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教的养生理论与养生方式有哪些?
佛家主张“无生”,以有生为空幻,纵使延年长寿,最终难免一死,形体总要坏的,因此重视精神的超脱,而不在乎形体的存亡。认为精神可轮回再生,所求唯涅清寂。
晋代释道安在《道地经序》中说:“其(佛法)为象也,含弘静泊,绵绵若存,寂寥无言。”释慧安则在《明报应论》中指出:“无明(愚昧)为或网之渊,贪爱为众累之府。”而僧肇则传扬“空洞其怀,无知无识,然居动作之域而止无为之境,处有名之内而它绝言之乡”的佛性,提倡超脱现实世界,而归宿于本体世界。僧肇早年受老庄影响,故对体用的动静问题,反对偏执,主张体用如一,非无非用,即静即动,求静于动,虽静而离动。另外,如释道安还注重禅定止观,认为禅修达高深境界时,“雷霆不能骇其念,火不能伤其虑”,同时还能发生种种神变。
佛家极重戒律,认为戒律是断三恶道的利剑,其中有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食肉)及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香烟、不歌舞观听、不眠坐高广严丽床坐、不食非时食、不蓄金银宝)等。从养生学角度来看,这些要求和做法,显然有许多是益于身心的修养的。
南北朝时,由于政治上的长期分裂,南北佛教在发展侧重上有明显不同。南方重在理论辨析,北方则重在静坐冥思的禅定修持。隋唐一统后,佛教学风又随之变为理论与禅修并重,其后出现的各宗中,对养生影响较大的是天台宗、禅宗、密宗。
天台宗的最高修养原则是止观学说。开宗祖师为隋代僧智凯。近代气功养生家蒋维乔(号因是子)在《因是子静珠法》中认为,气功静坐者在学会调和功夫后,应进一步修匀“止观”法。他认为“止”就是把心静止下来,不使思想散乱,让心思渐渐收束。但止而又止,不知不觉要打瞌睡,就须用“观”的方法来防止,即闭目返视自心。显然遥承天台宗之“止观”禅法。蒋氏还指出“大妙法门”: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这也是佛家法门的静坐调息功夫。晋竺法护译《修行道地经》说:“数息守意(调心调意)有四事:“一谓数息,二谓相随,三谓止、观,四谓还、净。”后来则称之为“六妙门”,意为通向涅的六种途径。
起于唐,盛行于唐末五代的禅宗,是完全中国化了的佛教宗派,其在中国势力最大,影响最广。修禅强调具五缘,呵五欲,弃五盖,调五事,行五法。禅宗最初三代皆一衣一钵,随缘而住,并不聚徒定居于一处。第四代道信开始定住一处,过集体生活。第五代弦忍认为,学道应该山居,远离嚣尘,实行生活自给,诸如运水搬柴等一切劳作,都是修禅功课。以后南宗的马祖道一更在深山建立寺院,实行农禅生活,其弟子怀海制禅院清规,规定“一日不行,一日不食”。他本人也“作务执劳,必先于众。”更有“普请”(集体作务)法,上下协力劳作。禅宗的山居、劳作和禅观,客观上对养生长寿是有益的,颇有影响。
佛教在中国流传过程中,释道儒三教常互相渗透,从而影响着养生学。佛教初入中国,信奉者认为与当时盛行之黄老术相似,也讲清虚无为,神仙变化。
道家本不言灵魂,但北魏寇谦之则吸取佛家轮回转世说:“此等之人,尽在地狱,若有罪重者转生虫畜。”
南北朝时北魏僧人县鸾,因突发气疾,而感生命之短促,慕江南陶弘景精研神仙方术之名,南游茅山,寻访陶氏,得授《仙经》十卷。虽在加洛阳时义受菩提流支的教化,授《观无量寿经》,遂弃《仙经》而专修净业,但其所著《服气要诀》、《调气方》、《论气治疗方》等,无疑是受道家影响的有关气功养生一类医书。《续高僧传》说他能调心练气,对病识缘,名满魏都。
天台宗祖师智凯的老师思慧,以禅闻名,躬行实践,常持大戒,衣服只用棉布,寒冬添铺艾叶以御风霜,同时还吸收神仙方士之术,在《誓愿文》中宣称,希望“成为五通神仙”,要求长生,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宣传佛法。其谓:“我今人山修习苦行……为护法故求长寿命。”又说:“愿诸贤圣,佐我得好芝草及神丹,疗治众病除饥渴……愿借外丹力修内丹。”宋天台宗山外派的知圆认为,儒佛其言虽异,其理相通,主张“修身以思想”。明末宗风净土法门的云栖亦主张儒佛调和,说:“儒生治世,佛主出世,……故二之合之,其病均也”。
