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保健知识 > 保健骗局案例

保健骗局案例

发布时间:2020-07-06 12:57:38

1、我们该如何应对保健品骗局?

近三年来,四川宜宾的郭大爷痴迷于形形色色的保健品(器械),不仅花光了13万余元拆迁赔偿款,还花掉了老伴捡垃圾多年积攒的4万余元。老人突然辞世,没给女儿留下遗言,却留下了堆满大半间屋子的保健品。即使在发病时,郭绍清也拒绝去医院治疗,而是盼着天亮后卖保健品的店铺开门“拿药吃”。

郭绍清原本相信,按照“老师们”的要求吃保健品,他可以活到120岁。

最后遗物

“堆成山一样的保健品中,很多仍然包装完好”

郭绍清去世后,女儿们清理老人遗物,发现老人存款已取光,仅有身上现金1600余元。

老人从三年前开始接触保健品,此后像着了魔一样,隔三差五地带着保健品回家,无论女儿女婿们怎么劝说,都没有效果。郭伍英说,父亲买来的保健品,很多根本就没开封,堆得满屋都是。

有病不治

“留下的皮夹子里,全是保健品会员卡、关爱卡”

这个让郭绍清“着了魔”的“京香华寿”到底是有什么样的魔力呢?

“京香华寿”社区生活馆

注册名叫“宜宾市翠屏区小刘食品经营部”

老夫妻经常去听讲座的“京香华寿”社区生活馆,营业执照上显示是“宜宾市翠屏区小刘食品经营部”,是由一套居民楼改装成的经营场所,在空旷的大厅里,不仅摆放着血压仪、足部按摩仪等,还有将中成药雾化后用于保健眼睛的仪器。景观设备杂乱无章,但还是有不少老人在大厅测量血压、做足部按摩,有几个手上还拿着保健品。也无人提及郭绍清的去处。

(报道来源:@成都商报)

墙上挂着‘保健品不是药品,不能治疗疾病‘的横幅,令人唏嘘不已。

有关部门统计显示,我国每年保健品的销售额约为2000亿元人民币,老年人消费占了50%以上。而其中有70%以上的保健食品存在夸大功效的现象。尽管媒体关于老年人高价购买保健品上当受骗的报道屡见不鲜,仍阻止不了老年人购买保健品的热情。针对老年人推销保健品的骗局可谓层出不穷。

从事养老行业之后,对这种专门针对老人的骗子特别憎恨。他们不仅取人钱财,更是害人性命。

除了监管部门的市场监督,作为子孙,我们也应该能分辨这些机构的真伪,并且要向老人灌输不能迷信保健品的观念。

骗子通过套路

一步步博取老年人的信任

骗局1“专家”义诊免费讲座。

通过免费体检途径,夸大老年人身体的健康隐患,从而达到推销药品的目的。

骗局2大肆宣传疗效。

任何保健品最多只能起到保健或治疗时的辅助作用,并不能起到治疗作用。

骗局3产品“包治百病”。

宣传产品神乎其神,对大部分的内科疾病都有效,甚至“包治百病”。

骗局4“慢性病也能治愈”。

说乙肝、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等世界医学难题居然能通过服用保健品治愈,满足患者急于想治愈、不想长期服药的心理。

骗局5打着“进口、专利、高科技、绿色环保”的旗号,吸引老年消费者。将普通的商品宣传成高科技或绿色环保商品。

骗局6用“免费旅游“、“赠送体检”等“策略”推销保健品,诱导老年人消费。

骗局7“陪聊”搞感情促销。

有些独居的老人,很希望与人交流,骗子们就抓住这一点搞感情促销。

骗局8步步设套,最后“走人”。

第一天办免费讲座;第二天推销某低价物品,称可退货退钱;第三天如期退货退钱,并推销另一高价物品,仍承诺退款;第四天“走人”。

然而,作为子孙

老人被骗,我们也有很大责任

作为子孙是否应当反思

陪伴亲人的时间是否太少?

