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个朋友想拉我进去做保健品,说交钱买产品,自己先用着,然后再推销,能信吗
不要信,明显是传销套路,做销售不需要自己掏钱买的
2、传销骗子是怎么套路老人买保健品的
防止被骗的最好办法,就是不要贪小便宜了,或者不要听他们吓唬,而给他们汇款。
骗子要的是财物,而不是其它,
如果分辨不清,可以拨打110报案,警察会进行辨别。
3、我婆婆所有的积蓄都被卖保健品的人给骗了,最近一年隔三差五说自已的东西没有?
这是老年人的通病,骗子专骗老年人,做子女的应该严格为老年人把关,留住本来就不多的活命钱,省吃俭用勒下几个钱,都让骗子弄走真挺惨的!
4、老年人保健品的连环套路问题解析?
老年人保健品连环套路,从免费送、到成本价。逐步卖给你与产品不相符的高价格的“养生食品”、“保健用品”。
甚至在销售过程中,让部分老年人替自己宣传,然后分给其提成或礼品。先是伪装成“三孙子”,让人放松警惕,对销售员产生信任感。再到后来威逼着老年人买东西。有一下三点中的一点以上,基本可以确定是“保健品的连环套路”。
一、培训洗脑:培训过程中,负责人不断强化一个概念——让人对保健品的神奇疗效几乎深信不疑。(可能就是几块钱、十几块钱的东西,打上包装卖到上百甚至几百块)
二、亲情战术:销售员一般叫老年人叔叔阿姨。因为这样显得他们更年轻,更愿意和销售员聊天,
保健品会说“保健食品”,加上这个“食”字后,老人容易会对此放下戒备。甚至销售员帮老年人做按摩、溜须拍马!
三、时常组织“养生会议”,用鸡蛋、大米以及“生态养生杯”、“印度养生袜”这些生活用品吸引老人参加。
5、我是做老年保健品电话销售的,干了一段时间没有一个好的套路,有同行吗,能指点一下吗谢谢!
我是药学专业毕业,目前在药店任职药师。
我没有套路,我只有,专业和疗效。
保健品也未必是坏东西,但是前提是是正规厂家生产,非假冒保健品。个人觉得中国人的保健意识比较差,当然一个是经济原因舍不得花钱,一个是中国假人假事太多,导致大家都相互缺乏信任。抛开这些,我来讲讲保健品,在美国,保健品销售展整个医药行业的70%,人家注重保健,也就是养生。别等到生病了,才花钱住院,疗程疗程的吃药,后遗症一大堆。今天你花钱养自己,和明天你花钱养医生,这个是由我们大家自己决定的。 保健意识太重要,我也不讲你的套路不套路,只要你够专业,够真诚,你所销售的东西对别人有帮助,甚至是辅助治疗,那么顾客和患者自然而然会听你说下去。
就说高血脂吧,相信你也知道鱼油和卵磷脂这些东西,当然也有其他的保健品我就不提了,就说鱼油吧,其中含有的EPA(二十四碳五烯酸,隐约记得,说错勿喷),总之属于一种不饱和脂肪酸,被称为“血管清道夫”,它具有疏导清理心脏血管的作用,从而防止多种心脑血管疾病。鱼油还含有DHA,DHA是大脑细胞形成发育及运作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所以对大脑记忆力发育是一个重要物质,也是视网膜的一个组成成分,也维持视力等。
这些都是真实科学存在的生理作用,甚至也应用于临床。对于一些心脑血管,如高血脂,那就最适合鱼油了,长期吃2-3个月甚至半年一年,效果肯定是有的,大大降低血栓,缺血性脑中风的发病率。可有些人就是舍不得花这份钱。
我也不说了,纯手打,我不知道我这么说你明白吗
6、男性保健品同学说暴力利润,让我跟着他,但微商套路很深,不知道要不要做,我宝妈一个🤔
微商套路很深。不建议玩。现在的微商。说是暴力。要卖出去才是真的。
