的维生素系列等等,仅有短期的动物使用实验,缺乏长期的临床验证。根据美国国立卫生机构长达十多年的跟踪调查证明,服用合成类雌激素的女性80%患有乳腺癌、心脑血管等方面的疾病。根本的原因是这类产品原材料取自石油、煤炭等化工材料,人体的结构、系统并不能很好地接纳,短期内能够起到治疗作用,但是长期下去容易产生毒副作用;严格来说,不能称为营养保健食品,属于药品范畴。人体的器官基础是由各种营养素有机组成的整体,而化工合成的药品不能够为人体提供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人生病就像你的凳子腿坏了,需要木料装修,而不是用石头撑住继续坐。而石头相当于药品,木块相当于营养素成分。对于病人来说,类似石头的药品是无法修复身体的损伤的,修复损伤只有营养成分。把药品当营养品卖就会产生不良后果。目前调查市面上的营养保健食品,大概有20%左右属于化工成分的。这类保健食品本质不纯,假冒保健食品,就像人妖不是真正的女人一样,可以称为“人妖型保健品”。
第三类:高科技半合成,原材料一半天然来源一半化工材料。如目前一些复合维生素片剂、单剂、大蒜精油、深海鱼油等,原料来源一半是天然的,一半是化工材料配比,有效的非营养素物质作用就很微弱,作用却失去天然的效果。使用的时候仍然起到药物的作用。目前,管理部门查处的多数是保健成分添加药物的保健品。有研究发现,服用该类产品的用户,服用的比不服用的人群得中风、心脑血管疾病提高33%。俗称“保健综合症”,即补充营养保健食品的人群身体出现“用进废退”现象,造成体质比不补充时更虚弱、更容易发病。这类保健品可以称为“半人妖型保健品”。
第四类:高科技技术提出天然有效营养成分。这类保健品可以称为“天然加工类保健品”。如一些天然维生素C、天然B族维生素、液体钙、番茄红素、膳食纤维素等,它们因为是从天然水果、蔬菜中提出来的,符合无毒无化工成分的标准,唯一的缺陷是不能长期使用。原因我在前面已经提到,自然界创造人类,给予人类的结构是综合的、系统的,同时进食的食物都是综合形式的营养载体,比如青菜、苹果、柑橘、红薯等等,都是维生素、碳水化合物、脂肪、矿物质、水等综合体。一百多万年的人类进化历史表明,人体是适应综合类食物而不是单一再组合的营养品。也就是说,人体不是需要单一的营养素,需要的还包括非营养素、抗营养素等成分。单一补充维生素或者的矿物质的方式,其实对人体而言却是一种负面的影响。对于目前商业推介的单一营养素补充剂,千万不能当作饮食来对待。现在,一些城市已经出现了“保健综合症”,即补充营养素的人群比不补充的人群更容易罹患心脑血管、消化不良等疾病。
目前人类对于植物性食物中的非营养素、抗营养素研究不深,仍然在探索阶段,真正生产出有机综合的营养品目前还是个梦想而已。所以:
(1)补充类维生素不能代替蔬菜水果。维生素保健食品是人工制作的,尽管原材料是天然的,而天然食物是按照一定比例存在的天然成分,二者在性质上有区别。
(2)天然食物按照一定的比例生成,集中了多种维生素成分,此外还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矿物质、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远非单一的或复合的人工维生素可以比拟。
(3)天然食物具有的优点是任何营养品都无法比拟的,食物中的营养素与非营养素、抗营养素有机的组合再一起,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人类的科技根本无法达到。
(4)如果长期使用加工类天然营养品,很可能的结果是出现器官“用进废退”现象以及基因结构出现反常现象。
(5)蔬菜水果中维生素含量不多,对于特殊人群可以进行合理补充。如因为缺乏维生素C引起的血管问题,可以进补维生素C。所以,尽管这类营养品源自天然食物,我仍然建议您不要把它取代平常食物来食用,需要时可以在某个阶段进行补充就行了。我同时反对一些人冒充营养顾问的角色,随意鼓动消费者大量食用营养素食品甚至替代饮食的做法,有违人体结构规律。