明末四大师之一的德清,更主张三教调和,说:“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儒佛道三教思想调和的提出虽在宋明,而在养生学这方面则早在陶弘景、孙思邈的时代已开三教合一之先河,且繁衍不息。
佛教的另一宗派密宗,又称瑜伽密教,源出印佛教中之密教,专事行施咒术,在三国时即有咒经之译。天竺沙门耆域来中原也以咒术广为医病。唐代是这密教传入的第二期,北宋初是第三期。第二期时正式成立密宗,又称真言宗,传三密之法,即口诵真言(密语),手结契印(身密),心作观想(真密),认为三密同时相应,便可使凡身成佛。
密宗实际是一种以口诀、姿势、禅观三结合的修炼方式。蒋维乔在练天台宗止观法后又转而练《密宗的开顶法、大手印、十八道次第》等功夫。密教要籍中所谓无上瑜伽密法等与中国伦理思想颇抵触,因而在翻译时被修改失真,甚至被限制翻译,因此对中华养生文化的影响尚不广泛。三、中华古代养生名家
中国古代的养生家为中华养生学说与文化的形成、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群星璀璨的古代养生家中,这里仅选其中几位影响比较大的名家略作介绍,以窥中华养生文化之一二。1.老子:道家养生的始祖
老子,名老聃,又名李耳。楚国楚县(今河南省鹿邑)人。老子是先秦哲学家,道家养生思想的奠基人。《史记》载:“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汉代杜方言:“老子用恬淡养性,致寿数百岁。”老子为历代养生家推崇的得道长寿养生家。影响后世最大的是《老子》一书提出的养生思想。
(1)治于未乱,抱元守一
老子以“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作为养生的重要思想,提出“早服重积”、“抱元守一”等养生原则。“早服”同于中医“治未病”观点,即现代医学预防为主的观点,指早行养生之道,行养生于日常生活,持之以恒,积蓄养生之“德”,此即“重积”。这便是老子的“早服谓之重积德……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老子论养生,有抱元守一的观点,所谓“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一”即养生之道。后世养生家又指“一”为“气”、“元气”,并用以指导服气养气、内守返观、纳气归根、以结内丹,以养胎息的内气功。抱元守一又指为“守神”之中的精神调摄养生法,成为古代养生家创造应用各种养生术的指导思想。
(2)自然无为,返朴归真
自然无为是老子道家思想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养生的最高境界。它强调的是自然而然,去除人为嗜欲困惑、返朴归真的养生养神方法。所谓“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返归自然素朴、纯真的本性,进而达到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天人和谐统一。“真”是自然而然、不加人为的“素”、“淡”、“清”、“静”、“纯”、“朴”等等的同义语。《内经》里“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思想即来于此。中医养生注重节食、节劳逸、节制房事,以及重视精神调摄等养生法则,均产生于“自然无为”的思想。
2.孔子:儒家养生的鼻祖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深最广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和学派,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直居于主宰的地位,“儒学”也几乎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名词。
