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保健酒
保健酒是指对人体具有保健功能的饮料酒。它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有调节机体功能,但不以治疗为目的。知保健酒必须具备有3种属性,即食品属性、功能属性、非药品属性。
依据最新的GB/T17204-2008《饮料酒分类》标准,保健酒属于配制酒(露酒)。即指以蒸馏道酒、发酵酒或食用酒精为酒基,以食用或药食两用的辅料或食品添加剂,进行调配、混合或再加工制成的、已改变了其原酒风格的饮料酒。露酒主要有植物类露酒、水回果浸泡类(即严格意义上的果露酒)、动物类露酒、动植物类露酒等(注:配制酒是3大类酒之一,它包括露酒,保健酒是露酒的一个大类,只是近年发展较快;露酒和液态法白酒、固液法白酒是不一样的,不仅生产工艺不一样,而且风格俊然不同)。就目前市场情况来看,由于历史原因,保健酒名目繁多,概念模糊,品种、品质答良莠不齐,市场比较混乱,如何正确认识保健酒,是消费者非常关注的问题。
2、保健酒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
一、远古时期的药酒及滋补酒
殷商的酒类,除了"酒","醴"之外,还有"鬯"。鬯是以黑黍为酿酒原料,加入 郁金香草(也是一种中药)酿成的。这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药酒。鬯常用于祭祀和占卜。鬯还具有驱恶防腐的作用。《周礼》中还记载:"王崩,大肆,以 鬯 "。 也就是说帝王驾崩之后,用鬯酒洗浴其尸身,可较长时间地保持不腐。
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的一部医方专书,后来被称为《五十二病方》 ,被认为是公元前3世纪末,秦汉之际的抄本,其中用到酒的药方不下于35个, 其 中至少有5方可认为是酒剂配方,用以治疗蛇伤,疽,疥瘙等疾病。 其中有内服药 酒,也有供外用的。 《养生方》是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帛书之一, 其中共有六种药酒的酿造方法, 但可惜这些药方文字大都残断,只有"醪利中"较为完整,此方共包括了十道工序。但值得强调的是远古时代的药酒大多数是药物是加入 到酿酒原料中一块发酵的。而不是象后世常用的浸渍法。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远古时 代的酒保藏不易,浸渍法容易导致酒的酸败。药物成份尚未溶解充分,酒就变质了。
采用药物与酿酒原料同时发酵,由于发酵时间较长,药物成分可充分溶出。 我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的《素问•汤液醪醴论》专篇曾指出:" 自古圣 人之作汤液醪醴,以为备耳"。这就说古人之所以酿造醪酒,是专为药而备用的。
《黄帝内经》中有"左角发酒",治尸厥,"醪酒"治经络不通,病生不仁。" 鸡矢酒 "治臌胀。
二、汉代至唐代之前的药酒及滋补酒
采用酒煎煮法和酒浸渍法起码始于汉代。约在汉代成书的《神农本草经》 中 有如下一段论述:"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用酒浸渍, 一 方面可使药材中的一些药用成分的溶解度提高,另一方面,酒行药势,疗效也可提 高。汉代名医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一书中,就有多例浸渍法和煎煮法的实例。如 "鳖甲煎丸方",以鳖甲等二十多味药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 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还有一例 "红蓝花酒方",也是用酒煎煮药物后供饮用。《金匮要略》中还记载了一些有关饮 酒忌宜事项,如"龟肉不可合酒果子食之,""饮白酒,食生韭,令人病增"," 夏月 大醉,汗流,不得冷水洗着身及使扇,即成病"。"醉后勿饱食,发寒冷"。 这些实 用知识对于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起了重要的作用。 南朝齐梁时期的著名本草学家陶弘景, 总结了前人采用冷浸法制备药酒的经 验,在《本草集经注》中提出了一套冷浸法制药酒的常规:"凡渍药酒,皆须细切, 生绢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随寒暑日数,视其浓烈,便可___出,不必待至酒尽也。 