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传统的茶道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
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还必须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唐代陆羽所著《茶经》系统的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陆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而逐渐使人们进入他们的精神领域。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饮茶过程中,还创作了很多茶诗,仅在《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就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余首,从而奠定汉族茶文化的基础。茶叶,为中国茶坛大放异彩。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国的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2、茶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和、静、怡、真。
中国茶道是"饮茶之百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包括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这七度种主要义理。中国茶道以"四谛"为总纲,即和、静、怡、真。
"和"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回,"静"是中国茶道的灵魂,“怡”是中国茶道是雅答俗共赏之道,“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3、茶文化和养生
喝茶的好处
一、喝茶可以减肥
茶叶所含的儿茶素、胆甾烯酮、咖啡碱、肌醇、叶酸、泛酸等多种成分,在综合作用下,有预防和抑制肥胖的功效。 在日本,特别喜欢中国的乌龙茶。因为乌龙茶对分解脂肪的作用较强,可以帮助解除油腻,帮助消化,有减肥作用。法国巴黎圣东安尼医学系临床主任卡罗比医生研究证实,常饮云南产的普洱茶,可降低人体中的三酸甘油脂和胆固醇。法国妇女,特别是女青年很讲究形体美,她们把普洱茶称为“减肥茶”。法国医生用普洱茶作了试验,受试者每人每天饮三杯普洱茶,坚持一个月,结果有的体重减轻了,有的血脂降低了。法国医生还用云南陀茶对40名男女肥胖者进行实验,让他们每日早、午、晚各饮一杯陀茶,连用一个月后,有40%以上人的体重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这是法国人喜欢喝云南茶的一个原因。根据茶能减肥的作用,茶叶成为“减肥茶”、“健美茶”的主要原料。
二、喝茶可预防蛀牙
饮茶或用茶漱口、刷牙,不但能除口臭,还可防治龋齿。据报道,北京市口腔医院医学博士周大成,从70年代即开始研究茶叶在预防龋齿方面的功效、饮茶、用茶汤漱口、刷牙,或者用含茶的牙膏均可,但以茶汤刷牙为最好。这是因为茶中含有氟,氟离子与牙齿的钙质有很大的亲和力,能变成一种较难溶于酸的“氖磷灰石”。就象给牙齿加上一个保护层,提高了牙齿的防酸杭龋能力。 利用茶防龋是牙齿保健的途径之一。因此,可在儿童中推广用茶汤漱口、刷牙和饮茶。低氟地区,提倡饮用一般低档茶(高档茶和名茶含氟量较低),可以防止龋齿。每人每天饮用10克茶叶冲泡的茶汤,即可满足人体对氟的需要。含氟量较高的茶叶有福建“乌龙茶”、云南、“滇红”、浙江“杭绿”、江西“茉莉花茶”和贵州“茯砖”等。
三、茶有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饮茶对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有一定的防治作用。有人通过临床实验证实,一个月中日喝三碗沱茶的人,他们的血脂下降了13%,胆固醇也有所减低,对80名高血压患者进行临床试验,结果有30名患者经用绿茶进行五天治疗后,有的血压下降,有的恢复到正常;有人还对喝茶与冠心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为不喝茶、偶而喝茶、常喝茶三个组,发现不喝茶的冠心病发生率为3.1%,偶喝茶者患病率为2.3%,常喝茶者为1.4%。由此可以看出喝茶对预防冠心病的效果。
四、茶叶是肠道疾病的良药
医圣张仲景说:“茶治便脓血甚效”。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茶是肠道疾病的良药。茶中的多酚类物质,能使蛋白质凝固沉淀。茶多酚与单细胞的细菌结合,能凝固蛋自质,将细菌杀死。如把危害严重的霍乱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等,放在浓茶汤中浸泡几分钟,多数会失去活动能力。因此,中医和民间常用浓茶或以绿茶研末服之,治疗细菌性痢疾、肠炎等肠道疾病。 方法是茶叶3克,水一碗,煎服,一日三次;或用浓茶一杯,醋20毫升,混合服下,一日三次;也可用茶叶、荠菜花各15克,煎服,一日三次,饭前服用。其次,用水泡茶时,如果饮用水不洁,茶叶能吸收水中的杂质,并使之沉淀,有净化、消毒作用,这对预防肠道传染病有好处
喝茶的好处及适合喝的人 ( 发表时间:2005-2-22 20:51:22 ) 楼主
饮茶,是近年来盛行的风气,由此可知,茶类的好处早已被大众所认同,我为您整理出几个喝茶的好处及适合喝的人,来做做参考吧!
