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问有谁知道,农村保健员给孩子打疫苗针,总是推三推四的,不给打,我想投诉,在银川哪儿投诉,
去你镇上的防保站去投诉她,这个归他们管的。
2、村级妇幼保健院的职责有哪些
村级妇幼保健员的工作职责
一 掌握本村孕产妇人数,出生数,孕产妇及五岁以下儿童死亡数等有关数据,正确填写村级孕产妇系统管理登记册,7岁以下儿童保健登记册,5岁以下儿童死亡登记册.
二 及早发现并动员怀孕的妇女在停经12周(怀孕前3个月)到乡镇卫生院或县妇幼保健院做早孕检查并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
三 动员(必要时护送)孕妇定期到卫生院或妇保院做产前检查和分级住院
四 协作乡妇幼专干做好高危孕产妇的管理,发现孕产妇异常及时报告或转送到妇保院.
五 做好产后访视,回收保健手册,上交到防保站,并要求产妇于产后42-56天到卫生院做产后康复检查.
六 定期参加乡级妇幼卫生工作例会,汇报工作情况,学习业务知识.
七 积极开展妇女,儿童各期保健知识宣传,组织孕妇 儿童家长参加孕妇学校 父母学校培训.
八 组织辖区妇女 儿童开展妇科防癌普查 儿童体检.
每月例会的工作安排
村级报告情况:孕妇的分娩情况,高危孕产妇的筛查 处理 转诊情况,预计下月的分娩人数,高危孕妇分娩地点的选择;儿童患病情况及治疗转诊情况(患病的人数,什么病.在那里治疗),上报有关数据,出生数,孕产妇及儿童死亡数,高危孕产妇及7岁以下儿童数,要 携带原始记录,登记本,并与计划生育部门的数据相互核对,还要汇报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制度
一 早孕检查 村保健员及时发现怀孕对象,要求她们在停经3个月内到乡镇卫生院或县妇幼保健院做早孕检查并建卡建册.
二 协作做好高危孕产妇的筛查工作,发现疾病,及时治疗并报告乡防保站和县妇保院
3、在哪能查保健品的批号啊?
楼主我来帮你吧,根据你提供的批号,我在官网上查到的信息是:
产品名称 资生牌脂甘舒片
有效期至 2011-10-26
申请人中文名称 北京资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 北京市顺义区仁和地区梅沟营村
保健功能 辅助降血脂、对化学性肝复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
功效成分/标志性成分含量 每100g含:洛伐他丁 140mg、总皂甙 610mg、葛根素 84mg
主要原料 红曲、绞股蓝、葛根、菊花、蒲公英、泽泻、预胶化淀粉、硬脂酸镁、羟丙甲纤维素、胭脂红铝色淀、黑豆红
适宜人群 血脂偏高者、有化学性肝损伤危险者
不适宜人群 少年儿童
食用方法及食用量 每日2次,每次6片
产品规格制 0.48g/片
保质期 24个月
贮藏方法 密封、置阴凉干燥处
注意事项 本品不能代替药物
批准日期 2006-10-27
批准变更日期
变更内容
备案日期
备案内容
转让方中文名称
转让方英文名称
转让方地址
受让zd方
转让前批准文号
批准转让日期
补发日期
备注
产品编号 21846
批准文号 国食健字G20060825
受让方地址
注销日期
注销原因
4、同样是农保卡,我儿子去村保健站配药不收钱,而我的要自己付出一部分。
这说明你儿子的卡里面有钱,你的卡里面没有钱啊,其实都是付了钱的,只不过一个是自己付的现金,一个是用的卡里面的钱,而且不同的要报销的也不一样。
5、我于10几年前离开了村卫生室当时只持有乡村保健员证现想再回村里该怎么办
你已经离开了村卫生室了,
而且只持有乡村保健员证,
现在回到村里,是不能再开诊所了。
6、1958年左右干过几年农村保健员现在有补助吗
这个你要去民政部门去咨询,现在有好多的惠民政策,你以前也算是对国家有贡献的人。去咨询一下,也许有用。
7、三无保健品专盯老年人 老人为何屡屡被“忽悠?