滓可暴燥微捣,更渍饮之,亦可散服"。这段话注意到了药材的粉碎度, 浸渍明间 及浸渍时的气温对于浸出速度,浸出效果的影响。并提出了多次浸渍,以充分浸出 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从而弥补了冷浸法本身的缺陷,如药用成分浸出不彻底,药渣 本身吸收酒液而造成的浪费。从这段话可看出在那时药酒的冷浸法已达到了较高的 技术水平。 热浸法制药酒的最早记载大概是北魏《齐民要术》中的一例"胡椒酒", 该法 把干姜,胡椒末及安石榴汁置入酒中后,"火暖取温"。尽管这还不是制药酒,当做 为一种方法在民间流传,故也可能用于药酒的配制。热浸法确实成为后来的药酒配 制的主要方法。 酒不仅用于内服药,还用来作为麻醉剂,传说华佗用的"麻沸散", 就是用酒 冲服。华佗发现醉汉治伤时,没有痛苦感,由此得到启发,从而研制出"麻沸散"。
三、唐宋时期的药酒及滋补酒
唐宋时期,药酒补酒的酿造较为盛行。这一期间的一些医药巨著如《 备急千 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都收录了大量的药酒和 补酒的配方和制法。如《备急千金要方》卷七设"酒醴"专节,卷十二设" 风虚杂补 酒,煎"专节。《千金翼方》卷十六设"诸酒"专节。《外台秘要》卷三十一设"古今 诸家酒方"专节。宋代《太平圣惠方》所设的药酒专节多达六处。除了这些专节外, 还有大量的散方见于其它章节中。唐宋时期,由于饮酒风气浓厚,社会上酗酒者也 渐多,解酒,戒酒似乎也很有必要,故在这些医学著作中,解酒,戒酒方也应运而 生。有人统计过,在上述四部书中这方面的药方多达一百多例。
唐宋时期的药酒配方中,用药味数较多的复方药酒所占的比重明显提高, 这 是当时的显著特点。复方的增多表明药酒制备整体水平的提高。 唐宋时期,药酒的制法有酿造法,冷浸法,热浸法。以前两者为主。《 圣济 总录》中有多例药酒采用隔水加热的"煮出法"。
四、元明清时期的药酒和滋补酒
元明清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进步,医药学有了新的发展。药酒在整理前人经验,创制新配方,发展配制法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使药酒的制备,达到了更高的水平。这一时期,我国已积累了大量医学文献,前人的宝贵经验受到了元明清时期医家的普遍重视,因而,在元明清时期,出版了不少著作,为整理前人的经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饮膳正要》是我国的第一部营养学专著。共三卷。天历三年(1330年) 刊。 忽思慧为蒙古族营养学家,任宫廷饮膳太医时,将累朝亲侍进用奇珍异馔,汤膏煎 造,及诸家本草,名医方术,并日所必用谷肉果菜,取其性味补益者,集成一书。 书中关于饮酒避忌的内容,是很有道理的。具有重要的价值。书中的一些补酒,虽 没有详细记载,但都是颇为有效的,在《本草纲目》中则有详细记载。 明代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写成了举世闻名的名著《本草纲目》,共五十二卷, 万历六年(1578年)成书。该书集明及历代我国药物学,植物学之大成,广泛涉及食 品学,营养学,化学等学科。该书在收集附方时,收集了大量前人和当代人的药酒 配方。卷25酒条下,设有"附诸药酒方"的专目,他本着"辑其简要者, 以备参考。 药品多者,不能尽录"的原则,辑药酒69种。除此之外,《本草纲目》 在各药条目 的附方中,也往往附有药酒配方,内容丰富,据有人统计《本草纲目》中共计药酒 方约为200多种。这些配方极大多数是便方,具有用药少,简便易行的特点。 《遵生八笺》是明代高濂所著的养生食疗专著,共十九卷, 约成书于万历十九 年(1591年)全书40多万字,分为八笺,以却病延年为中心,涉及医药气功 ,饮馔食疗, 文学艺术等。其中的《饮馔服食笺》共有三卷,收酿造类内容17条。酿造类中的碧 香酒,地黄酒,羊羔酒等,均为宋代以来的名酒。其中一些是极有价值的滋补酒。 此外在《遵生八笺》中的《灵秘丹药笺》中还有30多种药酒。 《随息居饮食谱》是清代王孟英所编撰的一部食疗名著,共一卷。咸丰十 一年(1861年)刊行。书中的烧酒条下附有7种保健药酒的配方,制法和疗效。 这些 药酒大多以烧酒为酒基。与明代以前的药酒以黄酒为酒基有明显的区别。以烧酒为 酒基,可增加药中有效成分的溶解。这是近现代以来,药酒及滋补酒类制造上的一 大特点。 明代朱___等人的《普济方》,方贤的《奇效良方》,王肯堂的《证治准绳》 等著作中辑录了大量前人的药酒配方。 明清时期也是药酒新配方不断涌现的时期。明代吴__的《扶寿精方》, 龚庭 贤的《万病回春,《寿世保元》,清代孙伟的《良朋汇集经验神方》,陶承熹的《 惠直堂经验方》,项友清的《同寿录》,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等都记载着不 少时清时期出现的新方。这些新方有两个值得提出的特点:
1 补益性药酒显著增多。明代吴__的《扶寿精方》药酒门载药酒方9首,方虽 不多,但集方极精,其中有著名的"延龄聚宝酒",史国公药酒等。在《万病回春》 和《寿世保元》两书中,记载药酒近40种,补益为主的药酒占有显著地位,象" 八 珍酒",扶衰仙凤酒,长生固本酒,延寿酒,延寿瓮头春酒,长春酒, 红颜酒等都 是配伍较好的补益性药酒,有较大的影响。吴,龚二氏辑录的药酒方,对于明清时 期的补益性药酒的繁荣起了积极的作用。在前面所列的清代书目中,也记载着数目 可观的补益性酒,其中的归圆菊酒,延寿获嗣酒,参茸酒,养神酒,健步酒等都是 较好的补益性药酒。与明清以前的药酒相比,这一时期可说是补益药酒繁荣的时期。
2 慎用性热燥热之药。唐宋时期的药酒,常用一些温热燥烈的药物,象乌头, 附子,肉桂,干姜等。这样的药物如果滥用,往往会伤及阴血。金元时期我国医学 界学术争鸣十分活跃,滥用温燥药的风气受到许多著名医家的批评。这对明清时期 的医学有深刻的影响。故明清的很多药酒配方采用平和的药物以及补甸养阴药物组 成,这样就可以适用于不同病情和机体状况,使药酒可以在更广泛的领域中发挥作 用。 明清时期还出现了一批方论专书,作者着重研究用药组方的规律, 结合优秀 方剂,从理论上阐述用药道理和配伍规律,象明代吴昆的《医方考》,清代汪昂的 《医方集解》。这此专著阐述配方时也涉及到药酒。《医方考》一书中就论述了七 种药酒配方的组方用药的道理和主治功效,基中包括虎骨酒,史国公酒,枸杞酒, 红花酒,猪膏酒等。这对于促进药酒配方的研究,指导正确使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明清时期的药酒在配制方法上,突出表现了在热浸法的普遍使用上。 适当提 高浸渍温度可使植物性药材组织软化,膨胀,增加浸出过程中的溶解和扩散速度, 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浸出,而且还可以破坏药材中的一些酶类物质,增强药酒的稳定 性,因此采用热浸法对于许多药物来说具有更好的浸出的效果,是一种科学方法。
3、中国历史上药酒起源于何时,那个朝代
战国时就有记载。《 黄帝内经》有“汤液醪醴论篇”,专门讨论用药之道。所谓“ 汤液”即今之汤煎剂,而“ 醪醴”者即药酒也。显然在战国时代对药酒的医疗作用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按照中医传统的习惯,煎煮中药一般选用砂锅,这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一些金属如铁、铜、锡之类的器皿,煎煮药物时容易发生沉淀,降低溶解度,甚至器皿本身和药物及酒发生化学反应,影响药性的正常发挥。
所以配制药酒要用一些非金属的容器,诸如砂锅、瓦坛、瓷瓮、玻璃器皿等。当然,一些药酒的制作有其特殊要求,那就另当别论了。
补益药酒不仅广泛应用于各种慢性虚损疾病的防治,还能抗衰老、延年益寿。近代研究证明,我国传统中药中有许多补益药物具有抗早衰、延年益寿的功效。例如:枸杞子,能降低血糖、胆固醇;何首乌,可降低胆固醇,防治动脉硬化;
杜仲,能减少胆固醇的吸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调节作用;当归,可抗贫血,能防止肝糖原减少,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地黄,能利水, 降血压; 黄芪,有抗癌的作用,能提高免疫功能,抗疲劳,扩张血管,改善皮肤血液循环,降低血压;
人参,能促进蛋白质合成,降低血糖,增强造血功能,提高免疫功能、抗疲劳能力,抑制高胆固血症的发生。选用这些药物制成的补益药酒,经常适量饮服,有抗衰老而延年益寿的效果。
4、三百年历史的药酒有哪些???
中国十大名酒,是指贵州茅台、五粮液、西凤酒、四特酒 、郎酒、双沟大曲、洋河大曲、古井贡、剑南春、汾酒等十大白酒品牌。中国名酒为国家评定的质量最高的酒。国内曾先后五次进行白酒国际级评比,茅台酒、汾酒、泸州老窖、五粮液、沱牌曲酒等酒在历次国家评酒会上都被评为名酒。
5、药酒有什么渊源?