孔子生活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在医学极不发达、生产力相当落后的时期,他活了73岁,“人逾七十古来稀”,可谓长寿了。孔子养生长寿之道内容颇为丰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克己、修身的“养生三戒”
孔子一生严以律己,从不纵欲。他的“养生三戒”是留给后世的宝贵养生铭。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即年轻时,要在性生活上不能贪欲;血气方刚时,要防止打架斗殴;老年,身心不可过度劳累,要戒“贪得”。这“三戒”不论对青年、壮年、老年都要求不能放纵。
(2)乐观豁达,心胸开阔
孔子对“礼、乐、射、御、书、数”有广泛乐趣,精通诗、书、礼、春秋。孔子为了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立身之道,一生周游列国,奔走不息,即使已至“甚矣吾衰矣”的晚年,仍然乐观处世。
孔子的二十字“养生经”:“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是孔子一生养生健身的科学总结。意思是说,聪明的人和有仁德的人,既喜欢幽静,又喜欢山水,喜欢活动又乐观处世,一定能长寿的。孔子在《中庸》中更加明确阐述:“大德必得其寿。”所谓大德者,必德高望重,安心处世,光明磊落,性格豁达。我们平时说的“心底无私天地宽”也就是这个意思。
(3)食勿过饱,讲究卫生
食居慎节,知足不贪,食勿过饱,不乱饮食,是孔子一生自我管束的饮食养生的“金科玉律”,他曾提出过“八个不食”,尽管有些值得商榷或有不妥之处,但基本上是讲饮食卫生的,有参考价值。“①霉粮馊饭、烂鱼败肉不食;
②颜色坏的不食;
③发臭的不食;
④夹生饭和烹调不当的不食;
⑤调料不当的不食;
⑥不合时令的不食;
⑦肉切得不方正的不食;
⑧市上买的酒和熟肉不食。”《孔子家语》还提出“长幼异食”,即年龄不同,在饮食上应当有所区别,各自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饮食方法和习惯。
孔子的这些言论,即使今天看来也仍然是符合卫生标准的,同时也是我国最早的有关饮食养生的具体论述之一。
(4)起居循规,讲究姿势
在生活起居方面,孔子也有具体要求:“寝不尸,居不客”、“寝不语”等。“寝不尸”指不得仰卧如挺尸状。后世孙思邈等据此提出宜屈膝侧卧。所谓“睡不厌,眠作师(狮)子卧”者,即“胜脱靴着地坐脚也”。《老老恒言》道:“相传希夷安睡诀‘左侧卧屈左足,屈左臂,以手上承头,伸右足,以右手置右股间,右侧卧反是。’”所谓“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的睡方,大约就是指这种方法。“寝不言”也被后世所遵守,“寝不得语言者,言五脏如钟磬,不悬则不可发声”。
孔子还重视起居有常,他在回答鲁哀公如何才能长寿的求教时说:“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共杀之。”这就是说:凡生活没有规律,饮食不加节制,不注意劳逸结合的人,久之就会积病而死。
孔子青少年时放过羊,经历过穷困生活磨炼后,又为宣传他的学说,到处奔波,周游列国多经磨难,但正由于他总结人们生活的实践经验,探索健身之道,积极倡导和参加体育活动,注意饮食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劳逸有度,才能经得起到处奔波生活困窘的考验。在医疗保健和生活条件很差的春秋时代,尚能活到73岁的高龄,足见孔子是一位很重视体育卫生保健和懂得长寿养生之道的教育家。
(5)养护精神,调摄心理
孔子的学生患了麻风病,孔子惋惜地说:“是人也,有是疾也”。意思是说,什么样的人,容易患什么样的病。孔夫子此言虽有点主观,但作为教育家、心理学家的孔子,可能已觉察出了疾病与人的性格、体质的关系。
半个世纪来,由于环境卫生、个人卫生的改善,生物性疾病确实减少了,精神卫生和疾病的关系,相对地暴露得更明显。目前,几种主要疾病,心脑血管病、癌症、高血压病、肺心病都与精神状态息息相关。其他如溃疡病、神经性皮炎、牛皮癣、糖尿病等,也都与精神卫生密切相连。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得”字含有贪得的意思,人到老年,在名利上还竭力追求,得到的往往是苦恼烦闷,甚至是疾病。
