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保健知识 > 保健得手法

保健得手法

发布时间:2020-07-03 06:41:01

1、按摩的常用手法有哪些

按摩疗法,大致有如下两种:
一种是主动按摩,又叫自我按摩,是自己按摩自己的一种保健方法。另一种是被动按摩,是由医生掌握用于患者的医疗法,也就是本文所说的按摩疗法。按摩手法,并不一致,但归纳起来,常用手法可选如下八种:按、摩、推、拿、揉、捏、颤、打等法。应该知道,上述八种手法,不是单纯孤立地使用,常常是几种手法相互配合进行的。

(1)按法 :利用指尖或指掌,在患者身体适当部位,有节奏地一起一落按下,叫作按法。通常使用的,有单手按法、双手按法。

临床上,在两肋下或腹部,通常应用单手按法或双手按法.背部或肌肉丰厚的地方,还可使用单手加压按法。也就是左手在下,右手轻轻用力压在左手指背上的一种方法;也可以右手在下,左手压在右手指背上。

(2)摩法: 摩,就是抚摩的意思。用手指或手掌在患者身体的适当部位,给以柔软的抚摩,叫作摩法。摩法多配合按法和推法,有常用于上肢和肩端的单手摩法,和常用于胸部的双手摩法

(3)推法: 在前用力推动叫推法。临床常用的,有单手或双手两种推摩方法。因为推与摩不能分开,推中已包括有摩,以推摩常配合一起用。象两臂两腿肌肉丰厚处,多用推摩。我们看的姿式,是用拇指与食指夹持胳膊肌肉,正在用推法中的单手推摩法。

手指是否可用推摩呢?可以的。不过手指面积太小,操作时,我们多用左手握住患者腕部,右手食拇二指住患者一个手指进行推摩,或者只用右手拇指在患者手指上推摩。中医流传下来的推拿小儿方法,实际上就是用的推摩法。

推摩的手法是多样的。把两手集中在一起,使拇指对拇指,食指对食指,两手集中一起往前推动,叫作双手集中推摩法,这种方法,是推摩法中最得手的一种手法了

(4)拿法: 用手把适当部位的皮肤,稍微用力拿起来,叫作拿法。

临床常用的有在腿部或肌肉丰厚处的单手拿法(图7)。如果患者因情绪紧张、恼怒,突然发生气闷,胸中堵塞,出现类似昏厥的情况,可在锁骨上方肩背相连的地方,用单手拿法,把肌肉抓起来放下,放下再抓起,以每秒钟拿两下的速度,连拿二十次,稍为休息,再连拿二十次,则胸中通畅,气息自渐调和了。

(5)揉法: 医生用手贴着患者皮肤,作轻微的旋转活动的揉拿,叫作揉法。揉法分单手揉和双手揉。象太阳穴等面积小的地方,可用手指揉法,对于背部面积大的部位,可用手掌揉法。不有单手加压揉法,比如揉小腿处,左手按在患者腿肚处,右手则加压在左手背上,进行单手加压揉法。

肌肉丰厚的小腿肚上,则可使用下面的双手揉法。揉法具有消瘀去积,调和血行的作用,对于局部痛点,使用揉法十分合适。

(6)捏法: 在适当部位,利用手指把皮肤和肌肉从骨面上捏起来,叫做捏法。

捏法和拿法,有某些类似之处,但是拿法要用手的全力,捏法则着重在手指上。拿法用力要重些,捏法用力要轻些。捏法是按摩中常用的基本手法,它常常与揉法配合进行。

捏法,实际包括了指尖的挤压作用,由于捏法轻微挤压肌肉的结果,能使皮肤、肌腱活动能力加强,能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浅浅捏来,可去风寒,可化瘀血,深深捏来,可以治疗肌腱和关节囊内部及周围因风寒湿而引起的肌肉和关节的疼痛。

2、夫妻保健推拿常用手法有哪些?

