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保健品坑老该反省的是谁?
由保健品营销引发的家庭悲剧,近年来频频上演,保健品销售乱象屡禁不止。如何规范和有效监管保健品市场,不再让老年人成为骗局的受害者,已然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老人成为保健品推销的受害者早已是司空见惯。生理功能的衰弱导致了老人比较关注生命健康,认知能力的退化使得老人非常容易相信保健品推销,再加上我国人口严重老龄化,造就了广阔的保健品市场。高利润、易“成功”,成为骗子行骗的动力。
有时看到新闻,我们常常会觉得可笑。这么低级的骗术,这么明显的“套路”,竟然真的能骗到人。
老人被坑被骗,固然有其防骗意识不强的原因。然而值得深刻反省的却不光只有老人。为何骗子能屡屡得逞?为何老人就如此容易上当受骗?
保健品不同于药品,市场准入门槛较低,政府监管也不像药品那样严格,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骗子猖獗提供了温床。面对屡禁不止的骗术,政府不能只在事前提醒、事后惩处上下功夫,还应该反省在法规制定和事中监管上是否还有哪里没做好。
而作为儿女,应该反省的是:我们在生活中究竟有没有真正关心过老人的健康?有没有耐心向老人宣传防骗知识?有没有常回家看看?
近日有一则新闻是说老人虽然知道自己被骗,但老人觉得骗子比自己儿女更亲,所以坚持不报案。这留给我们极大的反思空间。做子女的在得知家里老人被骗之后,除了怒其不争,是否还应该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还是那句老话——“别让骗子替我们‘尽孝’”。
2、曾经被3·15曝光过的保健品品牌,如今怎么样了?
今天是3·15,各行业都弥漫着紧张的氛围,生怕又被有关部门曝光而损失惨重。而在3·15的曝光灾区中,保健品永远排得上名号。这个常年利用夸大宣传来贩卖假产品的行业,在19年诸多事件曝光后算是收敛了一些。然而,据鹿豹座平台了解到,事实上当下保健品乱象情况仍旧存在。
从《百亿保健帝国权健,和它阴影下的中国家庭》到《三岁心肌损害女童与最大直销公司无限极》,种种不规范虚假夸大宣传,让保健品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2019年1月8日起,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开展为期100天的联合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动。
其实对于保健品乱象的整治一直都在进行,近几年的3·15晚会上,保健品都是报道重点,那些被3·15曝光的保健品企业后来都怎样了,保健品销售乱象有没有得到遏制?
3·15晚会上的保健品乱象
2018年“3·15”晚会中,央视曝光了一些不法分子冒充医院实习生,打着为老人免费体检的名义伪造体检结果,推销包治百病的神药。而执法人员检查发现这些神药事实上只是山东某企业生产的一款保健食品,每盒售价80到90元,但是无良公司用保健食品会销,坑害老年人,价格高出市场价格十倍销售。最终涉案的八名犯罪嫌疑人以诈骗罪被判3到7年有期徒刑。
2017年3·15晚会中同样曝光了一批保健品企业。根据央视曝光,陕西白河县的一个会议现场,安徽润九生物技术公司将一款名为蜂胶胶囊的保健品,一次向80名老年人销售23万元产品。公司一名讲师现场宣称,服用此药,"糖尿病的人,两个半月血糖正常,百分之百正常。"
被曝光的保健品企业,都迅速得到查处。即便公司还在存续阶段,产品也无法进行销售。曝光中提到的产品名称都找不到批文,提到的企业中,湖北国创伟业生物技术公已经注销;安徽润九仍然在存续阶段,不过显示了清算的风险。
虽然被曝光但屡禁不止
尽管被频频曝光,以老年人为主要目标的保健品销售形式却从来没有消失过。其实,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早就警告消费者:千万警惕国产保健品中存在的“专家义诊”、“权威证明”、“免费试用”、“宣传疗效”等等违法营销的惯用伎俩。
2018年9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防范保健食品功能声称虚假宣传的消费提示》。对保健食品的定义明确为:指声称具有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为目的的食品。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可以调节机体的某些功能,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
为什么瞄准老人、病人?