7、忽悠,保健品营销模式还能走多远
一、忽悠,成为一种趋势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想用“忽悠”这个词语来形容现在的保健品市场营销合适不合适,可是当我找寻了那么多的词语,我发现能用来体现时下保健品市场现状的词语也只有“忽悠”最为合适了。但我需要说明的一点就是我所说的“保健品营销模式”不是单指保健品营销,而是一种营销模式。
我想任何人都不会否认保健品市场是国内所有行业中竞争最为激烈行业——
终端从KA到OTC再到社区,渠道从商业线到药线再到专卖店,推广从传统营销到会议营销再到旅游营销,促销从特价到赠品再到抽奖······
可是,无论是保健品生产厂家还是保健品经销商还是保健品市场从业人员,谁都清楚的知道最近几年保健品市场的严重下滑——国家相关部门与相关政策的严格监管,经销商选择产品越来越慎重,消费者选择产品越来越理智······其实这直接关系到保健品市场的兴衰,但却不是影响保健品下滑的关键因素,在此我们先不去深究。但是种种却足以说明保健品营销模式的困顿和迷惑。
其实,“忽悠”一词的来源应该是著名笑星赵本山老师的小品《卖拐》,“忽忽悠悠就瘸了”是其中一句流传了很久的台词。我觉得用来形容时下的保健品营销模式最为合适不过了。小品《卖拐》中的叫卖与宣传,利益陈述与恐吓,人员配合与产品推广,无一不恰如其分的体现了时下保健品营销模式。
保健品业内有一句行业名言叫“怕死的老年人市场,臭美的女人市场,肾虚的中年市场,补脑的青少年市场,扶不起的儿童市场”。纵观保健品行业的所有品牌所有产品无一不是在围绕“怕死的老年人市场,臭美的女人市场,肾虚的中年市场,补脑的青少年市场,扶不起的儿童市场”在做工作。可是那么多年以来,真正能做成品牌的产品有几个呢?我们不妨到市场上看看,保健品市场真正能形成全国规模的企业和品牌还是五、六年前的品牌和产品。我想,这一是说明了保健品市场的竞争激烈,新品牌很难脱颖而出,另外也说明了新保健品企业根本就没有在做市场!而是在忽悠市场
说到“忽悠”,其实保健品营销模式的“忽悠”也是一环紧扣一环——
厂家说要操作全国市场,说聘请知名专家进行产品研发,说知名策划机构全程跟踪服务,可是到头来呢?
经销商对终端说厂家如何大手笔运做,产品如何好,潜力如何大,可是到头来呢?
终端促销说产品功效如何好,性价比如何高,服务如何好,可是到头来呢?
不说大家也能明白,厂家忽悠了经销商,经销商忽悠了终端,终端忽悠了消费者,消费者能忽悠谁呢?我想消费者不会也不能忽悠谁,因为在这个模式里,信息是极不对称的,消费者是永远的弱式群体,但是他们有选择的权利,消费者可以上当一次,可以上当两次,但是第三次呢?
“忽悠”,我想很多厂家应该成功了,因为好多厂家的目的就是圈钱。但是经销商不能,终端不能,消费者更不能。长此以往,我想,信任危机不是出现在保健品行业,而是以保健品模式运做的任何行业的任何厂家。
“忽悠”这应该不是一个保健品营销模式的问题,而是一种趋势,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是谁动了保健品市场的奶酪?
众所周知从3年前开始,一直到现在,保健品市场销售额一直直线下滑.
"现在市场不好做"
"太难操作了"
"销售业绩下滑严重"······
这应该是保健品生产厂家,保健品经销商,保健品从业人员最经常说的话了。可是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保健品呈现出如此严重的下滑呢?到底是谁动了保健品市场的奶酪呢?