孔子欣赏那种清心寡欲的精神状态,对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心态表示称赞,“贤哉,回也”。
孔子反对懒惰,他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意思是说,宁可下盘棋,也比闲呆着好。
孔子喜欢音乐,在齐国听到韶(一种乐曲名),三月不知肉味。借助音乐陶冶情操,平和心理,在将近绝粮时,还在“弦歌不衰”,饥寒之中也不愁楚。
孔子反对患得患失、怨天尤人的精神状态,提倡心怀坦荡、刚毅坚强。他认为三种有害健康的事是:骄傲自大,游荡忘返,饥食妄淫。三种有益于健康的事是:调节行动,道人之善,交好朋友。
孔子的弟子们说:“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意思是说孔子在家闲居时,生活也很有规律,精神安乐,心情舒畅。
孔子对自己的评价是:“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由此看来,孔夫子是个不知发愁的好老头儿。
2、佛教哪个咒语能补肾气精气元气
阿弥陀佛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咒语,你求任何事都可以念这句佛号。同时自己要吃素放生,依教奉行效果才好。
净空法师---《心经》后面讲“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那个无上咒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是梵语,翻成中文,意思是“无上的密咒”。
3、佛教七宝是什么
在佛经中,不同的经书所译的七宝各不尽同。
1、鸠摩罗什译的《阿弥陀经》所说七宝为金、银、琉璃、珊瑚、砗磲、赤珠、玛瑙;
2、玄奘译《称赞净土经》所说七宝为金、银、吠琉璃、颇胝迦、牟娑落揭拉婆、赤真珠、阿湿摩揭拉婆;
3、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
4、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珍珠、玫瑰。
(3)佛教性保健扩展资料:
“七宝”第一“宝”就是金银,金代表一种健康,许多请回家的菩萨要铸金身,表示“金身护体,百病不侵”,代表健康长寿之意。
银同样也代表健康长寿同时银还是避邪之物,银代表着“佛祖”的光芒,刚出生的小孩带银饰就是乞求平安,健康之意,此外金有旺财的意思,如果是许了愿给菩萨,灵验后要给菩萨镀金身,这里有“真金不怕火炼”一说。
金饰的出现略晚于铜,大约是在距今三~四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黄金性能稳定,在自然界中多以游离态存在,获取较易。
其外表漂亮,机械加工性能好,延展性强,因此黄金一出现就被定为装饰用品的首选金属。在这一点上中国和外国都是一样的。
4、佛教中有几种闭关的方法?
闭关,又称掩关.在佛教的修行方法中,有定时的、定期的功课以及一定时段的修法,比如七天、二十天、四十九天、九十天、一百天等,克期取证,专心修持某一法门.没有什么闭关方法.就是要心静和冥想
5、本人初识佛法,大学生一枚,但是还是戒不了吃素,还有男女之情,该怎样做,不是有在家修行的吗?
阿弥陀佛
在家居士守的五戒,根本戒要守,不要杀盗淫妄酒,戒不了吃素,就少吃肉,不吃活的,慢慢来。
有男女之情也正常,但是不要邪淫。其次看看祖师菩萨的佛法,增长智慧。如印光大师
虚云老和尚的佛法,大学生空的时间多,看看,虚云老和尚年谱,百年虚云 都很好
平时就默念佛号吧,早上默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下午默念南无阿弥陀佛。如果能念念心经和大悲咒更好。一般不吃长素不要念大乘经典。
深信因果后,去拜访明师,以师父的指导修行就可以了。你这段时间还是看祖师菩萨的佛法为主。切记,跟着祖师菩萨学不会走弯路。不会走歧路。
6、利用佛法如何治早泄
修身养性戒色念。
7、请问佛教根本戒是什么戒?