推拿手法是以手和肢体的其他部分(也可借助于器械)按照特定的技巧和规范化的动作在人体体表特定穴位和部位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它是推拿治病的关键之一。手法的熟练程度及如何适当运用手法,对治疗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因此,要想进一步提高治疗内、妇科疾病的效果,除了辨证确切、认真负责外,在适当的穴位或部位上运用相宜的手法,显然是一种重要的环节。
手法在临床应用中,同样要贯彻辨证施治的精神,才能更好地发挥手法的治疗作用。在临症时,人有老少,体有强弱,证有虚实,因此,手法的选择和力量的运用在内、妇科推拿治疗中尤其重要,过之和不及都会影响治疗效果。
一指禅推法【操作手法】用大拇指指端、螺纹面或拇指桡侧面着力,吸定于经络穴位或治疗部位上,肩肘关节及上肢肌肉放松,通过腕关节的连续摆动而带动拇指关节的活动,使产生的力持续作用于经络、穴位或治疗部位上。
【手法要诀】(1)沉肩,使肩关节放松,肩部不能耸起用力,即肩部下垂之意。
(2)垂肘,上肢肌肉放松,肘部自然下垂,略低于腕部。
(3)悬腕,腕关节自然悬屈(切忌用力屈曲)拇指处于垂直位,便掩腕部作左右摆动。
(4)指实,拇指端、螺纹面或偏峰自然着力,吸定于治疗部位上。
(5)掌虚,手握成空拳状,四指不着掌面,拇指垂直。
(6)紧推慢移,紧推就是腕部摆动及拇指指间关节或拇指掌指关节作屈伸有节律的活动,拇指端着力点作缓慢的移动。动作灵活自然,用力均匀柔和,频率均匀等。
【生活应用】用于头面部,能开窍醒脑,镇静明目;用于胸腹部,能宽胸理气,健脾和胃,调节二便;用于颈项、背、腰、骶部,能调节脏腑阴阳功能;用于四肢、关节,能温通经络、活血散淤、祛风除湿、滑利关节。
拿法【操作手法】用大拇指和食、中两指,或用大拇指和其他四指对称用力,提拿一定部位,进行一紧一松的拿捏。
拿法刺激量较大,故每次每一部位或穴位所拿时间不宜过长,根据患者忍受力适当控制手法的轻重。可反复多次实施。
【手法要诀】(1)肩肘关节放松,手掌空虚,指腹应紧贴所拿部位或穴位。
(2)拇指和食、中两指对称(食、中两指平行或中指指面压在食指指甲上),或拇指和其余四指对称,用力夹住所拿部位或穴位。应蓄劲于内,贯注于指。作连续的一紧一松的动作。
(3)用力由轻而重,切忌蛮力或力用浅表。
【生活应用】由于所拿部位或穴位不同,功用也不同,用于头部,能开窍醒脑、祛除风寒;用于肩背部,能疏风解表、舒通经络。常应用于治疗各种头痛、牙痛、腹痛、腰痛及风湿痹痛等。
按法【操作手法】按是压的意思,用手指、掌面或肘尖着力逐渐用力下压,称为按法。用指面着力的称指按法,用掌面着力的称掌按法用肘尖着力的称肘压法。
【手法要诀】(1)按压的方向要垂直,用力要由轻而重,稳而持续,或下按要有节奏。
(2)拇指按:拇指伸直,拇指面着力,其余四指张开起支持作用。
(3)扫:肘关节伸直,上肢自然下垂,用掌根、鱼际着力,可单掌或双掌交叉重叠着力下压。
临床常把按法与揉法结合使用,组成按揉复合手法,即在按压力量达到一定深度时再作小幅度的缓缓揉动,使手法既有力而又柔和。
在腹部应用时,按压的力不宜过强,同时手掌要随着患者的呼吸而起伏。本法的运用,切忌用迅猛的爆发力,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生活应用】指按法有开窍通闭、散寒止痛之功能;掌按法则能舒松筋脉、温中散寒。指按法接触面小,刺激强弱容易控制调节,适用于人体各部的经络穴位。如按揉足三里、三阴交、胃俞穴等。
摩法【操作手法】用手掌掌面或食、中、无名指相并指面附着于穴位或部位上,腕关节主动作环形有节律的抚摩运动,称为摩法。
摩法有掌摩和指摩之别。临床习惯上掌摩法多用于脘、腹部;指摩法则胸、脘、腹部均用。通常掌摩法的压力比指摩法稍大,脘腹部脂肪组织较多者宜用掌摩法。
本法为宽胸和中之法,常可配合药物,以加强治疗效果。
主治气管炎、哮喘、心痛、胃脘痛、胆囊炎、痛经。以及痰壅阻塞、气滞胸闷、便秘、泄泻、尿闭、尿崩、失眠等。
【手法要诀】(1)肩肘关节及手臂放松,肘关节微屈。
(2)掌摩时,腕关节微伸,作主动的环形活动,带动前臂、肘关节作小幅度的屈伸活动,使掌作盘旋运动。
(3)指摩时,食、中、环三指并拢,腕关节悬屈,作主动环转活动,带动前臂及三指作盘旋运动。
(4)动作自然协调,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按摩。
【生活应用】摩法主要是长时间地旋转摩擦,通过穴位对经络对人体产生作用。所以摩法的功用常因所摩部位不同,而体现不同的治疗作用。如用于胸、腹、胁肋部,具有宽胸理气、豁痰宣肺、健脾化湿、温中和胃、消食导滞的作用;用于下腹部,则有调畅气机、通调水道、清腑排浊的作用。