第五类:高科技技术生产,原材料源自天然植物,使用历史长。对于这类保健食品,分类十分复杂。很多人根本没有把它列入保健品行列,原因是成分复杂,结构复杂。比如其中的成分可以检测也有目前科技无法检测的。我遇到这些保健食品,发现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营养素、非营养素、抗营养素三者都含有;营养素有碳水化合物、不饱和脂肪、氨基酸系列、矿物质系列、维生素系列、水等,非营养素有皂角苷、多糖类、酚酸类、三萜皂甙、儿茶素类、黄酮类等,抗营养素有铜-锌、磷-钙、植物雌激素等。从目前可以检测的成分分析,按照营养素的观点看待,你会发现许多不符合的地方,但是这并不影响它们对人体健康的明显效果。
这些复杂的成分形成的综合效果还在研究中。估计它们的结构可能存在酯膜结构,这是2004年中国台湾的学者最先提出的世界上第五种物质结构(即除了固态、液态、气态、晶体结构之外的结构);同时原材料中配合的植物可能是根据中药材相生相克的原理达到五毒无害效果。由于它们是先人已经使用的保健食品,临床的效果尽管不符合西方医学观点,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它们对健康体现出来的良好效果。不过使用时特别要注意它们和目前明确知道营养成分的保健品的区别。这类保健食品可以称为“历史型保健品”。也许揭示它们的奥秘有待于现代中医的理论。
通过以上的分类,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现代保健食品先是从粗糙的天然化发展到人工的合成阶段,又从人工的合成发展到半合成半天然的组合阶段,最后发展到理性回归自然的阶段。尽管最后仍然是回归大自然,但是人类对自身健康食品的认识又往前迈进了一大步。
而基因技术、生化技术的发展,只是在保健食品的制剂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本质上还不能改变食物的结构形式。目前剂型有固态、液态、气态、晶体结构等形态;随着第五物质形态——酯膜结构的发现,保健食品将会出现新的原理解释和新的制作方式。
那么,你是否购买过保健食品?
如果购买了,是“强盗型”还是“半人妖型”呢?
毕竟专业的人不多,希望你能够避免盲目购买劣质的保健食品,避免危害。
第四,为什么人们怀疑保健品?
可是,当你希望购买保健品来达到营养补充的目的时,你又迷惘了,因为中国的保健品多而乱。套用一句话就是:人有多大胆,保健食品市场就有多乱。
中国人当然很需要钱了,而且很多人需要钱的程度已经达到了“我的眼中只有钱”的高度境界。没有多少人认为除了钱,人的价值还有其他途径可以体现的。保健食品由于对健康的特殊作用,迅速成为一群冒牌医生、冒牌营养师、吹嘘精英、研究人性弱点的家伙互相演绎金钱游戏的载体。
中国保健食品市场的乱与民众失去健康指导方向有很大关系。
首先民众对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根本不了解,中国媒体很多时候并不报道一个真实的发达国家的情况,而是推波助澜地歪曲发达国家生活的方式,让民众误认为发达国家就是媒体说的那样,学会了模仿和跟随,比如其实美国最反对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我们却大力推崇美国人牛排、汉堡的饮食习惯,美国人消耗大量石油在汽车方面,对环境带来很多灾难性的行为结果,我们却大力推崇拥有名车的奢侈感觉,美国人已经抛弃了垃圾化工型的保健品,我们却把它们当作身份的象征等等。
此外由于中国媒体不少记者并不具备基本的营养学知识,却对保健食品曲解、误导。
其三是个别地方保健食品管理机构人浮于事,应付了事等等都导致了保健市场就是一个字“乱”。
保健食品首先体现的是生产的乱。
等等.
节录自营养学家黎黍匀的作品
5、哪些坑人的养生方法,害人住进医院,家有老人一定注意?