1、不谤国主戒:相互理解尊重包容,让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
2、不漏国税戒:依法履行公民义务,维护共同责任。
3、不杀生戒;主制不杀人,兼制不故意伤害其他生命,鼓励放生,维护自然界生态平衡。只食用非己亲手宰杀、非专为己而宰杀、别人宰杀时没心生高兴和听到动物惨叫声。
4、不偷盗戒:不故意侵犯公私财产、不故意破坏公私经济管理制度和故意收受不当得利等方面,凭借自己能力,从正常渠道获得相对应的劳动成果。
5、不邪淫戒:佛教认可合法的正常夫妻生活。合法夫妻生活应在正确时间地点环境对象下。佛教反对婚前,特别是严厉禁止婚外性行为。提倡一夫一妻制,忠诚彼此和睦家庭孝敬父母师长教育好下一代。
6、不妄语戒:不作伪证、不自我吹捧证圣见道,不过分吹牛和欺骗他人,以及不挑拨是非说粗话引诱或唆使等语言,彼此诚实守信。
7、不饮酒戒:禁止吸毒、抽烟和酗酒,对于养生保健佛教允许少量适当不经常饮用一些。
(7)佛教性保健扩展资料:
究佛学思想有些深刻而不可替代的意义。
沙弥及沙弥尼应守的十戒是: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戒、离歌舞等戒、不蓄金银财宝戒、离非时食戒。
比丘及比丘尼应守的具足戒,在诸律中数目颇有出入,有比丘戒二二七条,二五0条;比丘尼戒三一一条,五00条等说。凡要成为比丘或比丘尼的人,必须先受过沙弥戒。年满二十岁至七十岁者,身体康健,剃去须发,披上袈裟,遵行数百条戒律,而受过受戒仪式的人,才正式成为比丘(尼)。
8、佛教补肾汤
印光法师的饮食养生开示
2015-02-20中医彭鑫博士工作室
彭鑫博士(根据《印光法师文钞》整理)
印光法师(1861—1940),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号子任,陕西郃阳(今合阳)人,21岁出家,法名圣量,字印光,自称常惭愧僧,民国四大高僧
之一(虚云,太虚,印光,弘一)。印光法师振兴佛教尤其是净土宗居功至伟,是对中国近代佛教影响最深远的人物之一。大师威望极高,与近代高僧虚云、太虚、
谛闲等大师均为好友,弘一大师更是拜其为师,其在当代净土宗信众中的地位至今无人能及,被后世尊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著有《印光法师文钞》等刊行于世。
印光法师在《文钞》中多次提到饮食养生的内容,针对目前的念佛素食的人士多有帮助,现整理如下:
1.提倡吃面食
“先后天衰弱,当以善于保养为事。若欲靠食物滋养,食素人宜多吃麦。食麦之力大于米力不止数倍。光吃了面食,则精神健壮,气力充足,音声高大。米则只可饱腹,无此效力。麦比参力尚高数倍。有钱人服参,乃是钱无处用,故作此消耗耳。非真能补人也。”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蔡契诚居士书一》
2.提倡吃豆、豆油、麻油
“黄豆,豆油,补料最多,宜常服之。早间粥中,宜下磨破之黄豆。平常食油,专用豆油,较比猪油,补力更大。”
——《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复鲍衡士书》
“又大磨麻油亦能补人,小磨麻油以炒焦枯了,力道退半,人但知香,实则是焦味耳。”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蔡契诚居士书一》
3.佐以干果食疗
“莲子、桂圆、红枣、芡实、薏米,皆可滋补,岂必须血肉方能滋补乎?”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蔡契诚居士书一》
4 印光法师滋补粥
根据印光法师的建议,结合中医理论,提供以下食疗粥以达到滋补气血、调理脾胃之功效。
做法:
莲子十粒、桂圆(剥掉外壳)十枚、红枣(掰开)十二枚、芡实(大型超市里面或药店都有)一两、薏米一两,一起用小火熬粥。
功效:
补气养血,健脾固肾
作用分析:
粥中之莲子,可以补脾止泻,益肾涩精,养心安神;桂圆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红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芡实可以开胃助气,固肾涩精,补脾止泄,此四种配伍
相辅相成,温补脾肾,养血安神,同时佐以薏米,其性味甘淡微寒,功用健脾利湿,流通湿气,正可兼制桂圆之热,温阳而不助火;又可以减轻红枣的滋腻之性,使
补虚而不留湿。诸种补养食品相配,共奏补气养血,固肾强精之效。