对老人精神层面的关心是否不够?

是否因为工作忙而忽略了老人的情感需求?

避免老人被保健品“套路”

子孙是关键的第一道防线

不要跟老年人讲什么卫食健字、生产许可证、网站域名备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用行动和情感潜移默化地让他们相信科学、不迷信保健品。

1

如果老人陷入保健品骗局,不要责怪他们,切忌在兴头上说。可以找个安静的地方,等平静下来再说,说不定,你刚开口,老人就答应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方式得当,自然可以打动他们。

多陪伴他们,多和他们交流。鼓励老人多学习,多看新闻,知晓时事,了解医疗保健常识,避免落入陷阱。同时查找相关受害案例,让他们深入认识问题所在。

2

外人劝说有时要比亲近之人的规劝管用得多。请亲朋邻里来帮忙,让他们在平时聊天中“无意”说出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这样一来,可信度往往会更高,老人或许会因此“幡然醒悟”。

3

时常记挂老人。在超市等副食店里选购一些绿色健康的营养品送给老人。即表示出了孝心,又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保健品,老人吃着暖心,还健康放心,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4

多关注老人的生活起居,鼓励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生活,勤于锻炼,保持身心健康,避免上当。

中老年人迷信保健品,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己饱受病痛困扰,因而寄希望于保健品,希望以此改善身体状况。

要告诉他们,千万不能迷信保健品,身体有病恙一定要去正规医院就诊。

一定要记住!

不能迷信保健品!

生病请及时看医生!

本文到此结束。

2、老年人最易上当的九大“保健”骗局有哪些?

近年来,不少老人深陷保健品骗局,有病不吃药,被骗光“棺材本”,甚至去世后家里还会收到推销电话。为此,河南省公安厅官方微博@平安中原总结了容易针对老年人的九大“保健”骗局,提醒老年人一定要警惕别落入不法保健“陷阱”。

1、“专家”义诊免费讲座

不法商贩在住宅小区、早市或公园推销药品、保健品或医疗器械,通过免费体检途径,无中生有或有意夸大老年人身体的健康隐患,从而达到推销药品的目的。

2、大肆宣传产品疗效

正规保健品都有国家批准的功效,任何保健品最多只能起到保健或治疗时的辅助作用,并不能起到治疗作用,而不法商贩大肆宣传疗效。

3、产品“包治百病”

宣传产品神乎其神,对大部分的内科疾病都有效,甚至“包治百病”。

4、“慢性病也能治愈”

说乙肝、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等世界医学难题居然能通过服用保健品治愈,违背医学,满足患者急于想治愈、不想长期服药的心理。

5、“进口、专利、高科技”

打着“进口、专利、高科技、绿色环保”的旗号,吸引老年消费者。有意夸大宣传,将普通的商品宣传成高科技或绿色环保商品。

6、“免费旅游”、“赠送体检”

以免费专车、旅游、赠送体检等“策略”推销保健品,诱导老年人消费。

7、“陪聊”搞感情促销

有些独居的老人,很希望与人交流,骗子们就抓住这一点搞感情促销。先是对老人家热情招呼,然后天天上门陪老人说话,还帮忙做家务,取得老人的信任后就开始推销价格不菲的产品。

8、步步设套,最后“走人”

第一天办免费讲座,并赠送洗衣粉等物;第二天推销某低价物品,称回家试用,可退货退钱;第三天如期退货退钱,并推销另一高价物品,一般几百元,仍承诺退款;第四天“走人”。

9、“买保健品能发财”

厂商称“健康投资”回报丰厚,只要购买一家企业生产的保健品,不仅可以获得包括境外旅游在内的种种丰厚赠品,更诱人的是可以获得大量该集团公司的原始股。老年人买保健品上当各种原因,既有老年人健康意识强、对保健品“情有独钟”,也缘于骗子的推销手段越来越隐蔽、越来越具有欺骗性。

