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真正的保健食品
从产品界面看,目前市场上有一大类既不是保健品也不是普通食品的产品存在,这样的产品在法律定位上不清晰,因此监管处于真空状态,对这类产品是该鼓励还是该控制,目前也没有明确的说法。
近日,“黄金大米”人体实验事件引发轩然大波,88岁中药药理学专家、工程院院士李连达就“黄金大米”事件接受采访时称,“试验中的‘黄金大米’不是药品,也不是普通食品,应属保健食品范畴,可定为‘强化食品’……”,李院士的这一说法招来一片骂声。在此,我们暂且放下对“黄金大米”是否是保健食品的探讨,首先要深思的是社会大众甚至是专业人士对“保健食品”定义的认知。
中药药理学专家、工程院院士把转基因大米称为保健食品,社会大众对保健食品的认知更是五花八门,在微博上用“保健食品”四个字检索,不难发现这些观点:红糖一直是大众喜爱的养生保健食品,红糖具有化淤散寒、暖胃健脾、缓解疼痛的功效,且富含丰富的钙、铁等人体必需的矿物质与微量元素;大晚上的吃着西芹百合白果等配料……都是有益女性的保健食品;【最牛的六种保健食品】第一绿茶;第二红葡萄酒;第三豆浆;第四酸奶;第五骨头汤;第六蘑菇汤;中医认为,生食莲藕能凉血散淤,熟食能益肾补心,滋阴养血,可补五脏之虚,强身健体,补血,养血,是秋季绝佳的保健食品;驴属草食类动物,驴肉细嫩鲜美,是高蛋白、低脂肪的保健食品……
或许保健食品规则制定者或行业专家看到这会不以为然,笑称他们不懂保健食品。但是,根据当前尚遵循的《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2005年4月30日颁布局令第19号)之规定,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的出台是“为规范保健食品的注册行为,保证保健食品的质量,保障人体食用安全”,并没有规定注册的才是保健食品,未注册的就不是保健食品,据此我们不能轻易下结论说李院士是错的,社会大众是错的。但众所周知,《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正在起草过程中,其中一个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什么是保健食品,如果《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对保健食品的定义不重视社会公众对“保健食品”的普遍认知,只能说是“鸵鸟心态”,这将为今后的普法自设障碍,更无利于行业规范。
保健食品行业还面临四大顽症:违法添加、违法宣称、非法营销和地下窝点。这四大顽症在各省市的监管过程中都普遍存在。
2、《目前在中国,所有保健品都是骗人的,没有例外》,是人民日报发的吗?
人民日报属于权威媒体,并不会做这样片面的判定,这样的标题是自媒体一贯的吸引人的标题党!
3、电视上卖保健药的宋一夫是真的假的
这个国家你只能相信自己的判断力,新闻说假的广告天天播。骗你天天没商量。
宋一夫,真名叫宋军,1972年3月13日生,现年42岁,长春市人,其所学专业是汽车修理,就读于长春89中学;宋一夫仅仅有一个营养师资格证。陈晓为了包装宋一夫,赞助清华大学公共健康研究中心,为宋一夫弄了一个课程教师和项目研究员,以及《人民日报》下属的《健康时报》理事等头衔,在非法广告节目中,以及各种场合宣扬,以这些身份迷惑中老年人,大肆购买他们的保健品。
4、人民日报对如新的道歉
记者调查发现,“中国直销协会”是挂靠在香港商业公司旗下的子公司,并非在民政部登记的社会组织。