“药补不如食补”,长期服用滋补粥,对于气血不足、脾虚久泻、遗精带下、心悸失眠、怔忡健忘、血虚萎黄等现在社会常见的虚弱类疾病确有辅助保健的功效。
加减变化:
如有失眠、血虚、心慌,可以加大莲子、桂圆之量以养血安神;
如有脾胃虚弱、泻下伤精,可以加大莲子、芡实之量以健脾补肾;
如果湿气较大,出现肌肉酸重、关节疼痛、水肿、带下,可以加大大薏米的,以帮助除湿利水,此外,现代研究中发现,薏米里含有抑制癌细胞的成分,因此对于癌症患者,薏米粥不失为调养身体的佳品。
如果为热性体质,容易上火口臭,则去掉性温的大枣、桂圆,加入清热健脾的绿豆;
如果为寒性体质,容易腹泻胃寒,肢冷恶寒,则去掉性凉的薏米,加入少许姜片以温胃散寒
女性月经期后还可加入红糖以补血养血。
9、佛教里面什么叫根本戒,支分戒,
邪淫分根本戒和支分戒,这些情况在戒条上没看到过。一般来说,邪淫是和夫妻之外的人有不清净行为。另外,时间、地点等方面也有很多要注意的。
佛菩萨圣诞日若是不知道、忘了,也肯定有罪过。但若是明明知道,却以轻视的态度去做,“说是这样说,但是不会有事吧!”这就更严重了;若是知道以后,带着很惭愧的心去做,这个罪业就比较轻。如果是烦恼、习气重,带着惭愧心去做,罪过就轻一些。有这样的差别。
五戒的根本戒,首先就是我们要受戒,凡是佛陀制的别解脱戒,如果按三士道来配,属于中士道。为什么属于中士道?因为他已经不仅仅求自己下辈的安乐、人天的安乐,他是要求出离轮回的乐,那么必须要受戒。
他前面的基础就是要有下士道的基础,下士道的基础就是明业果,业里面有十善业、十恶业。你在受戒之前一定要先了解业果的规律,如果业果的规律了解了,关于身口的七支,包括五戒的一些根本,基本上你就会了解一个大概。
如果你前面的都不了解,就去受戒,那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所以一般我们提倡刚皈依的人不要马上忙着去受戒,否则受了戒之后通常就会犯戒。犯戒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就是无知,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犯戒,没法去防护不犯,而且随着习气去做,所以就犯戒了。
本来,别解脱戒你受了之后好好地学就知道了;但是因为五戒的戒相,与十恶业道的七支有相同之处,说一下也没关系。杀,杀戒的根本主要是指杀人,而且这个人由于你杀而死掉了,这个根本戒就犯了。
偷盗,是偷什么呢?偷别人的钱呀,财呀,物呀,让别人的财产遭受损失。(达到犯根本戒的)财产损失的量是什么呢?经书里面说五钱就犯根本。现在“五钱”怎么判断?一般我们就是根据刑事法律,偷了多少钱要被抓去判刑,以这个做为犯盗戒根本,好像目前了解下来说是二千元人民币。
邪淫,就是跟自己的妻子或丈夫以外的人或动物,去做这个男女性行为,这就是根本罪,如果仅仅只是拥抱亲吻这些,不是根本罪。
妄语,主要是指大妄语,即说过人法,而且你是对着一个能听得懂你话的有情去说。如果你在没有人的房间里自言自语,这个不算。
饮酒,只要是酒,你也知道这是酒,有酒色、酒香、酒味的,哪怕就是一滴,你吃到口里去了,不管你醉也好不醉也好,这都是犯了酒戒。五戒里面犯了这个酒戒的本罪,是可以忏悔的。刚才说的前面四条,如果犯根本了,仅通过在自己受戒师面前忏悔是忏不掉的,要通过修法忏悔。这就简单说个原理。
(9)佛教性保健扩展资料
佛教根本大戒,,不做国贼戒,不漏国税戒,不杀生戒,不偷盗戒,不邪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
不谤国主戒:相互理解尊重包容,让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
不漏国税戒:依法履行公民义务,维护共同责任。
不杀生戒;主制不杀人,兼制不故意伤害其他生命,鼓励放生,维护自然界生态平衡。只食用非己亲手宰杀、非专为己而宰杀、别人宰杀时没心生高兴和听到动物惨叫声。
不偷盗戒:不故意侵犯公私财产、不故意破坏公私经济管理制度和故意收受不当得利等方面,凭借自己能力,从正常渠道获得相对应的劳动成果。
不邪淫戒:佛教认可合法的正常夫妻生活。合法夫妻生活应在正确时间地点环境对象下。佛教反对婚前,特别是严厉禁止婚外性行为。提倡一夫一妻制,忠诚彼此和睦家庭孝敬父母师长教育好下一代。
不妄语戒:不作伪证、不自我吹捧证圣见道,不过分吹牛和欺骗他人,以及不挑拨是非说粗话引诱或唆使等语言,彼此诚实守信。
不饮酒戒:禁止吸毒、抽烟和酗酒,对于养生保健佛教允许少量适当不经常饮用一些。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佛教根本大戒
10、我信佛教,我妈妈信天主教,她让我至少吃鱼肉否则就把家里佛经给撕了,我该怎么办?
