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儿循环系统的卫生保健措施是什么
幼儿期宝宝的膳食有哪些基本要求呢? 1.营养齐全、搭配合理 幼儿膳食应包括上述五类食物。在比例上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重量比接近1:1;4—1:1:5,所占能量比分别为12%—15%、25%—35%、50%—60%。动物蛋白(或加豆类)应占总蛋出的1/2。平均每人每天各类食物的参考量为粮谷类100—150g,鲜牛奶不低于350m1或全脂奶粉40—50g,鱼、肉、禽、蛋类或豆制品(以干豆计)100—130g,蔬菜、水果类150—250g,植物油20g,糖0—20g。此外应注意在各类食物中,不同的食物轮流使用,使膳食多样化,从而发挥出各类食物营养成分的互补作用,达到均衡营养的目的。 ’ 2.合理加工与烹凋 幼儿的食物应单独制作,质地应细、软、碎、烂,避免刺激性强和油腻的食物。食物烹调时还应具有较好的色、香、味、形,并经常更换烹调方法,以刺激小儿胃酸的分泌,促进食欲。加工点调也应尽里减少营养素的损失,如淘米次数及用水量不宜过多、应避免吃捞米饭。以减少B族维生素和无机盐的损失。蔬菜应整棵清洗、焯水(飞水)后切,以减少维生素C的丢失和破坏。 3. 合理安排进餐 幼儿的胃容量相对较小、且肝储备的糖原不多,加上幼儿活泼好动,容易饥饿,故幼儿每天进餐的次数要相应增加:在1—2岁每天可进餐5—6次,2—3岁时可进餐4—5次,每餐间相隔3—3.5小时。一般可安排早、中、晚三餐,午点和晚点两点。 4.营造幽静、舒适的进餐环境 安静、舒适、秩序良好的进餐环境,可使小儿专心进食。环境嘈杂、尤其是吃饭时看电视,会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并使其情绪兴奋或紧张,从而抑制食物中枢,影响食欲与消化。另外,在就餐时或就餐前不应责备或打骂幼儿,发怒时,消化液分泌减少降低食欲。进餐时,应有固定的场所,并有适于幼儿身体特点的桌椅和餐具。 5. 注意饮食卫生 幼儿抵抗力差,容易感染,因此对幼儿的饮食卫生应特别注意。餐前、便后要洗手;不吃不洁的食物,少吃生冷的食物;瓜果应洗净才吃,动物性食品应彻底煮熟煮透。从小培养小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2、婴幼儿的口腔卫生保健有哪些?
幼儿时期对乳牙的保护很重要,当婴儿处于6~12个月大时,开始生乳牙。到2岁半~3岁时,就有了完整的一副牙齿。婴儿约在6个月时,下中切牙开始萌出。在第一颗牙萌出后,妈妈就应该为婴儿清洁牙齿。方法是先将手洗干净,然后用消毒好的纱布裹在第二手指上,蘸生理盐水或蒸馏水擦洗牙齿的所有牙面,一天擦洗两次,早晚各一次。
有些婴幼儿有含奶瓶睡觉的不良习惯。这种不良习惯容易使婴幼儿的上前牙产生严重的龋齿,医学上称为奶瓶龋。严重者,整个牙冠可被破坏,影响正常的咬食物和发音功能。除此之外,还会出现牙髓坏死、根尖病变,影响恒牙胚的正常形成和钙化。除了上前牙以外,龋损可累及全口牙。
奶瓶龋的预防方法很简单,包括以下几步:
(1)不要让婴幼儿含奶瓶或其它甜饮料的奶瓶睡觉。睡前只能喂些凉开水。
(2)每次喂养之后要清洗牙齿的所有牙面。
(3)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婴儿在6个月或一周岁时要进行第一次口腔检查,以后每年要检查一次。
重视乳牙龋齿早期治疗:如果孩子患有龋坏就应该急早的治疗。
每逢长假期,医院的口腔科都会有许多家长都领着孩子治疗牙齿。
从患者统计看,多数是到了非治不可的程度才来就诊。许多家长往往很关心小孩乳牙萌出的迟早,但对其乳牙的保护却缺乏重视,认为乳牙迟早会换掉的,即使是“有洞了”也不以为然,其实这是错误的。乳牙作为儿童咀嚼器官,不仅用牙咀嚼食物,还能通过咀嚼刺激促进颌骨、牙列的发育,对将来恒牙的发育健康和排列很重要。
龋齿俗称“蛀牙”或“牙洞”,早期无明显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不利,重者会发展为遇冷、热、甜、酸有刺激症状,引起牙髓及根尖炎症,产生剧烈疼痛,还会使患儿的咀嚼能力下降,影响消化和吸收,同时还会造成颌骨发育不足,使将来替换的恒牙出现排列不齐和错颌畸形。
乳牙龋齿(蛀牙)早期治疗比较简单,如果错过了时机,治疗起来就比较困难和复杂了。家长应该养成定期带孩子做口腔检查的习惯,发现“牙洞”应尽早来正规医院就医。还建议要每半年或1年,定期作牙齿健康检查,这对牙齿保健有很好的效果。
3、婴儿宝宝心理健康的保健措施有哪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是:动作发展正常、认知发展正常、情绪积极向上、人际关系融洽、性格特征良好、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那么,作为幼儿园教师,应该如何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及研究,笔者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 教师要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美国学者witty指出:教师的病态人格将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在情绪不稳定的教师所教的班级里,出现人格障碍的学生人数也较多。为此,幼儿教师要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以积极进取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及孩子们,不断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极力避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幼儿园来。对于幼儿教师而言,重视和加强自身的心理卫生保健已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义务,因为这关系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4、幼儿统的特点与卫生保健有哪些?