红茶:运动量大的人、体力消耗多的人、想延年益寿的人。
绿茶:运动量及劳动量少的人、瘾君子、嗜酒者、减肥、降血脂防动脉硬化、工作压力大者、抗癌。
花茶:用脑过度者、脾胃属虚寒者、较少劳动者。
乌龙茶:嗜吃肉类的人、运动过后的人、减肥美容。
蜂蜜茶:便秘者。
普洱茶:减肥美容。
喝茶的好处提神醒脑,使人精神振奋,增强记忆力。
◆ 兴奋中枢神经,增加运动能力。
◆ 刺激胃液分泌,帮助消化,增进食欲,消除口臭。
◆ 保养肌肤,分解中性脂肪,达到减肥美容效果。
◆ 饮酒前喝茶,预防宿醉。
◆ 消除疲劳,促进新陈代谢。
◆ 保护视力,维持视网膜正常,预防老年性白内障。
◆ 降低血液的胆固醇含量、血脂浓度,防止动脉硬化、高血压、脑血栓等心血管疾病。
◆ 减缓衰老,延年益寿。
◆ 固齿强骨,预防蛀牙。
◆ 抑制细胞突变,具抗癌作用。
◆ 治疗放射性操作,保护造血机能,提高白血球数量
1.每天用「脑汁」工作,或常熬夜苦读的读书人→应该多喝茉莉花茶。
2.经常运动,或是从事体力劳动量较大工作的人→适合喝乌龙茶及红茶。
3.需要经常骑摩托车,或常受脏空气荼毒的人→可以多喝绿茶。
4.整天坐着不动,平时也不做运动的人-→就要喝绿茶、花茶。
5.烟酒不离手的人→多喝绿茶。
6.肉食性动物者【一天不吃肉就会感到精神恍惚的人】→喝喝乌龙茶。
7.每次上厕所都觉得是一件苦差事,经常便秘的人→多喝蜂蜜茶喔!
8.胆固醇过高、血脂数高的人→乌龙茶、绿茶
9.每天和计算机「搏斗」的现代人→就真的要多喝茶【只要是茶都可以喔!】
正当和计算机搏斗时,不妨泡杯茶,有空就喝它几口,不但可防止辐射线的危害,而且可舒活筋骨,消除倦怠和疲劳,是保健养身的方法。
4、中国茶文化的茶文化的功用
茶文化是中华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社会文明进步与经济发展作用很大。在即将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如何进一步弘扬茶文化,发挥茶文化在大茶业中的积极作用,也是值得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历史的回顾
1.说起茶的发现,人们会自然地想到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然而把茶作为饮料、作为一种精神享受,真正有历史记载的还应该从西汉算起,王褒《僮约》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和记载,充分证明了当时饮茶风俗的形成和茶叶市场的存在。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述了巴蜀地共的很多共梧甚至把茶作为贡品。魏晋南北朝时一些有识之士“以茶养谦”巳成风气,如晋吴兴太守陆纳已养成只招待茶水的习惯,客来敬茶这也许是最好的例证。
2.唐代是历史上比较兴旺的朝代,陆羽《茶径》系统总结了唐代及其发前的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也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陆羽及其同时代的一些文人,都非常重视饮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而且非常讲究饮茶用具和煮茶的艺术,可以说中国的茶道、茶艺从此产生。当时比屋皆饮的民间茶俗,乃至豪华隆重的皇室宫廷茶宴,以及文人的茶诗词与茶书画,都是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集中表现。
3.到了宋代,茶叶生产进一步发展,饮茶更加普及,作为贡品的建州龙团凤饼更是花样翻新。宋徽宗皇帝赵佶著《大观茶论》,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亲自写茶书的皇帝。跟随其后的不少文人雅士也纷纷写诗作茶画。同时饮茶艺术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点茶”技艺进一步规范,“斗茶”之风盛行,佛门茶事兴旺,饮茶技艺也随着佛教的传播而迅速走也国门传至海内外。
4.明清时代散叶茶迅速发展,多茶类的结构逐步形成,饮茶方法也从点茶发展成泡茶,而且泡茶用具也越来越讲究,工艺精巧的紫砂壶、盖碗瓷器茶具等也应运而生。客来敬茶、以茶待客风气更为普及,都市茶馆林立,利用茶馆休闲、谈生意已是平常事,茶馆文化教育得到发展。
二、中华茶文化的内涵、形式和社会功能
1.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世界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意义十分深远。茶文化是中华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极其丰富,包含着茶叶生产消费及其对人的精神生活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 2.茶文化教育的表现及存形式,既有物质形态的,也有精神形态的。表现为物质形态的,诸如茶的历史文物、遗迹、茶书、茶画、各种名优茶、茶馆、茶具、茶歌舞和茶艺表演等等。表现为精神形态的,诸如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养廉、以茶养性等等。