揉法【操作手法】用手指螺纹面、大鱼际、掌根等部位着力于一定部位或某一穴位上,作轻柔缓和的环旋转动,并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揉动,称为揉法揉腹部,常用鱼际,但要求压力不宜过重。揉中脘、鱼际,掌根,揉均可运用,但要避免手掌或手指不断撞击两肋弓或剑突,以免产生局部疼痛肿胀的不良反应。运用揉法在腹部还可与摩法结合施用,组合成摩揉法。
【手法要诀】掌揉法用大鱼际或掌根部着力,手腕放松,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小幅度的回旋混动,压力要轻柔,揉动频率一般为每分钟120~160次。
【生活应用】本法有宽胸理气、健脾和胃、活血散淤、消肿止痛等功用。本法刺激缓和舒适,老幼皆宜,临床用以治疗脘腹胀痛、痰阻气胀、胸闷胁痛、便秘泄泻等五脏六腑病变火功能失调。
搓法【操作手法】用两手全掌面,挟住肢体的一定部位,或腰部、胁肋部两侧,作相对用力来回快速搓动,称为搓法。
【手法要诀】腕关节放松,两手紧挟体表,肘关节屈曲,相对用力来回快速搓动。
【生活应用】本法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放松肌肉、调节阴阳、调整脏腑功能之功用。本法主要运用于上肢及胁肋部。治疗因肝气不和导致的胸胁胀痛、暖气、恶心、呕吐、呃逆以及肺气不宣导致的胸胁满闷、痰鸣咳嗽等。也可用于治疗因四肢筋脉不利、气血不行而至均匀关节、筋肉酸痛,以及胸胁进伤等。
抖法【操作手法】用色手或单手握住四肢远端,微微用力作小幅度的上下连续颤动,使关节有松动感,称为抖法。
【手法要诀】(1)肩部放松,肘关节微屈曲。
(2)两手相对握住腕部或单手握住腕部,以前臂的轻微屈伸运动带动腕关节运动,使患肢作小幅度的上下颤动。
(3)动作要有连续性,频率略快,且有节奏感。
【生活应用】本法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养心安神、滑利关节之功用。
摇法【操作手法】用一手握住(或挟住)被摇关节近端的肢体,另一手握住关节远端肢体,作缓和回旋的转动,称为摇法。
【手法要诀】动作缓和,用力要稳,摇动方向由及幅度须在生理许可范围或在患者能忍受的范围内进行,幅度由小到大,速度由慢而快,用力由轻而重。
【生活应用】(1)颈椎关节摇法: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者后面或侧面,用一手扶住头侧面,另一手托住下颏部,作左右徐徐摇动。
(2)肩关节摇法: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者正面或侧面,用一手扶或握住肩部,另一手托住肘部或握住手腕,作环转摇动。
(3)腕关节摇法: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者正面或侧面,用一手握住腕关节上方,另一手握住四指,作环转摇动。
(4)腰部摇法:患者取坐位,医者站在患者侧方,一腿夹住患者下肢,两手挟住两肩,用力向左向右旋转摇动。
(5)髋关节摇法:患者仰卧位,医者站于患侧,患者髋膝关节屈曲呈90度,医者用一手扶住足跟,两手协同,作髋关节环转摇动。
(6)踝关节摇法:患者取仰卧位,医者站于患者足底部,用一手托住足跟部,另一手握住足前掌部,在拔伸牵引下作环转播法摇法具有舒筋活血,滑利关节,松解粘连,增强关节活动功能。主要应用于脊柱及四肢关节。主治关节强硬,关节粘连,关节“错缝”,如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等症。
抹法用拇指螺纹面紧贴皮肤,自上下左右或弧形曲线往返移动,称为抹法。根据治疗部位不同,单手或双手同时操作均可。
【手法要诀】(1)指面紧贴皮肤作缓慢的直线或曲线往返移动,其余四指抵住相应的部位。
(2)用力重而不板滞,轻而不浮滑。
【生活应用】抹法所施部位穴位或经络不同,其功用也不同,如抹印堂、前额、面部迎香、人中、承浆穴有明目、醒脑开窍之功用;抹颈项两侧桥弓、颈后部有平肝降火、疏风解表之功效。
主治高血压病、头痛、眩晕、失眠、口眼斜、感冒等症。
滚法【操作手法】以手掌背部近小指侧部分紧贴于治疗部位上,掌指关节略屈曲,依靠腕关节最大限度的屈伸动作,使手掌背部近小指侧部分在治疗部位上持续不断地来回运动。
【手法要诀】(1)肩关节放松下垂,肘关节微屈并不宜抬高,肘部离开身体约15厘米左右。各手指任其自然,不宜过度屈曲或伸直。
(2)腕关节屈曲幅度要大,使手掌背部一半以上接触在治疗部位上,上臂和前臂不宜用力。对皮肉筋脉运用压力的着力点是在手掌背部近小指侧部分。
(3)着力点必须紧贴于治疗部位上,不应有移动、摩擦、顶压或跳动的现象。
(4)在进行腕关节屈伸动作时所运用的压力必须要均匀,动作要协调,节奏均匀,不要时轻时重。
