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生的心里健康应该以什么为主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要以预防为主
大学生群体,一个看似轻松,事实上却承担巨大压力的群体,学业、生活、情感、就业多重大山的压迫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告急。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在不断警示我们,要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学家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描述为以下几点:
①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②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④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⑤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⑨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2、什么是心理健康?
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从而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与心理健康相对应的是心理亚健康以及心理病态。心理健康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义,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标准具体与客观。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当人们掌握了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培养身心健康社会公民为目的,通过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为主,人文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以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新健康教育”在学校建设了专门的健康指导室(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长期驻校,以开设心理课程和开展课外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同时,开设“亲情聊天室”,为亲情的连接打开通道,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铺就一条畅途。
3、教师如何进行心理保健?
从本质上讲,教师是一项崇高的职业。教师需要满足来自学生、同事、学生家长以及校方管理者很广泛的要求,需要付出额外的时间来完成工作任务,有许多工作需要占用他们的业余时间,他们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以适应新的教育教学形势,而自己学生的成败又会使一位有责任心的老师情绪波动。但教师的职业却又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身心状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个性,要求教师把不健康的情绪、不良的个性和不当的行为消除在与学生交往之外,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注意自我心理保健,下面就是关于这方面的几点建议:(一)获取支持
教师这一职业注定了教师整天与未成年人、准成年人在一起,而与其他的成年人相对隔离。但是只有在共同的工作中才可以得到相互鼓盛和相互理解,只有相互扶持,职业的压力才会消于无形,因此教师应当构建一个温暖的人际关系网,以期在关键的时候得到来自亲朋、同事的强有力的支持,从而渡过难关。当然谋求受过专业训练的专家的帮助,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二)改善自我
由于职业的关系,每一个教师恐怕不乏心理学知识,但重要的是要在现实生活中将心理学原理运用出来。我们应该改善自己个性中不太完善的地方,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改变认知模式,学习一些放松技巧,以期提高自我心理保健能力。(三)与学生一起成长
成长是我们每个人毕生的课题,当我们全身心投入我们的工作,并能从中领悟到教师工作的真谛和作为教师的我们还欠缺些什么,我们就会超然得多。这样,当我们面对一群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生命时,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成就感、喜悦感就会油然而生,我们才会悲伤着他们的悲伤,幸福着他们的幸福,在年轻的生命成长的同时让自己的生命之树更加茁壮。
4、教师如何进行心理保健?
从本质上讲,教师是一项崇高的职业。教师需要满足来自学生、同事、学生家长以及校方管理者很广泛的要求,需要付出额外的时间来完成工作任务,有许多工作需要占用他们的业余时间,他们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以适应新的教育教学形势,而自己学生的成败又会使一位有责任心的老师情绪波动。但教师的职业却又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身心状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个性,要求教师把不健康的情绪、不良的个性和不当的行为消除在与学生交往之外,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注意自我心理保健,下面就是关于这方面的几点建议:
(一)获取支持
教师这一职业注定了教师整天与未成年人、准成年人在一起,而与其他的成年人相对隔离。但是只有在共同的工作中才可以得到相互鼓盛和相互理解,只有相互扶持,职业的压力才会消于无形,因此教师应当构建一个温暖的人际关系网,以期在关键的时候得到来自亲朋、同事的强有力的支持,从而渡过难关。当然谋求受过专业训练的专家的帮助,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二)改善自我
由于职业的关系,每一个教师恐怕不乏心理学知识,但重要的是要在现实生活中将心理学原理运用出来。我们应该改善自己个性中不太完善的地方,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改变认知模式,学习一些放松技巧,以期提高自我心理保健能力。
(三)与学生一起成长
成长是我们每个人毕生的课题,当我们全身心投入我们的工作,并能从中领悟到教师工作的真谛和作为教师的我们还欠缺些什么,我们就会超然得多。这样,当我们面对一群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生命时,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成就感、喜悦感就会油然而生,我们才会悲伤着他们的悲伤,幸福着他们的幸福,在年轻的生命成长的同时让自己的生命之树更加茁壮。
5、当面对重大自然灾害时,应如何做好心理保健以防止心身疾病的发生。
答: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会波及很多人,早期也许需要专门的心理医疗护理人员的介入,帮助自己顺利进入正常生活,但很多自然灾害造成的心理影响可能一辈子也恢复不了,因此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学会自己调理和调整,做好心理保健,预防心身疾病的发生。
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自然灾害,时刻保持坚强乐观人生态度,不断用积极的语言暗示自己“一切都会过去的,没有什么可以难的到自己的,我一定可以挺过去的,我是最棒的”。为了更好的让自己平静,保持良好的情绪,可以刻意的选择幽雅的环境,舒适的姿势,排除杂念,闭目养神,尽量放松全身肌肉,尽量让自己放松:当自己心理不好,难以平静时,即状态很糟糕时,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或做一些能让人放松的运动,比如用鼻缓慢呼吸,并有意识地体会:呼气时默诵1……,吸气时默诵2……,持续约20分钟时间,结束时首先闭眼,而后睁开,再安静地端坐几分钟,这样就可以让自己时刻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有效的预防心身疾病的发生。
除此之外还可以帮助那些受灾的人,通过帮助他们来时刻时刻告诉自己:"帮助他人就等于帮助自己".让别人在面对自然灾害的时候感受的身边还有温暖的存在,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时刻相信:在与自然灾害抗争的道路你并不是自己一个人在战斗!