首先是高额利润的驱动。比如,按照315曝光的数据显示,每盒对外售价3980元的蜂胶胶囊,进货价只有65元,利润高达60倍;每盒对外售价为798元的“银杏软胶囊”,进货价为135元;每盒对外售价898元的“甘舒堂乐粉”,进货价为150元。
再者,保健品的宣传口号的确迎合了部分消费者心理。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空巢或独居老人增多,老年人往往信息不对称、认知能力弱,再加上身体机能下降,多少因为各种老年病而备受煎熬,一种宣称能够治疗百病的神药往往有莫大吸引力。对于一些目前尚无解决方案的疾病患者,神药也往往成为最后的“救命稻草”。
此外,这些“包治百病”的虚假宣传,多是通过业务员口头承诺交流,难留证据,比如一些热线电话购买的产品,通常以邮寄方式送达,没有销售凭证,没有发货地址和联系电话,即便老人意识到上当,卖家也会以各种理由推脱责任,消费者没有证据,维权困难,而卖家往往可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卷土重来。
3、三无保健品专盯老年人 老人为何屡屡被“忽悠?
日前,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17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其中,老年保健品成为十大消费维权热点之首。普通的食品、器械、日用品“摇身一变”,具有了神奇的保健功效,许多老人心甘情愿高价购买。老年人为何容易受骗?“坑老保健品”的监管难在哪里?请看记者调查。
看骗局
“忽悠”式推销、赠送礼品,引诱老年人非理性消费
“大家说,年纪大了什么最重要?对,是健康!”早上7点钟,村湾小广场已经人声鼎沸。一个男青年举着话筒,向坐在简易塑料凳上的30余名老人大声喊话,旁边还有两名中年女子站在场外警惕地环顾四周。
这是日前发生在湖北通山县闯王镇刘家岭村的场景。近年来,公开推销保健品成了该村的常见事。
这一回,卖的是“电磁疗内衣裤”,据说穿上能治风湿病、糖尿病、缓解腰酸腿痛。男青年并不急着推销产品,而是先跟老人们拉家常、谈养生。近一个小时里,他从中华孝道谈到科学前沿,时不时与老人们互动并赠送礼品,现场掌声不断……很多人当场就要交钱拿货。短短十几分钟,24套“电磁疗内衣裤”便销售一空。
76岁的舒老汉买完东西正要离开,撞上了赶来找他的小儿子。小儿子生气地指责推销者“诈骗”,并拿出手机准备报警,却被暴怒的父亲拦了下来。
记者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发现,该“电磁疗内衣裤”的生产、销售公司并不存在,是典型的“三无产品”,类似商品在一些网店上单价只有不到40元,卖给老人的价格却是每套120元。村支书陈细庆曾召集年轻人开会要求防止自家老人上当,甚至还报过警,无奈“卖家买家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警方调查几乎没有实际成效”。
家住上海的小缪有着同样的无奈:家里年近80岁的老父亲最近为了买一台6万块钱、号称德国进口的保健仪器,向老伴要3万块付了首期,还找子女借钱。“但是我妈后悔了,说钱拿不回来就跳楼!”后来经过反复交涉,这家公司总算退回了钱款。“我真是搞不懂,他也是大学毕业,怎么就那么轻信骗子?”
日前,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与上海市消保委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过去一年上海13.8%的老年人在保健品上消费超过1万元,44.9%的老年人有非理性消费保健品倾向。据介绍,去年上海市消保委共计受理保健品投诉375件,同比上升2.2%,涉及金额300余万元,但保健品投诉数量仅占投诉总量的0.32%,且大部分是子女投诉。
上海市消保委秘书长陶爱莲说,老年人维权意识较差,发现上当,也大都是“打落牙齿往肚里咽”,这无疑助长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
识套路
设置“温柔陷阱”,形成精神依赖,让老人们防不胜防
一场场保健品骗局中,老人为何屡屡心甘情愿被“忽悠”?