【生活应用】本法具有舒筋通络、活血化淤、濡调筋骨等功用。
平推法平推法又称擦法,分为掌推、大鱼际推、小鱼际推、指推,不论哪一种推法,都作直线来回平推,称为平推法。
【操作手法】(1)掌推法:嘱患者端坐方凳或站裆势(两手叉腰),穿单衣,医者立于一侧取站位,一手扶住患者(推胸腹扶背,推背扶胸),另一手成虚掌,着力患者体表,作直线左右平推,由上而下慢慢移动,并由下而上反复3次。前胸由锁骨下起,至上腹部中脘穴处,左右侧至腋中线。背部由大椎穴始至12胸椎,左右侧到腋后线。然后医者站于另一侧,重复平推胸腹及背部,再立于患者后面,两手同时平推两胁肋,由腋后上向前斜下方作直线来回推动2~3分钟。如气喘胸闷在平推过程中同时配合用中指螺纹面按揉诸穴。如平推前胸可以按揉膻中、中府、云门、华盖穴,胃脘痛在平推中可以结合按揉上脘、中脘穴,平推胁肋有疏肝理气止痛的作用。若见胸胁进伤,在乎推两胁肋时,配合按揉期门、章门、大仓、肝俞、胆俞穴。平推时间宜长,以热为度。
(2)大鱼际平推:本法使用时要求暴露治疗部位,常用于四肢,一手握肢端,另一手以大鱼际由肢端向心方向直推,来回往返平推,称之推三阴三阳,对四肢关节扭挫伤部位使用手法时可涂少许润滑剂。既可提高治疗效果,又能防止推破皮肤,可以结合拔伸法、摇法,最后配合热敷。
(3)指推法:拇指螺纹面平推常使用于颈部两侧,由耳后翳风穴直线向下至缺盆穴约推15次,左右交替,男左女右,俗称推桥弓,对高血压、失眠病人,手法时间、次数适当延长。用于胸前时,医者一手肤肩背,另一手拇指直立,四指平伸并拢,拇指桡侧偏峰着力,用掌结合平推,俗称挡法。常用于胸背部。本法适宜慢性病恢复期,或体质强的肥胖者,对肺气肿、肺结核、哮喘等症,有宽胸理气之功用。
(4)肘推法:用肘关节在肌肉比较丰满的部位作平推的方法。
【手法要诀】(1)上肢放松,腕关节平伸,使前臂和手掌处于一直线上。
(2)手掌、大鱼际或小鱼际,指面都需紧贴治疗部位(但不能硬用力压,以免擦破皮肤),可以借助润滑油进行平推。
(3)以肩肘关节屈伸,带动手掌或大、小鱼际、指面作直线往返运动。
(4)动作均匀连续,用力安稳,不能屏气。
【生活应用】本法具有温通经络、祛风散寒、活血化淤、消肿止痛、宽胸理气、健脾和胃的作用。
捏法【操作手法】拇、食、中三指捏拿肌肤,称捏法。捏脊时用食指屈曲,用食指中节桡侧缘顶住皮肤。拇指前按,两指用力提拿肌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推行。或用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食、中两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拿肌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推行,本法俗称翻皮肤。
【手法要诀】(1)捏拿肌肤不宜过多,但也不宜过少。过多则不易向前推动,过少则皮肤较痛且容易滑脱。
(2)捏拿时手法不宜过重,但也不宜过轻。过重则手法欠灵活,过轻则不易“得气”。
(3)拿捏时不要拧转肌肤。
(4)操作时,当先捏肌肤,再提拿、再捻动、再推动,动作要协调。
【生活应用】捏法主要用于脊柱,故有捏脊之称。也可捏于肢体、腹部。因为该法能够强健身体和防治多种病证,因而作为一种疗法已广泛应用。通常在应用时是由下向上而行,先捏脊1遍,第4遍时要行捏三提一法,即每捏3次,向上提拿1次。
拍法用虚掌拍打体表部位。
【操作手法】操作时手指自然并拢,掌指关节微屈,平稳而有节奏地拍打患部。
【手法要诀】(1)上肢平伸放松,移动时保持直线。
(2)手掌、指面在拍打时保持水平面。
(3)动作均匀连贯,注意用力平均及节奏。
【生活应用】拍法适用于肩背、腰臀及下肢部,对风湿酸痛、局部感觉迟钝或肌肉痉挛等症常用本法配合其他手法治疗。具有舒筋通络、行气活血的作用。
击法【操作手法】以较重的力量击打某一体表部位,称为击法。主要有拳击法、掌击法和侧击法三种。
(I)拳击法:握拳,腕关节伸直,以拳背或拳侧缘击打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主要用于颈、腰及四肢(2)掌根击法:手指微屈,腕关节背伸挺紧,以掌根部着力击打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主要用于臀部及大腿肌肉丰厚处,肩背部、四肢关节及指(趾)缝处(3)侧击法(小鱼际):手指自然伸直,腕微屈,用手指或小鱼际部击打一定部位。可用于肩、背、腰、臀及四肢。操作时,每一部位击打3~5次,力量由轻到重。
【手法要诀】用力要快速而短暂,垂直叩击体表,不能有拖拉操作。速度要均匀而有节奏。每分钟150次左右。
【生活应用】本法具有舒筋通络,调和气血的作用,对风湿痹痛,感觉迟钝,肌肉痉挛等症常用本法配合治疗。