本书所讲的药酒在中药方剂学上又称之为酒剂。所谓药酒一般是把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和动物的全体或内脏以及某些矿物质成分按一定比例浸泡在低浓度食用酒精、白酒、黄酒或葡萄酒中,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溶解于酒中,经过一定时间后去除渣滓而制成的,也有一些药酒是通过发酵等方法制得的。因为酒有通血脉、行药势、温肠胃、御风寒等作用,所以酒和药配伍可以增强药力,既能防治疾病,又可用于病后的辅助治疗。
古时医字从酉(酒),可见酒与药的关系密切,而药酒的产生更是我国医药发展史上的重要创举。药酒的起源与酒的产生是分不开的,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药酒方见于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养生方》和《杂疗方》中,虽多已不完整,但仍可辨认出药酒配方、酿制工艺等记述,由此可见,我国的药酒在先秦时期就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先秦时期的医学代表作《黄帝内经》也对酒在医学上的贡献作了专门论述,其中,《素问·汤液醪醴篇》论述了醪醴与防病治病的关系,在其他篇中还提及了治膨胀的“鸡矢醪”,治经络不通、病生不仁的“醪药”等,这些均是较早的药酒记载。
至汉代,随着中药方剂的发展,药酒逐渐成为中药方剂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针对性和疗效也有了很大提高。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有“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的记载,表明了扁鹊认为可用酒醪治疗肠胃疾病的看法。这篇著作中还收载了西汉名医淳于意的25个医案。东汉·张仲景的《伤寒病杂论》中记载:“妇人六十二种风,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酒主之”,该书还收载了许多以酒煎药或服药的方例。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对药酒的酿造方法,特别是对浸药专用酒的制作做了较为详细的说明。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海藻酒、桃仁酒、金牙酒、猪胰酒等药酒的治病方法。梁-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提出“酒可行药势”,尤其是对药酒的浸制方法论述较详,并指出有71种药物不宜浸酒。
唐·孙思邈的《千金方》中共有药酒方80余首,涉及补益强身、内科、外科、妇科等方面,并对酒与药酒的毒副作用已有一定认识,针对当时一些人因嗜酒纵欲所引起的种种病症,研制了一些相应的解酒方剂。《千金翼方》还对药酒的服法提出了要求:“凡服药酒,饮得使酒气相接,无得断绝,绝则不达药力,多少皆以知为度,不可全醉及吐,则大损人也。”唐-王焘《外台秘要》卷三十一“古今诸家酒方”一节中共收载了药酒11方。
宋元时期的药酒有了很大发展,药酒的种类和应用范围均有明显的扩展。仅《太平圣惠方》中就设有药酒专节达6篇之多,加上《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因方》、《本事方》、《济生方》等书中的药酒方,计有药酒数百种。运用药酒治病的范围也已涉及到内、外、妇、五官等多科疾病,对于药酒的主要功效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药酒的制法上已开始采取隔水加热的方法,这样可以提高药物有效成分的浸出率,增强药酒的功效。这一时期药酒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用于养生的药酒渐多,有些药酒不但具有治病养生的特点,而且口味纯正,成了宫廷御酒。除了上述大型方书所记载的药酒外,宋·陈直《养老奉亲书》和元·忽思慧《饮膳正要》、《御药院方》等书中也收载了许多适合老年人服用的养生保健药酒。
明代的医药学家在整理继承前人经验的同时,又创制出许许多多新的药酒方。在明代医书中,如《普济方》、方贤的《奇效良方》、陈梦雷的《医学全录》、王肯堂的《证治准绳》、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收载了大量的药酒配方,既有前人的传世经典之作,又有当代人的创新之举。仅《本草纲目》就辑录了各类药酒配方200余种,《普济方》通卷收载的药酒达300余方。明代的民问作坊已有药酒出售,如薏仁酒、羊羔酒等,而老百姓自饮自酿的酒中也有不少药酒,如端午的菖蒲酒、中秋的桂花酒、重阳的菊花酒等。
清代的医药学家同样也创制出许多新的药酒方。这一时期的医药学著作中,如汪昂的《医方集解》、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吴谦的《医宗金鉴》、孙伟的《良朋汇集经验神方》、项友清的《同寿录》等,均收载了明清时期新创制的药酒配方。清代的药酒除了用于治病外,最大的特点就是养生保健药酒较为盛行,尤其是宫廷补益药酒空前兴旺发达。例如,乾隆皇帝经常饮用的益寿药酒“松龄太平春酒”对老年人诸虚百损、关节酸软、纳食少味、夜寐不实诸症均有治疗作用。“夜合枝酒”也是清宫御制的一大药酒,组方中除了夜合枝外,还有柏枝、槐枝、桑枝、石榴枝、糯米、黑豆和细曲等,可治中风挛缩之症。
民国时期,战乱不断,百业不兴,药酒也难逃厄运,没有多少进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中药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作为中药方剂之一药酒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制作经验,而且采取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严格卫生与质量标准,使药酒的生产逐步走向标准化和工业化,药酒质量也大大提高。医药学家还对许多传统药酒方的功效、配方进行了实验研究和临床验证,为药酒的应用和提高疗效提供了宝贵依据。此外,药酒规范已被收进我国的药典,由此可见国家对药酒的重视。
6、当代中国的保健酒是在哪一年取得合法身份的?