此外,直销商介绍,“如新为直销公司,必须经过直销商介绍,凭编号才能购买公司产品”。
记者随后登录商务部直销管理信息系统查询发现,如新(中国)日用保健品有限公司确于2006年12月31日在商务部核查备案为直销公司,但其受商务部批准的直销产品为3类84种。
而记者从直销商处获得的“如新(中国)产品一览表”中,却包含美容护肤品、营养保健品等共104种产品,比商务部批准销售的产品多出20种。
宣传册说谎
所谓“基因重设”技术,纯属编造;所谓“科研顾问”只挂名不做事
如新公司宣传册称,其拥有的抗衰老科学顾问团汇集了全球顶尖科研人士,多位中国教授参与其中。
记者联系了顾问团名单中的上海复旦大学曹世龙教授,他告诉记者,“我已经退休了,一直没给他们做过什么,只是挂名做名誉顾问。”
香港理工大学郝乔治(Georges Halpern)教授也声称,“虽然有顾问的头衔,但从2011年起,一直没参加过如新或顾问团的会议。过去3年间,与如新也没有任何联系。但是我的名声却被用来推销我曾经强烈反对的产品和运作方式。”目前,该教授已声明,从如新抗衰老科学顾问团辞职。
如新公司的宣传册称,如新掌握的ageLOC技术可“重设老化相关的基因”“回复年轻状态”。有直销员称,这一基因技术已经科学研究证实,相关研究成果发布在《科学》杂志上。
记者了解到,上述研究论文共两篇,分别发表于1999年和2009年。记者通过《科学》杂志官网查阅发现,2009年的题为《热量控制延缓恒河猴的疾病发生和死亡》的文章和1999年的题为《衰老的基因表现图谱和通过热量控制延缓衰老》的文章,均未提到如新所称的“重设基因”技术。
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副教授陈冬生认为,目前业界对于人类衰老机制的研究有基因学说等,“但还没有一种学说能够独立解释人类衰老的原因”,“我并不知道有‘重设基因’这个说法,转基因也极少用在人类身上”。
专家还强调,“无论哪种动物与人类基因相似度多高,仍存在差距。任何没有用于人类临床实验的产品或技术,不能保证绝对适用人类”。
5、会销模式保健品违法吗为什么会被抓获
会销模式是违法。
会销,顾名思义是通过会议营销。主要是对特定消费群体,以亲情服务和产品说明的方式销售产品。而这种普通的营销模式,却被不少不法保健食品企业盯上,成为其牟取暴利的重要方式。
从事会议营销的保健食品企业鱼龙混杂,有些企业夸大、虚假宣传,利用赠送产品、免费吃饭、免费旅游等手段吸引消费者购买伪劣产品,产品价格远高于同类产品。
近年来,向老年人销售保健品的“会议营销”骗局成为社会问题,因为无法找到“会销”团伙的真实地址,子女发现父母受骗上当后难以维权。而“会销”团伙换个酒店又可以继续招摇撞骗,难以现形。
广州年过八旬的张奶奶被人介绍参加“68元畅游惠州三天两夜”,之后和其他老年团友被拉入某酒店举行的保健品营销大会,收了免费礼品,又被一群青年“干爹干妈”叫得耳热。
这些老人每人掏了几千或上万元购买了一堆“三无”保健品。等张奶奶子女找到该酒店时,“会销”人员已人去楼空,酒店方表示,只是出租场地,与那些人没有关系。
“会销”的核心是会场,一个高端的会场是“会销”团伙骗局的一部分。为此,《广东省2017年保健食品非法会议营销专项治理行动工作方案》规定,非食品经营许可证中核准的经营场所。
如使用宾馆、酒店、影院或其他非注册场所举办保健食品会议营销宣传推广的,不得进行现场销售活动。
对于监管部门来说,管住会场是管住坑老骗老行为的关键。然而对于那些擅长打游击的“会销”团伙来说,这一点不难规避。离开“会销”现场。
附近很多地方都有不法分子“殷勤”地为老人提供销售服务;即使销售骗局就在现场进行,如果没有人举报,也难以对其进行查处。
6、人民日报怎么谈论过度包装问题的?
