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保健知识 > 立秋保健灸

立秋保健灸

发布时间:2020-07-03 15:07:36

1、三伏贴和三伏灸有何不同?

三伏贴主要是用调好的药物贴在特定的穴位上,用来影响、调整人体的磁场,让人体激发自身的修复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三伏灸,除了有三伏贴的作用特点之外,其自身具有更大的能量。艾灸疗法的特点是从身体内部祛病缓疾,通过温热疗法能够促进血液循环、通经舒络,增强人体的新陈代谢,调整机体的神经、内分泌、血液循环、消化吸收等功能,从而改善脏腑衰竭、营养不良、毒素堆积等情况。

三伏贴,是在三伏天时进行中药贴敷治病的方法。具体做法是,通过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根据所要预防的疾病,在对应穴位贴上有刺激性的药物,以达到灸治的效果。不同于艾条和艾炷灸,这种方法是不用火的,又名天灸、冷灸。

三伏贴是一种传统中医的治疗法,结合针灸、经络与中药学,以中药直接贴敷于穴位,经由中药对穴位产生微面积化学性、热性刺激,达到增强机体免疫力,起到治病、防病的效果。

由于三伏贴即贴即用,操作简便,坚持贴敷疗效显著,故而深受广大养生爱好者的青睐。

三伏灸,一言以蔽之,就是在三伏天进行养生艾灸治病的方法。全称为三伏天养生艾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冬病夏治伏天保健疗法,与现代预防医学有异曲同工之处。

三伏天时气温最高,正巧是大自然阳气最强、阴气最弱的时候,人的皮肤毛孔张开、体内新陈代谢比较旺盛。此时使用艾灸疗法,既有利于药物的快速渗透和进入,又可借助炎热的气候环境、驱除体内的阴寒之气。

简单点理解:三伏灸(三伏天+艾灸),可以起到1+1>2的效果。

其实在中国的古代,三伏灸的主流是三伏温灸和疤痕灸,尤其是立秋的前半个月更是一年中的重中之重,可以说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上至达官贵族、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都会用艾来做保健。最次的也是用艾叶煮水泡脚。

古时三伏灸最主要是这几个穴位:大椎,身柱;关元,肚脐和中脘;肾俞和八髎。这是温灸的常用穴位。而足三里是疤痕灸的主穴。

2、立秋后晚上能艾灸吗?

可以的,不过艾灸最好的时间是中午12点以前

3、“三九灸”和“三伏灸”有什么区别

1、时间不同

三九灸是在每年冬天最寒冷的三九天使用;三伏灸是在每年夏天最炎热的三伏天使用。

2、原理不同

三伏灸依据中医学“天人相应”“冬病夏治”“春夏养阳”等理论,利用三伏天炎热气候
以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经络腧穴的进行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络、散寒祛湿的作用。

三九灸根据人体体质情况和发病特点,选择在冬季三九天时候,此时阳气敛藏,气血不畅,皮肤干燥,毛孔闭塞,通过中药药物贴敷在特定治疗作用的穴位上,达到祛除疾病的目的。

3、作用不同

三伏灸是版冬病夏治的大好时机,在权疾病缓解期的时候治未病,预防重于治疗。既可以除去刚刚感受的寒湿之邪,也可以去除体内久伏的寒湿之邪,从而改善体质,恢复健康。

三九灸疗法是三伏灸疗法的补充。三九灸,在三九天行天灸疗法贴敷穴位,以辛温药物敷贴特定穴位,可辛温散寒、活血逐痰,能使人体阳气更加充沛,温阳益气,健脾益肺,祛风散寒,起到通经活络止痛的功效。