3.由于茶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因此中华茶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也必然是多方面的。传统的茶文化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关系,向来就是非常密切的,无论是历史文人生活中的“琴棋书画酒诗茶”,还是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茶都是不可缺少的。茶文化发展至现代,茶的社会功能更加突出,归纳其重要方面大致有21顶: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示礼、以茶代酒、以茶倡廉、以茶表德、以茶为模、以茶养性、以茶为媒、以茶祭祀 、以茶作禅、以茶作诗、以茶作画、以茶歌舞、以茶献艺、以茶旅游、以茶做菜、以茶为食、以茶设宴、以茶健身、以茶制药。
以茶会友:客来敬茶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朋友相见,饮茶叙事,新切祥和。
以茶联谊:各种联谊活动,采用茶话会的形式,既庄重又生动活泼。
以茶示礼:亲友相见、人际交往,无论是多么庄重的高级会谈或是重要会议,每人清茶一杯,显示了一种尊敬的礼仪。现代社会以工为礼品者显得高尚。
以茶代酒:从古至今,以茶代酒者不乏其人,现代人际交往,提倡以茶代酒,实在是高尚之举。
以茶倡廉:清茶一杯,以示清正廉洁,是反对铺张浪费,提倡清廉的重要举措。
以茶表德:日本千利休茶道精神是“和敬清寂”,中国当代茶人著名茶学专家庄晚芳先生提倡的中国茶德是“廉美和敬”。
以茶为模:以茶的奉献精神为模,倡导做一个正直清廉的“茶人”。
以茶养性:从古至今不少文人雅士都提倡以茶修心养性,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
以茶为媒:中国历史上茶与婚姻关系密切,以茶联姻、婚嫁用茶的传统流传至今已成习俗。
以茶祭祀:中国民间的丧祭活动,很多仍流传用茶作祭品的习惯。
以茶作禅:自古就有“茶禅一味”之说,寺院茶道的禅茶、普茶、施茶等都是以茶悟道的重要仪式。
以茶作诗:历代诗人作茶诗者很多,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以茶作画:历代描绘茶会、烹茶、饮茶等内容的书画较多,艺术价值较高。
以茶歌舞:以采茶、饮茶等内容的歌舞较多,生动活泼。
以茶献艺:各种流派的茶艺表演具有欣赏价值,不少茶类、地区、民族的饮茶习俗,艺术化以后,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以茶旅游:茶乡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特色旅游项目,游名山、观名寺、饮名茶三位一体,很受欢迎。
以茶做菜: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都有以鲜茶做菜的习俗,茶文化活动频繁之地,以茶作菜的菜谱也是丰富多彩的。
以茶为食:将茶添加于食品饮料中食用,逐渐流行起来,茶叶口香糖、茶叶蛋糕、茶叶面条、茶酒等都已被人们接受。
以茶设宴:各地的早茶、夜茶,以饮茶与吃小点心结合的方式,受到普遍欢迎。
以茶健身:已知茶对人体健康具有多种功效,饮茶健身是很多饮茶爱好者的切身体会。
以茶制药:将茶叶中具有药效功能的物质分离提取出来,制成防病治病的药物,这是茶对人类健康的新贡献。
综合上述茶的主要社会功能,可以认为,茶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很大的其影响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1.以茶会友,以茶联谊,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提倡“和主贵阳市”,双月刊一步增进友谊,调节社会人际关系。
2.以茶代酒、以茶倡廉,提倡茶德和茶人精神,以茶养性,能担提高人们的思想水平,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3.经茶主媒、以茶祭祀、茶禅结合,发挥茶的媒介作用和精神寄托作用。
4.以茶作诗作画,以茶歌舞,经茶献艺,茶乡旅游,倡导高雅的艺术享受,美化人们和生活。
5.经茶做菜,以茶曾食,以茶设宴,提倡茶为国饮,丰富人们的饮食生活。
6.饮茶健身,以茶制药,发挥茶的保健功效,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7.弘扬茶文化,促进社会进步和21世纪茶业的发展。