调查数据显示,虽然调查对象中七成以上的子女提醒过老人不要上当,但效果并不理想。购买保健品的行为倾向与老年人的学历、原工作职务等无关,与年龄、健康状况和与子女亲密度相关,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快速提高。如在61—65岁老人中,此比例为28.7%,但80岁以上老人则达到95.2%。
专家认为,老年人知识更新慢,面对疾病,他们往往会病急乱投医,导致轻易被骗子“拿下”。即使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也使他们的心理防线容易被攻破。
在湖北鄢城派出所便衣大队队长程兴强看来,犯罪分子极力营造的“送温暖”氛围,正是专为老人而设的“温柔陷阱”。“相比于远在他乡的子女,温言好语、体贴入微的保健品销售人员更让老人有依赖感。即使在破案之后,还有一些老人不愿承认上当受骗。”
湖北通山刘家岭村保健品流行的现状,在乡村较为普遍。刘家岭村很多年轻人都在外打工,离乡千里,只有老人留在家中。日常生活的枯燥、精神世界的空虚等因素给了保健品推销者乘虚而入的机会。大城市也有类似的问题:子女平日工作繁忙,而老人们生怕影响孩子工作,生了病也不敢告诉家人,而是寄望于所谓的保健品。等到上了当醒悟过来,害怕“丢面子”或者担心给子女添麻烦,也不愿报案。
骗子们“高明”的骗术,也是让老年消费者防不胜防的重要原因。
程兴强向记者再现了一个诈骗团伙的行骗过程:2016年12月8日,田某某一伙人以举办感恩活动向老年人送温暖的名义,发放传单将上百名老人引至宜城市汇友宾馆会议室,冒充养生专家的身份,向老人们宣传保健知识,并推销所谓“宜兴紫砂杯”“虫草保健品”等大量廉价保健品,并承诺第二天参会将全额退款,等于赠送。老人们第二天收到退款,就更加信任该诈骗团伙。一周后,该团伙向老人们推销标价500元的怀表和标价1200元的“奥克斯空调”,现场有60余人交钱拿货。第二天,等着退款的老人们来到宾馆,却发现早已“人去楼空”。经警方查证,老人们所买的“奥克斯空调”只是市场价150元的暖风机,怀表则是无生产厂家、生产日期和生产地址的“三无产品”。
程兴强介绍说,这是一种常见的针对老年人诈骗的策略,可以说是“放长线钓大鱼”。不法分子往往打着“送温暖”“关爱老人”的旗号,赠送日用品等小礼物引诱老人上当,取得老人信任后,狠狠骗一次就收手,“打一枪再换一个地方”。
破难题
需政府、社会齐发力,建议设立保健品购买“法定冷静期”
针对保健品监管,各地纷纷出招。比如,去年5月以来,湖北省食药监局、工商局等十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向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行为亮剑。半年时间,全省共查处各类案件627起,驱散、取缔117个涉案点,责令停产停业105家。湖北省食药监局总工程师朱与杰介绍,整治涵盖了利用电话、网络、电视购物等方式违法宣传、销售保健食品行为与未经审查发布,以及发布虚假保健食品广告行为等。
然而,与行政执法部门打了多年“交道”,保健品销售公司也在“研究”如何规避打击。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说,“例如,分布在社区的营销点、体验店,只负责保健品展示体验,主要做维系感情、推广所谓保健养生的工作,不销售实物。然后采取‘会销’方式,也就是会议营销。这是保健品营销中的常用手段,通过集体式‘洗脑’,使老年人产生强烈购买欲,最后给你一张所谓优惠券,告诉你去指定地点购买。”唐健盛认为,这种把营销推广与实际销售分开的模式,给执法监管带来很大难度。
“保健品监管的难点,还在于缺乏有效的执法手段。”一位基层市场监管所的负责人谈道,在不少案例中,保健品企业往往在一个区举办推介活动,而在另一个区进行销售,由于涉及跨区域执法,基层执法人员往往权责有限。
陶爱莲建议,立法和执法部门需要通过更有力的法治手段规范市场。要规范市场的销售行为,要求商业经营场所必须证照齐全;商品和服务必须明码标价,销售对象为老年人的,必须主动提供发票。同时,建议设立老年人购买保健品的“法定冷静期”制度,即60岁以上老年人购买保健品在一定期限内,享有无理由退货的权利,以避免老年人非理性消费行为可能带来的损失。
上海新消费研究中心刘波认为,子女自身和社区等社会主体也需要多关心老年人。在亲情层面,子女应主动关心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为老年人适当购买安全、合格的保健品;在社会层面,加大社区建设力度,丰富老年人晚年生活,多组织针对老人的专业健康知识讲座,增强其对真假保健品的辨识能力。
(见习编辑:于浩)
4、“坑老”医疗骗局为何频发?