我觉得应该是21世纪初,消费者的健康意识抬头,人们的保健意识日益增强,保健酒应运而生。
我国暂时还没有专门的保健酒法律,保健酒暂时归属于酒类法律内。
7、药酒出现年代
酒在医学上的运用,确为中国医学的一项重大发明。古埃及、古希腊以及古印度的医籍和传说中,也有用酒的痕迹,但我们中国,可以说所有的医著中都载用药酒,这一点,其他文明古国的典籍以及在历史上使用、重视程度,都无法与中国比拟。
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说过:“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曰烂肠之食”。《抱朴子》曰:“君酿酒,酒成以附子、甘草入酒中,立成美酒。”甲骨文中还有“鬯其酒”的记载。据汉代班固《白虎通·考点》解释说:“鬯者,以百草之香,郁金合而酿之,成为鬯。”可见,“鬯其酒”,便是芬芳的药酒。从我们中国汉字演化角度看,古代“殹”字,上半部“医”与“殳”,指针装医袋、竹刀,古医以刀、针为主,而巫医盛世,自是加“巫”了。后来,酒被大量使用并被推崇,由是,“医”下,“巫”便为“酉”了。而“酉”古通假“酒”,医与酒的联系之紧,于斯可见。
1973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汉墓中有《五十二病方》,1998年笔者在马王堆博物馆专门做过研究,发现酒在汉及以前的医疗实践中是各种药物使用最多的品种。全书283方,用酒之方有33个,占11.6%。有的方中,药先酒制,如治“诸伤”,“治齐口,口淳酒渍而饼之,煏瓦鬵炭。”意思是用淳酒浸泡药物后,再放入陶制或瓦制釜内焙烤。有的药物用酒煮服,如治疗“伤胫(痉)”,“择薤一把,以敦(淳)酒半斗煮沸,饮之。”有的药剂用酒浸后饮其计,实际就是药酒。如治毒蛇咬伤:“用韭兰,以酒沃,饮其汁,以宰(渣)封其痏。”
8、想了解药酒.药酒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酒与医素有不解缘,繁体“医”字从“酉”,酉者酒也。这大概是因为先祖们无意中食用了发酵后的瓜果汁,发现了它可以治疗一些虚寒腹痛之类的疾病,从而让酒与原始医疗活动结下了缘。《黄帝内经》有“汤液醪醴论篇”,专门讨论用药之道。所谓“汤液”即今之汤煎剂,而“醪醴”者即药酒也。显然在战国时代对药酒的医疗作用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药酒制作法,古人早有论述,如《素问》中有“上古圣人作汤液醒”,“邪气时至、服之万全”的论述,这是药酒治病的较早记载。东汉,张仲景的《金匾要略)中收载的红蓝花酒、麻黄醇酒汤所采取的煮服方法,则类似于现代的热浸法。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则较全面地论述了药酒的制法、服法,“凡合酒,皆薄切药,以绢袋盛药内酒中,密封头,春夏四五日,秋冬七八日,皆以味足为度,去渣服酒,……大诸冬宜服酒、至立春宜停。”又如《本草纲目》记载烧酒的制作即用蒸馏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汽令上,用器承取露滴,凡酸之酒,皆可烧酒,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此种操作方法即与现代基本相同。此外,还对冷浸法加药酿制及传统热浸法等制作药酒的方法及操作要法,均作了比较详细的说明。根据历代的医药文献记载,古人的药酒与现代药酒具有不同的特点,一是古代药酒多以酿制酒的药酒为主,亦有冷浸法、热浸法;二是基质酒,多以黄酒为主,而黄酒性较白酒缓和。现代药酒,则多以白酒为溶媒,含酒精量一般在50%—60%,少数品种仍用黄酒制作,含酒精量在30%—50%,制作方法为浸提法,很少有用酿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