日前,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17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其中,老年保健品成为十大消费维权热点之首。普通的食品、器械、日用品“摇身一变”,具有了神奇的保健功效,许多老人心甘情愿高价购买。老年人为何容易受骗?“坑老保健品”的监管难在哪里?请看记者调查。
看骗局
“忽悠”式推销、赠送礼品,引诱老年人非理性消费
“大家说,年纪大了什么最重要?对,是健康!”早上7点钟,村湾小广场已经人声鼎沸。一个男青年举着话筒,向坐在简易塑料凳上的30余名老人大声喊话,旁边还有两名中年女子站在场外警惕地环顾四周。
这是日前发生在湖北通山县闯王镇刘家岭村的场景。近年来,公开推销保健品成了该村的常见事。
这一回,卖的是“电磁疗内衣裤”,据说穿上能治风湿病、糖尿病、缓解腰酸腿痛。男青年并不急着推销产品,而是先跟老人们拉家常、谈养生。近一个小时里,他从中华孝道谈到科学前沿,时不时与老人们互动并赠送礼品,现场掌声不断……很多人当场就要交钱拿货。短短十几分钟,24套“电磁疗内衣裤”便销售一空。
76岁的舒老汉买完东西正要离开,撞上了赶来找他的小儿子。小儿子生气地指责推销者“诈骗”,并拿出手机准备报警,却被暴怒的父亲拦了下来。
记者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发现,该“电磁疗内衣裤”的生产、销售公司并不存在,是典型的“三无产品”,类似商品在一些网店上单价只有不到40元,卖给老人的价格却是每套120元。村支书陈细庆曾召集年轻人开会要求防止自家老人上当,甚至还报过警,无奈“卖家买家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警方调查几乎没有实际成效”。
家住上海的小缪有着同样的无奈:家里年近80岁的老父亲最近为了买一台6万块钱、号称德国进口的保健仪器,向老伴要3万块付了首期,还找子女借钱。“但是我妈后悔了,说钱拿不回来就跳楼!”后来经过反复交涉,这家公司总算退回了钱款。“我真是搞不懂,他也是大学毕业,怎么就那么轻信骗子?”
日前,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与上海市消保委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过去一年上海13.8%的老年人在保健品上消费超过1万元,44.9%的老年人有非理性消费保健品倾向。据介绍,去年上海市消保委共计受理保健品投诉375件,同比上升2.2%,涉及金额300余万元,但保健品投诉数量仅占投诉总量的0.32%,且大部分是子女投诉。
上海市消保委秘书长陶爱莲说,老年人维权意识较差,发现上当,也大都是“打落牙齿往肚里咽”,这无疑助长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
识套路
设置“温柔陷阱”,形成精神依赖,让老人们防不胜防
一场场保健品骗局中,老人为何屡屡心甘情愿被“忽悠”?