弘扬茶文化的总体目的是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作出作出贡献。具体到茶行业本身,弘扬茶文化应该是促进茶业事业的发展。因此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时候,弘扬中华茶文化,其目标是:促进茶叶消费增长,有益人类心身健康,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围绕这个目标,当前及下个世纪初应该开展的工作主要是下列几个方面:
1.挖掘和整理茶叶史料,建立中华茶文化宝库
几千年的茶叶发展史,历代茶人著书立说,积累下来的茶叶历史资料是很多的,包括茶书、茶诗词、茶书法、茶画、茶歌茶舞、茶的历史文献、地方志中有关茶的记载等,内容非常广泛。如能下力气花工夫把它们整理出来,这将是中华茶文化教育的重要宝库,也是弘扬茶文化必需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
2.发现和保护中华茶文化教育的历史遗迹,发展茶文化旅游事业
中国茶区辽阔、历史悠久,各地有待挖掘和保护的与茶有关的历史遗迹很多,如摩崖石刻、建筑、古墓、器具、碑、亭、井、园、树等,凡有保存价值的,都应力求保护好、管理好。而且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配套发展茶文化旅游事业,既可扩大宣传,又可增加经济收入。
3.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宣传作用,普及茶文化知识
弘扬茶文化,不应只局限于茶界与文化界的小圈子,而应该利用各种媒体广为宣传,使更多的饮茶爱好者和消费者不断增长茶文化的知识更新,从而促进茶叶消费。
4.倡导茶人茶德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的茶人精神和茶德精神,究竟应归纳为那必个字或那几句话,还没有统一的说法。陆羽提出的“精行俭德”,庄晚芳提倡的“廉美和敬”,笔者曾建议和“理敬清融”。虽然提法各有侧重,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我们应该发扬这些茶人、茶德精神,净化人们的思想意识,提高道德水准,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5.恢复和发展历史名茶,丰富茶叶产品市场
恢复和发展历史名茶的工作,各地已经广泛开展,这项工作必须依据市场经济的规律,不要片面追求高精尖,不要一律只采单芽茶,而是要面向大众消费,创立名牌,把高质量高效益作为追求的目标。
6.培训和规范茶艺茶道,引导茶艺馆健康发展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各地饮茶技艺不尽相同。各地涌现出来的各种茶馆和茶艺馆如雨后春笋,档次虽有差别,但都应该以满足各种消费群体的正当需求为目标,因此引导消费者如何科学地泡好一壶(杯)茶,如何欣赏饮用它,充分发挥茶的饮用价值,这是我们工作的重点。至于茶道茶艺表演,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规范可以保留,但不要提倡都得这样慢吞吞地去饮茶。中国老百姓长期沿用匠随和的饮茶方式仍然是属于老百姓自己的最好方式。
7.扩大国际茶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友谊,促进茶叶贸易的发展
中华茶文化不仅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而且已经对世界茶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国际茶文化教育交流活动,有利于增进友谊、促进和平事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更多的国际友人了解中国多种多样的茶叶产品,促进国际茶叶贸易的发展。 8.加强茶与健康的科学研究,促进茶叶消费
饮茶有利于健康,这是人们的共知。但是茶的保健功能究竟有多大,如何正确、科学地饮用才能达到吩的效果,不同消费者,身体状况不同,如何选用茶叶等等,都有待于加强科学研究。只有把这些通过研究获得的科学知识,通过各种渠道普及到普通消费者,才能真正促进茶叶消费。
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充分发挥它的功能与作用,必将促进茶业事业的发展,促进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对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5、如何健康喝茶,茶文化与茶健康
怎样喝茶最养生
在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茶叶后,如何让它发挥最大功效,也是一门学问。韩驰说:“不同的茶,保存、冲泡、饮用的方法都各有讲究。”