3、体育保健手法

体育保健的按摩手法分为好几种,有摩擦类的手法、按压类手法、揉搓类手法,叩击类手法、提拿类手法、动摇关节类。在这些按摩手法之前您要注意的是,双手保持舒适干净,注意顺序,从轻到重。

4、什么是推拿保健法,方法是什么?

推拿又叫按摩,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物理疗法。它是运用手和手指的技巧,在自身或他人座肤、肌肉及软组织上连续动作,用来治病的一种方法。对老年保健及老年人的某些慢性疾患,或久病而不惯服药者,尤为适宜。推拿可调节经络、促进气血流动,使组织的营养改善,肌肉、关节功能恢复正常,以达到扶正祛邪、消除疼痛、强筋壮骨、增强体质的目的,人体脏腑阴阳气血得到调整,阴平阳秘,则可益寿延年。
推拿的方法,有主动推拿和被动推拿之分。自我操作,即自己对自身进行推拿的保健方法,称为主动推拿,亦叫自我按摩,主要用于保健方面。他人操作,即医师、按摩师对病人进行推拿的治疗方法,称为被动推拿,主要用于医治疾病。
推拿的手法是复杂多样的,大致有按、摩、推、拿、揉、捏、颤、打、运、搓、摇、捻、刮、拓、叠、点、压、A、弹、分、合等多种。
适用于老年人的几种常用方法1按法:用手指或手掌按肌肤。
①拇指按:用大拇指按。适用于手或足等狭小的部位。
②四指按:用拇指外的其余四个指头按。适用于颈或肋部等部位。
③二指按:用拇指与另一指夹肌肉。适用于指或细软肌肉处。
④手掌按:用整个手掌紧密按触胸、腹、大腿等大面积部位。
2推法:即用手向外、向上或向前推挤肌肉的方法。
①平推:用一手或两手紧贴皮肤向前推。适用于胸、腹腰部和四肢。
②刨推:用掌根向下或向前一进一退的推。适用于胸部和腿部。
③侧推:用大拇指或其他四指向侧面推。适用于头、颈部。
3拍法:即用二、三、四指并起平面地拍打肌肤的方法。可分为单手和双手同时拍两种方式。适用于肩、背、胸、腹和手臂弯、腿弯处。
4点法:根据不同施治部位,用一指或两指向应点部位的上、下、左、右或周围点压的方法。适用于周身各部。
5压法:即用手压患处的方法。
①指压:用手指正面压之。适用于头面各个部位。
②掌压:用单掌或双掌压患处。适用于躯干的各个部位。