从小到大听过的最坑人的养生方法就是饭后百步走,活到99。这个养生方法在很久以前的时候就已经被辟谣过了,但是还是有很多人相信它。在吃完饭后散步是非常不益于自己的肠胃的,给自己的肠胃带来了很多的负担。
第二个最坑人的养生方法就是保温杯里泡枸杞。这句红遍大街小巷的歌谣,使得大家都认识到了枸杞有明目、补肾和养颜的作用,成为一股风靡的热潮。但实际上大量的食用枸杞,尤其是使用大量的枸杞泡水,会让自己上火,并且不益于自己眼睛的健康。
第三个最坑人的养生方法就是随便大量的吃保健品。这个不仅体现在平民百姓上,也体现在很多的明星中,更可怕的是这个群体还在不断的扩大之中。目前很多的年轻人都已经开始吃了养生保健品,比如葡萄籽胶囊、维e和维c,等等。这些保健品终归只是保健品,它的作用不能得到保证,除此以外大量的食用保健品,也将对自己的身体产生过度保护的作用,使自己的身体丧失了一定程度的免疫力。
第四个最坑人的养生方法就是为了避免高血压和高胆固醇的产生而不吃任何的油和盐。这样的方法其实是在阻碍自身能量的吸收,不利于自己的身体健康。而且油和盐中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如果完全避免油和盐的食用的话,将会导致自己的身体更加的不健康,所以适当的油和盐还是非常必要的。
6、你有没有被传销组织或者保健品坑过的经历?
~我也是一个过来人了。我家有一个真实事情先告诉大家吧。不是我被骗进传销,是我家亲戚被骗进去的
这件事情是这样的:16年的圣诞节前后,当时我家亲戚在看着微信,貌似是有人加他好友,当时就加好友了,然后那个朋友就给他发了一个群聊的二维码,当时就是“lcf-某某大区-某某群”的,然后他进群了。
反正当时进群后,人家群主就发了一个欢迎贴,然后一堆语音飞过来,然后还一堆堆链接飞过来,当时我在家,也就听着是如何什么意思了(明摆的传销组织,关键就是交入门费,办张银行卡然后往里面投钱搞什么虚拟积分,然后就再无下文)
当时亲戚还告诉我这是一个振兴物联网的群,大致意思是这样的:
互联网是美国的,物联网是中国的(呃……)先送你一千积分,再慢慢赚,每周上涨三次这些积分可以当钱花,有线上商城,可以在那里买东西慢慢返现。看到这些东西我就无语了,当时我也是换了个大妈头像混进群里,当时就是我亲戚把我拉进去的,当时我在群里问了些问题(第一个问题:你们的群是干什么的,第二个问题:你们的积分怎么花,第三个就是最致命的:你们这群有没有被人家国家肯定?),当时群主就马上把我弄了出去,嘻嘻,这不是搞传销的才能这么踢人踢人踢人吧。
在此我就知道这就是一个传销组织了,也是一个网络传销组织了。当时我就把资料发给亲戚,亲戚还不信说了句你拿不到钱就后悔哭去吧。
当时我也是无语了,但是我发了一个详细的资料,让他看了看,他就心里有点动摇了。然后出来了。
其实当时还是很惊险的,我还差点吃顿打。
7、315曝光名单曝光的保健品有哪些
玛丽艳? 假洋鬼化妆品遍及市场
虽没315曝光新闻已经爆
8、曾经被3·15曝光过的保健品品牌,如今怎么样了?
今天是3·15,各行业都弥漫着紧张的氛围,生怕又被有关部门曝光而损失惨重。而在3·15的曝光灾区中,保健品永远排得上名号。这个常年利用夸大宣传来贩卖假产品的行业,在19年诸多事件曝光后算是收敛了一些。然而,据鹿豹座平台了解到,事实上当下保健品乱象情况仍旧存在。
从《百亿保健帝国权健,和它阴影下的中国家庭》到《三岁心肌损害女童与最大直销公司无限极》,种种不规范虚假夸大宣传,让保健品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2019年1月8日起,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开展为期100天的联合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动。
其实对于保健品乱象的整治一直都在进行,近几年的3·15晚会上,保健品都是报道重点,那些被3·15曝光的保健品企业后来都怎样了,保健品销售乱象有没有得到遏制?