其实答案就在市场上。
——我们不妨深入全国任何一个城市去了解一下谁在运用保健品的营销模式忽悠消费者,笔者曾经走访了10余个市场,有省会城市,有地级市,有县城,甚至乡镇,结果在走访中发现95%以上的老年人参加过(多次参加过的人不在少数)所谓保健品厂家组织的讲座活动,并且100%的老人说他们在参加活动之前在社区,自己家中都参加了保健品企业组织的义诊或讲座。而据笔者了解,这些组织所谓的义诊以及讲座活动的企业10%的是药品生产厂家,80%的企业是普通食品企业,而只有10%的企业是拥有正规批文和手续的保健品生产企业。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当食品(他们大多把自己的产品称为功效产品)企业在运用保健品的营销模式赚取高额利润的同时,也把自己的销售终端搬进了社区,搬进了消费者的家中,从而真正的实现了终端前移,避免了激烈的竞争,而我们大多数保健品生产企业还在思考如何终端拦截,如何精耕细作市场的时候,保健品在常规终端的销售却一落千丈。我们暂且不说生产所谓功效产品的企业对保健品行业的影响有多大,单就这一块奶酪就足够养活不少企业了。
固本正元,保健品营销模式的真正方向
最近一段时间听说工商、税务等部门已经加大了对所谓的以健康讲座以及义诊为幌子销售产品的监管力度,并且随着消费者日趋理性的消费行为的形成,加之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管,这种所谓的功效产品在市场上将会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那么,保健品如何走出所谓功效产品们的“忽悠”误区呢?
1、提升产品本身的品质。无论推广模式、销售模式再好,产品品质始终是基础;
2、创新营销思路。实际上会议营销、旅游营销都是保健品的创举,可是为什么反而让食品企业这些“局外人”运用的风生水起,而自己却无能为力呢?这应该是值得保健品营销人深思的问题;
3、最好的推广是把产品销售出去。在实际的保健品市场操作中,保健品的思路/套路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营销最前沿,可是过分的强调推广并不能真正实现卖货的目的;
4、找到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一些保健品业界的老板过分的看中名企的经验和名气,加上保健品从业人员自己的忽悠,导致人员成本过高,实际上一个企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整体的成功,包括产品、模式、渠道、资源、人员等诸多因素,而不是哪一个人的功劳,千万不要相信高手所说的“某某产品就是我做起来的”。
实际上保健品是一个行业,更是一个产业,当“忽悠”已经不能前行的时候,也便是新的开始,在此,我希望,保健品企业以及曾经运用保健品营销模式的企业一路走好!
8、父母为什么相信保健品的销售人员,难道真的是因为他们的产品好吗?
老年人看到销售人员说话那么关心人,而且说话都说到他们心里去了,就觉得很感动,其实就是被洗脑了,这是一种心理现象。
9、我们该如何应对保健品骗局?
近三年来,四川宜宾的郭大爷痴迷于形形色色的保健品(器械),不仅花光了13万余元拆迁赔偿款,还花掉了老伴捡垃圾多年积攒的4万余元。老人突然辞世,没给女儿留下遗言,却留下了堆满大半间屋子的保健品。即使在发病时,郭绍清也拒绝去医院治疗,而是盼着天亮后卖保健品的店铺开门“拿药吃”。
郭绍清原本相信,按照“老师们”的要求吃保健品,他可以活到120岁。
最后遗物
“堆成山一样的保健品中,很多仍然包装完好”
郭绍清去世后,女儿们清理老人遗物,发现老人存款已取光,仅有身上现金1600余元。
老人从三年前开始接触保健品,此后像着了魔一样,隔三差五地带着保健品回家,无论女儿女婿们怎么劝说,都没有效果。郭伍英说,父亲买来的保健品,很多根本就没开封,堆得满屋都是。
有病不治
“留下的皮夹子里,全是保健品会员卡、关爱卡”
这个让郭绍清“着了魔”的“京香华寿”到底是有什么样的魔力呢?