保存:茶叶最怕潮湿异味。保存的容器以锡瓶、瓷坛、有色玻璃瓶最佳;其次宜用铁听、木盒、竹盒等;塑料袋、纸盒最次。容器要干燥、洁净、不得有异味。盛好保存的茶叶,宜放在干燥通风处,不能放在潮湿、高温、不洁、曝晒的地方。这些地方不能有樟脑、药品、化妆品、香烟、洗涤用品等有强烈气味的物品。当年的新绿茶也可密封后放入冰箱冷冻室,能保存3-6个月。
冲泡:
洗茶最多15秒。“现在人喝茶喜欢洗茶,但是我不赞同过度洗茶。”韩驰说,我们在实验中发现,绿茶冲洗两次其有效成分浸出率为70%多,红茶为60%多。也就是说,如果过度洗茶,营养物质就会大量流失。江和源则提醒,如果茶叶不得不洗,那么洗茶时间不要超过15秒。绿茶和白茶,最好不要洗。“但有一种例外,对咖啡碱比较敏感的人,可以喝茶前洗一遍,因为其中的咖啡碱浸出比茶多酚快,快洗可以去掉部分咖啡碱。”
饮用:
每天12克最适合。江和源建议,对于普通人来说,一日饮茶12克左右,分3-4次冲泡是适宜的。吃油腻食物较多、烟酒量大的人可适当增加茶叶用量。孕妇和儿童、神经衰弱者、心动过速者,饮茶量应适当减少。韩驰则提醒,随着功夫茶的流行,人们喝茶“越来越烫了”,这是非常不对的。“人们喝茶本为保健,但喝烫茶会增加食道癌等癌症的发病率,得不偿失。饮茶最佳的温度应该是60度左右,不要超过70度。”
此外,一天之中可在不同时间饮不同的茶:
上午喝茉莉花茶,芬芳怡人,可提高工作效率;清晨喝一杯淡淡的绿茶,醒脑清心;午后喝杯红茶,解困提神;晚上与朋友或家人团聚,泡上一壶乌龙或普洱,别有一番情趣,也不至于影响睡眠。
这种一日饮茶安排,大家不妨试一试。剩茶也可发挥余热,说茶叶浑身都是宝一点儿也不夸张,只要好好加以利用,“过期”的茶叶一样可以发挥余热。
一,是隔夜茶。江和源表示,喝隔夜茶其实并没有坏处,但是茶叶易氧化,所以隔夜茶的茶杯上往往会留有茶斑。另外,夏季温度偏高,茶叶容易被细菌污染,发霉、发馊,导致腹泻,所以夏天还是不喝隔夜茶为好。如果不舍得倒掉,还可以用于以下用途:1.隔夜茶中含有丰富的酸类,氟类,不但可以防止毛细血管出血,还能起到杀菌消炎作用,如口腔出血,皮肤出血等都可以用它洗浴含漱;2.用隔夜茶洗头,可治头皮痒;3.口臭使许多人苦恼,如果用隔夜茶每天漱口三次,就可消除口臭烦恼。
二,是旧茶和茶叶渣。龙井之类的绿茶人们讲究喝当年的新茶,万一没喝完,这些茶叶也一样可以发挥功效:1.制作菜肴。炖肉或制作其他较油腻、有腥味的菜时,可以放点茶叶,有去油解腻的功效;2.茶叶渣可以晾干收好,和旧茶一起制成茶叶枕,特别适合夏天使用。如果茶叶的量不够,也可以制成小茶包,用来敷眼,可以缓解视疲劳;3.将泡过的茶叶晒干后撒在家中潮湿的地方,如床下,可以吸收湿气。
6、茶文化与养生有什么关系
茶与健康的关系密切,其抗衰延老作用在中国的古人通过观察和实copy践很早就有知晓,并早已有记述《神农食经》曾记百载“久服令人有力悦志”,《杂录》也曾记载“苦茶轻身换骨”。现代研究证实茶叶中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化度学成分,含有对某些疾病确具有疗效的物质知。每天饮茶摄入量虽少,但经常补充这些物质,对人体能起到营养和保健作用。故茶叶称之道为天然保健饮料是名符其实的。
7、传统 茶文化
绿茶 不发酵茶乌龙茶 又称青茶,半发酵茶红茶 全发酵茶,有祁红、滇红等等白茶 不发酵茶,极少黄茶 不发酵或少发酵,少黑茶 全发酵茶,代表普洱、沱茶铁观音,一般安溪的好,品牌我不知道,我是从长沙的茶叶市场找了一个安溪本地人买的,相当好喝,还不贵。普洱炒制时用的茶叶越老越好,一般都是用叶炒制,具体的我也说不大清楚。茶叶的贮存方法应该是密封低温,各类茶都差不多。茶具的挑选看你泡的是什么茶,青茶典雅一些,绿茶最好用玻璃杯,紫砂茶具基本上泡什么茶都行。茶船什么的自己喜欢就差不多,多是红木制品,我看见过一个红木茶船很漂亮。
8、茶文化的介绍
“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药物书。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我国茶圣一-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根据陆羽《茶经》推论,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茶叶在我国西周时期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期茶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饮茶推广了佛教,而佛教又促进了茶灶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来源。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