6、心理保健有哪些?
心理保健必须首先注意心理卫生。心是指心思、心意,理是指条理、准则。心理活动是指人的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也是人的大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应。人的心理现象是人的大脑机能的反应。
心理卫生是专门研究促进心理健康的科学,就是要求人们用积极的、平衡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中的社会环境。
不健康心理与健康心理恰恰相反,是指人们不能用积极的、平衡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中的社会环境,对某些事物不能正确地分析、认识和对待,当遇到与自己意愿相悖或挫折困难时,产生不愉快的心理感受和消极情绪,表现为苦闷、忧伤、怨恨,或惊慌失措、无所适从等不良反应。长此下去,严重损害生理功能,导致心身疾病。因此,对不健康心理,要尽早转化、调整,使其转变为健康的心理。传统的医学指出,人们对外界的不良刺激,要运用自己的意念、思想去检查情绪上的不良反应,进行自我调整,使情绪稳定,心情舒畅。
不良的心理致使大脑皮层的功能失常,并向大脑皮层所控制的各系统、各器官发出病理信号,引起不同的生理、生化反应,从而使各系统器官功能出现一系列病理改变。
开始可出现功能性变化,如果不良刺激达到一定强度,并且持久、反复作用于某一个人,将会由原来功能性障碍逐渐演变为器质性疾病,叫做心身疾病。现在大家比较了解的心身疾病有;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紧张性头痛、鼻炎、神经性皮炎等。严重精神创伤也可诱发神经官能症、癌症、甲亢等。
7、职业活动中的心理保健?
每一种职业都有其自身特点,却也有着彼此共通的东西。健康的职业心理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基础,我们在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中,要像注意身体健康那样去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这里我们谈谈职业活动中的心理保健的共同原则。
(一)脑力劳动者要注意科学用脑
在工作中,为了晋升,为了加薪,有人往往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去苦苦思索和实践,使大脑长时间处于紧张而不得休息的状态下,这就容易导致精神耗竭,出现用脑过度问题。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应当注意采取适当的方式使大脑得到必要的休息。休息的方式主要有动静两种。“动”的方式就是指活动,如跑步、打球、游泳、溜冰等,“静”的方式主要是指睡眠、小憩等。另外还应当注意充分利用大脑工作的最佳时间(如上午9~10点),加强脑营养,多吃点鸡蛋、瘦肉、蔬菜、水果之类的食物。
(二)培养良好的人格,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人格。一个人的人格不仅较长时期地稳定地影响着他对待生活、对待工作的态度以及人际关系、处理各种问题的方式与效率,而且往往与某些疾病的发生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培养良好的人格不仅可以有助于事业的顺利和成功,而且会预防心理疾病,保证身心健康。
有了良好的人格,就会乐于合群,与同事、领导、亲人、朋友友好、和睦相处,在自己的周围建立和保持一种协同、融洽的人际关系,就会心情舒畅、精神饱满,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反过来又会帮助形成积极乐观,开朗豪爽的性格。
(三)保持快乐的心情
一位心理学家说:“当你无比快乐时,你的智力也是无与伦比的,同样,当你忧伤、抑郁、惊恐或迷惘时,思考能力就会每况愈下。”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保持快乐心情对我们所从事的职业有多么重要。
要想保持好心情,首先要减少不良情绪的发生。做人不必讲求十全十美,强迫自己追求完美,不但会引起沮丧、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有碍健康,而且会在工作效果、人际关系、自尊心理上导致挫折感。当然,一旦遇到了挫折应视为正常现象,并努力去克服面临的困难,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心理的平衡。
要想保持好心情,还要学会自我调节情绪。这一点在前面的章节我们已谈过,这里就不再赘述。
在充分了解上述三点的内容之后,我们就可以根据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自身特点,更进一步地进行自我保健。
8、心理保健与自我疗法
1自己要对心理学有一些了解,了解常用心理治疗地方法,改善来心理状态的常用方法;
2对比以前碰到的使源自己心理紧张的事情,现在想想应该怎样应对和思考才能使自己放松下来,冷静客观的去面对,找到改进的方百法;
3自己多到社会中去实践,以检验自己的成度熟度是否有所改善;有改善加分,退步或无改善,减分;
4找心理咨询师去咨询,以减轻心理负担,找到好的应对策略问;
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逐步的学习,磨练(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并逐步完善不足的地方),自己肯定会更加成熟,相答信自己。
9、中学生心理保健有哪些?