“京香华寿”社区生活馆
注册名叫“宜宾市翠屏区小刘食品经营部”
老夫妻经常去听讲座的“京香华寿”社区生活馆,营业执照上显示是“宜宾市翠屏区小刘食品经营部”,是由一套居民楼改装成的经营场所,在空旷的大厅里,不仅摆放着血压仪、足部按摩仪等,还有将中成药雾化后用于保健眼睛的仪器。景观设备杂乱无章,但还是有不少老人在大厅测量血压、做足部按摩,有几个手上还拿着保健品。也无人提及郭绍清的去处。
(报道来源:@成都商报)
墙上挂着‘保健品不是药品,不能治疗疾病‘的横幅,令人唏嘘不已。
有关部门统计显示,我国每年保健品的销售额约为2000亿元人民币,老年人消费占了50%以上。而其中有70%以上的保健食品存在夸大功效的现象。尽管媒体关于老年人高价购买保健品上当受骗的报道屡见不鲜,仍阻止不了老年人购买保健品的热情。针对老年人推销保健品的骗局可谓层出不穷。
从事养老行业之后,对这种专门针对老人的骗子特别憎恨。他们不仅取人钱财,更是害人性命。
除了监管部门的市场监督,作为子孙,我们也应该能分辨这些机构的真伪,并且要向老人灌输不能迷信保健品的观念。
骗子通过套路
一步步博取老年人的信任
骗局1“专家”义诊免费讲座。
通过免费体检途径,夸大老年人身体的健康隐患,从而达到推销药品的目的。
骗局2大肆宣传疗效。
任何保健品最多只能起到保健或治疗时的辅助作用,并不能起到治疗作用。
骗局3产品“包治百病”。
宣传产品神乎其神,对大部分的内科疾病都有效,甚至“包治百病”。
骗局4“慢性病也能治愈”。
说乙肝、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等世界医学难题居然能通过服用保健品治愈,满足患者急于想治愈、不想长期服药的心理。
骗局5打着“进口、专利、高科技、绿色环保”的旗号,吸引老年消费者。将普通的商品宣传成高科技或绿色环保商品。
骗局6用“免费旅游“、“赠送体检”等“策略”推销保健品,诱导老年人消费。
骗局7“陪聊”搞感情促销。
有些独居的老人,很希望与人交流,骗子们就抓住这一点搞感情促销。
骗局8步步设套,最后“走人”。
第一天办免费讲座;第二天推销某低价物品,称可退货退钱;第三天如期退货退钱,并推销另一高价物品,仍承诺退款;第四天“走人”。
然而,作为子孙
老人被骗,我们也有很大责任
作为子孙是否应当反思
陪伴亲人的时间是否太少?
对老人精神层面的关心是否不够?
是否因为工作忙而忽略了老人的情感需求?
避免老人被保健品“套路”
子孙是关键的第一道防线
不要跟老年人讲什么卫食健字、生产许可证、网站域名备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用行动和情感潜移默化地让他们相信科学、不迷信保健品。
1
如果老人陷入保健品骗局,不要责怪他们,切忌在兴头上说。可以找个安静的地方,等平静下来再说,说不定,你刚开口,老人就答应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方式得当,自然可以打动他们。
多陪伴他们,多和他们交流。鼓励老人多学习,多看新闻,知晓时事,了解医疗保健常识,避免落入陷阱。同时查找相关受害案例,让他们深入认识问题所在。
2
外人劝说有时要比亲近之人的规劝管用得多。请亲朋邻里来帮忙,让他们在平时聊天中“无意”说出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这样一来,可信度往往会更高,老人或许会因此“幡然醒悟”。
3
时常记挂老人。在超市等副食店里选购一些绿色健康的营养品送给老人。即表示出了孝心,又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保健品,老人吃着暖心,还健康放心,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4
多关注老人的生活起居,鼓励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生活,勤于锻炼,保持身心健康,避免上当。
中老年人迷信保健品,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己饱受病痛困扰,因而寄希望于保健品,希望以此改善身体状况。
要告诉他们,千万不能迷信保健品,身体有病恙一定要去正规医院就诊。
一定要记住!
不能迷信保健品!
生病请及时看医生!
本文到此结束。
10、所以保健品全是套路深,被骗加入者被开会洗脑后,一波波不挣钱为什么还不清醒?
因为他们怕死,他们希望家人和自己都能够更健康,所以他们的本意是好的,只不过被某些人利用而已,请善待他们,如果一定要拯救他们的话,那就是控制购买的数量。
当然他们也是想要挣钱的,如果这个产品真的好的话,也不建议非要抵触,因为反正要用嘛,可以适当的购买,可以向朋友推销的,21世纪人的思想开放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