茶叶自古以来就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唐朝时,日本僧人最澄来我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研究佛学,回国时带回茶籽种植于日本贺滋县(即现在的池上茶园),并由此传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南宋时,日本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到过天台、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赠他“千光法师”称号。荣西掸师不仅对佛学造诣颇深,对中国茶叶也很有研究,并写有《吃茶养生记》一书,被日本人民尊为茶祖。南宋开庆年问,日本佛教高僧禅师来到浙江径山寺攻研佛学,回国时带去了径山寺的“茶道具”、“茶台子”,井将径山寺的“茶宴”和“抹茶”制法传播到日本,启发和促进了日本茶道的兴起。
我国宋代时就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运销茶叶;明代郑和下西洋,茶叶也随着销售到东南亚和南部非洲各国。明代末期,公元1610年荷兰商船首先从澳门运茶到欧洲,打开了中国茶叶销往两方的大门。
我国关于茶馆的最早记载,要算唐代开元年间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了,其中有“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唐宋以后,不少地方都开设了以卖茶水为业的茶馆。到了清朝,民间曲艺进入茶馆,使茶馆成为文化娱乐和休息的场所。
相传我国最大的茶馆是四川当年的“华华茶厅”,内有三厅四院。成都茶馆设有大靠背椅,饮茶聊天或打盹都极为舒适。
我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韦应物、温庭筠、陆游、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
茶的起源
我国早在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就有"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酒茶”之说。当初称为“八件事”。至元代时略去“酒”,始成为“七件事”。在元代的杂剧《玉壶春》、《百茶亭》、《度柳翠》等唱词中,均可见“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句,历代流传至今,可见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茶,属山茶科,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的芽叶,原产我国。这种常绿灌木,高可五、六尺,叶长呈椭圆形,有锯齿。叶茉、叶间开白花,五瓣,果实扁圆,呈三角形,熟后则裂开,散出种子。可于春秋时采撷其嫩叶制茶,种子还可榨油。茶树因材质细密,还可作雕刻用。
茶在古代有很多不同名称,如:茗、茶、茶茗、葭萌等。一般认为“茶”字在唐以前的古书中还未出现过,自唐代始见,是唐代人把古“蔡荼’字减去一笔而成“茶”字。“荼”是“茶”的古体字,“茶”是从“荼”字分化出来的。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因而也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上饮茶制茶最早的国家。数千年前就在我国的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发现了野生茶树。中国的茶叶生产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世界各产茶国,不是直接、就是间接地从中国引进茶苗、茶种,并派人来中国学习栽茶制茶方法,然后再发展本国的茶叶生产。
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战国时期的《神农本草》上说:“神农尝百草疗疾,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以采集野生植物为生活主要来源的原始氏族公社,至神农氏时期,已累积发现有72种有毒中草药,又在偶然间发现用野生茶树的鲜叶汁,可解这72种有毒中草药的毒。自此以后,先民们就以喝茶来解毒,也即用茶的开始,可见最早的饮茶是从药用开始的。
饮茶由药用转变为饮料,究竟始于何时?古人所见不同。据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姬于公元前1115年联合四川各民族伐纣之后,巴蜀所产茶叶已列为贡品,诸民族首领正是带着茶叶去进贡的,这可谓是我国最早有关茶叶的记载了。
饮茶简史
早在西汉时,饮茶在我国已较普遍,并有了专门的茶叶市场。西汉王褒在《僮约》中曾讲到“烹茶尽具”、“武阳买茶”、“成都卖茶”。王褒不仅要家僮煎茶,还要他去当时的茶叶市场—武阳买茶,并去茶市集中的成都卖茶。从中可看出,茶叶在当时已不仅仅是饮料,而是已经作为商品了。