据媒体报道,近日,有一伙不法分子冒充医疗专家实施网络电信诈骗,将低廉保健品冒充“特效药”高价卖给老人,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这一团伙成功诈骗600余起,实际骗得320余万元。
这一犯罪团伙作案专业化程度令人咋舌。他们事先在网上购买公民个人信息,再交由“一线话务员”对目标对象进行筛选。“一线话务员”通过电话同老人取得联系,以知名医疗机构工作人员身份向其套话,逐步掌握他们的病史、经济收入等情况。随后,便轮到假专家、假教授登场,他们往往以排毒、修复、巩固等各种借口,向老人推介“特效药”。这些“神药”实回际是从网上以几元至几十元的价格购买的保健品,但这一团伙出售的价格则在1000元至1万元不等。
老年人之所以会被骗子“盯上”,主要是因为他们获取信息渠道不畅,对健康知识了解不够,也缺乏对医疗类网络电信诈骗答和黑心健康讲座的辨别能力,这就给骗子行骗打开了“方便之门”。身为子女,不仅自身要有防骗意识,还要将当下流行的新型骗术、骗局等内容,告知自己的父母和其他长辈,以防他们因缺乏防骗知识而被骗入局。
5、如何惩罚那些坑骗老年人的健康保健品兜售者? 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平时舍不得吃喝,也可能在家沉闷的原因
这些骗子是精心研究透了,老年人爱长寿的心理。它们善于躲藏的游走于一些社区,发放传单,请到饭店吃饭办法对老年人洗脑,叫爷爷,奶奶,亲热至极,销售所谓延年益寿之药,敛财后速转别的社区,逃避监管,管理部门打着民不举,官不纠的原则,任其流窜,禁而不绝。呼吁子女们多向老辈揭发骗子的行为。让他们无处藏身。老人们要珍惜自己的血汗钱,给子孙们一个坚实的印象。
6、吃什么保健品抗衰老
适当运动增加锻炼,心态乐观积极知,多吃优质蛋白质及钙铁锌硒维生素的的食物,鱼肉 ...鸡蛋...紫色包菜...含各道类维生素回及花青素的食品,维生素和花青素有抗氧化的作用,食物多样化多元化营养均衡全面,不吃或少吃油炸食品答高油高糖高盐食品,作息规律少熬夜。
7、保健品坑害老年人。政府什么时候能治理这些无良商人
国家应当有效管理畸形的保健品市场保护老人的利益
8、很多人说保健品专“坑”老年人,那老人为何容易被骗?
近几年社会上突然就刮起了养生风,于是大街小巷都是各种保健品,晚上公园里也不乏跳广场舞的大妈。于是保健品的矛头自然就指向了老人。其中有这几点原因:
1,抓住老人都想延年益寿的想法。人活了一辈子,到老的时候能看到儿孙满堂,自然是最幸福的事了,如果此时的老人都还健康,那么他们肯定想多活几年,多看几年的孙子,因此很多的保健品就打着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等各种口号来忽悠老人家。老人的社会经验不足啊,他们耳根子又轻,说这个吃了对身体好,他们就信以为真了。
2,抓住老年人贪图便宜的心理。人都会有占小便宜的心理,那些保健品销售人员也是恰恰抓住这一点,经常在小区搞一些活动,免费测血压啦,免费看诊啦之类的,就吸引了很多老年人过来看诊,于是他们就开始对这些老人下手了,说你血糖高,又或者血压高,然后就推销他们的产品,随便给点小优惠,一般的老年人都会买下来,还觉得自己今天捡到了便宜。
3,抓住老年人的一些老年病。我们都知道人老了,身体的各个器官就开始老化,各种功能都会退化,于是身体难免都会有些毛病,比如高血压,高血糖,又或者失眠等,他们就抓住老年人惯有的一些毛病,来夸大自己的产品,宣传说产品专治老年人的这些疾病,而有些老年人被疾病缠身多年,有点病急乱投医的心理,忽然一听到有这种药可以治好自己的病,于是想都没想就掏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