消化系统由消化器官和消化腺组成,消化器官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直肠和肛门。消化腺包括:胃腺和小肠腺、唾液腺、肝、胆汁、胰腺。
小儿由于处在不断的生长发育阶段,与成人有许多的不同之处,其消化系统也具有一定的特点。
1.口腔
(1)小儿口腔黏膜柔嫩,血管丰富;容易损伤和出血,故不能用手或粗糙的物品擦洗。舌短而宽,咀嚼肌发育好,所以出生后即能吮奶。新生儿唾液腺发育不完善,唾液分泌量小,5个月内婴儿唾液反应呈酸性,不利于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
(2)处于换牙阶段时,幼儿口腔较小,黏膜薄嫩,易于损伤。婴儿的牙齿叫乳牙,在出生后6~8个月开始出牙(也有早在4个月或晚至10个月才出牙的,这都属于正常范围),2岁左右基本出齐,共20个。从6、7岁开始,乳牙松动。先后脱落,逐渐换上恒牙。13岁左右换牙完毕,共32个,其中有20个与乳牙交换,12个磨牙是在乳牙后边增生出来的。4个智齿,通常在25岁出齐,有的人终生不出。
儿童换牙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新生儿有20个乳牙的牙胚,婴儿期,在乳牙萌出的过程中,恒牙已开始发育;在恒牙逐渐发育成熟的过程中,乳牙的牙根逐渐被吸收。于是,乳牙松动、脱落,恒牙露出牙槽。儿童恒牙出现的顺序和乳齿萌出的顺序基本上是一致的。
(3)易得龋齿。幼儿乳牙釉质较薄,牙本质软脆,容易被残留在齿缝里的食物经细菌作用而腐蚀,产生龋齿;受忽冷忽热的刺激或咬硬东西,也可能使釉质产生裂缝或脱落。乳牙的牙髓腔较大,外层组织较薄,一旦龋齿,很容易穿通,使牙神经暴露在外,引起疼痛。
龋齿的危害性很大:幼儿不能很好地咀嚼食物,势必加重胃的负担,造成消化不良;引起牙周围组织的感染,病菌会从患处侵入机体引起其他疾病。如胃炎、风湿病、心脏内膜炎等。使恒牙的萌出受到阻碍或错位,影响换牙的正常进行,造成牙列畸形。
2.食道与胃的特点
(1)食道。幼儿食道比成人的短而狭窄,黏膜薄嫩,管壁弹性较差,易于损伤。
(2)胃。新生儿的胃呈水平位,至开始行走时,才逐渐变为垂直,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贲门括约肌发育较差,关闭作用不强,过多吞咽空气后,容易发生溢奶现象。幼儿胃的容积较小,胃黏膜薄嫩;胃壁肌肉组织、弹性组织及神经组织的发育都未完善,伸展、蠕动机能差;胃腺数目和胃液中消化酶含量少,胃酸浓度低。所以,幼儿消化能力较弱。
3.肠的特点
(1)吸收能力比较强,成人肠的总长度为躯干的8~9倍,儿童肠的总长度相当于躯干的12~13倍;肠黏膜发育较好,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肠的内径较宽,分布在肠壁上的绒毛数几乎和成人相等。所以,儿童的吸收能力相对比消化能力强。
(2)肠的位置不太固定,婴幼儿由于肠的位置不稳固,容易发生肠套叠,尤其是婴儿。
(3)肠壁肌肉组织弹性较差。幼儿由于肠壁肌肉组织弹性较差,肠的蠕动能力比成人弱,肠的内容物通过较慢。因此,儿童容易发生便秘和粪中毒。
4.肝脏的3大特点
(1)幼儿的肝脏相对来说比成人大。5~6岁的儿童肝重约占身体的3.3%,而成人只占2.8%。正常婴儿的肝脏常可在右锁骨中线肋缘下约两厘米处摸到,质软如舌;6~7岁以后缩入肋弓内不易触摸到。
(2)胆囊小,胆汁少。幼儿由于肝小叶和肝细胞发育不健全,胆囊小,分泌胆汁较少,消化脂肪的能力差。
(3)解毒功能差。幼儿的肝脏解毒功能差,抵抗力弱,容易感染。同时,幼儿肝脏血管丰富,含血量较多,结缔组织少,肝细胞代谢旺盛,所以患肝炎后恢复快,肝不易硬化。
5.胰腺的特点
小儿有胰腺但不发达,刚出生时仅重2~3.5克,4~5岁时重20克,成人可达65~100克。婴幼儿胰腺富有血管及结缔组织,但实质细胞较少,分化不全。新生儿期,胰腺已能分泌较多的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但淀粉酶在3个月以下的孩子身上活性较低,因此,不宜过早地喂婴儿淀粉类食物。幼儿期,胰腺分泌的消化液接近成人标准,跟肠液协同作用,保证了小肠内消化过程的最后完成。消化功能健全,孩子就能获取充足的营养,促使机体健康地生长发育。因此,必须注意儿童消化系统的卫生。