至唐代时,饮茶在我国已普及到民间,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习俗。在唐代以前,烹茶一般都要加入芝麻、食盐、瓜仁、桃仁等佐料,故茶名也都以主要佐料冠称。自唐代陆羽始提出煮茶不加佐料,谓之见“真茶”,以表明茶之真香味。与宋代一样,当时的饮茶方法是把鲜叶蒸熟后,经捣碎做成饼,再用绳子串起来烘干,叫“饼茶”、“茶饼”或“片茶”。喝茶时,将饼茶碾成碎末,放锅里煮滚,让茶叶渗透再喝。士大夫们还将茶叶碾成碎末、压成小饼相馈赠。
当时还发明了用蒸青捣焙制作压型绿茶,比以前的“生叶煮饮”有了很大改进,可增强茶叶的香味,提高茶叶的品质。
唐代时,随着饮茶之风盛行,名茶迭出,文人墨客们纷纷品茗论水、著书立说。唐代著名品茶家陆羽,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的专著《茶经》,成为历代推崇的“茶圣”、“茶神”。世界上第一部专论茶汤与水质关系的专著——张又新的《煎茶水记》,也成书于唐代,均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唐以前的饮茶,属于粗放煎饮时代,是或药饮、或解渴式的粗放饮法。到了唐宋以后,则为细煎慢啜式的品饮,以至形成了绵延千年的饮茶艺术。
至宋代时,以品为主的唐代煎茶发展成了“斗茶”,达到了更高的艺术性品茶的阶段。
宋代斗茶时,先把饼茶击碎成小块,并碾成细末,放入烫好的茶盏,再注入沸水调制成茶膏,然后用特制的茶筅(形似小扫把的工具),边转动茶盏,边搅动茶汤,使盏中泛起汤花,以比较茶汤的色、香、味。最后再品尝汤花,俱佳者获胜。是以“斗茶”来比赛茶叶的质量,比赛茶汤的色、香、味,比赛斗茶者的茶技、茶艺。
宋代的福建北苑为古代重要的产茶区。北苑茶叶质量优良,自南唐始即列为贡茶。至北宋太平天国初,为有别于民间产茶,特置“龙凤模”,以龙凤为型,制成团茶,即历史上有名的“龙团凤饼”,色、香、味均为上品,名冠天下。
当时的“大小龙团”为宋代著名贡茶。“大龙团”每八饼为一斤,创制人为丁谓,江苏苏州人;小龙团二十饼为一斤,创制人为蔡襄,福建仙游人。两人均在福建督造贡茶任上时创制。
始创于福建建安一带的斗茶,因其技巧性强,趣味性浓,不仅能给人以物质上的享受,更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南宋浙江绍兴茶区,在制茶方法上还开始出现了炒青法的雏形,改蒸为炒,改碾为揉,改研膏团茶为条形散茶,使茶叶的外形和内质都为之一变,为我国的绿茶产制打下了基础。
元代时,开始用鲜叶放在锅里蒸煮,以制成整片叶子的散茶,名日“蒸青散茶”。
至明代时终于出现了和今天一样的绿茶制法——炒青制法。茶叶的品饮法,也改煎饮为开水冲饮,成为喝茶史上的一大转折,遂开千古茗饮之宗。“取初萌之精,吸泉至鼎,一瀹便啜”,世代流传至今。当时以炒法加工的绿茶,已成为人们的主要品饮对象,花茶也渐渐在民间普及。明代有关饮茶的著作,约有上百篇之多。
至清代,乡村市肆茶馆林立,饮茶之风盛于明代,茶叶成为珍品,流行于官场士大夫和文人间,大量名茶应时而生。清道光年间,还先后发明了半发酵的乌龙茶和经过发酵的红茶,并出现了白茶,传统的紧压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在制茶方法上,形成了我国茶叶结构的六个大类——绿、红、花、白、乌龙、紧压茶。
清代不论公事来往,还是私家应酬,客来献茶。端茶送客,已成为特定的礼节和排场。江浙广川等的茶馆,更与小食品、点心之类结合供应,又聘请说书、评弹等说唱艺人临场表演,发展成独具地方特色,乡土风味浓郁,呈平民气息的大众化交易、交际、娱乐场所。晚清时,更有一班落魄旗人,仍将饮茶装璜门面,在人前夸耀示富。而文人们则纷纷溶入了“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初更红。寻常一样窗前月,纵有梅花便不同”的意境。
茶的传播
当今世界广泛流传的种茶、制茶和饮茶习俗,都是由我国向外传播出去的。据推测,中国茶叶传播到国外,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约于公元五世纪南北朝时,我国的茶叶就开始陆续输出至东南亚邻国及亚洲其他地区。公元九世纪时,由日本僧人将中国茶籽带回日本,逐渐在日本普及为大众化饮料。十世纪时,蒙古商队来华从事贸易时,将中国砖茶从中国经西伯利亚带至中亚以远。十五世纪初,葡萄牙商船来中国进行通商贸易,茶叶对西方的贸易开始出现。而荷兰人约在公元1610年左右将茶叶带至了西欧,1650年后传至东欧,再传至俄、法等国,十七世纪时传至美洲。十八世纪初,品饮红茶逐渐在英国流行,甚至成为一种表示高雅的行为,茶叶成了英国上层社会人士用于相互馈赠的一种高级礼品。著名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于十八世纪开始大规模经销中国茶,并获得了巨额利润。1880年,我国出口至英国的茶叶多达145万担,占中国茶叶出口量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十八世纪末,英王专程派特使来中国商讨发展贸易时,从中国得到了几株茶树苗,随后即移植在印度,拟发展英国自己的茶叶生产。中国茶树苗经精心培植,终于长大成林,后来印度产制的茶叶即开始在伦敦市场上销售。