5、Y保健按摩基本手法

按、推、柔、滚、这些都是保健按摩基本手法

6、请详细描述按摩的手法

 一个好的按摩手法标准是:既是治疗保健的最佳手法,又能保护自身以不受其伤害。随着按摩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按摩从业人员不断增加,他们当中一些人员工作没有多长时间就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颈、肩、背、腰及上肢的酸痛不适,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他们手法技能技巧掌握和运用不当,同时又想取得好的效果有关,就此问题我想谈谈我的一些见解与经验,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同道们对此问题的注意和思索。

一、使用手法时要保持自然与放松
1.一指掸推法:术者手握空拳,拇指自然伸直,并盖住拳眼,用指端或螺纹面着力于治疗部位或穴位上,沉肩垂肘,旋腕,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关节,拇指掌指关节或指间关节的伸屈运动使所产生的功力轻重交替,持续不断地作用到治疗部位或穴位上。
2.滚法:术者手指自然弯曲,以第五掌指关节背侧,吸定于治疗部位或穴位上。肩关节放松,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摆动,带动腕关节,伸屈以及前臂旋转运动,使手掌背部(以三、四、五掌指关节为轴与手掌小鱼际侧为轴,两轴相交的手掌背三角区)在治疗部位或穴位上做持续不断地来回滚动。
3.揉法:术者腕关节放松,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关节做轻柔缓和的转动。
4.摩法:肩、肘、腕关节放松,肘关节微屈,指掌关节自然伸直,轻轻放在体表一定部位上面,然后连同前臂做缓和协调的环旋抚摩活动,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均可。
5.拿法:肩臂自然放松,以腕关节和掌指关节活动为主,以手指螺纹面为着力点,动作要缓和而有连贯性,做一紧一松的提拿动作。
6.推法:以肩、肘、腕关节活动带动指掌,肘部按规定方向推动,推动时需要一定的压力,可重点在治疗部位或穴位上,用力要稳,推进速度要缓慢,着力部分要紧贴皮肤。
以上是几种手法的动作要领,另外,其它手法操作时,虽未明确提出肩、肘、碗部的自然放松,但在实际应用手法中也必须注意。如有的手法是靠肩关节的运动完成操作的;有的是靠肘关节的屈伸运动完成操作的;有的是靠腕关节带动前臂的运动,或以前臂的运动带动腕关节的活动来完成的;有的是靠掌指关节或指尖关节的运动完成的,还有一些手法操作,靠某部运动去完成操作的。但在实际的手法运用中,只能说以某关节运动为主,其它关节和部位也要适度自然放松,就是那些未提及某部需要运动或放松的手法,我们也应考虑到哪部分需要运动,哪部分配合,配合部分也要适度自然放松,只有这样手法才能达到持久、有力、均匀、柔和的要求,从而做到渗透之目的,以力其能随心所遇,根据病情、年龄、体质、部位、性别等需要使用手法。