3、如何揭穿保健传销骗局

防止被骗的最好办法,就是不要贪小便宜了,或者不要听他们吓唬,而给他们汇款。
骗子要的是财物,而不是其它,
如果分辨不清,可以拨打110报案,警察会进行辨别。

4、离职员工揭保健品骗局 只要吃不死人不偿命什么都敢吹

武汉市工商局对9家保健品销售公司进行突击检查,其中6家公司存在问题,2家公司被现场查封。报道在市民中引起广泛反响,不少读者致电本报,讲述他们遭遇的保健品骗局,声讨“卖药公司”的恶劣行径,称赞本报的报道非常及时,希望相关部门执法“再严一些”。 5月17日,本报曾报道了武汉市民余女士的烦心事:她妈妈被小区内的健康体验中心工作人员“洗脑”,一辈子节俭,却要花2万元买一张声称能治百病的玉石床,为了迫使子女掏钱,老太太甚至要跟余女士断绝母女关系。 余女士说,她这两天也一直在关注本报报道,老年人沉迷保健品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短期内靠家人劝说和零星报道无法起到扭转效果,希望媒体能持续报道,并且发起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合作,形成舆论加强引导,同时还要借助专业的人士对老年人进行心理和健康知识方面的“反洗脑”。 昨天,记者还接到一位汪女士的来电,她曾在一家民营医院旗下的生物科技公司上班,从事的也是保健品销售工作,后来因为“良心不安”,从那家公司辞职了。 “我本来是做中国络方面的工作,医院成立科技公司之后,从外边弄了一批贴牌药膏,我就成了销售员,通过社交软件和中国销售,说这款药膏可以补肾,治疗不孕不育,甚至连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都能治。医院有一个核心人物,他负责话术培训。他告诉我们,只要吃不死人,就把这款药膏尽量往夸张的地方去吹。”她说,公司制作了一批假资料,以图文方式发给客户,赚取客户信任。有些客户因为不孕不育,一家人都被折腾了好多年,把希望寄托在这款药膏上,成千上万地掏钱都愿意。这让她“心里很有负罪感,也很愤怒”。

5、家里人陷入了保健品骗局该怎么办?

家里如果有人陷入了保健品骗局,那么我们第一时间是要做的,就是直接报警,对于这种人我们千万不能够姑息,只有彻底的抓住了这些犯罪分子,才能够防止他们去祸害更多的人。最近这几年保健品骗局也是越来越多了,而且大部分上当受骗的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所以作为子女,我们平时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家里的老人,了解他们的需求,这样才能彻底的防止他们上当受骗。

很多的人在退休了以后,会有更多的时间来考虑自己的健康,而且大部分的老人在家里也确实是比较的空虚,那这时候就给了这部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了。这部分人会疯狂的向这些老人去介绍自己的保健品,吹嘘自己的保健品有多少多少的功效,另外会利用老人空虚的心理来实施自己的犯罪计划,比如说会故意去接近这部分老人,借着送温暖的名义去套路这些老人。

而最终大部分的老人可能并没有办法受得了这些糖衣炮弹,所以最终还是会上当受骗。其实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所谓的保健品根本就是三无产品,可以说是分文不值,但是这些人却卖出了天价。但我们发现家里的老人上当受骗了,以后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带着自己的家人到最近的公安局去报警,后续也一定要配合公安人员去实施相关的抓捕计划。

当然为了后续老人再次上当受骗,所以作为儿女来说,我们一定要挤出更多的时间来陪伴自己的家人,一定要切身的了解一下自己的父母到底需求什么,有的时候后自己的父母可能并不是想要这些保健品,而只是因为过度的空虚,所以才会上当受骗,这个其实也是子女的责任。

6、保健品诈骗骗局揭秘

7、保健品诈骗案件判刑案例100万能判几年

您好百,
一、立法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度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知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2、现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对诈骗罪量刑标准进行了补充:
个人诈骗公私财道物2千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
个人诈骗公私财物3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
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0万元以上的,属于诈骗“数额特别巨大”。
二、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专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属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与保健骗局案例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