十九世纪,中国的茶叶终于走向全世界,成为了世界性饮料。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先后向马里、几内亚、阿富汗等国派出植茶技术人员,帮助他们将茶树、茶籽在不利生长的酷热地区生根落户。
目前,我国茶叶已行销世界五大洲上百个国家和地区,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引种了中国的茶籽、茶树,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有饮茶习俗。中国近年来的茶叶年产量达50多万吨,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用于出口。
当今,茶叶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诸多效用,已被愈来愈多的人们所认识,成为举世公认的“天然第一保健饮料”、“二十一世纪世界饮料之王”。
中国茶区
中国现有茶园面积110万公顷。茶区分布辽阔,东起东经122度的台湾省东部海岸,西至东经95度的西藏自治区易贡,南自北纬18度的海南岛榆林,北到北纬37度的山东省荣城县,东西跨经度27度,南北跨纬度19度。共有21个省(区、市)967个县、市生产茶叶。全国分四大茶区:即西南茶区、华南菜区、江南茶区和江北茶区。
1、西南菜区
西南茶区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以及西藏东南部,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茶树品种资源丰富,生产红茶、绿茶、沱茶、紧压茶和普洱茶等,是中国发展大叶种红碎茶的主要基地之一。
云贵高原为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形复杂,有些同纬度地区海拔高低悬殊,气候差别很大,大部分地区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不寒冷,夏不炎热。土壤状况也较为适合茶树生长,四川、贵州和西藏东南部以黄壤为主,有少量棕壤;云南主要为赤红壤和山地红壤。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比其他茶区丰富。
2、华南茶区
华南茶区位于中国南部,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海南等省(区),为中国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有乔木、小乔木、灌木等各种类型的茶树品种,茶资源极为丰富,生产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和六堡茶等,所产大叶种红碎茶,茶汤浓度较大。
除闽北、粤北和桂北等少数地区外,年平均气温为19℃~22℃,最低月(一月)平均气温为7℃~14℃,茶年生长期10个月以上,年降水量是中国茶区之最,一般为12O0毫米~2000毫米,其中台湾省雨量特别充沛,年降水量常超过20O0毫米。茶区土壤以砖红壤为主,部分地区也有红壤和黄壤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
3、江南茶区
江南茶区位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南部,包括浙江、湖南、江西等省和皖南、苏南、鄂南等地,为中国茶叶主要产区,年产量大约占全国总产量的 2/3。生产的主要茶类有绿茶、红茶、黑茶、花茶以及品质各异的特种名茶,诸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庐山云雾等。
茶园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带,少数在海拔较高的山区。这些地区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5℃~18℃,冬季气温一般在-8℃。年降水量1400毫米~1600毫米,春夏季雨水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60%~8O%,秋季干旱。茶区土壤主要为红壤,部分为黄壤或棕壤,少数为冲积壤。
4、江北茶区
江北茶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包括河南、陕西、甘肃、山东等省和皖北、苏北、鄂北等地。江北茶区主要生产绿茶。
茶区年平均气温为 15℃~ 16℃,冬季绝对最低气温一般为-10℃左右。年降水量较少,为700毫米~1000毫米,且分布不匀,常使茶树受旱。茶区土壤多属黄棕壤或棕壤,是中国南北土壤的过渡类型。但少数山区,有良好的微域气候,故茶的质量亦不亚于其他茶区,如六安瓜片、信阳毛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