3·15晚会上的保健品乱象
2018年“3·15”晚会中,央视曝光了一些不法分子冒充医院实习生,打着为老人免费体检的名义伪造体检结果,推销包治百病的神药。而执法人员检查发现这些神药事实上只是山东某企业生产的一款保健食品,每盒售价80到90元,但是无良公司用保健食品会销,坑害老年人,价格高出市场价格十倍销售。最终涉案的八名犯罪嫌疑人以诈骗罪被判3到7年有期徒刑。
2017年3·15晚会中同样曝光了一批保健品企业。根据央视曝光,陕西白河县的一个会议现场,安徽润九生物技术公司将一款名为蜂胶胶囊的保健品,一次向80名老年人销售23万元产品。公司一名讲师现场宣称,服用此药,"糖尿病的人,两个半月血糖正常,百分之百正常。"
被曝光的保健品企业,都迅速得到查处。即便公司还在存续阶段,产品也无法进行销售。曝光中提到的产品名称都找不到批文,提到的企业中,湖北国创伟业生物技术公已经注销;安徽润九仍然在存续阶段,不过显示了清算的风险。
虽然被曝光但屡禁不止
尽管被频频曝光,以老年人为主要目标的保健品销售形式却从来没有消失过。其实,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早就警告消费者:千万警惕国产保健品中存在的“专家义诊”、“权威证明”、“免费试用”、“宣传疗效”等等违法营销的惯用伎俩。
2018年9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防范保健食品功能声称虚假宣传的消费提示》。对保健食品的定义明确为:指声称具有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为目的的食品。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可以调节机体的某些功能,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
为什么瞄准老人、病人?
首先是高额利润的驱动。比如,按照315曝光的数据显示,每盒对外售价3980元的蜂胶胶囊,进货价只有65元,利润高达60倍;每盒对外售价为798元的“银杏软胶囊”,进货价为135元;每盒对外售价898元的“甘舒堂乐粉”,进货价为150元。
再者,保健品的宣传口号的确迎合了部分消费者心理。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空巢或独居老人增多,老年人往往信息不对称、认知能力弱,再加上身体机能下降,多少因为各种老年病而备受煎熬,一种宣称能够治疗百病的神药往往有莫大吸引力。对于一些目前尚无解决方案的疾病患者,神药也往往成为最后的“救命稻草”。
此外,这些“包治百病”的虚假宣传,多是通过业务员口头承诺交流,难留证据,比如一些热线电话购买的产品,通常以邮寄方式送达,没有销售凭证,没有发货地址和联系电话,即便老人意识到上当,卖家也会以各种理由推脱责任,消费者没有证据,维权困难,而卖家往往可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卷土重来。
9、为什么烂牌子的保健品通过广告就可以一炮打响?好的产品没打广告却无人问津?
这就需要你的眼睛是否雪亮的了。做广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实力太强,一种是实力太弱。区别就在于实力强、产品好的一强到底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广告和产品都是实力体现,属于正常;实力弱、产品次就是做广告圈钱,效益差不多了就申请破产,就准备改头换面再立山copy头行骗。不过也有实力弱的的确存在着好产品,但是通百常因为资金链不够完整最后不了了之。
所以如果看广告的话是片面一点,口碑好的话的确可以有些影响力。中国在这一点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还需努力啊。郎咸平说过中国新兴产业和国外同类产业至少还有30-60年的差距,看来这并不是耸人听闻。
至于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相信广告,那是因为这个民族的特性所致的。中国人一般来讲特别愿意从众。一刮风,度一起倒。有主见和远见的人属于少数人,大部分都是这样习惯的,包括我在内,总会听取别人的意见作为参考,失去了主动判断的能力。民族特性不易改变,只有随着时间推移,社会发展才会慢慢变化。
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
坏的好不了,好的坏不了。
强的弱不了,弱的强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