4、立秋过后如何养生保健

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1、坚持秋冻
俗话说 “春捂秋冻”,秋天一到,虽然气温将逐渐降低,但是不要急着增加太多衣服,可以锻炼自己抗御风寒的能力,逐步增强身体抵抗抄力。袭不过,对于一些特殊人群,不必非要“秋冻”,比如有支气管炎、胃炎等病史的人。这类人群需要注意适当保暖,不能秋冻过头,以防止旧病复发。
2、坚持秋练
常言道 “动则不衰,用则不退。”生命在于运动,在天气百寒冷的秋冬季节,我们更需要适当运动,以增加身体抵抗力。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一方面,我们相应调整起居作息,做到早睡早起。
另一方面,老年人可以适当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或运动,如扫地、登楼、度做操、打太极拳、户外散步、跳交谊舞、短程旅游等。这样既可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还可以强健身体,延缓衰老。
3、坚持秋养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五谷杂粮、蔬菜水果等大量成熟上市。问秋季气候干燥,应当注意润肺止咳、生津益气,要多注意补充水分,常饮用些开水、淡茶、豆浆以及牛奶等,少食辛辣刺激以及煎炸干燥等食物,多吃番薯、玉米、芝麻、青菜、柿子、香蕉、蜂蜜、红枣等柔润之品。
除了饮食要注意,作息上也要养生,尤其是晚上不能太晚睡,最好保证每答天8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5、立秋后如何养生

养生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具体包括如乌zd骨鸡、燕窝、银耳、蜂蜜、芝麻、豆浆、藕、核桃、薏苡仁、花生、鸭蛋、梨等,这些食物与其他有益食物或中药配伍,则功效更佳。

立秋后基本以温燥为主内,表现为湿热、阴虚,火旺。建议大家常吃些清热、生津、养阴的食物,如萝卜、茅根、马蹄、西红柿、豆腐、菱角、莲藕、蜂蜜及新鲜水果和蔬菜、瘦精肉、木耳、老鸭肉、鳖肉、青鱼、鲳鱼、黄花鱼、鲍鱼、鳗鱼、银耳、百合、紫菜、莲子、茨实、核桃、乌梅、芝麻等。

秋季运动以舒缓安静为宜,如瑜伽、易筋经、散步等。养生重点在于容培养定力、专注力,适宜练习打坐、静心、禅修、冥想等。

6、三伏灸是什么?

三伏灸是中医学里具有特色的伏天疗法,属于天灸百疗法中的一种,因为治疗的时间是每年的三伏度天,所以称为三伏灸。“天灸”是问中医传统灸法中的一种,也称“药物发泡”或“敷贴发泡”。这种方法是选用一些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药物答,贴敷在人体的穴专位上,利用药物的刺激作用,引起穴位局部皮肤的潮红充血,甚至起泡,来达到属治疗疾病的目的。

7、“春灸气海,秋灸关元”中立春、立秋能否按气象学意义来确定?

http://ke.baidu.com/view/25702.htm
http://ke.baidu.com/view/25806.htm

8、立秋灸关元,上午和下午分别什么时间段灸?有严格要求吗?

上午十点之前最好,上午阳气旺盛

9、立秋后,艾灸有什么作用??

您好
立秋后和平时艾灸的作用是一样的。
无外乎改善体质,治疗疾病,修生养性等方面。

【归朴石磨艾条】为您解答,欢迎追问,纯手打望采纳。您可以联系我们给您发送全套艾灸知识。

10、立秋节气如何做养生灸

立秋艾灸养生

立秋艾灸养生

1、大椎穴:保健要穴、主宰全身

《甲乙经》说过“大椎,三阳,督脉之会”,大椎穴又称“督阳之海”,能主宰全身,更是保健要穴。所以按摩、艾灸等可以起到提高人体免疫力,改善肺功能的作用。

取穴: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2、太白穴:补充气血、美容养颜

太白是脾经的原穴,健脾补脾效果比其他穴位都强。脾经为少气多血之经,气不足、血有余,所以脾经常出现脾气虚的症状,我们常说的黄脸婆就是脾虚的象,每天按摩这个穴位能较好地充补脾经经气的不足,回为脾经经气的供养之源。

取穴: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3、关元穴:理气和血,补虚益损

关元是小肠的募穴。意味着它是小肠的气积聚在腹部的穴位。《扁鹊心书》里面的,“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柱,久久不畏寒暑”,艾灸关元,不但可以疏通脉络、强壮腰脊,还可以很好地理气和血,补虚益损。

取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答上,脐下3寸,是元气出入的关卡。

与立秋保健灸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