调查数据显示,虽然调查对象中七成以上的子女提醒过老人不要上当,但效果并不理想。购买保健品的行为倾向与老年人的学历、原工作职务等无关,与年龄、健康状况和与子女亲密度相关,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快速提高。如在61—65岁老人中,此比例为28.7%,但80岁以上老人则达到95.2%。
专家认为,老年人知识更新慢,面对疾病,他们往往会病急乱投医,导致轻易被骗子“拿下”。即使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也使他们的心理防线容易被攻破。
在湖北鄢城派出所便衣大队队长程兴强看来,犯罪分子极力营造的“送温暖”氛围,正是专为老人而设的“温柔陷阱”。“相比于远在他乡的子女,温言好语、体贴入微的保健品销售人员更让老人有依赖感。即使在破案之后,还有一些老人不愿承认上当受骗。”
湖北通山刘家岭村保健品流行的现状,在乡村较为普遍。刘家岭村很多年轻人都在外打工,离乡千里,只有老人留在家中。日常生活的枯燥、精神世界的空虚等因素给了保健品推销者乘虚而入的机会。大城市也有类似的问题:子女平日工作繁忙,而老人们生怕影响孩子工作,生了病也不敢告诉家人,而是寄望于所谓的保健品。等到上了当醒悟过来,害怕“丢面子”或者担心给子女添麻烦,也不愿报案。
骗子们“高明”的骗术,也是让老年消费者防不胜防的重要原因。
程兴强向记者再现了一个诈骗团伙的行骗过程:2016年12月8日,田某某一伙人以举办感恩活动向老年人送温暖的名义,发放传单将上百名老人引至宜城市汇友宾馆会议室,冒充养生专家的身份,向老人们宣传保健知识,并推销所谓“宜兴紫砂杯”“虫草保健品”等大量廉价保健品,并承诺第二天参会将全额退款,等于赠送。老人们第二天收到退款,就更加信任该诈骗团伙。一周后,该团伙向老人们推销标价500元的怀表和标价1200元的“奥克斯空调”,现场有60余人交钱拿货。第二天,等着退款的老人们来到宾馆,却发现早已“人去楼空”。经警方查证,老人们所买的“奥克斯空调”只是市场价150元的暖风机,怀表则是无生产厂家、生产日期和生产地址的“三无产品”。
程兴强介绍说,这是一种常见的针对老年人诈骗的策略,可以说是“放长线钓大鱼”。不法分子往往打着“送温暖”“关爱老人”的旗号,赠送日用品等小礼物引诱老人上当,取得老人信任后,狠狠骗一次就收手,“打一枪再换一个地方”。
破难题
需政府、社会齐发力,建议设立保健品购买“法定冷静期”
针对保健品监管,各地纷纷出招。比如,去年5月以来,湖北省食药监局、工商局等十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向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行为亮剑。半年时间,全省共查处各类案件627起,驱散、取缔117个涉案点,责令停产停业105家。湖北省食药监局总工程师朱与杰介绍,整治涵盖了利用电话、网络、电视购物等方式违法宣传、销售保健食品行为与未经审查发布,以及发布虚假保健食品广告行为等。
然而,与行政执法部门打了多年“交道”,保健品销售公司也在“研究”如何规避打击。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说,“例如,分布在社区的营销点、体验店,只负责保健品展示体验,主要做维系感情、推广所谓保健养生的工作,不销售实物。然后采取‘会销’方式,也就是会议营销。这是保健品营销中的常用手段,通过集体式‘洗脑’,使老年人产生强烈购买欲,最后给你一张所谓优惠券,告诉你去指定地点购买。”唐健盛认为,这种把营销推广与实际销售分开的模式,给执法监管带来很大难度。
“保健品监管的难点,还在于缺乏有效的执法手段。”一位基层市场监管所的负责人谈道,在不少案例中,保健品企业往往在一个区举办推介活动,而在另一个区进行销售,由于涉及跨区域执法,基层执法人员往往权责有限。
陶爱莲建议,立法和执法部门需要通过更有力的法治手段规范市场。要规范市场的销售行为,要求商业经营场所必须证照齐全;商品和服务必须明码标价,销售对象为老年人的,必须主动提供发票。同时,建议设立老年人购买保健品的“法定冷静期”制度,即60岁以上老年人购买保健品在一定期限内,享有无理由退货的权利,以避免老年人非理性消费行为可能带来的损失。
上海新消费研究中心刘波认为,子女自身和社区等社会主体也需要多关心老年人。在亲情层面,子女应主动关心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为老年人适当购买安全、合格的保健品;在社会层面,加大社区建设力度,丰富老年人晚年生活,多组织针对老人的专业健康知识讲座,增强其对真假保健品的辨识能力。
(见习编辑: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