健全的精神来自于健全的身体,但是身体健康并不等于心理健康。如有些学生从小几乎没有得过什么病,身体发育也很正常,但他们常会表现 出 一 些异常的心理。
(一)、经常表现出一种紧张、恐惧的心理。如他们常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压力,担心考试考不好,苦恼、焦虑;常怀疑同学看不起他,笑他,讥讽他;平时也常与别人发生争吵,反唇相讥等。
(二)、常与成人权威者发生争执冲突,表现出一种暴怒的破坏性行为。在一些学生看来,生活充斥着不公平,他们把社会及管理他们生活的成人(父母及教师等)看成是苛刻的、不公正的而加以拒绝。他们把焦虑与挫折感转为愤怒而通过外部攻击性行为发泄出来,导致严重的过失甚至犯罪。
(三)、力图以成人自居。他们追求成人的经历,树立自己的成人形象,如急于要开摩托车、抽烟、喝酒等,性的方面也经常成为谈论的话题。
(四)、过分地使用防御机制,不能面对现实。
以上所述的异常心理表现,也就是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这些异常心理的产生,不仅受学校、家庭的影响,而且整个社会环境对他们的作用也不能低估。尤其是在开放的环境中,学生从广播、电视、书刊等大众传播媒介中受到的影响很大。加上生活节奏快,人际关系复杂,科学技术飞跃进步,使人产生不适应感,以至造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社会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也经常侵入学生的心灵,造成心理异常。其次,学生的学习压力较重,有不少学生由于学习负担过重,死啃书本,生活单调无味而形成沉重的心理压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达不到家长和老师的要求,常因此造成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的紧张,有些学生承受不了这些压力,也会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反抗情绪。再次,学生好奇心模仿性强,这种心理状态使他们容易受别人的影响。如学开车、吸烟、喝酒等。
对于学生的这些异常心理,如果我们不能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早期纠正,很可能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甚至影响他们日后的身心健康、学习和工作。严重的还可能危害家庭及社会;如果引导得当,就会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教师只知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运用社会行为规范和心理卫生常识对学生加以引导,否则,学生健康成长将是一句空话。
心理健康是指:
(一)、有良好的情绪。良好的情绪表示学生的身心处于积极的健康状态,学生在情绪愉快的状态下,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相反,在沉重、恐惧、焦虑的压力下,不但影响心理健康,还会影响身体健康。
(二)、能与他人和谐相处。与他人和谐相处主要是指人和人接触协调。心理健康的青少年都乐意与人交往,他们尊敬老师,热爱同学,善于帮助同学,体谅别人的困难,从不与人斤斤计较,愿意为集体牺牲个人利益。
(三)、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自己对自己有比较清醒、全面的认识、估计、和评价,能妥善安排好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四)、有健全、完美的性格。心理健康的人,有正确的思想、信念和人生观。他们的性格开朗,对人坦诚,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勤思与多思,有勇气,有创造性。
(五)、能正确地对待客观现实。心理健康的人,敢于面对现实,能将自己的言行与客观事物的发展协调起来,能使自己的思想信念行为跟上时代的步伐。当然,学生心理健康不象个体形态发育指标那样容易测量,而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往往难以划出一条明确的界线,而且没有一个人在所有时间内,都具备所有的健康心理特征,因而,心理健康是相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