我自己就是全素食的,已经有三四年了,身体一直都很好。
下面链接,有一些素食养生的资料讲座,您可以陪您妈妈慢慢看,不要着急,她也是担心你身体而已,你让她真正发现,您身体素食比以前肉食还好,她有信心了,才会放心,也可以找身边长年素食的人,来做榜样,也有帮助。
http://www.amtb.tw/rsd/vege/vege.asp
真的暂时拗不过的话,也请求您母亲让您吃三净肉,将伤害减到最低。
附1,三净肉:
三净肉应具备三个条件:第一、眼不见杀,即没有亲眼看见动物临死的凄惨景象;第二、耳不闻杀,即没有听见它惨叫的声音;第三、不为己所杀,即不是为了自己想吃才杀的。举例来说,如果到市场正好看到摊贩在杀鸡、杀鱼,或者贩卖的人告诉你这是先宰的鲜肉,这就不符合上述条件;又如,到亲戚朋友家里作客时,他们特地杀鸡宰鸭来款待,此即让众生为自己而被杀,这便不是三净肉。不能完全吃素的人,可以暂时吃这种肉,或到街上买现成已被宰杀了牲畜禽类等的肉。
附2,诸经论戒杀文
一、涅盘经内迦叶菩萨问佛:「云何如来不听食肉?」佛言:「夫食肉者,断大慈种。」迦叶又问:「何故先听食三种净肉乃至九种净肉?」佛告迦叶:是因事渐次而制,当知即是现断肉义;佛言:「迦叶,我从今日,制诸弟子不得复食一切肉也。」
二、楞严经曰:「以人食羊,羊死为人,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以是因缘,经千百劫,常在生死。」又云:「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
三、梵网经云:「若佛子,一切肉不得食,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
四、大乘入楞伽经更说得详细。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愿为我说食不食肉功德过失,我及诸菩萨摩诃萨知其义已,为未来,现在报习所熏食肉众生而演说之,令舍肉味,求于法味,于一切众生起大慈心,更相亲爱,如一子想,住菩萨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大慧:「一切诸肉,有无量缘,菩萨于中,当生悲愍,不应啖愍,不应啖食。我今为汝说其少分。大慧!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在生死中,轮回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属,乃至朋友亲爱侍使,易生而受鸟兽等身,云何于中取之而食!大慧!菩萨摩诃萨观诸众生,同于己身,念肉皆从有命中来,云何而食!大慧!诸罗刹等,闻我此说,尚应断肉,况乐法人。大慧!菩萨摩诃萨观诸众生,皆是亲属,乃至慈念如一子想,是故不应食一切肉。大慧!食肉之人,众生见之,悉皆惊怖,修慈心者,云何食肉!大慧!夫食肉者,身体臭秽,贤圣善人不用亲狎,是故菩萨不应食肉。大慧!夫血肉者,众仙所弃,群圣不食,是故菩萨不应食肉。大慧!若我弟子食啖于肉,令诸世人悉怀讥谤,而作于言,云何沙门修净行人,犹如恶兽,食肉满腹,游行世间,令诸众生,悉怀惊怖,坏清净行,失沙门道。菩萨慈愍,为护众生,不令生于如是之心,不应食肉。大慧!诸善男女,寂静修行。或住慈心,或持咒术,或求解脱,或趋大乘,以食肉故,一切障碍,不得成就。是故菩萨欲自利利他,不应食肉。菩萨慈念一切众生,犹如己身,云何见之而作食意!是故菩萨不应食肉。大慧!夫食肉者,诸天远离,口气常臭,增长疾病,易生疮癣。大慧!肉非美好,肉不清净,生诸罪恶,败诸功德,诸仙圣人之所弃舍,云何而许弟子食肉耶?若言许食,此人谤我!大慧!夫食肉者,有如是等无量过失,断而不食,获大功德。凡愚不知如是损益,是故我今为汝开演:凡是肉者,悉不应食。」
五、普贤行愿品曰:「众生至爱者身命,诸佛至爱者众生,能救众生身命,则能成就诸佛心愿。」
六、弥勒菩萨偈曰:「劝君勤放生,终久得长寿,若发菩提心,大难天须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