二、增加手法的力度与灵活,要学会借自身体重和较大的关节协助来完成
手法力度的产生不仅仅是靠手法的操作来完成的,其中有一部分手法需借助体重的力量,如滚法的压力。掌揉背、腰、腹部,大小腿后部,其中有一部分压力以身体的前倾,通过肩、肘、腕传递到掌部而增加的,肘滚、肘揉、肘拔、肘压背腰臀及下肢部也要靠身体的前倾、通过肩部传递到尺骨鹰嘴或前臂尺侧部,以增加施术部位的力度,按点法在一些部位施术时,也需借助体重增加手法的压力,至于如何既能利用身体前倾以增加手法力度,减轻自身的体能消耗,又不影响手法的正常操作,之间的度怎样把握,这要靠术者在手法的操练中和实际工作中结合自己的身高、体重、施术部位和手法所处的角度与当时按摩设施所能提供的条件等灵活掌握,细心体会和摸索,巧妙地运用。
相对来说,较大的关节其肌肉也较发达,收缩产生的力量也大,关节活动较为灵活,有的手法如能用相对大的关节去完成,手法将会得到更好地发挥。如拇指揉法有两种,一是靠掌指关节的环旋运动以带动拇指螺纹下的皮下组织揉动;二是以腕关节的环旋活动,连同前臂的摆动,以带动拇指螺纹面下的皮下组织揉动。二者对比不难看出后者更有其优越性(不易疲劳、力度大、易渗透、揉动更灵活)。又如,在患者侧卧的情况下,术者以双手拇指重叠,指腹横向吸定于骶棘肌上,以腰为轴,运用腰部的运动,力通过肩、肘、腕传至拇指指腹,以对骶棘肌进行拔动等手法。 三、适当调整自己工作时的姿势和变换手法
按摩时合适的姿势有利于手法的操作,但一种姿势时间过长易引起疲劳,天长日久会对身体的部分组织造成损伤。同时适时变换体位,也有利于将手法的作用更为充分地实施于患者所需治疗或调整的部位上。如推动脉型与神经根形,混合型颈椎病,患者坐于凳子上,术者先立于患者前面,实施头部手法操作,然后立于其侧实施颈侧部手法操作,再立于其后进行颈项部、肩部、背部按摩操作,最后立于侧前方或前方做上肢部按摩手法;再如,全身保健按摩,被术者仰卧,术者坐于被术者头前部的凳上,实施头面部按摩操作,再立于其侧做上肢部按摩操作,然后被术者俯卧,术者立其侧进行后头部、颈项部、背腰部、臀部、下肢后部及足部的按摩操作,最后被术者仰卧位,术者立其侧,实施下肢内外和前部的按摩,术者再变换体位实施胸腹部按摩。由上可知,无论是做局部按摩还是做全身按摩,是坐位按摩还是卧位按摩,术者都必须适时的变换自己的按摩姿势。另外,术者按摩的手法也要适当,适时的变换,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种手法的作用,取得好的效果,而且在变换手法的同时也使上个手法的操作后收缩与紧张的组织得到了相对的休息。对推迟或避免术者职业病的发生也有其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以上谈的是手法的技能技巧,但只掌握了手法技能技巧,未必就能取得好的按摩效果。一个有经验的按摩师,因他把按摩的时间与刺激量运用得恰到好处,所以按摩取得的效果也好,经验虽说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但这里面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不同的个体或同一人不同的部位需要的按摩的刺激量是不一样的,即使同一人同一部位所需刺激量也在一定程度内发生变化。如对初次接受按摩者,刺激量需要相对小一点,经过几次按摩后,可适当增加刺激量。还有对那些精神紧张,心理胆怯,体质虚弱的人,施术时手法相对要轻一点,对那些精神正常,思想分散,毅志坚强,身体强壮的人手法可重一些。个体差异主要是指年龄、体质、性别和病情之间的差异。儿童皮肤娇嫩,对手法的刺激敏感性较高,老年人处于衰老退化期,骨骼比较脆弱,肌肉的弹性也较差,按摩刺激量过大容易造成软组织的损伤或骨折,女性因肌肉张力较男性小,皮下脂肪较厚,肌肉也不如男性发达,她们和身体瘦弱者及久病体虚者一样对手法刺激承受能力较差,手法过重容易引起不良反应或后果。因此对儿童、老年人、女性体质瘦弱及久病体虚者应适当减小刺激量,相反对青壮年、男性、体质强壮、肥胖及实正者可相对增加刺激量。对于肢体瘫痪的病人可辩其虚实,根据手法的感觉,灵活掌握手法的刺激量,使之与病症相适应,以提高治疗效果。
时间是指手法操作的持续时间,手法操作的持续时间长,总刺激量就大,治疗效果相对就好,另外效果的好坏和手法的优劣有关。一般情况下,中等部位、中等手法强度,每次操作在20分钟左右,中等强度的全身推拿,每次操作在30-60分钟,中强的小部位推拿3-5分钟左右,轻度的全身推拿每次在60分钟左右,小儿推拿每次操作10-15分钟左右,一般每日或隔日一次,小儿病情严重时也可一日二次。
另外,在实际工作中对于按摩的时间与刺激量,除可寻上述规律外,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掌握,这样做就会取得最佳的效果。

与保健得手法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