中秋节将至,漫步商场,商品琳琅满目、品种繁多。商家纷纷将各种精美礼品放在显眼位置,从烟酒、茶叶,到月饼、保健品,包装一个比一个漂亮,销售大战已经开始。
然而,一些商品华而不实,包装过度的现象却也是屡见不鲜。就拿月饼来说,拆开红木雕花的盒子,剥掉绫罗绸缎的装饰,只剩下拳头大的两只月饼,让人有“买椟还珠”之感。实用好看、恰到好处的包装,既可以方便购买者,又能提升商品附加值,无可厚非。可一旦包装喧宾夺主,耗材过多、体积过大、用料高档、装饰奢华,远远超出商品本身的价值,这就是本末倒置了。
其实,大多数豪华包装中看不中用,最终只能扔掉,既浪费资源,还污染环境。而且好多包装里的海绵、塑料泡沫,难以降解,给垃圾处理带来难题。据统计,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里有超过1/3是包装性垃圾,包装废弃物体积占固体废弃物的50%。
长期以来,过度包装屡受诟病,为何仍大行其道呢?很大程度是商家推波助澜。精致的外观,华美的装饰,更能抓人眼球,让消费者在众多商品中多看一眼。包装豪华了,商品显得更上档次,身价自然水涨船高,赚取的利润也更多。这背后的商业逻辑,不难理解。
除了商家的利益驱使,最根本的还在于高价买“面子”的不理性消费观念。事实上,普通家庭购买商品,大多还是讲究物美价廉,不会过分追求高档包装。可见,过度包装的商品,市场最主要还在于礼品消费。送礼的人抱着“好包装上档次,送礼出手有面子”的心态,对商品本身质量是否过硬,反倒不那么关心,最重要的是看着“高大上”就行。好面子、爱虚荣,在这般社会心态的影响下,过度包装似乎从不缺市场。
过度包装使一些消费者盲目攀比,反过来商家瞅准了消费者心理,不断升级包装,生产更多华而不实的产品,导致恶性循环。一些经过特别包装的商品,价格一般都是平常包装的几倍,甚至更高。但是,商品质量并没有什么两样,最终吃亏的还是消费者。再往大了看,“一流包装,三流产品”,一个企业,不在“里子”上讲究,却只在“面子”上下功夫,也不利于国产品牌的成长。
礼品原本寄托的是纯真质朴的情感,一旦过度包装,反而使感情变了味儿,成了利益输送和交换。特别是那些公款送礼者,“慷公家之慨,结私人之谊”,最终财友两空,正是教训。
过度包装,不仅污染环境,还污染人心。因此,与其高价买无谓的“面子”,不如树立绿色低碳的消费观念,建立纯洁健康的人际关系。移风易俗,当久久为功,商家和消费者都责无旁贷。
包装其实就是为了满足虚荣心,实质是华而不实,希望能够回归自然,更能体现真正的关爱。
7、保健品这个市场很乱象纳曲通真有效果吗?
凡是做保健品的都把他的产品说的是天花坠落,无所不能。但是真正的效果,你懂的。身体有什么不舒服,还是去医院看医生,然后平时多锻炼身体,增强自己的抵抗力,那才是最安心的。祝您健康!
8、宋一夫,他天天在四川5台讲白藜芦醇,治脑梗,心梗,治癌,这些保健品,真的能治脑梗,心梗,糖尿病,癌
如果有病一定要去正规的医院找医生治疗,西医或中医都行,就是不能相信这些卖保健品的虚假宣传。如果一种病中医和西医都治不好,靠一种保健品就能根治那纯粹是扯淡。不信你去了解一下,这些卖保健品的谁给他们自己家人吃这些东西?心梗脑梗、糖尿病、癌症都能治,这简直是万能神药啊。他们说这话敢负责任吗?耽误治疗出了事找得到他们吗?连名字都是假的,何况那些头衔,使劲吹吧。
宋一夫,真名叫宋军,柏年康成公司员工,1972年3月13日生,长春市人,其所学专业是汽车修理。宋一夫仅仅有一个营养师资格证。老板陈晓为了包装宋一夫,赞助清华大学公共健康研究中心,为宋一夫弄了一个课程教师和项专目研究员,以及《人民日报》下属的《健康时报》理事等头衔,在非法广告节目中,以及各种场合宣扬,以这些身份迷惑中老年人,大肆购买他们的保健品。于洋,真名叫刘丹,柏年康成员工,以前是电话接线员,1980年10月19日出生,毕业于长春师范大学,现年34岁。两人均没有受过任何医学教育,没有医学专业知识,仅仅考取了一个营养师资格证属。他们都是为柏年康成推销保健品的。
9、人民日报 fkc请问美国fkc保健品是违法害人的东西吗
保健品害不害人我不知道,但是被朋友拉过去说有多赚钱就不要做梦了,模式注定只有少数人赚钱,大多数都是被人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